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地理面试真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97507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2.4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地理面试真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地理面试真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地理面试真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地理面试真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地理面试真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地理面试真题及答案.docx

《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地理面试真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地理面试真题及答案.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地理面试真题及答案.docx

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地理面试真题及答案

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地理面试真题及答案

第一批

高中地理《季风环流》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

1月5日上午浙江省嘉兴市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

季风环流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要有板书。

(2)试讲十分钟左右。

(3)讲清楚季风环流的成因。

答辩题目:

1.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是什么?

2.印度和我国东部季风区相比,季风的成因有什么异同?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播放神奇的北纬30°视频片段,提问学生:

为什么亚欧大陆的西部是沙漠景观,而东部是郁郁葱葱的森林呢?

由此引入本课。

(二)新课讲授

1.季风的概念

学生自读课本,回答季风的概念。

2.亚洲东部季风成因

【教师活动】

教师展示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分布图。

【问题】

(1)根据气压中心的分布,找出亚洲东部冬、夏季风的风向。

(2)分析亚洲东部冬、夏季风的主要成因是什么?

(3)为什么亚洲东部形成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

【学生回答】

(1)亚洲东部冬季风风向为西北风,夏季风为东南风。

(2)亚洲东部季风的主要成因是海陆热力差异。

(3)亚洲东部有世界最大的海洋和最大的陆地,海陆热力差异最为典型。

3.南亚季风成因及对气候的影响

【教师活动】

教师展示南亚地区冬夏季气压中心分布图。

【问题】

(1)根据气压中心的分布,找出南亚地区冬、夏季风的风向。

(2)分析亚洲东部冬、夏季风的主要成因是什么?

(3)分析南亚夏季风的形成过程,并说一说南亚夏季风对气候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

(1)南亚地区冬季风风向为东北风,夏季风为西南风。

(2)南亚地区冬季风的成因是海陆热力差异,夏季风的成因是海陆热力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3)西南季风就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而形成的。

夏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

(三)巩固提高

大屏幕展示印度水稻景观图、洪涝灾害图片等。

【问题】

南亚季风对生产和生活会造成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

为农业生产带来丰沛的降水,但是夏季风不稳定容易带来洪涝灾害,给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带来了威胁。

(四)小结作业

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

搜集资料,思考如何应对季风不稳定带来的影响。

【板书设计】

季风环流

一、季风的概念

二、亚洲东部季风的成因

三、南亚季风的成因

【答辩题目解析】

1.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教学目标】

(1)结合世界海陆分布图,引导利用物理知识,尝试解释海陆分布与气温、气压、风向的关系

(2)通过阅读亚洲季风环流图,能说出东亚、东南亚、南亚的风向,推断风向出现的季节、形成过程、成因和性质

(3)通过学习,知道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重点:

亚洲冬夏季风的风向、成因,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2)难点:

海陆气压中心随季节的变化、南亚西南季风的成因。

2.印度和我国东部季风区相比,季风的成因有什么异同?

【参考答案】

印度的夏季风成因是海陆热力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冬季风的成因是海陆热力差异;我国东部季风去的季风成因主要是海陆热力差异。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

1月5日上午甘肃省兰州市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要有板书。

(2)试讲十分钟左右。

(3)说明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答辩题目:

1.简述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2.你在本节课的授课过程中,都用了哪些教学方法?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河流能够塑造出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堆积地貌,那么,这些地貌对人类活动有何影响呢?

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进行学习。

(二)新课讲授

1.冲积平原的优势

【教师活动】

展示“图4.21聚落规模和河流地貌的关系”,并请学生结合教材回答问题:

河流冲积平原为聚落形成提供哪些有利条件?

【学生回答】

(1)供水:

提供了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

(2)交通:

河流作为交通运输通道,方便聚落对外联系和运输。

(3)土壤、地形: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

2.对聚落的影响

【教师活动】

教师展示“图4.21聚落规模和河流地貌的关系”和“图4.2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请学生结合教材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我国南方的乡村和北方的乡村在规模和分布上有何不同?

(2)平原低地和山区河谷地带的聚落是如何分布?

说明原因。

【学生回答】

(1)我国北方地区地势平坦,形成大规模的乡村;南方地区江南水乡河网密布,耕地破碎,乡村的规模相对较小。

(2)平原低地的聚落,为了预防洪水,人们一般要加高加固河堤,聚落一般沿河成线装分布;山区河谷地带的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方,为了预防洪水。

【教师总结】

(1)影响聚落规模:

我国北方平原地区地势平坦,聚落规模大;南方水乡河网密布,聚落规模较小。

(2)影响聚落分布:

河流两岸,聚落分布较多,越往中下游地区,聚落越密集。

聚落的选址不仅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还要避开自然灾害的威胁,因此,在河流冲积平原上的聚落,首先要考虑洪水的威胁,因此,聚落一般分布在洪水淹不到的地方。

(三)巩固提高

【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思考课本P81的活动探究题,思考:

为什么在河流的上游,聚落选择分布在地势较低的A地,而在河流中下游,聚落选择分布在地势稍高的B地?

