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经总结2详细讲解.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96376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2.3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经总结2详细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马经总结2详细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马经总结2详细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马经总结2详细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马经总结2详细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经总结2详细讲解.docx

《马经总结2详细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经总结2详细讲解.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经总结2详细讲解.docx

马经总结2详细讲解

第四章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资本作为一种自行增殖的价值,不仅在生产过程中活动,而且也在流通过程中活动。

资本只有不断地从生产过程进入流通过程,再从流通过程进入生产过程,才能不断地实现价值的增殖。

本章我们把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当作一个统一的运动过程来看待,分析资本在其运动过程的不同阶段所采取的不同职能形式,以及各种职能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揭示资本周转时间与资本周转速度对资本增殖的影响。

因此,我们所考察的资本循环与周转,指的是产业资本的循环与周转。

本章的主要重点是:

掌握产业资本的循环与周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以及与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联系与区别理解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资本循环形式的统一,以及掌握资本周转对预付资本量和剩余价值量的影响。

难点:

掌握如何计算资本周转对预付资本以及剩余价值的生产的影响;以及资本划分方式不同导致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联系与区别。

第一节资本的循环

资本主义经济就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资本运动必须在商品经济一般规范下去实现自身价值的增殖,因而资本通过由生产和流通两道环节所构成的循环过程时,必须表现为既是商品的循环又是资本的循环。

本节探讨的资本循环,其实就是在商品循环的形式下去探悉产业资本循环的规律性。

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产业资本:

是按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营的、投资在工业、农业、物质运输业和建筑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

产业资本循环:

产业资本的运动,依次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售卖阶段;并相应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最后回归到原来的点。

这个运动的全过程就是资本循环。

第一阶段:

购买阶段:

即由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采取货币资本职能形式。

G代表货币,W代表商品,A代表劳动力,Pm代表生产资料,-代表流通过程。

1、从形式上看是简单的商品流通过程;从物质内容上看,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首先,与货币相交换的实物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关系;其次,劳动力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第三,生产资料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必要条件。

正是因为劳动力商品的特性,这里的货币才表现为货币资本。

2、货币资本的职能:

为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作准备。

3、货币转化为商品的阶段,不仅它们在质的方面必须区分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而且在量的方面,两者之间还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

两者之间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

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劳动力。

即生产资料的数量不仅能够用来吸收劳动者提供的必要劳动,而且还必须足够用来吸收劳动力所提供的剩余劳动。

这两者量的比例是由资本有机构成决定的。

4、随着购买阶段的完成,资本家必须让二者结合起来生产剩余价值,从而体现了一种资本关系。

他们是资本的生产方式,即资本家“以货币形式预付的价值,现在处于一种实物形式中。

”——生产资本。

第二阶段:

生产阶段:

即由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采取生产资本的职能形式。

即生产剩余价值。

其职能形式是生产资本,即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形式存在的处于生产阶段的资本

P代表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生产资本;W′代表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商品;虚线表示流通过程的中断。

1、生产阶段是资本循环的全部过程中最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资本的价值增殖就发生在这个阶段上。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不仅发挥着生产要素的职能,生产使用价值,也发挥着资本的作用,就是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职能。

2、在这一阶段,资本从商品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流通过程暂时中断。

在生产领域中,购买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都是作为生产要素发挥作用。

生产资料是物化劳动,劳动力是活劳动。

3、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分离时只是潜在的生产要素,二者结合才成为生产资本的要素。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是依附于资本的。

4、二者在生产剩余价值过程中作用是不同的。

5、二者区别:

生产资料一旦被资本家所购买,在生产过程中(或外)都是作为资本存在的,而劳动力只是将其一定时期内的劳动力商品的使用权卖给了资本家,因此只有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才是作为资本存在。

6、其生产过程的实质是劳动力依附于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是作为吮吸劳动力这一活劳动的死劳动。

对此马克思比喻:

不是工人使用机器,而是机器使用工人。

第三阶段:

售卖阶段:

