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一轮复习机械运动与机械效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76853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78 大小:772.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一轮复习机械运动与机械效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中考化学一轮复习机械运动与机械效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中考化学一轮复习机械运动与机械效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中考化学一轮复习机械运动与机械效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中考化学一轮复习机械运动与机械效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一轮复习机械运动与机械效率.docx

《中考化学一轮复习机械运动与机械效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一轮复习机械运动与机械效率.docx(7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化学一轮复习机械运动与机械效率.docx

中考化学一轮复习机械运动与机械效率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思维导图系统知识

考点梳理温故知新

一、质量

1、定义: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符号是:

m

2、单位:

国际单位制:

主单位kg,常用单位:

tgmg

1t=103kg1g=10-3kg1mg=10-6kg.

3、属性:

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4、测量工具:

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

案秤、台秤、杆秤.

二、密度

1、定义:

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

3、单位:

国际单位制:

主单位:

kg/m3常用单位:

g/cm3;单位间换算关系:

1g/cm3=103kg/m3.水的密度:

1.0×103kg/m3,读作:

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密度大小与物质的种类、状态有关,受到温度的影响,与质量、体积无关.

三、测量物质的密度

1.实验原理:

2.实验器材:

天平、量筒、烧杯、理

细线

3.量筒的使用

⑴用途:

测量液体体积(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

⑵使用方法:

①“看”:

单位[毫升(mL)、厘米3(cm3),1mL=1cm3]、

量程、分度值.②“放”:

放在水平台上.③“读”:

若量筒里的液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面的底部相平.

【温馨提示】在测不规则固体体积时,采用排液法测量,这里采用了一种科学方法——等效代替法.

四、密度与社会生活

密度是物质的基本属性(特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

1.密度与温度:

温度能够改变物质的密度;气体热膨胀最显著,它的密度受温度影响最大;固体和液体受温度影响比较小.对绝大多数物质来说,温度升高,密度变小.

2.水的反常膨胀:

水在0-4℃时反常膨胀(热缩冷胀),4℃密度最大.水结冰体积变大(图6-1所示).

3.密度应用

⑴鉴别物质:

用密度公式计算出物质的密度然后与密度表对照比较便可鉴别物质的种类.

⑵求质量:

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体积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质量用公式m=ρV算出它的质量.

⑶求体积:

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质量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体积用公式V=m/ρ算出它的体积.

第八章运动和力

思维导图系统知识

考点梳理温故知新

一、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条件:

没有受到外力作用.

【特别提醒】“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包含两种情况:

一是该物体没有受到任何外力对它的作用,这是理想情况;二是物体在某一方向上没有受到外力作用,例如,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摩擦力可以不计,那么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将不受外力作用.

(3)物体保持状态:

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温馨提醒】“总保持”是指物体不受力,

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2、惯性

(1)定义:

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2)决定大小因素:

质量.

【特别提醒】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惯性大小只与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

(3)利用惯性:

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

(4)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

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

二、二力平衡

1、定义:

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

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判断是否为二力平衡时,以上四个条件,缺一不可,必须同时满足.

【巧学妙记】二力平衡的条件可以简记为:

同体、等值、反向、共线.

3.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

4、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1.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物体在受非平衡力作用运动状态改变.

三、摩擦力

1.定义:

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2.分类:

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

3.滑动摩擦

(1)方向:

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2)影响因素:

与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大小有关

4.滚动摩擦: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

5.静摩擦

(1)大小:

与它方向相反的外力大小相等

(2)方向:

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例如,我们用不太大的力推桌子,桌子没有动,这是因为桌子和地面间存在着静摩擦.

【特别提醒】若接触面光滑,摩擦力为零;若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无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即使接触面不光滑也不会产生摩擦力.

6.改变摩擦

(1)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

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例如:

在结冰的路面上撒些沙子;鞋底的花纹;皮带打滑,把皮带拉紧.

(2)减小摩擦的方法有:

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例如:

给汽车的轴承加润滑油;旅行箱下面的小轮子;气垫船下部与地面之间形成气垫.

第九章压强

(一)—压强和液体的压强

思维导图系统知识

考点梳理温故知新

一、压强

1、压力:

⑴定义:

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⑵方向:

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压的物体.

【温馨提醒】:

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压力不是重力;通常把物体放在水平面上时且物体竖直方向只受重力和支持力时,压力等于物体的重力:

F=G.固体可以大小方向不变地传递压力.

2、压强:

⑴定义:

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⑵物理意义:

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

的物理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压强就越大.

⑶公式p=F/S;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

压强p:

帕斯卡(Pa);压力F:

牛顿(N);受力面积S:

米2(m2).1Pa=1N/m2.

