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应急救治常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74894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61.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应急救治常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医学应急救治常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医学应急救治常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医学应急救治常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医学应急救治常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应急救治常识.docx

《医学应急救治常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应急救治常识.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学应急救治常识.docx

医学应急救治常识

医学应急救治常识

前言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我们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急症和意外事件越来越多,我们每一个人对自身的健康安全意识(对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后的核辐射问题的关注)也在不断增强。

普及医学应急、救治知识是医学领域内的一门科学,也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一种责任。

合理应对生活中的种种不测,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常见病,是我们每个人追求健康、总想实践却难有足够时间来达到的一种愿望。

“医学应急、救治常识”选择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急症和意外医疗事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应急措施和解决办法,为我们众多非掌握专业医学知识的人们提供应急、救治知识,努力使我们大家不至于遇突发事件或疾病而再手忙脚乱、无所适从,更好地为我们的健康和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有力支持。

讲的是:

应急处理、临床处理原则、现场应对的办法;

说明:

我们无生理、病理、组胚基础,不讲太深、皮毛而已;

要求:

认真听课、适当记笔记;

内容提要:

急救知识、外科创伤、急腹症、中毒、各科急症、意外伤害。

 

第一章、急救知识

第二章、外科创伤

第三章、急腹症

第四章、中毒急救

第五章、其他各科急症

第六章、意外伤害

第一章急救知识

一、急救及任务

1、急救:

当意外或急症发生时(所谓“急”即是可能会危及生命安全的事件),在现场及时给与患者所需要的救助或帮助(像止血、固定、心肺复苏、刺激人中穴位等)。

2、任务(五大任务):

(1)找出原因,防止伤势恶化(扭伤、出血、骨折);

(2)处理危境,挽救性命(意识状态、生命总是第一位的);

(3)减少痛楚(制动、冷敷);

(4)安排伤者回家、或去医院(搬运、找车、拨打120等);

(5)协助康复;

二、家庭急救

1、家庭急救的常识:

(1)农药中毒:

忌用热水或酒精擦洗,应立即脱去污染衣物并用冷水擦干病人身体(以减少吸收)。

(2)有人触电时:

不得徒手去拉,要立即拉开电源或用绝缘物挑开电线。

(3)急性腹痛:

不可乱用止痛药,应找医生或去医院(先分析原因)。

(4)可疑心脏病:

患者发生气喘时忌平卧位,以免增加心肺负担,应两腿下垂坐位(减少血流灌注)。

(5)脑出血:

忌随意搬动,应立即平卧、抬高头部就地治疗。

(6)铁钉、木刺扎伤的小而深的伤口:

不得马虎包扎,应清洁伤口、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7)昏迷病人:

忌进食、饮水,以免引发窒息,应使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入肺。

(8)腹部外伤内脏外流:

忌立即还原,应用干净纱布覆盖后送往医院。

(9)止血带止血:

忌长时间结扎,以免肢体缺血坏死,应每隔40—50分钟松开3--5分钟。

(10)抢救病人:

忌舍近求远,要争分夺秒立即送往最近的医院。

2、院前或现场紧急处理的注意事项:

(一看、二听、三戒)

(1)一看:

即看瞳孔,如瞳孔散大或不等大不等园,则表示有生命危险,应即抢救。

(2)二听:

即听呼吸、听心跳,如心跳、呼吸停止应即做胸外心脏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以挽救生命。

(3)三戒:

即戒随意搬动(骨折、心脏病)、乱用药(急性腹痛)、疏忽大意(外伤可能所致的出血)、,象骨折、脑出血、颅外伤等保持正确的体位和病人安静非常重要;乱用药可以掩盖病情,干扰诊断;重要部位的外伤不要光注意表面现象,尤其头部、腰部、肝脾区。

三、病情判断要观察的内容(遇有意外注意从哪些方面下手)

1、神志:

对外界刺激无反应则为神志不清、病情重,神志清要记录伤员的名字、住址、既往经过等内容(说话、拍打、刺激)。

2、呼吸:

人的正常呼吸节律为15—20次/分,如出现节律的异常(快慢)、深度(表浅与否)的变化、张口呼吸、紫绀、鼻翼扇动等都反应有伤或有其他疾病。

3、脉搏:

以桡动脉、颈动脉、股动脉易摸到,正常心率为60—100次/分。

4、瞳孔:

正常人瞳孔等大等园、光反射敏感、如有瞳孔散大、不等或不园、光反射迟钝则为异常。

四、现场急救措施(即现场怎么做)

1、初步检查生命体征即神志、呼吸、血压、脉搏,并随时观察。

2、保持病人正确体位,切勿随意推动或搬运病人:

(1)昏迷呕吐的病人头侧向一边;

(2)脑外伤昏迷的病人不要乱晃头部;

(3)高空坠落者不要随便搬头抱脚移动;

(4)哮喘或呼吸困难者取半卧位;

3、采取措施进行初步急救:

(1)将病人移到安全、易急救的地方:

如煤气中毒要移到通风处;脑中风摔倒在卫生间要移出来。

(2)选择合适体位,安静卧床休息。

(3)给与吸氧:

心脏病、脑中风、哮喘、呼吸困难、脑外伤、胸外伤。

(4)保持呼吸道通畅:

昏迷病人掏出呕吐物、分泌物或头偏向一侧顺位引流。

(5)用腹部冲击法排出呼吸道异物。

(6)心跳呼吸停止要及时进行心肺复苏。

(7)采取安全可靠的药物口服,并记住药名、剂量、服用时间。

(8)初步止血、包扎、固定。

4、清理楼道、走廊里的有碍搬运病人的杂物。

5、救护车到时应及时讲述病情及过程,以进一步急救。

6、救护车到来之前的急救要点:

(1)检查生命体征,保持正确体位;

(2)拨打“120”的同时进行初步救护;

(3)准备向救护人员介绍病情及救治过程。

五、求救时(如拨打120)应提供的资料或信息

1、发生了什么;

2、患者明显的伤害情况、症状;

3、发生的可能时间;

4、是否服用过药物(时间、药品如对症的或中毒的、用量);

5、如怀疑中毒,应知道何时曾吞食过什么;

6、患者身在何处(标志性建筑或主要干道)、联系方式;

7、询问自己应如何做才能帮上忙;

8、要冷静、遵循医生指示施救;

六、拨打“120”注意事项

1、要镇静、讲话清晰、简练;

2、说明病情、发生时间、现场地点、等车地点、联系电话、病人姓名、性别、年龄;

3、等车地点要选择有明显标志处;

4、等救护车时不要提前把病人搀扶或抬出来;

5、不得随意拨打“120”电话(对个人家庭来说是经济损失,对急救车和医生来讲是浪费资源);

七、意外伤害的急救注意事项

1、遇到意外伤害发生时不要惊慌,要镇静;

2、在环境不危及生命时一般不要轻易搬动伤员;

3、暂时不要给伤员喝饮料或进食;

4、现场无其他人时可大声呼叫或联系有关人员,不得把病人自己留下无人照顾;

5、遇有严重事故、灾害、中毒时除急救呼叫外,还要立即向有关政府、卫生、防疫、公安、新闻等部门报告,说明地点、伤员数量、伤情、做过何处理;

6、按照先重后轻、先急后缓、先近后远的原则分类抢救;

7、对心跳呼吸停止者从速进行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已完成现场抢救;

8、对伤情稳定,估计搬运过程中不会加重伤害的应组织人力,利用各种交通工具将病人转运到附近的医院救治;

9、现场救护要统一指挥。

八、心肺复苏术

1、心肺复苏术是一种立即而有效的救援方法,是要求在第一时间完成的现场急救措施。

2、心肺复苏的内容:

(1)人工呼吸:

胸外按压人工呼吸(主要用于儿童)、口对口人工呼吸(多用)。

(2)心脏按压:

胸外心脏按压(常规)、胸内心脏按压(现场不用)。

3、急救前的预备动作:

(1)依照生命体征观察伤者的状态,切记不要摇晃患者;

(2)确定伤者无心跳呼吸时,轻轻将患者搬到坚固的地板或床上,使之平仰卧位;

(3)施救者一手置于患者额部、一手放到下颌,慢慢使头后仰,以通畅呼吸道,清除口鼻异物。

4、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操作步骤(人的呼吸停止2---4分钟人便会出现脑死亡):

(1)施救者立或跪于患者头的左或右侧,一手捏紧患者的鼻子,一手托住患者的下颌,口对口吹气使患者的胸部扩张,然后松手使患者自然呼出;

(2)重复进行,15次/分,随时观察病人的呼吸以便停止;

5、胸外心脏按压的操作步骤:

(1)判断指标:

神志不清、面色灰白、口唇紫绀、无脉搏、无心音、瞳孔散大;

(2)让病人平卧于硬板床或地上;

(3)施救者跪于病人一侧,找到胸骨下1/3处,双手掌重叠、身体前倾、双臂伸直、借助体重的力量垂直按压使胸骨下降4---5厘米;

(4)如同时进行人工呼吸,单人法是5:

2、双人法是5:

1;

上述急救可重复四个循环,视呼吸、心跳情况再做。

九、人中穴的作用

1、人中穴是一个重要的急救穴:

用于急救中风、中暑、中毒、过敏及手术麻醉过程中出现的昏迷、呼吸停止、血压下降、休克等。

2、急救的机制:

有节律地刺激可使人体血压升高以保证机体各个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维持生命活力;还有利于节律性呼吸活动的运行。

3、具有两面性:

连续刺激可以导致呼吸活动暂停,经验是适当地节律性刺激最合适(20---40次/分、0.5---1秒/次)。

十、出血及紧急处理

成人血液量约占自身体重的8%,一个50公斤体重的人其体内血液量约有4000毫升,当人体失血达到总量的20%以上时将出现明显的休克症状;达到40%时就有生命危险,对外伤出血的急救首要的是紧急止血。

1、出血的特点(按血管分类):

(1)动脉出血(携氧、富含营养):

血鲜红、向体外喷射、危险性大(深处)。

(2)静脉出血(富含二氧化碳、代谢产物):

血暗红、不停地流出(浅处)。

(3)毛细血管出血(物质交换的场所):

血鲜红、从整个创面渗出、危险性小。

2、出血的种类(依据出血部位):

(1)外出血:

皮肤损伤向外流血、可见。

(2)内出血:

深部组织或内脏损伤、流入组织或脏器、体腔(胸腔、腹腔、盆腔、心包腔、关节腔)、不可见更危险。

3、出血的表现:

(1)出血的危险性—休克甚至死亡:

失血量达到全身血液量的20%以上时,则出现休克症状,即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出冷汗、四肢发凉、烦躁不安、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呼吸急促、心慌气短、脉搏细弱或摸不到、血压下降或测不到。

(2)出血的一般表现:

血液流出如上述特点。

4、出血的处理--止血方法:

(1)指压止血(压迫止血):

用手指在出血的小动脉即伤口上方(近心端)的动脉压迫点上将动脉血管压在骨骼上以中断血流,但只是临时的,要及时采取其他方法。

A、颞动脉止血:

在耳屏前稍上方正对下颌关节偏上一点处,用于头顶及颞部的出血。

B、颌外动脉止血:

在下颌角前半寸处,用于腮部及颜面部的止血。

C、颈总动脉止血:

在气管外测评甲状软骨于胸锁乳突肌前缘之间的沟内向颈后压迫,用于头、颈部大出血。

注意:

非紧急时不得用,更不得两侧同时压迫。

D、锁骨下动脉止血:

在锁骨上凹处下压,用于腋窝、肩部、上肢的出血。

E、尺、桡动脉止血:

抬高伤者手臂,用双手拇指分别压迫于手腕横纹上方内、外侧动脉点,用于手部出血的止血。

F、肱动脉止血:

上肢外展、外旋,曲肘抬高,在上臂肱二头肌内侧沟处施压,用于手、前臂、上臂下部的止血。

G、股动脉止血:

在腹股沟中点稍下方,大腿根部用两手拇指重叠施压,用于大腿、小腿、脚部的止血。

H、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止血:

在足背中间近脚腕处和足跟内侧于内踝之间施压,用于足部止血。

I、指(趾)动脉止血:

抬高伤指,自行压迫指根两侧,用于指(趾)的止血。

(2)加压包扎止血:

用纱布垫覆盖伤口,再用棉花团、纱布卷或毛巾、帽子折成垫子放到纱布垫上,用三角巾或绷带紧紧包扎,用于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止血。

(3)加垫屈肢止血:

A、前臂或小腿出血:

在肘或膕窝放纱布垫、棉花团、毛巾或衣物,屈曲关节,用三角巾或绷带缠绑。

B、上臂出血:

在腋窝加垫,使前臂屈曲于胸前,用三角巾或绷带紧紧固定。

C、大腿出血:

在大腿根部加垫,屈曲髋关节和膝关节,用三角巾或绷带将腿紧紧固定在躯干上。

注意事项:

有骨折或疑似骨折或关节损伤时不可用;每隔40—50分钟慢慢松开一次,观察3---5分钟,以防肢体坏死。

(4)止血带止血:

用于四肢较大动脉的出血,用其他方法不能止血或伤肢无法再复原时。

A、橡皮止血带止血:

在伤口的上部先用纱布、毛巾、衣服垫好,再用止血带缠绕肢体两圈固定。

B、就近取材止血:

用三角巾、绷带、手绢、布条折成条带状缠绕、勒紧、打结。

注意事项:

A、不能直接缠在皮肤上,要有垫;B、上肢结扎在上中1/3处、上臂不能结扎在中1/3以免损伤神经、下肢结扎在大腿中部(肌肉发达处);C、止血带止血时间不超过1小时,每隔40---50分钟松解一下,但之前要手指压迫止血,可松解3分钟,再在稍高平面结扎,如仍有大出血则不要再松解;D、如伤肢已不能保留则不必松解直到手术截肢、表明用止血带的时间;E、严禁用电线、铁丝、绳索代替止血带。

(5)填塞止血:

用急救包、棉垫或消毒的纱布填塞在伤口内,再加压包扎,用于大腿根部、腋窝、肩部、口、鼻、宫腔的出血。

十一、外敷操作

1、外敷的分类及作用:

(1)冷敷:

使局部毛细血管收缩,减轻局部血管充血,减少局部出血或渗出,有消炎、止血、止痛、降低体温的作用,用于高热、烫伤早期、外伤早期。

(2)热敷:

使肌肉松弛、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渗出或出血的吸收,有消炎、消肿、减轻疼痛和保暖的作用,用于各类病人的保暖、烫伤或外伤的后期康复。

2、具体外敷方法:

(1)冷敷的方法:

A、冰袋冷敷:

用碎冰或冷水装袋放置到病人的额部(降温)、腋下、大腿根部,用塑料袋即可。

B、用毛巾或敷布在冷水或冰水内浸泡,拧干后放置到患处,用于四肢、背部、腋窝、肘窝、膕窝、腹股沟。

冷敷注意事项:

A、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的颜色,有发绀、麻木时立即停止,老、幼、弱者不宜全身冷敷。

B、经常更换冷毛巾或冰袋。

C、挫伤、肌肉撕裂伤、内出血时,开始用冷敷、第二天开始用热敷。

(2)热敷的方法:

A、把60---80度的水放入罐或带内,用布套或毛巾裹好,放于患处,亦可用盐、米、砂子炒热入袋代替水,一般热敷20---30分钟,3—4次/日。

B、还可用热水浸泡的毛巾热敷,每5分钟更换一次,热敷时间为15----20分钟,3---4次/日。

热敷注意事项:

切记因热敷而造成患者烫伤,及时加温。

第二章外科创伤

一、创伤的并发症及其处理原则

(一)创伤性休克

1、定义:

休克是由不同病因所引起的,以微循环障碍(休克的共同特点或说机理,包括失血、失水、神经反射)为特征的急性循环功能不全,是一种组织灌流不良状态导致组织缺氧和体内脏器损害的综合征。

而创伤性休克是由于机体遭受严重创伤刺激,通过血管--神经反射,同时伴有骨折或内脏损伤而引起急性失血所致。

2、发生机制:

(1)创伤后的血容量减少;

A、重要器官或大血管的损伤引发失血或血浆外渗。

B、软组织挤压后的血浆外渗。

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致使血流障碍。

(2)血流动力学紊乱;

A、体内儿茶酚胺(血管活性剂)上升、小血管收缩、血液重新分布。

B、细胞外液进入血管内。

C、体内抗利尿激素、醛固酮增加,使肾血流减少、尿量减少。

(3)组织坏死;

细胞破坏,释放出酸性代谢产物和大量的钾、磷。

(4)神经内分泌的紊乱;

A、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感应反射,促使脊髓内交感神经细胞活动、调节血管。

B、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相对不足,影响血管平滑肌的感应性。

C、产生大量组织胺、蛋白水解酶及胺类抑制血管收缩。

(5)诱发代谢性酸中毒、蛋白质破坏、氮质血症、水电丢失;

3、判断或诊断的依据:

(1)外伤史:

车祸、坠落、重击、机器绞伤、火器伤。

(2)临床表现:

A、意识改变:

早期的烦躁、焦虑、激动;后期的淡漠、意识模糊、昏迷。

B、皮肤改变:

苍白、发绀、湿冷。

C、心率改变:

早期心率加快、后期减缓而细。

D、血压改变:

血压下降、收缩压小于80毫米汞柱、脉压差小于30。

E、尿量改变:

每时少于30毫升或无。

F、呼吸改变:

困难、紫绀。

(3)化验依据:

早期红细胞压积少于35%(失血所致)、动脉氧分压下降(血红蛋白流失),加上肾功、电解质、酸碱、激素水平的测定有利于诊断。

4、救治:

(1)创伤性休克的救治原则:

消除创伤的不利影响、弥补机体代谢紊乱、调整机体的反应、动员机体的潜在功能。

即维持和稳定重要器官功能、判断和纠正血液动力学及代谢功能的紊乱、查明和纠正导致休克的病理过程及其因素。

(2)具体处理:

A补充血容量;

B维持酸、碱、电平衡;

C使用血管活性剂(收缩心脏和血管);

D维护脏器功能;

E其他辅助处理;

(二)呼吸窘迫综合征

1、定义:

创伤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常见的创伤后并发症,以创伤后出现呼吸功能障碍,不能维持正常的动脉血氧和二氧化碳分压,出现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肺顺应性降低等为特点的综合症。

2、发生机制:

多见于多发性骨折、肺挫伤、肺破裂、血气胸、亦可见于休克、脂肪栓塞、过量输液、感染、颅脑损伤、误吸或氧中毒等,主要以微小动脉栓塞、肺水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生成减少而致生理死腔量及分流增加。

3、判断或诊断的依据:

(1)表现:

创伤复苏后一天到数天发生;呼吸困难、费力、无效呼吸;缺氧表现、精神及意识改变。

(2)影像学检查:

肺血管纹理增强、透明度降低、有斑片状阴影。

(3)化验室检查:

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及二氧化碳分压升高等改变。

4、救治:

(1)原则:

增加有功能的肺泡数。

(2)具体处理:

呼吸支持(通畅气道、给氧、上呼吸机);严格控制输液量;应用大量糖皮质激素(减少渗出);利尿及使用白蛋白(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以利于排泄);有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三)创伤后急性肾功能衰竭

