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湾乡环境保护规划定稿.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72623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60.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湾乡环境保护规划定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张湾乡环境保护规划定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张湾乡环境保护规划定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张湾乡环境保护规划定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张湾乡环境保护规划定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张湾乡环境保护规划定稿.docx

《张湾乡环境保护规划定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湾乡环境保护规划定稿.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张湾乡环境保护规划定稿.docx

张湾乡环境保护规划定稿

黄川镇环境保护规划

第一章总论

1.1、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1.1.1、指导思想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实现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大力实施城市化战略,“实现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以《东海县黄川镇总体规划》和《东海县黄川镇乡村布局规划》为基础,实现乡镇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提供优良的环境和生态支撑。

1.1.2、基本原则

一、坚持城乡设建与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二、坚持将城镇的历史文化风貌,特有的自然景观与城镇的现代化的相结合。

三、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四、坚持环境保护规划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并与其他专业规划相互街接和协调。

五、坚持规划的前瞻性、空间性、科学性、可操作性与协调性的有机统一。

六、坚持点面结合,统等兼顾。

规划内容以乡镇环境建设和环境整治为重点,同时兼顾全镇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农业污染源的防治,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七、坚持互惠互利、利益均衡,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区域实现资源共享及污染集中治理。

1.2、规划的主要依据及资料来源

1.2.1、规划的主要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导则》(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建设部,环发﹝2002)82号)

、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

、省政府《关于推进小城镇建设。

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意见》

、江苏省环境保护厅、建设厅《江苏省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

、《江苏省环境保护条例(修正)》

、县(市、区)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

、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东海县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2001—2020)》

、《东海县黄川镇总体规划》(2007—2020)

、《东海县黄川镇村体系规划》

、其它有关环保的法律、法规、规章。

1.2.2、资料来源

本规划所用数据资料主要来源于《东海年鉴》,环保部门实地监测及规划编制者实地调查。

1.3、规划范围及规划期限

1.3.1、规划范围:

黄川镇全域

1.3.2、规划期限:

以2009年为基准年,近期2009年到2013年,远期2014年到2020年。

1.4、规划指标体系与目标

1.4.1、环境质量指标

(1)、大气环境质量指标

到2010年,乡驻地建成区环境空气质量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二级标准,2013年达到国家规定的二级标准。

(2)、水环境质量指标

到2010年乡蔷薇河、马河等主要地表水断面水质不劣于入境断面水质标准要求,水产养殖水域达到渔业水质标准要求。

到2009年,乡驻地建成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地表水水质符合水环境功能要求。

(3)、声环境质量指标

到2010年,乡驻地建成区声环境达到《区域环境噪音标准适用区域划分》规定的标准。

到2013年,达到或优于《区域环境噪音标准适用区域划分》规定的标准。

(4)固体废物指标

1.4.2、环境规划目标及指标体系

规划目标:

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投资条件,加强污染治理,建成经济社会与环境同步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

其具体指标如下表

黄川镇规划指标体系一览表

考核内容

指标体系

规划目标

指标名称

现状

近期

(2009年)

中期

(2010年)

远期

(2013年)

1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年)

6838

7100

8000

9000

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年)

7200

7500

8500

10000

3

建成区主要街道设置路灯

已设置

已设置

已设置

已设置

4

城镇建成区自来水普及率(%)

20

80

100

100

5

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

100

100

100

100

6

文化娱乐活动场所

1

1

2

14

7

适龄儿童入学率

99

99

99

100

8

建成区人均道路面积

8

10

15

25

考核内容

指标体系

规划目标

指标名称

现状

近期

(2008年)

远期

(2012年)

环境管理与环境质量

9

地表水环境质量

GB3838-2002

GB3838-2002

GB3838-2002

10

空气环境质量

国家二级标准

国家二级标准

国家二级标准

1l

声环境质量

GB3096-93

GB3096-93

GB3096-93

12

工业污染源废水、废气及固定噪声源排放达标率

100

100

100

13

危险废物(医源性废弃物)安全处置率

100

100

100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00

100

100

14

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80

100

15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2/人

11.2

11.5

15

16

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

100

100

100

17

清洁能源普及率(%)

62

70

100

18

工业企业聚集度

80

80

95

生态环境

20

森林覆盖率(%)

13.4

15

>17

21

农田林网化率(%)

60

75

100

22

水土流失治理率(%)

>78

>85

100

23

农用化肥施用强度(公斤/公顷,折纯)

