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801480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册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八年级下册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八年级下册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八年级下册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八年级下册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册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案.docx

《八年级下册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册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下册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案.docx

八年级下册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案

八年级下册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案

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力学学问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好这部分内容既有利于深入理解液体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学问,又为进一步学习机械效率打好了基础。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下册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八年级下册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案1

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

1.知道阿基米德原理,会求浮力的大小;

2.尝试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简洁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浮力有关的物理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受科学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培育探究意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2.培育学生的观看、分析、概括能力,进展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3.经受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试验过程,进一步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三、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1.通过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活动,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

2.通过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意识到物理与生活的亲热联系。

教学重点

阿基米德原理的试验探究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试验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正确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教学方法

观看、商议、试验探究。

课时支配

1课时教学预备

学生用的试验器材包括:

弹簧测力计、石块、细线、溢水杯、大烧杯、小桶、空饮料瓶、水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提问:

(1)什么是浮力?

(2)怎样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3)确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2、直接提出浮力的大小到底与哪个或是哪些物理量有怎样的定量关系?

从而引出阿基米德这个科学家,进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阿基米德原理》。

二、新课教学

1、阿基米德的灵感

(1)展示阿基米德鉴别王冠真假的故事和阿基米德的头像,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从故事中得到:

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就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这个等量关系。

并猜想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2)学生通过“想想做做”进一步验证“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他所受的浮力越大”这个猜想。

(3)对猜想进行推理得出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的重力有关。

2、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

(1)学生商议并设计试验方案。

(2)教师出示试验过程图片并介绍溢水杯和留意事项。

(3)学生进行试验并记录数据。

(4)各小组进行数据展示。

(5)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3、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2)数学表达式:

F浮=G排液=ρ液·g·V排。

(3)适用范围:

液体和气体(F浮=G排=ρ气gV排)

4、例题:

有一重7N的铁球,当它浸没在水中时受的浮力多大?

(g=10N/Kg)

三、课堂练习:

1、比较以下物体受的浮力

(1)如下列图,A、B两个物体的体积相等,哪个受到的浮力大?

(2)如下列图,A、B两个金属块的体积相等,哪个受到的浮力大?

2、传奇有一天,阿基米德跨进盛满水的浴缸时,观看浴缸里的水向外溢,澡盆的水溢出给了阿基米德启发,由此他鉴别出了国王的王冠是否由纯金所制。

若阿基米德坐进去后排开400牛的水,则他受到的浮力为

N。

3、2021年7月,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体积约为50m3的潜水器蛟龙号,顺利完成5000米级海底试验主要任务,求那时蛟龙号受到的浮力为多少牛?

(g=10N/kg

ρ海水=1×103kg/m3)

四、谈谈收获:

五、课后作业:

课本56页

3、4题

六、板书设计

第2节

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的方法

(1)称量法:

F浮=G物-F示

(2)阿基米德原理法:

F浮=G排液=ρ液·g·V排教学反思:

八年级下册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案2

一.教学设计思路:

阿基米德原理这节课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为理论,第二课时学生进行试验操作。

第一课时中分析结论的数据是选择绩优学案练习册中的习题,据此引导学生把握这节课中的重点阿基米德原理。

因为本节课的试验需要采集数据,如若先做试验,学生试验中不注重详情,采集了错的数据,就很难推理出正确的结论,首因效应的影响不得不得到关注。

所以改进措施是直接借用正确数据分析结论,然后做试验,另外,学生在明白了结论的基础上做试验时,自己就会留意详情。

如先测量小桶的重力呢还是先测量桶与排出液体的总重,然后倒出其中液体再测量小桶的重力呢?

学生自己就会思索到桶上会留有剩余液体,排出液体的重力将会削减。

试验最终是胜利的还是失败的学生可以自己推断。

失败的话,建议他们重新做试验,自己找问题。

本节课中的试验假如直接用手提弹簧测力计,手简洁晃动,影响试验效果,所以改进成在铁架台上固定弹簧测力计,升降台升降液体,从而到达物体稳定浸入液体中,方便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在第一课时中数据仅有一组,可以提问:

一个试验的普遍结论,仅做一次试验能不能得出?

