兵器集团与国防科大签订战略合作协议.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13284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676.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兵器集团与国防科大签订战略合作协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兵器集团与国防科大签订战略合作协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兵器集团与国防科大签订战略合作协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兵器集团与国防科大签订战略合作协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兵器集团与国防科大签订战略合作协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兵器集团与国防科大签订战略合作协议.docx

《兵器集团与国防科大签订战略合作协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兵器集团与国防科大签订战略合作协议.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兵器集团与国防科大签订战略合作协议.docx

兵器集团与国防科大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兵器集团与国防科大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2011-5-1119:

47:

52

 

   5月6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与国防科技大学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长沙举行。

双方合作协议的签订标志着兵器集团迈出了科研与制造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新路子。

  此前,湖南省委书记周强,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于5日晚会见了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国清一行。

国防科大校长张育林中将、政委王建伟,国防科技工业局系统三司司长罗格等陪同会见。

兵器集团副总经理曾毅,总法律顾问、办公厅主任刘志刚,总工程师、兵科院院长邹汝平,人力资源部主任张建平,公司总经理齐振伟、委书记黄怀德等参加会见。

  6日上午的签约仪式上,兵器集团副总经理杨卓、国防科技大学副校长庄钊文代表双方签署协议。

兵器集团与国防科大战略合作协议的签订,为兵器集团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有效途径,推动技术创新体系和知识创新体系的有机融合,更好地为高科技的产业发展和富国强民构建了一个新平台。

根据协议,国防科技大学与兵器集团将在共同开展创新平台建设、重大科技项目合作、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定期开展学术交流、人才交流和培训五个方面进行合作。

选择优势领域共同建设科技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研究基地,双方共同建立联合实验室、联合开发中心,为双方开展科技合作提供创新平台;在多个方面联合开展技术研究、基础研究等全方位合作;双方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共同推动国防科大的技术力量和兵器集团相关厂所开展合作。

江南麓谷高新技术园将成为双方共建的科技成果转化主要基地,激光陀螺、北斗二代导航等一批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军民两用科技成果将落户园区,实现产业化。

  周强、徐守盛在会见张国清一行时说,湖南一直高度重视与央企的对接合作,高度重视走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路子,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可持续发展。

兵器集团与国防科大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是军民融合式发展、产学研结合的一个重大举措。

希望集团公司继续加大对在湘企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发挥科技、资源、产业推广等方面优势,使更多科技成果在湖南开花结果。

湖南将全力搭建平台,做好服务,为双方合作创造良好环境。

  张国清在会见及签约仪式上,介绍了兵器集团近年的发展状况及主要产品的生产经营情况,表示兵器集团十分看好与湖南的合作前景,将在落实与湖南既有战略合作项目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产业对接,拓展合作领域,更好地融入地方经济发展。

他说,兵器集团与国防科大的合作有了一个很好的需求和平台,有利于学校的科技研究的发展,有利于将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表示兵器集团将在进一步加强联系的基础上,以多方式进行探讨,努力于拓展合作宽度,努力于实施科研成果的产业化,通过加强紧密合作和联系,将双方的合作之路走稳走好。

  张育林表示,国防科大将从电子技术、微波、超精密加工、材料方面寻找优势资源,按发展方向的需要为兵器集团提供服务,以此次战略合作为新起点,加强合作,进一步把多项合作推向深入。

    

  张国清一行在签约期间,还到国防科大银河计算机室、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等处进行了参观与交流。

  公司领导齐振伟、黄怀德、杨会圣参加了签约仪式并陪同参观。

立即下载《东方财富通》,边聊股吧边看行情!

