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96012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结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结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结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结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结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结题报告.docx

《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结题报告.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结题报告.docx

结题报告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726项目研究中心国家级课题

开展发展性心理教育对构建和谐校园作用之研究

结题报告

无锡市山明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立项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对课题的认识

心理教育包括发展性心理教育和补救性心理教育两项任务,这两项任务的层次有所不同,发展性教育主要面对正常发展的学生,是提高性的,而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面对在心理方面出现不同程度问题的学生,是矫正性的。

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发展性心理教育心理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不同阶段所面临的任务、矛盾和个别差异,施以一定的教育和辅导,促使其心理矛盾妥善解决、心理潜能充分发挥、个性品质和谐发展,从而促进其身心健康顺利发展的过程。

由于初中教育是基础教育,我们以面对正常学生为主,以“预防”为主,因此,我们这项课题主要是通过结合各学科教学以及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以加强发展性心理教育为主,以补救性心理教育为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进行培养促进,使之能够得到提高,并促进全面发展,并由此起到构建和谐校园的有效作用。

(二)研究背景

1、顺应素质教育的发展潮流。

素质教育的宗旨是全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机能、心理、劳动技能诸方面的素质,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学生心理健康正常发展的培养,促进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健康和谐、充分独特的发展,学会做人、求知、办事、健体,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正是尊重学生本能的探究心、解放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

2、满足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求。

我校生源比较复杂,他们生理方面的发展平缓稳定,但由于思想观念、生活环境的变化,从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获得信息的数量日益丰富,而导致心理发展的速度较快,造成了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速度不均衡的矛盾,他们的个性心理结构发展不完整,自我发展与外部要求不一致的现象处处可见,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自卑、任性、孤独、逆反、焦虑等心理表现;而在教育实践中,心理健康状况也影响着学生的身体健康、思想品德、学习效果等。

3、深化我校教育科研的需要。

“科研兴校”是我校谋求发展的必由之路,我校已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多个学科及教学质量有效管理、中华传统道德教育等方面建立了科研项目。

德育处于2002年12月申报了省级德育字课题“德育现代化背景下的中华传统道德教育”,经过三年的探索研究,已于2005年12月结题。

德育研究的科研队伍已经建立。

为进一步深化我校德育科研,结合学校实际,提出本课题。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

1、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1)发掘教材内容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2)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方式中的心理影响。

2、活动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活动课程是学科课程以外学生的主要活动领域,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场所。

开展心理专题教育活动和心理咨询活动。

邀请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校开展心理专题教育活动和心理咨询活动。

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和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以不同形式给予启迪与引导,帮助学生防止和克服心理障碍,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3、校园环境课程中的健康心理教育。

校园环境是潜在课程,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外在条件,它对学生心理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直接制约着学生的内在心理。

4、教师的健康心理教育。

加强教师对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利用心理学、教育学的规律科学地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四)研究对象和步骤

研究对象:

我校全体师生。

步骤:

1、2008年8月-2008年9月,制订方案,组织论证、学习发动。

2、2008年9月-2010年,课题实施阶段。

3、课题结题阶段:

写出实验报告、展示物化成果。

4、2010年6月,组织参加课题组的验收。

二、理论依据

许多学者对发展性心理辅导进行过详尽的论述,其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布洛克尔(D.Blocker)曾指出:

“发展性心理辅导关心的是正常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和应对策略,尤其重视智力、潜能的开发和各种经验的运用,以及各种心理冲突和危机的早期预防和干预,以便帮助个体顺利完成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

”[1]国际心理学联合会在1984年曾指出,“心理辅导强调发展的模式。

所谓发展的模式,是指心理辅导的目的在于努力帮助辅导对象扫除正常成长过程中的障碍,而得到充分的发展”。

[2]

此外,维格斯特(R.J.havighurst)、柯尔柏格(L.Kohlberg)、皮亚杰(J.Piaget)等心理学家也都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个体心理发展的某些规律,对发展性心理辅导理论的建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正如朱智贤所指出:

“从世界心理辅导的发展趋势看,心理辅导已逐步由职业指导、学业指导、婚姻家庭生活指导、治疗心理疾病等方面转向对人的心理潜能的研究,帮助人们更好地挖掘和发挥自己的潜能。

”[3]

“发展性辅导理论的形成,标志着心理辅导迈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即由重障碍、重矫正的辅导模式转变为重发展、重预防的辅导模式,由服务于少数人转为面向多数人,由关注现实问题转向关注未来发展问题,由少数专业人员从事的工作发展为经培训后,众多教育、心理、医务、社会工作者都可以参与的活动,由障碍性内容为主转变为发展性内容为主,由消除心理障碍为目的转变为促进心理发展为目的,从而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心理辅导,并为心理辅导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4]

正如美国《哲学百科全书》认为的,现代心理辅导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特征:

