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73107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2.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2.docx

《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2.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2.docx

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2

专题六:

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学校组织社会学

发言人:

益西卓玛发言时间;2011年11月17日

发言地点:

田家炳教育书院6楼

学校作为培养人的专门机构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

学校组织社会学借助社会学中的组织理论和行为理论,研究学校组织的特点,性质,结构等问题,同时也研究学校组织文化类别以及学校组织。

一、学校组织社会学的分析的意义何在

学校组织它在人才培养的规模,效益和标准等方面大大地优于传统社会的个别教学或小规模的私塾和学园,更重要的是学校社会组织的建立对整个教育的改革和教育模式的更新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学校组织是一种建构的教育环境。

学校组织是一种培养人的目的而建构起来的组织环境,学校组织环境建设的不同,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学校组织环境的建设也有所不同,即使是培养同样人才的学校,由于学校组织环境的不同,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效果也不一样。

实际上,重点学校与基础薄弱的学校在学生培养质量和效果的差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两类学校的整体环境不同,特别是由学校学生的群体环境的差异所造成的。

由于学校的这种人才培养具有组织化的特点。

所以从教育社会学,分析学校组织是非常有意义的。

其次学校之所以要组织采取社会组织形式,另个一意义就是学校的培养目标要求学校的组织形态与一般的社会组织形态有一定的同构性。

正如杜威所说的那样:

“学校组织应该与社会环境的各个因素保持平衡”。

2、学校组织的特殊性

(一)学校组织的目标特征。

作为一个特定的组织,学校组织也有它自己的目标。

学校组织的功能目标并不像其他的社会组织那样是脱离或者是外在于组织成员,而恰恰是组织成员自身的发展目标。

如果拿学校组织与企业相比较,一般的企业组织的功能目标是生产某种产品或者提供某种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主要是为社会和其他社会组织,而不是为了企业自身的发展。

与政府相比较,政府的正式组织形式和制定某种政策,也是为了社会和其他组织,并不为了自身的发展。

这是从功能目标上分析和区别企业、政府组织与学校组织的区别。

(二)学校组织成员的特点。

首先我们学校组织的成员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义务教育阶段)这在其他企业、政府是不具备的。

其次学校组织成员相的对固定性,就是教师和学生。

(三)学校组织的规范性的特点。

学校组织有一套比较完整的规范与制度,通过这些规范与制度,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才得以保持稳定。

它与一般的社会组织规范和制度不同,学校组织的规范和制度通常是引导形式的,而不是禁止的。

学校组织的规范和制度常常具有比较抽象和模糊的特点,它不可能像企业和政府部门那样严格,也不可能达到一个比较具体的程度,不然会压抑和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教师的创造性。

学校组织的规范制度更多的是在要求学生如何去做,而不是不能做什么。

正如对待过失的学生,教师更多的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而不是说“不许这样,不许那样的”。

三、有关学校组织的理论。

自韦伯倡导组织以来,学校组织的社会学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即强调科层制的古典组织理论时期,注重组织心理因素的社会系统理论时期,注重组织行为的权变理论时期。

这些关于学校组织的理论,为学校组织的社会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1)学校组织的科层制理论

科层制理论是古典组织理论,是由德国的社会学家韦伯基于其社会行动理论提出来的。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行动引向理性化,就需要建立科层体制。

科层制理论的基本要点就是:

从需要和效率出发建立一套所有组织成员都认可得规则,全部活动都严格按照规则进行;设置职务序列,分工明确,分权合理;在等级制基础上确立各级办事机关;以文件及专门人员为基础进行行政管理;根据专业技术资格任命行政人员;对任职者的升迁、待遇及发展机会均有明确的和合理的保障;重视专家权威;假定组织的需要与成员的需求一致。

从科层制的理论来考察,学校是一个组织,具有典型的科层制的特征。

学校有校长、学校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及其相关人员组成,具有明显的层级结构。

同样为了提高学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必须对学校的工作进行分工,让每个工作岗位的人员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同时学校必须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明确分工体系,协调组织活动,调整权力结构,排除工作中的不确定因素,以保证学校工作的顺利进行。

也有研究者指出运用科层制理论指导学校组织的管理存在许多弊端。

比如,在严格强调等级制的学校中,会造成等级森严,权力过于集中,组织缺乏内部动力,酿成领导者官僚主义等问题。

同时科层制理论过分强调层级结构组织形式和成文的规章制度,会造成学校人员照章办事、墨守成规、容易泯灭组织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另外,规则过多引起繁文缛节,机构重叠造成人浮于事,反而会降低组织活动的效率。

