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讲稿.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96715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泽东思想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毛泽东思想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毛泽东思想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毛泽东思想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毛泽东思想讲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泽东思想讲稿.docx

《毛泽东思想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泽东思想讲稿.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泽东思想讲稿.docx

毛泽东思想讲稿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大理论成果

20世纪的中国巨变,先后造就了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三位伟人。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寻的焦点,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它的主题,表现为两个前后相接不能割裂的内容:

让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站起来!

让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富起来!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上承孙中山,轰轰烈烈、天翻地覆地完成了第一个历史使命,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如果问一些过来人,在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哪一句话在他的记忆中最为深刻?

大概十有八九的人会说,是毛泽东说的那句“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正是这句话,筑造起历史长河中一座永恒的丰碑。

而挑剔的历史大浪淘沙之后选择毛泽东来宣告这句话,仅凭这一点,毛泽东在20世纪和20世纪以后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所占据的位置,便可想而知了。

(一)毛泽东曲折而光辉的一生

毛泽东,中国20世纪的伟人,其崇拜者把他当成了神,其批判者则把他当成了一个恶魔。

不管是崇拜还是批判,很多时候都偏离了事实,我们需要了解更加真实、具体的毛泽东的一生。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出生于湖南韶山一个农民家庭。

1976年9月9日病逝,享年83岁。

他的一生非常有意思,交叉算起来可以分成三个28年:

1893——1921——1949——1976

出生——建党——建国——去世

毛泽东的名字用繁体字写,总共是28划,所以,毛泽东曾以“二十八划生”作为笔名,开国大典放的是28响礼炮,象征中国共产党28年的奋斗,也与毛的名字笔画相同。

毛泽东的一生可以说同28有不解之缘。

毛泽东是举世公认的20世纪最为重要的政治家、革命家和思想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位天才诗人。

电影《走近毛泽东》对他有这样一段评价:

他是诗人,又是革命家;

他是战士,又是统帅;

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不曾开过一枪;

他缔造了人民共和国,自己不当大元帅。

他最大的目的 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他最大的创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他最艰辛的探索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

他最伟大的作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和导师。

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人。

毛泽东生于1893年12月26日,这一天是西方的圣诞节,他名泽东,字润之,加起来是润泽东方的意思,名字和生日意寓着他是东方的救世主。

他于1979年9月9日病世,活了83岁,从1935年遵义会议开始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直到去世共掌权41年。

在中国到处流传着关于8341的传说。

1.少年离家,立下壮志

韶山,毛泽东少年生活的天地,直到他在16岁时永远离开这里之前,他从未到过离家70里以外的地方。

这里看不到报纸,外界消息都是通过口头传播。

任何外面发生的事传到这里都需要一段时间,所以韶山几乎与世隔绝。

1893年12月毛泽东出生的几个月后,日本也发起了对中国的进攻。

1894年日本战胜中国,这让中国的精英们由焦虑进而惊惶。

当3岁的泽东蹒跚学步时,中国的首批赴日留学生已经起航东渡了。

泽东还不到1岁的时候,孙中山(1867—1925)写了一份请愿书,标志着他从改良向革命的转变,这份请愿书列出了一揽子消灭旧中国的战斗计划。

旧时的精英们谋划抵制变革:

有人私下里说火车的发动机是用小孩子做燃料的,有人质疑说燃料理论难道不是对火神的亵渎吗?

泽东就出生在这样一个旧中国走向没落的时代。

毛泽东小时候的生活同其他农民的孩子并没有什么两样。

毛泽东八岁才在家乡的私塾启蒙读书。

但他对私塾先生教的《四书》、《五经》兴趣不大,却喜欢读那些古典小说和当时比较进步的书籍。

泽东常和他的同学们在上课时偷读禁书,老师一走过来,马上就用经书遮住。

这些书大多是描写战争或反叛的,诸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

对儒家经典的学习对于中国的孩子们来说肯定是件苦差事。

儒学的功用适得其反。

它强调忠孝,这反而加深了毛泽东对管教他的两个成年人的憎恨,这两个人就是他的私塾先生和父亲。

这两个人都打泽东,这使他极为恼火。

进入南岸私塾两年以后,毛泽东知晓了在课堂上背书的礼节,就是要先站起来走到先生的讲桌前站好,面向旁边,以免正视先生,然后开始背书。

但是,有一天上午,当先生叫到他的名字时,他竟在座位上纹丝不动。

他开始了对这些繁缛礼节的反抗。

“既然我坐着背书你也听得清楚,那么为什么我要站起来背呢?

