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分析案例题xx1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70437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9.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学分析案例题xx1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宏观经济学分析案例题xx1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宏观经济学分析案例题xx1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宏观经济学分析案例题xx1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宏观经济学分析案例题xx1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学分析案例题xx11.docx

《宏观经济学分析案例题xx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分析案例题xx11.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宏观经济学分析案例题xx11.docx

宏观经济学分析案例题xx11

宏观经济学分析、案例题XX11

案例分析报告

一、案例综述

海尔的名牌战略是中国商界乃至世界商界的经典案例。

从1984年两个濒临倒闭的小厂合并

成立青岛电冰箱总厂,到发展为年营业额超800亿,世界最具影响力100名内,海尔用

了20年完成了一次次飞跃。

上世纪80年代,许多行业的生产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中。

质量不重要,只要生产出产

品就能出厂。

上任伊始的厂长的张瑞敏发现,中国市场上除了洋品牌,基本没有中国自己的

名牌。

这激发了张瑞敏的品牌情节。

他果断提出高质量,创名牌的战略。

然而在当时的大

环境中改变质量是件艰难的工作。

张瑞敏导演了著名的砸冰箱事件,以此立下自己的质量宣

言。

不破不立,张瑞敏的班子从此动了真格。

不久,海尔引进德国技术生产的高质量电冰箱

问世,在当时的市场上鹤立鸡群,迅速获得消费者青睐。

甚至在原材料涨价失控的局面下,

海尔对产品提价,销售情况却不降反升。

依靠质量在行业洗牌中大获全胜的海尔,下一步走向了规模扩张。

扩张之初一度混乱。

张瑞

敏迅速调整策略,成立了海尔集团公司,使各个分厂成为独立的利润中心,以海尔模式统一

管理,而在整个集团层面进行统筹。

下属企业各自为战,但是不能各自为政。

在这种管理模

式下,海尔大踏步开始了多元化扩张之路。

经过十余年发展,海尔成为了中国家电业的领头羊。

然而这样的日子并不轻松,外有国外品

牌的强势侵入,内有组织结构臃肿的压力。

张瑞敏意识到公司进入了一个临界点,必须制定

新的发展战略。

为此海尔进行了多方考察。

结论是,市场份额决定企业命运,而服务水平决

定市场份额。

据此,海尔提出了“服务重于利润”的战略思想,并以此制定了二次创业的核

心目标。

通过一系列架构改革,采取星级服务措施和计算机化等先进手段,使海尔产品在行

业中始终处于制高点。

张瑞敏还善于于细微处捕捉需求。

海尔陆续推出了针对小空间的瘦长冰箱,针对农村用电环

境的宽幅冰箱,针对夏天洗衣任务的小型洗衣机等特色产品,填补了市场空缺。

时至今日,海尔已经以907.62亿人民币的品牌价值连续十年位居“中国最有价值品牌”第

一名。

成就了名副其实的传奇。

二、问题

本报告试图从需求和供应的角度分析以下问题:

(一)海尔集团创立名牌的行为对企业的需求曲线、价格和销售量有何影响

(二)产品质量,

广告宣传和服务分别对消费者偏好会产生哪些影响(三)实施名牌战略的基础

三、分析

(一)1984年,张瑞敏在海尔集团的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就已经体会到,产品质量必须

上一个台阶,才能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此后他与德国企业合作引进技术,试图以高起点

来弥补起步晚的劣势。

但是在当时行业中普遍还是落后的生产模式,生产出什么产品就卖什

么产品。

海尔引进技术,开始生产高质量冰箱,意味着比同行付出更高的成本。

在1989年

间还伴随着原材料的价格波折不得不提价。

然而海尔产品始终受到消费者青睐,这是为什么

呢?

我们知道,市场上存在着供求关系。

这是一个基本经济学原理。

用简单的曲线可以表示如下在图1中,两条直线分别代表着市场上所有厂家总的供应曲线,和消费者总的需求曲线。

两者都是以价格为纵轴,以数量为横轴。

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同一种产品,当价格提高时,

生产者愿意增加供应,而消费者愿意减少购买。

假设在市场条件下,二者可以达到平衡点A。

可是当海尔树立品牌思想,生产高质量冰箱的时候,这一冰箱产品已经不属于同质的产品,

而是能带给消费者更高效用的新产品。

消费者购买的意愿增加,体现在图形上即为需求曲线

向右平移至D’,如图2所示。

从中可以看出,同样的价格下,消费者对新的海尔冰箱需求

更大。

此时仍然假设在市场条件下,供应和需求将达到新的平衡点A’。

这意味着海尔可以以更高的价格,卖出更多的产品。

这是第一阶段。

虽然海尔冰箱可以卖的价格更高,但是引入新技术和采用高品质原料是带来成本上升的,尤其是在89年原材料疯狂涨价的时候。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指出,成本上升的话,生产者的供应曲线会向左方平移。

如图3所示,移至S’处。

理论上说,新的供需平衡点A’’相比A’来说会是价格提高,销量减少。

但是为什么海尔的销量可以不降反升呢?

