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课外文言文复习训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91176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0.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5年课外文言文复习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15年课外文言文复习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15年课外文言文复习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15年课外文言文复习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15年课外文言文复习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5年课外文言文复习训练.docx

《15年课外文言文复习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年课外文言文复习训练.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5年课外文言文复习训练.docx

15年课外文言文复习训练

2015语文复习专题训练课外文言文阅读

(1)

(一)

【原文】

庄周家贫,故往贷①粟于监河侯②。

监河侯曰:

“诺!

我将得邑金③,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

“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

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

周问之日:

‘鲋鱼,来!

子何为者邪?

,对日:

‘我,东海之波臣④也。

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周日:

‘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

,鲋鱼忿然作色曰:

‘吾失吾常与⑤,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

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⑥。

’”

(选自《庄子》)

【注释】

①贷:

借。

②监河侯:

官名。

③邑金:

封地交纳的租税。

④波臣:

海神的臣子。

⑤常与:

常在一起的,这里指水。

⑥枯鱼之肆:

卖干鱼的店铺。

枯鱼,干鱼。

肆;店铺。

【导读】

吝啬鬼是怎样的形象?

有守财奴式爱钱如命的,有生性吝啬却又大话连篇的……庄子遇到的监河侯可以说是后者的典型。

生活中,我们时常得到别人的帮助,也该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奉献自己的力量。

但是,决不要学监河侯那样说大话,开空头支票。

庄子善于通过寓言故事来说理,他在“回击”监河侯时所讲的寓言故事寓意深刻,值得我们用心体会。

【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2)有中道而呼者()

(3)周顾视()(4)我且南游吴越之王()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庄周忿然作色日②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③故往贷栗于监河侯④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A.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不同B.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相同

C.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相同D.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不同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2)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4.庄周向监河侯讲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

1.

(1)所以

(2)半(3)回头看(4)将要2.B

3.

(1)我将要收到封地的税金,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

(2)你却说这样的话,还不如趁早到卖干鱼的店铺去寻找我。

4.帮助别人不应该开空头支票,如果不想帮就明说,远水救不了近火。

【译文】庄周家中贫穷,所以到监河侯那里去借粮米。

监河侯说:

“可以,我将要收到封地的税金,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

”庄周(听了后)气愤得变了脸色,说:

“我昨天来的时候,

半路上听到呼喊的声音。

(我)四面张望,(看见)干涸的车辙中有一条鲋鱼。

我问它说:

‘鲋鱼,来,你是做什么的呢?

’回答说:

‘我是东海海神的臣子。

你能给我一点水让我活下去

吗?

,我说:

‘可以,我将要去南方劝说吴、越的国王,引西江的水来迎接你,可以吗?

,鲋鱼(听了后)气愤得变了脸色,说:

‘我失去了不能离开的水,我没有地方安身,我只要一点水就可以活。

你却说这样的话,还不如趁早到卖干鱼的店铺去寻找我。

’”

(二)

【原文】

邑西①白家庄民某,盗邻鸭烹之。

至夜,觉肤痒。

天明视之,茸生鸭毛②,触之则痛。

大惧,无术可医。

夜梦一人告之日:

“汝病乃天罚。

须得失者骂,毛乃可落。

”邻翁素雅量③,生平失物,未尝征于声色④。

民诡⑤告翁曰:

“鸭乃某甲所盗,彼深畏骂焉,骂之亦可警将来。

"翁笑日:

“谁有闲气骂恶人。

”卒置不骂。

某益窘,因实告邻翁。

翁乃骂,其病良已⑦。

异史氏曰:

“甚矣,攘⑧者之可惧也:

一攘而鸭毛生!

甚矣,骂者之宜戒也:

一骂而盗晕战!