”毛泽东大胆地对快被气晕的先生说。

气得脸色煞白的先生命令毛泽东服从这个老规矩。

这个10岁的孩子搬着自己的凳子走到先生跟前,然后坐在凳子上,以平静的、挑战的目光望着他。

怒不可遏的先生用力拉着泽东想让他站起来。

毛泽东挣脱了,然后跑出了私塾。

像《水浒传》中的叛逆者一样,他躲进了山里。

三天以后,毛氏家族的一个人发现了他。

他才多少有点不情愿地回了家。

若干年后,这位昔日的小学生回忆起当年这一创伤时更多地从政治的方面而不是从痛苦的方面考虑这件事。

他对埃德加·斯诺说:

“回到家里以后,我惊讶地发现情形有了一些改观。

父亲稍微比过去体谅些了,先生的态度也比较温和些了。

我的抗议行动的结果,给了我深刻的印象。

这是一次胜利的‘罢课’。

毛泽东在13岁时就辍学了,因为毛顺生不满足于儿子只是在上学前和放学后到田里帮着干农活。

父亲曾因算盘打得不行在经商时遭受了损失;毛泽东学过算术,在这方面可以帮他的忙。

从5岁时起,毛泽东就开始干一些像拔草、捡柴、放牛、拾豆子等他力所能及的农活。

现在,白天他是一个成年劳动力,晚上,他成了父亲的管账先生。

毛顺生在儿子这块“宝”身上的投资开始得到回报了。

因常在一起,父子之间出现了更多的摩擦。

毛泽东讨厌去为他越来越富的父亲四处要账。

一次他帮父亲去卖猪,在回来的路上,他把全部收入都给了一个乞丐。

有一次,父子俩在家里发生了一场争吵。

父亲当着满屋子客人的面骂他懒而无用,是个不孝子。

毛泽东顶撞了父亲,说:

“自古以来父慈子孝,为父都不慈,为子者当然不孝”!

然后跑出家门。

父母都出来追赶他,客人们也都茫然地跟了出来。

毛泽东跑到了池塘边上停下,声称如果父亲再靠近一步,他就要跳下去。

父亲毛顺生压住雷霆之怒,转而同儿子论理而不去揍他。

他现在只要泽东对自己的无礼表示道歉并磕头表示以后顺从就行了(在旧中国,磕头是一种烦琐的跪拜礼,磕头者要双膝跪倒,用头触地九次)。

毛泽东在客人面前的反抗举动迫使父亲做出了让步。

毛泽东向父亲道了歉,但只磕了半个头(不是三跪九叩,而是单脚着地,嗑一个头),毛顺生许诺不打他。

后来,毛泽东回忆说,“通过这件事,我尝到了斗争的甜头”。

16岁那年,毛泽东告别父母,走出韶山冲。

临行前,他改写了一位日本人写的言志诗,悄悄夹在了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诗里说: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到东山之后他才知道,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两年前就死了,由这件事他看出,从偏僻的韶山来到东山,要弥补的差距有多大。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后,毛泽东参加了湖南革命军。

月工资七块大洋。

父亲听说毛泽东参军后更为恼火,因为他和旧中国很多人一样,认为“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

事实上毛泽东一生最不爱摸枪,他也从没上过战场,只是当了一名传令兵。

上井岗山后,我们也很少见到毛泽东身上带枪。

2.师范读书,忧国忧民

当兵半年后,毛泽东退役并考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在这里,他根据自己姓名毛泽东三个字的繁体笔画,用“二十八画生”的名字,在长沙一些学校贴了好几百字的《征友启事》。

毛泽东当时的人生志愿是立奇志,交奇友,读奇书,创奇事,做一个奇男子。

在湖南第一师范,毛泽东因行为之奇、胆识之奇,志向之奇,而被同学们戏称为“毛奇”。

例如,毛泽东对于不喜欢的课程,如静物写生和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连碰都不碰,经常得零分或接近零分。

