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病药研究进展文献综述初稿.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90338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3.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精神病药研究进展文献综述初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抗精神病药研究进展文献综述初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抗精神病药研究进展文献综述初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抗精神病药研究进展文献综述初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抗精神病药研究进展文献综述初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抗精神病药研究进展文献综述初稿.docx

《抗精神病药研究进展文献综述初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精神病药研究进展文献综述初稿.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抗精神病药研究进展文献综述初稿.docx

抗精神病药研究进展文献综述初稿

抗精神疾病药物研究进展

1前言

精神疾病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影响下,大脑功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

按发病症状来划分,精神疾病又可以分为精神分裂症、神经官能症、抑郁症、焦虑症、躁狂症等等,这些疾病往往在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对患者自身或者他人造成严重的伤害。

精神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大致包括以下方面,

(1)感觉障碍,包括为感觉过敏、减退、倒错、内感性不足等;

(2)知觉障碍,包括错觉、错视、幻觉和感知综合征;(3)思维障碍,包括思维奔逸、迟缓、贫乏、松弛、病理性赘述,思维不连贯,中断,云集,象征性思维。

逻辑倒错性思维,诡辩性思维,持续重复模仿,刻板性等言语,以及思维妄想,释意妄想,形象性妄想。

思维插入等;(4)记忆障碍,包括记忆增强、减退、遗忘、错构、虚构,潜隐记忆和似曾相识症。

(5)情感障碍,包括喜、怒、哀、乐、爱、憎、悲、忧等的体验和表情。

常见的情感障碍:

情感高涨,欣快、低落、焦虑、脆弱、激动,迟钝、淡漠、倒错、恐怖,矛盾等;(6)意志行为障碍,包括意志增强、减退、缺乏、倒错、矛盾、木僵、违拗以及动作刻板、模仿、作态与行为怪异等。

精神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升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约有4.5亿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各类精神疾病,而且每年以1%的速度增长。

首次发病患者经治疗后,康复患者不足20%,其余的80%会在2年内复发,10~15年内不会复发、也不需治疗者仅占1/6,竞争性工作岗位的就业率不超过20%。

当今美国有1%人口受精神分裂症干扰。

据2012年我国卫生部门的通报,我国精神分裂症患者约有1600万人,男女两性的发病率大致相仿,起病高峰年龄男性为18~55岁,女性为26~45岁,而且更为严重的是精神疾病的年龄有趋于年轻化的迹象。

鉴于精神类疾病的严重危害,抗精神疾病治疗药物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下药物研发领域的重点。

从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第一个用于治疗精神疾病药物氯丙嗪(chlorpromazine),到80年代初出现了氯氮平(clozapine)、奥氮平(olanzapine)、利醅酮(risperidone)等;90年代又出现了齐拉西酮(ziprasidone)与阿立哌唑(aripiprazole)等新型的抗精神病药物,其不良反应较轻,治疗症状较广,称之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这些药物由于其突出的疗效和安全性,现已成为抗精神病的一线治疗药物。

当前抗精神疾病药物的研究,多数是在保证其疗效的前提下,提高药物的安全性,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不良反应。

开辟和研究小剂量、小规格的精神类药物,俨然成为了一个可行的研究方向,这也正是本论文研究展开的一个切入点。

2精神疾病的分类与治疗

2.1精神疾病的分类

精神疾病主要分为轻型精神疾病与重型精神疾病。

常见的轻型精神疾病有神经衰弱、强迫症、抑郁症等。

常见的重型精神疾病有精神分裂症等。

2.1.1轻型精神疾病

轻型精神疾病主要是表现在感情障碍(如焦虑、忧郁等),思维障碍(如强迫观念等),但患者思维的认知、逻辑推理能力及其自知力都基本完好。

轻型精神疾病有以下几种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等。

2.1.2重型精神疾病

重型精神疾病病,如精神分裂症的初期患者也可出现焦虑、强迫观念等表现,但此类患者的认知、逻辑推理能力将会变的很差,自知力也几乎全部丧失。

对由于大脑病变所导致的器质性精神疾病,或中毒性精神疾病需与一般的功能性精神疾病加以区分。

当机体受到内、外有害因素的作用使脑功能活动失调时,就会发生各类精神疾病。

当整个精神活动明显异常或紊乱,精神活动完整性和统一性受到破坏,就表现为精神疾病;如果主要是精神活动能力受到削弱,而无严重持久的精神活动紊乱,就表现为神经官能症;如果精神活动的发育受阻,就表现为精神发育不全。

