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及范文精选.docx
《教学案例及范文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案例及范文精选.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案例及范文精选
1.什么是教学案例
这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来理解:
教学案例是事件:
教学案例是对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
它讲述的是一个故事,表达的是这个教学故事的产生、开展的历程,它是对教学现象的动态性的把握。
教学案例是含有问题的事件:
事件只是案例的根本素材,并不是所有的教学事件都可以成为案例。
能够成为案例的事件,必须包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并且也可能包含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内。
正因为这一点,案例才成为一种独特的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
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的事件:
案例必须是有典型意义的,它必须能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启示和体会。
案例与故事之间的根本区别是:
故事是可以杜撰的,而案例是不能杜撰和抄袭的,它所反映的是真实发生的事件,是教学事件的真实再现。
是对“当前〞课堂中真实发生的实践情景的描述。
它不能用“摇摆椅子上杜撰的事实来替代〞,也不能从抽象的、概括化的理论中演绎的事实来替代。
2.教学案例的特征
案例是一种写作的形式,那么它与我们平时所说的论文等形式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特点呢?
〔1〕与论文的区别从文体和表述方式上来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的;而案例那么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
也就是说,案例是讲一个故事,是通过故事来说明道理。
因此,从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方式上来看,二者也有很大的区别。
论文写作一般是一种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而案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
〔2〕与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的区别一般来说,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比拟容易理解。
教案和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案例那么是对已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
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
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拟相近,它们的区别也表达了案例的特点和价值。
同样是对教学情境的描述,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是有所选择的。
至于怎样选择,就要看案例撰写的目的和功能了。
3、教学案例的结构要素
从文章结构上看,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根本的元素。
〔1〕背景
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
如介绍一堂课,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情况下上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还是年青的新教师,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等等。
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2〕主题
案例要有一个主题。
写案例首先要考虑我这个案例想反映什么问题,是想说明怎样转变差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等等,动笔前都要有一个比拟明确的想法。
比方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研究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情境、经历,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写作时应该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切入,选择并确立主题。
〔3〕细节
有了主题,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要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
比方介绍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就要把学生怎么从“不会〞到“会学〞的转折过程,特别是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
不能把“方法〞介绍了一番,说到“掌握〞就一笔带过了。
〔4〕结果
一般来说,教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设想的措施而没有实施的结果,教学实录通常也只记录教学的过程而不介绍教学的效果;而案例那么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教学的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
读者知道了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过程的内涵的了解。
〔5〕评析
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
评析是在记叙根底上的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
比方同样一个“差生〞转化的事例,我们可以从教学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
评析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引起人的共鸣,给人以启发。
?
南北气温的差异?
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这是一所农村初中校,这是一个活蹦乱跳的班级,这是一堂临时接到通知的公开课,这是一名有十几年教龄的老师,这是一群刚刚接手的学生。
前天,教研组长临时通知我说今天要开一堂学校的公开课,并说要请摄像师随堂拍摄。
完了,只有一天的时间准备,太急了!
按照教学方案,我这一堂课要上的应该是八年级上册?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的第一课时——?
南北气温的差异?
。
公开课倒是上过不少,但面对摄像机还是头一遭,学生们也是如此,并且时间这么急,有点赶鸭子上架的意思。
没方法了,只好抓紧时间搜集资料、备课,制作课件。
【案例描述】
课前,同学们纷纷走进多媒体教室,教室后面齐刷刷地坐着一排老师,一前一后摆着两台摄像机,这阵势真的是有点让人“毛骨耸然〞,就连我这身经百战的老师都有点腿软。
事实证明,这两名“大炮〞还是相当有杀伤力的,原本活泼的班级在它们的“火力覆盖〞下变得战战兢兢、鸦雀无声,这让我费了不少力气,努力调动课堂的气氛,所以也浪费了不少时间。
上课铃响了,为了活泼课堂的气氛并顺理成章地引入新课,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同学们,现在老师有个问题需要大家帮帮助。
这时,学生们满脸疑惑:
老师竟然要我们帮助?