然为善有术,彼邻翁者,是以骂行其慈者也。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注释】

①邑西:

县城的西面。

②茸生鸭毛:

长了一层厚厚的鸭毛。

③雅量:

宽窘大量,不斤斤计较。

④征于声色:

表现在语言和脸色上。

⑤诡:

欺诈。

⑥卒:

最终。

⑦良已:

很快停止(消除)了。

⑧攘(rǎng):

窃取。

【导读】

选文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一个小故事,给人两点启示:

一是告诫那些傲唛的坏人,“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即使他伪装得再好,也迟早会被别人发觉,所以千万不要做违背良心的坏事;二是劝诫那些受害之人,对那些坏人坏事一定要检举揭发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打击他的恶习,让他不再为害人间。

只有适当的惩罚,才能让这些人醒悟、改恶从善。

【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触之则痛()

(2)毛乃可落()(3)某益窘()(4)是以骂行其慈者也()

2.对下列句中“之”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盗邻鸭烹之(邻鸭)B.天明视之(皮肤)

C.夜梦一人告之曰(居民某)D.攘者之可惧也(居民某)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大惧,无术可医。

(2)骂之亦可警将来。

4.这篇短文使用了夸张手法,请从文中找出你认为运用了夸张手法的情节。

5.短文结尾那段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有何作用?

(二)

1.

(1)碰

(2)才(3)难堪(4)用2.D

3.

(1)(这个人)吓坏了,(可是这种怪病)没有办法可以医治。

(2)您骂他一顿,也可警告他以后不可再偷。

4.盗鸭长毛、以骂治病:

5.议论。

表达作者的感慨与评价,揭示故事寓意。

【译文】县城西边的白家庄有某个居民,偷了邻居的鸭煮来吃:

到了夜里,觉得全身的皮肤刺痒难耐。

等到天亮一看,(原来)浑身长出了一层厚厚的鸭毛,碰到就疼。

(这个人)吓

坏了,(可是这种怪病)没有办法可以医治。

有一天夜里,他梦到有个人告诉他:

“你的病是老天爷给你的惩罚,必须要让失主痛骂你一顿.鸭毛才会脱落。

”可是邻居老人一向宽宏大

量,平常丢失东西,从不表现在语言和脸色上。

(于是,)这个偷鸭的人就骗老人说:

“您的鸭是被某甲偷走的,而他最怕人骂,您骂他一顿,也可警告他以后不可再偷。

”老人笑着说:

“谁有闲气去骂那些恶人呢?

”最终还是没骂。

这个人感到更加难堪,只好把实情告诉邻居老人。

老人才痛骂了他一顿,(果然)这个人的病很快就好了。

写怪异故事的人说:

“厉害呀,偷盗的人一定很害怕:

一偷就长出了鸭毛!

厉害呀,骂人的人应该戒除:

一声骂竟然会把盗贼的罪孽减轻!

但是行善的人是有办法的,那个邻居

老人,是用骂人来做好事啊。

(三)

【原文】

越人道上遇狗,狗下首摇尾人言①日:

“我善猎,与若中分②。

”越人喜,引而俱归,食以粱⑧肉,待之以人礼。

狗得盛礼,日益倨④,猎得兽,必尽啖乃已。

或嗤越人曰:

“尔饮食之⑤,得兽,狗辄尽啖,将奚以狗为?

”越人悟,因与分肉,多自与⑥。

狗怒,啮其首,断领⑦足,走而去之。

(选自邓牧《伯牙琴》)

【注释】

①人言:

像人一样说话。

②中分:

对半分。

③粱:

细米。

④倨(jù):

傲慢。

⑤尔饮食之:

你喂养它。

⑥多自与:

自己多拿多占。

⑦领:

脖子。

【导读】

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也许会很自然地想到“养虎为患”这一成语。

这则故事告诫人们,对于恶人切不可姑息纵容,否则会自取其祸。

【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我善猎,与若中分()

(2)引而俱归()

(3)必尽啖乃已()(4)或嗤越人日()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尔饮食之牡丹之爱(《爱莲说》)

B.食以粱肉待之以人礼

C.因与分肉多自与

D.引而俱归而日中时近也(《两小儿辩日》)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尔饮食之,得兽,狗辄尽啖,将奚以狗为?

(2)狗怒,啮其首,断领足,走而去之。

4.越人的悲剧值得人们反思,想一想,越人错在哪里?

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5.阅读这则寓言,我们可以从越人与狗两个角度悟出不同的寓意,如果从批判狗的角度思考,你认为这则寓言讽刺的是哪些人?

(三)

1.