即由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采取商品资本的职能形式。

这一阶段的资本职能形式就是商品资本,即以商品形式存在的资本

G′表示已经增殖了的货币资本

1、从形式上看,这一阶段似乎只是一般的商品流通过程;从实质看,却是资本运动的一个特定阶段。

W′不仅包含着预付资本的价值,而且还包含着剩余价值,体现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具有资本的性质。

2、职能:

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资本循环

是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相应采取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在运动中得到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

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是同一资本在运动的各阶段中存在的形式。

它们都是为价值增殖服务的,但又分别完成各自的职能:

货币资本的职能是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是生产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是实现剩余价值。

结论:

1.资本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经过的三个阶段采取三种不同职能形式。

2.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是紧密联系,依次更替的;

3.三种资本是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依次采取的三种职能形态,而不是三种独立的资本。

二、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㈠资本循环是一个不断的周而复始的运动。

货币资本循环

以货币资本为出发点和复归点的运动

G—W…P…W´—G´

特点①起点和终点都表现为货币,不同的是终点的货币是一个比起点的货币增大了的包含剩余价值在内的货币

其差额就是M,因此货币资本循环最清楚的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获取剩余价值,而生产过程不过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所不可少的中间环节。

正是如此,成为产业资本循环的一般形态。

②循环的两端是流通过程,而生产过程处于两个流通过程的中间环节,抹杀了生产阶段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歪曲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货币资本循环公式最明显地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取得剩余价值。

但剩余价值好象是在流通中产生的。

生产资本循环

以生产资本为出发点和复归点的运动

P…W´—G´•G—W…P

特点①起点和终点都表现为生产,流通过程则表现为生产资本循环中的媒介。

清楚地表明了剩余价值真正来源于生产过程。

体现了生产过程的决定性作用。

②生产资本循环反映了资本的生产过程同时又是再生产过程。

生产资本循环强调生产过程在资本运动中所起的作用,纠正了货币资本循环所造成的假象,不再把资本的循环表现为货币价值自行增殖的过程。

但起点和终点都是生产资本P,而货币资本G′仅表现为转瞬即逝的暂时形态,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以追逐剩余价值为目的的本质特征。

造成了资本主义生产好象生产本身就是目的。

商品资本循环

以商品资本为起点和复归点的运动

W´—G´•G—W…P…W´

特点①循环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商品资本W′,不是流通过程的结果,而是生产过程的结果,因此W′循环是处于商品形式上的资本价值与剩余价值的循环。

②商品资本循环的起始阶段不仅是W′售卖阶段,同时也是凝结在商品上的预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

这表明了W′循环也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也是再生产过程。

③表明商品的全部实现是产业资本循环的必要条件。

其中W′包含着社会的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

④但好象资本主义生产不是为了剩余价值,而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

(二)产业资本循环是资本循环三种形式的统一

1、三种资本循都是以资本价值增殖为目的。

但是,这三种循环形式又分别表现出了各自的特点和片面性。

货币资本循环是清楚地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追逐剩余价值;生产资本循环则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再生产过程;而商品资本循环则充分地揭示了资本的循环运动是包含着剩余价值的运动过程,体现了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

如果把每一种资本循环形式当作产业资本循环的唯一形式,而不能全面地正确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因此,必须把资本循环三种形态统一起来加以考察,才能准确地了解产业资本的运动过程。

保持资本循环连续性必要条件

使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时间上先后继起,即并存性和继起性

并存性:

资本所有者必须把全部资本按一定比例分成三个部分,使其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上

既起性:

并存着的资本的每一种职能形式都必须同时连续不断地顺次通过三个阶段,相应变更它们的职能形式并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产业资本循环运动的目的在于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

产业资本在运动过程中依次经过三个阶段,相应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发挥着三种不同的作用。

产业资本运动过程中不仅是流通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还是三种资本循环形式的统一。