2.2精神疾病的治疗

目前对精神疾病的治疗主要采取以心理治疗(精神治疗)和药物治疗结合的方法,一般是以药物治疗为主,以心理治疗为辅。

有时对于一些病情较为顽固且严重的病人,精神科医生也会选择一些物理疗法,如电抽搐疗法,激素疗法,如胰岛素疗法。

或采用神经外科手术,破坏大脑额叶上的某一个兴奋点,以达到缓解患者病情的效果。

3精神疾病的社会现状

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种生物、社会等有害因素的不利影响下,大脑出现紊乱,表现为精神活动失常,是脑功能失常的总称。

分为精神病、神经官能症、抑郁症、躁狂症、人格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等等。

精神病是以精神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是由于社会、心理、生物三方面的因素影响,导致大脑功能紊乱的病态现象。

精神类疾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疾病,全球约有4.5亿人患有神经精神疾病,约占疾病负担的11%。

前10位造成残缺的疾病中有5个是属于精神障碍。

中国目前精神疾病患者约有1600万人,包括有780万的精神分裂患者,此外我国还有约600万的癫痫患者。

精神卫生状况的趋势亦不容乐观:

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各种新的变化导致了各种心理应激因素急剧增加,同时儿童的行为问题,大中学生的心理问题,酒精及麻醉品滥用等问题也明显增加;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的基本卫生保健的改革及期望寿命的延长,精神障碍患者的寿命也会更长,并且更多的人会活到精神疾病发病较高的年龄,人口的快速老龄化将导致患老年痴呆的人数大幅增加。

根据1993年的抽样调查表明,国内各类精神病的总发病率已由1983年的12.69‰上升到13.47‰。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全球疾病负担”(GBD)研究亦显示,精神问题是中国最重要的一类疾病,在1990年和2000年,精神问题占疾病总负担的1/5,已高于意外事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呼吸系统疾病的疾病负担而位居首位。

中国最重要的精神问题是抑郁症,双相障碍(即燥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强迫症,酒精滥用和痴呆而且大部分的该类精神问题患者未能接受治疗。

在GBD的研究中,1990年中国仅有5%患抑郁症或双相障碍的病人享受治疗(发达国家为35%),且仅有30%的精神分裂患者享受治疗(发达国家为80%)。

世界卫生组织(WHO)预测,到2020年抑郁障碍将会成为发展中国家最严重的疾病负担,届时MDD会成为死亡和残疾的第二大原因。

抑郁障碍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大量研究资料提示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等对本病的发生有明显影响。

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则,临床表现可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抑郁症是最常见的抑郁障碍,变现为单次发作或反复发作,病程迁延。

约四分之三的患者有终生复发的风险,发作间歇期有不同程度的残留症状。

重度抑郁常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精神病性症状多与抑郁心境相协调,但也可不协调,此时工作、社交或家务活动几乎不可能。

抑郁障碍大多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好发于秋冬季。

几乎每个年龄段都有罹患抑郁障碍的可能,以30~40岁居多;每次发作持续时间比躁狂发作长,但也有短至几天的,长者可以超过10年。

病程的长短与年龄、病情严重程度以及发病次数有关。

台湾、香港等地华人的抑郁症患病率较低,台湾人群中抑郁症终身患病率为1.5%(Myra,1966),远低于其他亚洲地区(韩国2倍于台湾地区)。

在对中国台湾老年抑郁症患者的23项横断面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的综合分析显示,抑郁症的患病率为3.86%,农村的抑郁症发病危险率为5.07%,高于城市的2.61%,远低于西方国家的患病率(Chen,1999)。

2004年报道了已完成14个国家的15项调查结果,各国心境障碍的年患病率为0.8%~9.6%,其中美国最高,尼日利亚最低;我国北京、上海分别为2.5%和1.7%。

因此,开发安全有效的抗精神病药物及其制剂对改善中国乃至世界的精神卫生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4抗精神疾病药物作用机制

