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考研题目集4.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93593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7.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考研题目集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城市规划考研题目集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城市规划考研题目集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城市规划考研题目集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城市规划考研题目集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考研题目集4.docx

《城市规划考研题目集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考研题目集4.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规划考研题目集4.docx

城市规划考研题目集4

城市发展

1、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1、自然条件。

其中包括地质、水文、气候、地形等方面的条件。

用地评定,划分出三类用地(适建/可建/限建);

2、区位条件。

能够得到大城市辐射的小城镇能够快速的发展;能够进行区域协作的大城市能够更加稳定、持续、健康的发展。

3、城市规模。

影响了城市发展动力、空间和速度。

4、城市经济基础。

5、科学技术水平。

6、城市的法制体系的完善程度和城市规划的管理水平。

绝对集中

工业化初期

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

城市人口增长

步行马车时代

相对集中

工业成熟期

开始向郊区扩展

城市人口增长高于郊区

电车时代

相对分散

后工业化初期

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

郊区人口增长高于城市

汽车时代

绝对分散

后工业化成熟期

第三产业主导地位显著

区域内部从城市向郊区人口迁移,城市人口下降,郊区人口上升

信息时代

2、城市发展过程阶段:

1)专门化:

城市发展最初依赖某个或某些具有出口能力的企业;

2)综合化:

出口专门化的企业具有联动作用,产生上、下游企业,形成出口综合体;

3)成熟化:

基本经济部类带动非基本部类就业日,形成完整城市经济体系。

4)区域化:

有些城市发展成区域性中心城市。

228.国外城市中心的演化规律

答:

土地混合使用——土地单一使用——土地混合使用

downtown——CBD——downtown(shoppingmalletc.)

公共交通——私人交通——公共交通

繁荣——衰败——复兴

城市设计

1、城市设计的作用以及不同时期作用之演变。

答:

城市设计是以城市物质形态和空间环境设计为形式,以城市社会生活场所设计为内容,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环境质量、景观艺术水平为目标,以城市文化特色展示为特征的规划设计过程。

近代城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的一个分支,其内容逐渐从传统实体规划设计的单一内容,扩展到包含社会环境、经济、文化心理、行为和政策等多方面的内容。

其目标从主要解决城市空间的景观和美观问题,扩展到通过研究空间与场所、环境与行为、功能与活动,社会与心理和经济开发等多种关系的综合处理,以构成使人类活动更有意义的人为环境和自然环境。

城市设计的作用转变为使用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和适宜于居住的品质,并使投资者得到一定的回报。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关系:

(1)城市规划为城市设计提供指导和框架;

(2)城市设计为城市规划创造空间和形象;(3)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继续和具体化。

2、城市设计研究演进

①历史上的城市设计通常被看作是纯粹的艺术灵感创作;

②20世纪60年代,城市设计进行了全面的理性分析,发现其中是有科学规律可循的,大大加强了对城市空间景观形象的理性认识;

③20世纪70年代,理性主义的城市设计逐渐受到冷落和批判,由于城市设计忽视了为谁创造美这一根本立场问题;

④20世纪80年代,城市设计被重新提起,城市设计有了新的目标:

良好的都市生活、创造和保持城市肌理、再现城市的生命力;

⑤20世纪90年代,城市设计被看作是解决城市问题,增强城市全球竞争力的工具之一。

2、如何在规划控制中体现城市设计的概念、评价详规和城市设计关系。

答:

(1)将城市设计构思抽象为具体的条件、要求与指标。

如建筑高度、建筑风格、空间尺度与环境要求等等。

(2)将控制条件、指标,落实到相应的建设地块上,作为土地招议标底条件并在设计中付诸实施。

(3)对城市设计构想的重点区段,应作意象性的形体规划,以引导修建性详细规划。

城市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关系:

(1)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是在总体规划指导下对局部地段的物质要素进行设计。

详细规划较多地涉及各类技术经济指标,是作为城市建设管理的依据而制定的,较少考虑环境和场所意义问题。

而城市设计注重城市生活环境和人对实际空间体验的评价。

(2)从重点上讲,详细规划更偏重于用地性质、建筑道路等平面安排;而城市设计则更侧重于建筑群体的空间格局、开放空间和环境的设计、建筑小品的空间布置和设计等。

(3)从内容上讲,详细规划更多涉及工程技术问题,体现规划实施的步骤和建设项目的安排,而城市设计更多涉及感性和视觉认识及其对人们行为、心理上的影响。

(4)从工作深度上讲,详细规划以二维内容表现为主。

而城市设计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前瞻性,附有充分的具有三维直观效果的表现图纸,成果更细致。

(5)成果上,控规具有更多条纹细则等内容,城市设计成果比较丰富形象。

3、城市设计在各个规划阶段的作用

答:

城市设计贯穿于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各阶段并随编制工作的不断深化由浅入深,从粗到细,由宏观到微观,从原则到具体。

(1)在区域规划阶段,城市设计着重于研究城镇体系空间分布的综合效果,并确定各城镇景观特色。

(2)在总体规划阶段、分规、控规、祥规阶段作用见第6题。

城市设计就范围与作用而言,可分为两个层次:

(1)整体城市设计与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阶段相对应,属于宏观层次。

主要侧重于城市的骨架、风貌与特征,着重于城市整体的社会文化氛围的研究与策划。

主要内容:

性质与功能的确定、项目设置、总体建筑规模的预测和控制以及能够体现城市格局特色的总体建筑和空间形态的确定。

(2)区段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相对应,属于中观层次。

主要是对城市中重要区段的城市设计,一种是引导性城市设计,另一种是建设性城市设计,前者是针对大范围的环境质量和特色的管理,是一个动态弹性的过程,后者是针对具体的开发项目,在开发内容、开发方式上的确定。

其目的在于保证在规划区内建设过程的连续性完整性,将上一层次的城市设计方案融于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对建设进行有效控制与管理。

4、城市设计三种类型的内涵:

开发型城市设计:

指大面积的街区和交通设施的综合开发、城市中心开发、新城开发建设等大尺度的发展计划。

目的在于维护公共利益提高环境品质。

保存型城市设计和城市更新:

通常与具有历史文脉和场所意义的城市地段相关,它强调城市物质环境建设的内涵和品质,而非只注意外表量的增加和改变。

社区型城市设计:

居住社区的城市设计,这类城市设计更注重人的生活要求,强调社区参与。

最根本的是要设身处地地为用户特别是用户群体的使用要求、生活习俗和情感心理着想,做到公众参与设计。

5、以旧城区保护规划为例,说明城市设计在不同规划层次的作用与体现。

答:

(1)在城市总规阶段,提出保护范围;在分区规划阶段,提出保护要求;在控规阶段,提出具体的控制条件、控制要求与控制指标;在修规阶段,以街道尺度、建筑的形体、群体风貌、色调等具体要求体现。

对于旧城来说,有保存文物古迹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历史文化名城”。

对于具有一般意义的历史传统文化的城市,称之“历史古城”。

对于城市的总体规划层面而言,历史文化名城的总体规划中必须有历史名城保护的专项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主要指导原则。

城市设计在城市总体规划层面上的作用:

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引导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布局、城市形态、空间形态等要素。

体现在:

对历史名城特殊传统风貌特色的确定、空间形态的分析,以及建筑的控制等,指导下一层面的城市设计。

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作用是:

以总体城市设计为依据,对地区历史风貌进行进一步的明确、协调、引导和控制,作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指导。

同时可以提出若干改造意见和概念设计,作为控规的一个组成部分。

表现在:

进行控规层面的对地区建筑体量、形态、材质乃至颜色进行引导和控制,对地区的广告牌、建筑小品、街道风貌等进行引导设计。

6、谈谈你对于城市空间特色的理解,城市设计在城市空间特色的营造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

城市空间特色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形成空间的物质体部分,二是空间中人的活动,两者之间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城市空间特色的本质是包含着文化内涵的物质形态所构成的“城市意象”,意象是同一性、结构、和意义三部分组成的。