只有在三种资本职能形式空间上并存,三种资本循环形式的各个阶段在时间上继起,才能保证产业资本顺利地实现循环运动,实现价值的增殖。

第二节资本的周转

资本的周转是以资本循环为前提的,是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中一次循环。

我们考察资本周转和资本循环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在考察资本的循环时,我们分析了产业资本从出发点到复归点的整个运动过程,它强调的是资本循环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而在考察资本的周转时,我们主要是分析资本从出发点开始到复归点结束,完成一次循环所必须经历的时间,从而阐明资本运动时间的长短与速度的快慢对价值增殖的程度所产生的影响,或者说对年剩余价值率的影响。

一、资本周转速度的公式

资本循环不是当作孤立的行为,而是当作周期性的过程时,叫做资本周转。

资本周转一次所持续的时间,叫资本周转时间。

即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通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实现价值增殖,并回到原来的资本形式为止所经历的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资本周转次数: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一年),一定量的资本所经历的资本循环的次数。

资本周转速度,一般是用预付资本在一年内周转的次数来表示。

N=U/u

N代表一年中资本周转的次数,U代表年或12个月,u代表一定量的资本完成一次资本循环所需要的时间。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主要有两个因素:

(1)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所占的比重。

二、影响资本周转时间的因素及其意义

生产时间(产业资本停留在生产领域里的时间)包括:

劳动过程期间(产品的性质、分工、协作)、自然力独立作用的时间、原材料和燃料储备时间、停工时间。

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的差距取决于:

产品的性质、生产的劳动熟练程度、生产的后勤供应效能、原材料的市场供应条件和交通运输条件等。

流通时间包括:

商品的购买时间和商品的销售时间。

取决于:

市场的供求、产销的距离、交通运输以及通讯条件。

三、生产资本构成与资本周转速度的关系

资本按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可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部分。

固定资本:

以机器、厂房、设备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为固定资本。

从物质形态上看使用价值全部参与生产;从价值形式看逐渐转移其价值的。

流动资本:

指以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的那部分资本及投在劳动的资本,称为流动资本。

一次性预付,一次性回收。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

(1)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2)周转时间不同;

(3)价值回收方式不同;

(4)物质更新方式不同。

流通资本“存在于流通领域中的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是相对于处在生产领域中的生产资本而言的。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的区别

二者划分的依据不同

二者划分的内容不同

二者划分的目的不同

固定资本的价值是按照它的磨损程度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四、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由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平均周转构成的。

计算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公式为:

•各项资本的年周转价值=该项预付资本价值×其年周转次数

五、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1.资本周转对资本预付量的影响

2.加速预付资本的周转速度,可以节省预付资本量,尤其是节约流动资本。

3.资本周转对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的影响;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量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示预付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

•名词概念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预付资本总周转、年剩余价值率。

•复习思考题

•1.产业资本循环要经过哪些阶段?

采取哪些职能形式?

它们各自的职能作用是什么?

•2.为什么说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试以图式表示出来?

•3.什么是资本周转、资本周转时间和周转速度?

怎样比较各个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4.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与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有和区别?

•5.什么是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如何计算?

影响资本总周转速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6.什么是年剩余价值率?

资本周转速度如何影响年剩余价值率?

•在前面几章,我们从单个资本的角度来考察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

但各个单个资本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单个资本的运动只是社会资本中一个独立部分的运动,本章从社会总资本的运动,阐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规律,说明实现社会总产品所必须的基本比例关系以及实现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必要条件,进一步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内在的尖锐矛盾。

第五章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经济危机

第一节社会总资本和社会总产品

一、单个资本的再生产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

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中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三、社会总产品的构成以及社会生产部类的划分

一、单个资本再生产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

1.单个资本和社会总资本

单个资本,就是指各产业资本家或资本家集团经营企业时投入的资本。

社会化大生产中,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单个资本总和,就构成社会资本或社会总资本。

单个资本间的分工协作关系:

单个资本要和那些为它提供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企业发生联系;和消费它们产品的企业发生联系;雇佣的工人和资本家的消费也得和别的企业发生联系。

