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疗法_精品文档.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80356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暗示疗法_精品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暗示疗法_精品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暗示疗法_精品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暗示疗法_精品文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暗示疗法_精品文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暗示疗法_精品文档.doc

《暗示疗法_精品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暗示疗法_精品文档.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暗示疗法_精品文档.doc

暗示疗法

郭卜乐中国心理热线

  [概述]

  暗示疗法(Suggestivetherapy)是指利用语言或非语言的手段,引导求治者顺从、被动地接受医生的意见,从而达到某种治疗目的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适应症]

  随着医学科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不断丰富,暗示疗法也随之不断地趋于成熟和完善,其适应症亦更加集中和明朗。

  由广义的心理治疗概念出发,在各科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不论是医生的解释、鼓励、安慰和保证,还是医生的权威性、仪器的科学性、环境的适宜性,对患者来说都具有暗示治疗的意义。

因此可以说暗示疗法贯穿整个治疗过程。

此外,现代的心理治疗与过去相比,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暗示疗法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

暗示也不仅仅是催眠治疗的基础,在个别心理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可见,暗示疗法从理论和实践上看,其实用性很强,在医疗的全过程中随时可以使用。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暗示疗法的适应症是很广泛的。

  但是,评价任何一种疗法的适应症问题,不仅要考虑疗法本身的使用条件,而且应当结合疾病和病人的特点,在这个基础上经过全面的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暗示疗法的实施,首先要求患者具备这样的条件,即对暗示的易感性和顺从性。

这就是说,即使症状很适合使用暗示疗法,但若患者本人不能接受,还是无法实施或实施无效。

这正如青霉素,对那些患有需要抗菌消炎症状的患者是很适合的,可是,由于患者对青霉素过敏,则仍不能使用一样。

这一点在说明暗示疗法的适应症时,无疑是应当明确的。

  目前,临床上普遍认为暗示疗法的使用范围是很广的,其适应症除了癔病和其它神经症(如恐怖性神经症、焦虑性神经症)外,对疼痛、瘙痒、哮喘、心率过速、过度换气综合症等心身障碍和心身疾病,阳萎、性冷淡等性机能障碍,遗尿、口吃、厌食等行为习惯障碍等均有疗效。

  癔病是暗示疗法的传统适应症。

古代人就掌握了如何应用暗示治疗癔病的方法,虽然当时还不能给予科学的解释,蒙上了一层迷信和神奇的色彩,但是作为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已经为人们所接受。

现在,关于癔病的病因学研究认为,癔病患者本身的性格特点就具有高度的暗示性,很容易接受别人的语言、态度、行为和观念的影响。

因此,患者的症状表现与暗示和自我暗示有密切关系,尤其在癔病的发作、症状的改变或消失上往往起重要作用。

19世纪中叶,法国精神病医生沙可就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他强调暗示在癔病发病机理中的作用,这个观点以后又得到巴宾斯基和伯恩海姆的支持。

某些神经症,如恐怖性神经症、焦虑性神经症等,在发病中各种精神因素有直接影响。

因此,其心理治疗的原则也大致相同。

皆需要医生对患者给以权威性的说明和解释,让患者对疾病的原因、性质和转归有所了解,加上医生的鼓励和指导,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解除恐惧或焦虑的心理状态,这些都离不开暗示治疗。

  此外,大量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证明,暗示对疼痛有明显的影响,在足够的暗示作用下,配合使用安慰剂能使术后伤口疼痛显著减轻;用噪音刺激的方法进行拔牙,其中也有暗示作用。

同理,暗示疗法对哮喘等心身疾病也有疗效。

  对于阳萎、早泄、性冷淡等性机能障碍,以及遗尿、口吃、厌食等行为习惯障碍,由于其病因属于心因性者为多,也可以应用暗示疗法使症状缓解或达到痊愈。

  在临床应用上,暗示疗法主要用于治疗神经症、癔症性截瘫、癔症性黑朦、癔症性失语、癔症性哮喘、强迫症、口吃、运动障碍以及某些身心疾病。

  

  [理论基础]

  暗示疗法与催眠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催眠是暗示的一种形式,即不是在清醒状态下,而是在催眠状态下对求治者进行的暗示,所谓暗示,即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个体发出某种信息,个体无意中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并做出相应行动的心理现象。

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了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们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