同一性和结构来自于城市的物质空间形态,意义则来自于个人的观念对城市的理解,这种“观念”和“理解”出自于社会背景、历史文脉、个人经历和空间内容四个方面。

城市设计的趋向之一就是着力关心人的需求,增强社区感和空间识别性。

城市设计的作用应从两个方面理解:

一是从心理和行为的角度塑造有识别性的形象,满足人的审美要求、文化要求和认知要求;二是从经济角度塑造有特征的形象,满足商业文化和商业经济的要。

原则一:

重视空间的可生活性:

措施:

1、赋予城市空间综合的功能,保证其多样性与适应性的特质。

2、确定适宜的居住密度,保证城市空间具有活力,需要一定数量的人口。

原则二:

提高空间的层次性:

措施:

1、通过城市空间层次划分界定具有领域感的城市空间,给人以安定感并增强空间的可读性。

2、将地区划分为较小的地块单元进行设计开发和渐进式改造,更好地构筑具有层次感的各类城市空间。

原则三:

提高空间的舒适性:

措施:

主要体现在空间的比例尺度和各种细部的处理方面,满足人们在视觉上和使用上的舒适程度。

原则四:

发掘和塑造空间的特性:

措施:

特色的探寻,共同的记忆,对比的构图,标志物的设立等设计手段来实现。

7、结合城市设计的作用与目标,谈谈城市设计对我国现阶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义。

答:

(1)城市设计可有效运用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来调节城市土地的供需关系,城市设计强调以行政、法律、经济并用的多重手段,用“法治”来代替“人治”管理土地,合理引导土地的开发和空间布局。

(2)适应建设方式和投资渠道多元化的新要求,对土地开发实行全面、微观的控制,以引导房地产业按城市总体规划意图有序、健康地进行开发与建设。

(3)为调整城市经济、产业、社会结构,城市设计深化、补充、完善城市总规,合理调整用地结构与布局,并落实到每一块用地上进行控制。

(4)城市设计的适度弹性的特点,满足城市建设可变性、多样性的发展要求,以及滚动性推进的建设特点,指导城市建设逐步实施,分期到位,不断充实完善。

城市设计贯穿于城市规划工作的全过程,有利于城市设计在指导城市建设过程中由粗到细,由宏观到微观,从原则到具体,不断将城市设计构思融入到城市规划编制的各阶段、层次之中,融入到城市建设各层面的复杂体系之中,提高城市综合环境质量。

谭纵波:

1、自下而上的“有机城市”:

它的形成是有关城市设计的众多意志的集合、妥协和在时间上的积累,通常不存在统一的形象化的设计文件,主要依赖于自然界及生活中的某些暗示、规则和默契。

自上而下的“人造城市”:

某种意志(集权或统一的意志)在较短时间内的一次性、集中的体现,通常伴随统一的形象化的设计文件、模型等。

2、城市设计的对象:

以物质空间环境为对象,包括城市空间的设计和城市环境的安排。

前者侧重于建筑实体以外的空间形态以及建筑之间的对应关系,后者侧重提高外部空间环境的质量和给人的感受。

除了对建筑实体和空间的考虑,一个好的城市设计更要考虑活动的组织、使用功能的安排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风俗习惯等其他相关因素。

3、城市设计的手段:

在市场经济下,城市设计需要应对城市建设中诸多不确定因素,因而更倾向于选择带有引导和控制效果的手段。

北美地区,主要手段有:

1、城市设计政策2、城市空间形态设计3、城市设计导则4、城市设计管理维护计划。

4、城市设计的过程:

雪瓦尼《城市设计过程》:

资料收集——资料分析——目标的制定——多方案编制——方案细化——多方案评定——选定方案的成果化的7个步骤。

5、城市设计与城市形态:

考斯托夫《城市形态》:

1、村落聚集形成的城镇;2、受庙宇、宫殿、城堡中财富的吸引而形成的以服务为目的的聚集区;3、由某种权力而形成的规则有序的城市形态。

在现实的城市中普遍存在着影响城市形态的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共生和转化现象。

共生现象是指城市中不同时期所形成的城市形态及建造于不同年代的城市构成要素之间形成“旧”与“新”的共生状态,即使在同一个城市形态体系中,高等级的设计因素和低等级的自然因素同样存在。

