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版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C卷.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803644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47.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版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C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版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C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版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C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版版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C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版版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C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版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C卷.docx

《人教版版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C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版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C卷.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版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C卷.docx

人教版版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C卷

人教版2019版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C卷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一个热爱读书的人,即使不能拥有舒适的书房和宁静的夜晚,也会始终永远保持着一份纯洁的读书情怀。

B.近日,育才中学5名中学生在重庆赛区选拔赛中以绝对优势胜出,获得代表重庆市参加2014年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C.2014年元旦节虽然只有一天假,但重庆各景区仍然是游人如织,冰雪景区和温泉度假景区最受人们的欢迎。

D.由湖南卫视倾力打造的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最火爆的成为2013年度娱乐真人秀节目之一。

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

B.请你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手忙脚乱的洞府。

C.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

D.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

3.下列加点字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伫立(chù)翡翠(fěi)倔强(jué)心无旁鹜(wù)

B.秀颀(qí)酒酿(liànɡ)骈进(pián)海市蜃楼(shèng)

C.沉绽(diàn)贪婪(lán)解剖(pō)坦荡如坻(dǐ)

D.虬枝(qiú)匀称(chèn)鸟喙(huì)汪洋万顷(qǐng)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妖娆      一拍即和      整装待发      变本加利

B.羸弱      引经据典      自作主张      关怀备至

C.屏幛      骇人听闻      进退唯谷      鬼鬼祟祟

D.惩诫      墨守成规      锋芒毕露      断章取义

5.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嘶哑(sī)   分外(fèn) 娉婷(pìng)浮动(fú)

B.摇曳(yè)   折腰(zhé) 鲜妍(yán) 可汗(kě)

C.妖娆(náo)  海峡(xiá) 红晕(yùn) 凝望(níng)

D.冠冕(guān) 枉然(wǎng) 飘逸(yì) 轻灵(líng)

二、现代文阅读

议论文阅读

“知入”与“知出”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

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

南宋学者陈善云:

“读书须知出入法。

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

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

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

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

朱熹认为: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

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

何故?

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

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

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

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

“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

”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

”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

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

“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

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7.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8.第④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9.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

请说明理由。

孟子认为: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没有发芽的种子

邱海泉

①散步的时候,心情总是松弛着,洒脱如脱线的风筝,一任世界上的一切像毫无意义的微风似的从眼前滑过。

而从前所有的不快早都遥远得成了另一个世界的事。

时不时,眼前一亮,也说不定有什么东西让人心头一动。

比方说一只小狗十分顽皮地向你撒娇吠叫,比方说一滴挂在枝头上的晶莹剔透的小露珠向你暗送的秋波……那天,我却被一大片开得如火如荼的喇叭花吸引住了。

②我不知何时已经信马由缰地走到郊外了。

在一个农家的门口,我就呆在了那一片开满鲜花的墙头前。

花是喇叭花,开得那个热闹……但我之所以如此迷恋它的原因,不全是因为那小精灵冰清玉洁的可爱姿容,而是因为我在这里不期而遇了我的故人旧友。

③那是几十年前的事了。

那时我还是个村童毛孩。

一天早上跟父亲下地锄草,就在一个土壕里看见了那片开得正艳正好的花儿。

我禁不住诱惑,跑下壕去,蹲在地边,手摩挲起花儿,半天不想起来。

父亲却早在我身后喊了起来:

别踩坏花儿,那是你大伯家种的二丑。

我这才知道这一地可爱的花儿原来是一味中药材。

④那一霎,伫立在那儿,我眼里看的是盛开的花儿,心里纷飞的却是打开了尘封的往事。

久久地流连盘旋在那儿,我突然看见二丑花成熟后洒落在地上的种子。

我小心翼翼地捡拾着,心里想,待到来年开春,我要把它种到阳台上去,这样我们就可以形影不离地天天厮守在一起了。

⑤在我的期盼和浇灌中,喇叭花的幼苗一天天长高了。

它的枝蔓那么快就爬满了阳台,真令人惊讶!