作者:

123.172.60.*    发表时间:

2011-05-1206:

03:

10【我支持】【不好说】【我反对】【回复主题】[置顶取消][精华取消]删除此主题

2

兵器集团与国防科大战略合作:

激光陀螺、北斗二代将落户园区

江南麓谷高新技术园将成为双方共建的科技成果转化主要基地,激光陀螺、北斗二代导航等一批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军民两用科技成果将落户园区,实现产业化。

作者:

123.172.60.*    发表时间:

2011-05-1206:

27:

04【我支持】【不好说】【我反对】【引用】【回复主题】删除此回复

河南江河机械厂

巍巍伏牛,绵延千里,青山碧水,景色绮丽。

河南江河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直属企业,为国家二级企业,是一个具有40多年历史、融合着现代文化的军民结合型企业,位于中原工业名城---平顶山市,坐落在风光秀丽的尧山脚下,焦枝铁路、太澳、郑尧高速公路在公司周边交错,交通运输便利。

公司始建于1968年,占地290.1万平方米,拥有挤压、锻压、金切等大中型设备1207余台(套),公司主要从事有色金属的熔铸、挤压、拉拔、机械加工、表面处理、热处理、以及工具工装制造、机械设备制造等,具有较强的产品研发和生产加工能力,目前已形成以“江河”牌铜型材和冶金连铸机结晶器铜管为主导的两大铜合金系列产品。

公司拥有4000吨精压机、3150吨卧式油压机、1800吨卧式油压机、1600吨卧式水压机、500吨卧式油压机、400吨油压机、30吨双链冷拔机和数控加工中心,新建成两条铜产品专业化生产线——铜排生产线和铜型件生产线。

公司具有较强的理化检测能力,引进国际先进水平的QSN750型直读光谱仪、GS1000型高精度大视野金相显微镜,RKM200型电子拉力试验机、RD400型氧测定仪、SMP10型电导率测定仪等,对产品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延伸率、硬度、晶粒度及电导率等性能进行精密检测。

具有专业的技术研发团队和国内领先水平的自主创新生产工艺,同时与相关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研发合作关系。

公司主要生产φ8到φ190铜棒、φ10到φ190铜管、TMY3X20到TMY12X150铜母线、矩形方棒(10-100)X(10-170)、铜粉、端环、机加型件等40多个品种500多个规格的各类异型铜型材,年产1万多吨。

公司产品品质优良、附加值高,主要应用于电子、电气、电力、机械、航空、船舶、高铁等行业,形成了以东北、华南、华北、西北等区域为主的营销网络和稳固的客户群,产品远销国内25个省(直辖市)和亚洲10多个国家。

公司秉承“品质+诚信+速度=市场”的营销理念,近四年来,被国内部分著名大型企业评为“优秀供方”和“优秀供应商”,产品和服务赢得了用户的信赖和好评。

公司具有全面的研制生产以连铸机结晶器铜管为核心的连铸系统各组件的加工能力,是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结晶器专业制造企业,公司以新概念、绿色环保和差异化竞争为科技研发目标,自1982年研制开发第一代结晶器铜管至今,已发展成为集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安装、服务、进出口业务为一体的冶金设备承制和配套企业,形成了强大的综合技术创新体系。

具有年产20个系列、300个品种的冶金连铸机结晶器铜管20000支的生产能力;公司是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设备服务中心成员单位,近年来,积极与国内各大知名钢铁院所紧密协作,形成了以华北、华南、中西、东南为重点的区域化营销格局。

产品远销国内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中亚地区的10多个国家。

公司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安全性评价达到安全级,现场管理达到四星级。

公司不断凝练和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以文化软实力提升企业竞争力,逐步构建起“六位一体”江河文化体系。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江河公司将秉持“求实、创新、诚信、和谐”的企业精神,携手同心,努力构建“有创新能力、有优势产品、有市场地位、有规模效益”的四有企业,在实施“十二五”战略发展的新征程上,坚定不移地向着“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目标昂首挺进。

江 河,栉风沐雨;江河,薪火相传;

看今朝,中流击水砺锐志,运筹帷幄聚合力;

展未来,千帆竞发济沧海,凝心铸魂谱华篇。

公司除原有的100----4000吨压力机群和各种金属切削机床、热处理设备、表面处理设备外,今年公司新增加了一条铜排生产线和铜型材机加生产线,新购置了1800吨卧式双动挤压机、3150吨和500吨卧式油压机、数控机床、线切割设备等。