于是,我顺势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寒假来临,刘星的妈妈准备带上刘星去北极村感受北国的风光;夏东海准备带上小雨、小雪到海南旅游。
一家人在讨论准备行李的时候犯愁了,该如何准备去两地旅游的衣物呢?
请大家帮帮助。
用这几个学生非常熟悉的电视角色来导入新课确实很不错,学生们开始活泼起来,纷纷给出了建议,从而打破了刚刚的恐惧心理。
其实这个问题我并不要求学生给出准确的答案,只不过想调动一下气氛并给学生建立“南北温差大〞的初步印象。
接下来好戏开场:
我模仿电视节目创设了这样一个环节:
“大家猜猜看〞并进行了抢答,用大屏幕打出几幅照片并配上文字说明,让学生猜这是我国的北方或南方,具体是什么地点?
课堂气氛进一步活泼起来,最终,学生们猜出了哈尔滨和海南三亚,这时我顺便也引导学生复习了“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稳固了旧知识也初步认识了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大的特点。
“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这几幅图是真的吗?
我们能不能来验证一下呢?
〞学生的胃口被吊了起来,于是,我请同学们翻开了“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指导学生阅读了本图的图例,接着要求学生讨论几个问题:
〔1〕分别读出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的气温值。
〔2〕找出1月0℃等温线的位置并用彩笔描出。
〔3〕计算海口和漠河的温差。
经过了各组的讨论之后,我每个小组各抽出一名同学来读出上面4个城市的气温并按照南到北的顺序把这4个城市的气温写在黑板上,学生很容易就得出结论:
随着纬度的不断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接着,我又请了一名学生上台指出了1月0℃等温线的位置,并说出这条线最弯曲的局部在哪里,学生调用了上节课的知识指出最弯曲的局部在横断山区,从而复习了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这一知识点。
最后,我请一名学生上台计算出了海口和漠河的温差是44℃。
经过一步步的启发和引导,培养了学生阅读“气温分布图〞的能力并最终得出:
“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很大〞的结论,从而也验证了上个环节中同学们的判断是正确的,并且知道了造成这一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纬度位置的影响。
有了前面的经验,我又要求学生阅读了“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并和“1月平均气温图〞进行比拟,同时按照前面的学习方法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得出了:
“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除青藏高原外〞的特点。
最后引导学生得出青藏高原夏季气温低的原因是地势太高造成的。
“同学们,经过刚刚的学习,我们现在能不能初步知道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在哪里呢?
〞这时,有学生说冬季最冷地方在黑龙江,夏季最热的地方在海南。
为了验证学生的答案,我引导学生们齐读了书本的阅读材料——“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同时要求学生把阅读材料中出现的地方一一在地图上标出,并且与学生们探讨了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之所以出现在吐鲁番的原因。
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我国从南到北划分了五个温度带和一个区,到底是哪些呢,大家看一看书本的地图——“我国温度带的划分〞。
在学生们看图的时候,我很快在黑板上画出了中国轮廓图,说实话这幅板图一直都让我引以自豪也是学生们佩服我的一个地方。
接下来,我请了一名学生在我的轮廓图上填出了这几个温度带的名称,至此,学生们对本图有了初步的认识。
接着我又引导学生们认识了这几个温度带在位置排列上的规律,稳固了知识。
这时,我又卖了一个关子:
唉,这幅图上有几条分界线我们似曾相识!
于是,我又请了几名学生在我的轮廓图上分别标出了:
北回归线、1月0℃等温线、地势第一级和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至此,学生们深刻地认识了温度带的划分与旧知识的关联。
在画线的时候有个学生用一条直线表示了北回归线,我马上在全班同学面前给予纠正,这时同学们都意识到北回归线应该用虚线来表示,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作图能力。
为了进一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
我们学校所处的是哪个温度带?