【温馨提醒】:

使用该公式计算压强时,关键是找出压力F(一般F=G=mg)和受力面积S(受力面积是指物体受到压力的那部分面积).

⑷压强单位Pa的认识:

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子的压强约0.5Pa;一本书对桌面的压强约50pa;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

1.5×104Pa;它表示:

人站立时,其脚下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脚的压力为:

1.5×104N.

⑸应用:

①当压力不变时,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减小压强如:

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

②也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如:

缝衣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

二、液体的压强

1.产生原因:

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2.液体压强的特点:

①液体对容器底和测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②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③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④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3.计算公式:

,使用该公式解题时,密

度ρ的单位用kg/m3,压强p的单位用帕斯卡(Pa).

【温馨提醒】:

h是深度,指液体内部某点到液面的竖直距离.据液体压强公式

可知,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容器的底面积、容器形状均无关.著名的帕斯卡破桶实验充分说明这一点.

4.连通器

⑴定义:

上端开口,底部相连通的容器.

⑵原理:

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平.

⑶应用:

①洗手池下的回水管—管内的水防止有异味的气体进入室内;②水位计—根据水位计上液面的高低可以知道锅炉或热水器内的水的多少;③水塔供水系统—可以同时使许多用户用水; ④茶壶—制做时壶嘴不能高于或低于壶口,一定要做的与壶口相平;⑤过路涵洞——能使道路两边的水面相同,起到水过路的作用;⑥船闸—可以供船只通过.

第九章压强

(二)—大气和流体的压强

思维导图系统知识

考点梳理温故知新

一、大气压强

1.产生原因:

由于空气受到重力作用.

【温馨提醒】由于气体能流动,因而空气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定义:

大气对浸在其中的物体的压强.

3.证明其存在的例子:

马德堡半球实验、钢笔吸墨水、覆杯实验、瓶口吞鸡蛋、吸管吸饮料、瓷砖上的吸盘等等.

【温馨提醒】马德堡半球实验不但说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而且还说明大气压很大.

4.大气压的测量

(1)托里拆利实验

1标准大气压=1.013×105帕.1标准大气

压相当于760mm汞柱产生的压强,相当于10.3m水柱产生的压强.

(2)其他工具:

汞气压计和金属盒气压计(无液气压计)

区别

汞气压计

无液气压计

优缺点

测量精确,携带不方便

携带方便,测量结果不是很准确

用途

气象站测大气压

制成高度计,在登山时测高度

5.大气压的变化

(1)随高度变化:

大气压随海拔高度增大而减小.

通常在海拔3千米以内,大约每升高10米,大气压就减小100Pa,根据这个道理,飞机上的高度表实际上就是一个无液气压计(空盒气压计),只不过它的刻度是高度而已.

【温馨提醒】:

大气压不能用

计算.虽然大气压是由

于大气受重力而产生的,这一点与液体压强类似,但大气密度不均匀,因此不能用

来计算大气压.

(2)随季节、气候、天气变化:

一般情况下,冬天的气压比夏天高,晴天的气压比阴天高.

【知识拓展】在同一个地方,阴天比晴天空气的湿度大,水蒸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使大气密度变小,大气压降低,因此,大气压晴天比阴天高;冬天干燥寒冷,水汽的含量小于夏天,所以,冬天大气密度大于夏天,因此冬季气压高于夏季。

(3)随气体体积的变化:

在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越大,体积越小,压强越小,体积越大.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打气筒、抽气机、空气压缩机等.

6.液体沸点与气压

(1)关系:

液体的沸点随气压减小而降低,随气压增大而升高.

(2)应用:

高压锅

7.大气压的应用:

活塞式抽水机:

通过活塞在圆筒中上下往复运动,不断把水抽上来.

2、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流体:

把具有流动性的液体和气体统称为流体.

2.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

(1)关系:

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较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2)实例

①气体:

如图9-2-1所示,把一纸条放在嘴边,用力从纸条上方向前吹气,纸条就会向上飘起来.这是因为在纸条上方吹气,纸条上方的气流流速大,纸条下方的气流流速小.纸条向上飘动,说明上方流体的压强小,下方流体的压强大,于是就推着纸条向上运动.

图9-2-2

②液体:

打开水龙头,使自来水流过如图9-2-2所示的玻璃管,由于一定时间里流过A、B、C处的水量是相等的,而B处的水管较细,所以B处的流速一定比A、C两处的流速大.从图中可以看出B处竖直水柱的高度较小,表示B处的压强较小.

3.飞机机翼的升力

产生原因:

如图9-2-3所示,飞机的机翼形状类似鸟的翅膀形状,下方平上方凸起.当气流迎面吹来时,在相同的时间内上方气流经过路程大于下方气流的路程,因此上方气流流速较大,压强较小,下方流速较小,压强较大.机翼上、下表面受到了不平衡力的作用,向上的力大于向下的力,二者合力是向上的,便是我们所说的升力.