6、城市感知:

有关人类对城市感知的客观规律的探求和把握是城市设计的出发点。

城市设计的目的就是将这些规律自觉运用其中,将历史上积累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设计手法运用于设计实践,创造出易识别的、宜人的、优美的城市空间环境。

7、“场景序列”:

库伦《简明城市景观》中提出,“场景序列”的认知规律是通过对城市空间中不断移动的观察者的视觉感受分析,强调城市空间感知是由一系列连续变化的视觉画面所形成的,在静态的城市空间中引入了作为动态要素的观察视点。

与我国的“步移景异”有异曲同工之处。

8、对象空间层次划分:

宏观层次的城市设计:

通常以城市中心地区、整座城市乃至区域等较大空间范围作为设计的对象。

其任务是对整体的空间结构形态、发展战略、城市整体意向以及重点地区做概括性描绘,着眼于整个城市空间形态和结构的设计。

中、微观层次的城市设计:

雪瓦尼提出了8中设计对象要素:

1、土地利用:

包括土地的使用性质、强度和形态。

2、建筑形式与体量。

3、交通流与停车。

4、开敞空间。

5、人行通道。

6、活动支持。

7、标识。

8、保护。

9、体现公众意志的途径和手段:

(1)区划

(2)规划单元开发:

规划单元开发是针对成片开发方式,在符合总体开发强度和用途构成的情况下,允许若干基地整合成为一个开发单元,可以取代原有区划而作为约束开发的法定条件。

规划单元开发使成片开发在道路格局、空间和建筑组群之间形成有机整合,有助于提升城市景观品质。

(3)奖励区划制:

在区划基础上,用容积率奖励为代价鼓励开发商主动建设城市公共空间等。

(4)区划特别区:

一定程度上是对奖励区划局限性的反思和改良,由于常规的区划是通则式的,往往不适用于城市中具有特殊意义的地区。

要根据地区特征,实施更有针对性的开发控制规定。

在普通区划的基础上,设立具有特别要求和相应奖励条件的特别区,对其进行统一要求。

(5)设计审议制度:

涉及美学、空间感知等难以定量的城市设计内容,以城市设计导则为依据,对开发项目进行个别审议,取代对普通区划条件的审查。

10、世界上对未来城市如何设想?

答:

插入式城市:

插入式城市可在已有交通设施和其他各种市政设施的网状构架上插入有插座的房屋构筑物,使用年限一般为40年。

可以轮流着用起重设备搬去一批或插上一批,城市的房屋因此可以周期性的进行更新。

吊城:

即“悬浮”建筑方案。

设想在城市中装几个数百米高的垂直井筒,再用空间构架联系起来,然后悬吊建筑物于城市上空。

城市还可以是多层的。

海上城市:

海上城市是高20层的四面锥体,可漂浮于6~9米深的港湾或海边,与陆地可用桥梁连接。

所有设备安排在底层,商业中心和其他公共设施安排在四面体中间。

以3~6个邻星单位组成,有无污染的轻工业。

仿生城市:

创意者:

意大利建筑师莱利。

规划像大树枝状的巨大结构,把城市居住区、商业区、无害工厂、街道广场、公园等等,层层叠叠的安排在“巨树”的枝桠上。

说这种“城市”可以节约土地资源。

实例工程位于美国,占地仅5.6hm2,四周都是庄稼地和绿地,被称为“未来城镇的典范”。

城市规划实施:

1、城市开发概念、必要性、类型、目标任务

答:

(1)城市开发:

以城市土地使用为核心的一种经济性活动,主要以城市物业,城市基础设施为对象,通过资金和劳动投入,形成与城市功能相适应的空间品质,实现一定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目标。

必要性:

国家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单纯追求“量”的增长转向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需注重“城市存量”的更新和再生,以达到新的功能—结构平衡。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城市结构和功能更新的需要:

物质建设性置换;功能性置换;土地极差收益置换。

(2)类型:

1、新开发与再开发:

新开发是将土地从其他用途转化为城市用途的开发过程;再开发是城市空间的物质性置换过程,往往伴随功能变更的过程。

2、公共开发和商业性开发:

见笔记

3、功能区开发的分类:

城市生活区开发、城市产业区开发、城市中心区开发

4、土地开发和建筑物业开发:

生地——熟地;划分地块、出让——物业开发。

(4)目标和任务:

总体目标:

确保城市永续发展;确保城市开发最佳效果。

具体目标:

落实到城市空间的某一部分。

2、城市规划实施的概念、目的和作用

概念:

将预先协调好的行动纲领和确定的计划付诸行动,并最终得到实现。

包括了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的所有建设性和管理行为。

目的:

核心目的是规划能够得到实施,实现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引导和控制作用,保证城市社会、经济及建设活动的高效、有序、持续进行。

作用:

使经过多方协调和法律批准的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作用,保证城市中各项建设活动协同进行,使城市功能与物质建设及空间组织间不断协调、完善和优化。

提高决策质量,推进城市发展目标的有效实现。

3、政府实施城市规划的几种手段

规划手段;编制规划。

政策手段;制定相关政策进行引导。

财政手段;直接投入和财政奖励两种方式。

管理手段:

对开发建设项目进行控制。

5、行政区划的概念和基本要素

答:

行政区划是国家行政区域的划分。

国家根据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行政管理的需要,遵循有关的法律规定,按照一定的原则,将全国的领土划分成若干层次、大小不同的行政区域,并设置相应的地方国家机关、实施行政管理。

四个要素:

(1)一定规模人口和面积的地域空间,有明确的法定界限;

(2)有一个相应行政机构的行政中心;(3)有一个明确的上下级隶属关系的行政等级,在中国主要由省级、地级、县级和乡镇级;(4)有一个与行政建制相对应的行政区名称。

6、城市规划实施的机制有哪些

答:

城市规划实施的机制:

城市规划的实施需要有一定的手段和控制力。

⑴行政机制:

政府机关享有的约束权限及自由裁量权限,即确定性、程序性和审时度势、灵活性。

有效的条件:

①明确的法律授权;②行政管理主体明确,机构结构完整;③社会公民服从管理;④依法办事、执法从严。

⑵财政机制:

财政是关于利益分配和资源分配的行政权利和行为。

①通过公共财政和预算拨款,对重大基础工程和建筑的投资;

②发行财政债券来筹集城市建设资金;

③通过税收杠杆来促进或限制某些投资和建设行为。

⑶法律机制:

①为行政机制提供依据;②公民诉讼;③行政行为执行保障。

⑷经济机制:

①有偿出让土地所有权;②政府借贷;③城市基础设施收费;④出让基础设施的经营权。

⑸社会机制:

①公众参与;②社会团体的组织行为;③新闻媒体的报道和监督;④规划政务公开,信访申述受理和复议机构及程序。

8、城市规划管理的概念、目的和任务、基本方法、原则、基本特征

答:

一、概念:

城市规划管理是组织和审批城市规划,并依法对土地的使用和各项建设的安排实施控制、引导和监督的行政管理活动。

二、目的和任务:

保障城市规划建设法律、法规的施行和政策的畅通

保障城市综合功能的发挥,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保障城市各项建设纳入城市规划的轨道,促进城市规划的实施

保障公共利益,维护相关方面的合法权益。

三、基本工作:

①城市规划的组织编制和审批;

②城市规划的实施管理;③城市规划的监督检查。

五、城市规划管理的原则(比较五)

⑴系统管理的原则:

①强调规划的整体效益;②加强系统内部的协调性;③注重城市系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④建立管理系统的信息反馈网络。

⑵统一集中管理的原则

⑶依法行政的原则

⑷政务公开的原则

6、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特征:

管理职能——服务、制约;管理对象——宏观、微观;管理内容——专业、综合;管理过程——阶段性、长期性;管理方法——规律性、能动性。

10、选址管理的目的和任务、文件

目的与任务:

①保证建设项目的布点符合城市规划;②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进行宏观调控;③综合协调选址矛盾,促进前期工作的顺利进行。

《项目选址意见书》

11、用地规划管理的目的、任务、内容、文件。

答: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是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确认其建设项目位置和用地范围的法律凭证。

目的和任务:

①控制各项建设合理使用规划区内的土地,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②节约建设用地,促进城市建设和农业协调发展;③综合协调建设用地的有关矛盾和相关方面的要求,提高工程建设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效益;④不断完善、深化城市规划。

内容:

①土地使用性质,使用强度;

②建设用地范围;

③调整城市用地布局;

④核定土地使用其他规划管理的要求。

12、建设工程规划管理的内容、文件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内容:

建筑工程、市政管线工程、市政交通工程。

(建筑物使用性质的控制、容积率的控制、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退让、绿地率的控制、出入口、停车交通的控制、建筑基地标高控制、建筑环境的管理。

13、历史文化遗产管理的意义、原则

答:

历史风貌地区是指城市中文物比较集中连片,能完整体现一定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或地段。

历史文化名城是指经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

管理的意义:

①挽救濒危历史文化资源的需要(建设性的破坏);

②爱国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需要;

③发展旅游业的需要;

④延续历史文脉,实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历史真实性、生活真实性、风貌完整性

公共参与:

1、公共参与的定义、实质、目的、作用、参与层次、途径:

答:

目的:

1960年代末兴起的公共参与,是一种让群众参与决策过程的设计和规划。

公共参与是一个教育过程,目的在于增加沟通,便于规划实践活动更好地满足群众要求,协调各方利益,使城市效益最大化。

原则:

公正原则、公开原则、参与原则、效率原则。

参与主体:

地方政府;企业开发商;规划设计人员;普通公众

参与层次:

(1)无参与:

决策机构制定,公众接受;

(2)象征性参与:

提供信息;征询意见;政府退让3种形式;

(3)实质性参与:

通过合作、委任等方式直接赋予公众进行项目控制的权利。

条件:

⑴观念更新,从“为城规划”——“为人规划”

⑵让专业人员了解公众参与的有关技巧和方法

⑶立法保障公众参与,并设置相关机构

⑷普及规划知识,促进公众从“被动邀请”——“主动参与”

内容:

公众参与的目标控制、公众参与的过程控制、公众参与的结果控制。

途径:

⑴确定规划任务:

规划人员要经常主动深入社会进行调查,建立良好公众反馈信息系统,及时发现问题,从而合理确定任务。

⑵拟订规划目标:

目标的确定应体现整体利益,要注意公众意见;

⑶收集基础资料:

改变过去仅由专业人员来完成的局面,可利用居委会、学校等帮忙,从而能更广泛、深入、全面地收集资料;

⑷方案构思:

专业知识和公众意愿相结合,发掘公众真实意愿,启发思路;

⑸方案评价与选择:

做好宣传,深入了解公众意愿和倾向,分析方案利弊,完成方案优化;

⑹公开审议:

让公众参与审议,听取意见;

⑺规划审批:

上报审批的文件中应附有公众参与的意见、看法,综合专家、公众两方面意见审批。

形式:

主要包括城市规划展览系统,规划方案听证会、研讨会,规划过程中的民意调查,规划成果网上咨询等。

2、我国公共参与缺失原因:

(1)政府干预思想突出:

政府则理所当然地将它作为自己的一项职责,更多地体现为表达政府对城市发展的设想,成为一种体现长官意志的工具。

(2)法制建设落后:

权力而非法制,是中国与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的不同之处。

由于历史条件所限,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在很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没有立法。

(3)市民社会一直没有形成:

中国近代以来工业化迟缓,城市化水平相应落后,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出现的时间又短,加上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所谓的地方自治又一直是中央政府自上而下推行的制度,没有实现真正的地方自治,也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市民阶层和市民社会。

使公众参与城市规划从根本上缺乏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