“着重于正常人;对人的一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强调个人的力量与价值;强调认知因素,尤其是理性在选择和决定中的作用;研究在制定目标、计划以及扮演社会角色方面的个性差异;充分考虑情境和环境的因素,强调人对于环境资源的利用以及必要时改变环境。

这些尤其表现在学校心理咨询中,也就是说,发展性咨询模式的特征特别适合于学校的环境和学校的要求。

”[5]

三、研究内容

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学生的心理也是不断在发展,那么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就应是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

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中学教育工作者或心理辅导人员在了解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年龄特征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中学阶段所面临的素质和个别差异,施加一定的教育和辅导,促使学生心理素质问题的妥善解决,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和个性品质的和谐发展,从而预防各类身心疾病,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

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内容。

1、学习心理健康教育。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策略,学会微笑面对学习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树立积极乐观的学习心态。

2、情感和意志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时期是人格塑造的重要时期,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人格、情感和意志的辅导,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情感的主人,学会正确处理理智与冲动,个人和社会,挫折与磨砺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特点。

3、人际关系心理教育。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处在多维的、错宗复杂的人际关系网之中,可以说协调、处理人际关系是中学生经常遇到,不可回避的事情,因此,要培养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评价和表现自己的能力,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和技巧,养成宽宏大度、自我克制、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4、个性心理教育,把塑造个性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

5、青春期教育。

青春期是人生中最不平凡的时期,随着学生生理、心理的不断成熟,一些特殊的生理现象和心理问题,特别是学生的性成熟问题,经常困挠着他们,因此,加强青春期教育,包括青春期性知识,性心理教育以及性道德,性法律教育,让学生形成自我调节的控制能力,正确处理好男、女同学的间的交往,做到自尊与互尊。

现代医学越来越证明,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青少年时期虽不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时期,但却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

由于中学生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性、认知结构的不完备性、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对社会和家庭的依赖性等,使得他们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虑和遭遇到更多的挫折,也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暂时性的心理障碍若得不到及时排除,便会产生不良反应,从而影响以后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会酿成日后难以挽救的心理疾病。

所以中学阶段是容易滋生心理异常的温床期,必须将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学生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来抓紧抓好。

同时在研究学生心理的同时,注重教师心理的健康发展,及时调整教师的心理,疏导教师的心态,更好的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

四、研究原则和方法

为保证该课题稳定地运行,确立了保证措施:

1、组织保证。

校长领导,教科室牵头,德育处负责,确保课题研究的立项、实施、评价和推广等过程的正常运行。

2、人员保证。

全校德育工作者全面动员的同时,挑选具有科研经验、富有科研精神的教师担任课题研究的骨干,保证研究队伍数量足,人员精。

3、制度保证。

课题组实验人员要定期进行集中的理论学习,实践探索,做好总结。

同时为了更好的为学生服务,课题研究坚决不建立在损害学生的基础上,而是为了更好的为学生负责,特建立学生心理危机的“三预”工作保障机制:

  预防——以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方式,去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预防和减少学生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的发生。

  预警——以心理测量、心理健康情况分析和心理危机评估方式,实施对学生心理危机行为的预警和防护。

  干预——以心理咨询辅导、心理危机干预手段,应对、消除和干预个别学生出现的心理危机和极端行为。

研究课题组成员采用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常用研究方法,定期进行总结交流,建立科研档案,重点关注了以下方面:

  

(1)心理教育活动课。

它包括教育活动课、班会课、专题训练课等。

这些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和课程表,一般每个班级、每学期8~10节/次。

心理教育活动课主要是进行普遍性的心理素质教育。

  

(2)团体辅导课。

根据学生出现的心理与行为的实际,有目的地开设专题的团体辅导课。

团体辅导课主要是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教育。

  (3)个别辅导。

这里指的是对有轻微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发展性的个别辅导,而非补救性的心理咨询活动。

  (4)学科教学渗透。

通过学科课堂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即以学科教学内容为教学主体,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适当的、有机的对学生渗透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活动过程。

  (5)全校性大型教育活动。

面对全体学生,通过课外大型活动的形式,开展发展性的专题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6)专题讲座。

根据学生出现的某一心理问题或心理健康教

育需要而开展的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专题性教育。

如:

考前心理压力疏导。

  各项活动均有不同的研究人员负责:

  心理教育活动课(列入课程表)心理教师和班主任等

  心理教育班会课(列入教学计划)班主任

  学科教学渗透学科教师

  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专职心理教师

  全校性大型教育活动全体教师

专题讲座专职心理教师或外请专家

五、研究成果和结论

1、参与研究的教师自身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有一定提高。

课题实验研究首先为参与实验的教师提供了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其次,在实验中充分理解了教学相长的教学原则,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有所提高;再次,课题的研究过程为教师们提高心理学的理论素养提供了有利条件,为他们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创造了机会。