【学生回答】

聚落的分布首先是考虑地形平坦,因此上游只有河谷地带地势较为低平且取水也方便,两侧的山坡则较为陡峭不适合聚落的分布,因此上游选择在A地;中下游沿河地区往往有了大面积的平原分布,地势平坦的地方面积较大,可供聚落分布的面积也较大,但是中下游往往河水水量较多,洪水期来临时易出现水灾,因此聚落的选择应考虑B地。

(四)小结作业

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

作业:

请同学们课下查阅资料,利用今天所学知识分析一下崇明岛发展起来的自然条件有哪些?

【板书设计】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冲积平原的优势

供水、交通、土壤、地形

2.对聚落的影响

(1)影响聚落规模

(2)影响聚落分布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述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参考答案】

在聚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地形因素的作用尤为突出。

不同的地形条件,对于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在我国北方地势平坦、相对开阔的平原地区,村落的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聚落的人口往往比较多。

但是在南方地形复杂的丘陵地区和山区,村落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聚落的人口也比较少。

2.你在本节课的授课过程中,都用了哪些教学方法?

【参考答案】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利用了小组讨论法和地图法进行教学。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河流地貌对聚落产生的影响,在学生讨论的时候,我会引导学生从规模和分布位置两个角度展开。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探究意识。

地图法教学,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我在对知识点进行教学的时候,会给学生展示对应的地图,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图,锻炼学生从图中查找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

高中地理《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

1月5日上午重庆市渝中区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2.内容:

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

·劳动力因素劳动力在国际范围的流动性很小。

不同国家或地区,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价格差异较大,使得产品生产的成本差异较大。

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劳动力因素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导致产业在空间上的不断转移。

20世纪下半叶,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东亚的转移则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内部交易成本因素企业生产需要与有工业联系的其他企业打交道,还需要与地方服务行业(包括政府)打交道、以及生产组织、职工培训等,都要投入一定的资金。

企业的这些投入,统称为内部交易成本。

企业家总希望在内部交易成本最低的区位投资建厂。

发达国家社会消费水平高,内部交易成本也很高,成为推动企业家向国外转移的因素之一。

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

20世纪60年代,在东亚出现的出口加工区,成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改善投资环境,降低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吸引产业转移的地区。

·市场因素企业因为所生产产品的国内市场区域饱和,或者国内市场满足不了自身发展的需要,就会开辟国际市场。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国家政策的不同,一个国家的产品销往另一个国家往往受到多方面的限制。

企业为了避开这些限制,就直接到市场广阔的国家或地区投资建厂。

例如,日本、韩国以及欧美的汽车制造企业到我国兴办汽车厂,主要是因为我国拥有庞大的汽车消费市场。

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的,企业的转移方向也会随之变化。

例如,20世纪90年代以前,西欧、北美是日本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也是日本企业的投资重点地区。

至20世纪末,西欧、北美经济不振,市场疲软,东亚和东南亚因经济增长强劲、市场需求大而成为日本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并成为日本企业的主要投资地区。

3.基本要求:

(1)要求板书设计突出重难点。

(2)讲课试讲控制在十分钟左右。

(3)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答辩题目:

1.简述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2.简述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教学实施建议的理解。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

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法。

上节课已经了解了产业转移的基本概况,我们再来思考一下是什么因素促使企业进行产业的转移呢?

在这里我们先回顾一下必修二讲过的工业区位因素。

大家一起回想一下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学生回答:

有土地、劳动力、市场、交通……教师多媒体展示工业区位因素。

)我们简单回顾了工业区位因素,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哪些。

环节二:

新课教学

【教师活动】不同的产业由于其发展方向不同,需求也有所不同,因此会选择不同的地点进行迁移。

将学生分为三组,每组代表不同的企业老总。

【展示素材】“我国三家境外投资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示意图”。

【提出问题】

(1)吸引三家境外企业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投资办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什么?

(2)三家工厂的区位选择各有什么优点?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小组讨论,回答。

(1)a例主要是为了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b例主要是受我国庞大的市场吸引;c例既利用我国的资源优势,又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优势。

(2)在区位选择上,a厂家选择在我国离日本(原料地和市场)比较近的青岛,b厂家选择在对我国汽车市场有很大辐射作用的中心城市——北京(且北京自身市场潜力较大);c厂家选择在有优惠条件的且交通方便的特区城市——深圳。

【教师总结】由学生们思考可以得出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劳动力和市场,除了这两种外我们还要学习一种影响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因素,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这三个影响因素。

按照之前的分组继续进行。

【教师提问】

(1)劳动力因素导致产业转移的原因及影响是什么?