  暗示疗法产生的历史古老而悠久。

麦斯默的催眠表演,引起了人们对其奥妙的探究。

夏科、巴甫洛夫、弗洛伊德等对暗示现象都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巴甫洛夫说过:

“暗示乃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James)于本世纪30年代撰写了《暗示心理学》一书,而英国著名心理学家麦独孤在临床的应用,则堪称独步,声誉蜚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前线战场上流行着一种因受炸弹爆炸的震惊而患的心理恐惧症——“弹症病”,严重者四肢瘫痪。

此病无药可治,蔓延较快,令英国当局头痛。

这时,麦独孤参加了战时治疗,经了解后他发现这是种“心病”,于是凭借以往的社会声望成功地进行了暗示心理疗法。

他用笔在下肢失去知觉的士兵膝盖以下若干寸的地方画了一圈,然后以无置疑的口吻告诉求治者,明天线圈以下部位一定恢复正常。

第二天,这个士兵果然恢复了知觉。

这样日复一日地提高画圈的位置,直到士兵痊愈。

  1.在清醒状态下进行的暗示心理治疗,可以分为他人暗示疗法和自我暗示疗法两大类。

  

(1)他人暗示即由施治者对求治者施加的暗示。

它主要是通过医生在求治者心目中的威望,把某种观念暗示给求治者,从而增进和改善人的心理状态,调节人的行为和机体的生理机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他人暗示疗法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

有一次,一位求治者到医院就诊,说他如何如何不舒服。

医生对他进行了全面体格检查,发现他身体各部位都很健康,没有任何毛病,可是这位求治者确实在一天天消瘦下去,束手无策。

后来,一位心理医生接受了这位求治者,进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彻底检查,然后对他说:

我终于发现了,你患的是综合症。

还告诉他,现在刚试验成功了一种特效药,专治这种病症,注射一剂,保证三天后恢复。

打针后三天,求治者果然神气活现地好了。

其实,心理医生注射的仅为葡萄糖水,真正治好病的,是语言的暗示作用。

除此之外,在他人暗示疗法中还有非语言暗示法,如医生或医生发动求治者的家庭或病友运用姿态、表情及环境施予某种影响等。

  

(2)自我暗示疗法即由求治者通过自己的认知、言语、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以调节和改变身心状态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自我暗示的力量是非常惊人的。

在自我暗示的作用下,一个人可以突然变得耳聋受损,而仅仅是因为大脑管理视觉、听觉的相应区域的机能受到了扰乱,形成了一个病态性的抑制中心,使神经细胞丧失了正常工作的功能。

它们不再接受传来的信息,当然不能对这些信息作出反应。

这样的求治者可以用催眠暗示疗法治疗,并且可以一下子治好,使不明真相的人大吃一惊。

  一个人走进了冷藏间,无意被关在里面。

开始他并不在意,也并未感到寒冷,后来当他抬头看到“冷冻”二字时,顿时心里紧张起来。

一种死亡的威胁笼罩在他心头。

他越想越怕,越想越冷,最后蜷缩成一团,在惊恐中死去。

其实,车间的冷冻机并未打开,寒气远不能置人于死地。

他完全是由于自我暗示的作用,因恐惧而导致肾上腺素急剧分泌,心血管发生障碍,心功能坏死而导致死亡的。

  由于自我暗示的效果巨大,美国一位医学教授对癌症的病因提出了新的理论,认为癌症的发展主要不是客观上存在的癌细胞,而是主观情绪、自我暗示导致了癌变。

这一理论虽未被广泛接受,但癌症求治者一旦知道了自己患病的真相,病情便会急剧变化却是不可否认的。

所以,在心理治疗过程中,一方面,施治者的诊疗语言和行为十分重要,应当慎重使用,以免发生消极的暗示作用;另一方面,施治者必须启发和引导求治者发挥自我意识的调节能力,消除那些使自己增加精神负担,不利于心理健康的自我暗示,培养积极、乐观的自我暗示,使之朝着符合治疗要求和有利于祛除病象的方向发展。

  2.运用暗示疗法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

直接暗示疗法是指让求治者静坐在舒适安静的椅子上,施治者以技巧性的语言或表情,给予求治者以诱导和暗示,使求治者接受暗示从而改变原有的病态感觉和不良态度,达到治疗目的。

