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新文化运动 精品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978796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49.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新文化运动 精品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教学设计新文化运动 精品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教学设计新文化运动 精品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教学设计新文化运动 精品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教学设计新文化运动 精品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新文化运动 精品教案.docx

《教学设计新文化运动 精品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新文化运动 精品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设计新文化运动 精品教案.docx

教学设计新文化运动精品教案

教学基本信息

课名

新文化运动

是否属于

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学科

历史

学段

第二学段

年级

高二

授课日期

20**年9月

教材

书名:

文化发展历程出版社:

岳麓版出版日期:

20**年5月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课程的核心价值,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所提出的新的课程目标,由教育部新近制定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

“历史课程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历史课程的重要特性之一就是人文性。

即“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论:

认知发展是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的,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略高于他们现有思维水平的教学,使学生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平衡,从而帮助学生发展已有经验,并建立新的经验。

知识是在主体、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之中建构起来的。

学习观:

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岳麓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第22课的《新文化运动》。

对课标相关内容的理解

高中课标:

概括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初中课标:

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同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初高中课标对比之后,可以更清晰的了解高中历史课上所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即知道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认识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的内在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究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课题及与相关内容的联系

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 

(1)从近代抗争史的角度看,新文化运动是旧革命的总结、新革命的曙光:

它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深刻反思,带来了对传统文化的彻底批判,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做好了思想准备。

 

(2)从近代探索史的角度看,新文化运动是旧思想的发展、新思想的肇始:

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从师夷长技、君主立宪、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发展到了新文化运动前期强调思想革新;在革命后继续推动中国历史的前行。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反观社会现实,力争与学生在独立自由精神与责任意识方面形成共鸣。

(3)近年来,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解读和反思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对《新青年》的诠释不绝如缕,更有历久弥新的趋向。

依据存留下来的七卷《新青年》文本解读其思想内涵仍是根本出发点。

学生情况分析:

通州区永乐店中学是通州区唯一一所位于农村的示范高中,我校高二学生有一定历史知识和相关知识的积累,整体上积极向上,有较强的进取心和求知欲。

但文科班的学生也存在着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的问题,教学中需要兼顾。

对《新文化运动》这一内容在初中已经有所涉猎,但由于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对历史的领悟力也还比较欠缺,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教学方式:

问题探究法、史料研习法、讲授法相结合。

教学手段:

结合有关材料,以问题为抓手设疑引思,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相结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提高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技术准备:

多媒体、自制PPT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突出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现状),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三个提倡三个反对”的逻辑关系),提高阅读、理解、分析材料并得出结论的能力;通过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提高正确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听老师讲授,研习文字、图片等资料,运用“动机与效果”的方法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内容及其对近代思想解放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节历史人物的学习,对陈独秀等在历史关键时刻为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挺身而出的人所拥有的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和热情洋溢的爱国情操有认同感。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弘扬的民主科学精神的学习,认同其是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形成独立自主的健全人格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以及历史影响。

教学难点:

①新文化运动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②新文化运动对近代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学流程示意

教师活动

板书设计

思想革命

专制和迷信文民主和科学

反对旧道德化新道德提倡

旧文学运新文学

思想解放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导入:

出示图片: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一本名为《新青年》的杂志,那一期的专访标题是“新偶像,甜馨,两岁半也能掀起‘龙卷风’”。

2岁半就可以算“新青年”!

无稽之谈!

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把36岁的陈独秀也说成是“新青年”,还有这样的描述:

出示材料:

“‘新青年’并非指年龄抑或身体状况,而在于头脑中的思想意识,即便是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

——韩冰《新文化运动与<新青年>中的新青年》

教师讲解:

文章中说“忽略年龄和身体状况”,那2岁半的甜馨算不算“新青年”呢?

于是,我在网上查找有关“新青年”的标准和定义。

结果,XX上的第一个答案是陈独秀创办月刊《新青年》。

这里就有关于“新青年”的答案吗?

一个20世纪出版的杂志,里面就算有20世纪对于新青年的标准,难道还能有21世纪新青年的标准?

出示材料:

带着疑问,我深入了解了《新青年》,受到很大的启示。

特别想找人交流。

而今天正好是一个机会,因为我们要学习《新文化运动》,而考察新文化运动的一手资料就是这本《新青年》杂志。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从《新青年》的视角出发,来解读新文化运动是怎样运动起来的,并在其中寻找有关“新青年”的答案。

【意图】:

一个看似与本课无关的内容,一个比较有名的小偶像,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产生兴趣。

看似无意,却有深意。

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铺天盖地的真假新闻到处都是,如果不能理性的去辨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而理性在今天所具有的意义也恰恰是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重难点之一。

一、《新青年》的创办

出示图片:

教师讲解:

《新青年》杂志的创刊人,名为陈独秀。

早年中国秀才,后受到维新思想影响,开始向西方学习,几次留学日本,维新变法失败后又走上革命的道路,有着如此复杂经历的陈独秀,在1915年从日本归国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杂志,这本杂志最初并不叫《新青年》,而叫《青年杂志》,因与当时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的杂志名称雷同,于1916年9月更名为《新青年》。

教师设问,学生思考:

为什么这本杂志更名了,还要保留“青年”二字?