介于学生已经有了确定物理学试验的基础,会自己推断出,不行。

一个普遍结论的得出,至少要做三次试验,然后分析,避开试验结论的偶然性。

进一步提问:

试验如何做三次,也就是说三次试验中是在转变什么物理量呢,转变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

根据本校学情,学生对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等于排开液体的体积这一学问难以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复习旧知中的图片展示。

二.学情及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八年级这个阶段的学生感性认识丰富,记忆能力良好,理性认识、规律思维能力初步形成,但仍需直观事物进一步引导。

我们班学生理解能力弱,学习自主性较差,布置作业才做,不布置不做,依靠性强,讲的学,不讲的不学,

1学习兴趣不深厚。

教材分析:

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规律,是重要的教学内容。

上节课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试验已经使学生明白了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液体的密度的定性关系。

本节是对上节课探究结果的进一步完善和深化,是《浮力》本章教学内容的核心。

三.教学目标

1.经受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试验过程。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及其数学表达公式。

3.能利用公式:

F浮G排m排g液V排g

四.重点难点

重点:

阿基米德原理的试验推导。

难点:

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五.教法

讲授法、试验法

六.学法

观看法、练习法

七.教具

弹簧测力计、铁架台、升降台、物体、溢水杯、小桶、适量水

八.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回答:

2个因素①液体的密度;②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

2图片展示:

若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为V,那么小桶中溢出的液体的体积为V即:

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等于排开液体的体积。

也就是说:

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大小与①液体的密度、②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引入新知:

想想:

液体的密度与排开液体的体积的乘积为排开液体的质量。

而我们知道排开液体的重力与排开液体的质量成正比,因此我们可推想:

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是否有关?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开始学习我们本节课:

阿基米德原理

试验:

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即对浮力和排开液体所受重力进行比较,试验中想方法得出浮力和排开液体所受重力这两个物理量)设计试验方案: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所受浮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出:

先测出物体所受的重力G,再读出物体浸在液体中时测力计的示数F示,两者之差就是浮力的大小(视重法:

F浮GF示)。

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G排可以用溢水杯和测力计测出:

溢水杯中盛满液体,再把物体浸在液体中,让溢出的液体流入一个小桶中,小桶中的液体就是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用测力计测出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G排。

3试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铁架台、升降台、物体、溢水杯、小桶、适量水

试验步骤:

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桶和物体所受的重力(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2.把被测物体的一部分浸在溢水杯中,读出这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示(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同时,用小桶收集物体排开的水。

3.测出小桶和物体排开的水所受的总重力G总(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4.转变被测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进行

2、3次试验

4采集数据:

注:

学生分小组进行试验,每组4-5人,每组中有一个或两个物理相对优秀的学生(组长),对本组试验进行指导,试验中相关简洁的操作由本组的后进生完成,如,此试验中有弹簧测力计读数的相关操作,后进生读数,但是组长需同时监督是否正确,避开数据记录错误而影响整个试验的胜利。

分析数据得: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表达式:

F浮G排m排g液V排g课后练习(练习使用阿基米德原理的表达公式):

5板书:

九.教学反思

一次好的旧学问铺垫对学生是否理解新学问特殊重要,它会影响到整节课中的听课状态,乃至整节课能否听懂。

一个恰到好处的提问,能使全班同学个个都处于思索问题、回答以下问题、参与商议问题的主动状态,取得最正确的教学效果。

另外,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育,应当循序渐进,由简洁到冗杂,在探究活动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加以适时的引导。

让学生在感觉简洁的同时又上一个新台阶,觉察问题的同时又能准时的解决问题,互帮互助,感受合作的重要性。

从用词的精确性(例如:

体积、排开液体的体积)充分感悟科学的严谨性。

八年级下册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案3

(一)教学要求:

1.知道验证阿基米德原理试验的目的、方法和结论。

2.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3.会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答和计算有关浮力的简洁问题。

(二)教具:

学生分组试验器材:

溢水杯、烧杯、水、小桶、弹簧秤、细线、石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2.如何用弹簧秤测出浸没在水中的铁块所受浮力的大小。

要求学生说出方法,并进行试验,说出结果。

3.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

物体浮在液面的条件是什么?

