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新素养高中历史必修3岳麓版第一单元 第1课.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88644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3.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新素养高中历史必修3岳麓版第一单元 第1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新素养高中历史必修3岳麓版第一单元 第1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新素养高中历史必修3岳麓版第一单元 第1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新素养高中历史必修3岳麓版第一单元 第1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新素养高中历史必修3岳麓版第一单元 第1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新素养高中历史必修3岳麓版第一单元 第1课.docx

《学年新素养高中历史必修3岳麓版第一单元 第1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新素养高中历史必修3岳麓版第一单元 第1课.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新素养高中历史必修3岳麓版第一单元 第1课.docx

学年新素养高中历史必修3岳麓版第一单元第1课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导航

课程标准

了解孔子和老子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点难点

1.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主张;联系现实分析这些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2.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当时不受统治阶级重视的原因。

一、孔子的学说

1.地位: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主张

(1)核心思想:

“仁”和“礼”,要求“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①内容:

“仁”:

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遵循“忠恕”之道。

“礼”:

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即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通过“正名”实现“礼”。

②评价:

“仁”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礼”体现了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2)政治思想:

提倡“为政以德”,用“德”教化百姓;也不排除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3)哲学思想:

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4)教育思想:

教育原则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教学方法上主张“因材施教”;学习方法上主张学思结合,鼓励独立思考。

 

判断正误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

( × )

提示 孔子代表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其主张恢复周朝的等级名分制度,实质上是力图维护奴隶制而不是维护封建制度。

问题思考

材料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同“拱”,环绕的意思)之。

——《论语》

思考 材料反映了孔子的哪些思想?

提示 “仁”“礼”“为政以德”。

深化理解

孔子思想体系体现的人文精神

(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

(2)“礼”强调社会成员承担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有利于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考虑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

(4)“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教育发展,推动了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

3.影响

(1)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时代并未受到太多重视。

(2)汉代大一统后,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二、老聃与《道德经》

1.地位:

老聃即老子,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思想主要反映在《道德经》中。

2.主张

(1)哲学思想

①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

②辩证法思想:

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2)政治思想:

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

判断正误

(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

( √ )

提示 道家学派是一种哲学学派,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

道家学派形成于先秦时期,道教兴起于东汉。

(2)老子的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就是在政治上无所作为。

( × )

提示 “无为”不是指不作为,而是指统治者不妄为,不胡作非为和为所欲为,反对严刑峻法和苛政。

其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主张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为,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地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问题思考

材料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

“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平之相盈也。

”——《道德经》

思考 两则材料分别反映了老子的什么思想?

如何看待第一则材料反映的思想?

提示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辩证法思想。

看待:

体现对宇宙本原的探索精神,本质上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3.影响:

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归纳总结

孔子与老子思想的区别

项目

孔子

老子

核心思想

“仁”“礼”

“道”

哲学思想

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考虑实际问题

世界的本原是“道”,包含朴素辩证法思想

政治思想

提出“仁”,主张“为政以德”

“无为而治”

思想重心

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关系

思想影响

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理想与道德准则

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

1.印证教材观点

材料 下面是有关孔子所招学生的卡片。

贵族子弟

孟懿子 司马牛

贫穷卑微

颜回 子路

家境富裕

子贡 冉有

天资聪颖

颜回 子游 子夏

相对愚钝

曾参 子路

应用 卡片反映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扩大了教育范围。

2.获取材料信息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材料二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德经》

应用 据材料一、二,分析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主张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方式途径上的不同点。

提示 同:

都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异:

孔子重“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孔子经世济民的情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

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针对练 周先祖太王有三子,依次为泰伯、仲雍、季历。

太王以季历贤能且爱其子姬发。

泰伯知道父亲心思后,偕二弟三次逃避王位继承。

被孔子称赞为“大德”。

这表明(  )

A.西周时期宗法制度尚未完善

B.孔子反对嫡长子继承制

C.春秋时宗法分封制瓦解

D.泰伯辞让符合儒家孝悌伦理

答案 D

解析 西周时宗法制已经完善,故A项错误;从材料不能看出孔子对嫡长子继承制的态度,故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泰伯与二弟,为了父亲宁愿放弃王位,其孝道的行为被孔子赞美,故D项正确。

1.(2018·天津一中高二期中)孔子家的马厩失火,孔子退朝回家,问人是否受伤,而不问马。

此事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克己复礼

C.仁者爱人

D.民贵君轻

答案 C

解析 分析题干,可以得出孔子首先关心人的安危而不是自己的财产,反映的是孔子对他人的仁爱之心,故此题答案选C项。

2.《论语》记载:

“孔子谓季氏(鲁国权臣),‘八佾(天子乐舞)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这表明孔子(  )

A.推崇为政以德B.提倡仁者爱人

C.反对奢靡享乐D.注重克己复礼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季氏(鲁国权臣)……八佾(天子乐舞)舞于庭”可知,季氏违反了等级礼仪,孔子表达了周礼遭到破坏后的愤怒,要求克己复礼,故D项正确。

3.(2018·洛阳一高高二月考)孔子非常崇拜“制礼作乐”的周公。

春秋时,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提出“克己复礼”,根本目的是(  )