图9-2-3

【知识拓展】:

①飞机逆风时更容易起飞.②飞机的升力得益于其底平上凸的形状,若将物体做成倒机翼的形状——底凸上平,则可以产生向下的压力,这一结构就应用于赛车上,以增加赛车的抓地力.

4.防止危害:

同向航行的两军舰艇之间要有一定的间隔,而不能靠得太近.列车高速行驶时,行人和车辆应该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

第三章物态变化

思维导图系统知识

考点梳理温故知新

一、温度

1.概念:

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摄氏度;符号:

℃.人的正常体温是37℃左右.

3.测量工具—温度计

(1)工作原理: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种类:

常见的温度计有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3)体温计:

量程是35℃至42℃,分度值是0.1℃.体温汁有特殊的设计,即在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缩口.每次使用前都要拿着温度计把水银甩下去.

【特别提醒】:

体温计能离开人体读数,

离开人体后能使水银柱从缩口处断开,保持未离开人体时的示数.

二、熔化和凝固

1.熔化

(1)概念: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2)熔化特点:

晶体:

吸热,温度不变.非晶体:

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晶体物质:

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奈、金属,非晶体物质:

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辨析】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在于晶体熔化时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

(3)熔化图象(图3-1)

图3-1

(4)晶体熔化的条件:

⑴达到熔点.⑵继续吸热.

【易错点】物体吸热温度一定升高,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晶体在熔化时吸热而温度保持不变.

2.凝固

(1).概念: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2).凝固点:

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3).凝固图象(图3-2)

图3-2

(4).液体凝固晶体的条件:

⑴温度达到凝固点.⑵继续放热.

【特别提醒】冰的熔点和水的凝固点都是0℃,因此,0℃的水在凝固时,存在的状态有三种可能:

固态、液态、固液共存态.

三、汽化和液化

1.汽化

(1)概念: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吸热.

(2)方式:

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

①蒸发:

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面空气流动快慢.蒸发具有致冷作用,如:

擦拭酒精给病人降温;夏天向地面洒水,降低室温.

②沸腾:

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沸点与气压有关,同种液体,气压越高,沸点越高.液体沸腾的条件是:

一是液体的温度要达到沸点,二是需要吸热.

2.液化

(1)概念:

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2)方法: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

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家用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利用压缩气体体积的方法使它液化,并储存在钢罐里的.

现象:

如:

“白气”、雾、露等.夜晚或早晨,当地面气温较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就形成雾;地表附近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在草木、屋瓦上,便是露.

4、升华和凝华

1.概念: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2.现象:

升华现象如:

放在衣箱里的樟脑球变小;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白炽灯用久灯丝变细等;凝华现象如:

霜的形成;冬天看到树上的“雾凇” ;冬天,窗户内侧可看见“冰花”(室内水蒸气凝华而成).霜的形成.气温低于0℃时,地表附近的水蒸气直接凝华成小冰粒附在草木、屋瓦上,便是霜.

3.升华吸热,凝华放热.吸热具有致冷作用.生产中常用干冰升华获得低温来冷藏食物;制造舞台“白雾”渲染气氛;实施人工降雨.实施人工降雨时,撒在云层上的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迅速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形成降雨.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思维导图系统知识

考点梳理温故知新

1、透镜

1.分类:

①凸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如:

远视镜片;②凹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如:

近视镜片.

2.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光路图

生活中的透镜

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的镜头、放大镜

都是凸透镜.

1.放大镜

(1)原理:

利用凸透镜能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的原理工作的.

(2):

成像条件:

放大镜是一个短焦距的凸透镜,必须把物体放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

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和物体在镜的同侧.

2.幻灯机、投影仪

(1)原理:

幻灯机就是利用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这个原理制成的.幻灯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幻灯片是物体,银幕相当于光屏,幻灯片到镜头的距离比镜头的焦距稍大.

为了使观众看到正立的像,幻灯片要倒插.利用平面镜改变光路的作用可使像成在竖直的屏幕上.

(2)成像条件:

物距大于一倍的焦距而小于二倍的焦距.

3.照相机

(1)原理:

照相机就是利用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个原理制成的.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卷相当于光屏.照相机上光圈的作用是控制进入照相机的光线多少,快门控制进光时间.

(2)成像条件:

物距大于二倍的焦距.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

成像特点

像距

应用

u

正立、放大、虚像

放大镜

u=f

不成像

测焦距

u>f

f

倒立、放大、实像

v>2f

幻灯机

u=2f

倒立、等大、实像

v=2f

测焦距

u>2f

倒立、缩小、实像

f

照相机

【巧学妙记】凸透镜成像规律用口诀记忆为:

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实像异侧倒,物远像近小;虚像同正大,物近像变小;光屏辩虚实,屏显是实像.

