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师技巧经验高级审计师考试技巧审计师考试doc.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97133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审计师技巧经验高级审计师考试技巧审计师考试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审计师技巧经验高级审计师考试技巧审计师考试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审计师技巧经验高级审计师考试技巧审计师考试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审计师技巧经验高级审计师考试技巧审计师考试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审计师技巧经验高级审计师考试技巧审计师考试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审计师技巧经验高级审计师考试技巧审计师考试doc.docx

《审计师技巧经验高级审计师考试技巧审计师考试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计师技巧经验高级审计师考试技巧审计师考试doc.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审计师技巧经验高级审计师考试技巧审计师考试doc.docx

审计师技巧经验高级审计师考试技巧审计师考试doc

2005年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将于2005年10月16日举行,考试科目为“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金融、财政、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和“审计理论与审计案例分析”(包括审计理论、审计案例分析)。

考试题型全部为主观题,主要有简答题、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部分

 

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对市场经济理论和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认识、理解、运用等综合能力。

分为简答题和论述题两种题型,简答题着重考核考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掌握、辨别和理解能力,而论述题主要考察考生对重要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的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从最近几年的考试情况看,考生在作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部分时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概念含混、思路不清。

无论是简答题或论述题,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都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对概念内涵的理解含混不清,或与别的概念相互混淆,导致所回答的内容偏离主题,失去应得分数,最终影响到总体成绩。

如“国有资产的界定、类型和不同类型国有资产的区别”(2004年简答题),许多考生都没有很好地理解把握“国有资产的界定”的涵义,有的考生将国有资产仅理解为经营性国有资产,而且细分到如何界定经营性国有资产,如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国家参股,或者混同为我国股份制的主要类型。

又如“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问题及对策”(2004年论述题),要求考生对我国产业结构转换的一般规律、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进行分析。

其中第二问是本题的难点,要求考生必须将分析的着眼点放在劳动力转换滞后于产值结构转换和第三产业发展不足这两个方面。

但有的考生回答成农业发展缓慢和不足、技术进步缓慢、环境污染等问题,虽说没有原则性错误,但并没有切中问题的要害,与本题要求相去甚远。

 

第二,答题内容过于笼统、准确性差。

如2004年论述题中涉及产业结构转换中劳动力转换速度慢于产值转换速度的问题,有的考生由于并没有真正理解结构转换的内涵,只是笼统地说劳动力转换速度与产值转换速度不相适应,但究竟这两者间谁快谁慢,有的考生在答题中并没有交代清楚,而是泛泛而谈。

或者将劳动力转换与产值转换的关系误解为劳动力比重与产值比重的关系。

论述题中的对策部分则要求考生结合十六大精神从新型工业化道路及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入手展开论述,但有的考生将产业结构调整误解为产权结构调整或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而没有从宏观层面分析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信息化水平、发展新兴产业的对策措施。

 

第三,对考题涉及的内容掌握不完全,答题缺乏完整性。

如2004年简答题中,许多考生没有在答题中明确指出国有资产存在的两种主要形式,即实物形式和产权形式,但这是本题重要的得分点。

2004年论述题,有的考生只回答了前两部分的内容(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和主要问题),而没有进一步回答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而有的考生没有回答“面临的主要问题”,在论述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后就直接给出了对策建议。

这显然是对本题重要部分的遗漏,在形式上也缺乏必要的中间过渡。

 

第四,对回答问题缺乏分析的深度,理论概括的力度不够。

市场经济理论部分考试的主要目的是考察考生运用经济学理论对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综合分析能力,如通货膨胀、就业问题、产业结构调整、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及其对策等。

这类问题往往现实性强,要求考生密切联系当前的经济热点和政府决策的难点进行分析,其内容要求不是一成不变的。

这就要求考生应具备和掌握一定的现代经济学理论。

由于考生的现代经济学基础比较薄弱,在答题中往往对所答问题吃不透,只能死记硬背。

 

我们认为,要想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部分的考试成绩,除了加强平时的理论学习和知识积累外,还须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是要掌握必要的现代经济学基本知识。

现代经济学有别于传统经济学的重要区别在于,现代经济学有其一定的假定前提和自己的一套语言体系,如使用一些图表、数学公式和模型,用以说明某个经济学理论。

由于许多考生缺乏基本的现代经济学知识,回答问题往往就事论事,或者只是简单地罗列一些现象,而不能使用规范化的经济学语言把问题论述清楚。

如2004年的论述题要求考生用产业结构理论分析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问题和对策,首先应充分了解西方的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但许多考生只是将日常的所见所闻,或实际工作中接触到的具体现象和事例加以罗列,看起来言之有物,有理有据,但由于没有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对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实际上并没有达到要求。

 

二是要抓住问题的核心,善于归纳和总结。

2004年简答题的关键是要准确掌握国有资产的概念,其要点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国家出资,二是在法律上得到确认。