(1)善于

(2)一起(3)吃(4)有人2.B

3.

(1)你喂养它,捕猎到的野兽也被狗全部吃了,那狗是干什么用的呢?

(2)狗恼怒了,咬他的头,咬断了他的脖子和脚,狂奔着离开了他。

4.不会驾驭下属,不会管理。

5.讥讽那些巧言善骗、贪得无厌、忘恩负义、凶狠残忍的邪恶小人。

【译文】有一个越人在路上遇到一只狗,那狗低头摇尾像人一样地说道:

“我善于捕猎,捕到的猎物和你平分。

”那越人很高兴,带着狗一起回家,喂给它细米和肉,像对待人一样对待它。

狗受到盛情的礼遇,日益傲慢起来,猎取的野兽必定全部吃掉才停止。

有人就讥笑那越人说:

“你喂养它,捕猎到的野兽也被狗全部吃了,那狗是干什么用的呢?

"那越人醒悟了,于是和狗分野兽的肉时,自己多拿多占。

狗恼怒了,咬他的头,咬断了他的脖子和脚,狂奔着离开了他。

(四)

【原文】

(重耳)及楚,楚子飨①之,日:

“公子②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③?

”对曰:

“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

其波及④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曰:

“虽然,何以报我?

”对曰.:

“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⑤,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⑥。

若不获命⑦,其左执鞭弭⑧、右属橐鞋⑨,以与君周旋。

”子玉请之。

(选自《左传》)

【注释】

①飨:

通“享”,招待。

②公子:

晋献公的儿子重耳。

③不谷:

国君的自称。

④波及:

遍及。

⑤治兵:

交战。

⑥舍:

一舍是三十里。

⑦获命:

得到认可。

⑧鞭弭:

鞭子和弓。

⑨櫜鞬(gāojiān):

盛弓箭的器具。

【导读】

春秋时期,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

选文主要写楚成王与重耳在宴会上的对话,其话题是如果重耳返回晋国,将以什么回报楚成王。

在分析了楚国优越的物质条件后,重耳作出“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的承诺。

故事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栩栩如生,同时还充分体现出了《左传》“善于叙事”的特点。

【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君之余也()

(2)虽然,何以报我()

(3)其辟君三舍()(4)以与君周旋()

2.下列句中的“之”与其他三句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楚子飨之B.君之余也

C.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D.子玉请杀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

(2)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4.楚国大夫子玉为什么请求成王杀掉公子重耳?

5.“退避三舍”现在多用来比喻什么?

(四)

1.

(1)剩余

(2)即使这样(3)通“避”,退让(4)交战

2.B(其他三项均为代词)

3.

(1)如果公子返回晋国,那么用什么来报答我呢?

(2)(我)能返回晋国,一旦晋国和楚国交战,双方军队在中原碰上了,我就让晋军退避九十里地。

4.子玉认为重耳将来会是一个有作为的人,对楚王会是一个威胁。

5.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译文](重耳)到了楚国,楚成王设宴招待他,并问道:

“如果公子返回晋国,那么用什么来报答我呢?

”(重耳)回答说:

“男女仆人、宝玉丝绸,您都有了;鸟羽、兽毛、象牙和皮革,都是贵国的特产。

那些遍及到晋国的,都是您剩下的,我用什么来报答您呢?

"(楚王)说:

“即使这样,你总得拿点什么来报答我吧?

”(重耳)回答说:

“如果托您的福,(我)能返回晋国,

一旦晋国和楚国交战,双方军队在中原碰上了,我就让晋军退避九十里地。

如果得不到认可,我就只好左手拿着马鞭和弓梢,右边挂着箭袋和弓套奉陪您交战。

”楚国大夫子玉请求(楚成王)杀掉公子重耳。

(五)

【原文】

十一月,谢玄①遣广陵相刘牢之②帅精兵五千人趣③洛涧,未至十里,梁成阻涧为陈④以待之。

.牢之直前渡水,击成,大破之,斩成及弋阳太守王咏,又分兵断其归津⑤,秦步骑崩溃,争赴淮水,士卒死者万五千人。

执秦扬州刺史王显等,尽收其器械军实。

于是谢石等诸军水陆继进。

秦王坚⑥与阳平公融:

登寿阳城望之。

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

“此亦劲敌,何谓弱也!

