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历史新导学笔记选修三岳麓通用版讲义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第16课.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83082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历史新导学笔记选修三岳麓通用版讲义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第16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版历史新导学笔记选修三岳麓通用版讲义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第16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版历史新导学笔记选修三岳麓通用版讲义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第16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版历史新导学笔记选修三岳麓通用版讲义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第16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版历史新导学笔记选修三岳麓通用版讲义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第16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历史新导学笔记选修三岳麓通用版讲义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第16课.docx

《版历史新导学笔记选修三岳麓通用版讲义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第16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历史新导学笔记选修三岳麓通用版讲义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第16课.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历史新导学笔记选修三岳麓通用版讲义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第16课.docx

版历史新导学笔记选修三岳麓通用版讲义第四单元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第16课

第16课 处于战争边缘的世界

[课标要求] 认识“冷战”局面的特点。

一、剑拔弩张的美苏争霸

1.历史背景

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开始调整对外政策;美国提出对苏联的两手政策。

2.戴维营会谈

(1)时间:

1959年,赫鲁晓夫出访美国,与艾森豪威尔举行戴维营会谈。

(2)结果:

戴维营会谈没有取得什么成果。

3.争霸

(1)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处于攻势。

(2)争夺的重点是欧洲,柏林是双方较量的焦点。

(3)1958~1961年第二次柏林危机,以修建柏林墙而暂告结束。

(4)特点:

既剑拔弩张又缓和,优势在美国。

[重要概念] 戴维营会谈

戴维营会谈是苏联为主动缓和东西方关系而采取的外交行动,根本目的在于争取实现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的目标,说明苏联走上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道路。

二、激烈的核军备竞赛

1.原因:

美、苏把军事实力作为争霸的砝码,核武器成为军备竞赛的重中之重。

2.概况

(1)核军备竞赛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

(2)1945年,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1949年,苏联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3)20世纪60年代开始,苏联力图和美国取得核均势。

(4)20世纪70年代初,美、苏战略核力量大体形成均势。

[归纳总结]

美、苏两国的核军备竞赛是在两大阵营对峙、“冷战”加剧的背景下进行的,呈现出不断升级的特点,经历了美国领先、苏联急追、美苏均势的发展历程。

三、核均势下的“恐怖和平”

1.美、苏争霸多次发生危机,把人类推向战争的边缘。

2.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是其中最具爆炸性的一次危机。

3.美、苏核军备竞赛的结果,使得双方都拥有多次毁灭对方的能力,因此他们竭力避免直接碰撞。

[归纳总结] 二战后至70年代初美苏核军备竞赛简表

历史阶段

竞赛的内容

基本态势

二战后初期到50年代中期

原子弹、氢弹

美国的核垄断地位被打破;核武器数量方面,美国遥遥领先

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

核武器的研制和运载工具

到70年代初,美苏战略核力量大体形成均势

主题一 美苏对抗

史料 西方有位学者写了本书,作者在前言中说:

本书评述的时间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数月,结束于苏联的解体,美苏对抗是这个时代政治图景的主线。

(1)美苏对抗的原因是什么?

(2)美苏对抗(争夺)的重点是什么?

说出你的理由。

(3)20世纪50、60年代,美苏对抗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哪些?

答案 

(1)原因:

美苏争霸的根本原因是双方均愿称霸世界,直接原因则是扩大本集团的势力范围。

此外还有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竞赛、军备竞赛、控制盟国和战略要地等方面的矛盾因素。

(2)重点:

欧洲。

理由:

因为在政治上谁控制了欧洲就在一定意义上具备了控制世界格局的能力;在经济上,两国最大经济市场都在欧洲,分别是西欧和东欧;在战略上,西欧是美国通向欧亚大陆的门户和向东欧推进的桥头堡,东欧则是苏联的屏障和安全带。

美苏争霸的主要对象是两极之间的“中间地带”。

(3)1958~1961年第二次柏林危机;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

主题二 美苏核军备竞赛

史料一 原子弹和氢弹的威力是相当大的。

1000克铀(火柴盒那么大)的原子核全部裂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万吨TNT炸药爆炸,相当于3000吨煤(无烟煤)燃烧所放出的热量。

1945年8月6日,人类第一次使用原子弹,投到了广岛。

当时广岛产生一个4.8公里的深灰色蘑菇云。

20分钟后,大火和风暴席卷了整个城市,7万座建筑物全部倒塌,整个城市夷为平地。

当时就有8万人死亡,5万人失踪。

到1945年年底,死亡15万人。

5年后因受原子弹爆炸伤害而致残的人达到20多万。

最终广岛因原子弹死亡的人数达30万。

[问题思考]

(1)根据史料谈谈,核武器与常规武器相比,有哪些不同点?

(2)最早拥有核武器的是哪两国?

产生了什么影响?

(3)50年代以后,美苏的核军备竞赛主要呈现出什么特点?