对他喜欢的课程,如撰写文学或伦理主题的文章和社会科学课程,他学得津津有味而且有独到见解,常得100分。

完全放弃枯燥的静物写生课不是毛泽东的做事风格,他不得不硬着头皮应付一下。

在绘画考试时,他在试卷上潦草地画了个椭圆,题名“鸡蛋”,然后就离开了教室。

一天上课时,一个简洁的构思使他得以提前离开教室。

他画了一条水平线,在上边又画了个半圆,题名“半壁见海日”(这是唐代李太白的一句名诗)。

他的绘画成绩不及格。

1915年起,他的道德楷模是一位很善于吸收门徒的人物,这位具有过激精神的绅士因为提倡寡妇再嫁而震动了整个长沙,这就是杨昌济,他是一根往旧中国的躯体中输入新鲜血液的导管。

一到星期天,毛泽东和其他几位得宠的学生就带着敬畏的心情到杨家拜访,并在那里吃午饭。

后来毛泽东和杨昌济的女儿结了婚,毛泽东最初遇到她就是在一次拘谨的周日午餐时。

杨开慧(1901年—1930年),号霞,字云锦,出身于书香门第,1901年出生于长沙县板仓。

她不满3岁时,父亲杨昌济怀着救国救民的抱负,远涉重洋去留学,杨开慧在母亲向振熙的抚养下度过了童年。

其父杨昌济是闻名三湘的学者、教授,他思想先进,开慧虽为女儿身,但父亲也为她取了名、字、号。

7岁时破例入长沙第四十初级小学,书香门第出身的杨开慧从小就表现出了过人的才气。

1913年杨昌济从国外归来,任教于长沙湖南省立一师。

正是在这段时间,杨开慧第一次见到她生命中至关重要、后来与她生死相依的毛泽东,那时毛泽东是杨开慧父亲杨昌济先生的学生,而且是杨昌济最赞赏的学生,毛泽东常去杨昌济家,在这里,他第一次见到后来成为他妻子的杨开慧,那时,她还是一个13岁的少女,比毛泽东小8岁。

  而杨开慧在北京重逢毛泽东那年是18岁,在少女灿烂如花的岁月里,她遇到了一位有大情大爱、胸怀天下、中国历史上后来最伟大的人物毛泽东,如此绚丽的爱情,将因为汇入了中国历史的巨澜、命中注定将会是惊天动地,而这一切在11年后当杨开慧因为挚爱毛泽东而舍身抛子走上刑场时,最终成为沉重的现实。

1920年初,杨昌济不幸在京病逝,临终前,他给老友章士钊写信推荐毛泽东和蔡和森,信中说:

“毛蔡二君,当代英才,望善视之。

这一年冬天,在长沙市望麓园附近的船山书院内,杨开慧和毛泽东举行了简朴的婚礼,仅花了6元大洋请至亲好友吃了一顿饭。

  婚后的毛泽东和杨开慧聚少离多,这对革命伴侣为了执着的信念经常天南海北。

  1927年夏,八七会议后秘密潜回湖南的毛泽东日夜进行暴动的准备,杨开慧则照料着丈夫的生活。

8月底,毛泽东去指挥秋收起义,行前嘱咐杨开慧照顾好孩子,参加一些农民运动。

杨开慧给丈夫带上草鞋,并叮嘱毛泽东最好扮成郎中。

但谁也没有想到,此次话别,竟成夫妻之间的永诀!

因关山远隔,音信不通,三年间杨开慧只能从国民党的报纸上看到屡“剿”“朱毛”却总不成功的消息,既受鼓舞又生牵挂.

1930年10月,杨开慧在板仓被军阀何键抓捕。

出身书香门弟、“举止温婉”的杨开慧几乎每天都被提去过堂,遭到皮鞭、木棍的毒打,还被压杠子,被打昏后又用凉水泼醒……她带着儿子岸英在狱中度过了一段极其黑暗的日子。

  曾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的叛徒任卓宣向何键献策称:

“杨开慧如能自首,胜过千万人自首。

”于是,审讯官提出,杨开慧只要宣布同毛泽东脱离关系即可自由。

开慧勇敢而坚决地拒绝了这个可以给她带来生路的选择。

同年11月14日,开慧在长沙被杀害,年仅29岁。

牺牲前她只说了一句话:

“死不足惜,但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杨开慧牺牲的当晚,尸体被远方舅舅偷运回家。

7岁的岸青和仅3岁的弟弟毛岸龙抱着妈妈的尸体大哭不止。

过了十几天,毛岸英被营救出狱后,才准备掩埋开慧的遗体,三兄弟与妈妈难舍难分,痛哭不已,毛岸龙还非要和妈妈“睡”在一起。

在场的人无不痛哭失声。

毛岸英是第一个止住眼泪的,他擦了一把眼泪对两个弟弟说:

“我们要懂事,要为妈妈报仇!