(2)学校组织的社会系统理论

社会系统理论在打破科层理论的基础上,开创了一种新的组织理论。

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卢密斯。

社会系统理论认为,学校组织是一个系统,其有许多子系统构成。

比如,有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主的组织系统,包括相应的科系(包括年纪、班级等);有以教育、教学活动服务的后勤组织系统,包括相应的处、室,以及各种服务机构等。

下面是一个学校的科层理论与社会系统理论的假设对比。

表一科层理论与社会系统理论的对比

科层理论

社会系统理论

1.组织是一个有角色和职责构成的层级排列。

2.权力主要集中于主要领导者手中。

3.正式目标提出了组织活动的特定方向。

4.按既定的渠道进行沟通。

5.通过组织规章建立对生产的控制。

6.上级管理下级

7.冲突是功能障碍,应加以排除。

8.可以以经济的需要驱动下级。

9.人们不喜欢工作,必须加以严密监管。

10.只要人们具备了所需要的技能,他们的工作是可以互换的。

1.组织是一个经常在正式的系统之外运转的社会政治团体的联盟。

2.权力扩散与组织内各团体中。

3.组织的正式与非正式目标经常发生冲突,导致方向不明。

4.组织沟通依靠有关团体的利益进行。

5.对生产的控制依据非正式的团体准则来建立。

6.下级经常管理上级。

7.冲突不可避免,而且具有建设性的功能。

8.下级的需求不仅是经济的,还有更多的其他的需求。

9.有些人不喜欢工作,是习得的行为而非天性。

10.个体的生产效率不仅受技术的影响,也受其社会、心理特征的影响。

(三)学校组织的权变理论

权变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在西方的一种新的组织理论,其代表人物主要是英国的社会学家伍德沃德、伯恩斯和美国社会学家劳伦斯等。

权变理论是学校组织研究的又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权变理论的基本观点主要是:

1.每个组织都有其独特性,因此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管理原则和方法。

2.组织的总目标要收到其他各种正式或者非正式目标的影响和牵制。

3.组织的效率取决于组织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以及管理者处理偶然事件的能力。

4.管理者无法了解他周围的信息变化。

5.对组织内部的各个子系统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

菲德勒运用权变理论对学校组织中的领导者行为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有经验的学校领导人往往不是随着他们认为该怎么做而变化,也不是随着他们的明确打算而做变化,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是随着环境的特征而作变化的。

情景可以分成对领导不同成都的有利或者不利的多种类型。

这种类型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领导者与被领导的关系性质,关系好容易产生有利环境;二是组织的完善程度目标明确,分工具体能出现有利的情境;三是领导的地位权力,诸如授予领导者的聘用与解聘,给予或者取消工资晋级,职务迁升,奖励与惩罚的权限范围,都会对情境产生影响。

四、学校组织的性质与结构

(1)学校组织的性质

1.在学校组织性质上依据学校组织对成员的约束主要有以下几个:

(1)规范性组织

对于师生而言,学校都是一个规范性的组织。

其原因在于学校的教育活动所依据的主要约束手段不是法律而是教育规范在教育活动中,无论是领导与教师的交往还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都更多地采取说服和感化的方法,对教师来说必须遵循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育人规范,对学生来说必须合乎学生的学习规范。

代表性的规章制度是管理者所强化的、被管理者所遵守的规章。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按照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赋予这些制度以合法的地位。

在学校中常见的规章有作息时间,常规检查表。

中学作息时间(1998年4月5日执行)

5:

50起床

6:

05~6:

20早操

6:

20早饭

6:

50早读

7:

30预备

7:

40~11:

30上课(其中有课间操,眼保健操)

11:

30午饭

2:

20~5;50第五节课到第九节课

6;00晚饭

6;20~7:

00重播晚间新闻

7:

00~9;30晚自习

9:

50就寝

在常规检查中的常规检查表如下:

包括:

进出校门、佩戴校徽、自行车的摆放、教室卫生、清洁区、课间操、眼保健操、自修纪律、课外活动与节电等10项。

具体规定;无人迟到,按时放学10分;迟到或者早退一人,口0.5分,顶撞执勤人员或者迟放学5分钟遇上口2~3分。

等等。

-------来自:

