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一二三原生态产业融合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97152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8.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一二三原生态产业融合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农业一二三原生态产业融合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农业一二三原生态产业融合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农业一二三原生态产业融合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农业一二三原生态产业融合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一二三原生态产业融合发展规划.docx

《农业一二三原生态产业融合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一二三原生态产业融合发展规划.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业一二三原生态产业融合发展规划.docx

农业一二三原生态产业融合发展规划

中国镕铧集团

农业一二三、原生态

目录

一、环境条件1

(一)发展基础1

1.农业农村经济形势持续向好,奠定了产业融合的坚实基础1

2.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成为了产业融合的重要力量:

1

3.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构筑了产业融合的重要支撑:

1

4.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拓展了产业融合的新领域:

1

(二)重要机遇2

1.“三农”政策为农产品加工业和产业融合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2

2.新型城镇化和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为农产品加工业和产业融合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2

3.消费结构升级为农产品加工业和产业融合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2

4.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不断变革为农产品加工业和产业融合注入了不竭的发展动力:

2

(三)面临挑战2

1.农业产业体系不完善,产加销发展不够协调:

2

2.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滞后,带动能力不够突出:

2

3.股份合作数量较少,利益联结关系不够紧密:

2

4.国际竞争不断加剧,国内产业融合不够充分:

2

二、总体要求3

(一)指导思想3

(二)基本原则3

1.坚持创新驱动,激发融合活力。

3

2.坚持协调发展,优化产业布局。

3

3.坚持绿色生态,促进持续发展。

3

4.坚持开放合作,拓展融合空间。

3

5.坚持利益共享,增进人民福祉。

3

(三)发展目标3

1、全面提升农业园区水平4

2、加快发展高效特色农业。

4

3、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4

4、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能力4

5、完善农产品现代流通网络。

4

6、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更加活跃。

4

7、产业融合机制进一步完善。

4

三、主要任务5

(一)做优农村第一产业,一县一品牌,一村一特色。

夯实产业融合发展基础:

5

1.发展绿色循环农业。

5

2.推进优质农产品种植与生产。

5

3.优化农业发展设施条件。

5

(二)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提升产业融合发展带动能力6

1.大力支持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6

2.全面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整体水平。

6

3.努力推动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

6

(三)做活农村第三产业,拓宽产业融合发展途径6

1.大力发展各类专业流通服务。

6

2.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

6

3.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6

(四)创新融合机制,激发产业融合发展内生动力7

1.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

7

2.发展多类型产业融合方式。

7

3.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

7

四、重点布局、战略方针7

(一)融合发展区域功能定位8

1.粮油生产核心区。

8

2.经济作物生产优势区。

8

3.养殖产品优势区。

8

4.大中城市郊区及都市农业区。

8

5.贫困地区与革命老区。

8

(二)融合与兼并购发展重点产业结构9

1.粮棉油糖加工业。

9

2.果蔬茶加工业。

9

3.畜禽加工业。

9

4.水产品加工业。

9

5.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9

(三)农产品加工园区和产业融合先导区建设9

1.农产品加工园区。

9

2.产业融合先导区。

10

五、重大工程10

(一)专用原料基地建设工程10

(二)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工程10

(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11

(四)产业融合试点示范工程12

六、保障措施12

(一)加强组织领导12

(二)完善产业扶持政策13

(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13

(四)强化孵化体系建设13

(五)激发农民与大学生创业创新活力13

(六)营造产业融合发展良好社会环境13

七、总结14

 

农业一二三、原生态产业融合发展规划

   加快农业统筹的发展、“全面协调、合作共赢、创新助力”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科技人文农田艺术、VR虚拟现实技术、景观元素融入创意农业、促进先进生态农业新模式,促进农业产品、生态、资源安全及综合效益提高,产品做到追溯原产地,保证食品安全,促进农业“一二三、四”产业新型业态、新模式的形成与融合发展。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阶段,也是推进新型农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关键时期。

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引领带动作用,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促进农村一二三、四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的重要举措,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四化同步”、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

为促进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四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一二三、四产业融合简称“产业融合”),根据《推进农村一二三、四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7—2020年)》,制定本规划。

一、环境条件

  农产品加工业连接工农、沟通城乡,行业覆盖面宽、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作用强,是产业融合的必然选择,已经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建设健康中国保障群众营养健康的重要民生产业。

“十三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形势持续向好,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产业融合新主体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为“十三五”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1)发展基础

