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护理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88586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2.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护理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护理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护理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护理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护理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护理方.docx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护理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护理方.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护理方.docx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护理方

胸腰椎骨折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血瘀气滞证:

损伤早期,瘀血停积、血瘀气滞、肿痛并见,多见局部肿胀、疼痛剧烈,胃纳不佳,大便秘结,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二)营血不调证:

损伤中期,筋骨虽续而未坚,肿痛虽消而未尽,局部疼痛程度已有减轻,但活动仍受限,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缓。

(三)气血两虚证:

损伤后期,气血不足,筋骨不坚,可见腰部酸软、四肢无力、活动后腰部仍隐隐作痛,舌淡苔白,脉虚细。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腰背部疼痛

1.评估疼痛诱因、性质、部位、持续时间,与体位关系,做好疼痛评分。

2.仰卧硬板床,慎起居,避风寒,以免加重疼痛。

3.配合医师行持续骨盆牵引,牵引重量为10~15千克,一般在24~48小时内腰背痛可逐渐缓解。

及时评估牵引效果及腰背部疼痛的情况。

4.遵医嘱腰背部中药贴敷、中药离子导入、艾灸、拔罐、中药熏蒸等治疗,观察治疗后效果,及时向医师反馈。

5.给予垫枕复位:

患者仰卧硬板床,于骨折脊椎平面垫约厚10cm的软枕(杨氏万能包),并逐渐加高,在数日内加至15-20cm,达到使脊柱过伸复位。

6.遵医嘱给予耳穴压豆或镇痛药,减轻疼痛。

(二)肢体麻木

1.评估麻木部位、程度以及伴随的症状,并做好记录。

2.协助患者按摩拍打麻木肢体,力度适中,增进患者舒适度,并询问感受。

3.麻木肢体做好保暖,指导患者进行双下肢关节屈伸运动,促进血液循环。

4.遵医嘱局部予中药熏洗、中药塌渍、艾灸等治疗,注意防止皮肤烫伤及损伤,观察治疗效果。

5.遵医嘱予穴位注射,常用穴位:

足三里、环跳、委中、承山等。

(三)下肢活动受限

1.评估患者双下肢肌力及步态,对肌力下降及步态不稳者,做好安全防护措施,防止跌倒及其他意外事件发生。

2.做好健康教育,教会患者起床活动的注意事项,使用辅助工具行走。

3.卧床期间或活动困难患者,指导患者进行四肢关节主动运动及腰背肌运动,提高肌肉强度和耐力。

4.保持病室环境安全,物品放置有序,协助患者生活料理。

5.遵医嘱予物理治疗如中频脉冲、激光、微波等;或采用中药热熨、中药熏洗、穴位贴敷等治疗。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胸腰椎复位的护理

1.前告知患者复位方法及配合注意事项。

2.复位后注意观察患者腰背部疼痛、活动度、双下肢感觉运动及大小便等情况。

3.一旦复位后吧,应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减少软垫厚度至10cm以上,保持复位。

4、仰卧硬板床休息,定时轴向翻身,侧卧时背部置长垫。

5.保持过伸姿势8-10周。

(二)骨盆牵引的护理

1.牵引治疗前做好相关解释工作,告知注意事项以取得必要配合。

2.遵医嘱选择合适的体位及牵引重量、牵引角度,牵引时上下衣分开,固定带松紧适宜,使患者舒适持久。

3.牵引时嘱患者全身肌肉放松,以减少躯干部肌肉收缩抵抗力。

4.牵引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感受,观察患者是否有胸闷、心慌等不适,及时调整。

出现疼痛加重等不适立即停止治疗,通知医师处理。

5.注意防寒保暖,用大毛巾或薄被覆盖患者身体。

6.牵引后患者宜平卧20分钟再翻身活动。

(三)围手术期护理

1.术前护理

(1)做好术前宣教与心理护理,告知手术注意事项及相关准备工作,取得患者的配合。

(2)术前2天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及俯卧位训练。

(3)对于吸烟者劝其戒烟,预防感冒;指导患者练习深呼吸、咳嗽和排痰的方法。

(4)常规进行术区皮肤准备、药物过敏试验及交叉配血等。

2.术后护理

(1)术后妥善安置患者,搬运患者时,保持脊椎一条直线,防止扭曲,使用过床板平托过床。

翻身时,采取轴线翻身方法。

(2)根据不同的麻醉方式,正确指导患者进食,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

(3)注意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观察双下肢感觉、运动、肌力等神经功能的变化。

(4)观察伤口敷料渗出情况,保持伤口负压引流管通畅,定时倾倒引流液,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观察引流液色、质、量的变化,并正确记录。

