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江苏省高考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804069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19.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江苏省高考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届江苏省高考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届江苏省高考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届江苏省高考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届江苏省高考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江苏省高考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

《届江苏省高考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江苏省高考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江苏省高考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

届江苏省高考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师版)

【考点梳理】

江苏高考《考试说明》对论述类文本的考查要求是:

论述类文本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重要概念指准确把握文意时必须理解的概念。

要注意这些概念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重要句子指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句子。

考查重点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2.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

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文章结构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

重点考查把握段落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以及把握文段内部结构层次的能力。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要求归纳某一片段的思想内容或整篇文章的中心。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直接表述,有的间接表述;有的集中,有的分散;有的明朗,有的含蓄。

要求能够筛选和辨析,并加以分析概括。

【解题指导】

1.树立一种观念。

这种观念就是:

社科文阅读考察的是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全面、系统、透彻弄懂相关的科技知识。

因此,命题也是着眼于考察语文能力的。

2.具备两种心理状态。

一是做题时精神要高度专注,聚精会神地进入阅读状态和解题状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做出判断。

二是仔细。

3.明确三个步骤。

第一步,勾画要点,运用指代,读懂原文。

学会快速阅读。

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

“答案就在文章中”是解读科学文客观题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必须学会勾画要点,只有把每一段的小论点、小中心提炼出来,才能对原文的轮廓形成大致的印象,才能分清作者主要说的是什么,分了几个方面,每个方面又有哪些具体内容。

承前指代,虽不能给予你最终的答案,但至少可以提供给你选择答案的范围,或者提供给你答题的方向。

只有这样,才能总体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

只有这样才不会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错误。

第二步,审析题干,确定区间,辨别筛选。

在对作品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根据整体认知所获得的印象,按题意要求,让试题关键词句迅捷回到原文的信息源中,扣紧文本,找到相应语段位置、相关语境,洞察幽微,辨识细节,追踪筛选。

“定位对比”,相互印证。

第三步,对照原文,归纳整合,得出答案。

透视题干的重点和考点。

拿到题目以后不要先急于答题,要先分析、理解、透视。

每一道题目都是由命题人反复思考、呕心沥血后得出的,有些题目里是话里有话的,不能一晃就过。

善于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

努力把散布在文章各个方面的信息提取出来,并组织成观点,归纳概括,整合成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真题精炼】

(2011江苏卷)六、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18分)

捧与挖

鲁迅

中国的人们,遇见带有会使自己不安的朕兆的人物,向来就用两样法:

将他压下去,或者将他捧起来。

压下去就用旧习惯和旧道德,压不下时,则于是乎捧,以为抬之使高,餍之使足,便可以于己稍稍无害,得以安心。

凌厉的人们,自然也有谋利而捧的,如捧阔佬,捧戏子,捧总长之类;但一般粗人捧的“动机”,大概是不过想免害。

即以所奉祀的神道而论,也大抵是凶恶的;观音菩萨倒还可爱,然而那是从印度输入的,并非我们的“国粹”。

要而言之,凡有被捧者,十之八九不是好东西。

既然十之八九不是好东西,被捧后那结果便自然和捧者的希望适得其反了。

不但能使不安,还能使他们很不安,因为“人心”本来不易餍足。

然而人们至今没有悟,还以捧为苟安之一道。

记得有一部讲笑话的书说,当一个知县的寿辰,因为他是子年生,属鼠的,属员们便集资铸了一个金老鼠去做贺礼。

知县收受之后,另寻了机会对大众说到:

明年又恰巧是贱内的整寿;她比我小一岁,是属牛的。

其实,如果大家先不送金老鼠,他决不敢想金牛。

一送开手,怕他的姨太太也会属象。

象不在十二生肖之内,但知县当然别有我们所莫测高深的妙法在。

民元革命时候,S城来了一个都督。

他虽然也出身绿林大学,但还算顾大局,听舆论的,可是自绅士以至于庶民,又用了祖传的捧法群起而攻之了。

这个拜会,那个恭维,今天送衣料,明天送翅席,捧得他连自己也忘其所以,渐渐变成老官僚一样,动手刮地皮。

最奇怪的是北几道的河道,竟捧得河身比屋顶高得多了。

当初自然是防其溃决,所以壅上一点土;殊不知愈壅愈高,一旦溃决,那祸害就更大。

于是就“抢堤”咧,“严防决堤”咧,花色繁多,大家吃苦。

如果当初见河水泛滥,不去增堤,却去挖底,我以为决不至于这样。

有贪图金牛者,不但金老鼠,便是死老鼠也不给。

那么,此辈也就连生日都未必做了。

单是省却拜寿,已经是一件大快事。

中国人的自讨苦吃的根苗在于捧,“自求多福”之道却在于挖。

其实,劳力之量是差不多的,但从惰性太多的人们看来,却以为还是捧省力。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日

(选在《鲁迅全集·华盖集》)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4分)

【答案】首先,指出人们对可能危害自己的人物常取“捧”的做法;其次,分析人们“捧”的动机;再次,用例证揭示“捧”的后果;最后,提出正确的做法,呼应开头。

2.文中的例证分别揭示了“捧”的什么后果?

例证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递进关系?

(8分)

【答案】后果:

①助长贪欲,人们反受其害。

②腐蚀人格,使之蜕化变质。

③恶性循环,造成毁灭性后果。

递进关系;揭示“捧”的危害范围越来越广,危害程度越来越重。

3.鲁迅在文章结尾提出的“挖”,包含哪些深意?

(6分)

【答案】①“挖”是“自求多福”之道。

②“挖”与“捧”一样费力,但结果大为不同。

③强调“挖”是因为当时多数人还未摆脱“捧”的惰性。

(2013·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论名声

[德]叔本华

每个人皆能求得荣誉,只有少数人可获得名声,因而只有具有特殊卓越成就的人才能获得名声。

这类成就可分为立功、立言二种,立功、立言是通往名声的两条大道。

两条大道各有利弊,主要的差异在于功业如过眼烟云,而著作却永垂不朽。

极为高贵的功勋事迹也只能影响一时,然而一部光芒四射的名著却是活生生的灵感源泉,可历千秋而长新。

功业留给人们的是回忆,并且在岁月中渐渐地被淡化,终至完全消失,除非历史将他凝化成石,流传后世。

著作的本身便是不朽的,举例来说,亚历山大大帝所留在我们心目中的只是他的盛名与事迹,然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荷马等人依然健在且活跃在每个学子的头脑中,其影响一如他们生时。

立功需要依赖机遇才能成功,因此得来的名声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功业本身的价值,另一方面也的确是靠风云际会才能爆发出璀璨的火花。

比如,战功的评定,它所依据的是少数见证人的证词,然而这些见证人并非都曾在现场目击,即使果然在场目击,他们的观察报道也不一定都公允。

以上所说的是有关立功的几个弱点,但可以用它的优点来平衡。

立功的优点在于它是一件很实际的事,也能为一般人所理解。

立言的情形恰与立功相反。

立言不依赖偶然的机遇,主要靠立言者的品格学问才可以长存不朽。

此外,所立之言的真正价值是很难断定的,内容愈深奥,批评愈不易。

通常,没有人足以了解一部巨著,而诚实公正的批评家更是凤毛麟角。

所以,靠立言而得的名声,通常都是累积许多判断而成的。

在前面我已提过,功业留给人们的是回忆,而且很快就成为陈年旧物了;然而有价值的著作,除非有丧失的章页,否则总是历久弥新,永远以初版的生动面目出现。

所以,著作不会长久被误解的,即使最初可能遭到偏见的笼罩,在长远的时光之流中,终会还其庐山真面目。

也只有经历了时光之流的冲击与考验,人们方能来评论著作,而它的真正价值也才会显露出来。

名声实在仅是与他人相比较的结果,而且主要是品格方面的对比,所以,评价也就因时因人而异。

某人的名声可能因新秀的崛起而使他原有的声望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冲击或湮灭。

因此,名声是依靠绝对价值来评判的,而所谓绝对价值,只存在于那些出类拔萃之人物,直接地靠其本身而傲视同类,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为他人剥夺。