A.恢复封建等级秩序B.稳定社会秩序

C.重建西周礼乐文明D.提高个人修养

答案 B

解析 面对春秋乱世,孔子提出“克己复礼”,意在按照周礼,把当时已经混乱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稳定社会秩序,故B项正确。

孔子主张恢复西周奴隶社会等级秩序,A项错误;C项非其根本目的;D项与题意不符。

4.下面是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的漫画。

故事出自《淮南子·人间训》,后人由此得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的结论。

此结论与下列谁的观点最接近(  )

A.老子B.庄子

C.孔子D.孟子

答案 A

解析 《塞翁失马》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这与老子认为世界万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相符。

5.(2019·潍坊高二检测)“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有为,是以难治。

”老子实际上主张(  )

A.民贵君轻,实行仁政B.事物是对立和统一的

C.杜绝浪费,勤俭治国D.无为而治,缓和矛盾

答案 D

解析 老子认为人民难以治理的原因是统治者的“有为”,因此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符合此主张的只有D项。

6.西方园林体现人工美,布局对称、规则严谨;中国园林追求山环水抱、蜿蜒曲折,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下列与中国园林体现的哲学思想一致的是(  )

A.万物皆备于我

B.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C.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D.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答案 C

解析 由“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可以判断出中国园林设计崇尚自然和谐、讲究天人合一,这是道家思想的体现,故C项符合题意。

课时训练

题组1 孔子的学说

1.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但其对“仁”的内涵没有定义,论语中大约有60多处说到“仁”,意义各有不同。

这说明孔子的“仁”(  )

A.思想引领很不到位B.理论体系并不完善

C.是无指向的空洞理论D.是具体的行为规范

答案 D

解析 孔子的“仁”在为人处事、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具有规范引领作用,故A项错误;孔子为儒家创始人,思想独成一家,不能说理论体系不完善,故B项错误;60多处“仁”,意义不同,但每处都有具体的行为指向或思想引领,故C项错误,D项正确。

2.《论语·先进篇》中记载,“季氏富于周公,而求(冉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

‘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这反映出孔子(  )

A.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

B.强调民本为治国之本

C.对弟子教育存在缺陷

D.具有一定的爱民精神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孔子反对他的学生冉求帮助富人搜刮民众财富,并没有提出对统治者的“仁政”要求,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孔子对其学生的批评,没有要求统治者以民为本,故B项错误;从材料无法推断出冉求的行为是孔子的教育存在缺陷导致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孔子反对他的学生冉求帮助富人搜刮民众财富,体现出他关心民众疾苦,具有一定的爱民精神,故D项正确。

3.(2018·桂林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等级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是等级秩序思想,但不乏具有平等思想的主张和要求。

孔子在意识到人有差别的同时也主张人格的平等,这种人格平等精神主要表现在(  )

A.“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不患寡而患不均”

D.“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答案 B

解析 “因材施教”与材料中“主张人格的平等”不符,故A项错误;己和人的关系,与材料中“人格平等精神”相符,故B项正确;“患不均”是指财物方面,与材料中“人格平等精神”不符,故C项错误;推崇贤能,与材料中“人格平等精神”不符,故D项错误。

4.据说孔子教过的学生有3000多人,著名的有家住陋巷的颜渊、常食野菜的子路、曾被官府囚禁的公冶长等。

这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

A.“克己复礼”,贵贱有“序”

B.“仁者爱人”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有教无类”

答案 D

解析 题干信息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其“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使平民子弟如颜渊、子路等也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

5.“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

A.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

B.注重研究社会现实

C.着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D.重视研究人的前世

答案 B

解析 论述儒家思想的著作是《春秋》,题干中的信息“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特点是注重研究社会现实。

6.(2018·沙市中学高二期中)春秋时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导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

据此可知,孔子(  )

A.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

B.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

C.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

D.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

答案 C

解析 “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等字眼意在强调孔子努力拉近礼制与人们的距离,尽力与时代相适应,让人更好地接受礼制,C项符合题意,正确;礼制就是要强化等级观念,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孔子是试图推动礼制的复兴,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出孔子是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C项。

题组2 老聃与《道德经》

7.(2019·深圳调研)老子认为“无为而无不为”,因为天地万物,都有一个独立不变,周行不殆的道理,用不着神道作主宰,更用不着人力去造作安排。

该思想(  )

A.源自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B.批驳了诸子百家思想

C.希望重建社会等级秩序

D.否定了自然法的思想

答案 A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老子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与材料中“天地万物,都有……”相符,故A项正确。

8.某企业高层管理者非常推崇“君逸臣劳国必兴,君劳臣逸国必衰”的信条,其实此信条的观点源于(  )

A.“仁者爱人”B.“克己复礼”

C.“为政以德”D.“无为而治”

答案 D

解析 “君逸臣劳国必兴,君劳臣逸国必衰”是说君主要顺应自然变化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即“无为而治”,故D项正确。

9.(2019·唐山高二检测)《老子》载: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这反映了道家学派(  )

A.同情人民的疾苦B.主张“道法自然”