目前认为,抗精神病药物主要通过阻断脑内多巴胺和5-羟色胺受体而具有抗精神病作用,同时还对脑内多种受体具有阻断作用而产生种种副作用。

传统抗精神病药主要有4种受体阻断作用,如D2、α1、M1和H1受体。

新型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以5-HT2/D2受体的阻断作用为标志,一部分药物为多受体阻断作用如氯氮平、奥氮平、喹硫平,而利培酮受体阻断作用相对简单。

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机制,除作用于多巴胺D2受体外,还可以将D3、D1、5-HT2A受体、谷氨酸受体系统最为靶点。

D3受体与D2受体有相似的药理活性,可能是抗精神病药物的一个重要的作用靶点。

D3受体也是一种多巴胺神经末梢的突触前受体,阻断此受体可促进多巴胺的释放。

影像学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前额皮质的D1受体密度降低。

D1受体的短期兴奋作用可逆转抗精神病药物诱导猴子的操作记忆功能缺失。

5-HT2A受体是新型抗精神病药物重要的作用靶点。

最初是由干发现氯氮平可阻断5-HT2A受体,才使人们开始认识到5-HT2A受体拮抗剂在精神性疾病治疗中的地位。

谷氨酸受体是中枢神经系统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系统,精神分裂症患者此受体系统功能异常。

关注最多的是NMDA受体亚型与抗精神病药物的关系,因为作用于此受体亚型的药物如苯环利定和氯胺酮等都具有精神模拟作用。

抗精神病药物几个主要受体的阻断作用特点:

(1)多巴胺受体阻断作用:

主要是阻断D2受体,脑内多巴胺系统有四条投射通路,其中中脑边缘和中脑皮质通路与抗精神病作用有关,黑质纹状体通路与锥体外系副作用有关,下丘脑-垂体的结节漏斗通路与催乳素水平升高导致的副作用有关。

(2)5羟色胺受体阻断作用:

主要是阻断5-HT2A受体,5-HT阻断剂具有潜在的抗精神病作用。

5-HT2/D2受体阻断比值高者,锥体外系症状发生率低并能改善阴性症状。

(3)肾上腺素能受体作用:

主要是阻断α1受体,可产生镇静作用,以及体位性低血压、心动过速、性功能减退等副作用。

(4)胆碱能受体阻断作用:

主要是阻断M1受体,从而发挥抗精神病作用,同事也可产生多种抗胆碱能副作用,如口干、便秘、排尿困难、视物模糊等。

(5)组胺受体阻断作用:

主要是阻断H1受体发挥抗精神病作用,可产生镇静作用和体重增加的副作用。

5抗精神病药物分类

临床常用的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按药理作用有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又称传统抗精神病药物,即第一代抗精神疾病药物,代表药物有氯丙嗪、氟哌啶醇等。

按其临床作用特点又分为低效价和高效价两类。

前者以氯丙嗪为代表,镇静作用强,副作用明显,对心血管和肝脏毒性较大,用药剂量较大;后者以氟哌啶醇为代表,抗幻觉妄想作用突出、镇静作用较弱、对心血管和肝脏毒性小、治疗剂量较小。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又称非传统抗精神病药,即第二代抗精神疾病药物,治疗剂量较小,出现某些副作用的情况较少,对精神分裂症单纯型疗效较传统抗精神病药好。

但大多价格昂贵。

代表药物有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喹地平等。

以下分别对第一代和第二代抗精神疾病药物进行简要介绍。

5.1第一代抗精神病药

20世纪50年代,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研发取得重大发展,研制和上市了一系列的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氟奋乃静、氟哌啶醇、氟哌噻吨、奋乃静和甲硫哒嗪等,这些传统抗精神病药物作用特点见下表1.1。

按药物的化学结构主要分为吩噻嗪类、硫杂蒽类、丁酰苯类和苯甲酰胺等四类。

 

表1.1第一代抗精神病代表药物治疗特点及副作用

代表药物

治疗特点

剂量(mg/天)