”怃然⑧始有惧色。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

①谢玄:

字幼度,谢安之侄,当时是东晋的兖州刺史。

②刘牢之:

东晋名将。

③趣(qǖ):

趋赴,奔向。

④陈:

通“阵”,军阵。

⑤津:

渡口。

⑥秦王坚:

前秦王苻(fǘ)坚,氏族人,十六国时期前秦的皇帝。

⑦阳平公融:

苻融,苻坚之弟,封阳平公。

⑧怃(wǚ)然:

怅然失意的样子。

【导读】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南北战争。

选文写的是前秦的先头部队同晋军首战被打败的情形。

其中对战后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的动作、语言描写尤为传神。

苻坚和苻融去前线视察,看到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连晋军驻扎之地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绰绰像是满山遍野的士兵。

这便是成语“草木皆兵”的由来。

【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

(2)又分兵断其归津()

(3)顾谓融日()(4)怃然始有惧色()

2.下列句中的“以”与“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中“以”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B.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C.何以战(《曹刿论战》)D.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未至十里,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

(2)此亦劲敌,何谓弱也!

4.有人说,苻坚的失败,与其说是东晋战胜了前秦,不如说是前秦自己败给了自己。

你同意这一说法吗?

请结合选文加以分析。

(五)

l-

(1)派遣

(2)切断(3)回头(4)才2.B

3.

(1)没有走到十里,(就发现)梁成以涧为阻列阵来等待他。

(2)这也是强敌,怎么说弱小呢?

4.同意。

“怃然始有惧色”的“始”说明秦王苻坚原来很傲慢,没有把晋国放在眼里,失败的原因之一应该是轻敌,所以说是自己败给了自己。

[译文]十一月,谢玄派遣广陵相(封国在广陵的地方长官)刘牢之率领五千精兵前往洛涧,没有走到十里,(就发现)梁成以涧为阻列阵来等待他。

刘牢之径直向前渡水,攻击梁成的军队,大破对方,斩梁成和弋阳太守王咏;又分兵截断他们归途中必经的渡口,前秦的步骑溃散,争着赶往淮水,士兵死去一万五千人。

捉获前秦扬州刺史王显等,全部收缴对方军用器械及粮草之类。

于是谢石等各路军队,按水路继续前进。

秦王苻坚与阳平公苻融登上寿阳城眺望他们,发现晋兵布阵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草木,都以为是晋兵,回头对苻融说:

“这也是强敌,怎么说弱小呢?

”(秦王苻坚)惆怅失意这才显出恐惧的神色。

(六)

【原文】

时世宗①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②。

督抚大吏争上符瑞③,礼官辄表贺。

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

四十五年二月,瑞独上疏④曰:

……

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日:

“趣⑤执之,无使得遁。

"宦官黄锦在侧日:

“此人素有痴名。

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⑥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帝默然。

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留中者数月。

(选自《明史·海瑞传》)

【注释】

①世宗:

明世宗朱厚熄(cōng)(1507~1566),在位45年。

②斋醮:

是道教设坛祭祷的一种仪式,即供斋醮神,藉以祈福免祸。

③符瑞:

有祥瑞征兆的物品。

④上疏:

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

⑤趣:

通“促”,催促。

⑥触忤:

冒犯。

【导读】

海瑞的清正廉明、刚直不阿是出了名的,被世人誉为“海青天”。

选文写的是海瑞为革除朝廷弊端,敢于冒犯天威,给明世宗上疏的一段经历。

其中“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交代了上疏的背景,“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表现了海瑞忠心报国、视死如归的凛然正气。

【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礼官辄表贺()

(2)无使得遁()

(3)此人素有痴名()(4)市一棺,诀妻子()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②自知触忤当死③无敢言时政者④僮仆亦奔散无留者

A.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不同B.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相同

C.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相同D.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不同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

(2)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日:

“趣执之,无使得遁。

4.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明世宗的昏庸?

5.宦官黄锦说:

“此人素有痴名。

"你认为海瑞“痴”吗?

请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看法。

(六)

1.

(1)就

(2)逃跑(3)一向(4)买2.B

3.