所以为了增进我们和社会的幸福,我们应该全力追求伟大的头脑和心灵。

没有反射体我们无以看到光线,没有沸扬的名声我们便不可认识真正的天才。

然而,名声并不代表价值,许多的天才沉没于默默无闻之中。

莱辛便说过:

“有些人得到了名声,另一些人却当获而未得。

(金玲译,有删改)

15.文章说“立功”与“立言”是通向“名声”的两条大道,请简要分析二者的主要区别。

(6分)

[答案]立功的影响是有限的、易逝的,立言则是无限的、永存的。

立功要靠机遇,立言则无需机遇。

立功很实际、易被理解,立言要靠诸多判断的累积、不易被理解。

16.文章最后一段说“名声是依靠绝对价值来评判的”,又说“名声并不代表价值”,二者是否矛盾?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不矛盾,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表述。

前者是指真正的名声依赖其内在价值;后者是指因缺失条件而未获得名声的人,其内在价值同样不朽。

17.我国古代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说法,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认识。

(6分)

[答案]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立德”是指树立圣人之德;“立功”包含功业和声名;立言则指创立学说。

我国传统文化认为立功优于立言;叔本华则认为立言优于立功。

但它们都强调“德”的首要作用。

【模拟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2014福建卷)

阅历与读书

赵迎辉

①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

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阅历的缘故。

有无阅历、阅历多少不仅影响着读书的倾向,某些时候甚至关系到读书的效果。

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

正如歌德所说的:

“阅历丰富的人读书时,常常是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则留心看纸的背面。

”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年龄密切相关。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经历的人和事越来越多,获得的经验和教训也越来越多,对一些事物的看法逐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时我们的阅历就会日趋丰富。

不过这并不是绝对的。

有的人年龄虽然不大,但却走过许多地方,经过诸多历练,体验过各种身份和角色,经历过复杂岗位的锻炼和艰苦生活的磨砺,这种经历同样可以让他拥有丰富的阅历。

人既然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那么要想增加自己的阅历,就要努力拓宽生命的宽度。

培根认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只有亲身体验,躬行践履,才能准确把握社会现实,不断提高理解能力,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从而更加深入地领悟书中蕴含的寓意和韵味。

④然而阅历不等于经历。

并不是说只要经历过的,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的阅历。

经历只是一种经过,或走过,或听过,或看过,形成的是事物的表象,是感性的。

而阅历则是一个人对社会、对事件的经历及理解程度,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

⑤读书增长阅历,阅历助益读书,但这并不意味着读书和阅历可以互相代替。

人类发展的历史反复证明,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也是提高能力的必经之路,二者不可偏废。

只有将读书和阅历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又勇于实践,既潜心书本,又深入生活,并用阅读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阅读,才能做到读书和阅历相长、理论与实践结合,并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摘编自《学习时报》2013年10月28日)

10.下列对文章中“阅历”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它与年龄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人和事增多,阅历自然而然地就会丰富。

B.随着经历增多,经验和教训也增多,对事物的见解逐渐深入,阅历就会越来越丰富。

C.阅历不等于经历,经历是一种经过,所形成的是事物的表象,它只是阅历的基础。

D.在感性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理性思考,这才形成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阅历。

 

11.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述阅历与读书的关系。

(3分) 答:

         

12.请简述文章②~④段的论述思路。

(3分) 答: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南京13一模)

雅与俗 

莫邪

①从前倪云林雅士,因为不肯替张士信作画,有一天被张士信捉了起来,鞭打几死。

可是他在被鞭打时,不发一言。

有人问他缘故,他说:

一开口就俗了。

②不得了,这样的雅士,连性命都不顾,真正少见。

然而这样的做作,不也有一些太雅之嫌否?