公司不但具有铜型材熔铸、挤压、拉拔和冲压加工能力,而且还具备黑色金属铸造、铆焊、机加和特种加工等较为完善的生产手段。

另外,公司的理化计量中心在已经具备国家二级理化计量检测机构资质的基础上,又引进了电子拉伸试验机、直读光谱仪、电子显微镜、卧式金相显微镜、三坐标测量仪等先进设备,使公司各项产品从原材料到成品的每个加工环节都能得到有效控制。

 

 

 

公司理化计量中心被评为国家二级计量先进单位,担负着全公司的计量检测任务,长、热、力、电专业共建立标准22项。

长度计量检测主要负责公司所有单位万能量具的检测与维修,有德国的卧式测长仪、干涉显微镜、光学计。

有专业的量具维修员工共同确保量值传递的准确一致,确保检验、试验测量设备的量值具有溯源性。

   仪表检测主要负责热、电、力等计量器具的检测与维修,有热电偶测仪、电度表检验仪、万能工具显微镜,此外还有引进德国的QSN750型直读光谱仪、电子拉力实验机,大视野金相显微镜,碳硫分析仪等大型设备。

 

      

     

抒兵工情怀谱传奇人生——访原江机第二任厂长、原电子工业部部长张挺 

发布时间:

2011-05-25    来源:

穿越硝烟与战火,跨过滨海与辽东。

他曾是八路军115师的一名指挥员,他曾为人民兵工事业奉献出了热血青春,他曾任电子工业部部长。

在戎马生涯的漫漫征途中,他用对人民兵工事业炽热的情怀,写就了他传奇的人生……——题记

在即将迎来纪念人民兵工创建八十周年之际,回顾吉林江机的兵工创建和发展历史,就不得不提起江机厂的老厂长张挺同志。

张挺同志是江机厂第二任厂长,是至今为止在任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级别最高的厂级领导。

提到江机厂的前身,张挺老厂长很激动一再告诫我们:

不要小看江机厂,它不是哪个厂改成的,也不是简单的几个小厂的组合,它是在解放战争中的辽东兵工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辽东兵工部当时有桓仁兵工总厂、新开岭兵工总厂,后期辽南十二厂也划归辽东兵工部,三股力量形成了辽东兵工部。

1949年秋迁至吉林市组成东北军区军工部第四一厂,以后改为江机厂。

抗美援朝期间支援前线做出积极的贡献

张挺强调说,江机厂在抗美援朝期间为支援前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抗美援朝时期,我们接到了生产手榴弹的任务。

根据上级的安排,鸡西的一个手榴弹车间搬迁到江机厂,是一位叫周福州(音)的干部率队来的。

他来到江机厂后,就任副厂长主抓手榴弹生产。

为此,江机厂在山湾子大工房成立了第二生产管理科。

从筹建到生产,速度是很快的。

我们仅用了半年时间。

那时,因为前方要的紧,需要大量的手榴弹,职工们就日夜加班生产。

到1952年底,江机厂共生产了31万枚手榴弹,质量也很有保证。

在我的记忆中,没有发生过质量问题。

从东北军工部来讲,生产手榴弹厂大概只有我们江机厂这一家。

谈到朱德总司令1952年视察江机厂,张挺老厂长显得很激动:

“1952年秋,我是突然接到通知的。

市委告诉我朱老总要来你厂视察,希望我们做好接待工作。

我听了很高兴。

朱老总那天来了之后,先到了厂部办公室,我做了工作汇报。

然后,朱老总就来到了1车间、3车间、工具车间,看了这么三四栋厂房。

在视察中,我详细介绍了各车间的生产情况。

朱老总称赞我厂的手榴弹生产为抗美援朝战争做了重要贡献。

他说你们全厂辛苦了!

