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平阴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76861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6.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平阴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山东省平阴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山东省平阴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山东省平阴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山东省平阴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平阴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山东省平阴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平阴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平阴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山东省平阴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平阴一中2016—2017学年度高三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共45分)

1、(每小题3分,共24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冬天随着一场寒凉的朔风隐遁无形,代之而来的便是期待许久的春,渴望在一个漫漫长夜后的清晨,能有一树树(色彩斑驳/色彩斑斓)的春花降临人间,遮蔽大地的荒芜与突兀。

但随着冬日渐远,花开的惊喜依旧未能(如愿/如意),而我对春花的期待初忠不改,就像等待一位从天堂出走的仙子,挥袂之间为广袤的人间降临一场福址,唯美而又持久。

春天本就是一个安谧静美的词语,镶嵌在季节的轮回里,而春花便是这轮回里的精灵,缀饰着春之明媚。

花开的时候,村庄就像         ,风姿绰约地(站/立)于大地之上;          ,辽阔的褴褛倏忽消隐在旷野深处。

那些高举着手臂的杨树,将枝干遥遥指向广袤沧穹,旗帜一般引领着春天不断前行。

1.文中加点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隐遁    初忠不改      B.遮蔽    安谧静美

C.福址    春之明媚      D.旷野    广袤沧穹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色彩斑驳  如愿 站     B.色彩斑斓  如意   站

C.色彩斑斓  如愿 立     D.色彩斑驳  如意   立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位着了绣花长裙的女子   春花瞬间把黛赭色的山峦覆盖

B.一位着了绣花长裙的女子   黛赭色的山峦瞬间被春花覆盖

C.一位女子着了绣花长裙     春花瞬间把黛赭色的山峦覆盖

D.一位女子着了绣花长裙     黛赭色的山峦瞬间被春花覆盖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

A.实际上,雾霾是污染造成的,污染的产生与我们每一个人休戚相关,减少污

染排放,每一位市民都有责任。

B.前两年的微商暴富神话,吸引了很多人参与其中,朋友圈里到处都是卖面膜、

卖奶粉的,或软或硬的营销广告令人不厌其烦。

C.进入高中后,孩子们通常会进入自主阅读阶段,学校在此时如果能够引导学

生进行更深入、更个性化的阅读,将事半功倍。

D.国际足联2015年度金球奖颁奖典礼11日晚在瑞士苏黎世举行,阿根廷球星

梅西如获至宝,成为足球史上首位五夺金球奖的球员。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春节期间,各大超市都设置了“年货”专区,各种年货一应俱全,其中造型

各异的猴子玩偶深受市民所喜爱,最为畅销。

B.空间实验室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标

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了应用发展。

C.网络谣言不仅损害了公民权益,而且扰乱了社会秩序。

事实一再表明,网络

谣言的泛滥和滋生,会使许多人成为受害者。

D.“教育是慢的艺术”,是生命化教育课题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是直接针对当

下中国中小学教育与教育改革的弊端提出来的。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它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B.“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其中的“鸡鸣”是古代时辰的名称。

C.“何乃太区区”和“感君区区怀”中的“区区”二字意义不同,前者为“愚

拙、凡庸”之意,后者应理解为“真情挚意”。

D.“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这句中的“便利”是一个古今义不同的词语,

“六合”与《过秦论》中的“履至尊而制六合”中“六合”意义不同。

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则芥为之舟②以五百岁为春

③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④彼且恶乎待哉

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8.多义词辨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修①余独好修以为常美好

②孙子膑脚,《兵法》修列编纂

③茂林修竹长、高

B.谢①多谢后世人告诫

②乃令张良留谢辞谢

③阿母谢媒人谢绝

C.道①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称道

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义,道理

③任重而道远道路

D.寡①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君主自称

②刑于寡妻,至于兄弟守寡

③寡固不可以敌众少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9分)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着。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锲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

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

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

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

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

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较大的冲击。

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

《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从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凶吉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

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到中国历史上存

在过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

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D.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

•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

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

因而

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学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

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

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

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明商王朝的存在。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

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

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

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三、文言文阅读(12分)

蔡道宪,字元白,晋江人。

崇祯十年进士。

为长沙推官。

地多盗,察豪民通盗者,把其罪而任之。

盗方劫富家分财,收者已至。

召富家还所失物,皆愕不知所自。

恶少年闭户谋为盗,启户,捕卒已坐其门,惊逸去。

吉王府宗人恣为奸,道宪先治而后启王。

王召责之,抗声曰:

“今四海鼎沸,寇盗日滋。

王不爱民,一旦铤而走险,能独与此曹保富贵乎?