四、眼睛和眼镜

1.眼睛的结构及成像原理

2.近视远视的成因及其矫正

(1)近视眼:

①成因:

晶状体太厚或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成像在视网膜前(图甲);②矫正方法:

凹透镜(图乙).

甲乙丙丁

图5-1

(2)远视眼:

①成因:

晶状体太薄或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成像在视网膜后(图丙);②矫正方法:

凸透镜(图丁).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凸透镜组合)

1.显微镜

2.望远镜

【温馨提醒】:

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所谓视角就是被观察的物体两端到人眼光心所成的夹角.眼睛感知物体大小,与物体形成的视角有关,视角越大,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就越大.

第二章声现象

思维导图系统知识

考点梳理温故知新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我们发声靠的是声带的振动,敲鼓时发出的声音靠的是鼓皮的振动.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

声音靠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它以波的形式传播,称为声波,波是传递能量的一种形式.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我们人耳的.

【温馨提醒】月球表面没有空气,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在舱外时,面对面也必须借助无线电通讯工具进行交谈.

3.声速: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通常情况下,固体中传声的速度快于

 

液体,而液体中传声的速度快于气体.声音在空气(15℃)的传播速度为340m/s.

4.回声:

回声是声音从振动的发声体发出遇到山崖、墙壁等障碍物反射回来使其又传入人耳的声音.人耳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最短时间间隔是0.1s.低于0.1s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音只能使原声加强.利用回声可以测定距离.

二、声音的特性

1.响度:

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即声音的大小).响度由振幅决定.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响度很大,轻言细语是指声音的响度小.

【特别提醒】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系.声音是从发声体向四面八方传播的,越到远处越分散,所以人们距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因此,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增大振幅,减小声音的分散.

2.音调:

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声音清脆、尖细就是指音调高;声音粗犷、低沉则是指音调低.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音调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高有低,人耳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

20Hz到20000Hz,称为声音;频率低于20Hz的称为次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称为超声波.

3.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决定.

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也不同.如在钢琴和吉他上弹奏一特定音符时,其音调和响度均相同,之所以能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主要是靠音色来区分的.正所谓:

“闻其声就知其人”,也是如此道理.

三、声的利用

1.传递信息:

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大雨、利用超声波探测海底深度、利用超声波探测鱼群、B超探病、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检查身体等;

2.传递能量:

利用超声波击碎体内结石、利用超声波清洗牙齿、清洗精细的机械、爆竹声震耳发痛等.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工作和学习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不同等级的噪声会对人、动植物产生不同的危害.人们以分贝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符号是:

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3.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条:

在声源处减弱,如排气管上加消声器;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加隔音设备以及设立屏障或植树造林;在人耳处减弱,如戴耳塞. 

【特别提醒】0dB是指刚刚引起听觉的声音,不是指没有声音.

第七章力

思维导图系统知识

考点梳理温故知新

1.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温馨提示】

(1)有力作用时,必然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

(2)力的作用方式,可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例如:

磁铁吸引铁块.

2.单位:

牛顿(N).1N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3.三要素:

大小、方向、作用点

4.作用效果:

(1)使物体发生形变;

(2)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温馨提示】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

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

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甲物体对乙

 

物体施力,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

6.表示方法:

力的示意图:

力的大小

用线段的长短粗略表示

力的方向

箭头所指的方向

力的作用点

线段的起点或箭头处

二、弹力

1.概念: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温馨提示】①弹性:

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②塑性:

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③有些物体的形变是非常微小的、人眼不能观察到,例如人压桌子时,桌子发生的形变.

2.产生条件:

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相互接触;

3.大小:

与物体的弹性强弱和形变量的大小有关.

4.方向:

跟受力物体的形变方向一致.例如,压力方向:

跟受力面垂直且指向受力物体内部;拉力方向:

沿着绳子的伸长方向;支持力方向:

跟受力物体表面垂直,且向上.

5.常见弹力:

压力、拉力、支持力等.

三、重力

1.概念:

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

【温馨提示】物体所受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产生的,但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不等于地球对它的引力.

2.施力物体:

地球

3.大小:

物体所受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可用G=mg来求(g=9.8N/kg它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粗略计算时,g取10N/kg).

【温馨提示】g是一个与地理位置有关的量,反映地球对物体作用力的强弱.(g值随地理纬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离地面高度的增大而减小)通常情况下(在地球表面附近),取g=9.8N/kg.

4、重力的方向:

竖直向下.应用:

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面是否水平.

5、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个部分,但是,对于整个物体,重力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