(1)朝臣自从杨最、杨爵获罪后,没有再敢议论时政的了。

(2)皇帝看到他的奏章,大怒,扔在地上,对身边的人说:

“赶快把他抓起来,不要让他逃跑了。

4.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帝得疏,大怒,抵之地。

5.海瑞并非真正的“痴",他敢于冒犯龙威,给明世宗上疏,表现出他忠心报国、视死如归的精神。

[译文]

当时明世宗当政时间很长了,不管政事,深居西苑,专心供斋醮神,藉以祈福免祸。

各地地方官员争相献上祥瑞物品,礼部的官员一接到就上奏庆贺。

朝臣自从杨最、杨爵获罪后,没有再敢议论时政的了。

嘉靖(明世宗年号)四十五年二月,海瑞独自上疏说:

……

皇帝看到他的奏章,大怒,扔在地上,对身边的人说:

“赶快把他抓起来,不要让他逃跑了。

"宦官黄锦在旁边说:

“这个人向来以痴著称。

(我)听说他上疏时,自己料到触犯了您,

应判死罪,就买了一口棺材,诀别了妻子儿女,在殿外等着被降罪,他的仆人也都走光,没有留下来的了,因此(海瑞)肯定不会逃的。

"皇帝沉默了。

一会儿又把海瑞的奏章拿过来读,

一天读了好几遍,被他感动得长叹,几个月都没有批复。

(七)

【原文】

沧州有一游方尼①,即前为某夫人解说因缘者也。

不许妇女至其寺,而肯至人家。

虽小家以粗粝为供,亦欣然往。

不劝妇女布施,惟劝之存善心,做善事。

外祖②雪峰张公家,一范姓仆妇,施布一匹。

尼合掌谢讫,置几上,片刻仍举付此妇日:

“檀越③动德,佛已鉴照矣,既蒙④见施,布即我布。

今已九月,顷⑤见尊姑⑥犹单衫,谨以奉赠,为尊姑制一絮衣⑦,可乎?

”仆妇踧踖⑧无一词,惟面颊汗下。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

①游方尼:

云游四方的尼姑。

②外祖:

外祖父③檀越:

佛家用语,即施主之意。

④蒙:

承蒙。

⑤顷:

刚才,不久以前。

⑥姑:

丈夫的母亲,即婆婆。

⑦絮衣:

棉衣。

⑧踧踖(cǜjí):

恭敬不安的样子。

【导读】

雨果曾说:

“善良既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便几乎优于伟大的人。

”选文写的是一位云游四方的尼姑劝“善”的故事。

其中当“一范姓仆妇,施布一匹”相赠时,尼姑见范妇的婆婆还穿着单衣,旋即如数返赠,可看出其心存善念,既劝“善”又行善的良好品行。

【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许妇女至其寺()

(2)惟劝之存善心()

(3)尼合掌谢讫()(4)顷见尊姑犹单衫()

2.下列词语中的“见”与“既蒙见施”的“见”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见识B.见教C.见笑D.见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虽小家以粗粝为供,亦欣然往。

(2)谨以奉赠,为尊姑制一絮衣,可乎?

4.游方尼对范姓仆妇所说的话包含了哪几层含义?

游方尼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5.从选段看,范姓仆妇是一个怎样的人?

(七)

1.

(1)到

(2)只(3)完毕(4)还2.A

3.

(1)即使小户人家用粗茶淡饭招待,(她)也欣然前往。

(2)(我)把这匹布送给你,给你婆婆做一件棉衣,可以吗?

4.范姓仆妇的功德,佛祖已明察;让范姓仆妇用这匹布料给她婆婆做一件棉衣。

让范姓仆妇知道人要时时存善心,做善事,要多关心身边的人。

5、范姓仆妇是一个缺乏孝心的人,她对佛虔诚,却不关心自己的婆婆。

[译文]

沧州有个云游四方的尼姑,也就是之前为某夫人解说因缘的人。

(她)不让妇女们到她住的寺里去,却肯到人家里去。

即使小户人家用粗茶淡饭招待,(她)也欣然前往。

(她)从不劝说妇女们布施,只劝她们存善心、做善事。

我外祖父张雪峰先生家里有一个姓范的仆妇,(向尼姑)捐献了一匹布料。

尼姑合掌念佛,谢过施主,(把这匹布)放在桌上,过了一会儿,又拿起布料交给仆妇说:

“施主的功德,佛祖已明察,既然承蒙你捐献,这布料就是我的了。

如今已是九月,刚才见你婆婆还穿着单衣,(我)把这匹布送给你,给你婆婆做一件棉衣,可以吗?