”王悟,谢遣之。

十六年五月,张献忠陷武昌,长沙大震。

承天巡抚王扬基率所部千人,自岳州奔长沙。

道宪请还驻岳州,曰:

“岳与长沙唇齿也,并力守岳则长沙可保,而衡、永亦无虞。

”扬基曰:

“岳,非我属也。

”道宪曰:

“弃北守南,犹不失为楚地。

若南北俱弃,所属地安在?

”扬基语塞,乃赴岳州。

及贼入蒲圻。

即遁去,湖广巡抚王聚奎远驻袁州,惮贼不敢进。

道宪亦请移岳,聚奎不得已至岳,数日即徙长沙。

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独全?

”聚奎不从。

贼果以八月陷岳州,直犯长沙。

先是,巡按御史刘熙祚令道宪募兵,得壮丁五千训练之,皆可用。

至是亲将之,与总兵官尹先民等扼罗塘河。

聚奎闻贼逼,大惧,撤兵还城。

道宪曰:

“去长沙六十里有险,可栅以守,毋使贼逾此。

”又不从。

时知府堵胤锡入觐未返,通判周二南摄攸县事,城中文武无几。

贼薄城,士民尽窜。

聚奎诡出战,遽率所部遁。

道宪独拒守,贼绕城呼曰:

“军中久知蔡推官名,速降,毋自苦。

”道宪命守卒射之毙。

越三日,先民出战,败还。

贼夺门入,先民降。

道宪被执,贼啖以官,嚼齿大骂。

释其缚,延之上坐。

骂如故。

贼曰:

“汝不降,将尽杀百姓。

”道宪大哭曰:

“愿速杀我,毋害我民。

”贼知终不可夺,磔之,其心血直溅贼面。

健卒林国俊等九人随不去,贼亦令说道宪降。

国俊曰:

“吾主畏死去矣,不至今日。

”贼曰:

“尔主不降,尔辈亦不得活。

”国俊曰:

“我辈畏死亦去矣,不至今日。

”贼并杀之,四卒奋然曰:

“愿瘗主尸而死。

”贼许之,乃解衣裹道宪骸,瘗之南郊醴陵坡,遂自刎。

道宪死时年二十九,赠太仆少卿,谥忠烈。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盗方劫富家分财,收者已至收:

收购(赃物)

B.并力守岳则长沙可保,而衡、永亦无虞虞:

担忧

C.通判周二南摄攸县事摄:

代理

D.道宪被执,贼啖以官啖:

利诱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贼果以八月陷岳州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B.释其缚,延之上座     其皆出于此乎

C.愿瘗主尸而死       择其善者而从之

D.乃解衣裹道宪骸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1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

能独全

B.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

能独全

C.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

能独全

D.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

能独全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道宪不畏权势,吉王府的族人恣意为非作歹,道宪先加以惩处,然后才

向吉王通报。

吉王召道宪来责问,道宪高声批评吉王,促使吉王醒悟。

B.蔡道宪能恪尽职守,从容应对危机。

张献忠攻陷武昌后,承天巡抚王扬基、

湖广巡抚王聚奎都惊慌失措,无胆拒敌,无策应敌,道宪则力主抵抗,并强

烈提议扼守岳州。

C.蔡道宪坚贞不屈,尽管贼兵来势汹汹,他仍坚守长沙;尽管兵败被俘,但

他不改气节,不接受贼寇利诱,不惧贼寇的威胁。

最后,他壮烈殉国。

D.蔡道宪深受部下敬爱,他遇害后,他手下的四个被俘士卒,希望贼寇们能

允许他们掩埋主人的尸体后再赴死,贼寇答应了他们的请求,最后四卒自刎

而死。

第Ⅱ卷(共105分)

四、(27分)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句5分,共10分)

(1)今四海鼎沸,寇盗日滋。

王不爱民,一旦铤而走险,能独与此曹保富贵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去长沙六十里有险,可栅以守.毋使贼逾此。

”又不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古代诗歌阅读(8分)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

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

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4分)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分)

 

18.名篇名句默写(9分)

(1)联想是回忆的一种形式。

表象联想就是表象之间彼此互相引起的。

“故垒

西边,_______________”,由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联想到有关历史人物,这是相关联想。

”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由“愁”想到江水长流,这是由特征相似引起的联想。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时令、月色,触景生情,伤心折肠,这是因果联想。

《琵琶行》中的“嘈嘈切切错杂弹,”,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2)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无限风光在险峰”之意的句子是“,

,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3)秋江风光向为文人所钟;如王勃《滕王阁序》“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前赤壁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18分)

一代通儒顾炎武

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誓“能文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

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

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

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

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

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

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域志》。

《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一部读书札记,最能代表他的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也反映了他一贯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求名”的治学品格。