学生马上答出是亚热带。
接着我又分别要求学生分别说出几个省级行政区和地形区所处的温度带名称。
至此,中国温度带的划分这一幅地图已深深印入学生的脑海,并且也很好地复习了中国政区图和中国地形图。
不同的温度带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老师那么在大屏幕上打出了不同形式的建筑、不同的运动方式、不同的水果……,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且得出答案。
至此,本课在老师的引导下,在融洽的气氛中,学生们通过读图、画图、讨论、计算等方法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最后,老师又引导学生通过分组抢答的方式完成了本课的随堂练习,稳固了所学的知识。
在抢答的过程中,一位平时被学生们称为“傻子〞的同学表现十分积极,所以我又引导学生给予了热烈的掌声,可以看得出这位学生满脸的欢喜,我想,学生的自信比什么都重要!
【案例反思】
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1、学习生活化的地理,挖掘生活素材,把枯燥的地理知识融入其中。
本课中,“大家帮帮助〞和“猜猜看〞这两个环节,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气氛空前活泼。
我想,难怪新课程要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
地理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融合是实现新课程目标的有效策略,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习一些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不仅可以丰富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培养良好的地理观。
2、师生关系的融洽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到达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开展,而这一切的实现就需要融洽的师生关系。
一堂课,师生假设能在轻松活泼中自由交流,激热讨论,那么这堂课就成功了一半,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你了,学习积极性高了,教学效果自然就好了。
3、学生的读图和作图能力要用心去培养。
新课程倡导“学习对终身开展有用的地理〞,而读图和作图以及应用知识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就是学生非常重要的地理能力,也是对学生终身开展有用的能力,所以值得我们用心去培养。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必要手段,在教学中重视地图教学,帮助每位学生不仅学会读图与析图而且用好地图,用活地图,培养学生用图的习惯与能力,这既是学好地理的关键,又是提高学生能力促进终身开展的有效途径。
4、学生的自信心需要我们去保护和激发。
“傻子〞在抢答中的表现让我动容,值得我们去关爱和保护。
我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我们常说“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我想,这就是了。
一个人有了足够的自信,他将有无穷的力量去面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
印度?
教学案例及分析
一、案例背景:
七年级地理下册学习的是区域地理,学生通过亚洲、日本、东南亚的学习,对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已初步具备读图分析一个国家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的能力和具备从各种统计图表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案例主题: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二章第三节是?
文明古国—印度?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结构我在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等方面的教学中,事先设计相关的学习任务并以地理“导学案〞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利用地理“导学案〞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被动学为主动学,让地理课堂更高效。
三、案例过程:
片段一
师:
我们已经学了亚洲、日本和东南亚,学会了如何分析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那印度在哪里呢?
请大家看地理导学〔教师事先设计与准备并在课前分发〕
展示学习任务一:
认真观察图7.31、7.34,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和邻国位置。
〔1〕印度的地理位置
a.半球位置:
从南北半球看,位于半球,从东西半球看,位于半球。
b.纬度位置:
印度大局部在纬线和纬线之间,〔纬〕线从其中部穿过,所以大局部属于带。
c.海陆位置:
位于洲南部、南临洋、东临湾、西临海。
〔2〕找出邻国位置
东北部与、国家相邻,西北邻国,东邻国、国。
南与岛国隔海相望。
我让前后桌四个同学进行讨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一中的相关内容。
话刚一落下,全班同学就讨论开了。
而我巡视整个教室,悄悄地走到学生小组中,倾听学生的讨论并适时地给予指导。
讨论结束后,我请两三个学生上讲台利用相关地图对学习任务一中的每一个该掌握的知识进行说明,并让其他同学充当评委进行评价。
最后我总结“不管学习哪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重点都是找出重要的纬线和周围的海洋与相邻的国家。
〞
片断二
师:
先与学生共同复习地形的五种根本类型及其特点,并抛出问题“请大家思考:
如何利用分层设色地形图描述地形的特点与地形的分布特点?