"仆妇非常不安,不知该说什么,只是满脸(通红,)汗流不止。

(八)

【原文】

胡威,字伯武,一名貔。

淮南寿春人也。

父质,以忠清著称,少与乡人蒋济、朱绩俱知名于江淮间,仕魏至征东将军、荆州刺史。

威早厉志尚。

质之为荆州①也,威自京都定省②,家贫;无车马僮仆,自驱驴单行。

每至客舍,躬放驴,取樵炊爨③,食毕,复随侣进道。

既至,见父,停廨④中十余日。

告归,父赐绢一匹为装。

威曰:

“大人清高,不审于何得此绢?

”质曰:

“是吾俸禄之余,以为汝粮耳。

”威受之,辞归。

(选自《晋书》

【注释】

①为荆州:

任荆州刺史。

②省:

探望。

③爨(cuàn):

烧火煮饭。

④廨(xiè):

官府。

【导读】

作为封建士大夫,父子俱廉实属难能可贵。

据《晋书》记载,晋武帝司马炎闻知胡氏父子为官清廉的美名后,立即召见胡威,对他父子二人的廉洁奉公大为赞赏。

选文记述的是胡威从洛阳去探望在荆州当刺史的父亲,没有一车一马,也没有仆人随从,只是骑着毛驴独自上路。

途中住宿客栈时,胡威自己劈柴、做饭、放驴。

回去时,父亲翻来翻去,只能从府里翻出一匹绢,拿给胡威作为路上的盘缠的故事,表现其为官清廉、克己奉公的品格。

【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威自京都定省()

(2)既至,见父()

(3)父赐绢一匹为装()(4)是吾俸禄之余()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以忠清著称以为汝粮耳B.质之为荆州也威受之

C.每至客舍既至,见父D.威自京都定省自驱驴单行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每至客舍,躬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侣进道。

(2)大人清高,不审于何得此绢?

4.从选文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胡威“家贫"?

(用原文语句回答)

5.胡威“告归”,“父赐绢一匹为装”,胡威为什么要询问绢的由来?

(八)

1.

(1)从

(2)已经(3)行装(4)结余2.C

3.

(1)每到一个客栈,(胡威)就自己放驴、取柴烧火煮饭,吃完后再与旅伴一起上路。

(2)您为人清高,不知是在何处得到这匹绢的?

4.无车马僮仆,自驱驴单行。

每至客舍,躬放驴,取樵炊爨。

5.不肯接受无来由的物品,说明胡威是品行高洁的人。

[译文]

胡威,字伯武,又名胡貔,是淮南寿春人。

他父亲胡质,以忠正清廉著称,年轻时与同乡人蒋济、朱绩一同扬名于江淮之地,出仕三国魏政权,官至征东将军、荆州刺史。

胡威自小就砥砺自己的志向,品行高尚。

胡质担任荆州刺史时,胡威自京城洛阳前去探望父亲,由于家中贫困,没有车马以及僮仆,只是自己独自骑驴前往。

每到一个客栈,(胡威)就自己放驴、取柴烧火煮饭,吃完后再与旅伴一起上路。

到达剂州后,(胡威)拜见父亲,在官府中停留了十多天,然后向父亲告辞,父亲赐他一匹绢作为行装。

胡威说:

“您为人清高,不知是在何处得到这匹绢的?

”胡质说:

“这是我俸禄的结余,把它作为你路上的盘缠。

”胡威这才接受这匹绢,告辞返回。

 

(九)

【原文】

皇甫谧,字士安,幼名静,安定朝那人,汉太尉嵩之曾孙也。

出后叔父,徙居新安。

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

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①。

任氏日:

“《孝经》云:

‘三牲之养,犹为不孝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