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城市高架桥深基坑支护开挖施工技术方案secret.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78820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3.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技术城市高架桥深基坑支护开挖施工技术方案secret.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技术城市高架桥深基坑支护开挖施工技术方案secret.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技术城市高架桥深基坑支护开挖施工技术方案secret.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技术城市高架桥深基坑支护开挖施工技术方案secret.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技术城市高架桥深基坑支护开挖施工技术方案secret.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技术城市高架桥深基坑支护开挖施工技术方案secret.docx

《技术城市高架桥深基坑支护开挖施工技术方案secret.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技术城市高架桥深基坑支护开挖施工技术方案secret.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技术城市高架桥深基坑支护开挖施工技术方案secret.docx

技术城市高架桥深基坑支护开挖施工技术方案secret

【关键字】技术

城市高架桥深基坑支护开挖

施工技术方案

一、编制说明

1、为预防施工现场基坑土方坍塌事故的发生,保证施工安全,依据《建筑法》、《安全生产法》及《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的要求,必须编制专项施工方案,以指导现场安全作业。

2、本工程基坑开挖深度达,土方开挖及基坑支护专项施工方案必须组织专家审查,方案通过专家审查论证后方可实施。

3、本专项方案是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补充性文件,方案编制完成后须经公司主管部门负责人、总工程师及总监理工程师审批签字后,方可作业。

二、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3、《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4、《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5、厦门市某工程一号线岛内段及联络线-施工图设计及变更设计(铁四院)

6、厦门市某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桂林水文工程地质勘察院)

7、火车站段深基坑支护设计(福建省建研勘察设计院)

8、《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

9、《建筑地基根底设计规范》(GB50007-2002)

10、《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11、《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

1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简明深基坑工程设计施工手册》

三、工程概况及施工方案

1、工程概况:

厦门快速某一号线岛内段起自第一码头,沿XX路、XX西路、XX路,与正在开工建设的XX大桥的建设范围对接。

线路全长,里程范围(-k0+207~k15+142.083),全线高架,共设16座高架车站,一个高架车场。

某标段线路起止桩号为:

-K0+213.267~K5+228.6,总长为,内容为本段桥梁下部结构(含0号桥墩及根底,不含183号桥墩及根底)、上部结构、桥面系、车站及附属工程。

厦门市某工程某标段共分58联,183孔,墩位从0#~183#,其中154#~164#墩共计11个桥墩地处火车站前的XX路正路中上,桥梁上部结构为预应力砼现浇箱梁,下部采用桩基承台接墩柱结构,最大墩高约,地面以上采用矩形板式花瓶墩,地面以下采用矩形实体墩柱,采用群桩结构,每个承台设有4或6根桩基。

承台尺寸有:

9.7×5.7×、11.3×5.7×、11.1×5.7×三种形式。

受正在施工的火车站地下商业街的影响,桥墩承台必须设置在商业街底面以下,由此造成桩根底及承台埋深较大,上述11个承台开挖深度在~之间。

由于该段地处繁华的XX路,为保证地面交通,不能采用放坡开挖的形式进行基坑开挖施工,因此基坑开挖必须采取垂直开挖形式。

2、建设条件

2.1、施工条件

本段位于既有的XX路上,交通条件较好,能够满足人员、设备、机械、材料的进场要求。

XX路在火车站段车流量、人流量最大,为满足施工需要将原有的十车道封闭了四个车道(宽)范围作为施工区域,增加了该段交通压力。

桥梁基坑支护开挖施工均在围挡内进行,基坑开挖支护的稳定对道路影响较大,设备进出场、土方运输及砼施工受交通影响较大。

2.2、土层地质分布情况

场地内土层分布从上而下为:

①填筑土:

灰黄、褐黄色,稍密~中密,稍湿~湿。

厚度为0.60~4,一般上部0.50~0为道路混凝土路面,下部主要以粘性土为主,局部含较多碎块石,回填时经过压实,填筑时间十年以上,工程性能一般。

①-a抛石:

为修建道路时人工回填而成。

灰白、黄灰色,以中~微风化花岗岩片石、块石为主,有少量粘性土、中粗砂充填与空隙中,呈棱角状。

回填时间超过10年,工程性能一般。

②中塑性亚粘土:

冲洪积成因,位于填筑土①层之下,层位稳定。

灰黄、褐黄色,可塑~硬塑状,湿。

主要成分为粉粘粒,局部含有大量中醋石英砂粒,土质不均,手捻砂感强。

无摇震反应,光泽反应为稍有光泽,干强度高,韧性中等,中压缩性。

工程性能较好。

②-1粗砂:

冲洪积成因,呈透镜体状态。

浅灰色,稍密~中密,很湿~饱和,含少量粘土。

砂粒成分主要为石英,次圆~次棱角状,分选性差。

土质较均匀,工程性能较好。

③中塑性残积亚粘土:

呈褐色,黄灰色,很湿~饱和,可塑~硬塑状,由花岗岩原地风化残积而成,已成土状,原岩组织结构全破坏。

成份主要由高岭土及少量石英砂粒、细砾及少量黑色风化矿物、云母片组成,其中砂以中粗砂为主,约占30.00~34.50%。

无摇振反应,光泽反应为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该土层具手捻易碎,泡水易软化、崩解的特点。

土质较均匀。

④全风化花岗岩:

灰黄、灰白色,很湿~饱和,坚硬状态。

岩石矿物风化显著,组织结构基本破坏,但局部原岩残余结构可辨。

长石和暗色矿物几乎全部风化成以高岭土为主的粘土矿物,仅余少量石英、云母呈棱角状嫌嵌其中。

该层土具泡水易软化、崩解,强度降低的特点。

该层工程性能良好,强度由上而下逐渐增大。

岩石坚硬程度属极软岩,岩体完整程度属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属Ⅴ类。

⑤散体状强风化花岗岩:

灰黄、黄褐色,呈散体状,主要成分为长石、石英、云母、角闪石,其中长石、云母、角闪石风化强烈,大部分以风化成高岭土,风化裂隙发育,岩芯多呈砂砾状,易钻进。

该层工程性能良好,强度由上而下逐渐增大。

岩石坚硬程度属极软岩,岩体完整程度属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属Ⅴ类。

⑥碎裂状强风化花岗岩:

灰黄、黄褐色,呈碎裂状。

主要成分为长石、石英、云母、角闪石,其中长石、云母、角闪石风化强烈,大部分以风化成高岭土,风化裂隙发育,岩芯破碎,多呈碎块状,可扳可折,钻进时拔钻声明显。

工程性能良好,强度由上而下逐渐增大,层厚及埋深均变化较大。

岩石坚硬程度属较软岩,岩体完整程度属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属Ⅴ类。

⑦弱风化花岗岩:

浅灰、灰白色,中粗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矿物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等。

节理、裂隙发育程度不高,岩芯较完整,多呈段柱状,RQD=95%。

岩石坚硬程度属较硬岩,岩体完整程度属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属Ⅲ类。

⑧微风化花岗岩:

浅灰、灰白色,中粗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矿物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等。

节理、裂隙不发育,岩芯完整性较好,RQD=80~100%。

岩石坚硬程度属坚硬岩,岩体完整程度属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属Ⅱ级。

部分钻孔有孤石出露,孤石厚度一般为0.80~4。

2.3、水文地质条件

场地内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主要有四种类型地下水:

上层滞水、松散岩类孔隙潜水、风化带网状孔隙裂隙潜水~微承压水及基岩裂隙承压水。

上层滞水赋存于①杂填土层的孔隙中,属弱~中等透水层,该地下水来源于人工排水及季节性雨水,水位随季节、降雨量变化而变化。

其水位埋深为2.37~9。

松散岩类孔隙潜水主要分布于冲洪积二级阶地中,含水层为②-1粗砂层,属强透水含水层,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垂向补给及地下水的侧向补给。

风化带网状孔隙裂隙潜水~微承压水含水层由③中塑性残积亚粘土、④全风化花岗岩、及⑤散体状强风化花岗岩组成,均属弱透水层,水量较贫乏。

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地下水的侧向补给,局部在地段还受②-1粗砂层中的孔隙潜水下渗补给。