1、定义:

创伤性休克使肾脏不能保持内环境的平衡而产生的一种综合征,以少尿或无尿、进行性氮质血症及水、电、酸、碱代谢紊乱为表现。

2、发生机制:

创伤后的肾动脉强烈痉挛致使肾缺血(两小时内即可发生肾功能改变;长于三小时肾脏可发生器质性变化;长于四小时肾脏即可发生难复性损害);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会加重肾衰竭;加上肾素、血管加压素、醛固酮、细胞毒素(促进肾血管的收缩)、溶血反映的作用。

3、判断或诊断(主要指急性肾衰的四期表现):

(1)少尿前期或反应期:

无特征性表现或被掩盖。

(2)少尿或无尿期(有尿闭症之说,日尿量不足300毫升):

病后(创伤后)12—24小时后开始,轻者日尿量200—400毫升、维持3—5天;重者日尿量少于50毫升或无、维持1—2周可逐渐恢复(正常成人日尿量约1500毫升、一般不得少于500毫升)。

(3)多尿期(有尿崩症之说,日尿量超过5000毫升):

少尿期过后患者的尿量会逐渐增多,多的可达日尿量10000毫升,同时伴有低血钾、钠、氯化物等,死亡的危险性大。

(4)恢复期:

尿量逐渐恢复正常,体质经半年可恢复。

4、救治:

原则上是根据不同时期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以最大限度或尽可能减少肾损害,从而保护肾脏功能。

(1)少尿期:

严格控制入水量、纠正酸中毒及高钾血症、保护肺、脑、心功能、抗感染、静脉给与高蛋白营养。

(2)多尿期:

继续严控入水量、防止低钠、低钾、适当增加蛋白入量。

(3)恢复期:

加强营养、逐渐恢复体力活动、加以锻炼、中医调理。

(四)创伤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1、定义: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是由多种原因引起获得性出血综合征,以出血(局部区域凝血因子聚集凝血而致)、栓塞(血管内凝血)、休克(重要脏器血容量供应不足)、溶血(局部区域凝血因子减少所致)为主要表现。

2、发生机制:

创伤导致的应激反应激活凝血系统致使凝血因素增加、血小板黏附与聚集力增强、血液呈高凝性。

3、判断或诊断:

(1)原发病的表现(创伤的表现即出血与凝血的表现);

(2)出血表现:

注射部位的出血或瘀斑、内脏出血如便血、尿血、呕血;

(3)神经系统表现:

昏睡、意识恍惚、全身痉挛;

(4)循环系统的表现:

休克、发绀、四肢末端对称性坏死、心梗;

(5)呼吸系统表现:

呼吸困难、咳痰、喀血、肺栓塞或出血;

(6)消化系统表现:

呕血、便血、肝功受损、血清转氨酶升高;

(7)实验室检查:

凝血系统指标检查(血小板、纤维蛋白原);

4、救治:

(1)治疗原发病;

(2)改善毛细血管的血流:

补液、解除血管痉挛、降低血液粘稠度、纠正酸中毒、提高血中氧分压;

(3)应用抗凝剂(肝素);

(4)根据病情择期应用纤维蛋白溶解剂或抑制溶血的药物;

二、骨折与脱位

(一)骨折

1、定义:

骨折是指由于外力的作用破坏了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

2、骨折形成的原因:

(1)直接暴力:

象打、压、抢、刀切、撞等,软组织损伤重、多为开放性、感染率高。

(2)间接暴力:

远离暴力作用部位导致的传导(传导性)。

(3)肌肉拉力:

肌肉突然猛烈收缩而拉断附着处的骨质(跟腱牵拉)。

(4)积累劳损:

长期、反复、轻微的外力作用所致(芭蕾舞演员的足趾关节)。

3、骨折的分类:

(1)依据骨折处是否与外界相通分类:

闭合性骨折与开放性骨折(皮肤或粘膜破裂)。

(2)依据骨折的程度及形式分类:

1)完全性骨折:

骨小梁的连续性全部中断、骨折端完全分离。

A、横断骨折;B、斜形骨折;C、螺旋骨折;D、粉碎骨折;E、崁插骨折(长管骨干骺端坚质骨与松质骨交界处发生);F、压缩骨折(椎骨、跟骨);G、干骺分离。

2)不完全骨折:

骨小梁部分连续性中断、多无移位。

A、裂缝骨折(骨裂);B、青枝骨折(儿童多发、仅有部分骨质、骨膜被拉长、皱褶或破裂)。

(3)依据骨折整复后的稳定程度分类:

医学上讲就力线

1)稳定骨折:

复位后不易再发生移位如裂缝骨折、青枝骨折、崁插骨折、横断骨折等。

2)不稳定骨折:

复位后易发生移位如斜形骨折、螺旋骨折、粉碎骨折等。

(4)依据骨折后就诊的时间分类:

1)新鲜骨折:

伤后2—3周内就诊者。

2)陈旧骨折:

伤后3周后就诊者。

(5)依据受伤前骨质是否正常分类:

1)外伤性骨折:

纯属外力所致。

2)病理性骨折:

骨质原有病变如骨髓炎、结核、肿瘤(多为转移性)等。

4、骨折的表现:

(1)受伤史:

了解暴力的大小、方向、性质、形式及作用的部位;打击物的性质、形式;受伤现场情况、受伤姿势、状态等。

(2)全身情况:

体温变化。

(3)骨折特征:

1)畸形:

肢体短缩、旋转、侧凸、成角等。

2)骨擦音:

触摸时可感觉到。

3)活动异常:

出现类关节活动(异常活动)。

(4)骨折的一般症状:

1)疼痛和压痛。

2)肿胀和瘀斑。

3)功能障碍(往往由于疼痛、肌痉挛;肢体杠杆、支架作用丧失;软组织破坏等)。

(5)X线检查。

5、骨折的并发症:

有些骨折并发症会导致生命危机,需紧急处理;有些则同骨折同时处理或骨折愈合后再作处理。

(1)内脏损伤:

1)肋骨骨折导致的肺损伤(出现呼吸窘迫综合症)及肋间血管破裂。

2)耻骨坐骨支断裂导致尿道损伤或伤及膀胱。

3)尾骨骨折伤及直肠。

(2)重要动脉损伤:

1)肱骨干骨折伤及肱动脉。

2)股骨髁上骨折伤及腘动脉。

3)锁骨骨折伤及锁骨下动脉。

(3)缺血性肌痉挛(包扎、肿胀压迫):

(4)周围神经损伤:

牵拉、压迫、挫伤、刺激。

(5)脊髓损伤:

见于脊椎骨折或脱位。

(6)脂肪栓塞:

见于多发骨折24—48小时内出现(骨髓脂肪进入血液)。

(7)坠积性肺炎(呼吸表浅、分泌物排出困难):

见于长期卧床者。

(8)褥疮:

见于截瘫和严重外伤病人,发生于骨突出部位(如骶骨、股骨大粗隆、足跟部)。

(9)尿道感染及结石:

见于长期留置导尿管病人。

(10)骨化性肌炎:

或叫损伤性骨化,血肿肌化、钙化、骨化。

(11)创伤性关节炎:

关节面压力改变所致。

(12)关节僵硬(活动受限):

活动少、循环差、肌痉挛、纤维粘连。

(13)缺血性骨坏死:

骨细胞缺血坏死,多见于股骨头、舟状骨、月状骨骨折。

(14)迟发性畸形:

见于儿童伤及骨骺影响骨发育。

6、骨折的愈合

(1)骨折愈合的过程:

骨折愈合是一个连续的修复过程,不能截然分开,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或时期。

1)炎症反应期:

出血和坏死组织引发无菌性炎症反应。

2)骨痂修复期:

成骨细胞制造骨样组织形成内外骨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