(5)指导患者进行足趾、踝部等主动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评估患者下肢疼痛改善情况,循序渐进指导患者进行平卧抬臀,三、四、五点支撑及飞燕式等功能锻炼。

(6)积极进行护理干预,预防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及下肢静脉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

(7)对排尿困难者,可采取艾灸关元、气海、中极等穴位,或予中药热熨下腹部,配合按摩,以促进排尿。

对于便秘患者,采取艾灸神阙、天枢、关元等穴位,或进行腹部按摩,每天4次,为晨起、午睡醒后、早餐及晚餐后l~3小时进行,顺时针方向按摩,以促进排便。

(8)卧床期间协助患者做好生活护理,满足各项需求。

(四)药物治疗

1.早期:

内服损伤活血胶囊,1次4粒,1日2次;外用草乌南星软膏40g加15味消炎散腰背部外敷,乌樟镇痛外用液15ml腰背部涂擦,1日1次或隔日1次,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2.中期:

内服参川生骨胶囊,1次6粒,1日3次,加味虎潜丸1次1丸,1日2次;外用通筋散40g加二乌南星散40g腰背部外敷,乌樟镇痛外用液15ml腰背部涂擦,1日1次或隔日1次,接骨续筋,舒筋活络。

3.后期:

内服参川生骨胶囊,1次6粒,1日3次,加味虎潜丸1次1丸,1日2次;外用独香舒筋洗药200g熏洗腰背部,1日3次,舒筋活血通络。

(五)中医特色技术

1.中药外敷(详见附录2)

2.中药离子导入(详见附录2)

3.中药塌渍(详见附录2)

4.艾灸(详见附录2)

5.中药热熨(详见附录2)

6.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7.拔罐(详见附录2)

8.中药涂药(详见附录2)

9中药熏洗(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早期卧硬板床休息为主,不宜下床。

2.指导病人及家属正确翻身,按摩骨突出处。

3.尽可能避免外伤,注意保暖。

4.功能锻炼

(1)早期行平卧位抬臀练习,每日做3-4次,每次100下,臀、背部抬得越高,速度越快越好,动作要协调,循序渐进,由少到多,逐渐加大。

(2)中后期行三、四、五点支撑法及飞燕点水法锻炼。

(3)嘱患者勿过早下床活动,锻炼时勿急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才有利于早日康复。

(二)体位护理

1.患者平卧硬板床,骨突部位垫海绵垫,在骨折部垫一薄枕,使脊柱背伸。

2.为防止患者因卧床时间过长而发生压伤和压疮,需定时为患者翻身,翻身时切忌脊柱旋转扭曲,以免加重损伤。

3.按摩骶尾部或用酒精擦拭,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三)饮食护理

1.早期饮食宜清淡,应以易消化的饮食或半流质为主,多吃水果、蔬菜,忌食肥甘厚味、辛辣及易胀气的豆类食物。

必要时以大承气汤水煎服或灌肠。

2.中后期饮食应以营养和钙质丰富的食物为主,按照健脾和胃,补益肝肾,强筋壮骨之原则来调理饮食。

(四)情志护理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多属突发性损伤,伤及筋骨,以致气血瘀滞,导致不同程度的肿痛和功能障碍。

患者表现出焦虑、急躁及对疾病预后惊恐的心理。

因此护理人员应在详细了解病情、争取合理治疗措施的同时,加强心理护理,给予患者耐心细致的安慰和解释,解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帮助患者了解损伤修复过程和治疗措施,以配合治疗。

(五)并发症的护理

1.腹胀便秘:

按摩腹部,每日在右下腹顺着结肠向上、向左、向下按摩,时间为20-30分钟,每日3次,可预防腹胀便秘。

如出现上述症状,可针刺足三里、关元、气海、天枢穴以理气消胀,促进排便。

根据患者年龄、体质不同采用相应行针疗法。

2.尿闭:

由于部分患者不习惯卧位,常造成小便困难,甚至尿潴留。

在排除神经功能损害性尿潴留的情况下,可用流水诱导排尿,同时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解除其紧张情绪,配合按摩期门穴1000下左右,耳穴取膀胱、肾、皮质下压迫3-7天,针灸疗法取三阴交、委中,针后加灸效果更好。