在研究过程中,有多位教师的相关论文获得国家、省、市级奖项;多篇论文发表。

据不完全统计,2008-2009年共有114篇次论文获奖发表。

两位位教师分别在成果汇报会上,做“和我一起成长”“老师和我”心理辅导课的展示。

两位教师分别获得无锡市首批“班主任能手”“班主任新秀”称号。

2008-2009有关心理获奖发表论文不完全统计表

编号

姓名

论文名字

获奖等第、发表

1

吴宜人

结合中学生心理特点培育民族精神

国家级

一等奖

2

范嘉萍

物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心理初探

国家级

一等奖

3

杜伟国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东

国家级

一等奖

4

杜伟国

老树新花:

“副词+名词”语言现象

国家级

一等奖

5

倪月圆

让写作成为学生的一种乐趣

国家级

一等奖

6

步文华

对当下中学生作文个性缺失的几点思考

国家级

一等奖

7

吴美娜

作文教学的三个“度”

国家级

一等奖

8

舒虹

从“教”到“不教”,实现“主动学习”

国家级

二等奖

9

蒋文远

让教育绽放生命的力量

国家级

二等奖

10

陆一琳

让诗意安居语文课堂

国家级

二等奖

11

倪月圆

谈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国家级

二等奖

12

厉夏杰

让音乐徜徉与写作教学中

国家级

二等奖

13

舒虹

出于吾口,处于吾心

国家级

二等奖

14

韩晓棠

心理个案分析

国家级

三等奖

15

张志坚

发挥“三育”功能,追求有效教学

国家级

三等奖

16

陆伟红

如何实施有效教学之我见

国家级

三等奖

17

陆伟红

爱需要艺术

国家级

三等奖

18

王雪君

浅析初中生心理及教育对策

国家级

三等奖

19

舒虹

让作文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

国家级

三等奖

20

吴勇军

让自我教育渗透思想品德课

省级

一等奖

21

朱文霞

浅论数学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省级

一等奖

22

徐岚

让英语课堂乐起来

省级

一等奖

23

阙宏伟

正螺旋发展:

引领教师主动成长的新理念

省级

二等奖

24

金钰

增“压”还是减“压”——我的班级管理观

省级

二等奖

25

陈静

引入源头活水焕发课堂生命

省级

二等奖

26

杨叶飞

动起来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省级

二等奖

27

陈静缪晨彤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省级

二等奖

28

陆伟红

在慢行中见风景

省级

三等奖

29

钱敏洁

动感生活

省级

三等奖

30

尤佳

浅谈创造教育

省级

三等奖

31

舒虹

植根于阅读得益于作文

省级

三等奖

32

陈越

生动活泼的教学源自实际

省级

三等奖

33

杜伟国

让语文老师己满书籍的馨香

省级

三等奖

34

胡孝萍

初中化学课中环保意识的有机渗透

省级

三等奖

35

胡孝萍

让地球更美丽

省级

三等奖

36

章凌云

营造轻松英语气氛提高口语训练效果

省级

三等奖

37

徐岚

在反思中体验英语教学的快乐

省级

三等奖

38

张建国

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核应对措施

省级

三等奖

39

舒虹

把课堂交给学生让语文充满魅力

省级

三等奖

40

邬玮洁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省级

三等奖

41

王春生

英语课堂教学中“热身活动”方式初探

省级

三等奖

42

陆伟红

浅谈语文教学也是慢的艺术

市级

一等奖

43

蒋文远

论课堂困境的价值与对策

市级

一等奖

44

阙宏伟

有效教学:

英语课堂教学新思路

市级

一等奖

45

陆一琳

让男孩阳刚,让女孩慧美

市级

一等奖

46

杜伟国

拂去记忆尘埃,触摸千年美丽

市级

一等奖

47

陆伟红

浅谈语文教学也是慢的艺术

市级

一等奖

48

张建国

精心设计提问,提高课堂效率

市级

一等奖

49

范艳梅

怎样激发初中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市级

二等奖

50

李志坚

针对中预班学生中厌学情况的教育教学探讨

市级

二等奖

51

姚斌

谈谈对班主任的几点体会

市级

二等奖

52

金钰

把握学生工作的几点思考

市级

二等奖

53

倪月圆

让人生成为天堂

市级

二等奖

54

倪月圆

如何教会学生“添油加醋”

