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施工质量通病与防治措施.docx
《高速公路施工质量通病与防治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速公路施工质量通病与防治措施.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速公路施工质量通病与防治措施
高速公路施工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一、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病害及防治措施…………………………1
二、路面产生不平整原因及处理措施………………………………6
三、钻孔灌注桩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11
四、模板支架、混凝土浇筑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14
五、预应力施工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24
六、桥头及桥梁伸缩缝处跳车的防治措施…………………………37
七、小型预制构件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43
一、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病害与防治措施
1、病害种类
沥青混凝土路面各种病害的成因比较复杂,由于环境、地点、气候条件的不同,病害情况不一,主要有下面几种:
(1)泛油
(2)波浪(3)拥包(4)滑溜(5)裂缝(6)坑槽
(7)局部沉陷(8)松散(9)车辙
2、产生病害的原因
(1)沥青路面材料
A、沥青混合料使用性能是受沥青结合料影响的,沥青质量的
优劣与沥青混凝土的好坏有密切关系,直接影响到沥青混凝土路面的使用性能。
从大量路面结构损坏原因的调查分析来看,路用沥青品质不良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国内石油品质及沥青炼制工艺流程的特点,致使路用沥青大多数含蜡量高,延度小,温度敏感性强,使得许多沥青混凝土路面面层结构在远小于使用寿命的年限内出现损坏。
沥青的物理性质对路面车辙有很大影响。
在给定的温度和加载速率下,高粘度沥青会产生劲度高的沥青混合料。
较高的劲度具有较高的抗车辙能力。
沥青类型对车辙深度也有很大影响,使用粘度低,温度敏感性低的沥青可以减少或延缓路面的开裂。
B、矿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沥青混合料的强度,是沥青混凝土
路面早期破坏的主要影响因素。
碎石的压碎值、磨耗值不符合要求将造成沥青混合料的稳定度偏低,引起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的剥落。
碎石与沥青材料的粘附性大小,对沥青混合料的强度和耐久性有极大的影响。
另外沥青混合料一般使用碱性矿料,吸水率大不仅降低加热效率,影响拌和料的生产能力,而且残存在空隙中的水分影响施工压实及空隙率,这将使混合料造成剥落。
(2)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
1)、路基施工
路基应密实、均匀、稳定,潮湿路段、高填方地段应作有效的
处理。
路基施工中出现的问题有:
1路基压实度不够,主要是由于含水量过大或过小,碾压遍数不均匀
所造成。
2路基排水不畅或地下水位高,有的软土地基没有进行有效处理,造成泛浆。
3边坡不稳定雨水冲刷后坍塌,造成路面破损。
4路堤填挖接茬处未认真处理和压实,导致不均匀沉陷。
5路堤填料不当,如填筑冻土块、过湿土、风化页岩、膨胀土有机或腐殖类土等,又未作特殊处理。
2)、基层施工:
基层施工中出现的问题有:
1基层、底基层、路面表面清除不干净,在铺筑上一结构层前,若路面结构层及路基表面的浮土、浮灰、浮砂清除不干净,在雨水作用下,浮层细料变软被行车挤压造成的高压水流冲刷成浆,进而波及到沥青面层表面。
2操作原因造成强度不够,采用石灰(水泥或二灰)无机结合料稳定