间接暗示疗法则是借助于某种刺激或仪器检查的配合,用语言强化来进行的暗示治疗。

临床医学上可通过对求治者的躯体检查操作,或使用某一仪器或注射某些药物,以及使求治者处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中,再结合施治者的言语态度进行暗示,从而使暗示效果更显著。

例如,在治疗癔症性肢体瘫痪时,施治者可用电刺激肌肉,同时以均匀有力的语调,用预先备好的暗示语句,如,“你的肢体已通电,神经电流已逐渐畅通,肌肉开始逐渐有力”等,对求治者进行积极的暗示,从而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3.暗示疗法通常结合某些辅助手段以提高疗效。

常用的方法有:

给求治者服一些无副作用的“安慰剂”,10毫升10%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或蒸馏水皮内注射;电针理疗等。

  

  

  [治疗原则]

  

  

  [操作实务]

  暗示的方法很多。

最简单的方法是向对方说一些含蓄或影射的话,使对方不加思索信以为真。

比如,对病人说,根据检查结果你的病我们最常见,治疗效果都很好。

这是安慰性言词,但具有暗示作用。

临床工作中常常借助其它事物,如针灸,低频电流或药品,同时讲一些暗示语,如“针刺能止痛”,“电刺激使神经兴奋,增强肌肉活动”,“这个药是专治你这种病的”。

乐观的态度、坚定的言词是最有效的暗示。

  医生利用暗示是为了消除患者对疾病的顾虑,提高治疗效果。

暗示的内容应当是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式和语言,细心地去进行。

对病情轻的患者,医生应表现出治愈的信心和把握。

对一个确诊为癌症、心脏病、肝炎等较重的器质性疾病患者,医生不要急于将真实病情全盘告诉病人,而应表现出乐观的态度,用亲切的语气讲述保健事项,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多介绍一些最佳治疗效果的病例。

必须极力避免不良暗示,如唉声叹气、治疗上有为难表现等,以减轻病人的思想负担。

  除言语暗示外,医务人员也可利用仪器、操作和药物等进行非言语暗示。

催眠暗示是暗示治疗的特殊形式。

  

  

  [与其他疗法协调应用]

  

  

  [效果和控制]

  

  

  [评价]

  

  

  

  参考资料:

  暗示疗法是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对各种形式的癔病发作,有时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所谓暗示,系指某人处于某种特定的环境及情绪背景下,对外界的影响或观念常无条件的接受。

癔病患者往往容易接受暗示,他们可因暗示而发病,往往也可因接受暗示而治愈。

我国历代医家也十分重视,且善于运用暗示疗法。

如《景岳全书》记载,明代名医张景岳某日去看一位急症的妓女,张见其口吐白沫,僵卧于地,口鼻皆冷,气息如绝,触其脉,和缓如常,脉象与症状很不相符,判其为癔病。

张大声说:

“此人病甚危险,需用火攻,用大壮艾灸眉心、人中和小腹,否则难以保命。

我的住处有艾绒,可速取来用。

”随后,又制止说:

“慢,我身边带有药,若能咽下,咽下后有声息,就不必用灸,若口不能咽,或咽下后无声息,灸也不迟。

”那妓女听了张景岳的话,药到嘴边便立即咽下,随之声出,体动,病也就好了。

  正常人均可接受暗示,但不是每一个人均具有高度的暗示性,接受暗示的能力因人而宜。

只有易接受暗示的人,应用暗示疗法才能起到治疗作用。

进行暗示治疗前,必须向患者的亲属或同事说明,取得他们的配合,否则,会因他们的不恰当暗示使治疗失败。

暗示治疗的方法很多,针对不同的发作形式可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一般多采用语言加药物或物理治疗方法。

如癔病性抽搐,多采用针灸强刺激,癔病性失明、失音可采用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治疗。

上述各种治疗均是在语言暗示下发挥作用的。

  催眠疗法属暗示疗法的一种,一般对较为难治的癔病发作,或其它疗法失败的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此法是让患者处于催眠状态,使语言的影响起到强化作用,加强暗示效应。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药物催眠,治疗时让患者躺在安静环境中,四肢放松,然后缓慢静脉注射0.25%的阿米妥钠或硫喷妥钠,边注射边与病人谈话,或让病人数数,待患者言语缓慢,含糊不清时,即意味着进入催眠状态。

此时医生可按拟定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如诱导回忆往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经验 > 保健养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