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影像超声一一到五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92053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影像超声一一到五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10影像超声一一到五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10影像超声一一到五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10影像超声一一到五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10影像超声一一到五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影像超声一一到五章.docx

《10影像超声一一到五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影像超声一一到五章.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0影像超声一一到五章.docx

10影像超声一一到五章

第一章

1、超声波的定义:

声源振动频率>20000Hz的机械波为超声波。

超声诊断所用声源振动频率一般为1-10MHz,常用2.5~5.0MHz。

2、超声波的主要物理参数:

(1)波长

(2)频率(3)周期(4)声速(5)波长、频率与声速(6)声功(能)(7)声功率(8)声强

3、分辨力

(1)基本分辨力:

1)轴向分辨力沿声束轴线方向的分辨力。

轴向分辨力的优劣影像靶标在浅深方向的精细度。

分辨力佳则在轴向的图像细小、清晰。

通常用3-3.5MHz探头时,轴向分辨力在1mm左右。

2)侧向分辨力指在与声束轴线垂直的平面上,在探头长轴方向的分辨力。

声束越细,侧向分辨力越好。

3)横向分辨力指在与声束轴线垂直的平面上,在探头短轴方向的分辨力(又称厚度分辨力)。

4、多普勒效应

当一定频率的超声波由声源发射并在介质中传播时,如遇到与声源作相对运

动的界面,则其反射的超声波频率随界面运动的情况而发生改变,称之为多

普勒效应

5、超声伪像:

诊断超声在人体内传播过程中,由于超声的物理特性、人体界面的复杂性、仪器性能(声束旁瓣的大小)、探查技术等因素,可能造成图像失真或称伪像。

常见的伪像表现如下

混响效应、镜面伪像、声影、高衰减结构、后方回声增强、旁瓣效应 、部分容积效应

6、超声探头的种类与临床应用

1)凸阵探头用于腹部、妇产科检查。

2)线阵探头用于外周血管、小器官检查。

3)扇形探头用于成人心脏、小儿心脏检查。

4)腔内探头常用的有:

经食管探头,用于心脏检查;经直肠探头,用于直肠及泌尿系检查;经阴道探头,用于妇产科检查。

7、多普勒超声分类:

该技术包括脉冲波多普勒(PW)、连续波多普勒(CW)高脉冲重复频率多普勒、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彩色多普勒能量(CDE)、组织多普勒成像(TDI)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用伪彩色编码技术来显示血流影像,是CDFI的基本原理。

采用红、蓝、绿三基色,三色相混将产生二次色。

红色表示血流朝向探头方向;蓝色表示血流背离探头方向;绿色、五彩镶嵌,表示湍流。

颜色的辉度与速度成正比。

8、医学超声新技术:

(1)声学定量与彩色室壁动态分析

(2)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

(3)超声弹性成像

9、耦合剂的条件:

(1)声衰减是小的

(2)透声好(3)越便宜越好(4)水性高分子(5)均匀性好,不含颗粒

第二章

1、心脏正常切面

分五个检查区:

胸骨左缘区、心尖区、剑下(肋下)区、胸骨上凹、胸骨右缘区。

胸骨左缘区、心尖区是常规检查部位,剑下及胸骨上凹根据需要而使用,胸骨右缘区应用较少。

胸骨左缘区包括:

胸骨旁左心室长轴切面、胸骨旁主动脉根部短轴切面、胸骨旁肺动脉长轴切面、胸骨旁左心室短轴切面、胸骨旁四腔切面

2、二尖瓣狭窄(P53)

超声表现:

(二尖瓣瓣叶增厚;左房腔扩大;二尖瓣瓣口面积减小)