预设答案:

希望影响青年

教师讲解:

这本杂志最初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在1917年还曾一度中止出版。

后在陈独秀极力交涉下,才勉强续刊。

教师设问,学生思考:

如果是有些人可能就放弃了,但是陈独秀没有。

这体现了他身上具有什么精神?

预设答案:

坚持,执着

出示图片及文字:

蔡元培原名《宽容》现名《北大钟声》

(1868—1940)沈嘉蔚,1988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教师讲解:

正是这种坚持和执着让陈独秀等来了转机,那就是他与蔡元培先生的相识。

蔡元培时任北大校长,对于北大,他认为这所大学不应该成为“官僚养成所”,而应该是思想碰撞的最前沿。

这里没有新老之说,也没有正确言论之说。

所以,他在北大采取了“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宗旨。

正是这样的一种办学宗旨,北大教坛中既有旧式学者,比如穿马褂、留着长辫子的清末怪才“辜鸿铭”。

也有新思想的代表,比如穿着西服、打着领带的陈独秀。

陈独秀在蔡元培的几经邀请下担任北大文科学长,相当于现在的文学院的院长。

在这里,陈独秀如鱼得水,因为他找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

比如,蔡元培、胡适、李大钊、鲁迅。

与此同时,《新青年》杂志也随之迁至北京。

迁至北京的《新青年》同样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展示图片及文字:

教师讲解:

《新青年》从第四卷第1号开始改版,在《新青年》杂志的封面上“陈独秀先生主撰”字样消失了。

其原因是主撰者由一个人逐渐变为六个人,由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沈尹默轮流编辑,而且编辑部登载启事称:

“从第四卷一号开始,本志不要外稿,不发稿费”。

所有稿件均出自北大《新青年》编辑部。

至此,《新青年》从一种媒体的运作变成了一个思想宣传的非功利的平台。

过渡:

如果说陈独秀创办杂志,历经磨难,最后竟然抛弃功利,是不可思议的!

那更不可思议的事就是《新青年》的同仁竟然也认同这样做!

是怎样的驱动力让他们愿意放弃功利也要办这本杂志呢?

让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

【意图】:

对一件事产生兴趣,首先要对这件事件有了基本了解,产生了与自己现有思想的冲击。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深入思考。

以时间为依据,梳理《新青年》杂志的发展历程。

通过对《新青年》杂志的介绍,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创办过程,感受陈独秀办杂志由创办——停刊——重新运作——构建新平台的艰辛历程。

二、《新青年》的缘起

展示视频:

视频内容:

走入近代,战火肆虐,为拯救我们的国家,先进的中国人在不断探索。

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

李鸿章、曾国藩等人兴办洋务,创建多家近代企业。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维新变法,欲在中国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国家。

孙中山等革命党人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可谓给予民众巨大希望。

然而,一场甲午海战宣告洋务运动破产,一场“戊戌政变”宣告维新变法失败。

一场复辟帝制的闹剧,使民主共和成为空谈。

教师设问,学生思考:

一批批先进中国人为什么要向西方学习?

预设答案:

西方先进,中国落后

教师设问,学生思考:

我们学习了西方的科技和民主制度之后的结果呢?

预设答案:

失败

教师讲解:

到底怎样才能改变中国的落后?

中国落后的原因到底在哪儿?

也许这是每个先进的中国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陈独秀给出了一个答案。

而也正是这个答案让他创办了《新青年》杂志。

我们来看一则材料。

展示材料:

材料1:

刘仁静在《回忆党的“一大”》中说,陈独秀和他谈起他是怎么办起《新青年》的,“他说,一九一五年袁世凯承认二十一条约的时候,对他的刺激很大,他认为……在中国进行政治革命没有意义,要从思想革命开始,要革中国人思想的命”。

——《回忆党的“一大”》

教师设问,学生思考:

陈独秀为何创办《新青年》?

预设答案:

思想革命

教师设问,学生思考:

是什么事情刺激了他,让他想要思想革命?

预设答案:

1915年袁世凯承认“二十一条”

教师设问,学生思考:

“二十一条”是什么?

预设答案:

中日签署的不平等条约,试图把中国变成殖民地。

教师设问,学生思考:

“二十一条”签署历经了5个月的时间,期间袁世凯政府一直在不断与日本周旋,试图阻止“二十一条”签署,但最后仍在日本的逼迫下承认了“二十一条”,这说明什么?

预设答案:

中国的落后。

教师设问,学生思考:

中国的落后就会让陈独秀意识到政治革命没有意义,要思想革命吗?

这好像还是不通。

当我们再细细去看这句话的时候,你会发现这句话有点问题,问题在哪儿?

预设答案:

袁世凯。

教师设问,学生思考:

他用的不是“中华民国”承认“二十一条”,也不是用“中国”被迫承认“二十一条”。

他想表达什么?

预设答案:

专制。

教师讲解:

最让陈独秀受刺激的是,在1912年我们建立了民主共和国,民主制度已经确立了,但袁世凯竟然还在专制独裁,甚至还在策划着一件更具有“专制”意味的事情——复辟帝制。

出示图片及材料:

 

教师设问,学生思考:

为了实现他复辟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