市级

二等奖

55

钱敏洁

墨竹的教学心得

市级

二等奖

56

杜伟国

自古教育无定法,意匠纵横贵有方

市级

二等奖

57

胡孝萍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市级

二等奖

58

徐晓风

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市级

二等奖

59

朱洁

巧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市级

二等奖

60

舒虹

早开的玫瑰未必早谢

市级

三等奖

61

蒋文远

猜想教学的反思核对策

市级

三等奖

62

朱洁

教育,从尊重学生个性开始

市级

三等奖

63

朱洁

允许瑕疵的存在

市级

三等奖

64

朱晓敏

体育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市级

三等奖

65

裴淑琴

职高语文教学之我见

市级

三等奖

66

陶莉洁

在信息技术课上给孩子说话的权利

市级

三等奖

67

徐岚章凌云

让学生学会学习——英语自主学习及能力的培养

市级

三等奖

68

章凌云

浅谈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的运用

市级

三等奖

69

蒋文远

学生的错误,我的教育资源

市级

三等奖

70

杜伟国

守望心灵家园,享受诗意教育

区级

二等奖

71

阙宏伟吴宜人

追求真实的德育,体验教育的精彩

发表

现代班集体研究

72

吴宜人

杂谈现代教学应有的素质

发表

大众文艺

73

吴宜人

讲规律办好思想政治这件大事

发表

初中教学研究

74

厉夏杰

整合学科理念与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创新

发表

中学生语数外

75

杜伟国

自古教育无定法,意匠纵横贵有方

发表

现代班集体研究

76

蒋文远

教师是要有理想的

发表

现代班集体研究

77

蒋文远

他们是这样“养”成的

发表

教育田野随笔集

78

陶莉洁

做一个快乐的教师

发表

教育田野随笔集

79

陈静

老师,你感到幸福吗

发表

教育田野随笔集

80

徐岚

浅议英语教学的情趣教学艺术

发表

江苏教学

81

王雪君

只有选配有效互动,才能生成高效课堂

发表

江苏教学

2、心理辅导活动课有效帮助学生“觉悟”。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以班级或小组活动的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一定的活动项目和活动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实现学生自我教育和心理素质提高的功能。

(《教师实用心理学》P415页,开明出版社2000年1月版)。

心理辅导最根本的任务是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提高自我调节水平。

特别是要通过发挥元认知的监察、调节与控制作用,来提高学生的自我完善和调节能力。

心理辅导活动课与其他学科课程有所不同,它更加重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

用丰富的活动形式及多样的解决方式与效果,调动学习兴趣、创造参与机会、启发感受体验。

参与的学生对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上课形式经历了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由开始感到不知所措,到渐渐喜欢,再到积极参与。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教师在上课的前后及过程中,要始终把握好自己的定位,教师不是“钥匙”的持有人,而是“钥匙”的管理者兼任配“钥匙”的人。

为此,教师在上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过程中,除遵循活动性、参与性、多样性的原则外,更要始终贯彻民主性、主体性原则。

3、创设良好的班集体氛围,强化教育和训练的效果。

班集体是学生们参与集体活动,培养他们集体主义情感,发展同学之间的友谊,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树立荣誉感、增强责任心、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

在研究过程中,有的班级注重民主、平等、求实、向上的班风的培养,某些班级班干部实行自荐与轮换相结合的方式产生,一些则强化“我是班中一员”、“班兴我荣班衰我耻”的观念……为他们施展才能提供机会,同时训练他们的“主人意识”。

班主任的工作重点放在指导方法、协调关系、保障安全等方面。

由于学生在集体建设中得到充分的尊重与信任,集体观念明显加强,团队意识得到强化,师生关系和谐融洽。

初二、初一、中二均有班级获评无锡市优秀班集体称号,学生多人次评为市优秀学生干部,市三好学生等。

4、问题与思考:

纵观三年来的的调查研究,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局限:

(1)缺乏心理健康专职教师指导性的支持。

我校虽有一名教师拥有心理咨询师资格,但由于编制师资等问题,却无法配备心理健康专职老师,仅靠几个非专职的教师自身探索和点滴经验总结是远远不够的,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效性的提高。

(2)个别学生对心理健康的求助率太低。

个别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观点,不主动与人接触,行为孤僻,沉默寡言,这样,严重阻碍了身心的健康。

(3)班主任的工作超负荷。

因为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的缺乏,疏导学生心理这一艰巨的任务自然落在了班主任的身上,许多班主任感到力不从心,同时也大大增加了班主任的工作量和负担。

除了上级教育部门给学校输送一批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外,学校也需要加大力度对班主任作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以便工作起来得心应手。

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以优秀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去迎接明天社会的严峻挑战。

希望我们的调查研究能为更多的中学教师提供依据,为培养健康向上的中学生提供一点参考。

【参考文献】

[1] 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2]RaymondJ.Corsini,EncyclopediaofPsychology[M].NewYork:

Wiler&Sons.Inc,1984.

[3] 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4] 马建青.发展性咨询:

学校心理咨询的基本模式[J].当代青年研究,1998(5),9.

[5] 张人骏.咨询心理学[M].北京:

知识出版社,1987.

[6]徐光兴.学校心理学—心理辅导和咨询[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8]郭瞻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读本[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