粒料(土),由于石灰剂量不足,拌和不匀,用水量过大或过少,压实度不足,厚度不够等原因,造成基层路面稳定性差、强度低,产生沥青路面早期破坏。
3延迟压实和碾压过度。
对于水泥稳定类材料,压实延迟时间越长,压实度就越低,强度损失就越大。
过长的延迟压实和过度的碾压,都将对半刚性基层(底基层)产生破坏作用。
4基层的找平不当。
半刚性基层在整形找平过程中,用平地机(或重型路拱板)反复刮补,将高处的混合料刮到低洼处找平。
这样,从表面看,基层表面是平整了,亦勉强压住了,但实际上,从高处刮下来贴到低洼处的一层薄层与原先较光滑结构层不能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薄弱夹层,在车辆荷载作用下,薄弱夹层逐渐被推动压碎松散,进而导致沥青面层产生局部网状裂缝,产生破坏。
3)、面层施工
①对原材料检验不严,对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控制不够,特别是矿粉和沥青用量不准,是沥青路面早期出现推拥、油包、松散、露骨、坑槽等。
2施工机械设备陈旧、不配套,使混合料的配合比计量、拌和均匀性、
密实度、平整度等受到很大影响。
3沥青混合料加热温度过度,这种现象一般是矿料加热温度过高,当沥青和矿料加热拌和时,沥青便被矿料的高温灼焦,沥青老化,使路面强度不足,产生松散、坑槽等病害。
4碾压温度过高,如果碾压温度过高,混合料就有压不密实,就会出现推移,发生微裂。
5沥青混合料摊铺较厚。
路基基层局部平整度不良,造成局部摊铺过厚,摊铺过厚使骨料相对减少,碾压时,混合料推移,出现微裂。
6碾压时为防止粘轮而洒用柴油,使沥青粘结力降低,出现松散、露骨等病害。
4)、施工季节不合理
雨季施工,又未采取有效的保证质量的措施。
低温季节施工,面层施工期太晚,不能及时成型稳定,是导致路面早期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
3、防治措施
(1)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优化
①沥青的选取:
要选用含蜡量低及具有良好热稳定性和低温抗裂性能的沥青,视资金情况可采用进口SBS改性沥青。
2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经配合比设计确定的各类沥青混凝土混合料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表7.3.3的马歇尔试验设计要求的技术标准,并有良好的施工性能。
对于高速公路的上面层和中面层沥青混凝土混合料进行配合比设计时应进行车辙试验对抗车辙能力进行检验。
3精心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沥青路面施工必须按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实行目标管理、工序管理,明确岗位责任制,对施工的全过程、各阶段、每道工序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查、控制、评定,以保证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
要以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逐层的质量来保证最终建设项目的整体质量。
结合近几年的工程建设中发现的问题,认为抓好以下工作是搞好工程质量的关键。
A.加强对原材料的检验工作:
材料用量是沥青路面质量的保证。
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其中材料不合格是原因之一。
B.加强沥青混合料材料配比的控制:
施工单位自检体系要严格控制规格、用量和矿料级配组成及沥青用量。
C.施工前设备检查:
机械设备是保证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的又一重要因素,
特别是沥青混凝土等高级路面,没有先进的配套机械设备,是修不出符合质量标准的路面的。
D.铺筑试验路段:
铺筑试验路段的目的,在于验证施工方案的可行性,
通过铺筑试验路段来修改、充实、完善施工方案和技术练兵,以指导生产。