1.农业农村经济形势持续向好,奠定了产业融合的坚实基础

2016年,我国粮食总产量62145万吨,棉油糖、肉蛋奶、果蔬茶、水产品生产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十三五”年均增长10%。

物质技术装备条件建设取得新发展,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56%和63%。

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家庭经营、合作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2.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成为了产业融合的重要力量:

规模水平提高,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8万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近20万亿元,“十三五”年均增长超过10%,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由1.7∶1提高到约2.2∶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

创新步伐加快,初步构建起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框架,突破了一批共性关键技术,示范推广了一批成熟适用技术。

产业加速集聚,初步形成了东北地区和长江流域水稻加工、黄淮海地区优质专用小麦加工、东北地区玉米和大豆加工、长江流域优质油菜籽加工、中原地区五谷杂粮、西北和环渤海地区苹果加工、沿海和长江流域水产品加工等产业聚集区。

带动能力增强,建设了一大批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原产地,辐射带动2亿多农户。

3.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构筑了产业融合的重要支撑:

  到2016年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超过250万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不断壮大。

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入股入社、订单合同、托管联耕等多种形式开展联合与合作,融合机制不断健全,融合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在大宗农产品生产供给、产前、产中及产后服务和带动农民进入市场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撑。

4.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拓展了产业融合的新领域:

2016年全国有各类涉农电商超过4万家,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500多亿元。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引入,涉农电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众筹等亮点频出,农产品市场流通、物流配送等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农业生产租赁业务、农商直供、产地直销、食物短链、社区支农、会员配送等新型经营模式不断涌现。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呈暴发增长态势,2016年全国年接待人数达22亿人次,经营收入达4400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超过10%;从业人员790万,其中农民从业人员630万,带动550万户农民受益。

(二)重要机遇

 1.“三农”政策为农产品加工业和产业融合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强调“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村服务业发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6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调结构、提品质、去库存;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农业降成本、补短板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对农产品加工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培育新产业,推动产业融合营造了更为有利的发展环境。

 2.新型城镇化和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为农产品加工业和产业融合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十三五”时期,新型城镇化加速发展,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对强化产业支撑,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城镇集聚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

农村改革全面深化,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加快推进,农村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农村资源要素市场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为农产品加工业和产业融合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3.消费结构升级为农产品加工业和产业融合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2016年,我国人均GDP约8000美元,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新的重大阶段性变化,对农产品加工产品的消费需求快速扩张,对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牌农产品消费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市场细分、市场分层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不断深化;农产品消费日益呈现功能化、多样化、便捷化的趋势,个性化、体验化、高端化日益成为农产品消费需求增长的重点;对新型流通配送、食物供给社会化、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服务消费不断扩大,均为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和产业融合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4.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不断变革为农产品加工业和产业融合注入了不竭的发展动力: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以农产品电商、农资电商、农村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互联网+”农业服务产业迅速兴起。

绿色制造、食品科学、材料科学加速创新应用。

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重构了产业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创新了城乡居民的消费方式,为农产品加工业和产业融合注入了不竭的发展动力。

(三)面临挑战

1.农业产业体系不完善,产加销发展不够协调:

农村产业之间互联互通性差,融合程度还比较低。

农业生产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如土地、水等资源约束加剧,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压力加大,食品安全和消费者信心问题日益突出。

农业市场化发育程度还处于初级阶段,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被人为地分割在城乡工农之间不同的领域、地域,导致农业成本高、效益低。

2.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滞后,带动能力不够突出:

  与农业生产规模不协调、不匹配,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2.2∶1,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3~4∶1。

技术装备水平不高,比发达国家落后15~20年。

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不足,一般性、资源性的传统产品多,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少。

加工专用品种选育和原料生产滞后,农产品产地普遍缺少储藏、保鲜等加工设施,产后损耗大、品质难保障。

融资难、融资贵、生产和流通成本高等外部环境制约依然突出。

3.股份合作数量较少,利益联结关系不够紧密:

农业集约化和农民组织化程度偏低,农民与企业之间订单交易普遍缺乏法律约束力,有些合同不够规范,履约率不高,双方利益都得不到有效保障。

受风险防范和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制约,合作、股份合作等紧密型利益联结方式数量不多。

4.国际竞争不断加剧,国内产业融合不够充分:

  国内大宗农产品普遍缺乏国际竞争力,同类产品的国内外价格差不断扩大,进口压力不断加大,产品市场受到挤压。

中美中欧农业投资协定正在加快谈判,国内企业发展粗放、产业链条短、融合度低,销售渠道和品牌效应与外资竞争面临更大压力。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进农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基在农业、利在农民、惠在农村”的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和激活农村发展活力为目标,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支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和保障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强化农产品加工业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进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建设,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动要素集聚优化,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产业交叉融合互动发展,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现代化、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为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创新驱动,激发融合活力。