因为在我看来,不开口只能算作强硬不屈,是个好汉,与雅无关。

如果存心要以此为雅,就未免太雅而成俗了。

③太雅成俗,正如《儒林外史》中所说的“雅得太俗”一样。

当时一般斗方名士,动不动就饮酒看花,吟诗作赋,自命风雅,于是给吴敬梓大大地嘲讽了一阵,至今当为话柄。

④这种雅习,到了今天,似乎风流余韵,依然未绝,或者竟是变本加厉,有行必雅,无事肯俗。

别的不必说,即以几个人的别号笔名而言,早已竭尽雅之奇观,不能不使人叹为雅之极致。

⑤我不是说,那些名字不雅。

恰恰相反,我是承认它们的雅的。

可是一人始倡,多人从风,任何雅事,都成了俗不可耐。

正如宋之苏东坡是雅人,多雅事,明之唐伯虎、张孟晋之流,邯郸学步,扭捏作态,就使人要发呕了。

⑥要一定专为雅与俗下定义,当然不是容易的。

不过我说,这里面似乎也有一些范围,除了始倡者雅,从风者俗外,还有有意者俗,无心者雅。

倪云林之俗,我就为了他的有意。

他本来是元末明初人,元人是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别号的,所以他号为云林子,这就是他的俗的表征之一。

至于他的故意嗜洁,无非学学朱元璋,也徒见其俗气熏人耳。

⑦莫君利哀(仿高君尔基的雅称)所写的《装腔作势》,就是为这些雅人写照的。

我想要收集这项材料,恐怕古今中外不知多少,正可以车载“之”计量,汗牛“之”充栋吧——用两个“之”字,文气便雅。

⑧不过雅事只止文人有份,不识字的浑人是无份的。

因此既有文人的太雅成俗,也就有了浑人的太俗成雅。

党太尉的销金帐里,羊羔美酒,就是个明证。

而梁山黑旋风开口老子,闭口铁牛,实在妩媚可爱,端的不俗。

就是鲁迅笔底下的阿Q,几声我要……,我也认为是近代第一雅人。

为什么呢?

也不过为了他们的一片天真,无心于雅。

其所言所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却自然地绝妙千古,俗得太雅耳。

⑨文人中毕竟黄山谷是有点道理的:

到了宣州,有人请他写字,他来者不拒,有求必应。

有人因为他给了俗人,为他可惜,他就笑着说,有不俗的人,引一个来看看。

这话真正痛快极了!

反过来说,谁是雅人呢?

谁不是俗人呢?

于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些雅与俗的究竟来。

⑩我时常听见人们说,文章要做得“雅俗共赏”,方为妙文。

这话,我有些不相信,因为雅能赏的,俗未必能赏;俗能赏的,不一定雅能赏。

因此,我想,也许“雅俗不共赏”,方是妙文吧。

至于我这篇不妙文,既难追雅,又难谐俗,也就只好“雅俗不共赏”了。

15.文章认为应怎样区分雅与俗?

结尾处画线的句子隐含了作者怎样的文章观?

(6分)

【答案】“始倡”(首倡)和“无心”(天真)是雅,“从风”和“有意”(做作)是俗。

   

好文章既不刻意“追雅”,也不刻意“谐俗”。

   【评分建议】6分。

第一问2分,第2问4分。

16.第⑧段的议论有什么特色?

请简要概括。

(6分)

【答案】多用事例,妙引古诗,亦庄亦谐。

   【评分建议】6分。

每点2分。

17.请简要说明全文的论述思路。

(6分)     

【答案】先由倪云林的故事入题,点明其是“太雅而成俗”,并指出此“雅习”至今依然未绝;进而举例剖析什么是雅与俗,阐明雅者实际上皆俗的道理;最后指出“雅俗不共赏”方是妙文。

3、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被废黜的国王

周国平

①帕斯卡尔说:

人是一个被废黜的国王,否则就不会因为自己失了王位而悲哀了。

所以,从人的悲哀也可证明人的伟大。

借用帕斯卡尔的这个说法,我们可以把人类的精神史看作为恢复失去的王位而奋斗的历史。

当然,人曾经拥有王位并非一个历史事实,而只是一个譬喻,其含义是:

人的高贵的灵魂必须拥有配得上它的精神生活。

②我们当然可以用不同的尺度来衡量历史的进步,例如物质财富的富裕,但精神圣洁肯定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维。

正如黑格尔所说:

“一个没有形而上学的民族就像一座没有祭坛的神庙。

”没有祭坛,也就是没有信仰,没有神圣的价值,没有敬畏之心,没有道德的约束,人生惟剩纵欲和消费,人与人之间只有利益的交易和争斗。

它甚至不再是一座神庙,而成了一个吵吵闹闹的市场。

事实上,不仅在比喻的意义上,而且按照字面的意思理解,在今日中国,这种沦落为乌烟瘴气的市场的所谓神庙,我们见得还少吗?