二、进行新课

1.引言:

我们已经学习了浮力产生的缘由。

下面来商量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系?

下面我们用试验来商量这一问题。

2.阿基米德原理。

学生试验:

试验1。

②按本节课文试验1的说明,参照图12-6进行试验。

用溢水杯替代“作溢水杯用的烧杯”。

教师简介试验步骤。

说明留意事项:

用细线把石块拴牢。

石块浸没在溢水杯中,不要使石块触及杯底或杯壁。

接水的小桶要干净,不要有水。

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学生分组试验:

教师巡回指导。

⑤总结:

由几个试验小组汇报试验记录和结果。

总结得出:

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相等。

3.学生试验本节课文中的试验2。

①明确实验目的:

浮在水上的木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有什么关系?

②试验步骤按课本图12-7进行

③将试验数据填在下表中,并写出结论。

(出示课前写好的小黑板)

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学生分组试验、教师巡回指导。

⑤总结:

几个试验小组分别汇报试验记录和结果。

教师总结得出:

漂浮在水上的木块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

说明:

试验说明,木块漂浮在其他液体外表上时,它受到的浮力也等于木块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4.教师总结以上试验结论,并指出这是由2000多年前希腊学者阿基米德觉察的出名的阿基米德原理。

板书:

二、阿基米德原理

1.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教师说明: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出计算浮力大小的数学表达式,即:

F浮=G排液=ρ液·g·V排。

介绍各物理量及单位:

并板书:

“F浮=G排液=ρ液·g·V排”

指出:

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强调物体全浸(浸没)在液体中时V排等于物体的体积,部分浸入液体时,V排小于物体的体积。

例1:

如图12-3所示(教师板图),A、B两个金属块的体积相等,哪个受到的浮力大?

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由于,F浮=G排液=ρ液·g·V排,A、B浸入同一容器中的液体,ρ液相同,但,VB排VA排,所以FB浮FA浮,B受到的浮力大。

例2:

本节课本中的例题。

提示学生留意:

(1)认真审题、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的物理量。

(2)确定使用的物理公式,理解公式中每个符号所代表的物理量。

在相同的物理量符号右下角写清角标,以示区分:

(3)解题过程要规范。

5.教师讲解并描述:

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

体积是1米3的氢气球,在空气中受到的浮力等于这个气球排开的空气受到的重力。

板书:

“2.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

浸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气体受到的重力。

三、小结本节重点学问:

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计算浮力大小的公式。

四、布置作业:

本节课文后的练习1~5各题

八年级下册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案4

一、教学设计思路

二期课改物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进展为本,提倡物理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激发他们长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并在探究过程中培育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逐步养成敢于质疑,擅长沟通,乐于合作,勇于实践的科学看法。

本节课是《阿基米德原理》这节内容的第2课时,希望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经受《阿基米德原理》形成的过程:

觉察问题→提出猜测→设计方案→试验验证→归纳结论。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多维的,就学问和技能包括理解阿基米德原理,重点放在探究过程;此外要求能够正确使用溢杯。

过程和方法包括通过情景观看体验,培育学生试验观看和科学猜想的能力;通过沟通商议、试验设计,培育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同桌和小组的商议,培育学生试验归纳能力。

情感、看法和价值观包括以学生自身体验,猜想的引入,激发学生分析商量物理问题的剧烈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和主动探究;通过对试验数据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的过程,培育学生合作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为了很好落实上述的教学目标,到达预期的教学效果,我对教材及学习活动卡的内容做了调整。

教学的开展以阿基米德在浴缸中思索皇冠之谜的动画引入,让学生体验阿基米德浸入浴缸的模拟试验,根据手的感受和观看到的现象提出猜测“浮力大小可能与排开液体的多少有关”,继而进一步猜想“浮力大小可能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进行试验设计和验证。

而如何让学生顺利提出猜想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课堂小试验和问题的设置起了关键性作用。

考虑到班级里学生的学力和独特的不同,不是全部学生都能自我设计试验,因此在设计教学中先让全班商议,请同学发言介绍、演示试验方案,其他同学补充、完善,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同时也关怀部分学生清楚试验过程。

