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教材分析.docx
《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教材分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课程标准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单元结构与模块立意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分成两大阶段:
一是以血缘为中心的早期政治文明,二是中国封建的政治文明)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单元主题东方政治文明)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政治制度的沿革(两条线)
体会: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完备,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
三、第一单元的知识体系
分封制中央集权制官僚体制
宗法制
集权制的形成和影响(秦)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元)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清)
四、每课教材具体分析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课程标准》的学习要点是"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宗法源于夏、商,分封起自西周。
故此本课从夏、商讲起,但重点在西周。
第一目"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重点介绍商朝以"服"为核心的"内外服联盟"政治制度的建立;第二目"封邦建国",讲西周在商朝"服"制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分封制度";第三目"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讲西周以血缘为纽带并与分封制密切结合的宗法制度。
本单元内容以中央集权制度为核心,介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变。
即:
一、以血缘纽带维系的宗法分封制向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转变;二、中央集权和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
这其中,第1课主要讲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这两种制度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生分析
本课是学生上高中后第一节历史课,因此学生有极强的新鲜感和表现欲,教师应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过程与方法:
归纳商代内服、外服制度的内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作用与影响。
初步了解如何阅读与归纳历史材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难点:
西周的宗法制、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了解内容,分析特点,理清制度演进的大概经过。
理解以下几点即可:
1.夏:
公元前2070年,我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建立。
(王位世袭公共权力)补充:
“公共权力”的理解
国家是在氏族公社制度的废墟上兴起的。
它与旧的氏族组织的不同在于:
第一是按地域来划分它的国民,而不是如氏族公社那样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原始制度;第二是公共权力的设立,这种权力是为适应和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而服务的。
恩格斯曾谈到过这种权力的来源。
他指出:
“在每个这样的公社中,一开始就存在着一定共同利益,维护这种利益的工作,虽然是在全社会的监督之下,却不能由个别成员来担当,如:
解决争端;制止个别越权;监督用水,特别是在炎热的地方;最后,在非常原始的状态下执行宗教职能。
这样的职位,在任何时候的原始公社中,…还可以看到的。
这些职位被赋予了某种全权,这就是国家权力的萌芽。
”所以夏朝的政治制度还保留着氏族社会的许多特点
2.商:
商王朝具有神权色彩:
史实——占卜。
内外服制度(人教版没有,可淡化处理;高考夏商两代也不考,一带而过)
3.西周:
(补充分封制的背景:
三监之乱,西周社会动荡,后周公建制:
周武王弟,辅助武王伐纣灭商,分封诸侯,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奠定了中国几千年政治、文化传统的重要基础。
——背景: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条件下,力图巩固对广阔疆域的统治。
(1)分封制:
(重点)用好教材第三页《西周分封形势图》
目的:
强化王权,控制地方。
特点:
天下共主。
内容:
王畿是周王的直接驻地;周王以自己的名义将王畿以外的土地、人民等分封给同姓亲族、(《荀子·儒效》: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功臣、姻亲和一些先代的贵族(先代帝王的后代和边远氏族部落首领),让他们建立起诸侯国。
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王的政令,承担各种军事义务,定期朝觐和交纳各种贡赋,经常派劳役为王室服务。
诸侯还要对下属进行分封,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作用:
周王室的统治区域扩大了。
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得到加强,向后来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迈进了一大步。
诸侯还要对下属进行分封,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
(重点)用好教材第四页《大宗、小宗关系示意图》
宗法是中国古代社会利用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理的基本原则,其主要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商代已有嫡长继承的雏形。
西周时期,宗法发展成为系统制度。
目的: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
通过血缘关系,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
无论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的核心)。
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
嫡长子为大宗,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
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
特点:
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家”和“国”密切结合)。
作用: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强化王权。
以嫡长子继承制解决了当时的继承问题,保证了贵族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
“一个个单独的社会分子被血缘关系紧密地连接为一个整体,借以克服单个分子所无力克服的困难,承受单个分子不能承受的压力。
”
补充瓦解: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王权衰弱,分封制宗法制受到破坏。
宗法制作为一种制度在春秋战国瓦解,但影响长期笼罩中国社会。
影响:
家族制度延续,从贵族扩展到平民
重血缘亲属关系、尊重祖先和传统、提倡伦理的社会心理。
例题:
1、(2010东城一模10)图5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它的前身是皇室太庙,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两代封建皇帝祭祖的地方。
与太庙修建相关的制度是
A.井田制B.分封制
C.宗法制D.郡县制
2.右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
3、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宗法制B.郡县制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制
(3)▲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
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
(4)礼乐制度:
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
是维系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
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家,是在原始社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原始社会,基本的社会关系是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这种社会结构在国家诞生后被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
因此,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夏商周三代)是一种部族国家,它的政治、法律和选官制度,都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用分封制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用世卿世禄制作为选拔官吏的基本方式。
这种制度体系,以西周最为典型。
宗法制:
制度体系的核心
分封制:
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世卿世禄制:
选拔官吏的基本方式
(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2)神权和王权结合(3)宗法制和分封制都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和浓厚的专制色彩。