③在一个功利至上、精神贬值的社会里,适应取代创造成了才能的标志,消费取代享受成了生活的目标。

在许多人心目中,“理想”、“信仰”、“灵魂生活”都是过时的空洞词眼。

可是,我始终相信,人的灵魂生活比外在的肉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更为本质,每个人的人生质量首先取决于他的灵魂生活的质量。

一个经常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和一个沉湎在歌厅、肥皂剧以及庸俗小报中的人,他们肯定生活在两个绝对不同的世界上。

④人是一个被废黜的国王,被废黜的是人的灵魂。

由于被废黜,精神有了一个多灾多难的命运。

然而,不论怎样被废黜,精神终归有着高贵的王室血统。

在任何时代,总会有一些人默记和继承着精神的这个高贵血统,并且为有朝一日恢复它的王位而努力着。

我愿把他们恰如其分地称作“精神贵族”。

“精神贵族”曾经是一个大批判词汇,可是真正的“精神贵族”何其稀少!

尤其在一个精神遭到空前贬值的时代,倘若一个人仍然坚持做“精神贵族”,以精神的富有而坦然于物质的清贫,我相信他就必定不是为了虚荣,而是真正出于精神上的高贵和诚实。

 

15.文章开头借用帕斯卡尔的话有什么作用?

(6分)

【答案】点明题目(或“呼应结尾”,2分),把人类的精神史比作为恢复失去的王位而奋斗的历史(2分),引出“人的高贵的灵魂必须拥有配得上它的精神生活”的观点(2分)。

16.请简要分析第②段的论述层次。

(6分)

【答案】首先指出精神圣洁是衡量历史进步的重要一维(2分);接着引用黑格尔的话阐明没有信仰、价值、敬畏等的民族会变成一个吵闹的“市场”(2分);最后指出今日中国正在沦落为这样的“市场”(2分)。

17.在作者看来,“在一个精神遭到空前贬值的时代”,怎样才能提升自己的人生质量?

(6分)

【答案】坚持做“精神贵族”(1分),坦然于物质的清贫(2分);坚持理想和信仰(1分),在阅读和沉思中获得精神财富(或“提升灵魂生活的质量”,2分)

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中国当代文学中为什么没有忏悔录     蔡益怀

(1)我常常在想一个问题,我们的国家经历过“文革”浩劫,我们的民族有许多劣行,但是,为甚么在我们的文学中看不到一部足以警醒世人的忏悔录?

(2)我总觉得,我们这个民族太虚伪了,缺少一种真正的悲悯情怀和忏悔意识。

我们的作家有一种“扬善”的美德,但也有一种“隐恶”的劣性。

不敢叩问自己的灵魂,把自己的灵魂亮出来给人看,这是我们的作家最失败的地方。

俄罗斯为甚么可以产生那么多一流的大作家?

我觉得关键的一点是,他们的作家有忏悔意识,敢于面对真实的内心世界。

(3)我读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等人的作品,最大的感触就是他们作品中有一种深邃而博大的宗教精神,具体来说,就是一种赎罪意识和忏悔意识。

就以托尔斯泰的《复活》而言吧,书中的贵族地主聂赫留朵夫因为奸污了使女玛丝洛娃,使她走向沦落。

当聂赫留朵夫知道那个受到审判的妓女就是当年被他奸污的女子后,他的内心也受到一种道德的审判,意识到自己的身上充满罪恶,于是,他一路跟随这个被发配到西伯利亚去的女子,以自我的流放来赎罪,使自己成为一个得到救赎的人。

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等巨著也是这样,写尽人的灵魂煎熬。

从俄罗斯的大作家身上以及他们的巨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赎罪与忏悔的宗教情怀。

(4)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中,鲁迅和巴金应该说是最有赎罪意识和忏悔意识的作家吧。