基岩裂隙承压水含水层为⑥碎裂状强风化花岗岩、⑦弱风化花岗岩及⑧微风化花岗岩,受侧向地下水沿裂隙补给。

以该类地下水的赋存及补给条件,其水量大小及渗透性高低均与基岩各部位裂隙发育程度及其间的连通性有关。

透水性和富水性受构造裂隙的控制和影响,具各向异性,透水性为中等~强,地下水量较丰富,其地下水水位总体埋藏较深。

\受上部含水层地下水的下渗和侧向地下水补给。

3、支护方案的确定

根据上述墩位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以及所处的环境要求和工期要求,基坑支护方案主要考虑了排桩支护、钢板桩和倒挂井壁三种方案。

综合比较三种方案:

钢板桩方案有施工速度快、工期短的优点,但钢板桩在进入亚粘土层后很难打入,而且在遇到孤石时处理困难,难以形成闭合的竖向支撑结构;倒挂井壁方案是采用边开挖边支护,及时形成封闭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其竖向支护刚度较小,且支撑较密,不利于开挖施工;排桩方案是采用桩基加3道支撑结构,可形成较大的竖向支撑刚度,支撑较少,便于开挖施工。

经综合分析比较,结合该地段周边建筑深基坑的施工经验,基坑支护结构设计采用“冲(钻)孔桩+3道内支撑”的形式。

支护桩沿承台周边形成矩形围护结构,采用桩径冲孔桩,间距1.2~1,桩长入承台底部以上,未进入坑底的地段桩底嵌入中风化,桩顶采用冠梁将围护桩连成整体,冠梁截面为0.8×,桩基砼等级为C25,冠梁砼等级为C30。

内支撑体系采用围檩加角撑、对撑结构,支撑竖向间距为3~4m,围檩和对撑采用HU型钢(350×350×12×19),角撑采用HU型钢(300×300×15×15);桩间采用喷射砼护面,喷射C20砼面层厚80,锚筋采用φ16钢筋、长度不小于间距1500×,钢筋网片采用双向筋φ6@200×200绑扎。

支护结构设计详见图1。

图1基坑支护结构设计图

4、土方开挖方案

本工程基坑面积较小,基坑开挖面积较承台宽度每侧宽50cm,最大开挖尺寸为12.3×10.7m。

单个基坑土方开挖量除161#、162#墩为1700m3外,其他基坑土方约为1000m3。

分四层开挖,第一层开挖量220~400m3,第二层开挖量220~530m3,第三层开挖量220~400m3,第四层开挖量280~400m3。

开挖厚度分别为3m、3~4m、3m和4m。

开挖时采用逐层开挖,每层不超过1米。

4.1、开挖施工平面布置

土方开挖深度在5m以内采用普通挖掘机开挖,开挖深度大于5m采用长臂挖掘机开挖,基坑边角人工配合挖除,挖掘机直接装车运至弃土场。

挖掘机在基坑的东侧或西侧区域内的砼路面上作业,反铲挖斗作业方向平行于线路方向。

运土卡车停放在两基坑间的空地上装土,从两基坑间临时拆除的围挡位置进出场,禁止在围挡内的基坑边行驶。

详见图2。

4.2、开挖施工流程

基坑共分四层开挖,即

(1)、表层土方全部挖除,包括破碎砼路面,挖土至第一道支撑底标高。

(2)、第一道钢支撑安装施工。

图2施工平面图

(3)、第二层土方开挖,左右侧均匀对称开挖,开挖顺序为Ⅰ区→Ⅱ区→Ⅲ区,如图3所示,挖至第二道支撑的底标高。

(4)、安装第二道钢支撑。

重复第3、4施工,依次开挖第三、四层土方,并安装支撑,直至挖至设计坑底标高。

图3土方开挖顺序图

4.3、降排水措施

基坑降排水方案

从地质勘察报告反映,基坑开挖穿过的土层中,粗砂层属强透水层,中塑性残积亚粘土、全风化花岗岩或散体状强风化花岗岩上均属弱透水层,水量较贫乏,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地下水的侧向补给。

(1)、坑外排水

基坑顶部设截水墙,沿冠梁四周砖砌30cm高的截水墙,防止地表水流入坑内。

(2)、坑内排水

根据我部正在施工的156#墩挖孔桩施工情况,结合参照该段地下商业街及正在施工的罗宾逊广场基础施工经验,深度在10米以内地下水较少,10~15m深度采用普通水泵抽水可满足施工要求。