把创新作为引领产业融合发展的第一动力,着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树立“大食物、大农业、大资源、大生态”观念,深入开展产业融合理论创新;大力发展合作制、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逐步推进产业融合制度创新;积极应用互联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现代技术,切实加大产业融合科技创新。

2.坚持协调发展,优化产业布局。

把协调作为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着力推进产业交叉融合。

要增强发展的协调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市场主体的作用,推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和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引导优化产业布局,拓宽发展空间,促进城乡、区域、产业间的协调发展。

3.坚持绿色生态,促进持续发展。

把绿色作为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遵循,着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牢固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通过生态种植、绿色加工、综合利用,实现节能降耗、环境友好,形成“资源—种植-加工—产品—资源”模式,发展营养安全、绿色生态、美味健康、方便实惠的食品产业;遵循生产生活生态并重,发展培育新业态;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推动形成产业融合的绿色发展方式。

  4.坚持开放合作,拓展融合空间。

把开放作为产业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着力推动产业“走出去”和农业产能合作。

鼓励引导农产品加工、流通等涉农企业参与双向开放,充分利用好农业与资本资源、两个市场,搭建区域间、国际间投资贸易合作平台,加强产业交流合作,推动产品、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

5.坚持利益共享,增进人民福祉。

把共享作为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本质要求,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与粮食安全。

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农业产业发展为增进人民福祉服务,拓展农业产业功能,通过国家支持政策与带动农民分享利益挂钩,大力发展农民共享产业,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完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使农民有体面的就业,有尊严的生活,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与幸福感。

(三)发展目标

   根据种养加、产供销、生态观光等产业融合与资本服务需求,公司开发了农业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五种模式和六大产品。

五种模式为:

“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合作社+农户”、“(收储加工)公司+农户”、“核心企业+中小供应商”,与农资生产销售、农产品种植养殖、收储加工、品牌食品生产、农业原生态观光等农业产业链的六大环节匹配,促进各环节的协调运转。

产业链分析要从农业生产的供应开始,包括生产供应者、农业生产者、农产品收购、储运、加工者以及销售者,同一安排服务,进而可以较有效地防止道德风险的发生,降低产品成本风险,提高产品的市值率。

1、全面提升农业园区水平。

紧扣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这一主题,加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以做实主体、做优产品、做大规模、做响品牌、做活观光休闲活动、做细产品质量监管为路子,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努力扩宽投入渠道,不断加快建设进度,创建具有区域带动效应的高效特色农业典型,带动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园区,形成一批高集中度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年内完成成20000亩高标准的试验基地。

2、加快发展高效特色农业。

在稳定食用菌、蔬菜基础上,培植壮大优质红薯、辣椒、金银花、花卉苗木、特色养殖、特色果品六大产业,积极推广规模化生态健康种植,推进标准化示范创建,积极推广中国农业大学的种植技术,扶持发展种植废弃物无害化利用,着力构建农牧结合、资源循环、健康种植、节约高效的现代生态农业业产业体系。

3、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工程,加强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积极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基地。

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大力推进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把好农业肥料投入品经营户准入关,常态化开展系列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

实施放心“农产品”民心工程,加强重大疫病防控,严格检疫监督和种植环节投入品监管,健全种植业监管体系,实施全方位无公害化处理工程,严厉打击私经营等违法行为。

建立健全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实施最严格的市场准入备案制度,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确保农产品抽查合格率98%以上。

4、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深化产学研结合,全面推广现代农业种养技术、先进种养模式。

尽快形成一批农业产业拓展和农产品价值提升的关键技术和特色产品。

加大科技示范户培育力度、建设试验示范基地、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完善工作制度。

推广电视、广播、网络等信息化服务,推动云平台“农技宝”建设,建立以农村技术员、科技特派员、农业信息网为主体的一体化服务新模式。

5、完善农产品现代流通网络。

  加强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培育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连锁分销和农民网店,推广“农商对接”、“农校对接”、“农社对接”等直销模式,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完善主要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机制,稳定市场价格。

6、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更加活跃。

  为落实解决国家农食问题,农品追溯、“一带一路”、供给侧结构改革等战略有效实施;加快城乡与农业统筹的发展,“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全面揭开“农业发展新篇章、开创农业新纪元”。