需要指出的是,从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随着人们逐步走出计划经济,市场还远没有一下子成熟,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却在飞速增长。

这就是说,需求曲线已经又向右方移动至D’’处,而且移动幅度较大。

如图4所示。

并且,当海尔做出提价调整的时候,市场正面临洗牌。

许多质量不过关的冰箱厂在高成本压力下减少产量甚至关停并转,他们做出的降价行为对于当时价格弹性仍属于比较高的冰箱而言,无异于自杀。

他们在市场上的份额必然转移给了海尔。

这就可以解释海尔冰箱的销量奇迹。

这是海尔冰箱发展的第二阶段。

故事仍未结束。

从90年代初开始,随着张瑞敏对外扩张,组建了集团公司,各个下属公司分工合作,形成了张瑞敏提出的“联合舰队”,做到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除冰箱外,还建立了空调,洗衣机等公司。

规模效应开始显现。

有了集中的项目开发中心,资金调度中心和质量认证中心,各个公司的生产工作受益于分工合作,平均的生产成本开始下降。

这意味着供应曲线也向右移动,如图5所示。

这时的海尔集团渐入佳境,可以继续在价格掌握主动,同时获得销量的增长。

(二)产品质量,广告宣传和服务无疑都可以对消费者的偏好产生同向的影响。

消费者购买产品,为的是获取效用。

经济学上的效用指的是产品为消费者带来的满足,而不单单是货币价值。

而好的产品质量通常意味着更加经久耐用,更加美观,具有更多功能等等。

这无疑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多效用。

所以,产品质量的提高对消费者偏好可以造成正面影响。

广告宣传的作用同样是不可低估的。

这里的广告所指应该是商业广告的范畴。

在市场环境下必然存在竞争。

竞争会造成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

广告就是非常重要的非价格竞争手段。

通过广告宣传,可以传播商业信息,对消费者进行刺激和诱导,最终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

而消费者偏好本身反映的就是消费者对商品的认识。

如果通过广告进行投其所好的渲染,促使消费者对某种商品产生喜爱之情和拥有欲,最终达成购买行为,那么广告毫无疑问的改变了受众的消费者偏好。

服务是更重要的非价格竞争手段。

尤其是对于海尔集团的家电产品而言,通常用户购买此类产品都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需要使用较长的一段时间。

当使用中出现问题和故障时,用户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商品提供者同时提供的服务。

这同样是用户对此商品享受到的效用的一部分。

通过提供良好的服务,可以使消费者信赖商品,提高满意程度,也就意味着影响了消费者偏好。

随着竞争的发展,服务的范畴已不仅仅是售后服务,还包括售前服务,帮助消费者了解商品,进行决策。

这更加直接的影响了消费着偏好。

(三)实施名牌战略的基础,核心在于产品质量。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对于不同行业,实施名牌战略的前提也许略有不同,但没有质量,一切都是空谈。

除了质量外,对于海尔集团这样的家电制造厂商,服务和生产亦是缺一不可。

没有好的服务,产品销售就成了一锤子买卖。

可是家电产品的生命周期是若干年,没有好的服务,消费者在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就无法有效解决,就会影响产品的效用。

坏的口碑比好的口碑更容易传播。

所以一定要解决服务问题。

生产也是同样。

名牌战略的初衷是吸引消费者认准这样的产品购买,给企业带来利润。

生产能力决定了销量的最大值。

即使有了好的口碑,也要把生产能力转化为销量,才能给企业带来最大化的利润。

四、结论与启示

(一)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一定要遵循市场规律。

张瑞敏能够率领海尔在激烈竞争中获

得成功,正是靠着认识到商品质量的重要性,并且把握住了机遇。

这对于任何产品型的公司都有深刻意义。

(二)市场是客观环境,但是人可以主动。

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驾驭市场。

正如张瑞

敏的名言“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指出的那样。

如果释放出市场潜在的需求,如海尔推出瘦长冰箱,宽幅冰箱,小型洗衣机那样,总的需求曲线就会移动,创造出更大的销量。

(三)细微之处体贴消费者,从服务中影响消费者偏好。

海尔的说明书从蝇头小字到图文并茂,

使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也能够看懂如何使用复杂电器。

消费者当然会买账。

(四)规模化扩张要设立合理架构。

随着并购行为的不断发生,多个机构可能会存在机构重复,

人员重复,产品重复。

这样的规模扩张只会引起效率降低。

海尔式的扩张做到了机构重组,使各个分支能够实现分工协作。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选作一题,要求逻辑思路明晰,分析透彻)案例1:

利用AD-AS模型分析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具体问题:

中国经济在1996年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后的AD—AS模型分析。

案例内容提示:

中国经济在1996年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后的AD—AS模型分析。

从1996年开始,中国政府就已经开始谨慎地启动经济,以避免经济的过度衰退。

然而,企业经营困难和亏损面的扩大导致大批工人下岗失业,收入减少。

这种情况使无论下岗的还是仍在岗的工人都对未来收入产生不确定性预期,而社会保障、住房、等领域改革的推进却清楚地预示着未来支出的增加。

于是人们就合理地选择减少当前消费、储蓄更多的钱以备未来之需,消费需求也进一步萎缩。

再加上1997年爆发的亚洲____产品出口需求的影响,总需求曲线发生变化,总供给曲线没有发生变化。

案例2:

利用“总需求”原理分析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的衰退。

案例内容:

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在多年迅速增长和极度繁荣之后经历了长期衰退。

由于日本经济的长期增长以及日本企业采用终身雇佣制度等因素,日本历史上的失业率是极低的,但这次失业率却从1990年的2%上升到1998年的4%。

在1990年以前的20年中,日本的工业生产翻了一番,但1998年和1990年GDP仍然一样,实际GDP停滞,有时甚至还下

降。

在政府治理持续性经济衰退过程中,日本经济出现了典型的零利率、负通货的经济局面。

1995年9月,为了促进经济复苏,日本中央银行采取了把贴现率降到0.5%的超低利率政策;1999年2月,中央银行为进一步减轻企业利率负担和刺激国内消费,在维持贴现率不变的情况下,将短期利率0.25%降到0.15%;同年3月份以后,日本央行大规模发行超出市场需求的货币,促使市场利率基本降到了“零”。

同期,日本的消费物价指数自1999年第三季度开始低于上年同期水平,1999年全年物价水平与上年持平,2000年负增长0.4%,xx年负增长0.9%。

日本为摆脱经济衰退采取了不少政策措施,但收效甚微。

案例评析:

案例3:

石油危机与滞胀。

(利用总供给与供给冲击、滞胀的原理)案例内容:

中东盛产石油,却是世界上最不稳定的地区之一。

沙特阿拉伯和__虽中东用至全世界石油储量排在前两位的国家。

依据《油气杂志》xx年的统计,沙特的石油储量占整个世界石油储量的35%,而__的石油储量则为151.11亿吨,超过了美国、独联体国家和欧洲的总和。

在20世纪的前几十年里,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一直被美孚、埃克森、壳牌等人称“七姊妹”的西方七大石油公司所垄断。

从1945年起,中东各国逐渐掌握了本国的石油资源,各国经济也依靠石油逐渐发展起来。

与此同时,中东国家也开始利用西方对石油的依赖,将石油作为__武器来使用。

在20世纪70年代,爆发了再次石油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第一次石油危机发生于1973-1974年。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guo组织(OPEC)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12月宣布收回原油标价权,并将其基准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使油价猛然上涨了两倍多,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__。

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

第二次石油危机发生于1979-1980年。

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政局发生剧烈变化,石油产量受到影响,从每天580万桶骤降到100万桶以下,打破了当时全球原油市场上供求关系的脆弱平衡。

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34美元,导致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出现。

受石油价格上升影响,美国经济受到剧烈的供给冲击,造成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并存的情况,即滞胀。

1978-1982年石油价格变动与美国通胀率和失业率的关系如表1所示。

此次危机成为70年代末西方全面经济衰退的一个主要诱因。

数据:

曼昆:

《宏观经济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0页。

在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之后,西方国家纷纷采取行动加强产业调整,建立石油储备。

例如,美国于20世纪70年代公布了《能源政策与保护法》,

日本与德国也公布了《石油储备法》和《石油及石油制品储备法》。

与此同时,各国还纷纷投资研究、建设替代能源。

瑞典的卡尔博格公司于1973年率先开展了水煤浆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风力发电以每年26%的速度增长,太阳能也大量进入工业领域。