E.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与检查。
二、路面产生不平整的原因及处理措施
1、路面不平整产生的主要原因
(1)路基不均匀沉降
1)处理不当:
伐树除根及表土处理不彻底,路堤成形后一旦杂质腐烂变质,地基将会发生松软和不均匀沉降。
2)路堤填料控制不当
①选用了稳定性较差的路基填料,如采用高液限粘土、粉质土或使用淤泥、腐殖质含量较高的土料填筑路堤,会使路堤产生整段或局部的变形。
②采用不同土质填筑路堤时,因土的性质不同,如填筑方法不当,碾压成型后易造成不均匀沉降。
③路基压实不足当路基填料的含水量、压实时的松铺厚度、碾压机具
的选择不当,都易造成路基压实不足,路基土壤的密实度偏低,土体的透水性增强,造成水分积聚和侵蚀路基,使路基土软化或冻胀而产生不均匀沉降。
3)桥头涵洞两端及桥梁伸缩缝的跳车
①由于压实机械的作业面狭小而使压实不到位,通车后,易引起路基的压缩沉降。
②由于台背填料与台身刚度差较大,造成沉降不均匀。
4在桥(涵)与路基接合处,常会产生细小裂缝,雨水渗入缝后,使
路基产生病害,导致该处路基发生沉降。
5桥梁伸缩缝在选型和施工时考虑不周和处理不当,易产生跳车现象。
4)基层不平整对路面平整度的影响
基层的平整度差对路面平整度有着重要影响。
若基层不平,即使面层摊铺平整,压实后也会因虚铺厚度不同,而产生不平整。
5)路面摊铺机械及工艺对平整度的影响
摊铺机是沥青面层施工的主要机具设备,其本身性能及操作水平对
摊铺平整度影响很大。
摊铺机结构参数不稳定、行走装置打滑、摊铺的速度快慢不均、机械猛烈起步和紧急制动以及供料系统速度忽快忽慢都会造成面层的不平整和波浪。
6)面层摊铺材料的质量对平整度影响
①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不合理。
②沥青混合料的拌合不均匀。
7)碾压对平整度的影响
沥青面层铺筑后的碾压对平整度有着重要影响,需认真选择碾压机
具、碾压温度、速度、路线、次序等。
8)接缝处理欠佳
接缝包括纵向接缝和横向接缝(工作缝)两种,接缝处理不好常容
易产生的缺陷是接缝下凹后凸起,以及由于接缝压实度不够和结合强度不足而产生裂纹甚至松散。
2、提高路基及路面基层平整度的措施
(1)、路堤填筑前原地面处理
填筑路堤时应首先进行原地面处理。
当路堤填筑高度小于1.0m时,应注意将路基范围内的树根,草丛全部挖除。
若基底的表层土系腐蚀土,则须用挖掘机或人工将其表层土清楚换填,厚度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以不小于30cm为宜,并予以分层压实。
(2)、路堤填料
路堤填料一般应采用砂砾及塑性指数和含水量符合规范的土,不得使用淤泥、沼泽土、冻土、有机土、含草皮土、生活垃圾及含腐蚀质的土。
对于液限大于50,塑性指标大于26的土,以及含水量超过规范的土不得直接做为路基填土。
在特殊情况下,受工程作业现场条件限制,必须使用时,应作如下处理:
1、控制最佳含水量,保证土料在最佳含水量下达到最佳压实度。
2、掺外加剂改良。
对含水量大、塑性高的土或强度不足的其他材料,对土的性质进行路基填方材料应有一定的强度,高速公路填方材料应经野外取土试验,符合《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方可使用,如达不到要求应采取掺外加剂改良,达到填土要求。
(3)填土路基压实
路基施工时,应严格按照现行《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要求进行。
(4)完善排水设施
为了保持路基能经常处于干燥、坚固和稳定状态,必须将影响路基
稳定的地面水予以拦截,并排除到路基范围之外,防止漫流、积聚和下渗。
(5)路面基层施工注意事项:
1)、严格按照《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93)要求进
行底基层和基层施工,对于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必须坚持除与土基接触的底基层可以采用路拌法施工外,其上面的各层均应采用集中场拌和摊铺机施工方法,以确保标高、横坡、强度平整度达到设计要求。
2)、加强基层养护。