(4)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高考链接:
(2010年宣武)12、2009年10月在山东省召开了第十一届全运会。
其宣传口号有“和谐齐鲁风,精彩全运情”、“齐鲁齐心,全民全运”等。
用“齐鲁”代表山东起源于古代的()
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行省制
(2010年昌平)12.史学家钱穆认为: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有许多有其巨大的魄力,可以维持久远。
”下列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与这一观点不一致的是
A.郡县制B.行省制C.分封制D.三省六部制
(2010东城)1.美国历史学者费正清在谈到中国古代的某项制度时说:
“它依靠的是血缘或准血缘的宗法关系而非封建制度的法律原则。
”下列各项能够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禅让制B.井田制C.嫡长子继承制D.郡县制
(2010门头沟一模)12.西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实行分封制度。
下列对西周分封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受封的诸侯主体是同姓王族B.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C.周王干预诸侯事务,实行直接统治D.受封诸侯服从国王命令,定期朝贡,派兵随同作战
(2009年北京高考)12.图6是北京广安门
桥北的,蓟城纪念柱。
《礼记》载:
“武王克
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
”
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B.井田制C.分封制D.郡县制
(2010年北京高考)12.图6是一副古
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
图中反映的
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
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唐朝
例题:
“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
右图
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
A.王位继承制度
B.分封制度
C.三公九卿制度
D.郡县制度
2010年宣武材料题
左图体现了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
答案:
特点:
血缘为纽带,嫡长子继承为核心。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系统论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形成过程。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史最核心的内容,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历代统治着继承发展,对以后的封建王朝产生重大影响。
本课主要介绍两大内容,一是从群雄割据到大一统,二是秦朝中央集权的加强,这节课承接前面的分封制、宗法制、及其演变,同时又开启了后面两节课的主题:
如何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
因此本课在本单元中不但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占据重要地位。
二、课标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宗法制遭到破坏的表现,皇帝制度的内容和特征,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三公九卿、郡县制、选拔考核官吏的制度、秦法、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理解郡县制,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总结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对秦朝和后世历史发展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秦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符合历史发展和人民的愿望,激发学生热爱和平及维护国家统一的情感。
三、教材的重点:
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及其影响
教材难点:
如何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的背景和影响
四、教法:
阅读指导法、直观演示法引导学生分析。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一统——中央集权制确立的背景(必要性和可能性)讲授本目时,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应注意讲清“春秋战国”的大变革时代特点。
由于奴隶制宗法分封制的动摇,政治上王室衰微,分封制已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因素。
新兴地主阶级的形成,有利于新势力的发展。
各诸侯国为扩大统治范围,掠夺更多的土地、人口和财富,进行了长期的争霸兼并战争。
这就是这个时期历史背景。
1.春秋时期: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宗法制崩溃,礼崩乐坏。
(必要性)(材料一:
王室对诸侯间的秩序失去掌控,诸侯相互攻杀兼并。
事实上,还在西周末期,诸侯间的兼并就已经开始了,待到平王东迁,王室衰微,诸侯间的战争遂进人高烈度阶段,攻城略地,征战不已。
对于这种局面,王室完全无能
为力。
材料二:
在诸侯间秩序大乱的同时,诸侯内部的宗法秩序也出现混乱,嫡长继承制难以遵行,非嫡长的子孙觊觎权位的事情俯拾即是,孔子所谓的“乱臣贼子”越来越猖狂而且得势。
诸侯内部的大夫在秩序混乱中坐大,不仅架空诸侯,而且侵掠“公室”,当一些诸侯吞并弱小而强大起来的时候,其内部的某些强势大夫最终取代了他们的宗主,甚至另立国号。
——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2.战国时期:
各国纷纷变法(集权制、官僚制)——新制度的创新,中央集权制的尝试,为秦中央集权制的确立提供经验。
(可能性)(课本第6页小字各国变法)
3.秦统一:
为集权制的大规模推行提供条件,同时,辽阔的疆域也需要一种新制度进行统治。
(可能性和必要性)(课本第6页秦朝疆域图)
(二)秦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始皇帝”与三公九卿(中央)(重点)
1、概念解读: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实行原因
①经济:
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要求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
(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②政治:
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大的政权维护其统治。
(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③思想:
法家思想中中央集权和法治思想。
(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含义
①专制主义:
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②中央集权:
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专制主义体现的是君臣关系;而中央集权处理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两对基本矛盾:
一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二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1)、权力的高度集中:
皇帝制度
知道皇帝名称的来历、皇位的世袭制,理解皇权的至高无上。
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
嬴政宣布自己为“始皇帝”,认为“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
体现在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军事大权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
史实:
官吏的任免权和三公九卿的工作程序,他们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互相牵制。
(2)、三公九卿制度(掌握名称、职能、三者关系、作用)(学生会画出三公九卿示意图)
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九卿指中央政府中三公之下的许多重要官职。
关系:
三公九卿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互相牵制。
作用:
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军事大权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
(3)、废分封、置郡县(地方)(重点)(课本第9页解析与探究王綰与李斯主张不同材料)
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
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设郡守、郡丞和郡尉;县是郡的下级地方行政机构,县设县令、县丞和县尉。
选拔考察官员制度、细密严苛的法律。
分封制、郡县制比较
1.相同点:
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治;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影响。
(1)、都是为了巩固阶级的统治。
(2)、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3)、都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2.不同点
(1)盛行的时间不同:
分封制为奴隶社会的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郡县制盛行于整个封建社会。