它的花不只开满了我的花园和阳台,而且也弥漫浸透了我生命的空间——我一有空就站在花蔓下,一任那落英像春雨一样洒在我的头上。

邻居们也都来欣赏参观我的花儿,而且连连称赞说:

真好看真好看哟。

有个朋友还拿起照相机拍了照片,刊登在了当地的报纸上……

⑥一天,女儿突然从抽屉里翻出一个小信封说:

这里面是什么,没用的话我扔了?

我一看,说:

那是没种完的喇叭花种子,放下,扔什么。

她说:

今年已经有新种子了,还要它干什么……尽碍事儿,我扔了。

说着顺手丢进了垃圾篓。

⑦我的心突然随着那花种子的下落揪了一下。

⑧看着那些被丢弃的花种子,我不断地质问自己,为什么那么粗心?

是我,把那几粒可怜的种子一生最灿烂的时刻错过了!

是我这个刽子手,把它们永远永远地埋没在抽屉和黑暗里了。

此后好多天,一到阳台上,看见那些开得天真烂漫的小花,我心里总是不由自主地弥漫起一股淡淡的忧伤。

我想起了许许多多我幼时的夙愿,也想起了一个个已经被我淡忘了多年的理想……我不知道人世间又有多少个美丽的梦想,就像那几粒还没来得及发芽开放的喇叭花种子被永远地湮没无声了呢。

10.文章以“没有发芽的种子”为标题有哪些含义?

11.第①段侧重描述散步时的心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2.结合语境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1)我就呆在了那一片开满鲜花的墙头前。

(2)我的心突然随着那花种子的下落揪了一下。

13.文章围绕“喇叭花”(种子)写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三、句子默写

14.根据提示默写。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送儿还故乡。

            (北朝民歌《木兰诗》)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佳木秀而繁阴。

           (欧阳修《醉翁亭记》)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铁马兵戈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⑥锦江春色来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登楼》)

⑦过尽千帆皆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庭筠《望江南》)

⑧而那过去了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四、对比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

1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  交通:

交错相通

B.不可久居  居:

停留

C.日光下澈  澈:

清澈

D.便要还家  要:

同“邀”,邀请

1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佁然不动            然则天下之事

B.不复出焉            二石兽并沉焉

C.其岸势犬牙差互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何陋之有

1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A.渔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根本就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大家都感叹惋惜。

B.(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汉朝,无论魏晋两朝。

他们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渔人,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

C.渔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才(发现自己)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这人把自己见到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

D.(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这人把自己听闻的事一一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

18.下列对文段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从侧面加以烘托,突出潭水的清澈。

B.从乙文“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可以看出,桃花源人不希望外人打扰这里的生活。

C.甲、乙两文的作者在仕途上都曾遭受挫折,所以两篇文章抒发的思想感情是一样的。

D.从表达方式上看,甲文第二段侧重于描写,乙文第二段侧重于叙述。

五、诗歌鉴赏

阅读《蒹葭》,完成各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9.对这首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蒹葭》可以看做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

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两句写景,后六句抒情。

B.第一章写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

笫二章、第三章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相同,但是感情均比前—章进了―步。

C.“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因此他上下追寻。

D.全诗一唱三叹,充分表现了主人公对伊人的思念之情。

20.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诗人上下求索,而伊人虽隐约可见却依然遥不可及,表现了人生的无奈与爱情的虚无。

C.诗中“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

D.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六、综合性学习

21.进入中学,学习生活翻开了新的一页,你一定也认识了不少新同学,请大家围绕“交友之道”,开展一次学习活动

(1)(观点论述)以“交友”为主题,谈谈自己对交友的认识,要求写明观点、理由和结论,80字以内。

(2)(故事链接)下图是一个大家都熟悉的故事,请概述这一故事。

60字以内

七、作文

22.命题作文:

经历是一种收获

要求:

字数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出现可能泄露考生自己信息的真实人名、地名、校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二、现代文阅读

1、

2、

三、句子默写

1、

四、对比阅读

1、

五、诗歌鉴赏

1、

六、综合性学习

1、

七、作文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