有的考生简单地认为国有资产就是公有资产或全民资产,这是不准确的。

关于经营性国有资产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区别,关键要明确前者是资本性的国有资产,要求其价值的保值和增值,后者是非资本性的国有资产,不要求价值增值。

有的考生在答题中由于没有紧扣关键性的要点,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不少,但得分却不高。

2004年论述题的第一部分,要求考生结合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归纳总结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基本特点,包括产值结构、劳动力结构在三大产业间的转变,以及产业内部高新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替代。

但有的考生没有归纳总结出这些特点,或者偏向其他不相关的内容。

 

三是要注意考试答题中的一些技巧。

首先答题要规范化。

即对所回答的问题分出层次和段落,既有利于自己保持清晰的思路,也便于判卷时阅读试卷。

其次注意审题,不要随意发挥,一下笔就离题万里。

再次注意文字简练,详略得当。

有的考生在某一要点上作过多论述而影响了对其他内容的回答,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最后注意前后内容应在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上保持一致,不能前后矛盾。

 

财政理论部分

 

财政理论是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科目考试内容之一,所占分值大约为30分左右。

分为简答题和论述题两个部分。

主要考察考生对财政理论和当前财政经济政策的认识、理解、运用等综合能力,难度适中,内容具有一定灵活性和实践性,并不要求死记硬背。

但从近年的考试情况来看成绩却并不理想。

为了帮助大家提高应试成绩,顺利通过财政理论测试,借此谈点个人体会,供广大考生参考。

1

2

3

一、在审计方法选择中的审计技巧

1、非现场审计在现场审计前的重要意义。

我们在对某个项目开展现场审计时,先对其进行非现场审计,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审计成本,大大提高审计效率,还有利于审计人员了解被审单位基本情况和主要经济活动,做到审前心中有数;有利于审计人员确定现场审计的重点内容和重要环节,科学地选择审计方法;有利于审计人员捕捉审计线索和疑点。

因此,在开展现场审计前,有条件的审计部门要尽可能的开展非现场审计,这对整个审计项目而言就是一种审计技巧,特别是对大中型审计项目将会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2、设定可疑假定判断。

可疑假定判断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实践中,应假定被审计对象的财会资料和其经营活动可能存在错误和舞弊行为,只不过不知道其存在的具体环节和表现形态。

事实上,被审计单位也许并不存在错误和舞弊情况,但审计人员从审计的审慎原则上只有确立了这一假定,才能正确地履行好审计监督职能,才能及时地发现和捕捉审计线索和疑点,才有可能全方位、多角度对被审单位的经营活动和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与合规性做出准确的审计结论和评价。

3、对被审计对象内部控制进行抽查性测试。

一般情况下,被审单位内部控制越到位,存在舞弊和差错的可能性就越小,审计的难度和工作量就会降低,否则,不仅增加审计难度和工作量,还会增大审计风险。

因此,对被审单位的内控建设测试是必要的,但有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对一个单位的内控建设的测试和评价本身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过程,审计时不可能把每一个环节、每一项内容都测试到位,审计人员可根据审计内容的需要有选择地进行测试分析,就可大大降低审计查证的盲目性,提高审计效率。

4、正确把握好顺查和逆查的关系。

顺查的优点是运用简便且能够把问题查彻底,缺点是费时费力且不易抓住问题的重点,此方法适用于被审部位内部控制不健全,规模小、资源少、业务活动简单和发现重大错弊线索和疑点的时候。

逆查的优点是运用起来省时省力且容易抓住问题的重点,其缺点是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查清楚,有时可能遗漏重大的问题,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

因此,在审计实践中,不能机械地运用顺查或逆查,要对所查项目进行准确的分析判断,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一般来说,查账初期,宜用逆查法,抓住重点和疑点,然后根据需要进行详查,若已掌握了审计线索或为证明某环节是否存在错弊情况可用顺查方法。

顺查与逆查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既抓住重点,又省时省力。

二、在账表查证过程中的审计技巧

1、对可疑数据的审计技巧。

数字的本身并不构成审计线索,只有将具体数字与特定内容相联系时才能判断是否构成可疑数字。

对数字大小的判断。

某个数字在特定的经济业务中,其大小是否异常是可以判断的,如单价5000元的物品,在“固定资产”科目中列支属正常情况,而出现在“低值易耗品”科目中则属可疑数字。

根据数字的变化趋势和范围判断。

如某个支行1至3季度的利息收入300万元,而第4季度的利息收入仅为50万元,则50万元表现为可疑数据,因为第4季度一般是农发行的贷款投放旺季,而贷款投放旺季的利息收入仅是平常季节的一半就很不正常。

审计时应重点检查当期利息收入是否按权责发生制核算,有无人为调节损益的行为。

对数据的正负值判断。

某个支行12月份的统计月报反映不良贷款比上月下降100万元,而在元月至11月份其不良贷款比年初增加30万元,应重点审计该行是否为了完成不良贷款下降任务而以贷收贷等虚假行为。