他希望我们要把工厂管理好,要注意产品质量。

我记得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朱老总非常关心职工,他要求我们要注意关心职工的生活。

制式化过程对江机厂建厂初期起到重要作用

提到制式化生产,张挺老厂长侃侃而谈。

他说第一个五年计划确定了江机厂实行产品制式化,当时我们产品主要有M-5引信、KTM引信和底火。

任务确定了以后,当时担任厂长兼党委书记的张挺采取多项措施来保证完成产品及生产的制式化过程。

制式化完成以后,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急剧提高。

所以后来军工任务不仅有引信,又增加了大批手榴弹生产任务。

这在我国的兵工历史上都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制式化过程是江机厂科学技术水平提高的转折点,在当时工厂无论是企业的管理水平,还是技术水平、人员素质都是个极大飞跃。

研制大威力爆破弹确保临江战役

谈到四保临江战役,就不能不提到辽东兵工自制大威力爆破弹。

到解放战争,临江战役进入白炽化阶段,敌人利用地堡射击,使我军伤亡很大,辽东军区兵工部指示:

要积极组织研制成功爆破敌人地堡的爆破弹,并要十天之内完成,兵工部将此任务交给了一厂厂长张挺同志。

张挺在大栗子组织一厂工程技术人员和日本技术人员一起研究设计,试验制造这种反敌人地堡的爆破弹。

他们就在木板房里支起一个大锅,熔化炸药,由于当时设备、工具局限,操作中稍微不注意就有爆炸的危险。

在试验中,许多日本技术人员非常担心,跑得老远,但他们看到我们兵工人这样干,也只好同我们一起做试验。

这样,经过一个多星期冒着生命危险的努力,终于制造出反地堡爆破弹的武器,并马上提供部队使用,效果非常显著。

为部队夏秋季攻势起到了重要作用。

张挺说,当时国民党很惊讶,共产党哪来的特殊武器,比爆破筒还有威力!

为此,张挺在这次战役中,立了大功。

他骄傲和自豪对我们说:

我还获得东北民主联军总部艰苦奋斗奖章一枚,辽东军区大功奖章一枚。

“一生经历三次危难”

我们了解张挺同志对兵工事业的贡献的同时,也了解了张挺的传奇人生。

他的一生经历了三次危难。

1937年,16岁的张挺参加革命。

第一次危难是1941年日本鬼子大扫荡时。

当时部队撤离沂蒙山脚下时,他却患了重病——疟疾和伤寒并发,他留在了简陋的后方医院治疗。

当时的环境不仅缺医少药还被敌人围剿,东躲西藏,无地落身,这是他生命史上度过的最艰难时刻。

但是他凭借对革命事业的坚定,大难不死,竟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并找到了部队。

第二次危难是1946年国民党军队进占沈阳,在兵工厂撤离中遭到国民党袭击,他驱马直奔,马一惊他被重重摔下马来,他巧妙地摆脱了险境,跑到山根底时,他的马不知什么时候待在那里,静静等候他,他又逃过了一劫。

第三次危难是1948年,部队前方急需武器,他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参加一项新研究的武器试验,负了伤。

弹片伤了胸腔,肺部和头部。

炸进肺部的弹片残存了近十年以后才由苏联专家从肺部取出,另一小指头大小的弹片至今仍残存于脑际。

张挺老厂长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的三次危难,见证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他的一生,也可以说是一部激发爱国主义情感的好教材。

老厂长对江机厂的牵挂

1950至1959年张挺担任了江机厂第二任厂长,这一段时期,完成了产品制式化过程,在江机厂建厂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

他1960年调到国家机关。

张挺老厂长虽然从江机厂离任50余年了,但他却时时牵挂着他曾经为之奋斗过的工厂。

从我们的交谈中,我们也感受得到,老厂长对公司领导寄予很大希望,并赞叹地对公司总经理姜泽栋说:

过去和现在比不能同日而语了,你们干的不错,你们研制的武器系统已有改进并成系列,军品品种也有几十种,企业的发展势头很好,我很欣慰,我会关注着你们。

当听说我们的产品外贸已经出口到许多国家,而且我们驻外专家还受到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接见,老厂长赞叹不已,连连说好。

看着眼前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脑海里仿佛又展现出江机创业时那艰苦的岁月和江机老一辈兵工战士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精神。