(2)什么是内部交易成本?

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导致产业转移的原因及影响是什么?

(3)市场因素导致产业转移的原因及影响是什么?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回答。

【师生总结】

(1)劳动力因素导致产业转移的原因是劳动力在国际范围的流动性很小且不同国家或地区劳动力数量、质量、价格差异较大。

影响是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劳动力因素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导致产业在空间上不断转移。

(2)内部交易成本是指企业生产需要与有工业联系的其他企业打交道,还需要与地方服务行业(包括政府)打交道,以及生产组织、职工培训等,都要投入一定的资金。

企业的这些投入,统称为内部交易成本。

其导致产业转移的原因是发达国家社会消费水平很高,内部交易成本也很高,影响为迫使发展中国家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以此来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产业转移)。

如东亚的“出口加工区”,其成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改善投资环境,降低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吸引产业转移的地区。

(3)市场因素导致产业转移的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产品的国内市场趋于饱和或国内市场无法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就会开辟国际市场;二是一国产品销往另一国往往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如贸易壁垒、关税壁垒、绿色壁垒等)。

其影响同样有两点,一是企业到市场广阔的国家或地区投资建厂;二是企业的产业转移。

【教师总结】影响企业跨国转移的因素还有很多,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都会促使企业进行产业的国际转移。

在现实中,国际产业转移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环节三:

巩固提高

教师举出其他产业转移的例子,让同学们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分析该产业为什么会进行产业转移。

环节四:

小结作业

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主要知识点。

作业:

要求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并做好下一节课的预习。

【板书设计】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一、劳动力因素

二、内部交易成本因素

三、市场因素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述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参考答案】

劳动力:

向廉价劳动力区域转移。

内部交易成本:

向内部交易成本低的区域转移。

市场:

向市场广阔或潜力大的区域转移。

影响企业跨国专业产业的因素还有很多。

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都会促使企业进行产业的国际专业。

在现实中,国际产业转移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简述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教学实施建议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个别差异式教学,即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采取有差异的教学方式,在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深度和广度的学习材料;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经历”,让学生拥有更多时间进行自主学习;鼓励和尊重学生的不同经验、见解、想法和说法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探索适应学生差异的多种教学方式。

第二批

高中地理《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展示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图,提问学生,为什么不同地方会形成不同的景观?

由此引入本课。

(二)新课讲授

1.聚落的概念

【教师活动】展示地形图,在这幅地形图中有3种地形区,分别为平原,河流阶地和山区。

在这三个不同的地形区给大家标出了ABC三个不同的地点。

现在要大家在这幅地形图中建一所房子,那么你会建在哪里呢?

【学生回答】选择不同的地区并说明理由。

【教师总结】A、B、C三地都可以建房子,那你们选择这里,别人也会选择这里,越来越多的房子在这里聚集,逐渐就会形成村落,随着人们生活生产的需要,慢慢地又配备了各种生活生产设施,因此,村落发展成为城市。

那这两种人类聚居的场所,我们统称为聚落。

2.山区与平原聚落的异同

【教师活动】展示山区和平原地区的聚落景观图。

【问题】

(1)下图中哪一个是山区的聚落,哪一个是平原地区的聚落?

简要说明他们的主要差异。

(2)列表对比平原聚落和山区聚落在地形、人口、形态特征、聚落规模等方面的异同。

(3)试从地形角度,分析两种聚落类型形成的主要原因。

【学生回答】

(1)第一个是山区聚落分布图,第二个是平原聚落分布图。

(2)

(3)在我国北方地势平坦、相对开阔的平原地区,村落的规模一般比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聚居的人口也比较多。

但在南方地形复杂的丘陵和山区,村落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聚居的人口也比较少。

3.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教师活动】展示丽江古城示意图及地形图。

【问题】

(1)丽江古城为什么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2)丽江古城的形成和发展利用了哪些有利的地形条件?

【学生回答】

(1)丽江古城西面和北面的山地是抵御秋冬季风的天然屏障,导致其冬无严寒;古城坐落在云贵高原上,地势较高,因此夏无酷暑。

(2)坝子内部平坦,有利于筑城。

(三)巩固提高

大屏幕展示塔里木盆地聚落分布图。

【问题】在塔里木盆地中,城镇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和交通线路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城镇主要分布在山前冲积扇、洪积扇的中下部和主要交通线上,交通线呈条带状分布。

(四)小结作业

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

搜集资料,说一说当地地形对聚落有哪些影响。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参考答案】

【知识与技能】能够说出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地形条件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进一步巩固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文资料的技能,发展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除地形之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聚落分布?