答案 

(1)杀伤力巨大。

(2)美苏两国。

导致美苏两国军备竞赛升级,尤其在核军备上。

(3)特点:

围绕核武器的研制和运载工具进行。

史料二 除了前已下达的关于停止在设置武器用建筑工地上进一步施工的命令之外,苏联政府还下令拆除被称为进攻性武器的武器,并加以包装运回苏联。

……我们现在应当非常谨慎,应当不采取对卷入冲突中国家的防务不会有益而只会使人激怒,甚至会挑起致命步骤的措施。

——赫鲁晓夫致肯尼迪的信

[问题思考]

(4)史料中赫鲁晓夫对此事的态度如何?

为什么采取这样的态度?

答案 (4)对美国让步。

实力比美国弱。

主题三 对峙下的“和平”

史料一 “从任何国家或港口驶往古巴的不论是什么种类的一切船只,如果发现载有进攻性武器将迫使它们回转。

……从古巴对西半球发射的任何导弹……看成是苏联对美国的进攻,需要对苏联作出充分的报复性反应。

”——肯尼迪电视演说

[问题思考]

(1)美国要报复的是什么事件?

肯尼迪的态度怎样?

答案 

(1)苏联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

态度强硬。

史料二 下图是一幅漫画,图中的赫鲁晓夫和肯尼迪正在起劲地掰手腕,他们的另一只手分别摁向控制对方导弹的按钮,赫鲁晓夫满头大汗……

[问题思考]

(2)你能从这幅漫画中得出哪些深层次的历史信息?

(3)美苏激烈争霸,他们之间为何没有发生战争?

答案 

(2)美苏争霸的战略优势在美国;“冷战”是双方对抗的主要形式;双方即使在形势异常紧张的情况下也不愿发动战争。

(3)双方都拥有大量核武器,一旦发生战争,就不存在最后的胜利者。

1.20世纪50年代后期,赫鲁晓夫为实现苏美共同主宰世界的战略目标而采取的措施有(  )

①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②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举行戴维营会谈 ③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④开始实行“缓和”战略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答案 A

2.导致“戴维营精神”开始烟消云散的事件是(  )

A.“柏林墙”的修筑B.美国U-2飞机事件

C.古巴导弹危机D.苏联采取积极进攻战略

答案 B

3.20世纪40年代、60年代发生过两次柏林危机,共同点是(  )

①都与两大集团之间关系的紧张相关 ②都由苏联首先挑起 ③都以“冷战”方式解决 ④都造成了德国和欧洲的分裂

A.①②B.②③④C.①③D.①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可采用参照法和排除法。

经过对两次柏林危机的分析,显然第一次是由于美国在西占区单独发行新货币而引起的,因此②错,排除含有②的A、B、D三项。

4.在古巴导弹危机的最后一刻,莫斯科下令舰船返航。

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腊斯克曾兴奋地对国家安全顾问说:

“两个家伙比赛瞪眼珠子,结果那个家伙先眨眼。

”上述材料体现的信息不能反映出(  )

A.美苏两国对峙

B.美苏由对峙走向缓和

C.美苏两国关系极度紧张

D.对抗中美国占优势

答案 B

解析 美苏关系由对峙走向缓和是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的,题干反映的古巴导弹危机是在此之前的20世纪60年代初发生的,故B项不符合当时的史实。

5.赫鲁晓夫在其回忆录中称:

“美国人用军事基地包围我国,用核武器威胁我们,而现在他们就会知道当敌人的导弹对准你的时候是什么滋味,我们干的也不过是小小地回敬他们一下。

”这体现了(  )

A.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

B.战争成为美苏争霸的主要方式

C.美苏间的军备竞赛逐步升级

D.古巴的国家安全受到巨大损害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包围”“核武器威胁”“导弹对准”说明美苏军备竞赛逐步升级,故本题选C。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在你们(美国)科学中心——农业研究所参观的很有意思,这是你们的骄傲。

我们在那里参观了牲畜、家禽——非常好!

我完全感觉不到,它们由于我们身在资本主义国家却代表社会主义国家而有什么抗议,它们懂得共处的必要性。

——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讲话

材料二 我对您1962年10月27日信中所做的声明表示尊重和信任,这个声明就是不会对古巴进攻和入侵,不仅美国方面不会这样做,而且西半球的其他国家方面也不会这样做,正如您在信中所说的那样。

那么,促使我们对古巴给予这种性质援助的动机也就不存在了。

——赫鲁晓夫给肯尼迪的信(1962年10月28日)

请回答:

(1)赫鲁晓夫访美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2)材料一中赫鲁晓夫的讲话有什么寓意?

(3)材料二中苏联“对古巴给予……援助”是指什么?

为什么援助的动机不存在了?

(4)材料二中涉及的事件最终说明了什么?

