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荷》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91996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10.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荷》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电荷》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电荷》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电荷》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电荷》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荷》教学设计.docx

《《电荷》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荷》教学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荷》教学设计.docx

《电荷》教学设计

《电荷》教学设计

LT

活动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进行新课

一、摩擦起电带电体

 

二、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1)摩擦起电

(2)接触带电

活动三:

演示:

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引导学生观察现象。

活动四:

提问:

同学们能用身边的一些学具来完成类似的实验吗?

活动五:

提问:

怎样解释实验中的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并适时进行评价。

总结:

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

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活动六:

同学们能解释活动一和活动二的现象原因吗?

活动七:

介绍防止衣服产生静电的方法。

 

活动八:

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的例子。

活动九:

教师讲述,除摩擦起电外,用接触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

仔细观察,用心思考。

同学们用身边的塑料尺或塑料笔杆摩擦头皮后,吸引碎纸屑。

思考、讨论并进行总结。

动手记录。

 

找不同的学生发表意见。

学生回去查找有关静电防止和应用的资料。

不同的学生举例并予以解释

学生思考,领会其实质。

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

学生在探究体验之中获取知识,感受成功的喜悦。

学生在讨论当中启迪思维,学会归纳和总结。

通过记录加深印象。

活跃思维,学有所用,加深理解。

学有所用,联系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

联系生活实际,再一次活跃学生的思维。

拓展知识面,提高能力。

活动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三、两种电荷

提问:

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

活动十:

引导学生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1)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

(2)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3)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

并仔细观察现象。

活动十一:

请同学们对上述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并概括、总结。

归纳总结:

这些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1)正电荷和负电荷

正电荷:

指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负电荷:

指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活动十二:

请同学们用手捋散开的塑料包装绳,并解释现象。

学生思考并回答。

每四人为一组,完成探究活动,仔细观察现象并认真记录。

 

找不同小组的同学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用散开的塑料包装绳进行实验

诱发学生大胆猜想。

让学生积极参与,分工合作,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学生在探究体验中获取知识,加深理解。

 

相互交流,提高认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四、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1)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

(2)用验电器来检验。

展示例题:

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如果一个带电体排斥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活动十三:

请同学们观察实物了解验电器的主要构造,教师并讲述。

活动十四:

演示实验:

(1)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同学们观察现象,金属箔片带什么电?

(2)用力多摩擦几下玻璃棒,再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同学们观察现象,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有什么变化?

(3)换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重做上面的实验。

教师归纳总结:

验电器

主要结构:

它是由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等几部分组成的。

原理:

利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原理。

作用:

它是实验室里常用的一种

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

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反映了带电体传给验电器的电荷的多少不同。

 

同学们思考分析、并作出判断。

学生认真观察

学生观察现象,由不同的学生思考并回答提出的的问题。

 

学生用心领会,并认真记录。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活动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五、电荷量

(1)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

简称电荷。

(2)单位:

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六、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巩固练习

教师讲述

 

活动十五: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物质的组成、元电荷的概念。

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元电荷:

人们把最小的电荷叫做元电荷。

常用符号e表示。

e=1.6×10-19C

电子:

带有负电的最小的电荷。

活动十六:

演示实验

取两个验电器A和B。

用金属杆把A和B连接起来,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A,可以看到A和B的金属箔都张开了。

改用橡胶棒把A和B连接起来,重做上面实验,可以看到只有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开,而B仍然闭合。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并归纳、总结。

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

如:

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绝缘体:

不善于导电的物体。

如橡胶、玻璃、塑料、陶瓷等。

小黑板展示。

学生领会其含义,并认真记录。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内容,从中找出重点知识。

 

引导学生带着着问题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讨论并回答。

 

学生思考、作答。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讲练结合,及时反馈学生存在的问题。

活动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总结

布置作业

教师引导: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你有哪些收获?

遇到了哪些困难?

你是如何解决的?

(1)同学们搜集生活中摩擦起电的实例。

(2)查找有关静电防止和应用的资料。

找不同的学生发表意见。

学生课外查找资料。

让学生学会自主评价。

引起学生今后的注意。

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板书设计: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

一电荷

一、带电体的性质

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二、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1)摩擦起电

(2)接触带电

三、两种电荷

1、分类正电荷:

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负电荷:

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1)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

(2)用验电器来检验。

验电器

主要结构:

它是由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等几部分组成的。

原理:

利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原理。

作用:

它是实验室里常用的一种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

4、电荷量

(1)定义:

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

(2)单位:

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四、原子结构原子核

1、物质分子原子

核外电子

2、元电荷:

人们把最小的电荷叫做元电荷。

常用符号e表示。

e=1.6×10-19C

电子:

带有负电的最小的电荷。

3、摩擦起电的的实质:

电子的转移。

五、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

如:

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绝缘体:

不善于导电的物体。

如橡胶、玻璃、塑料、陶瓷等。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是运用游戏比赛的形式和生活事例引入新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找到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整堂课以实验为基础,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实验技能、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能力等。

课后,感觉不足之处体现在一些环节设计的内容过多,从而导致时间紧,训练不够,反馈不及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