并且在试验过程中分两人一桌,八人一组,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有向的探究,每一组都有不同的要求,分工合作。

在各组活动中,每个小组成员都参与试验,可以相互沟通,在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试验结束后各小组请代表汇报他们的试验结论,全班沟通,与其它各组共享,最终进行相应的总结。

这样的设计在平等、轻松的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培育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商量物理问题的能力,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也做了转变,不是一味地由老师推断谁对谁错,而是把“评价权”交给学生。

从最初将他们提出的猜想都排列在黑板上,适度的点拨,由学生推断确定最合理的猜想;之后的试验设计,也由学生来补充、完善;最终归纳试验结论,也由各小组共同完成。

二、教学过程设计简述

“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设计由动画情景引入,阿基米德在浴缸中思索皇冠之谜;小试验,如右图在满水的烧杯中,将泡沫塑料块向下压;根据观看到的现象和体验到的感受,提出初步猜测“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排开水的多少有关”;通过设问,进一步提出猜测“浮力的大小可能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接着全班沟通商议、设计试验方案验证猜测;最终分析归纳得出结论,阿基米德原理,并沟通学习收获。

在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过程中,我先后在三个班级进行教学实践。

通过一次次的实践,一次次的反思,对最初的教学设计许多方面做了相应的修改。

在第一次教学实践后,觉察存在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学生没能提出我所希望的猜想。

有学生提出跟泡沫块浸入的深度有关;有提出跟烧杯中的水有关;也有提出跟泡沫块的体积有关等等,就是没能提出跟排开液体的多少有关。

课后反思中,就教师的启发提问做了调整。

第一次上课时问,

(1)“你把物体慢慢浸入水中时,你有什么感受?

观看到什么现象。

”;

(2)“你觉得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

”。

感觉第2个问题问得太快,学生不能将观看到的现象和手上的感受与浮力联系起来进行猜想。

于是在第二次上课时,我将问题细分了,并且将第1个问题中的“浸入”换成“按入”,

(1)“请你把泡沫块慢慢按入水中,体验你手的感受,并仔细观看试验现象”,看似不经意的换了一个词,但事实上是强调了手上的感觉,以及试验的现象,让学生方向明确。

随后问

(2)“请描述一下你手的感受。

”“这说明了什么?

”“手受到的力有什么转变?

”“这又说明了什么?

”,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能很清楚的回答到“当泡沫块慢慢按入水中的过程中,受到的浮力在变大”。

最终再问(3)“通过刚刚的试验和同学的描述,你觉得浮力的大小可能和什么有关?

”。

在第三次上课时,又将最终一问改成“通过刚刚试验中你的感受和观看到的试验现象,你觉得浮力的大小可能和什么有关?

”在层层深入的问题后,学生顺利的提出了猜测。

一个好的提问,能使全班学生个个都处于思索问题、回答以下问题、参与商议问题的主动状态,取得最正确教学效果。

而一个不恰当的提问,会使学生思想分散、蒙头转向、无所适从、甚至打乱教学过程。

因此,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还要加强对课堂提问的设计。

二是在学生设计试验时没有头绪,不清楚需要测量比较哪些物理量,如何收集排开的水等,花了很多时间,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效率。

要在有限的四十分钟课堂教学时间内,进行自主探究并不是无向的,并且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教师更需要通过确定的提示,进行有方向的引导。

这同样离不开恰当的设问。

最初只有笼统的一句“请大家设计一个方案来证明你们的猜测”,这个问题指向不明,一下就把学生给问蒙了,学生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

后来改为“用试验来验证刚刚的猜测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如何测量浮力呢?

”“如何收集排开的液体并测出排开液体的重力?