答案 

(1)赫鲁晓夫认为苏联可与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

(2)赫鲁晓夫借牲畜都知道共处来骂美国反苏反共连牲畜都不如。

(3)苏联在古巴修建导弹发射场。

美国保证美国与西方国家不会进攻古巴。

(4)说明美苏争霸优势在美国;同时说明苏联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与美争霸,而在核威慑下双方不敢轻易动武。

解析 第

(1)题结合教材内容回答即可。

(2)题赫鲁晓夫借牲畜、家禽来类比美国,痛骂美国。

第(3)题结合时间(1962年)、地点(古巴)、人物(肯尼迪)去分析,从材料二中肯尼迪保证“不会对古巴进攻”可知。

第(4)题实际上还是考查美苏核军备竞赛的影响,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阅读与思考]

提示 有道理。

两强相争,世界不得安宁。

两个超级大国拥有原子弹,必定会使核军备竞赛升级;而核军备竞赛的升级,使得双方都拥有多次毁灭对方的能力。

一旦发生核战争,就不存在最后的胜利者。

[自我测评]

提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苏关系出现了一些“和解”迹象。

美苏领导人1959年戴维营会谈就说明了这一点。

然而,“和解”只是表面的,美苏对世界霸权的争夺愈演愈烈,达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

1958年第二次柏林危机和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美苏争霸的突出手段是核军备竞赛,争夺范围遍布世界,重点在欧洲。

在这一阶段呈现出美攻苏守的特点。

[基础达标]

1.赫鲁晓夫上台后美苏关系出现了某些“和解”的迹象(  )

A.说明美苏两国放弃了对世界霸权的争夺

B.戴维营会谈是重要的表现

C.古巴导弹危机是重要表现

D.说明美苏两国放缓了军备竞赛的速度

答案 B

解析 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双方对抗激烈的表现。

2.20世纪50年代,苏联主动缓和东西方关系,签订对奥地利和约,赫鲁晓夫第一次访美,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举行戴维营会谈。

苏联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结束“冷战”局面,实现世界和平

B.实现苏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

C.在欧洲用“缓和”战略,在其他地区称霸

D.发动和平攻势,软化西方国家对苏立场

答案 B

解析 注意外交政策的变化是国家利益的需要这一原理。

A项表述明显是表面现象,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

C项不符合历史事实。

D项不是苏联的主要目的,其主要目的仍然是想称霸世界。

故B项符合题意。

3.下图中的柏林墙遗迹恰好放置在两辆坦克之间。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美、苏之间“冷战”的著名标志

B.西德与东德之间战争频繁

C.当年两大集团对峙的写照

D.对“冷战”时德国分裂的反思

答案 B

解析 柏林墙修建于1961年,是美、苏“冷战”的产物,但“冷战”并非以战争方式进行,故B项符合题意。

4.爱因斯坦曾经说:

“第三次世界大战怎么打我不知道,但我很清楚第四次世界大战的打法——用石块和木棒!

”这说明爱因斯坦(  )

A.认为各国都应研制核武器

B.主张美、苏战略核力量平等

C.反对美、苏进行核军备竞赛

D.预计美、苏一定发生核战争

答案 C

解析 题干材料说明爱因斯坦认为核军备竞赛导致的核战争会毁灭人类自身,故C项符合题意。

5.在纽约,一群青年人狂喊:

“与其让俄国人的原子弹来袭击,不如自己毁灭算了!

”在莫斯科,几名女大学生躲在宿舍等待末日的到来。

在哈瓦那,天空每一个黑影、声响都令市民心惊肉跳。

上述情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1961年柏林危机B.苏伊士运河战争

C.越南战争D.古巴导弹危机

答案 D

解析 由题干中的“纽约”“俄国人的原子弹”“哈瓦那”等综合信息判断是古巴导弹危机。

6.1970年2月,尼克松总统在对外政策报告中说:

“我们朝着改善同北京的实际关系的方面采取我们所能采取的那些步骤,那些肯定是符合我们的利益的,符合亚洲的和平和稳定的利益的。

”尼克松说这番话的主要原因是(  )

A.新中国综合国力强大

B.美苏争霸中苏攻美守

C.中苏两国友好关系破裂

D.美国开始调整对华政策

答案 B

解析 美国调整对中国和亚洲的政策,主要是为了服从其全球战略的需要,集中力量在欧洲同苏联对抗。

[能力提升]

7.识读下列两幅反映古巴导弹危机的历史图片,请完成:

图一 载有导弹的苏联舰船从古巴返航

图二 苏联(左)与美国(右)的较量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图一所示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

(2)图一、图二反映了古巴导弹危机的结果怎样?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 

(1)历史背景:

美、苏“冷战”期间,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并修建发射场;美国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并集结军队准备进攻古巴。

(2)结果:

苏联被迫从古巴撤走导弹,美国作出不进攻古巴的保证。

说明:

美国依然掌握着美、苏核力量对比的战略优势(或苏联在美、苏核力量对比中处于劣势)。

解析 第

(1)问应结合美、苏争霸的基本状况,从宏观背景和直接背景两个角度进行说明;第

(2)问中的“结果”应依据图一中“载有导弹的苏联舰船从古巴返航”、图二中苏联人物处于下风等信息进行思考,“说明的问题”应从美、苏“冷战”的角度进行思考。

8.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初期美苏争霸的基本态势是什么?

有哪些具体表现?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 

(1)基本态势:

既有缓和又有紧张,但以紧张为主。

(2)表现:

缓和表现:

戴维营会谈。

紧张表现:

柏林墙的修筑;核军备竞赛;古巴导弹危机。

(3)影响:

世界动荡不安,人类处于战争的边缘;同时,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又使双方竭力避免碰撞,没有发生直接战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