张挺,这位老人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江机厂,献给了祖国的兵工事业,并用聪明智慧和才干,谱写了江机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这诗篇就像一部激励我们永远前行的教科书。

感受此行,我们不仅仅重温了一遍江机厂的历史,更重要的是我们收获了作为兵工人的那份无尚的光荣与坚定的信念,感受到了老兵工那高大的身躯与挺拔的脊梁所撑起的共和国国防事业的一片苍穹。

 

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

自主创新立所之魂 

发布时间:

2011-05-23    来源:

首次“国防科技工业创新典范”推评活动日前圆满结束,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荣获了“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创新范例单位”荣誉,该所某系统技术研究团队荣获了“国防科技工业创新团队”荣誉,某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荣获了“国防科技工业创新领军人物”荣誉称号,并分别被授予证书和牌匾。

这体现了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对该所科技创新工作及其成效的充分肯定。

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规划建设的国防重点科研单位,我国唯一的某行业技术研究所和兵器工业某总体技术研发中心,肩负着发展我国某兵工技术,“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神圣使命。

建所五十多年来,该所传承发扬首任所长吴运铎同志“把一些献给党”的崇高精神,服务国防,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了多项国家重点科研生产任务,实现了老所长吴运铎生前“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为常规兵器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的宿愿。

该所先后取得科技成果680余项,申请并获得受理的发明专利120余项,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近50项,负责或参与研制的20余项成果已实现转产并批量装备部队,多项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或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在建国50周年、60周年阅兵盛典上,该所负责研制的5个、配套研制的两个先进装备方阵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了党和人民检阅,振了军威,壮了国威。

然而,随着近年建设与需求的发展,作为承担行业技术装备研制的骨干研究所,科研任务繁重,在研项目增加,且时间紧、要求高,科研工作发生了较大变化。

很多科研人员重研制、轻预先研究,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创新意识、创新动力和创新激情不够;所设计、试验、检测、试制手段建设存在差距;科技储备不足,创新人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有限;核心关键技术缺少突破;科技创新工作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尚不完善。

这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该所自主创新的步伐。

为加快推进前沿技术、核心关键技术跨越式发展,巩固技术优势、人才优势、产品优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竞争力,该所党政以战略眼光审视全局,果断作出了加快科技创新、彰显总体风范的战略决策。

该所长郑广平亲笔题写了“自主创新,立所之魂”八个大字,警示全体科研人员“核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是研究所发展的基本动力,自主创新,是研究所的唯一出路,只有创新,才能发展,离开创新,死路一条!

”要求全体科研人员做到“五要、五不要”,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不要观念模糊、行事无方;要解放思想、敢于创新,不要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要作风严谨、纪律严明,不要浮躁妄动、虚与委蛇;要保持激情、超越先进,不要目光短浅、骄傲自满;要品行高尚、耐得清苦,不要庸俗自私、患得患失。

在加快科技创新的号角声中,该所首先开展了以整顿科研作风、严格科研程序、严肃科研纪律为主要内容的科研作风整顿活动,解决了科研人员思想浮躁、技术保守、急功近利、缺乏合作、违背研制程序、不守科研纪律等多个方面的作风问题,打造了一支政治责任感强、综合素质高、善于创新攻关、敢于打硬仗的科研队伍。

同时将创新文化建设作为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从“追求最高、创造最好、实干兴所、创新未来”的研究所核心理念到“团结奉献创新,锤炼科技精品”的研究所精神,对创新的不懈追求一以贯之,潜移默化地融入了全员思想之中,体现到了科研实践之中。

该所把不断研究和探索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作为长远发展的基础,开展了创新体系建设整体规划研究,提出并实施了科技创新建设工程。

重点抓好“一个战略”、“三个方向”、“一个机制”。

“一个战略”是要绘制出行业技术发展的创新树,把行业技术的主技术、支技术和点技术描绘出来,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重要度的技术,配置相应科技力量,进行研究攻关,力争取得突破,真正拥有自己的核心关键技术;“三个方向”是要在技术创新、设计创新、实验验证创新上下功夫;“一个机制”是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创新激励评价机制。