”那时毛岸英8岁。

不久,正在江西指挥红军反“围剿”的毛泽东,得知妻子牺牲的消息,痛彻心肝,他在给杨家的信中说,“杨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时至27年后,一句“我失骄杨君失柳”更是寄托了毛泽东对亡妻的绵绵哀思之情。

贺子珍(1909—1984),女,原名桂圆,又名自珍,江西省永新县黄竹岭人,毛泽东的第二任妻子;曾任共青团永新县委书记,中共永新县委、吉安县委妇委书记;建国后,任杭州市妇联主任,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杰出的妇女先驱,1984年4月19日17时17分逝世,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江青1915年生于山东诸城,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上海被捕脱离党组织。

抗战爆发后,江青到达延安,后与毛泽东结婚。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她任中央文革小组第一副组长、解放军文革小组顾问。

积极策划诬陷打倒一大批党和国家领导人,并与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结成“四人帮”,给党和国家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

1976年10月被中央政治局审查。

1977年7月,江青被永远开除出党,1981年被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

1991年5月14日,在北京保外就医的江青在其住地自杀身亡。

作为老师、朋友、岳父,杨昌济对毛泽东的影响是别人无法相比的。

毛泽东用文章回报了杨先生的德育观。

一篇充满激情的文章《心之力》得到了一个奇异的分数:

100+5分,这使毛泽东很兴奋,他把这事告诉了许多人。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任何一位同学来找毛泽东,都会有人告诉他:

“可能在报纸阅览室。

”在中南海的卧室里,一张特制的大床,记录了毛泽东别具一格的书香生活。

一部浩瀚的二十四史,毛泽东是从头到尾读过的,并留下了大量的圈画和批注。

他批注的一套二十四史,被影印出版后,尽管售价16万元之巨,竟在社会上供不应求。

登山和游泳是毛泽东的两大爱好。

他主张“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毛泽东曾在日记中写道: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

与地奋斗,其乐无穷!

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登山时不走回头路是毛泽东的个性。

喜欢游泳的毛泽东,常常在搏击风浪中寻找一种独特的感受,那就是自信,迎接挑战的自信。

青年时代在湘江中游泳的时候,差点被浪涛淹没,被同学救起来后,毛泽东写了一首诗,诗中说: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这首诗后来轶失了,但他在晚年却常常对人谈起这两句。

一天夜里,雷电交加,毛泽东浑身湿淋淋地来到和他思想相近的朋友蔡和森的家,原来他刚从岳麓山巅跑下来。

问他原因,他说,这是为了体会一下《书经》上“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的境界。

在第一师范的第二个暑假,毛泽东和萧子升一起作了一次游学,走遍了湖南的五个县。

毛泽东和他的朋友不带一文钱,他们给当地的乡绅写巧妙的对联换取食宿。

这次游学历经六个星期,步行近千华里,让毛泽东更多地了解了湖南。

22岁的毛泽东可谓是文武双全了。

他的第一篇文章《体育之研究》在《新青年》上公开发表,署名为“二十八画生”。

1915年5月7日,日本政府向中国发出最后通牒,限令于9日前答复二十一条,毛泽东得知后愤然写下四言诗:

“五月七日,民国奇耻。

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在给一个朋友的信中他质问:

“拥有四万万人的民族岂受三千岛国之欺?