刘云杉《学校生活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p191~192

(2)权威性组织

学校具有权威性事针对学生而言的,学校组织的权威是通过,“文化专断”、“教育的权威”、“知识的殿堂”等形式表现出来的。

学校行政人员和教师的权威主要来自于他们的制度,传统、文化、人格的力量,因此在学校中管理人员和教师应该不断的努力和完善自身的权威形象。

(3)强制性的组织

这个我们很好理解,学校组织的规范性也是在强制性为前提的。

主要表现为,首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须上学,国家通过法律来监督,其次,学校组织可以通过奖励,惩罚制度来控制和强制学校的行为。

同时学校组织还通过教师进行维持自身权威工作,尤其通过“惩罚”等措施而对学生实施身体和精神上的制约。

(4)功利性的组织

功利性组织是从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着必然的经济联系这一角度来讲的。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是通过教育和教学劳动来换取经济报酬的,维持生存的,而学校则需要承担教师的经济报酬的物质待遇。

随着“教育分权化”趋势的强化,学校作为功利性的组织性质进一步加强。

2.根据学校组织运作的过程,学校组织的性质可以被分为:

(1)服务性组织

学校是提供教育服务的组织。

随着社会变迁的加速,教育服务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工业社会的生活水准主要由物质产品的数量决定的,而信息社会关心得是生活质量,它有健康、教育、娱乐等方面的服务水平决定的。

因此,学校作为一种服务性的组织的作用将会在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2)生产性组织

学校作为一种生产性组织,一方面是通过培养“人力产品”(具有文化知识、生产技能)另一方面是通过学校成员所创造的“知识产品”在间接的体现经济效益。

(3)整合性的组织

学校不是通过法律手段来实现整合的,而是通过社会化的途径,以社会文化,政治观念,意识形态,社会道德为内容,使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等儿童,都能培养成为符合符合国家教育目标,社会规范的社会成员。

(4)社会关系的聚焦点

学校是社会关系的汇合点,学校是国家教育目标的实现机构。

是社会影响经过的渠道,是家长教育的期望实现机构,是学生个体发展的培育机构等。

(2)学校组织结构

学校组织的结构师指学校社会成员的构成状况,学校内部群体的角色。

职务,权力和地位的分配及其联系方式等。

1.学校是一个异质的结构

指学校组织成员的社会属性和职务设置存在着不同的性质学校的异质结构主要体现在首先学校组织的主要成员,教师和学生。

教师和学生在社会地位、行为方式、角色特征、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着比较大得差异。

学生是学习者,教师是文化传递着,他们在学校组织中是互为异质关系的。

其次就是教师与领导、教师与非教学人员之间存在差异。

另外学校作为一个异质结构,还体现为学校组织目标与国家教育目的之间、学校组织目标与成员个人之间、学校理想目标与现实追求的目标之间存在差异。

2.学校是一个多权威结构

学校是多权威的结构,是指学校组织在影响力方面分撒的特点。

权威就是权力和威信的结合。

对学生来说,学校的教师具有权威性。

这就使得权威的来源多样化。

对于学生来讲,学生尤其注重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做人的品格。

那些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高度的责任感,熟练的教育技能,能够真诚地爱护学生的教师,更容易获得较高的威信。

3.学校是一个多层次结构

学校已经演变成一个规模庞大,层次分明的“科层制”组织。

现代学校实际上已经形成较为稳定的职务系列:

校长——分管处长(或主任)——年记长、科研组长——班主任、教学人员、教辅人员——学生。

此外在我国组织内还包括党组织、团组织,教工会、学生会等这些一系列职务的建立是为学校组织运行创造了必要的前提,但也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

教育原本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但是现在教师的地位已经受到学校科层制的控制,这就容易导师教师的权威形象受到影响。

但是这种多层次结构所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体现在教育工作的专业化与学校可曾花需求的冲突。

一方面教育工作需要有较大的专业权力,以开展教学实验、教学研究等等;另一方面,学校为了加强管理设置了较多的行政职务。

这就极易产生行政对教学。

科研工作的干涉。

5、学校采取何种组织形式更有助教育的展开呢?