2.社会总资本运动的特点

社会总资本的运动过程,也就是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社会总资本运动和单个资本运动相似之处:

都包括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都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相应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其运动的目的都是实现资本的增殖。

区别:

首先,单个资本运动只包括生产消费,而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不仅包括生产消费也包括工人和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其次,单个资本运动只包括资本流通,而社会总资本运动包括资本流通以及一般商品流通。

第三,社会总资本运动包括预付资本流通和剩余价值的流通。

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中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中心问题,就是考察社会总产品各组成部分如何实现问题,也就是社会总产品怎样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物上得到替换。

商品资本运动总公式的出发点是社会总商品资本(W′)。

从价值上看,包括用于补偿预付的资本价值(c+v)和剩余价值(m)两部分。

从商品资本的运动看,形成两条运动轨迹:

G—W…P…W′生产消费;另一条是g—w个人消费。

因此,商品资本的运动公式,既包括生产消费和资本流通,又包括个人消费和一般商品流通,体现了社会总资本运动的特征。

而货币资本循环公式G—W…P…W—G′和生产资本循环公式P…W′—G′G—W…P的出发点G和P只是预付资本价值,不包括剩余价值。

G不能分解为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P只体现生产消费,没有个人消费,因此都不能作为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公式,只有商品资本运动公式才能作为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公式。

2、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顺利进行需要两个条件

价值补偿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出售以货币形式回流,用于补偿在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要取得剩余价值。

实物补偿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转化为货币以后,如何再进一步转化为再生产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三、社会总产品的构成以及社会生产部类的划分

社会总产品,从价值上构成分为c、v、m三部分;从实物形态上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与实物形态的划分相适应,整个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

第一部类用Ⅰ表示,是生产资料的生产,其产品主要是用于生产消费,如厂房、生产工具、原材料、燃料等。

第二部类用Ⅱ表示,是消费资料的生产,其产品主要是用于个人消费,如衣、食、住等方面的生活必需品以及奢侈品等。

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和价值构成以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的原理,是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

第二节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

一、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要从分析简单再生产开始

二、简单再生产的图式

三、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的公式

四、固定资本的补偿

一、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要从分析简单再生产开始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

但是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基础和组成部分。

因此,考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要从简单再生产开始。

因为:

1、简单再生产是一个合理的、科学的抽象;

2、简单再生产又是扩大再生产的一个现实因素,是规模扩大再生产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开始分析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需要几个必要的假设:

第一、假定考察的是纯粹的资本主义经济,只有(产业)资本家和工人两个阶级;

第二、假定生产周期为一年,全部的不变资本都在一年内消耗掉,其价值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包括固定资本;

第三、假定一切商品都按照他们的价值来交换,价值和价格都不会发生变化;

第四,假定不存在对外贸易,全部社会总产品都要在国内得到实现,所有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消耗也都在国内得到补偿。

二、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图式

若第一年社会资本总额为7500,其中Ⅰ5000,Ⅱ2500,C/V=4/1,m’=100%;则第一年年末社会总产品的构成为:

所谓的简单再生产就是剩余价值全部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

两大部类各自内部的交换以及部类之间的交换关系

Ⅰ4000C代表第Ⅰ部类的生产中消耗掉的不变资本的价值,在实物形式上表现为生产资料。

两大部类各自内部的交换以及部类之间的交换关系

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在价值上和物质上的补偿,必须通过三个方面的交换过程:

1、第一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

2、第二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

3、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

从而实现了社会总产品9000W的各个组成部分在价值上和实物上都得到了相应的补偿,从而保证了简单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这一实现过程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货币时而被当作资本发挥作用、时而被当作普通货币发挥职能。

三、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的公式

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的基本公式:

Ⅰ(v+m)=Ⅱ(c)

生产资料的生产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的关系:

Ⅰ(c+v+m)=Ⅰ(c)+Ⅱ(c)

消费资料的生产同两大部类对消费资料需求之间的关系:

Ⅱ(c+v+m)=Ⅰ(v+m)+Ⅱ(v+m)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的基本条件

Ⅰ(v+m)=Ⅱ(c)

Ⅰ(v+m)=Ⅱ(c)

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比例关系

Ⅰ(c+v+m)=Ⅰ(c)+Ⅱ(c)

生产资料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比例关系

Ⅱ(c+v+m)=Ⅰ(v+m)+Ⅱ(v+m)

消费资料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

简单再生产情况下社会总产品实现的基本条件是:

1.Ⅰ(v+m)=Ⅱc表明,要使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和流通顺利进行,第Ⅰ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和Ⅱ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以及第Ⅱ部类消费资料的生产和第Ⅰ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都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2.派生两个条件为:

Ⅰ(c+v+m)=Ⅰc+Ⅱc即第Ⅰ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

这表明了生产资料的生产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的关系,反映了生产资料的生产同生产消费之间的内在联系。

3.Ⅱ(c+v+m)=Ⅰ(v+m)+Ⅱ(v+m)即第Ⅱ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和。

表明消费资料的生产同两大部类对消费资料需求之间的关系;反映了消费资料的生产同个人消费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固定资本的补偿问题

把固定资本的补偿问题纳入考虑时,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还要具备另外一个条件,即当年更新的固定资本总额必须等于当年在货币形态上积累的折旧基金的总额。

第三节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

一、扩大再生产前提条件的公式

二、扩大再生产的图式

三、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的公式

四、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趋势

一、扩大再生产前提条件的公式

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可以分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

马克思在研究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时,把考察范围限定在外延的扩大再生产。

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研究的重点就在于,资本家如何将上一次生产过程中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用于资本积累,追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因此,扩大再生产必须具备两个物质条件:

一是社会总产品中要包含追加的生产资料;

二是社会总产品中要包含有维持追加劳动力所必需的追加的消费资料。

前提条件一:

第Ⅰ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除了补偿两大部类消掉的生产资料外,还能够有剩余产品,为两大部类的扩大再生产提供追加生产资料的可能。

前提条件二:

第Ⅱ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除了满足当年两大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消费之外,还必须有剩余产品用于满足追加的劳动力的消费要求,即第Ⅱ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必须大于当年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的工人与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资料的总和。

二、扩大再生产的图式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1500c+750v+750m=3000

在这个扩大再生产的图式中,Ⅰ1000v+1000m>Ⅱ1500c,因此满足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假定资本积累率是50%,资本有机构成不变(4:

1),第Ⅰ部类在第一年生产出来的全部产品,为了扩大再生产,重新组合为:

Ⅰ4000c+400△c+1000v+100△v+500m/x=6000

Ⅰ4000c+400△c在实物形式上表现为生产资料,可第Ⅰ部类内部进行交换,而

Ⅰ1600(v+△v+m/x)必须与第Ⅱ部类交换。

在第Ⅰ部类与第Ⅱ部类的交换过程中,第Ⅰ部类向第Ⅱ部类购买的消费资料的价值总和,也必须等于第Ⅱ部类向第Ⅰ部类购买的生产资料总和。

但由于Ⅱ1500c比Ⅰ1600(v+△v+m/x)小100,因此第Ⅱ部类的资本家只能将750m中的100用于追加为ⅡC,同时第Ⅱ部类的可变资本也要追加,假定资本有机构成不变(2:

1),则△V为100,而m为600,因此,为了扩大再生产,第Ⅱ部类在第一年生产出来的全部产品重新组合为:

Ⅱ1500c+100△c+750v+50△v+600m/x=3000

Ⅱ(750v+50△v+600m/x)在实物形式上表现为消费资料,可通过第Ⅱ部类内部交换;而

Ⅱ1600(c+△c)必须与第Ⅱ部类交换。

因此,第二年初,社会预付总资本为7900(比上一年7250增加650)

Ⅰ4400c+1100v+500m=6000

Ⅱ1600c+800v+600m=3000

假定m’不变,到了第二年末,社会总资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