在基层施工完成后,宜采用不透水博膜或湿砂
进行养护,也可以采用喷洒沥青乳液保护。
若无上述条件时,可以用洒水进行养护,并应严格控制行车。
3)、严格控制基层平整
①、面层铺筑前用3m直尺对基层进行平整度检测,平整度差且大于8mm的路段应进行整平。
②、面层摊铺前认真清扫基层表面,确保基层表面整洁,没有松散浮料和杂质。
③认真抄平放线,确保基层标高和基准线标高准确无误。
基层标高超过允许范围时,高处必须铲平,低处可用下面层补平。
④当基层铺筑面层前受到其他工序污染,如表面滴落水泥成硬渣时,应予及时清除,以确保面层平整度。
⑤沥青路面的施工工艺及平整度控制
A、沥青路面机械摊铺工艺及控制
a)注意摊铺机结构参数的选择和调整
b)严格摊铺机基准线的控制
c)控制摊铺机的摊铺进度
d)落实摊铺机操作控制措施
B、沥青面层材料的质量控制
a优化沥青混合料的组合设计
a)提高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
b)提高混合料低温抗裂性。
c)提高混合料的耐久性。
b消除沥青混合料在拌和中出现质量问题的措施
a)清除热仓料的超尺寸颗粒。
b)消除混合料的花白料。
c)清除湿料。
d)消除混合料无色泽。
e)消除矿料颗粒的明显变化。
5碾压质量控制
沥青混合料面层的碾压通常分三个阶段进行,即初压、复压和终压。
a)初压
第一阶段初压习惯上常称作稳压阶段。
由于沥青混合料在摊铺机的熨平板前已经过初步夯击压实,而且刚摊铺成的混合料温度较高,因此只要用较小的压实功就可以达到较好的稳定压实效果。
应采用轻型钢筒式压路机或关闭振动压路机碾压两遍,初压后检查平整度、路拱,必要时予以修整。
b)复压
第二阶段复压是主要压实阶段。
在此阶段至少要达到规定的压实度,因此,复压应该在较高温度下并紧跟在初压后面进行。
复压宜采用重型的轮胎压路机、也可采用振动压路机,碾压遍数应经试压确定,达到要求的压实度,并无明显轮迹。
c)终压
第三阶段终压是消除缺陷和保证面层有较好平整度的最后一步。
由于
终压要消除复压过程中表面遗留的不平整,因此,沥青混合料也需要有较高的
温度。
终压可选用双轮钢筒式压路机或关闭振动的震动压路机碾压。
并应紧接
在复压后进行。
终压结束时的温度不应低于沥青面层施工规范中规定的温度。
应尽可能在较高温度下(如不底低于80℃)下结束终压。
三、钻孔灌注桩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1、施工断桩:
(1)发生的原因:
a)混凝土供应方中断
b)导管进水
c)导管堵管
d)埋深过浅,拔管过多漏水
e)埋深过大,混凝土不下落或导管拔不起来
(2)预防措施
①灌注混凝土前,检查导管、混凝土罐车等设备是否正常,并有备用的设备、导管,确保混凝土连续灌注。
②确保首批灌注的混凝土总方量能满足填充导管下口与桩孔底面间
隙和使导管下口首灌时被埋设深度≥1m的需要。
首灌混凝土后要确保混凝土连续地灌注,尽量缩短间隔时间,当导管内混凝土不饱满时,防止导管内形成高压气囊。
③下导管前,导管应进行试拼,并进行导管的水密性、承压性和接
头抗拉强度试验,试拼的导管还要检查其轴线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④在提升导管前,用标准测深锤测好混凝土表面的深度,控制导管
提升高度,始终将导管底口埋于已灌入混凝土液面下不少于2m。
⑤灌注混凝土的塌落度宜在18-22cm之间,并保证具有良好的和易
性,在运输和灌注过程中不发生显著离析和泌水。
2、无破损检测质量问题:
(1)发生的原因:
①有夹层
②缩颈
③混凝土强度不合格
④孔深不足或桩长不足
⑤混凝土不均匀,不密实
(2)预防措施:
①加强混凝土配合比控制,过程中作表观检查
2灌注前检查清孔,必要时再清孔,随灌混凝土随提升导管,做
到连灌勤测,勤拔管,随时掌握导管埋入深度,导管居中,连续正常灌注。
③加大泥浆密度护壁,加快灌注混凝土速度
④成孔和灌注前,严格测量孔深和沉渣厚度,完毕前检查顶面高程。
3、桩位偏移:
(1)发生的原因:
①测量不准确
②钻孔桩施工中钻孔振动大
(2)预防措施
①埋设护筒、成孔后、下钢筋骨架后加强检测、校核
②钻孔平台稳固,钻孔过程中勤检查。
4、钢筋笼上浮
(1)发生的原因:
①钢筋骨架未加固,无拉力。
②钢筋笼埋深大,灌注时间长,混凝土灌注冲力大。
(2)预防措施:
①事先对钢筋骨架用揽索或焊接进行加固。