【参考答案】

自然因素中还有气候、河流、自然资源的分布等会影响聚落的分布,社会经济因素中,交通、政治、军事等都会影响到聚落的分布。

它们共同影响着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和规模。

高中地理《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引出新课

多媒体播放视频“孙悟空从石头中腾空出世”,并提问学生:

孙悟空是从石头中蹦出来的,但是大家知道这块石头是怎么来的吗?

今天咱们就从地理的角度去一探究竟。

(二)新课讲授

1.概念

【教师讲授】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就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

2.形成过程

【教师活动】教师在多媒体上播放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形成动画,请学生结合教材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

(1)岩浆岩是通过什么作用形成的?

(2)沉积岩是这样形成的?

(3)变质岩是在什么情况下形成的?

【学生回答】

(1)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是喷出地表,冷却凝结形成岩浆岩。

(2)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下,沉积岩得以形成。

(3)岩石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会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

【教师追问】三大类岩石是如何循环?

请分小组讨论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

【学生回答】岩浆喷出或侵入地表,冷却凝结形成岩浆岩;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同时,已经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经过地壳运动,岩石会进入岩石圈深处或是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形成岩浆。

【教师活动】板画岩石圈物质循环图。

【教师总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之间可以互相转换,其中包括四大作用——冷却凝结、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四大物质——岩浆、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

岩石圈的物质周而复始的运动使岩石圈的物质处在不断循环转化之中。

3.作用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教材,用自己的话,说说岩石圈物质循环有何作用?

【学生回答】能够塑造地表形态。

(三)巩固提高

【问题】请同学们归纳总结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判读方法。

【回答】利用箭头指向及数量判读:

三进一出为岩浆,三出一进岩浆岩,二进二出沉积岩或变质岩。

(四)小结作业

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

作业:

请同学们课下自己动手画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述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判读方法。

【参考答案】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判读方法有:

(1)抓住四种物质:

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2)抓住四种作用力:

上升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变质作用和重熔再生。

(3)抓住箭头的指向和数量:

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岩,有两个箭头指向的为沉积岩或变质岩,有三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

2.在课堂上运用小组讨论法,你会如何组织?

【参考答案】

【讨论前】

(1)人员划分:

按照地理学习兴趣小组为单位。

(2)时间规定:

规定在10min时间内讨论完毕。

(3)提出讨论任务:

教师向学生提供资料,给出事实,提出讨论议题。

【讨论中】

(1)组内讨论:

将议题分解为不同小主题,其间至少有观点对立的两个小主题。

然后进行对应小组分工,收集资料,组内讨论各自小主题。

(2)观点辨析:

进行小组间信息与观点交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对立的角度质疑彼此的看法和立场,进行科学辨析。

要求学生进一步明确看法,稳固立场。

帮助学生检验各自的立场,确认立场背后的事实假设是否正确,以及这一立场的预期结果。

(3)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加以巡视指导和点拨。

【讨论后】

(1)师生评价:

教师与学生对讨论的情况共同进行评价。

(2)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完善结论。

(3)板书。

高中地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了解了城市主要功能区包括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不同功能区的排列组合就构成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不同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不同,今天,我们就走进城市内部,探究它们不同的原因。

(二)新课讲授

1.概念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教材,归纳总结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概念。

【学生回答】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城市地域结构。

不同的城市,其内部空间结构是不同的。

【教师补充】城市地域结构常见类型有三种:

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2.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

【教师活动】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图2.8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并请学生分小组讨论:

①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市中心远近的变化有何异同?

②付租能力变化图说明了什么因素在影响着城市空间结构的布局?

【学生回答】

①每一种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而距离市中心越近,商业活动的付租能力最强,因此在市中心附近主要分布着商业区,而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工业的付租能力比其它两类高,因此在城市郊区分布着工业区。

②付租能力变化图说明了经济因素会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两个因素。

【教师总结】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主要是通过地租水平来表现。

影响地租高的因素有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的通达度。

(2)历史、收入、种族、宗教等因素。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教材,总结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因素还有哪些?

【学生回答】历史原因、收入高低、宗教文化等也会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3.变化

【教师活动】展示一个城市发展初期和发展后期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变化素材,请同学分析城市的范围、各类功能用地的关系、工业发展方向等方面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早期城市范围小,各类功能用地没有明确的界限,在市中心吸引工业团聚;到了后期,城市规模扩大,各类功能用地分异明显,市区的工厂往外迁。

(三)巩固提高

【问题】在外国的城市里形成唐人街的原因?

【回答】种族原因。

(四)小结作业

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