可是,在当代的中国作家中,我们已经看不到像鲁迅、巴金、郁达夫那样直面人生、直面我们内在心灵世界的作家了。

我们的很多作家,敢于批判社会、反对建制,却没有勇气面对我们真实的灵魂,不敢说真话,更不敢触及自己的内心世界,怕将自己卑劣的另一面暴露在人前。

这就是我们的创作失去价值的根本原由所在。

作为一个作家,有赎罪和忏悔的宗教情怀,证明他有一种求真、求善的人格力量,敢于解剖自己的灵魂,乃至民族的灵魂,自我反省、自我否定、自我救赎,最终走上自新之路。

(5)这些年,我对我们的文学愈来愈不看好,最感到痛心的是:

虚假与浮躁。

从上而下的虚假和浮躁,已经令我们的写作人沉不住气,既没有勇气去审视我们的灵魂,又没有耐性去进行一种纯粹的心灵写作。

在商品经济的大潮面前,大家都迷失了方向,将“票房”价值看成理所当然的追求,将炒作当作成名成家的必然手段;大家津津乐道的是作家“富豪榜”,而没有多少人关心作品的“含金量”,人们一窝风地往自己脸上贴金,谁还会“忏悔”、“赎罪”,这么“憨居”?

(6)这些年,我时有机会回内地,接触一些作家和学者,我愈来愈感到别扭,感到不适应。

我觉得,他们不是在搞文学,而是在搞“文学关系学”,互相抬轿、互相吹拍、互相贴金。

更为可怕的是,我们的文学也深受“官本位”之害,不少作家关心的是政治地位、官职,关心的是座次怎么排,千方百计向建制靠拢,龟缩在体制之内,完全失去了作家应有的独立人格。

中国作家骨子里的这种侏儒基因,决定了他们成不了文学的巨人。

也正是这样的原由,我们的文学缺少一种精神,缺少一种骨气,缺少一条知识分子应有的精神脊柱。

(7)我想,如果我们的身边多一些沉浸于纯粹的艺术人生的创作人,而不要去管那些商业利益、官本位,或为自己贴金,而是多关心天下苍生,关心人的生存和价值,我们就会像俄罗斯那样,出现一个又一个背负起民族苦难十字架的优秀作家,就会出现我们这个时代的“忏悔录”。

                    

(选自《时代报告》2011年第四期,有删改)

1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思路。

(6分)

 【答案】首先提出问题:

中国当代文学中为什么没有忏悔录;(1分)然后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以俄罗斯作家和中国现代作家为例说明真正的文学所需要的精神内涵:

面对真实的灵魂,敢于说真话;(2分)接着列举当代文学的怪现状并分析其危害;(1分)最后指出只要敢于面对自己真实的灵魂,敢于说真话,沉浸于纯粹的艺术创作,就会出现当代的“忏悔录”。

(2分)

16.文章第三、四小节列举了俄罗斯文学和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几位作家有什么作用。

(6分)

 【答案】①举例论证作为一流的作家,他的作品中应有一种赎罪意识和忏悔意识,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灵魂,敢于说真话;②对比论证。

与中国当代作家形成对比,阐释中国当代文学缺少“忏悔录”的原因。

  (答对1点3分)

17.结合全文,谈谈我们这个时代怎样才能出现“忏悔录”。

(6分)

【答案】①要有一种真正的悲悯情怀和忏悔意识;②敢于解剖自己的灵魂,乃至民族的灵魂,自我反省、自我否定、自我救赎(答“勇于面对自我真实的灵魂,敢于说真话”也对);③远离商业利益和“官本位”的毒害,去进行一种纯粹的心灵写作(或“杜绝虚假与浮躁”);④关心天下苍生,关心人的生存和价值,背负起民族苦难十字架。

   (答对1点2分,答对2点3分,答对3点4分,答对4点得6分)

 

5、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报恩于万一

[美]鲁思·本尼迪克特

“恩”是债务,而且必须偿还。

但在日本,“报恩”被看作与“恩”全然不同的另一个范畴。

在我们的伦理学中,这两个范畴却混在一起,形成中性词汇,如obligation(义务、恩义)与duty(义务、任务)之类。

日本人对此感到奇怪,感到不可理解。

对日本人来讲,称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