②灌注中,当砼表面接近钢筋笼底时,应放慢砼灌注速度,并应使
导管保持较大埋深,使导管底口与钢筋笼底端间保持较大距离,以便减小对钢筋笼的冲击。
③砼液面进入钢筋笼一定深度后,应适当提升导管,使钢筋笼在导
管下口有一定埋深,注意导管埋入砼表面应不小于2M。
四、模板支架、混凝土浇筑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一)模板位置偏移,标高差错,模板形状尺寸有误
1、现象:
弯、坡、斜桥及立交桥,由于轴线及标高关系复杂,产生轴线偏离,不符合设计标高,斜交角左斜、右斜搞反了,纵坡的上坡、下坡搞相反等位置错误问题。
2、危害:
使现浇或预制的结构物或构件的位置、尺寸规格发生与设计不符的差错,造成进一步的施工障碍,甚至引起返工。
3、原因分析
A.查阅设计图时,搞错了标高、轴线、夹角关系等。
B.根据图纸设计数据,推算中搞错了。
C.没有按控制导线、三角网来控制轴线桩。
测桩未经复核。
D.水准点移动或错误数据,或用错水准点。
E.施测放线时搞错,没有严格执行测量复核制。
F.技术交底时,搞错或交待不清。
4、防治措施:
1)组织好设计图纸的学习和会审。
2)搞好测量交桩、接桩工作,做好自审和会审。
3)加强桥轴线控制桩和水准点的管理,定期进行复测。
对丢掉或移动而无法纠正的桩,及时补上。
4)严格执行测量复核制度,放线施测后,一定要有人重新复核。
(二)、定型组合钢模板拼装的质量缺陷
1、现象:
定型组合钢模板,拼装成一定形状和大小的板件时,常易出现两块模板间拼缝超宽,存在错台,板面平整度不好,长宽尺寸存在较大累计误差及两对角线不等长,板件不规正等质量缺陷。
2、危害:
造成定型组合钢模板围筑结构物或构件产生板缝漏浆,混凝土表面产生平整度差、错台等外观缺陷,还会产生构件、配件的尺寸、形状的改变而影响安装的精度。
3、原因分析:
①平面钢模板纵、横肋变形或扭曲,造成拼装时拼缝超宽,对角线不等长。
②钢模U型卡的夹紧力不符合要求,无法夹紧两肋,模板错位。
③平面钢模板纵、横肋高或插销孔、U型卡孔与板面的间距超标,产生错台及板面平整度不好。
4、防治方法:
①平面钢模板组装前要按质量标准抽查,对超差的模板进行修理,直至达标;无法达标的模板不用。
2钢模配件如U型卡、钢楞,要事前按质量标准抽查并矫正。
3平面钢模板排列作为梁、柱模板时,应从一端挤紧,同一端装U型卡,U型卡应正反交替放置,作为墙板模板时,宜由中间向外对称排列。
4钩头螺栓,紧固螺栓应松紧一致,所有内外钢楞交接出均应挂牢。
5为保证拼装质量,应设计配板图,条件允许时,优先采用整体拼
装,整体安装法。
(三)、墩柱模板缺陷
1、现象:
(1)“穿裙”
(2)一排柱子不在同一直线上。
(3)桩身扭转。
(4)表面不平整光滑。
2、危害:
造成墩柱平面位置不准、柱身混凝土外观质量差。
3、原因分析:
(1)柱箍不牢或板缝不严密。
(2)成排柱子支模不挂通线,不规方,柱模竖直度控制不严格。
支模前,柱的竖向主筋未将其偏移调整过来。
(3)柱模未保护好,支模前以歪扭,未整修就用。
(4)柱的斜向支撑支撑力大小不匀,使模板支撑松紧不等。
(5)模板上有混凝土残渣,未很好清理或脱模剂涂刷不匀。
4、治理方法:
(1)根据柱断面大小及高度,柱模板每隔50-100cm,应加设牢固的柱箍,
对于整体组合模板,要检查其上、下口的对角线长度,检查连接件、柱箍的紧固程度。
(2)对于需接长的柱,应在第一次浇的柱节顶端,预埋定位钢板及螺栓,
待往上接柱支模时,其下口紧固于定位钢板上。
(3)成排柱子支模前,应先在底部弹出通线,将柱子位置兜方找中;支
撑时,应先立两端柱模,校直与复核位置无误后,顶部拉通长线,再立中间各根柱模。
柱距较大时,各柱单独拉四面斜撑,保证柱位准确。
(4)较高的柱子,应在模板中部一侧留临时浇注孔,以便浇注混凝土时,
插入振捣棒,当混凝土浇到临时洞口时,即应封闭牢固。
(5)柱子支模板前,必须先校正钢筋位置。
(四)、现浇梁、板的模板、支架缺陷
1、现象:
(1)支架移位、下垂或支架基础沉降。
(2)梁、板中部下挠,梁、板底面不平,梁身不平直。
(3)拆模后发现梁身侧面有水平裂缝、掉角、表面粗糙。
2、危害:
(1)支架移位、下垂或其基础沉降,会引起现浇混凝土产生施工裂缝,
严重时产生结构受力状态与要求不符而断裂、倒塌。
(2)造成梁、板身下挠,给人以不安全感。
(3)降低梁的耐久性,损坏混凝土的外观质量。
3、原因分析:
(1)支架基础回填夯实不足或不均匀;坡桥模板低面倾斜度超过3%时,
垂直荷载的水平分力使支架倾斜;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梁施加预应力引起反力点转移,改变支架受荷情况而使支架变形;排架下垫层层次过多,加大沉降量。
(2)板、梁底模板未预留拱度或预拱度不足。
(3)梁、板底面模板不平,混凝土接触面平整度超差。
(4)梁侧模上口横挡未拉通线,斜撑角度过大(大于60°),支撑不牢,
造成局部偏歪。
(5)梁高较大,侧模刚度差,又未设对拉螺栓,造成梁身不平直。
(6)采用黄花松木或易变形的木材制作模板,浇注后变形大,易使混凝
土产生裂缝、掉角或表面毛糙。
(7)支架揣手楔设置不良,造成梁板底面不平整。
4、治理方法:
(1)梁、板底支撑间距,应能保证在混凝土自重和施工荷载等作用下不
产生变形,必要时可铺设灰土层或石灰粉煤灰砂砾混合料结构层,铺放通长垫木,确保支撑不沉陷。
(2)支架设计要进行荷载不均匀分布的验算,考虑各种可能发生水平荷
载作用下的稳定,而且一定要把支架杆件固定到桥墩、桥台的坚固处,在杆件间要用斜撑和拉杆拉紧。
(3)板、梁底模应按预留拱度起拱。
(4)根据梁高及厚度,核算混凝土振捣时的重量及侧拉力,选择模板厚、
主柱间距,根据梁高加设横枋和对拉螺栓数量。
(5)支架揣手楔,必须选用木制坚硬的材料,揣手楔应背紧,设置恰当,
防止支架发生不符合设计要求的变位。
(6)梁模尽量不采用黄花松木或其他易变形的木材制作,如用黄花松制
作梁侧模,应在混凝土浇注前充分用水浇透。
(五)、跑模
1、现象:
水泥混凝土拌和物的侧向压力使某部位的模板整体移位,
造成结构物侧面整个倾斜,底面下垂或下挠。
严重时,侧模、断模崩塌。
2、危害:
轻者大大改变结构尺寸、规格、形状,重者使浇注失败。
3、原因分析:
(1)固定柱模板的柱箍不牢;或钉侧模、底模的元针规格小,被混凝
土的侧压力或竖向力拔出,造成模板移位。
(2)为调整模板间距或高程,所加的抄手楔未固定好,振捣时松脱产
生侧模、底模移位。
(3)固定梁侧模的带木未钉牢或带木断面尺寸过小,不足以抵抗混凝
土侧压力,而使钉子被拔出。
(4)未采用对拉螺栓来承受混凝土对模板的侧压力,或因对拉螺栓直
径太小,被混凝土侧压力拉断。
(5)斜撑、水平撑底角支撑不牢,使支撑失效或移动。
4、预防措施:
(1)根据柱断面大小及高度,在柱模外面每隔30-60cm加设牢固柱
箍,并以脚手架和木楔找正固定,必要时可设对拉螺栓加固。
(2)梁侧模下口必须有条带木,钉紧在横担木或支柱上;离梁底
30-40cm处加φ16mm对拉螺栓(用双根带木,螺栓放在两根横档带木之间,由垫板传递应力),并根据梁的高度,适当加设横档带木。
(3)对拉螺栓直径一般采用φ12-φ16,墙身中间应用穿墙螺栓拉紧,
以承担混凝土侧压力,确保不跑模,其间距根据侧压力大小为60-150cm。
(4)浇注混凝土时,派专人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并进行加固。
(六)、胀模
1、现象:
模板在水泥混凝土侧压力作用下,局部模板偏离平面,
或局部模板变形鼓出,使结构物截面尺寸加大。
2、危害:
使结构物或构件的混凝土平整度不好,竖直度超标。
对于需进行架设的支承面或缝隙,会造成不平、相顶等质量缺陷。
3、原因分析:
(1)木模板厚度较小,再混凝土侧压力作用下发生挠曲变形。
(2)定型组合钢模板接头处没有立柱或钢楞尺寸规格小,使模板在混凝土侧压力的作用下发生弯曲变形,或卡具未夹紧模板。
(3)模板的水平撑或斜撑过稀,未被支撑处,模板向外凸出。
(4)模板的拐角处与端头处,由于支撑薄弱而移位。
4、预防措施:
(1)基础侧模,可在模板外设立支撑固定,其他墩、台、梁、墙的侧模,可设对拉螺栓加固。
(2)定型组合钢模,应按模板长方向错缝排列。
当梁高在30cm以内时,按模板每块长的间距加支撑;当梁高在30-40cm时,用梁夹具代替纵、横楞条支模,梁夹具的间距为105cm。
当梁高在60-120cm时,竖楞条间距为90cm;梁高120-140cm时,竖楞条间距为75cm。
墙竖向楞条间距为75cm,横向楞条间距为105cm。
(4)加强模板的端头及拐角处的支撑及连接。
(5)采用钢管卡具组装模板时,发现钢管卡具滑扣,应立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