〞
这一问题一抛出,全班沉默了,我看到这一情况,鼓励大家说到“同学们,请先别着急,再想想,如假设真的无从下手的话,请先完成地理导学中的学习任务二并进行小组讨论,比一比哪一小组更有效率,答案也更准确,更标准。
〞
“印度的地形〞,完成下面任务
〔1〕查找并标记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德干高原、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
〔2〕总结印度地形分布特点:
印度北部为山脉,中部为平原,南部是面积广阔的高原。
印度的地形特点是地形类型以、地形为主,大局部地区地势。
听到这话,全班又讨论开了,我又一次参与到小组讨论中。
我发现,这一次学生的讨论更剧烈也更投入,似乎都想着尽快地把问题的答案找出来。
很快就有了结论,我请一位学生代表上讲台指着图进行答复“首先应该看图例,确定哪种颜色表示的海拔高度,颜色越深,表示海拔越高,平原用绿色来表示;地形分布特点通常描述为哪个方位有什么样的地形类型,地形的特点那么通常描述为‘地形以什么类型为主’〞然而我发现该学生在指图的时候,不管是山脉,还是平原高原都只是指着某一点来进行说明。
为此,我首先肯定了该生的答复并指着地图补充到“山脉在地形图上是用线来表示,而高原平原是用面来表示。
四、教学反思:
这是地理课堂教学中两个普通的案例,却始终围绕着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而进行的。
所谓“有效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有效的教与学生有效的学。
具体地说就是教师要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和教师的进步和开展,实现教学目的,到达预期效果显著,实现投入与产出比率的最大化。
具体表达在:
〔一〕“地理导学案〞的应用让学生易学。
在导学案中设计学生合作探究的环节,而每个环节的设计都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的目标来进行,设计的问题也比拟有讲究,既让学生容易理解,又突出了学生读图能力的训练,真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主要表达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学案的设计突出“地图和图表〞。
中学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牵涉到方方面,都是以一定空间分布作为根底的。
教学中牵涉到某个地理事实、地点或者地区,无论其大小,应该在落实在地理空间上,也就是地图中。
通过地图,判断其地理位置的特点、周围的环境及其相互影响。
所以,教师事先进行地理导学案设计,设计时始终坚持“以图导学〞的原那么,比方“请大家观察图7.31、7.34,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和邻国位置〞等;在课堂教学中也始终要求学生一定要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来学习,在进行总结的时候也总是围绕着地图来进行,将读地图、用地图贯穿在地理课堂的始终,紧扣学科特点。
2、导学案的设计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事先进行分组,每个小组分层次安排成员,即根底好与根底一般和根底较差的相互搭配。
设计地理导学案时设计相关的学习任务并注意分层次设计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毫无目的。
教学中以学生分小组讨论和小组竞赛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小组间的互动,让学生以“主人〞的角色融入到课堂中,学生乐学课堂也更高效。
〔二〕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学
“我巡视整个教室,悄悄地走到学生小组中,倾学生的讨论并适时地给予指导〞、“鼓励大家说到“同学们,请先别着急,再想想〞等看似简单的动作却让课堂气氛变得更和谐,学生在参与讨论时更投入,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
教师不再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而是置身于学生当中,参与学生的讨论,在老师和学生之间搭起平等交流的桥梁,使学生真正投身到地理课堂的学习中来,变被动为主动。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两那么
摩托加油与函数教学
2004年2月25日上午,我校教研室全体教研员到一所农村初中校听“推门课〞,进教室后我刚坐下,上课的铃声随即响起,但任课老师还没有进教室,学生们你看我,我看你,“教师什么原因迟到呢?
〞、“今天他〔她〕要上什么内容的课呢?
〞,我开始琢磨着。
过了大约两分钟,教师才匆忙进教室,他的开场白是:
对不起,我迟到了,大家一定想知道我迟到的原因吧,那是因为从家里来学校的途中,发现我所骑的摩托车没有汽油了,于是就到路边的一个电脑加油站加油了,在加油过程中我发现显示器上一些数量很有趣〔边讲边画显示器的草图〕,如3.18元/升一动不动,而两个小窗格的数字却不停地跳动着,这两个数表示什么呢?
〔生答:
一个是油量,一个是金额〕,为什么这两个量要一起跳动呢?