因基坑开挖施工期间仍属枯水季节,基坑内排水采用明排。

在坑底四周设置排水沟和集水井,坑底水通过排水沟汇集到集水井后,用水泵抽到坑外市政排水管网。

在坑壁上如果发现有较大的渗水点时,打设泄水孔,安装φ25的泄水钢管,将水引至井底的集水井内。

5、主要施工工艺及方法

5.1、施工顺序

施工顺序为:

桥梁工程桩施工→支护桩冲孔→支护桩灌注砼成桩→冠梁施工→开挖土方至各道支撑处→喷射砼施工→安装钢支撑→开挖至坑底→浇注砼垫层→承台施工→承台周边回填→墩身施工→基坑回填。

5.2、支护桩施工(施工方法同桥梁桩基施工,不作叙述)

5.3、冠梁施工

场地清理后,凿毛处理桩芯顶面混凝土,清除桩顶浮碴、杂物和积水,对桩顶锚固钢筋进行除锈处理,并校正。

要求处理后桩芯混凝土顶面标高不超过理论桩顶标高。

按设计绑扎冠梁钢筋,主筋应与桩顶锚固筋焊接,以保证结构的整体性。

冠梁钢筋绑扎完毕后,支立冠梁模板,架设时应确保钢模板的牢固、可靠,然后一次性浇筑混凝土至设计标高。

5.4、土方开挖

待支护桩及冠梁砼强度达到设计值的70%以上,即可进行土方开挖。

开挖深度在5m以内采用普通挖掘机开挖,开挖深度大于5m采用长臂挖掘机开挖,直接装车运至弃土场。

本工程工期较紧,下部结构从桩基开始,包括围护桩施工、承台、墩柱、上部现浇梁全部完成施工工期仅150天,所以施工任务艰巨,必须采用机械化施工,由于基坑开挖深度达14米,不能采取常规施工方法,故我们采取了长臂挖掘机开挖,开挖深度可达14米,边角采用小型挖掘机配合,极大地提高了开挖进度

土方开挖施工控制要点:

(1)、开挖应分层均匀对称开挖,每层厚度不超过1m,开挖至每道支撑底标高后停止开挖,进行安装内支撑,严格遵守“分层开挖、先撑后挖”的原则。

(2)、当发现地下水位较高、水量较大或流泥严重,立即停止开挖,待采取有效降水措施后方可继续开挖。

(3)、注意挖掘机开挖时不得碰撞支护结构及钢支撑。

(4)、土方开挖接近设计标高时,由专人测定坑底标高,并设置标高控制木桩,再引至挖土控制标桩。

5.5、内支撑施工

支撑施工与土方开挖相互交叉搭接进行,施工中必须坚持“先撑后挖”的原则。

第一层土方开挖至第一道支撑底后,进行钢支撑安装,随后进行第二层土方开挖,挖至第二道支撑底后进行第二道支撑安装,依次施工至第三道支撑。

钢支撑安装要求如下:

(1)、支撑的拼接方法:

钢构件长度的拼接、支撑与围檩间均采用焊接,拼接点的强度不低于构件的截面强度,且拼接点应设置在支撑的交汇点附近。

(2)、节点处理:

支撑体系的连接节点应力集中、受力复杂,应仔细检查每个节点,确保节点钢构件间填实并焊接牢固。

(3)、质量验收:

对每个构件及连接节点电焊质量逐个检查、逐点验收。

支撑安装的容许偏差应符合以下规定:

a.支撑中心标高及同层支撑顶面的标高差:

±30mm;

b.支撑两端的标高差:

不大于20mm及支撑长度的1/600;

c.支撑挠曲度:

不大于支撑长度的1/1000;

d.支撑水平轴线偏差:

不大于30mm。

5.6、支护桩间土喷射砼护面

支护桩间土采用喷射砼护面,喷射砼应随挖随喷。

喷射施工顺序及施工要求:

(1)、每步开挖后,若坑壁土质较差,即对修整后的坑壁立即喷上一层薄砼或砂浆,尽量缩短坑壁土体的裸露时间。

(2)、按设计要求间距打设φ16锚筋。

(3)、绑扎φ6钢筋网,并与锚筋连接牢固,确保保护层厚度符合设计要求。

(4)、埋设φ80PVC泄水管,将水引至坑内排水沟。

(5)、喷射砼施工:

喷射采用干喷,80mm厚一次喷射完成。

配合比通过试验确定,粗骨料最大粒径不宜大于12mm,水灰比不宜大于0.45。

在坑壁上隔3米距离打入垂直短钢筋作为喷射砼厚度标志,喷射砼的射距保持在0.8~1.5m范围内,并使射流垂直于壁面。

喷射砼的路线从壁面开挖层底部逐渐向上进行,但底部钢筋网搭接长度范围以内先不喷砼,待与下层钢筋网搭接绑扎之后再与下层壁面同时喷射砼。

砼接缝在继续喷射砼之前应清除浮浆碎屑。

喷射砼终凝后2h采取喷水养护措施。

5.7、浇注垫层砼

挖至垫层底标高,在基坑四周挖排水沟,降水引至集水井,用潜水泵进行抽排,浇注封底C20砼300mm。

5.8支撑拆除

随着基础结构向上逐步施工,支护结构的钢支撑需逐层拆除,以保证墩身的正常施工。

承台施工完成后,在承台周边回填并砂灌水密实。

按设计位置在承台周边浇注C20砼传力带与支护桩顶紧,待传力带砼强度达到设计的75%后,拆除第三道钢支撑,进行墩身施工。

待墩身施工完成后,分层回填砂灌水密实,浇筑传力带,依次拆除第二道、第一道支撑。

支撑拆除方法:

采用氧乙炔气割拆除水平支撑与钢围檩的连接节点,使连接节点应力释放并解体,割断时需用吊车吊索将其吊紧。

解开连接后,用吊车吊出地面。

6、基坑开挖注意事项

(1)、土方开挖要探明地下管网,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2)、在距离基坑边0.6m周围用φ48钢管设置防护栏杆,立杆间距3m,高出自然地坪1.20m,埋深0.80m,在立杆的上、下端及中间位置各加一道水平杆,外面用密目网封闭。

(3)、基坑上口边1m范围内不允许堆土、堆料和停放机具。

(4)、在锚喷支护上口5m范围内不许重车停留。

各施工人员严禁翻跃防护栏杆。

(5)、基坑外施工人员不得向坑内乱扔杂物,向基坑下传递工具时要接稳后再松手。

(6)、坑下人员休息要远离基坑边及放坡处,以防不慎。

(7)、施工机械一切服从指挥,人员尽量远离施工机械,如有必要,先通知操作人员,待回应后方可接近。

7、基坑开挖监测

本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为一级,施工时按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加强监测及信息反馈制度。

根据支护结构设计计算、施工组织设计和周围环境情况,本基坑工程需进行两方面的监测,即支护结构本身在基坑开挖施工期间的安全、稳定监测和周围建筑物、地下管线的监测。

具体为:

7.1、支护桩顶部水平位移监测

水平位移观测点埋设在支护桩顶面的冠梁上,每边中心布置1个测点,共四个测点,观测点采用测量道钉,道钉中刻有“+”字标志。

水平位移观测点在布设初始建立初读数,并在基坑开挖当日起实施监测。

7.2、周围环境监测

(1)、坑外水平位移和地表沉降观测

在承台基坑四周中央各布置一个沉降观测点,在基坑长边中央各布置一个水平位移观测点,观测点布置详见设计图。

监测测点埋设需穿入路面,测点顶部做好保护,避免外力产生人为沉降。

(2)、临近地下管线沉降与位移监测

现场地下管线大多已在地下商业街施工时清除或移位,主要考虑南侧的煤气管道,可利用管线在地面的露头作直接测点或沿管线轴线相对应地表每隔15m布置一个观测点。

(3)、道路监测

在基坑南北两侧道路上,沿围挡内侧每隔15m布置一个观测点。

监测道路沉降和水平位移。

(4)、临近建筑物监测

沉降监测:

对距基坑30m以内的梧村汽车站、华星大厦等建筑物进行沉降监测,沉降观测点埋设在墙角、柱身上,间距不大于20m,每栋建筑测点不少于4个。

裂缝监测:

基坑开挖前,调查临近建筑物的裂缝情况,对已有的裂缝编号、测绘、照像。

基坑开挖过程中,对已详细记录的老裂缝进行追踪观测,及时掌握裂缝的变化情况,并注意有无新裂缝产生,如发现新的裂缝,及时进行编号、测绘、照像。

爆破振动监测:

爆破时对周边建筑物进行振动监测,当有明显共振现象时及时调整爆破方案。

7.3、测量仪器及方法

水平位移测量选用精度2″级的经纬仪;水准测量采用精密水准仪,按二等水准要求。

基坑开挖前设观测点,并记录初读数。

水平位移测量方法采用综合控制线偏离法;水准测量各测点观测应为闭合或附合路线,水准每站观测高差中误差M0为0.5mm,闭合差FW为±√Nmm。

7.4、观测频率

土方开挖过程中,基坑水平位移和沉降每周观测一~二次;承台浇注后,每周观测一次;遇到暴雨或位移较大等异常情况时,适当加密观测次数。

7.5、观测数据整理

每次测量提供各测点本次位移、沉降和累计位移、沉降报表,并绘制时间-位移、沉降曲线,对沉降变化大又快的测点,应绘制沉降速率曲线。

每周提交监测报告,并及时送交业主、监理和设计单位。

若日变量出现报警,应当场复测,核实后立即汇报业主及监理并电话通知有关部门。

7.6、监控预警指标

(1)、支护结构的最大水平位移已大于基坑开挖深度的1/300,或水平位移速率已连续三日大于3mm/d;

(2)、基坑支护结构的喷锚部分中有个别构件出现应力骤增、断裂的迹象;

(3)、煤气管道变位:

沉降或水平位移日变量均不得超过3mm,或累计10mm;

(4)、周围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已大于现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规定的允许值,或建筑物倾斜速率已连续三日大于0.0001H/d。

8、应急措施

(1)、当出现支护结构变形过大或其他破坏征兆时,采用砂袋、挖土进行坑内被动区反压或坑内预留土反压、分条开挖等相应措施。

(2)、对于支撑式支护结构,如发生墙背土体的沉陷,主要应设法控制支护桩嵌入部分的位移,着重加固坑底部位,具体措施有:

(3)、增设坑内降水设备,降低地下水;

(4)、进行坑底加固,如采用注浆、高压喷射注浆等提高被动区抗力;

(5)、垫层随挖随浇,对基坑挖土合理分段,每段土方开挖到底后及时浇筑垫层;

(6)、加厚垫层、采用配筋垫层或设置坑底型钢支撑。

(7)、如果在上部排桩间的缝隙中出现流砂,则可在排桩间嵌补防水细石混凝土。

施工中应先在出现流砂的部位插入引流管,而后将该段桩间土清除,清除深度约3/4桩径,再将两边桩各凿出1根主筋,在两主筋上焊接Φ12钢筋,间距200mm左右,然后在外面支模,建筑防水细石混凝土,待达到一定强度后,封堵引流管。

(8)、对临近建筑的沉降的控制的应急措施:

采用跟踪注浆的方法,根据基坑开挖进程,连续跟踪注浆。

注浆孔布置可在支护墙背及建筑物前各布置一排,两排注浆孔间则适当布置。

注浆深度应在地表至基坑底以下2~4m范围。

此时注浆压力控制不宜过大,否则不仅对支护桩造成较大侧压力,对建筑本身也不利。

注浆量可根据支护墙的估算位移量及土的空隙率来确定。

注浆时,应严密观察建筑的沉降状况,防止由注浆引起土体搅动而加剧建筑物的沉降或将建筑物抬起。

对沉降很大,而压密注浆又不能控制的建筑,如其基础是钢筋混凝土的,则可采用静力锚杆压桩的方法。

(9)、对基坑周围管线保护的应急措施:

当开挖后引起管线的位移或沉降较大的情况,在管线靠基坑一侧采取打设封闭桩的方法,为减小打桩挤土,封闭桩采用钢板桩或槽钢等,施打时应控制打桩速率,封闭板桩离管线应保持一定距离,以免影响管线。

附施工过程照片:

顶部冠梁

分层开挖

长臂挖掘机

小型挖掘机配合开挖

挂网施工

喷射砼

三道围檩

深基坑承台钢筋绑扎

墩身砼浇筑

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