案例评析:

案例4:

宽松货币政策刺激内需,推动英国经济增长。

(原理:

扩张性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刺激作用。

案例内容

xx年英国全年经济增长率为2.2%,虽然略低于预算设定的

2.25%-2.75%的增长目标,但是在西方主要工业国家中的增长幅度仍属最高。

这种情况一改以前历次全球性衰退中英国经济总是最差的历史,使英国人在发达国家中感觉良好。

回顾xx年英国的经济运行情况,显而易见,在维持经济增长的投资、出口和内需三驾马车中,旺盛的内需是减缓英国经济降速的主要支撑因素。

房地产市场一直是英国经济中的一个亮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处于上升势头,xx年这个市场进入了新一轮上涨周期,全年平均上涨幅度达到10%。

英国的零售业也强劲不衰,物价指数平稳。

xx年最后4个月,英国许多零售部门都达到月增长15%或高于15%的21

水平。

特别是耐用消费品如汽车,销售量超过1989年230万辆的高峰,达到240万辆。

这些得益于英国央行xx年实施的宽松货币政策。

xx

年,在通货膨胀率较低的背景下,英国央行连续7次降息,把利率从6%调低到4%,不足1990年(15%)的三分之一,为38年来的最低水平。

基本利率的连续下调,延缓了制造业的衰退速度,支持了脆弱的股市信心,更大大刺激了各类消费信贷,从而有效地刺激了人们的消费热情。

案例评析:

案例5:

中国积极的财政政策。

(原理:

财政政策。

案例内容

1998年亚洲许多国家发生__,经济遭到重创。

由泰铢贬值开始,不少亚洲国家货币纷纷贬值,我国政府从维持亚洲地区经济稳定的大局出发,坚持人民币不贬值。

这就必然影响我国出口,因为周边国家货币贬值而我国货币不贬值,必然会影响我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再从当时国内经济形势看,几年来为治理通货膨胀而实行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适度从紧的效应已强烈地显现出来,那就是市场低迷,物价下跌,内需严重不足。

内需和外需都不足,怎么办?

中共中央和__敏锐地把握了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针对国际经济环境严峻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困难局面,果断地把宏观调控的重点,从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转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案例讨论

我国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哪些措施是成功的,哪些措施需要在今后改进?

请说说你的看法。

案例评析:

第二十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1.说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答:

经济增长是产量的增加,这里的产量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也可表示成人均产量。

经济增长通常用经济增长率度量。

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整个__结构和制度结构的总体进步。

经济发展是反映一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概念。

如果说经济增长是一个“量”的概念,那么经济发展就是一个“质”的概念。

2.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什么?

答:

关于经济增长的源泉,宏观经济学通常借助于生产函数来研究。

宏观生产函数把一个经济中的产出与生产要素的投入及技术状况联系在一起。

设宏观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Yt=Atf(Lt,Kt)

式中,Yt、Lt和Kt顺次为t时期的总产出、投入的劳动量和投入的资本量,At代表t时期的技术状况,则可以得到一个描述投入要素增长率、产出增长率与技术进步增长率之间关系的方程,称其为增长率的分解式1,即

GY=GA+αGL+βGK

式中,GY为产出的增长率;GA为技术进步增长率;GL和GK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增长率。

α和β为参数,它们分别是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

从增长率分解式可知,产出的增加可以由三种力量(或因素)来解释,即劳动、资本和技术进步。

换句话说,经济增长的源泉可被归结为劳动和资本的增长以及技术进步。

有时,为了强调教育和培训对经济增长的潜在贡献,还把人力资本作为一种单独的投入写进生产函数。

所谓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个人身上的获取收入的潜在能力的价值,它包括天生的能力和才华以及通过后天教育训练获得的技能。

当把人力资本作为一种单独投入时,按照上述分析的思路可知,人力资本也可以被归为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

4.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储蓄率的变动对经济有哪些影响?

答:

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一方面,储蓄率上升会导致人均资本上升,而人均收入是人均资本的增函数,因而储蓄率上升会增加人均产量,直到经济达到新的均衡为止。

储蓄率下降的结果则相反。

另一方面,储蓄率的变动不能影响到稳态的增长率,从这点上说,储蓄率的变动只有水平效应,没有增长效应。

5.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人口增长对经济有哪些影响?