全书共三十二卷,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体现了他的学术、政治思想。

康熙九年初刻八卷本刊行后,他又不断增改,至康熙十五年,已得手稿二十余卷。

顾炎武在该书的题记中说,他从小读书,“每有所得,辄记之。

其有不合,时复改定”。

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

积三十余年,编成此书。

取《论语》子夏之言,命名为《日知录》,供后人研讨。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

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

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

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

其弟子潘耒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

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

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

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

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

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

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

(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

【相关链接】

①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

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

江苏昆山人。

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

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

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

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集》等。

(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1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顾炎武之所以不顾家庭,离家出游,固然有实现他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的理想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躲避豪绅陷害、以游为隐。

B.顾炎武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沿途考察人文地理,验证文献记载,搜集著

述材料,把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结合在一起,大大开阔了他的学术视野。

C.顾炎武南北往返,在二三万里的旅途中,览书万余卷,写成《日知录》《天

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等著作,终成一代大家。

D.顾炎武足迹半天下,广交贤豪长者,又在《广师》中对十位“同学之士”

推崇备至。

他的弟子潘耒称赞他,天下无贤不肖,无不知道顾炎武为通儒。

E.顾炎武一生奔走,始终以豪杰自视,虽没有完全实现他“救民水火”“兴

太平之事”的雄心壮志,但唯其如此,才成就了他的著述事业。

20.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

括。

(4分)

 

21.梁启超生平最敬慕顾炎武的为人,认为他不但是经学大师,而且是世人楷模。

这是为什么?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分)

 

22.后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

责”。

请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6分)

 

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当前,放眼各新闻网站、微博、App及公众号等平台,“痛感新闻”扑

面而来。

31岁的富士康员工在结束iPhone装配线的夜班工作后跳楼自杀;32

岁的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英语教师刘伶利因患癌症被学校开除后不治身

亡;18岁的南京邮电大学女生徐玉玉,接到诈骗电话被骗走9900元学费后

心脏骤停离世……

有人说,这些新闻,会让我们失去对社会的信任,无益于正能量的传播;

也有人说,正是这些新闻,让我们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还有人说,社

会本身就是包罗万象的,应该淡定面对才是。

面对“痛感新闻”,你怎么看?

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

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

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平阴一中2016—2017学年度高三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1.B(A.初衷不改C.福祉D.广袤苍穹)

2.C(“斑驳”形容色彩杂乱,“斑斓”形容灿烂多彩;“如愿”,符合愿望;“如意”,符合心意。

“站”,常用于口语;“立”,常用于书面语。

3.B(第一个横线处所在位置是一个比喻句,从上文来看,本体是“村庄”,那么喻体应为“女子”,所以可排除CD两项。

第二个横线处从前后句语意看应以“山峦”为主语,由此可排除A项。

4.C(A.“休戚相关”指忧喜、福祸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这里应用“息息相关”。

B.“不厌其烦”不嫌烦琐与麻烦。

这里应用“不胜其烦”。

D.“如获至宝”好像得到极珍贵的宝物。

形容对所得到的东西非常珍视喜爱。

这里望文生义。

5.D(A.句式杂糅。

改为“深受市民喜爱”或“深为市民所喜爱”。

B.成分残缺,“进入了应用发展”后添加“的新阶段”C.语序不当,“滋生”与“泛滥”位置互换)

6、A7、C8、D(寡,嫡、正的)

9.【答案】D偷换概念

【解析】本题中,原文是“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并不是选项所说的“所截内容”。

10.【答案】B

【解析】本题中,B项犯扩大化错误:

原文只是说“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并没有泛指旧史学。

11.【答案】D

【解析】“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表述不对,原文中有北宋金石学不断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进行补充,以及清代金石学研究进一步深入的内容。

12.C摄:

代理

13.CA项,介词,在;介词,把。

B项,代词,他的;副词,加强揣测语气。

C项,均为连词,表顺承。

D项,副词,于是;副词,才

14.B

15.A“道宪高声批评吉王”说法不当。

16.⑴现在天下纷乱,盗贼一天天增多。

如果大王您不爱惜百姓,一旦他们铤而走险,您能独自和这些族人保住富贵吗?

(“四海”、“鼎沸”、“日滋”、“此曹”应准确译出各1分,大意1分,“铤而走险”不必译,但其主语不能错,共5分)

⑵“距离长沙六十里有个险要之地,你可以在那里修栅栏扼守,不要让贼兵越过此地。

”聚奎又不听从。

(“去”、“险”、“栅”、“毋”、“逾”须准确译出各1分,共5分)

【解析】

试题分析:

翻译语句要准确翻译关键词语,如

(1)句中,关键词“四海”译为“天下”、“鼎沸”译为“纷乱”、“日滋”译为“一天天增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