200

180

<160

24

主要农产品农药残留合格率

>85

>90

100

25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

91

95

100

26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水排放达标率(%)

77

85

100

27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95

100

100

28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90

>95

100

29

工业危险废弃物安全处置率(%)

100

100

100

第二章城镇规模及功能定位

2.1、城镇规模:

(1)、人口规模:

A、人口基数的确定

现状人口按照黄川镇驻地建成区范围统计,规划人口则应按照相应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进行统计计算。

包括乡镇常住人口和暂住人口。

近期平均每年迁入乡镇的常住人口按350人计,远期随着乡镇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工业企业的开发,吸引周边村庄人口的能力将进一步加强,平均每年迁入乡镇的常住人口按450人计算。

B、规划人口规模

规划乡镇人口规模预测以7769人为基数,参照1998年~2007年的户籍人口变动情况,近期年均自然增长率按8‰计算,将达到P2012=7769×(1+8‰)+350×5)=9476≈9000人;远期乡镇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按6‰计算。

将达到P2012=9476×(1+6‰)+450×10=9976≈10000人。

(2)、用地规模:

为使黄川镇镇将来的发展留有余地,考虑城镇的合理发展方向,确定黄川镇规划区范围:

北至海州电厂路,西至平明路,东至海州刘顶,总面积约231.6公顷,规划城镇建设用地为155.9公顷。

近期规划建设用地107.9公顷,人均119.9平方米,远期建设用地155.9公顷,人均111.4平方米。

在这个城镇规划区范围以内的一切建设活动,都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规定,由城镇规划建设主管部门进行规划管理,按各项规划实施。

2.2、功能定位:

根据黄川镇所处的位置和现状特点,及对其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将乡镇功能定位为:

(1)、黄川镇城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多功能服务中心。

(2)、东海县东南部以稻麦两季作物种植、物流集散为主的环境优美小城镇。

(3)、农民富裕、社会稳定、新农村建设环境优美的小城镇。

第三章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3.1、自然环境概况

黄川镇地处江苏省东海县的东南部,镇驻地距县城45公里,东邻市区,西接平明,北依岗埠农场,南傍灌云,总面积9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9848亩,有效灌溉面积89500亩。

内辖12个行政村,110个村民小组,19个自然村,7783个农户,32842人。

在紧邻市区的四营村开发建设工业集聚区,经省政府批准,1990年成为对外开放乡镇。

2008年被连云港市命名为市级环境优美乡镇。

黄川镇地处中纬度暖温带南缘,属湿润季风气候区,无霜期218天,平均气温13.7℃,年均日照2394小时,太阳幅射总量年均117.64千卡/cm2,年均降雨量912厘米,气候温和湿润。

农业生产发达,是全国的亿斤粮乡镇,主要粮作物为小麦、水稻等,被江苏省农林厅授予“江苏省优质稻米基地”、“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牌子;是东海县东部及市区重要的蔬菜、瓜果生产基地。

境内以平原为主,海拔30-40米之间,沟渠纵横,水网密布,有市区唯一的饮用水源蔷薇河横贯东西、马河、淮术新河等大小河流3条,龙梁河、三里直河南北纵贯全镇,地下水资源丰富。

同时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发现和探明的矿藏有12种,其中水晶、石英、黄砂、钾长石、金红石、花岗岩等有重要开采价值。

水晶、石英质地精良,储量大,品位高。

SiO2含量分别达到99.998%和99.8%以上。

3.2、社会发展概况

黄川镇驻地位于蔷薇河南部,是全乡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建设成区面积88.7公顷,乡驻地建成区人口总数5000人,乡镇集中了黄川镇的绝大部分二、三产业和主要公共服务设施。

乡镇已经形成“两横三纵”的布局。

(1)历史沿革:

黄川镇自1957年设乡建镇,1958年成立张湾人民公社,1983年恢复黄川镇。

(2)教育状况:

全镇现有22所学校,1所中学,1所成教中心,1所实验学校,7所小学,12所幼儿园。

除中学,镇中心小学在乡镇,其它6所小学分散在12个行政村。

全镇学生人数为3800多人。

1996年被省政府和省文化厅命名为“省级环境优美校园”和“文化先进乡镇”。

(3)医疗卫生状况:

全镇设有一家卫生院,13个卫生室,乡卫生院坐落在乡驻地文卫路北侧,现有职工70人,基本医疗设备齐全。

全镇各类医务人员113名。

(4)交通状况:

乡驻地内,张洪路纵贯南北,曲张公路横穿东西,西至曲阳,东至市区,是联系乡镇与县城、市区的主要通道,乡驻地内大部分道路实现硬化。

主要公路有张洪公路、曲张公路。

道路总里程为42.3公里;规划中的204国道、高速铁路也横穿我乡南北,乡镇外,距323省道3公里,距连云港民航机场7公里,连云港港口10公里。

(5)其它公共设施:

集贸市场1个,水厂1座,银行、信用社、变电所、邮政所、电信、广播电视、天然气站、汽车站等。

3.3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

成为建制乡后,黄川镇经济发展迅速,截止2009年,全乡GDP为1.826亿元,较1999年增长了近10倍,人均纯收入达到6838元,较1999年增长3倍,三次产业比重由70:

25:

5,发展为46:

34:

20;

农业:

近年来全镇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主攻无公害优质稻米和大棚蔬菜,农村经济迅猛发展。

一是优化种植业结构调整。

全乡优质稻米在张洪线两侧集中连片360.5公顷的基础上,发展到952.6公顷,设施蔬菜大棚扩大到1700栋,露地瓜菜面积300.62公顷,新建500.6公顷小麦优良种子基地及600.32公顷优质水稻制种基地。

全乡完善农田林网1385.32公顷,四旁植树28万株。

新植用材林116.36公顷,经济林132.37公顷。

优质大米和无公害蔬菜申请注册了"张湾"牌商标,并通过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二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

投入资金260万元,完成土方68万立方米,修建防渗渠3960米,桥涵闸226座,管灌56.89公顷,微灌2.67公顷,农田排灌设施铺设所有农田网点。

工业:

1999年以来,我乡工业经济、私营经济迅猛发展,集聚区内现有有各类工业企业近50家,企业以矿产品加工和机械制造、新型建筑材料为主,主要产品为碳化硅微粉、石英砂、融熔石英、石英晶体片、电光源材料、重型矿山机械、风力叶片模具、天花板等。

重点骨干企业43个,年销售额100万元、利税10万元以上有19个;年销售额200万元、利税30万元以上有10个;年销售额300万元、利税50万元以上有6个;年销售额500万元、利税9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8个,分别是连云港华威硅微粉有限公司、连云港春江机械有限公司、连云港盛和矿业有限公司、连云港港星建材有限公司、连云港东创混凝土有限公司、连云港宝相机械有限公司、连云港龙港面粉有限公司等。

第三产业:

自2004以来,依托东陇海铁路独特的区位和便捷的交通优势,我乡第三产业发展迅速,金融商贸、建材、餐饮、通信、仓储、零售批发、服务业等兴起。

截止2007年底,全镇个体工商户总数达1308户。

全乡从事第三产业人口达到3370人,直接创收近4.2千万元,带动我乡经济增长上升近3个百分点。

黄川镇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基础年2009

2013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1

2

三次产业比例

46:

34:

20

30:

45:

25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7600

13000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6838

9000

乡镇总人口(人)

6000

8000

城镇化水平(%)

22.3

28.1

建成区用地(ha)

89.7

155.9

人均居住建筑面积(m2)

59.9

49.3

人均公共绿地(m2)

8.01

8.3

大气质量

2级标准

2级标准以上

地表水体质量

级标准

级标准以上

3.4、人口组成、分布与城镇化进程

全镇辖12个行政村,110个村民小组,19个自然村,总人口32842人,乡镇规划区范围人口为0.8万人,全镇城镇化水平为22.3%,这个指标表明本地区城镇化进程处于较低水平。

规划近期城镇化水平为26.7%;远期为40%。

在人口分布上,0-300人的村庄3个,占15.8%;301-800人村庄8个,占42.1%;801-2000村庄5个,占26.3%;高于2000人的村庄有3个,占15.18%,村庄布局规模主要集中在300人至2000人之间,聚集度相对较高。

3.5、土地利用与布局合理性分析

黄川镇用地发展方向:

规划期内乡镇用地发展方向以向南向东推进为主.城镇建设要连片开发、紧凑发展、节约用地。

主要分为七种用地类型:

居住建筑用地,公共建筑用地,生产设施用地,仓储用地,工程设施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

总体布局思路:

以“重点开发新区,完善乡镇服务功能、积极建设工业集中区、逐步改建乡镇村庄”为基本思路,合理规划布局合类用地。

规划乡镇将形成“一心、两轴、四区”的总体布局结构。

一心:

即乡镇中部综合中心,位于乡镇蔷薇路,文卫路两侧地块,此区域内集中了乡镇大部分的社会服务设施。

两轴:

即乡镇公共建设轴线,以蔷薇路为一条横向主轴线,贯穿乡镇南北;以文卫路为一条纵向主轴线,贯穿乡镇东西。

四区:

即工业集中区、公共服务中心区、生活居住小区、物流区。

现状居住用地主要布置在菜场路、蔷薇路的两侧,规划居住用地沿蔷薇路向南拓展,以菜场路、文卫路、发展路为界形成3个居住组团。

现状公共设施集中于蔷薇路、文卫路,设施比较简陋且规模不大,显然不能满足乡镇未来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建设新的公共设施集中区,规划围绕建设路形成一个公共设施集中区,作为规划期洪庄乡镇的综合中心。

此外,结合同心路、宏达路现状进行填平补齐,完善相关功能设施,集中力量打造乡镇公建轴线,以此展示张湾的小城镇建设面貌。

规划生产设施用地集中布置于乡镇北部神州路北侧区域,在生产设施用地与乡镇其他用地之间设置一定宽度的防护绿地。

用地紧凑,做到既节约用地,又节约基础设施投资,还可以创造乡镇良好的生态人居环境;总的布局以蔷薇路为中心线向南延伸,可以曲张路与张洪路便捷的交通优势,带动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3.6、乡镇环境质量和主要环境问题

3.6.1、大气环境及主要问题

3.6.1.1、大气环境质量现状

乡镇主要街道两旁种植了冬青、香樟等观赏性植物,但乡镇人均绿化面积相对偏少,街道两旁绿化树种单一,平时由城管员专人管理。

我乡工业集中区位于四营村,因企业紧临市区唯一饮用水源蔷薇河,所以所有进区企业一律不存在污染情况。

在生活垃圾处理上,全镇现建有垃圾中转站一座,垃圾运输车一辆,清运、处理达到100%。

黄川镇驻地大气环境质量一般监测结果日平均值为:

二氧化硫0.012mg/m3,总悬浮微粒0.097mg/m3,铅0.0002mg/m3,氮氧化物0.007mg/m3,(氟化物ug/dmz.d)0.188,达到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

大气环境的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和粉尘。

二氧化硫主要来源于煤碳燃烧、机动车尾气和蛇纹石矿的硫酸项目,其总量较小。

造成驻地大气总悬浮微粒指标较高的原因是粉尘,粉尘污染除车辆扬尘外,少量来源于工业企业。

3.6.1.2、大气环境质量预测

随着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工业集中区规模的扩大,镇驻地人口数量的增长,大气污染物必然增多,但是乡镇的发展以第三产业和无污染企业发展建设为主,同时对现有的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新上高科技环保除尘设备,同时加强植树造林和植被的保护工作,乡镇的大气环境质量将来完全可以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3.6.2、水环境及主要问题

3.6.2.1、水环境质量现状

镇驻地地面水主要为蔷薇河河水,蔷薇河水也就是镇驻地企业用水和居民用水的主要水源,水质量达到国家二类水质标准。

3.6.2.2、污染源状况和主要污染源问题分析

镇驻地水资源主要是蔷薇河,蔷薇河不但是我乡唯一饮用水源,而且还是市区的唯一饮用水源,水源附近不存在任何污染企业和污染源,水质达到我省二级引用水源的标准。

3.6.2.3、水环境质量预测

全乡按照生态农业,高效农业,无污染工业方向发展,乡驻地的水环境质量逐步得到改善,随着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和居民的增加,生活污水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通过相应治理,生活污水和,采用分管网排放,即生活污水采用污水处理场处理,达标后排放。

3.6.3、声环境及主要问题

3.6.3.1、交通噪声污染现状及趋势分析

镇驻地最主要的噪声污染源主要是车辆噪声(发动机声响,车辆喇叭,车辆与空气、地面摩擦声响),今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小城镇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多,车流量将不断增加,交通噪声污染将有所增加。