答:

新古典增长理论虽然假定劳动力按一个不变的比率n增长,但当把n作为参数时,就可以说明人口增长对产量增长的影响。

如图20—1所示。

图20—1

图20—1中,经济最初位于A点的稳态均衡。

现在假定人口增长率从n增加到n′,则图20—1中的(n+δ)k线便发生移动变为(n′+δ)k线,这时,新的稳态均衡为A′点。

比较A′点与A点可知,人口增长率的增加降低了人均资本的稳态水平(从原来的k减少到k′),进而降低了人均产量的稳态水平。

这是从新古典增长理论中得出的又一重要结论。

西方学者进一步指出,人口增长率上升导致人均产量下降正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

两个有着相同储蓄率的国家仅仅由于其中一个国家比另一个国家的人口增长率高,就可以有非常不

同的人均收入水平。

对人口增长进行比较静态分析得出的另一个重要结论是,人口增长率的上升增加了总产量的稳态增长率。

理解这一结论的要点在于,一方面,懂得稳态的真正含义,并且注意到A′点和A点都是稳态均衡点;另一方面,由于A点和A′点都是稳态,故人口增加对人均资本和人均产量的增长率都不产生影响。

第十三章5.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

答:

消费倾向就是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又称消费函数。

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察,一是考察消费支出变动量和收入变动量的关系,这就是边际消费倾向

Δcdc(可以用公式MPC=或MPC=),二是考察一定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量和该收入量Δydy

的关系,这就是平均消费倾向(可以用公式APC=表示)。

边际消费倾向总大于零而小于1,

Δc=0,也不会把增加的收Δy

入全用于增加消费,一般情况是一部分用于增加消费,另一部分用于增加储蓄,即Δy=Δ

ΔcΔsΔcΔsΔsΔ+Δs,因此,=11-1或0,就有0<ΔyΔyΔyΔyΔyΔy

1。

可是,平均消费倾向就不一定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

当人们收入很低甚至是零时,也必须消费,哪怕借钱也要消费,这时,平均消费倾向就会大于1。

6.什么是凯恩斯定律,凯恩斯定律提出的__背景是什么?

答:

所谓凯恩斯定律是指,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都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就是说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的变动,直到供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这条定律提出的背景是,凯恩斯写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时,面对的是1929—1933年西方世界的经济大萧条,工人大批失业,资源大量闲置。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总需求增加时,只会使闲置的资源得到利用从而使生产增加,而不会使资源价格上升,从而产品成本和价格大体上能保持不变。

这条凯恩斯定律被认为适用于短期分析。

在短期中,价格不易变动,社会需求变动时,企业首先是考虑调整产量而不是变动价格。

8.为什么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将一部分国民收入从富者转给贫者将提高总收入水平?

答:

他们的理由是,富者的消费倾向较低,储蓄倾向较高,而贫者的消费倾向较高(因为贫者收入低,为维持基本生活水平,他们的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重必然大于富者),因而将一部分国民收入从富者转给贫者,可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总消费支出水平,于是总产出或者说总收入水平就会随之提高。

13.假设某经济的消费函数为c=100+0.8yd,投资i=50,政府购买性支出g=200,政府转移支付tr=62.5,税收t=250(单位均为10亿美元)。

(1)求均衡收入。

(2)试求投资乘数、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平衡预算乘数。

解答:

(1)由方程组错误!

可解得y=1000(亿美元),故均衡收入水平为1000亿美元。

(2)我们可直接根据三部门经济中有关乘数的公式,得到乘数值

11投资乘数:

ki5政府支出乘数:

kg=5(与投资乘数相等)1-β1-0.8

β0.8β0.8税收乘数:

kt=-=-4转移支付乘数:

ktr==41-β1-0.81-β1-0.8

平衡预算乘数等于政府支出(购买)乘数和税收乘数之和,即

kb=kg+kt=5+(-4)=1

15.假定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c=30+0.8yd,净税收即总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后的金额tn=50,投资i=60,政府购买性支出g=50,净出口即出口减进口以后的余额为nx=50-0.05y,求:

(1)均衡收入;

(2)在均衡收入水平上净出口余额;(3)投资乘数;(4)投资从60增至70时的均衡收入和净出口余额;(5)当净出口从nx=50-0.05y变为nx=40-因为一般说来,消费者增加收入后,既不会不增加消费即MPC=cy

0.05y时的均衡收入和净出口余额。

答:

(1)可支配收入:

yd=y-tn=y-50

消费:

c=30+0.8(y-50)=30+0.8y-40=0.8y-10

均衡收入:

y=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