联合组织其它部门成立中国农业“微生态”产业联盟。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互联网+”对产业融合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拓展农业多功能取得新进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产业融合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更加活跃。

7、产业融合机制进一步完善。

农业产加销衔接要更加紧密,产业融合深度显著提升,产业链更加完整,价值链明显提升。

产业融合主体明显增加,农村资源要素充分激活,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方式更加多元,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增值收益不断增加。

城乡之间要素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改善,产业融合体系更加健全,培育形成一批融合发展先导区。

  

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2017年

2018年

年均增长

农产品加工业

农产品种植基地(万亩)

19.4

60

20%

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

6.2∶1

5.5∶1

[0.2]

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

总体

65

68

[3]

其中:

粮食

85

88

[3]

水果

20

23

[3]

蔬菜

10

13

[3]

加工企业自建基地拥有率2(%)

25

50

[25]

新业态

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万元)

4300

5500

9.5%

加工企业电商销售普及率3(%)

50

80

[30]

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万元)

1500

8000

40%

休闲农业年接待旅游人次(万人次)

22

33

8.4%

休闲农业年营业收入(万元)

4400

7000

10%

  注:

[]为1年累计增加数。

  1.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其中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以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数据为基础计算。

  2.加工企业自建基地拥有率=规模以上食用农产品加工企业中拥有自建基地的企业数量/规模以上食用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量。

  3.加工企业电商销售普及率=规模以上食用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交易的企业数量/规模以上食用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量。

三、主要任务

(一)做优农村第一产业,一县一品牌,一村一特色。

夯实产业融合发展基础:

1.发展绿色循环农业。

立足实际,从时间和空间上合理布局,科学引导不同类型区域农业生产,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

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牧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积极发展渔业和林下经济,推进农渔、农林复合经营。

围绕适合精深加工、休闲采摘的特色农产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形成产加销结合的产业结构。

2.推进优质农产品种植与生产。

以农产品加工业为引领,稳步发展农业生产。

在优势农产品产区,组织科研单位开展农产品加工特性研究,筛选推广一批加工专用优良品种和技术,促进农产品加工专用原料生产。

引导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直接投资、参股经营、签订长期合同等方式,带动建设一批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原料生产基地。

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生产,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严格生产全过程管理,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提高标准化生产和监管水平。

3.优化农业发展设施条件。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专用原料生产能力。

加强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不断健全以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为支撑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

支持农村公共设施和人居环境改善,不断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道路、供电、供水、停车场、观景台、游客接待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

将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等集中,培育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专业特色小城镇,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加强产业融合发展与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效衔接,完善县域产业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

通过农村闲置宅基地整理、土地整治等新增的耕地和建设用地,优先用于产业融合发展。

(二)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提升产业融合发展带动能力

1.大力支持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

以粮食、果蔬、茶叶等主要及特色农产品的干燥、储藏保鲜等初加工设施建设为重点,扩大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实施区域、品种范围及资金规模。

鼓励各地根据农业生产实际,加强初加工各环节设施的优化配套;积极推动初加工设施综合利用,建设粮食烘储加工中心、果蔬茶加工中心等;推进初加工全链条水平提升,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实现生产、加工、流通、消费有效衔接。

2.全面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整体水平。

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特别是玉米深加工,去库存、促消费。

培育主食加工产业集群,研制生产一批营养、安全、美味、健康、方便、实惠的传统面米、马铃薯及薯类、杂粮、预制菜肴等多元化主食产品。

加强与大健康、养生、养老、旅游等产业融合对接,开发功能性及特殊人群膳食相关产品。

加快新型非热加工、新型杀菌、高效分离、绿色节能干燥和传统食品工业化关键技术升级与集成应用,开展酶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及蛋白质工程等生物制造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发,开展信息化、智能化、成套化、大型化精深加工装备研制,逐步实现关键精深加工装备国产化。

3.努力推动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

重点开展秸秆、稻壳、米糠、麦麸、饼粕、果蔬皮渣、畜禽骨血、水产品皮骨内脏等副产物梯次加工和全值高值利用,建立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体系,研制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

坚持资源化、减量化、可循环发展方向,促进综合利用企业与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有机结合,调整种养业主体生产方式,使副产物更加符合循环利用要求和加工标准;鼓励中小企业建立副产物收集、处理和运输的绿色通道,实现加工副产物的有效供应。

(三)做活农村第三产业,拓宽产业融合发展途径

1.大力发展各类专业流通服务。

健全农产品产地营销体系,推广农超、农社(区)、农企、农校、农军等形式的产销对接,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城市社区或郊区设立鲜活农产品直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