锥体外系反应

其他不良反应

氯丙嗪

阳性症状

300~600

中度

口干、便秘、肝脏损害、心脏毒性

奋乃静

阳性症状

20~50

中度

便秘、过度镇静

甲硫哒嗪

紧张焦虑

300~600

轻度

心血管损害

三氟拉嗪

阳性症状

20~60

重度

较轻

五氟利多

阳性症状

20~80

重度

较轻

氟哌啶醇

兴奋躁动

8~20

重度

较轻

舒必利

情感症状

600~1200

重度

较轻

泰尔登

抑郁、焦虑

200~500

轻度

过度镇静

5.1.1吩噻嗪类

酚噻嗪类药物在早期广泛用于治疗精神病,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治疗方面已出现了一场变革,可允许许多病人在医院以外生活。

这些药物也可用于治疗其它各种精神病:

对恶心、呕吐及顽固性呃逆的疗效也较好。

代表药物氯丙嗪(Chlorpromazine),为中枢多巴胺受体的阻断剂,精神病人服用后,在不过分抑制情况下,迅速控制精神分裂病症人的躁狂症状,减少或消除幻觉、妄想,使思维活动及行为趋于正常。

大剂量时又可直接抑制呕吐中枢产生强大的镇吐作用,抑制体湿调节中枢,使体湿降低,基础代谢降低,器官功能活动减少,耗氧量减低而呈“人工冬眠”状态。

能增强催眠、麻醉、镇静作用。

可阻断外周α-肾上腺素受体、直接扩张血管,引起血压下降,大剂量时可引起位置性低血压。

可降低心脏的前负荷,而改善心脏功能(尤其是左心功能衰竭)对内分泌系统有一定影响。

与其相比,后来发现拥有相同功效但其不良反应较弱的奋乃静(Trilafon),为酚噻嗪类的哌嗪衍生物,药理作用与氯丙嗪相似,抗精神病作用主要与其阻断与情绪思维的中脑边缘系统及中脑皮层通路的多巴胺受体(DA2)有关,而阻断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的肾上腺素受体,则与镇静安定作用有关。

奋乃静镇吐作用较强,镇静作用较弱,相比较氯丙嗪来说对血压影响较小。

奋乃静对幻觉妄想、思维障碍、淡漠木僵及焦虑激动等症状的疗效好。

而氟奋乃静(Prolixin),作用同氯丙嗪,但其抗精神病的强度为氯丙嗪的40倍;抗精神病作用比奋乃静强,且较久。

镇静、降低血压作用微弱,但锥体外系反应比奋乃静更多见。

适用于妄想、紧张型精神分裂症。

5.1.2硫杂蒽类

硫杂蒽类的基本结构与酚噻嗪类相似,仅在酚噻嗪环第10位氮原子被碳原子所取代。

其代表药物为氯丙硫蒽。

此外还有三氟噻吨、氨噻吨及新药珠氯噻醇等。

氯普噻吨(Chlorprothixene)的肾上腺素作用及抗胆碱作用较弱。

并有抗抑郁及抗焦虑作用。

适用于伴有焦虑或抑郁症的精神分裂症、更年期抑郁症、焦虑性神经官能症等。

氟哌噻吨(Flupenthixol),也称三氟噻吨,适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对淡漠、接解被动、意志减退、违拗等效果好。

其癸酸酯为长效制剂,适用于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维持治疗。

不良反应轻,少见锥体外系反应,偶可致失眠、长期用药可引发迟发性障碍,与胃复安普哌嗪合用可加重锥体外系反应。

 氨砜噻吨(thiothixene )抗精神病作用较强,适用于治疗急、慢性精神病的淡漠、孤独,主动性减退症状,亦可用于治疗焦虑症。

5.1.3丁酰苯类

丁酰苯类作用机理与酚噻嗪类相似,其中枢抑制作用弱于噻吨类药物,对运动的抑制也较弱。

第一个丁酰苯类抗精神分裂药氟哌啶醇(haloperidol),用于抑制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躁狂症对兴奋不安及以幻觉妄想为主要症状的急性病人效果明显;此外氟哌啶醇的长链脂肪酸酯还被用作长效抗精神分裂药物,其用药周期可以长达3日到一周,可以用于因病情而激烈抗拒服药的患者。

副反应也是锥体外系反应多见,对内脏毒性小。

氟哌啶醇抗精神病及锥体外系反应均很强,镇吐作用强,镇静、降压作用弱,常用于精神分裂症及呕吐。

与氟哌啶醇相比,氟哌利多(Droperidol)体内代谢快,维持时间短,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急性精神运动性兴奋躁狂状态,与镇痛药芬太尼一起静脉注射,可使病人产生一种特殊麻醉状态,用于外科麻醉、某些小手术,烧伤大面积、换药、各种内窥镜检查及造影等,具有较好的抗精神紧张、镇吐、抗休克等作用。