1)M型及二维超声心动图

①M型超声心动图上,二尖瓣狭窄主要表现为前后叶开放幅度降低,后叶与前叶同向运动及EF斜率减慢,前叶E、A两峰间的F点凹陷消失,呈平台状曲线,即城墙样改变。

②左室长轴切面二尖瓣瓣叶增厚,回声增强,瓣口狭窄而致开放受限。

在瓣体增厚或钙化不严重,瓣体尚柔软时,前叶可出现舒张期圆顶样改变。

二尖瓣短轴切面舒张期瓣口面积缩小,呈鱼口样改变。

病变严重者,常致腱索及乳头肌等瓣下结构明显增厚、钙化,此时瓣叶活动僵硬。

③左房腔扩大,而左室腔在单纯二尖瓣狭窄时,其大小可在正常范围内或因充盈不足而偏小。

病程晚期,可出现不同程度肺静脉扩张及右室扩大。

部分患者可并发左房血栓,多附着于左心耳或左房后侧壁,少数附着于房间隔上,超声表现为上述部位见形态多样的稍强或低回声团。

2)彩色及频谱多普勒:

彩色多普勒成像显示舒张期二尖瓣口五彩镶嵌的射流束。

频谱多普勒显示典型的全舒张期方向朝上的双峰实填宽带频谱,频谱峰值流速较正常增快。

二尖瓣狭窄时,左房压增高致肺静脉高压,继而出现肺动脉高压。

多普勒超声测量三尖瓣反流频谱,可评估肺动脉收缩压。

3)二尖瓣狭窄程度定量:

二维超声直接测量瓣口面积,无论经胸壁超声还是经食管超声,在二尖瓣水平短轴切面上,直接勾画测得的瓣口面积代表瓣口解剖面积。

二尖瓣狭窄的定量评估

△P(mmHg)MVA(cm2)PHT(ms)

轻度狭窄<10>1.590~150

中度狭窄10~201.0~1.5150~220

重度狭窄>20<1.0>220

△P:

平均压差MVA(cm2):

二尖瓣口面积

3、主动脉瓣狭窄(P61)

M型及二维超声心动图

(1)主动脉瓣M型曲线见主动脉瓣反射增强,开放幅度减小,主动脉壁M型曲线主波低平,重搏波不明显。

(2)主动脉瓣叶不同程度增厚,回声增强,活动受限,开口间距减少。

主动脉根部短轴切面见瓣叶交界处粘连,瓣口开放面积减小。

(3)主动脉根部内径增宽。

病程长、狭窄严重者,升主动脉可呈囊状扩张。

(4)左室壁向心性肥厚,厚度>12mm

(5)病变早期左室腔大小正常,左室舒张功能可降低,收缩功能测值可在正常范围内。

晚期左室增大,失代偿期左室收缩功能降低。

彩色及频谱多普勒彩色多普勒显示主动脉瓣口收缩期出现五彩镶嵌的高速射流信号。

连续多普勒于狭窄的主动脉瓣口记录到收缩期高速射流频谱,呈单峰形态,其上升支速度变缓,峰值后移,射血时间延长。

狭窄程度越重,以上改变愈明显,流速越高。

4、扩张型心肌病(P90)

M型超声心动图

(1)二尖瓣波群:

左室腔明显增大,二尖瓣前后叶开放幅度变小,形成大心腔,小开口,但前后叶仍呈镜像运动,呈钻石样改变,E峰至室间隔距离明显增大,一般>10mm。

(2)心底波动:

主动脉振幅降低,主动脉瓣开放小,关闭速度减慢。

(3)室间隔及左室后壁运动幅度弥漫性减低,甚至低平。

主动脉运动幅度减低。

(4)左室收缩功能:

左室射血分数及左室短轴缩短率明显降低。

二维超声心动图

(1)四腔心及左室长轴切面:

四个房室腔均明显增大,以左心室、左房为著。

左室呈球形扩大,室间隔向右室侧膨凸,左室后壁向后凹。

左室壁厚度相对变薄。

(2)附壁血栓:

多见于左室心尖部,单发或多发的形态各异回声团。

血栓回声水平可根据形成时间不同而不同,随时间推移回声水平逐渐增高。

彩色多普勒

(1)彩色多普勒可见各瓣口血流色暗淡,很少出现色彩混叠。

(2)合并多瓣膜反流,最常见于二、三尖瓣,合并二尖瓣反流占100%。

反流为相对性的,因此返流束较局限。

5、房间隔缺损的超声表现(P123)

1)M型和二维超声

心脏形态学表现:

右房、右室增大,右室流出道增宽。

由于右室容量负荷过重,M型超声多表现为室间隔与左室后壁呈同向运动。

直接征象:

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在四腔心切面、主动脉根部短轴切面及剑突下双房切面显示房间隔中上部回声中断;若房间隔上下断端均能显示为继发孔中央型;若心房顶部侧无房间隔残端显示,通常为继发孔腔静脉型,剑突下切面,有助于上腔型或下腔型房缺的鉴别。

若房间隔残端小多为混合型房缺,未见到房间隔回声,则为单心房。

2)彩色及频谱多普勒:

房间隔中断区及右房侧显示全心动周期的正向(左向右)分流频谱,峰值分流速度位于舒张期,速度一般在120cm/s左右,三尖瓣口及肺动脉内血流速度增快(右心血流量增加所致)。

CDFI显示房间隔缺损部位穿隔血流束,左向右分流者,呈红色为主的分流信号,由于分流速度不高,湍流不明显。

当合并有重度肺动脉高压时,缺损部位CDFI可显示右向左蓝色分流信号或分流不明显。

6、室间隔缺损(P126)

分类:

1、膜部区室间隔缺损

2、漏斗部室间隔缺损

3、肌部室间隔缺损

超声表现:

1、M型及二维超声

(1)心脏形态学变化:

小室缺(<5mm)、病程短者,心脏形态学一般无变化,心腔大小显示正常。

较大室缺,心腔的变化主要是左室增大,左房也增大,室壁运动增强;随着病情的发展,右室也增大,合并肺动脉高压时,右室壁增厚。

(2)VSD直接征象及超声分型:

直接征象:

两个切面以上二维超声显示室间隔连续性中断,断端回声增强。

超声分型:

①主动脉根部短轴切面,12点钟至肺动脉瓣之间室间隔连续中断为漏斗部室缺,漏斗部室缺绝大多数为干下型,干下型室缺缺损上缘位于肺动脉瓣下,无肌性组织回声,嵴内型室缺位于主动脉根部短轴12点钟处,与肺动脉瓣之间有肌性组织回声;②三尖瓣隔瓣基底部至主动脉根部短轴12点钟处为膜部区室缺;缺损部位靠近三尖瓣隔叶部位(10点钟位置)者多为膜部室缺;靠近三尖瓣隔叶根部者多为隔瓣下缺损,远离主动脉瓣的室间隔连续中断为肌部室缺。

2、彩色及频谱多普勒室间隔中断处,CDFI显示左向右五彩镶嵌过隔血流信号,分流束的位置也有助于室缺的分型。

频谱多普勒在分流处探及高速全收缩期湍流,流速达2m/s以上。

第三章

1、右肝斜径:

正常肝右叶前后径为8~10cm,最大斜径为10~14cm,左叶厚度和长度不超过6~9cm

2、脾脏厚度:

脾脏位于9-10肋深面,长约11~12cm,宽约7cm,厚约4cm,重150-200g。

3、肝脏:

病人准备:

常规超声检查肝脏前一般不需要患者做特殊准备。

对于某些腹腔胀气明显,影响到肝脏显示的患者。

可建议其空腹检查,以便能更好地显示肝脏及肝门部的结构。

4、肝内管道:

包括门静脉、肝静脉、肝动脉分支和肝内胆管。

4、肝血管瘤(P144)

二维超声肝血管瘤边界多清晰,23%患者可有分叶状或不规则边界。

有时可见肝血管瘤边缘有小管道进入,呈现“边缘裂隙征”,后方回声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强。

较大且位置表浅的肝血管瘤通过轻按压腹壁可见瘤体外发生改变,出现压瘪或凹陷等现象,放松后即恢复原状。

肝血管瘤的回声类型主要有以下四种:

(1)高回声型:

最多见,其内部回声均匀,致密,呈筛孔状;

(2)低回声型:

较少见,近年来有增多趋势。

多见于中等大小的肝血管瘤中,其内部以低回声为主,周边常有高回声条状结构环绕,呈花瓣状或浮雕状改变。

(3)混合回声型:

主要见于较大的肝血管瘤中,内有高回声、低回声及无回声等混合,呈现粗网络状或蜂窝状结构,分布不均,强弱不等;

(4)无回声型:

极少见,瘤体内无网状结构等表现,但透声较肝囊肿略差。

彩色多普勒尽管肝血管瘤内有丰富的血窦,但由于其内血流速度较低,彩色多普勒常不易测及其血流信号,血流检出率仅占10%~30%。

如有血流信号,则彩色多普勒显示其血流多在肿瘤的边缘部(P145图),偶可有较丰富的彩色血流包绕。

脉冲多普勒可测及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多小于0.6。

超声造影注射超声造影剂后,肝血管瘤的典型表现为动脉期呈周边环状增强,并逐步呈结节样向中央填充,在门脉期病灶被完全或部分填充而呈团块状高回声或等回声。

造影剂消退较慢,至延迟期可呈等回声改变。

如肿瘤较大,病灶中央不完全填充,呈不规则形的无回声区。

5、原发性肝癌的超声表现(P147)

1)二维超声:

肝癌结节形态多呈圆形或类圆形,结节内部回声较复杂,大致可分为低回声型、等回声型、高回声型、混合回声型,而以低回声型和混合回声型较多见。

癌结节内部回声多不均匀,部分肝癌具有周围暗环,有较高的诊断特异性。

肝癌结节后方回声常可呈轻度增强变化,尤其是小肝癌。

此外,大部分肝癌具肝硬化背景。

不同病理类型肝癌的超声表现也不尽相同,具有各自的特征。

①块状型:

块状型肝癌边界清楚,形态比较规则,周边常有声晕。

病灶的内部回声多为混合回声。

如果病灶由数个癌结节融合而成则边界不规则,癌肿内部出现结中结或马赛克样表现。

周围肝组织内可出现肝内播散的卫星灶。

②结节型:

病灶可单发可多发,回声类型也比较多样,结节型肝癌的边界不及块状型清晰,周边可无声晕。

③弥漫型:

癌结节以不均匀低回声多见,少数为高回声。

此型癌肿与周围肝组织边界不清且多伴有明显肝硬化,有时声像图上难以区分癌结节与肝硬化结节,仅表现为肝内回声强弱不等,诊断较为困难。

但本型肝癌较常出现侵犯门静脉分支形成癌栓,故超声发现门静脉内栓子时应警惕存在弥漫型肝癌的可能。

肝癌间接征象包括:

①癌栓:

原发性肝癌易发生门静脉癌栓,表现为血管内团块状低、中等回声;癌栓亦可出现在肝静脉或肝管内及下腔静脉内等。

②肝表面局限性膨隆:

较大或位于肝包膜下的癌肿可引起局部肝包膜膨隆,二维超声上出现驼峰征。

癌肿临近肝缘处可使肝缘变钝。

③肝内管道受压:

由于癌肿的压迫、推移可造成肝内血管走形移位、管腔受压变细。

癌肿压迫肝内胆管可引起远端肝内胆管扩张。

2)彩色多普勒

①富血供型:

较常见,即使是小肝癌内也多可检出彩色血流,癌结节内部和周边出现线状、分枝状彩色血流,脉冲多普勒可检测到动脉血流,RI>0.6。

②少血供型:

肿瘤内部无血流信号,脉冲多普勒也不易检测到动脉血流。

此型较少见。

3)超声造影:

常见表现为快进快出,即注射造影剂后,在动脉期早期(10~20秒)病灶出现整体均匀增强,早于并强于周围肝实质,如病灶有坏死可呈现不均匀增强。

随后,病灶回声快速消退,在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常呈低回声改变,这种较典型的超声造影表现对诊断肝癌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6、肝硬化(P153)

超声表现:

(1)、二维超声早期肝硬化肝脏无特异地声像图表现。

典型肝硬化时,肝脏体积缩小,左右叶均缩小或左叶代偿性增大。

肝包膜呈锯齿状,边缘角变钝或不规则。

肝区回声增粗增强,分布不均,部分呈颗粒状、结节状、可表现为低回声或高回声结节,多在0.5~2.0cm。

肝内血管粗细不均或纹理紊乱,肝静脉变细,门静脉可增宽,肝动脉可代偿性增宽。

脾大、腹水、胆囊壁增厚。

(2)彩色多普勒彩色多普勒显示门静脉扩张(直径达到或超过1.3~1.5cm),颜色可变暗;脉冲多普勒示门静脉血流速度降低,部分呈双向甚至反向的离肝血流,个别门静脉内可有血栓形成;肝动脉在彩色多普勒上较正常者易显示或增宽,脉冲多普勒显示其流速增高,且RI亦增高;彩色多普勒示肝静脉变细、颜色变暗,脉冲多普勒示其流速降低,呈内似门静脉血流。

