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工大版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93238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工大版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北工大版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北工大版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北工大版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北工大版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工大版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docx

《北工大版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工大版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工大版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docx

北工大版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

北京工业大学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3

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为什么说马克思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p4-6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既促进了新兴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巩固,也使这种制度开始显示出它所固有的深刻的内在矛盾。

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现实的实践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需要以现实实践作为客观基础。

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基本特征)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p14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实践性、革命性

第一章

1.哲学的基本问题p27

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性p30p56,57

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能动性:

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物质、运动及相互关系p32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4.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p34p35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运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任何人的活动都不能离开社会的联系。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实践奠定了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实践创造了人类的社会生活领域,事件推动了社会发展。

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社会实践,社会生活实质上是实践的。

5.联系与发展,如何理解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p40.41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因:

第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了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合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第二,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东西

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的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6.如何理解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略)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错;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7.矛盾及其特征,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关系p43看44,45页和谐开放题

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8.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p45例子:

白马黑马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9.如何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p58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二章

1.什么是认识的本质?

p66

本质: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p64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及其条件p68,69

第一次飞跃:

从实践到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又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第一次飞跃的条件:

1.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2.必须经过理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情认识上升为理性的认识。

也就是说,必须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第二次飞跃:

从认识到实践

第二次飞跃的条件:

1.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3.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4.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73(老师没画)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77、78(老师没画)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检验的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们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相符合的程度。

要做这种检验,就要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才能判定它是不是真理。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就是说,人们遵循着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变成客观的东西。

 

第三章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p94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什么

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

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3.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p95,97,98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

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及其辩证关系p100-108

生产力:

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狭义的生产关系:

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

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5.补充: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p85-88开放88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

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一重要原理,就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当代中国,就是一切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

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第四章

1.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p143

商品经济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

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商品二因素144、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p145、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个老师貌似没画,不过在149页)

商品两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两重性:

特殊的具体劳动和一般的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

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

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商品经济的交换本质正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

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的一切矛盾的基础。

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3.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及其变化145,146

决定商品价值的量:

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价值规律的内容147,148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作用形式:

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价值规律作用表现:

1.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5.货币的本质及其职能147

货币的本质:

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6.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145

二重性:

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

 

7.剩余价值与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157、159-161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

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每个资本家总是力图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的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单个资本家改进技术、改善管理的主观动机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但其客观后果则是整个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导致生活资料的价值下降和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整个资本家阶级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8.资本有机构成及其变化趋势及对工人阶级的影响162-163

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

v表示。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一般趋势,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动机和直接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

资本家便尽可能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得不变资本部分日益增多,可变资本在资本总额中所占比重日益下降,从而资本有机构成得以不断提高。

9.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168

资本家并不是把剩余价值看做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把它看做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

为了得到尽可能高的利润率和尽可能多的利润,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必然展开剧烈的竞争,大量资本必然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投到利润率高的部门,从而导致利润率平均化。

第五章

1.垄断及形成的原因p182

所谓垄断,就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形成原因:

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

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

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2.金融资本(金融寡头)的统治184、185

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在金融资本形成的基础上,产生了金融寡头。

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金融寡头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统治者。

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

所谓参与制,即金融寡头在掌握了经济上的控制权后,又在政治上进一步控制上层建筑,利用政权的力量来加强其统治地位。

金融寡头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

这种联合有多种途径,如金融寡头直接出马或者把自己的代理人送进政府和议会,通过掌握政权,利用政治力量为其垄断统治服务;或者是收买政府高官和国会议员,让他们在其政治活动中为金融寡头的利益服务;或者聘请曾在政府任职的高官到公司担任高级职务等。

金融寡头还通过建立政策咨询机构等方式来对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并通过掌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科学教育、文化体育等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以左右国家内政外交及社会生活。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186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4.经济全球化p194,196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Ø表现:

生产、贸易、金融、企业经营全球化。

Ø导致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因素:

1)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2)跨国公司的发展。

3)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Ø后果:

积极效应:

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

消级效应: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2)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3)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

4)相互依赖越来越强,经济动荡易在世界范围内蔓延。

5.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198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变化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个体资本所有制是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

19世纪末20世纪初,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取代个体资本所有制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

资本主义所有制经过这些形式的演变,资本占有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

(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1.职工参与决策2.终身雇佣3.职工持股

建立并实施了普及化、全民化的社会福利制度,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由此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1)拥有所有权的资本家一般不再直接经营和管理企业,最终成为以剪息票为生的食利者。

2)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

3)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

(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资产阶级国家开始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

经济危机形态也发生了变化,金融危机频繁发生,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加强。

(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1)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

2)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

3)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

4)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成为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十分引人注目的形象。

Ø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

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第六章

1.“苏联模式”

Ø基本特征:

从经济方面来看,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两部分组成。

在发展战略方面,主要是以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务,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

与这种发展战略相适应,在经济体制方面,主要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形成了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

在经济体制方面,主要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形成了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在经济运行中排斥市场机制,完全采用行政手段,形成了过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

从政治方面来看,主要表现为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等。

Ø历史贡献及局限性:

苏联模式实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曾经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推动过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度发展,确保了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发展,为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中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

这种模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苏联反法西斯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和人员保证。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模式的弊端逐步显现,主要是集中过多,管得过死,否定市场的作用,严重束缚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证明,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2.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的必然性

1)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2)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他们进行活动的既定前提和基础。

3)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3.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具有客观的历史条件,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胜利。

但同时又使社会主义事业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由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而产生的一系列严重的困难与问题,使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不能不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无疑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进行艰苦的探索和奋斗。

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由于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胜利,发展公有经济,改造小农经济,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成为无产阶级政权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同样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才能实现。

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以后,社会主义国家就处于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面临异常严峻的国际环境。

实践已反复证明,原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尽快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才能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

但从总体实力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却仍然比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强大得多。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后,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国际资本主义则因为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科技革命和在国际市场上攫取的巨额利润,而获得了新的发展。

所有这些,都使社会主义面临更大的挑战,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将是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第七章

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2.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1)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

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理想,它与一切空想和幻想有着本质的区别。

共产主义理想作为一种社会理想,是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设立的社会发展目标。

共产主义理想并不神秘。

我们不应沉溺于对未来共产主义理想的细节描绘,但完全可以根据我们对社会结构的认识,从生产力状况、生产关系状况、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去把握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完全可以根据历史规律和历史趋势对其轮廓和基本特征不断加深认识。

而且,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不靠什么神秘的力量或奇迹,而是靠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靠人民群众的实践。

现实的社会主义事业每向前推进一步,也就是向着共产主义走近一步。

2)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

共产主义理想一定会实现,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的。

马克思主义不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