”。

在有序的三个问题后,学生踊跃回答,并上台来演示具体的操作,在有缺乏的地方时,其他同学跟着纠正,优化操作。

在明确了试验方案后,在接下去的学生试验过程中,分成四组不同的状况,分别进行验证,第一组:

钩码浸没在水中;第二组:

钩码浸没在浓盐水中;第三组:

铝块或铜块浸没在水中;第四组:

钩码部分浸在水中。

在学生沟通汇报试验结果和归纳结论的支配上,我也做了修改。

在前两次上课时,小组的位置是纵向的,相对距离较远,很难到达沟通的目的。

在第三次上课时,从新支配,将前后左右的四桌学生为一组,这样能够做到小组沟通的目的,所选代表也能反映小组的试验结果。

此外,板书的设计也做了改进。

在第一次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紧急,小组汇报试验结果时没有在黑板上做记录,因此之后的试验归纳存在确定困难;在第二次课堂教学时,先将每一组的试验前提写在黑板上,然后在学生汇报试验结果时填写完好。

第一组:

浸没在水中的钩码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水的重力;第二组:

浸没在浓盐水中的钩码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所排开浓盐水的重力;第三组:

浸没在水中的铝块或铜块所受的浮力等于排开水的重力;第四组:

部分浸没在水中的钩码所受的浮力等于排开水的重力。

每一组同学的试验都存在确定的局限性。

把第一组与第二组的试验结论综合起来,可以得出结论1:

是浸没在液体中的钩码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所排开液体的重力。

结论1与第三组同学的结论归纳起来,可以得出结论2: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所排开液体的重力。

结论2与第四组同学的结论归纳起来,可以得出结论3: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所排开液体的重力。

在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归纳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最终同学们在小结自己的收获的过程中,不仅是学问上的获得,更是能力上和精神上的收获。

三、磨课、改进的过程(卢湾区教师进修学院成晓俊)本节课教师的设计意图是希望学生通过对小试验的观看和体验,经受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准备、使用工具搜集证据、处理数据解释问题、表达与沟通试验结论等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在探究过程中逐步落实三维目标。

在试教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通过对教学设计的不断优化,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

图2(a)(b)图1(a)(b)

在第一次试教中,教师让学生先仿照阿基米德做小试验[如图1(a)、(b)所示],然后设问“通过刚刚的试验你觉察了什么?

”,希望学生能觉察浮力有大小,提出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多少有关的猜测,并进一步提出浮力大小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的假设。

做完试验后,学生提出了许多看法,如:

浮力可能跟泡沫块浸入水的深度有关;可能跟烧杯中的水有关;可能跟泡沫块的面积有关„„等,还有一些看法并没有结合试验,如:

浮力大小可能与液体密度有关„„等,课堂上的实际状况并没有按老师事先设计的方向进展。

课后,通过教研员、执教教师和学校教研组的反思、商议和沟通,我们觉察之所以学生的探究方向发生偏移,与教师创设的情景和问题的设计有关,一方面试验的设计没有将“排开的液体”凸现出来,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水平在客观上是有差异的,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所设计的问题也应当是有差异的。

于是,我们重新设计了小试验[如图2(a)、(b)所示],让学生感受到浮力会增大的同时又看到了排开的水越来越多。

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将设问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请描述一下你手的感觉和观看到的试验现象”

(2)“手受到的力有什么转变”,“这说明了什么?

”;(3)“结合刚刚试验中你的感受和观看到的试验现象,你觉得浮力的大小可能和什么有关?

”。

在第二次试教中,学生特殊顺利地进入到老师事先设计的方案中。

这给了我们一个这样的启示,情景具有诱导功能——创设恰当的情景(问题情景)不但可以激发兴趣,引发问题、引导思索,同时也能诱导探究活动的方向。

在第一次试教中,我们还觉察了这样几个问题:

(1)虽然学生能够根据情景提出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多少有关的猜测,但很难进一步作出浮力大小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的假设;

(2)假如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试验方案进行试验来验证假设,限于学生的能力,只有极个别小组能顺利完成,而大部分小组连试验方案都未弄清,只是仿照别的小组,动动手而已,这样既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又无法使教学目标得到落实,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在我们又对原先的教学设计作了这样的处理:

(1)在学生提出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多少有关的猜测后,由教师直接设问“那么浮力大小是否就等于排开液体的多少?

”,通过对“多少”应当是指哪一个物理量的商议,引导学生进一步作出浮力大小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的假设。

(2)在试验前支配学生商议、沟通试验方案,一方面通过学生间的相互沟通、思维碰撞,可以逐步优化试验方案;另一方面也为一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