C.提倡辩证法思想D.倡导“无为而治”

答案 D

解析 据“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可知,这反映的是道家学派“无为而治”的思想,故D项正确。

A、B、C三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

10.(2018·湖南师大附中高二检测)史学家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中提道:

“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

诸家皆专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总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说:

“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

”两者对道家思想高度肯定的主要依据是道家(  )

A.哲学有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B.“无为而治”的理念影响深远

C.经典著作充满了中国人的智慧

D.对世界本原进行了深入探讨

答案 D

解析 依据材料“诸家皆专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总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中国文化……的根在道家”可知,吕思勉和李约瑟认为道家思想成为诸子百家思想的根本,主要是因其对世界本原进行了深入探讨,故选D项。

11.(2019·荆州中学高二质检)史籍记载: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

”这反映了孔子(  )

A.经世致用的修史观念B.会通古今的历史视野

C.秉笔直书的勇敢精神D.高尚的学术道德修养

答案 A

解析 针对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为维护等级秩序,孔子作《春秋》,体现了经世致用的修史观念,故A项正确。

12.(2018·佛山一中段考)《左传》记载,卫国人仲叔于奚立下大功,拒绝国君分封城邑,而请求获赐只有天子、诸侯才能用的繁缨。

孔子对此评论说:

“惜也,不如多与之邑。

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

”材料表明(  )

A.诸侯可以在本国多次实行分封

B.孔子主张以严刑峻法治理国家

C.“假人器名”会危及君主专制

D.孔子力图维护传统的等级秩序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孔子“礼”的思想,表明孔子力图维护传统的等级秩序,故选D项。

A、B两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春秋时期政治体制不涉及君主专制问题,故C项错误。

13.(2018·北京高二检测)孔子说,君子在与他人保持和谐友善的同时还能坚持独立思想而不苟同于人,小人习惯于附和苟同别人的观点,但内心深处却并不友善。

后世儒者经常以此诫勉君臣,这体现出儒学(  )

A.具有调节政治关系的功能

B.具有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C.倡导与人为善、社会和谐

D.重视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儒学具有调节政治关系的功能,故A项正确;具有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倡导与人为善、社会和谐结论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儒家并没有提倡思想自由,而是主张人要有独立思想,故D项错误。

14.(2018·太原期末)老子是一个史官,生活在春秋时代,当时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正面临着全面瓦解。

从《老子》产生的时代背景判断,《老子》第三章中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主张的合理解释是(  )

A.老子反对下层平民间的斗争

B.老子反对墨子的“尚贤”

C.老子主张奴隶社会的“亲亲”

D.老子反对世袭为官制度

答案 C

解析 老子“不尚贤,使民不争”的主张是在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正面临着全面瓦解的背景下提出的,因此老子主张奴隶社会的“亲亲”,故C项正确。

15.(2018·石家庄期末)老子认为,使用战争这种手段一定要慎之又慎:

首先,不能轻易运用武力;其次,即使在迫不得已用兵时,也一定要以一种“悲哀”的心情来对待;就是打了胜仗,也绝不可以炫耀,而应该“以丧礼处之”。

这体现出他的人生观是(  )

A.恬淡为上,胜而不美B.隐忍退让,以和为贵

C.知足寡欲,隐于山野D.上善若水,刚柔并济

答案 A

解析 题干中“迫不得已用兵”说明老子认为最终还是可以用战争的方式解决问题,故B项错误;题干中只提到了对待战争应该持怎样的态度,而没有谈到欲望的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中“使用战争这种手段一定要慎之又慎”“不能轻易运用武力”说明老子是反对战争的,与刚柔并济不符,故D项错误。

16.(2018·莆田一中课堂习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材料二 网络时代对孔子的解读:

众说纷纭。

网民甲:

孔子的儒教是统治中国劳动人民两千多年的封建意识形态,孔子本人也是个学术庸才,所创立的儒学不过是当时社会中一系列道德习俗的大杂烩,其著述毫无逻辑可言。

网民乙:

孔子思想的精华极具普世价值,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也获得世界认同,应对他尊敬。

盲目反孔,其实是不懂孔,是无知的表现。

声嘶力竭,不怕被笑话吗?

(1)“三十而立”一般被理解成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简述孔子的人生目标和他为实现其人生目标而进行的努力。

(2)请任选一位网民的观点,概括其对孔子的评价。

并说明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答案 

(1)人生目标:

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传承礼乐文化。

努力:

创办私学,收徒讲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整理文化典籍,倾注自己的政治理想。

(2)网民甲观点:

认为孔子思想代表了封建意识形态,对其持否定态度。

理解:

其对孔子的认识是片面的。

孔子被历代统治者当作了统治工具,但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网民甲有这种认识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不够到位。

网民乙观点:

孔子思想代表中国文化,具有普世价值。

理解:

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其学说经历了西汉、宋明的两次大变革,在培养中华民族的气节、操守、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强调责任使命感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孔子的核心思想“仁”,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具有普世价值。

解析 第

(1)问,关键信息是“孔子所处的时代”,结合孔子的政治活动和教育活动等作答。

(2)问为开放性设问,结合孔子思想的影响作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