3.逐渐转变,明确信仰

1918年6月,毛泽东从第一师范毕业了。

毛泽东在第一师范学业优异。

杨先生把毛泽东列为他在长沙教过的几千名学生中的第三位———萧子升第一,毛泽东的另外一位朋友,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一颗流星的蔡和森居第二。

第一师范的最后一年,同学们在人品、胆识、口才和文章等几方面把毛泽东作为学校的楷模

杨昌济于1918年离开长沙执教于北京大学。

毛泽东和另外20人于1918年秋起程赴京,起初是步行,然后坐船到武汉,接着乘火车到达北京。

毛泽东的个人处境与北京的富丽堂皇正好相反。

犹如从小池塘中一跃成为大鱼的任何大学生一样,他现在感受到了再次做小鱼的痛苦。

没有工作,身无分文。

八个人像沙丁鱼一样挤在炕上。

毛泽东后来回忆说:

“每当我要翻身,得先同两旁的人打招呼。

”八个人合买一件大衣(湖南人从不穿大衣,就像佛罗里达人从不穿皮袄一样),轮流着穿,以抵御迅即席卷北京的严寒。

杨昌济给当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的李大钊教授写了封简信,询问能否为一个参加勤工俭学运动而处境窘迫的学生找个工作。

毛泽东得到了一份工作,管理期刊阅览室,月薪8块大洋,报酬较低。

但做事也不多,就是清理书架,打扫房间,登记阅览者的姓名,对一个有师范院校毕业文凭的26岁青年来说,这不算工作。

1917年以后,一些思想敏锐的中国人在毛泽东当时工作的图书馆开始涉猎马克思的文章和小册子。

毛泽东不必花钱就可以读个够——这对已捉襟见肘的他来说倒是实惠,在这里他第一次读到了马克思和列宁的书。

作为旁听生,毛泽东在北大很没有地位,一次,他斗胆向胡适提了一个问题(胡当时是著名的激进分子,后来成为有名的自由主义者,蒋介石的驻华盛顿大使)。

胡适问提问题的是哪一个,当他得知毛泽东是没有注册的学生时,这位激进而洒脱的教授拒绝回答。

毛泽东在北京待了半年之后就不愿再待下去了。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学生反帝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后,中国一大批有志青年都选择了出国学习。

毛泽东不愿意出国,他说:

“我觉得我对我自己的国家了解得还不够,把我的时间花在中国会更有益处。

”也有人认为他不愿意于热恋中的杨开慧分开。

与此同时,在120英里以东的天津,一位名叫周恩来的青年作出了相反的决定,他起航远赴欧洲。

在西北的重庆,另一名叫邓小平的青年,也以勤工俭学的身份开始了法国之旅。

1919年10月,毛泽东的母亲病逝,享年52岁。

三个月后,1920年1月,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因伤寒病去世,终年52岁。

后来毛泽东提及他的母亲:

“作为她的儿子我是不合格的,在她活着时我对她不完全忠诚,在她去世时我未能尽孝———我就是这种人。

4.积极活动,组建小组

1919年底,毛泽东以湖南学界代表的身份第二次进京。

再次见到李大钊,更深入地谈了信仰问题,在李大钊的影响下,毛泽东开始抛弃无政府主义,信奉马克思主义。

由于毛泽东在建党前就做了大量的革命工作和在湖南组建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党的一大召开时,他被通知参加。

成了党的创始人之一。

成为职业革命家。

(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牺牲了六位亲人。

除了妻子和儿子外,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堂妹,一个侄儿。

(二)从建党到建国的主要活动

1.最早的工人运动领袖之一

1921年底,为加强党对工人运动的领导,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劳动组合书记部,作为领导工人运动的总机关。

除在上海设立总部外,还在各地设立5个分部。

毛泽东被派任湖南分部主任,并兼任湘区区委书记。

为了配合全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毛泽东决定发动安源路矿工人罢工。

为此,毛泽东于1921年底到1923年初,曾经四次到安源,指导刘少奇、李立三等组织工人罢工。

2.最早开始对农民运动的研究

1923年6月在三大发言时总结湖南农民运动情况时指出:

湖南工人数量很少,国民党和共产党员更少,可是满山遍野都是农民;任何革命,农民问题都是最重要的;国民党在广东有今天这样的基础,无非是有些农民组成的军队;如果中国共产党也注意农民运动,把农民发动起来,就不难形成向广东这样的革命高潮局面。

1924年底~1925年,他以代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的身份,组织编印了一套《农民问题丛刊》,批判党内的左右倾错误,号召全党下决心去开展农民运动。

3.最早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思想

1927年初,针对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的迹象越来越明显的事实,毛泽东向中共中央建议,要“上山下湖”,准备以武装斗争对抗国民党的叛变,但遭到陈独秀的批评。