与氟哌啶醇类似的另一种药物匹莫齐特(Pimozide),其作用机制类似氟哌啶醇,具有长效抗精神病作用,能改善幻觉、妄想、淡漠、抑郁、思维障碍、运动迟滞等症状,促使退缩、被动的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振奋。

5.1.4苯甲酰胺类

苯甲酰胺类的代表药物舒必利(Sulpiride)属苯甲酰胺类抗精神病药,能选择性阻断中脑边缘系统的多巴胺(DA2)受体,对其他递质受体影响较小,抗胆碱作用较轻,无明显镇静和抗兴奋躁动作用,还具有强止吐和抑制胃液分泌作用。

舒必利对急、慢性精神分裂症疗效好,也可治疗抑郁症。

对植物神经系统几无影响,锥体外系反应轻。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的作用与其能够阻滞边缘系统和纹状体的多巴胺D2受体有关,通常也被称为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其对边缘系统受体的阻滞作用是抗精神病作用的基础;纹状体活动的减少导致锥体外系症状,包括迟发性运动障碍;下丘脑-垂体轴的多巴胺D2受体阻滞作用引起高催乳素血症。

但是随着临床上对安全合理用药的强调,以及从降低药物毒副作用的角度出发,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已不能满足临床需要。

5.2第二代抗精神病药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统称非典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而与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相比,其优点如下:

(1)其与D2受体的亲和力较低,对其它受体(包括五羟色胺受体5HT1a,2a,c,3,6,7和去甲肾上腺素a1、a2受体)的亲和力相对较高,还能够调节谷氨酸受体介导的功能和行为。

药理学特征就是阻断D2/5羟色胺2α亚型受体的比例较低,具体与各受体之间亲和力见下表1.1;

(2)具有一定程度的解剖学区域性,能改变边缘系统和额叶皮质的神经化学活动,对纹状体的作用较小;

(3)化学结构具有多样性,疗效与药理学特征有关。

研究表明,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在产生临床疗效与发生EPS之间具有较大剂量空间。

奥氮平、喹硫平与氯氮平作用类似;利培酮、舍吲哚、齐拉西酮与氯氮平作用有所不同;而氨磺必利既不同于其他第二代药,也不同于第一代药,因此,第二代药可能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

(4)安全性好,产生EPS的危险性较小,极少有导致迟发性运动障碍的倾向(甚至对先前存在的迟发性运动障碍有所帮助),且耐受性总体上也较第一代好,故可作为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一线药,且在患者初次发病时首选;

(5)研究显示,其在整体上能改善认知功能,但目前尚不清楚此疗效是直接疗效,还是由于其避免诱发急性EPS或改善第一代药恶化认知功能的结果;可改善情感症状,尤其是抑郁症状。

表1.1第二代抗精神病药与受体见结合情况表[受体亲和力:

Ki(nmol/L)]

药物

D1

D2

D4

α1

α2

H1

5-HT

利培酮

75

3

7

3

155

0.6

26

奥氮平

31

112

27

19

228

7

5

喹硫平

455

160

-

7

87

11

220

舍吲哚

28

41

-

3.4

350

600

0.39

齐拉西酮

68

8

7.4

7.9

-

7.3

-

另外,第二代药具有较少的镇静作用,且较少抑制精神运动性行为,但治疗急性起病、有攻击性的患者疗效欠佳,这为其缺点。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抗精神病药物中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占据多数,通常作为首选用于各型精神疾病的治疗,其中临床应用中具有代表性的药物信息如下表1.2所示。

表1.2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主要产品上市情况表

药物名称

商品名

结构类别

研发公司

上市时间

氯氮平

Leponex

苯二氮卓类

Sandoz

1989年

利培酮

Risperdal

苯并异恶唑类

Janssen

1993年

奥氮平

Zyprexa

苯二氮卓类

EliLilly

1996年

齐拉西酮

Zedox

哌嗪类

Pfizer

2000年

氨磺必利

Solian

本酰胺类

Synthlabo

1997年

舍吲哚

Sertindole

吲哚类

Lundbeck

1996年

从20世纪80年代,由于对抗精神病药物的药理机制深入研究,逐步研制开发出了多种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并被广泛运用于临床。