同时,彩色多普勒还可显示脐静脉重开,并可见该彩色血流与门静脉矢状段囊部血流相通,腹壁静脉曲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脾静脉增宽等。

7、胆道系统病人准备患者空腹8小时以上,检查前一天少吃油腻食物,前一天晚上清淡饮食。

禁止服用影响胆囊收缩的药物。

检查前3天要避免行胃肠钡餐和胆道X线造影检查。

对于已做了胃镜、结肠镜检查者需两天后再做超声检查。

8、胆囊结石的超声变现

胆囊结石的声像图表现可以分为典型和非典型两大类。

1)典型胆囊结石具有以下三大特征:

①胆囊腔内出现形态稳定的团状强回声:

由于结石的形状、组成成分和种类不同,强回声形态也存在差别。

一般较大而孤立分布的强回声多呈新月形、半圆形或圆形团状强回声;体积较小的多发结石,堆积于胆囊后壁时形成一片强回声带,不易分辨结石数目。

②强回声后方伴有声影:

结石后方出现一条无回声带即为声影,是超声束在通过结石的途径中由于反射、衰减和折射等作用所致。

结石的声影边缘锐利,宽度与结石的宽度基本一致,这可以与肠胃气体形成的声影相鉴别。

声影的出现对诊断胆囊结石,特别是较小的结石有重要的价值。

③强回声随体位改变而移动:

由于多数结石的比重大于胆汁,仰卧位时结石沉积于胆囊后壁,当患者改变体位时,容易引起结石的移动。

利用这个特点可以鉴别胆囊结石和胆囊内新生物。

 

2)不典型胆囊结石的声像图表现

①充满型胆囊结石:

胆囊内胆汁较少或无胆汁,胆囊腔的无回声区消失,胆囊无正常的轮廓或形态,声像图仅表现为胆囊前壁呈弧形或半月状的强回声带,后方伴较宽声影,致使胆囊后壁不显示。

另外,此型胆囊结石还有一种特征性的声像图表现:

囊壁结石声影三联征,前方为增厚胆囊壁的弱回声包绕中间结石的强回声,后方伴有声影。

②胆囊颈部结石:

胆囊颈部结石未嵌顿时,结石在周围胆汁的衬托下易于显示,表现为强回声后方伴有声影;胆囊颈部结石嵌顿时,周围无胆汁的衬托,结石的强回声显示不清,造成诊断的困难,但结石后方的声影仍可显示,借此可确诊。

③泥沙样胆囊结石:

主要成分为胆色素,由于结石质地较松软,常呈泥沙样而得名。

声像图表现为沿胆囊后壁分布的厚薄不一的强回声带及后方较宽的声影。

④胆囊壁内结石:

胆囊壁常增厚,壁内可见单发或多发的微小强回声斑,后方出现多重反射回声,类似彗尾征,改变体位时结石不移动。

9、胆囊息肉

胆囊胆固醇性息肉

(1)胆囊形态大小多正常。

(2)囊壁上见乳头状或桑葚样结节向胆囊腔内凸起,结节可直接附着于胆囊壁,基底部较窄,或有蒂与囊壁相连,蒂细。

体积较小,一般不超过1cm。

(3)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

10、急性胰腺炎的超声表现

1)胰腺形态、大小的变化:

胰腺肿大及增厚,多数表现为弥漫性肿大,少数表现为局限性肿大,胰腺肿大以前后径为主。

轻症胰腺炎表现为轻度到中度肿大,多数胰腺边缘光滑,边界清晰,若水肿消退,胰腺形态可恢复正常;重症胰腺炎较轻症胰腺炎肿大明显,胰腺大多边缘不规则,边界模糊不清。

2)胰腺实质回声变化:

轻症胰腺炎以出血和间质水肿为主,胰腺实质表现为低回声或极低回声,后方回声可呈增强效应。

重症胰腺炎因有出血、坏死及坏死后继发性病理变化,胰腺实质大多数呈高回声,声像图显示为密集的较粗的不规则高回声,分布不均。

坏死、液化严重时,胰腺内还可出现片状无回声或低回声区,使整个胰腺呈混合回声。

急性胰腺炎时主胰管多无扩张,但少数有轻度扩张。

3)胰腺假性囊肿:

急性胰腺炎发病后2~4周可在胰腺内(外)形成假性囊肿。

典型假性囊肿表现为位于胰腺局部或周围的无回声区,边界较清楚,囊壁可毛糙,也可光滑,后方回声增强,囊肿多为单房,少数囊肿内可见分隔。

4)急性胰腺内、外积液:

主要见于重症胰腺炎,液体可积聚在胰腺内或胰腺外。

积聚在胰腺内时声像图表现为胰腺实质内无回声或低回声区,边缘多模糊不清,后方回声增强。

胰腺外积液可向纵隔、心包、腹盆腔等部位扩散,表现为积液部位的无回声或低回声区。

5)胰腺脓肿:

胰腺脓肿是重症胰腺炎的严重并发症。

脓肿早期病变部位回声增粗、不均匀、边界不清,随病情发展变为低回声至无回声区,内部可有点状回声。

另外由于急性胰腺炎可引起肠道内积气,超声出现全反射现象,从而使胰腺显示不清。

11、慢性胰腺炎的超声表现

1)胰腺大小形态的变化:

胰腺正常大小、肿大或萎缩,可呈弥漫性或局限性肿大,但程度不如急性胰腺炎,部分患者胰腺大小无变化。

胰腺萎缩发生在病程后期或纤维化患者;胰腺形态常不规则,边缘不清,与周围组织分界模糊。

部分患者胰腺形态可无变化。

2)胰腺实质回声变化:

慢性胰腺炎由于胰腺纤维化而引起胰腺实质回声增强、增粗、回声不均匀,但在病变早期,炎性水肿或纤维化致胰腺弥漫性肿大时胰腺可呈低回声。

胰腺实质内钙质沉着可引起胰腺钙化或结石,表现为点状或斑块状强回声,后方伴声影。

3)胰管变化:

主胰管不规则扩张,粗细不均,可呈囊状、结节状,管壁不光滑,管腔内可伴有结石,较大的结石声像图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弧形致密强回声,后方伴声影;小的结石表现为点状强回声,后方可伴有彗尾征。

结石常多发,大小不等,沿胰管走行分布。

部分病例胰管可与假性囊肿相通。

4)胰腺假性囊肿:

胰腺内(外)可形成假性囊肿。

典型假性囊肿表现为边界清楚的无回声区,囊壁可毛糙,后方回声增强。

囊肿可增大、自发破裂、缩小或消失。

12、胰腺囊肿超声表现:

(P173)

真性囊肿

(1)先天性囊肿:

胰腺实质内单发或多发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区,其内呈单房或多房,边界清晰,内壁光滑,后方回声增强,囊肿体积一般较小。

(2)潴留行囊肿:

胰腺实质内见典型的囊肿声像图表现,体积较小,常为单发,位于主胰管附近或与胰管相通,可并发胰管结石、胰腺钙化等慢性胰腺炎的超声表现。

(3)寄生虫性囊肿:

囊壁较厚,表面光滑,回声增强。

部分囊内可见子囊和头节,声像图上头节表现为多发的团状、点状强回声,子囊可有囊中囊表现。

假性囊肿

(1)多发生在胰腺体、尾部,表现为生在胰腺体、尾部,表现为胰腺实质内或表面圆形、椭圆形胰腺实质内或表面圆形、椭圆形、分叶形的无回声区,后壁及后方回声增强,边缘尚规则,囊壁可毛糙,大多回声均匀,部分囊壁可见强回声斑,部分囊肿内可出现点状或斑块状低回声或等回声;囊肿常单发,大小不一,多呈单发;囊肿较大时胰腺失去正常形态,可压迫胰腺或周围组织。

13、脾破裂超声表现(P184)

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

(1)中央型:

脾脏大小可因创伤程度不同而正常或增大,脾实质内出现局部不规则的低回声区,回声可不均,后方轻度增强。

如形成明显的血肿,可呈无回声区或内含细小的点状回声。

彩色多普勒常显示其内部无血流信号。

(2)包膜下型:

脾外形失常,径线增大,内部回声密集增强,脾包膜光滑、完整但隆起,其与脾实质之间为无回声区所占据,呈月牙形;严重者,可压迫脾实质,使其表面呈凹陷状。

无回声血肿可随时间的延长而出现细小点状回声、条索状回声、中高回声等改变。

(3)真性破裂:

显示高回声的脾包膜线局部中断或不完整,该缺损呈无回声线状结构,并伸入脾实质内,并出现不规则形的稍高回声或低回声、无回声区。

同时在脾周围可出现无回声区,严重者可在腹腔内出现游离的液性无回声区。

彩色多普勒在脾损伤区未能显示彩色血流信号。

超声造影:

超声造影能明确地显示脾脏损伤病灶,帮助明确诊断。

注射造影剂后,脾破裂区域显示为边缘清晰的轻度增强或不增强区,尤其在增强晚期更为明显。

而脾撕裂伤病灶表现为垂直于脾脏表面的边缘清晰的低回声带。

若造影剂从脾表面溢出至脾周围,常提示有活动性出血。

12、比较?

第四章

1、腹膜后间隙由前向后分为三个间隙:

肾前间隙、肾周间隙和肾后间隙。

2、腹膜后肿瘤的特点

腹膜后肿瘤位置一般较深,活动度小,其前方及两侧可见肠腔气体强回声;肿瘤形态常为多形性,由于组织来源、病理类型复杂,回声多样,可为囊性、实性及混合性回声;肿块与腹膜后间隙内脏器和血管紧邻,脏器可被推挤,腹膜后血管有移位、绕行、管腔变窄或被肿物包绕征象,脏器与大血管之间的腹膜后肿瘤可使其间距增宽。

第五章

1、肾的正常超声表现

1)正常声像图:

正常肾二维灰阶声像图从外向内分别为周边的肾轮廓线、肾实质和中央的肾窦回声。

周边的肾包膜光滑、清晰,呈高回声。

肾窦回声位于肾中央,通常表现为长椭圆形的高回声区。

肾包膜和肾窦之间为肾实质回声,呈低回声,包含肾皮质和肾髓质(肾锥体)回声,肾锥体回声较肾皮质回声为低。

2)正常测量值:

正常肾大小,男性正常肾超声测量值长径约10-12cm;宽径4.5-5.5cm;厚径约4-5cm。

女性正常肾超声测量值略小于男性。

2、肾囊肿的超声表现:

无回声、内透声好、后方回声增强、可伴有侧壁声影。

超声表现

(1)单纯性肾囊肿超声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无回声区,边界清晰,囊壁薄而光滑,内部回声均匀,后方回声增强,可伴有侧壁声影,囊肿常向肾表面凸出,巨大的囊肿直径可超过10cm。

(2)多房性肾囊肿超声表现为肾内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区,边界清晰,表面光滑,在无回声区内有菲薄的分隔,呈条带状高回声,后方回声增强,可伴有侧壁声影,肾体积可增大。

(3)肾盂旁囊肿超声表现为位于肾窦或紧贴肾窦的囊性无回声区,超声表现同肾囊肿,由于囊肿位于肾窦回声内,容易压迫肾盂肾盏,造成肾积水。

(4)肾盂源性囊肿超声表现为囊壁光滑的无回声区,后方回声增强,一般体积不大,不向肾表面凸起。

肾钙乳症超声表现为囊性无回声区内伴强回声和声影,随着被检者体位改变,强回声朝重力方向移动;小的肾钙乳症也可表现为肾实质内小的无回声囊肿,伴有彗星征。

对微小的肾钙乳症超声诊断要慎重,以免引起患者的不必要担心。

(5)多囊肾超声表现为两肾增大,随病情轻重不同,肾增大程度各异,囊肿的多少和大小也各不相同,囊肿少而大者病情反而严重。

声像图所见往往是全肾布满大小不等的囊肿,肾内结构紊乱,不能显示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