针对这种情况,我乡在学校附近及固定时间设置禁鸣标志,从而减少躁声污染。

3.6.3.2、环境噪声污染现状及趋势分析

黄川镇环境区域噪声平均值为30db(A),车辆声响之外,其它无任何躁声污染,随着小城镇建设和经济的发展,车流量将大幅度增加,区域环境噪声会有所提高。

3.6.4、固体废弃污染

3.6.4.1、工业固体废弃物污染现状

全乡工业不算发达,且大都是石英深加工和机械加工企业,产生固体废弃物量都被回收利用。

从长远来看,随着江苏省提出“振兴苏北”的口号,及我乡毗邻市区的独特优势,我乡的工业将会加速发展。

我镇在规划的中严格要求有固体废弃物的企业一律不接纳。

3.6.4.2、生活废弃物污染现状及时性趋势预测

乡镇现有人口0.6万人(含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按照每人每天产生0.25kg生活垃圾计算,全天乡镇生活垃圾近2吨,数量较小,对环境尚未造成明显污染,预计2013年将达到0.8万人,生活垃圾则逐年增加,若不采取有效处置措施,对环境会产生一定污染。

3.7、农村环保和农业生态环境现状

近几年来,黄川镇党委政府密切关注农村环保和农业生态环境现状,高度重视农田林网建设,不断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加强农业化肥施用管理和农药喷洒管理,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紧密结合。

在化肥、农药等化学物品的使用上严格按照国家级标准执行,黄川镇万亩水稻、万亩蔬菜大棚,已获得省农林厅颁发的“万亩无公害农产品证书”。

对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实行圈舍集中养殖,在养殖区和饲养的设计均融入了环保理念,采用现代高科技环保设备对产生的粪便等污染物进行处理,循环使用,以及用作沼气填充料和鱼饲料。

对水产品养殖污染问题,采用立体化循环性的生物链养殖方式解决,将其控制到最低点。

对农作物秸秆焚烧污染问题,近年来,通过教育、惩罚加技术支撑的模式已得到全面解决,农村基本不存在焚烧农作物秸秆现象。

各中心村、自然村的生活污水,垃圾等问题目前已得到进一步改善,超过半数的村已形成了系统化的处理村内排水排污,铺设水管进行,分区分片就近排入水体,生活垃圾采用集中收集转运的方式。

第四章大气环境保护规划

4.1、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及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单位合理布局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执行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

大气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限值(单位:

毫克/立方米)

污染物名称

取值时间

浓度限值

二氧化硫

SO2

年均值

日均值

任何一次

0.06

0.15

0.50

二氧化氮

NO2

年均值

日均值

任何一次

0.04

0.08

0.50

总悬浮颗粒物

TSP

年均值

日均值

任何一次

0.20

0.30

1.00

在进行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分时,要注意以下两条原则:

一是充分利用现行行政区界或自然分界线;而是既要考虑环境空气现状,又要兼顾小城镇发展规划。

下面是乡区耗煤及排放情况。

指标

污染源

用煤(吨)

废气量(万标/立方米)

二氧化硫(吨)

烟尘(吨)

粉尘(吨)

卫生院

45

2

1.5

5.5

生活灶

80

3

3

9.6

洗沐锅炉

20

1

0.67

2.4

粮食加工企业

60

合计

1190

36

40

166

60

乡功能分区明确,工业集中区、金融商贸区,行政管理区,居民生活区等井然有序,皆有清晰的分界,原位于洪庄镇工业集中区的洪源酒精厂已被关停,解决了困扰居民生活、休闲、娱乐、学习的一块空气污染和水污染。

4.2、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黄川镇大气污染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乡镇居民的生活污染;二是车辆排入的尾气;三是地面路面扬尘。

为了确保乡区近期(至2009年)及远期(于2013年)大气环境质量目标,大气总悬浮微粒日平均值<0.2mg/标立方米,二氧化硫日平均值<0.06mg/标立方米,确保乡镇近期及远期大气环境,质量目标优于国家二级标准。

在生活废气处理方面,计划于2009年二氧化硫削减60%,烟尘削减80%,保证措施:

一是提高液化气和沼气普及率,继续大力推广普及使用清洁能源沼气,减少生活燃煤量。

二是对生活大灶和饭店食堂的炉灶进行改灶以改变燃烧方式,提高燃烧效率,并要求使用低硫、低灰分的型煤,白煤等办法减少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

三是增加绿化面积。

多种草、种树、种花,以公园、绿化广场、小游园为节点,提高乡镇的绿化覆盖率,形成经济适用的绿地系统。

规划目标:

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绿化和水体有机结合的绿地系统,规划绿化用地区11.2公顷,占乡镇建设用地的7.17%,人均用地7.99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6.02公顷,人均用地3.86平方米。

四是大力推广太阳能技术。

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能有效的减少煤碳的燃烧和污染物的排放,我乡将在未来5年内,大力推广太阳能灶具和热水器。

4.3、调整能源结构,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