这不但为精神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方法和选择,而且药物的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还可以用于治疗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和神经性厌食等,已成为临床上最为常用的抗精神病药物。

按治疗精神疾病药理作用机制可将其划分为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三环类抗精神病药、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三大类。

5.2.1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

是较早应用于临床的抗抑郁药,主要有异丙肼、苯乙肼等。

MAOIs的作用机制为:

抑制大脑单胺氧化酶,单胺降解减少,使突触间隙单胺含量增高。

MAOIs的不良反应多,与其他药物及含酪胺的食物合用有严重不良反应(如高血压危象),起效缓慢,因而逐渐被TCAs取代。

MAOIs通常仅限用于对其他治疗无效的患者,尤其是TCAs。

选择性单胺氧化酶抑制剂(ReversibleinhibitorofmonoamineoxidaseA,简称RIMAs)的代表药物为吗氯贝胺(Moclobemide)。

RIMAs对单胺氧化酶A选择性高,对单胺氧化酶B选择性小,故仍可降解食物中的酰胺,克服了非选择性、非可逆性MAOIs的高血压危象,肝脏毒性及体位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与含酪胺食物无相互作用,无明显抗胆碱能作用,疗效与TCAs相当。

不良反应有恶心、口干、直立性低血压、头痛等。

RIMAs与许多药物有相互作用,需谨慎和其他药物合用。

5.2.2三环类抗抑郁药

三环类抗抑郁药(Tricyclicantidepressants,简称TCAs)有丙咪嗪、氯米帕明、阿米替林、多塞平等。

其抗抑郁效果优于MAOIs,属于第一代单胺再摄取抑制药,可非选择性地抑制突触前膜对5-HT和NE再摄取,提高突触间隙5-HT和NE的含量。

TCAs适用于各类抑郁障碍,但伴发心血管疾病、心脏传到阻滞、闭角型青光眼、尿潴留、前列腺明显肥大或者因进食障碍而出现明显营养不良的患者最好不要选用TCAs。

对年龄较大,营养不良,植物神经紊乱(如糖尿病神经病变、帕金森氏病),或低血压的患者,TCAs会加重低血压和平衡问题,导致昏厥或摔倒。

TCAs起效慢,一般需2周以上。

TCAs还有抗胆碱作用,因此有来自抗胆碱作用的不良反应和心血管方面的不良反应,很多患者不能耐受,因而降低了治疗依从性。

5.2.3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

SSRI是目前抗精神病药物开发中最多的一类,具有对5羟色胺高度的选择性。

对NA、DA、胆碱能神经影像较小,口服吸收良好,生物利用度较高等特点,其不良反应较少,耐受性好,故其用来治疗精神病的疗效比MAOIs、TCAs要好。

SSRIs的作用机制为:

通过阻断5-HT的再摄取,使神经突触间隙中可供生物利用的5-HT增多,增强5-HT能神经传递发挥抗抑郁作用。

SSRIs对去甲肾上腺素受体、M胆碱受体和组胺H受体等无影响。

SSRIs口服吸收良好,生物利用度较高,耐受性好,不良反应较少,依从性佳,适用于各类抑郁障碍,但对难治性抑郁障碍的疗效不如SNRIs。

在治疗抑郁障碍时,SSRIs具有剂量-效应曲线平坦的特征,常规治疗量可取得较满意的疗效,此时若继续增加剂量,疗效的增加并不与之呈正比;相反,由于高剂量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酷似抑郁症状,反使有效率降低,且由于SSRIs起效需一定时间,初期即用高剂量会使病人因不良反应大而中断治疗。

SSRIs具有起效慢的缺点,用药4~6周才产生明显效应。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出汗、眩晕、嗜睡、震颤、睡眠障碍、焦虑不安、尿潴留、戒断反应和性功能障碍等,罕见不良反应反应有癫痫发作、锥体外系反应等。

SSRIs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合用会导致5-HT终合症,与乙醇合用可增加精神和运动技能损害的危险性,过敏者禁用,重度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已经成为临床上治疗精神疾病药物的首选,其主要代表药物有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等等。

以下分别对其临床使用特点进行简要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