(2)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不同:
分封制中的诸侯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长官的权力可世袭;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其长官由皇帝与中央直接任免。
(3)影响不同:
分封制曾在一定时期内产生积极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郡县制不仅在当时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分封制与郡县制之间不同之处主要有:
(4)、实行条件:
前者与宗法制联系;后者在国家大一统条件下。
(5)、建立基础:
前者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后者按地域划分。
(6)、官爵制度:
前者,诸侯爵位世袭,并拥有封地,有很强的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后者,官吏由皇帝任免、调动,无封地,不世袭,唯有俸禄,只是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及其官长。
(7)、历史作用:
前者很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后者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
3、对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形成的评价(模块立意)
积极:
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试题链接:
1、(2011年浙江试卷)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
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8分)
答:
西周:
分封制、宗法制;秦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取代贵族政治。
(8分)
2、(2011北京试卷37题)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二十二史札记》
(1)分析材料,说明“天之变局”是指什么。
(4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
(4分)
答案:
(1)统治阶层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多出身布衣。
变化: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建立。
3、2010年海淀一模37题
顾炎武认为,分封制与郡县制各有其得失,“封建(分封)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郡县之最大弊端即在于“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
而在宗法分封制下,天子与诸侯差别不大,“非绝世之贵”,所以,天子“不敢肄于民上以自尊……,不敢厚取于民以自奉”。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宗法分封制与秦统一后君主专制的不同。
(4分)
答案:
不同:
先秦时期,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君主没有绝对的专制权力。
(2分)秦统一后,皇帝独揽全国的一切权力。
(2分)
4、(2010宣武期末)始皇曰“天下共苦战都不息,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其不难哉?
”为此采取了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察举制
第三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1、汉初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在减除异姓王的同时,推行郡县制受阻,便分封同姓王。
因功封王——因亲封王
2、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课本第10页小字材料分析晁错《削藩策》:
削之亦反,不削亦反。
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
3、西汉汉武帝的集权措施(中央、地方双管齐下)—强干弱枝(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
(1).措施:
①置中朝(内朝:
尚书台):
成为朝廷的决策机构;外朝(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
逐渐成为执行机构;目的:
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人教版教材没有涉及,淡化处理)
②推恩令:
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诸侯国问题。
(酎金夺爵)(重点)
③设置刺史:
位卑权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2)影响:
巩固和发展大一统的局面,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权力的过于集中也带来一些弊端,东汉后期皇帝大多幼小昏弱,外戚与宦官互相倾轧,导致政局长期动荡。
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完善)(整合第四课内容,为了按时间顺序说清楚,提到前面来:
)(课本14页唐代三省六部示意图必须掌握,三省六部制要掌握名称、职能、运行的程序、特点以及作用,这是高考重点选择、材料题都可以考)
1.三省职权:
决策机构:
中书省;审核机构:
门下省;行政机构:
尚书省;下设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具体执行。
2.作用:
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特点);分割了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集体决策,减少政策失误。
三、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把它作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处理,人教版叙述较少,可淡化处理)
四、北宋初期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注意分割相权与削弱地方权力两方面)(重点)
分析教材12页小字第一段材料:
建隆二年(961),太祖召赵普问曰: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普曰: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语未毕,上曰:
“卿勿复言,吾已喻矣!
”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
措施:
1.收精兵:
设置三衙统兵和枢密院调兵相互牵制,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并按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原则部署兵力。
(前提:
加强禁军)
2.削实权:
杯酒释兵权,削弱或剥夺宰相、节度使等的权力;(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用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盐铁、度支、户部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在地方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3.制钱谷:
由转运使把地方财赋运到中央。
目的:
使地方失去割据的财政基础
4.作用及影响:
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却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和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
设计问题:
汉武帝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有何异同?
相同之处:
目的上,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专制;内容上,都曾经用分权的办法来削弱相权,都用较和平的方式解决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
不同之处:
汉武帝用“推恩令”和酎金制度的方式解除了王国对中央集权的威胁,同时用划分州郡和设置刺史的方法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督。
与宋太祖相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带来的负面影响略小。
宋太祖严格控制军权,解决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但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使宋朝官僚机构空前庞大,造成了“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
(五)元朝中央:
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中书省,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六部归入中书省。
补充地方:
实行行省制度,影响:
便于对广阔疆域的管理,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省制的开端,明清沿用至今。
(说明高三文综时经常出题)
例题:
1、(2010年宣武)元朝创设的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表现在
①延续了秦朝中央对地方的管辖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③为明清行政区划奠定初步基础④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2011年江苏高考)据《南台备要》记载:
“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
……(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权力不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