对数据的精确程度判断。

在合计资料中数据的精确程度是与其具体的经济业务相关联的,该精确而没有精确到适当程度,不该精确的而精确到不正常的程度均可视为可疑数据。

对数字的巧合程度分析判断。

审计人员在具体审查某笔可疑款项的去向时失掉了线索,而在检查有关联的项目时几个数据相加恰恰与追查数据一致,则此数据可视为可疑数据继续追查。

如某行年终发放50万元的收购贷款有以贷收息嫌疑,在审查企业的存款分户账时有两笔合计刚好50万元资金该行收了利息,就应继续审查这两笔收息资金来源渠道。

2、对可疑时间的审计技巧。

所谓可疑时间就是会计凭证、账表和相关业务资料中不正常或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时间。

对会计资料中所反映的经济业务发生或记录的时间是否符合特定的时间进行判断。

如在业务招待中列支有大量的春节期间发生的费用则可视为可疑时间,一般情况下,春节长假期间是不会发生招待费用的,否则公款消费,请客送礼的嫌疑增大,应继续追查。

对会计资料中所反映的时间长短进行判断。

如半年以上的逾期贷款在时间上属可疑了,因为一般情况下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便要调整贷款形态,超过90天的逾期贷款应重点审计。

对会计账表记载的数字在时间上与相关文件、制度和办法等要求不一致的要进行审查判断。

如上级行贷款批复文件上时间是2006年9月10日,贷款分户账上记录的贷款的发放时间是2006年8月30日,则应继续追查此笔贷款的合规性和合法性。

又如在会议费列支的花名册中有某人的名字,而查人事部门的考勤记录中发现此人这段时间正在休假,则应对该笔会议费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3、对可疑地点的审计技巧。

对舍近求远的地点判断。

如某单位办公用品的购买是异地城市的发票,则这张发票的地点属可疑地点,应追查。

对物资运动流向的合理程度判断。

如产地粮食购销企业收购的粮油调销到销区属正常调销,而销区粮食购销企业的粮食调到产区则购销双方在地点上异常。

4、对可疑单位的可疑业务审计技巧。

一般而言,两个相互关联不大的企业,经营往来活动很少,如出现数额较大或往来频繁则应视为可疑单位。

对可疑业务可从以下几点判断:

根据会计科目所反映的经济业务审阅记账凭证发现现疑点,如审查某记账凭证时发现一笔借记XXX贷款科目,贷记XXX贷款科目的会计分录,一般情况下,一笔会计分录同时借贷贷款科目有可能是政策允许的贷款科目正常调整,也有可能就是违规以贷收贷,

此处两个科目构成可疑科目;对具体经济业务审阅会计账表,两者不对应可视为可疑业务,如某粮食企业取得农发行贷款100万元,企业账表上既没有正常反映银行存款(现金)的增加,又不见库存商品的增加,而其他应收款却增加100万元,此笔业务应视为可疑业务,应继续追查100万元其他应收款的真实性与合规性。

三、在会计账表查证以外的审计技巧

被审计单位的错弊有些可以从会计凭证账表中直接反映出来,有些具有相当程度的隐蔽性,必须跳出会计资料从“账”外搜集和捕捉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是否构成审计疑点线索。

对会计账表查证以外的审计分析一般可从以下途径开展:

1、职工座谈。

座谈时,主谈者要有亲和力,要取得座谈者的信任,座谈时如果不是特殊需要,最好不要座谈对象在记录上签字,主谈人也应尽量多倾听,少做记录,或座谈结束后补充记录,为座谈营造宽松环境。

座谈结束后,通过对座谈信息的综合判断和分析,再结合会计凭证、账表的审计可取得较好的审计效果。

2、实地观察。

在实地观察过程中,审计人员要多看、多问、多记,把观察了解到的情况与被审单位的账表反映的数据核对,从中可发现审计线索和疑点。

如在对某支行审计时,审计人员观察到该行办公条件差,支行在租赁的某单位不足500平方米的平房里办公,但该行全年列支房屋租赁费高达50万元。

审计人员通过了解当地房地产市场行情,得知一年列支的租赁费可购买500平米左右的商品房,该行租赁费列支真实性疑点很大,以此为线索,后来查明了该行虚列租赁费40万元,为后期准备违规新建办公楼套取资金。

3、倾听与沟通。

倾听时一要注意听,二要正视对方,三要与对方有适当的语言交流。

与被审单位人员保持良好的沟通状态,首先要取得被审单位的理解和支持,要引导相关人员提供有用的审计信息。

对有疑问的问题要多向被审单位的人员提问,一方面可消除审计人员的误解;另一方面相关虚假的东西在不断的追问中总会有露出破绽的时候。

良好的审计沟通有利于审计人员较快掌握审计内容的真实情况,避免审计人员在工作中走弯路,从而提高审计效率。

1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