(为了讲解选取了一篇分析我国中小学内部组织形式的文章)

我国中小学的学校组织件基于国家行政基础。

学校的整个系统中有不同水平的决策层和执行层,构成组织庞大基础的是教师个体,然后逐级提高的是备课组、教研组,再到各职能处室,最高层的是校长。

每所学校都有为教师和学生制定的内容详尽的精确的指导手册,规章和条例是管理学校的重要手段,校长就是根据已经制定的制度来解决各种问题和冲突。

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从学校管理任务出发,条分缕析,界限明晰,而且行政权和专业权分化,专业的运作服从于行政需要的安排。

在我们国家学校的组织结构基本上都是直线的职能结构形式,如下图: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基本上都是这样的直线组织模式。

这种组织模式注重理性,重视对上级负责。

强调服从行政命令,学校内部的每一单位,无论是横向的部门或单位,还是纵向的高、中、低层,都是根据劳动分工的原则进行区分和设置的。

管理手段上,习惯于用行政手段推动工作,按“校长意志”行事,管理者较多强调学校组织的权威性、等级性以及各种行为的规范性,上级对下级下达命令,下级必须接受和执行,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忽视了自下而上的民意民情通达,忽视了横向的沟通与协调。

追求职权与职责的严格统一要求。

学校中每一单位、单位内每一个职位,均有明确规定的职权与职责,每一处室的主管或职工都必须按规定的职权职责进行工作。

教学管理方面,管理者为教学规定了严格的程序与规则,教师备课、上课都有固定的模式,教学的进度要求、教学评价强求整齐划一、标准化,教师成为流水线上机器,教师劳动的特点和教师教学的个性未得到充分的尊重。

严格规章制度,强调学校建立规章制度的至高无上,要求每一名教职员工,无论职位高低,都必须依照规章制度办事。

管理方式上,繁琐的检查、评估以及量化管理过多、过滥,既增加教师的负担,又束缚了教师的创造性,特别是把不宜量化的工作量化处理,硬性的量化指标使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的教育、教学活动成了呆板、沉闷、缺乏活力的机械程序。

以“成事”为学校的唯一价值取向,追求高效地完成事务性目标。

学校成员被程序化、技术化,服从于事务性的工作安排,不以人的发展为最终目的,不关注个人的具体感受和创造性的培养,强调服从、听话、按部就班。

这种组织形式过于唯上是从的等级分工,学校组织运作机制仅重成事而忽视人的主动创造。

这一组织形式的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点:

(1)管理中的科学主义思想主导着组织理论的发展。

(2)我国学校组织发展深受政治影响而强调权力重心上提。

6、组织学习的

“组织学习”(organizationallearning)的概念是加上是从“个体学习”(personallearning)借鉴引申而来的。

组织是由个体构成的,个体学习是组织学习重要的前提和基础。

另外,组织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组织学习也不是个体学习的简单累计。

组织具有记忆和认知系统,通过这些功能,组织可以形成并保持特定的行为模式、思维准则、文化以及价值观等。

组织不只是被动地受个体学习过程影响,而且可以主动地影响其成员的学习。

因此,个体学习与组织学习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互动作用。

阿吉瑞斯和萧恩等学者深入地探讨了个体学习与组织学习的关系,他们指出,组织学习主要是具有共同思维模式的个体行为的结果。

组织学习过程比个体学习过程更为复杂。

要了解一个组织是否在学习,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能不断地获取知识,在组织内传递知识并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知识;

(二)能不断增强组织自身能力;

(三)能带来行为或绩效的改善。

因此,组织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组织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不断地获取知识、在组织内传递知识并创造出新知识,以增强组织自身实力,并产生效能的过程。

确切的组织学习的概念在学术界目前尚未达成共识,管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都从自身的专业角度对其进行了表述。

这些定义虽然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

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一致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在组织学习住体方面,强调组织学习包含个人、团队、组织三个不同层面的主体;在组织学习内容方面,强调知识和信息在组织学习中的重要性;在组织学习结果方面,强调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但是概括下来可以将组织学习理解为“组织学习是通过个人,团队与组织相互影响来获取与传递知识信息,以形成核心竞争力,适应持续变化的环境过程。

在我国基本上实行的是校长负责的直线型组织形式,在推行组织学习时校长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学校组织学习的设计者,推动者与引导者。

在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组织学习是组织实现自我创新与持续发展的最佳手段。

在学校组织中组织学习将促进学校组织持续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孟繁华建构现代学校的学习型组织。

【J】比较教育研究200201

2、张立新我国中小学组织形式和运作机制的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报)2008.8

3、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刘云杉《学校生活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懂泽芳《教育社会学》华中师范大学1990

6、阎旭雷《教育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