国民党先后反动“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后,中国革命处于低潮。

中国共产党及时召开“八七会议”,要调整斗争策略,毛泽东在会上提出,要尽快造成军事力量的基础,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这种观点得到了与会者的赞同,因而“八七会议”制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4.最早建立革命根据地,提出“红色政权理论”

党的“八七会议”不仅制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还规划了进行武装斗争的行动,要在湘赣边界举行“秋收起义”。

毛泽东被委派组织这次起义。

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打响,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起义目标是攻占长沙,但因组织匆忙,参加起义队伍又是临时组织的乌合之众,战斗力不强,很快败下阵来。

毛泽东只好命令暂时停止进攻。

在“秋收起义”受到挫折后,为了保存实力,毛泽东果断的决定,于1927年9月19日在文家市召开会议,决定停止执行进攻长沙的计划,避开敌人的锋芒。

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罗霄山脉寻找起义队伍的出路。

终于在井冈山找到了落脚点,建立起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在创建井冈山根据地过程中,毛泽东进行了艰难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写出了著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标志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几篇文章,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成功之路。

诗曰:

“古往今来民怕兵,秀才见了也心惊。

一从星火燎湘赣,始有军民鱼水情。

5.最早提出党的建设思想

毛泽东在创建根据地过程中,尽管处在一方面要四处钻山与敌周旋,一方面又要不断接受中共中央左倾思想的批判的情况下,毛泽东仍以党的事业为重,认真探索在部队组成多为农民的情况下的党的建设问题。

在他主持召开的“古田会议”通过的决议中,提出了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问题,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6.在革命危机时刻,力挽狂澜

在1931年1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六届四中全会上,王明在米夫的帮助下掌握了中共中央的领导权。

1932年10月,在“宁都会议”上撤消了毛泽东的红一方面军总政委和总前委书记职务。

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时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结果造成处处被动。

结果使各个革命根据地的红军由30万下降为3万。

使中国共产党党员由30万下降为4万。

丧失了除陕甘宁之外的一切根据地。

造成中央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退出根据地而进行长征。

同学们,要记住,没有一政党可以让十三亿人吃饱饭,在如此安全的环境下生存,只有一个政党就是中国共产党,你看看那些战乱中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

伊拉克、阿富汗、南斯拉夫。

历来的灾难来临,是谁站在最前面?

是我们国家的领导人。

长征一组惊人的数字:

长征永不退色的红飘带。

75年前的那个十月,从赣南湘西,四川嘉陵江,河南何家冲出发的四支红色大军,最终汇集在西北黄土高原,汇集在了抗日救亡的前线,他们的远征从此让中华民族有了至今为之骄傲的名字——长征。

虽然这支红色的队伍当时还十分弱小,而病榻上的鲁迅却坚信,这些九死一生的红色种子,就是民族的脊梁,他从白色恐怖的上海发来贺电:

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中国和人类的希望。

七十多年过去了,鲁迅先生的预言早已被历史所证明。

一旦胸中的火焰被理想点燃,即便是死亡也不能够阻止信念的步伐,一条长征路,一条鲜血寄托的永远不褪色的地球的红飘带,亲爱的朋友,当你在祖国的蓝天白云下幸福的生活的时候。

长征共行军368天,其中白天行军235天,夜晚行军18天,15整天打大决战,日平均行军37公里,跨越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积雪,渡过24条河流,穿越方圆一万五千两百平方公里的草地,长到统帅下到普通士兵平均每五天才能吃到一顿饱饭,在严冬的季节里没有一个夜晚可以在温暖的被窝里度过,长征走遍十一个省,共占有62个城市,通过6个少数民族地区,长征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个遭遇战,其中最少经历了十次以上关系到红军生死存亡的浴血奋战。

平均每行进一公里就有三、四个战士失去生命,在整个长征途中至少有二十多万红军战士失去生命,并且有60%牺牲了的战士至今都没有留下姓名,有70牺牲了的红军战士都来不及把遗体掩埋,更谈不上马革裹尸,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都参加过长征,只华人民共各国五位主席、代主席是长征干部,十大元帅中的九个,十大将中的八个,90%以上的上将、中将都经受过长征的考验,打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尘封记忆,甚至翻越世界历史长河,至今都不会发现任何事件象长征这样在一个短暂的时空里,锤炼出了如此群星璀璨的一代精英。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

12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别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