以上处理均无效者予以导尿,但尿管留置时间不宜超过3天,以免发生泌尿系感染。

五、护理难点

患者长期坚持腰背肌功能锻炼的依从性较差。

解决思路:

1.告知患者腰背肌功能锻炼的方法及重要性,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2.印制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宣教资料,向出院患者发放。

3.调动患者家属的积极性,协助、监督患者日常锻炼。

4.多与患者沟通及随访。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

胸腰椎骨折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气滞血瘀证:

患者心烦急躁,唇色青紫,面色晦暗,肌肤甲错,毛发不荣,病损部位胀满疼痛,或痞块刺痛拒按,痛点固定不移,舌质紫暗或瘀斑,脉细或弦。

(二)营血不和证:

面色萎黄,头晕心悸,气短乏力,自汗,失眠,病损部位骨折处久不愈合,疼痛、活动受限、舌淡嫩,脉细弱。

(三)肝肾亏虚证:

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舌色淡,筋弛不收,肢体麻木,关节不利,爪甲无华,病损处活动不利,舌淡红,脉细弱。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无移位型

1.无移位型桡骨远端骨折,无需复位,直接以小夹板外固定。

2.小夹板固定:

上臂自然下垂、肘关节屈曲90°、前臂中立位、手半握拳、拇指对掌位,前臂吊带悬吊。

3.卧位时自然伸臂并将前臂抬高与心脏成水平位。

4.观察小夹板包扎的松紧度,以布带能在夹板上下移动1cm为标准。

5.根据患肢肿胀情况,及时告知医师,调整布带松紧度。

6.观察有无神经受压情况:

患肢末梢的感觉,有无麻木,活动是否自如,有异常,找原因,通知医师处理。

(二)伸直型

1.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外固定。

2.观察骨折部位疼痛、肿胀、血运情况;外固定包扎的松紧度。

3.患肢皮肤温度和颜色、动脉搏动、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及被动活动手指时的反应等。

4.小夹板固定后施护内容同前。

(三)屈曲型

1.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外固定。

2.夹板外固定后1~2周内,嘱患者行握拳活动,以活动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

3.2周后在继续行握拳活动基础上,可开始行肩、肘关节的活动。

4.从3~4周开始逐步行前臂旋转和肩关节的抬举运动。

5.约5~6周拆除夹板外固定后,逐步加强腕、肘关节屈伸及前臂旋转等功能活动锻炼。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手法整复治疗的护理

1.事前告知患者复位方法及配合注意事项。

2.做好患肢皮肤清洁,检查皮肤有无破损、溃疡等。

3.整复时,一般选择坐位,老年人平卧位,嘱患者自然放松,配合固定体位。

4.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询问患者感受,根据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5.治疗中体现爱伤精神,注意对患者隐私的保护,冬季注意保暖。

6.整复后以小夹板绷带固定稳妥。

(二)小夹板固定的护理

1.治疗前告知患者小夹板固定的方法及配合注意事项。

2.整复完成后告知患者严格遵医嘱患肢制动,以防移位。

3.固定时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询问患者感受,根据情况调整小夹板。

4.小夹板包扎的松紧度,以布带能在夹板上下移动1cm为标准。

随着患肢肿胀逐渐消退,调整布带松紧度。

5.密切观察患肢远端感觉运动、血液循环及皮肤色泽等情况,重视患者的主诉,以便及时处理。

6.整复固定完成后,搬动患者时,注意患肢保护,保持正确的位置,防止骨折端再移位。

7.固定期间,抬高患肢并保持患肢的功能位。

站立或坐位时肘关节屈曲90º,前臂旋前中位,绷带或三角巾悬挂于胸前。

卧床休息时,帮助病人的患肢摆放舒适,保持固定位置,抬高患肢30°。

8.骨折复位后2周内应固定在掌屈偏向尺侧位,在固定期间禁止手背屈位活动和向桡侧活动;2周以后应固定在功能位置,即手略微背屈位置。

9.整复固定后麻醉药效消失,患者感觉正常后,即可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三)围手术期护理

1.术前护理

(1)做好术前宣教与心理护理,告知手术注意事项及相关准备工作,取得患者的配合。

(2)老年患者反应迟钝对病伤不敏感易掩盖临床症状,检查时应详细全面了解其是否存在合并症或内科疾病,针对其合并症,术前及早给予对应处理。

(3)吸烟者劝其戒烟,预防外感。

(4)常规进行术区皮肤准备、药物过敏试验等术前准备。

2.术后护理

(1)搬运时,注意患肢保护。

(2)术后根据不同的麻醉方式,选择适宜的体位,安置患者于舒适卧位。

(3)观察生命体征及患肢远端感觉、运动、血液循环及伤口敷料的情况,以便及时处理。

(4)麻醉消除后,即应鼓励患者积极进行功能锻炼。

(5)根据麻醉方式,选择合理的膳食。

(6)吃饭、穿衣、下床等活动时,务必有家人保护,注意安全,以防跌倒,再次损伤。

(四)药物治疗

1.早期:

内服行气祛瘀的损伤活血胶囊1.6g/Bid,痛甚加玄胡止痛胶囊,肿甚加三七片;外用止血凉血的二乌南星膏加十五位消炎散,外敷1日1次。

2.中期:

内服通经活络、接骨续筋的参川生骨胶囊2.4g/bid,肿痛消退较慢者加损伤活血胶囊1.6g/Bid;外用活血通络接骨续筋的骨伤消肿散加通筋散外敷1日1次。

3.后期:

内服强筋健骨、补益肝肾的参川生骨胶囊2.4g/bid加味虎潜丸9g/bid;外用二乌南星散及骨伤消肿散外敷1日1次。

夹板去除后可选用独香舒筋洗药200g熏洗。

(五)特色技术

1.中药外敷(详见附录2)

2.中药塌渍(详见附录2)

3.中药熏洗(详见附录2)

4.艾灸(详见附录2)

5.中药涂药(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骨折初期以卧床休息为主,取舒适体位,卧床时帮助病人的患肢摆放舒适,保持固定位置,抬高患肢30°。

2.站立或坐位时肘关节屈曲90º,前臂旋前中位,绷带或三角巾悬挂于胸前。

3.日常活动时注意对患肢的保护。

4.功能锻炼:

(1)早期:

复位固定后当日及术后次日即可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等张收缩练习,防止肌腱粘连和肌萎缩。

进行患肢未固定关节的活动,包括肩部悬挂位摆动练习和肘关节主动屈伸练习。

2~3天后做手部关节主动运动,手指屈伸,并逐渐增加运动幅度及用力程度。

做肘关节屈伸活动,角度由小到大,逐步加大活动范围。

(2)中期:

①手指抓握锻炼及手指的灵活性锻炼。

②适度进行前臂旋转功能练习,旋前40度,旋后30度左右,逐渐加大,同时行肘关节伸屈活动。

(3)后期:

拆除外固定后,以关节松动术为主,每日1~2次。

①桡腕关节松动

(a)牵拉与挤压,患者坐位,肢体放松,屈肘前臂旋前置于桌面,术者面对患者,一手固定其前臂远端,另一手握住腕关节的近排腕骨处,作纵向牵拉、挤压桡腕关节。

(b)前后位滑动,患者前臂中立位,术者一手固定前臂远端,另手握住近排腕骨部位,轻牵引下,分别向掌背侧滑动近排腕骨。

(c)桡尺侧方向滑动,患者前臂旋前位,术者一手固定桡骨远端另一手握住近排腕骨处,轻牵引下,分别向桡尺侧滑动桡腕关节。

(d)旋前,旋后位滑动,术者一手固定前臂远端,另一手握近排腕骨处,分别将腕关节做旋前、旋后运动。

②桡尺关节松动

(a)患者前臂旋后位,术者双手握住患者尺骨远端,拇指在掌侧,其余4指在背侧,术者尺侧手固定,桡侧拇指将桡骨折端向背侧推动。

(b)患者前臂旋前位,术者拇指在背侧,其余4指在掌侧,桡侧用手固定,拇指将尺骨向掌侧推动。

③腕间关节松动前后位滑动,患者前臂中立位,一手握近端,一手握远端,往返推动。

做上述运动后,嘱患者向各方向活动腕关节,每日2次,每次30~60分钟。

(4)注意在康复训练中,宜循序渐进,忌用暴力强扳,以免引起新的损伤。

(二)饮食指导

1.骨折早期饮食宜清淡、富营养、易消化,忌食肥甘、煎炸之品。

2.骨折中后期宜选择补益气血之品。

3.老年患者患者鼓励多饮水和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和水果,以利大便通畅。

(三)用药护理

中药贴敷、涂擦者注意观察局部皮肤有无过敏反应。

(四)情志护理

1.做好心理疏导和生活护理。

2.避免患者焦虑情绪和恐惧心理,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五)并发症护理

1.骨筋膜室综合征掌屈尺偏加压固定,可使前臂筋膜室压力升高,腕部过度屈曲可减少静脉回流,使筋膜室的压力进一步增高,严重时可出现筋膜室综合征。

因此石膏或夹板固定后观察手部血运及疼痛性质,如出现患肢被动牵拉痛,远端动脉搏动逐渐减弱或消失等症状,应立即拆除一切外固定,及时报告医生予以处理。

2.关节强直多由于骨折处理后未能积极主动活动所致,应向病人解释功能锻炼的目的是促进气血运行,防止患肢肿胀,避免关节僵硬,以取得病人配合。

在准确的复位及局部牢固外固定下,指导患者及早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

解除外固定后,配合中药熏洗,可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五、护理难点

骨折手法整复固定后由于患者依从性差导致骨折移位。

解决思路:

1.整复固定前告知患者手法整复固定稳妥前,务必保持患肢制动,不得随意改变体位,以免骨折断端移位。

2.整复后固定稳妥,松紧度适宜,以确保效果。

3.在主管医师的指导下行功能锻炼,避免盲目冒进。

 

锁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血瘀气滞证:

伤后2周以内。

外伤后经络受损,血溢脉外,瘀于皮下筋膜,阻塞气血、气滞血瘀。

局部压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二)瘀血凝滞证:

伤后2-4周。

仍有瘀凝气滞,肿痛尚未尽除,断骨已正,骨折未愈,伤处疼痛拒按则加剧,功能活动障碍。

舌红或有瘀点,苔白,脉弦。

(三)肝肾不足证:

骨折4周以上。

断骨未坚,筋脉疲软,可出现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两目干涩,视物模糊,五心烦热,遗精盗汗,舌红苔薄,脉细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肿痛

1.评估肿痛的诱因、性质、部位、与体位的关系,肢体感觉、运动情况。

2.避风寒、慎起居。

3.中药外敷患处并以绷带包扎固定稳妥。

4.包扎后三角巾悬吊患肢于胸前。

5.必要时药物消肿止痛。

(二)畸形

1.评估骨折碎裂的程度及断端移位的情况,观察病人有无合并血管或神经的损伤。

2.配合医师整复,评估整复效果及疼痛情况。

3.用“8”字形绷带固定,注意松紧度适宜。

4.遵医嘱中药贴敷、中药涂擦等治疗。

(三)活动受限

1.伤侧肢体功能受限,肩部下垂,上臂贴胸不敢活动,以健手托扶患肘。

2.观察病人神志、面色、呼吸情况及生命体征变化,伤侧肢端感觉血运及手指运动情况。

3.评估活动受限的范围及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4.外固定时,注意观察病人双手及前臂有无麻木感,桡动脉搏动是否有减弱或消失,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5.生活用品置于方便取用处,协助患者体位移动,患侧肢体悬吊于胸前,指导其功能锻炼。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手法整复的护理

1.整复前告知患者整复的方法及需配合注意事项。

2.清洁局部皮肤,嘱患者自然放松。

3.患者取坐位,挺胸抬头,双手叉腰,不得随意移动身体。

4.观察患者的面色和反应,随时询问其感受,有不适及时处理。

5.手法整复后,患者需制动到包扎固定稳妥后,方可改变体位。

6.整复完成后,需家属或护理人员在侧保护,以免跌倒,再次损伤。

(二)外固定治疗护理

1.局部固定后,取半卧位或平卧位,避免侧卧位,以防外固定松动。

2.卧床休息时,应将肩胛区垫高,以保持两肩后伸。

3.离床活动时用三角巾或前臂吊带将患肢悬吊于胸前。

4.幼儿锁骨骨折无移位情况时,只要用三角巾悬吊患侧上肢2~3周即可;如发现有移位,用“8”字形绷带固定1~2周。

5.活动时,留意空间、注意幅度,加强保护意识。

(三)运动疗法

1.损伤初期,制动休息,避免活动。

2.局部固定后,即可开始锻炼,做握拳、伸屈肘关节、两手插腰、后伸肩部等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肿胀,促进骨折愈合,避免肩前屈、内收动作。

3.解除外固定后则加强锻炼,着重练习肩的前屈、见旋转活动,如两臂做划船动作。

(四)围手术期的护理

1.术前护理

(1)做好术前宣教与心理护理,告知手术注意事项及相关准备工作,取得患者的配合。

(2)常规进行术区皮肤准备、药物过敏试验等。

(3)防寒保暖,避免感冒。

2.术后护理

(1)转运时,注意保护伤肢。

(2)术后根据不同的麻醉方式,选择适宜的体位,安置患者于舒适卧位。

(3)观察生命体征及患肢感觉、运动的情况,以便及时处理。

(4)观察伤口敷料渗出情况,保证负压引流的通畅。

观察并记录引流量的颜色、性状及量。

(5)麻醉消除后,即应鼓励患者积极进行功能锻炼。

(6)根据麻醉方式,选择合理的膳食。

(7)卧床期间给予必要的生活协助。

(四)药物治疗

1.早期:

内服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的损伤活血胶囊1.6g/Bid;外用外用止血凉血的草乌南星软膏加20克十五位消炎散20克,外敷1日1次或隔日1次。

2.中期:

内服活血和营、接骨续筋的参川生骨胶囊2.4g/Tid,肿胀较重加损伤活血胶囊1.6g/Bid;外用骨伤消肿散20g外敷1日1次或隔日1次。

3.后期:

内服补益肝肾、疏通经络的参川生骨胶囊2.4g/bid加味虎潜丸9g/bid;外用二乌南星散20g加骨伤消肿散20g外敷1日1次或隔日1次。

(五)特色技术

1.中药外敷(详见附录2)

2.中药涂擦(详见附录2)

3.中药塌渍(详见附录2)

4.中药离子导入(详见附录2)

5.艾灸(详见附录2)

6.中药熏洗(详见附录2)

7.中药熏蒸(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骨折患者,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从旁协助。

2.病人固定期间,站立行走时要求病人双手叉腰,昂首挺胸,这样骨折断端在外固定及病人的配合下,才能稳定。

3.睡觉时头部不能垫枕,要把枕头垫在背上,不能患侧卧位。

4.固定期间要密切观察患侧上肢血运情况,防止神经及血管的压伤.

5.指导正确的咳嗽方法,注意保护,以免加重损伤。

(二)饮食指导

1.损伤初期饮食宜以清淡为主,选用调理脾胃、佐以活血祛瘀之品,如丝瓜、茄子、蜂蜜、鸭肉、鹌鹑等,忌酸性、生冷寒凉之物。

2.损伤恢复期宜用补益气血的食品,如桂圆肉、大枣、木耳、兔肉、鸽肉、鸡蛋、动物肝脏等。

忌耗气伤津及粘腻难以消化之品。

3.伤病后期宜用补益肝肾、强筋壮骨的食品,如栗子、枸杞、核桃、海参、甲鱼、猪蹄、鸡爪等。

忌辛辣、香燥之物、戒烟酒。

4.老年患者患者鼓励多饮水和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和水果,以利大便通畅。

(三)情志护理

1.了解患者的情绪,使用言语开导做好安抚工作,保持心情舒畅。

2.转移患者注意力,保证患者情绪稳定、正常。

3.疼痛时,避免更多的刺激,保持室内安静,必要时使用镇静止疼药。

(四)用药护理

1.中药贴敷、涂擦者注意观察局部皮肤有无过敏反应。

2.骨折治疗仪、中频脉冲治疗仪注意强度适宜。

五、护理难点

患者顾虑骨折愈合后影响美观。

解决思路:

1.详细告知治疗的方法和预后情况。

2.向年轻患者宣讲成功病例,增强信心。

3.手术疤痕可以使用除疤液祛除。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寒湿痹证:

肢体关节酸楚疼痛、痛处固定,有如刀割或有明显重着感或患处表现肿胀感,关节活动欠灵活,畏风寒,得热则舒。

舌质淡,苔白腻,脉紧或濡。

(二)风湿热痹证:

起病较急,病变关节红肿、灼热、疼痛,甚至痛不可触,得冷则舒为特征;可伴有全身发热,或皮肤红斑、硬结。

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三)瘀血闭阻证:

肢体关节刺痛,痛处固定,局部有僵硬感,或麻木不仁,舌质紫暗,苔白而干涩。

(四)肝肾亏虚证:

膝关节隐隐作痛,腰膝酸软无力,酸困疼痛,遇劳更甚,舌质红、少苔,脉沉细无力。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症状施护:

(一)膝关节疼痛

1.评估疼痛性质、部位、程度、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

2.疼痛剧烈的患者,以卧床休息为主,受损关节保持功能位。

3.局部保暖并在关节处加护套。

4.勿持重物,可使用辅助工具,减轻对受累关节的负重。

5.遵医嘱穴位贴敷:

取阿是穴。

局部皮肤色红,禁止穴位贴敷。

6.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

7.遵医嘱中药熏洗。

(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