为此,研究制定了《科技创新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了“以我为主、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成果共享”四项原则,成立了科技创新建设工程领导小组、科技创新建设工程管理办公室、科技创新专家委员会和各研究室创新团队,推行了五个方面重大举措:

一是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制度体系。

制定实施了《科技创新项目申报制度》、《科技创新评价办法》、《科技创新激励办法》、《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办法》、《科技成果转让办法》、《科技创新管理办法》等多项制度(办法),试行了《科技创新评价细则》,层层分解科技创新责任,加强创新项目管理,逐步建立起了适应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创新发展战略需要和市场化要求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的科技创新制度体系。

二是建立完善科技创新激励与约束机制。

将科技人才的事业平台、经济待遇、自主权力进行三位一体的统筹考虑并做好设计。

积极打造事业平台,使科技人员有充分发挥才能的空间,按照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积极合理地整合与调配资源。

鼓励科技创新,增加不同的创新岗位津贴层次,不断提高科技创新人员的收入,做到短、中、长期激励相结合。

给予科技人员足够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在为国防科技做出贡献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同时,强化约束机制建设。

实现项目风险管理,建立创新人员的成长与退让机制,进行定期考评,从工作态度、能力、水平、贡献、业绩五个方面综合评价。

三是加强创新手段与基础建设。

把核心能力建设作为科技创新的基础来抓,在设计手段方面,全面推动数字化设计制造一体化工程设计系统投入使用。

在新立型号项目研制上实现三维建模、虚拟设计、虚拟装配,以虚拟样机代替实物样机的模拟与传递;完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以博士和学科带头人领衔实验室研究、使用与管理,在科技创新中发挥作用;与管理信息化建设工程紧密结合,发挥PDM在创新全生命周期(包括需求调研、开发、设计、应用)的信息管理,同时加强知识工程管理,重点加强数据库建设,使知识积累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

四是加快创新团队建设,强化示范带动作用。

进一步完善各类人才的成长通道和事业平台,让人才潜心于科技创新和专业发展。

培养造就了一批思想水平高、业务素质好、合作精神强的创新团队。

以创新团队为主体构建科技创新发展的基础。

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以两级科技带头人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为核心,加快建立人员层次合理、专业互补的若干创新团队,拓展了发展领域。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吸收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或建立技术创新合作方式,与大学、研究所、企业合作,缩短进入新技术领域的进程,分担创新成本和创新风险,实现了技术互补和资源共享。

五是坚持以创新引领发展,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和自主开发投入力度,着力加强满足市场需求和具有竞争优势的核心技术投入。

设立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创新奖励基金,定期组织评选优秀创新成果、优秀创新团队、优秀创新人员、科技创新组织,加大对创新实践的支持力度。

每两年召开一次科技大会,重奖创新突出贡献团队和个人。

广泛开展行业技术科技创新学术交流活动,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

通过实施科技创新建设工程,该所明确了技术创新的路线和途径,绘制了行业技术“创新树”,并以“创新树”管理模式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描绘出了行业技术的主干技术、支干技术和点技术。

初步形成了一支具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善于攻关、勇于创新的科技创新团队。

在关键技术攻关、技术集成验证等重要创新领域取得了一大批创新成果。

仅2010年,该所就获得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奖一、二、三等奖共13项,申请并获得受理国防专利18项,获得专利授权17项。

在集团公司2011年工作会上,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国清和党组书记尹家绪都对该所“创新树”工作方法提出了表扬。

当前,该所正在“创新树”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总体所的核心关键技术,制定核心关键技术创新计划。

进行创新资源整合,将优势资源集中到核心关键技术、行业前沿技术研究领域,力争有重大突破。

建立主干及关键支干技术创新团队,明确创新任务和目标。

进一步明确两级首席专家、科技带头人、技能带头人和科技骨干的创新责任。

继续完善科技创新激励与评价机制,加大执行力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