〔生答:
因为进油时,油量会发生变化,油量变化了,金额就跟着改变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华东师大版教材〕“〞,单价3.18元/升在加油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我们把它叫做“常量〞,油量和金额会发生变化,所以把它们叫做“变量〞,又因为油量先发生变化,金额才跟着变化,所以油量叫做“自变量〞,金额叫做“因变量〞,“因变量〞也叫做“自变量的函数〞,所以,金额就是油量的函数。
如果所加的油量设为x升,要付的金额为y元,那么y与x的关系如何表示?
〔生答:
y=3.18x〕这个式子叫做函数关系式,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y是x的函数。
我的摩托车油箱最多能装10升汽油,那么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生答:
0≤x≤10〕
……
我听课前的两个问题已无需再琢磨了,迟到原因的真假性也不重要了。
“函数〞这个抽象的数学概念如何引入、如何讲解历来困扰着我们数学老师,而刘老师这节课所创设的引入问题情境给予我们太多的启示和感悟了。
在传统教学中,对“函数〞概念的引入都是采用“直接告诉式〞的,让学生死记硬背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这个定义冗长、抽象,学生难于理解。
而这节课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巧妙设置“迟到〞——“加油〞——“函数〞的导入过程,引人入胜。
“学生迟到〞与“图形旋转〞
〔福建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潘振南〕
2004年9月7日上午,我们教研室的全体教研员到南安市霞溪中学听“常态课〞。
听课前,在教务处提供的课程表中,我随机挑选了第二节——初二年4班的数学课〔华东师大版教材〕。
走进教室时,第二节课还未开始,但我注意到了任教的陈老师已来到教室,正与一些学生交谈着,其他学生也正陆陆续续地走进教室。
上课铃响了,但还有个别学生没有到场,陈老师边点名边等待着,我作为听课老师为他着急,并琢磨着:
本节课要上什么内容呢?
我翻开教材寻找着。
约摸两分钟后,第一组第一排的小个男孩终于最后一个急匆匆地跑进教室。
我为这个小男孩担忧着:
“这个小男孩迟到了,会不会挨老师的批评,会不会受到处分?
〞上课伊始,陈老师真的向这个小男孩发问了:
“你迟到了,有什么感觉啊?
〞小男孩害怕地答复:
“害怕〞。
老师追问:
“除了害怕,还有其它什么感觉吗?
〞小男孩无语了,不敢说话了。
老师转向全班学生:
“大家发现他除了害怕外,还有没有发现其它现象?
〞我纳闷着:
上课时间已经拖延了,老师为什么还不赶快讲课,还要浪费时间与这个小男孩“纠缠不休〞呢?
是不是真的要来一场“暴风骤雨〞?
这时,有个学生答复道:
“老师,我发现他满头大汗〞。
老师接过话题:
“是啊,发生迟到现象在所难免,这时既要跑步又要爬楼梯〔该班教室在楼上〕会很辛苦的,所以满头大汗是很正常的现象,那就请把教室里的电风扇开大一点吧〞。
话音刚落,全班学生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本已慢慢转动的电风扇。
老师趁机道:
“大家看见电风扇时,发现了什么?
〞学生开始议论了,有一个学生答“电风扇在转动〞。
陈老师接着说:
“对啦!
电风扇在转动。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第十一章的第2节图形的旋转〔教师板书〕〞。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其他旋转的实例吗?
〞学生沉思片刻,接着不断有学生举例答复:
钟表的秒针、玩具的陀螺、汽车的方向盘、池塘的水车、自行车的车轮、飞机上的螺旋桨……。
陈老师趁热打铁:
“接下来,请大家思考两个数学问题:
〔1〕这些旋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旋转是由那些要素决定的?
大家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看来,我的担忧与纳闷是多余的。
在传统课堂上,常见任课老师对迟到的学生大发脾气进行批评处分,但陈老师充分利用“学生迟到〞的课堂资源,变“坏事〞为“好事〞,由“学生迟到〞——“满头大汗〞——“关注风扇〞——“发现旋转〞,很自然地引入本节的学习课题——图形的旋转。
新课程所倡导的人文关心理念,教学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有效的学习资源在本课中表达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