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章末检测苏教版必修.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69369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12.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章末检测苏教版必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中生物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章末检测苏教版必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中生物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章末检测苏教版必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中生物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章末检测苏教版必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中生物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章末检测苏教版必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章末检测苏教版必修.docx

《高中生物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章末检测苏教版必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章末检测苏教版必修.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物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章末检测苏教版必修.docx

高中生物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章末检测苏教版必修

2019-2020年高中生物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章末检测苏教版必修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下列术语中,阐述生态系统的是(  )

A.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B.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C.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D.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

2.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都位于能量金字塔同一营养级B.一定能固定CO2

C.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D.一定是植物

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光来源于地球以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

B.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C.病毒是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D.蚯蚓是需氧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4.右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图中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②图中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③蛇处于多个不同营养级 

④青蛙和蜘蛛的关系不只是捕食 

⑤该生态系统中青蛙和蜘蛛可利用总能量大于蝗虫可利用总能量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

C.②③⑤D.②④⑤

5.右图曲线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三个不同种群的生长繁衍情况。

已知种群

C是自养生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简单食物链可表示为C→B→A

B.种群B在第5~7年时间内个体数下降是由于A的增加和

C的减少所致

C.B和A的存在能加快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一定自然区域内,A、B、C三个种群中全部的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6.右图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图解,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等于A、B、C、D的能量

之和

B.信息传递仅发生在A、B、C、D、之间

C.此图不能完整地表示出该生态系统的结构

D.B营养级中的生物个体数目一定比A营养级中的少

7.假设将水稻田里的杂草全部清除掉,稻田生态系统中(  )

A.水稻害虫密度将下降B.能量流动的营养级数减少

C.水稻固定的太阳能增加D.物种多样性上升

8.图中是以每个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多少而绘制的金字塔,其中1、2、3分别代表第一、

二、三个营养级的生物,下面哪条食物链与该金字塔相符(  )

①草 ②树 ③昆虫 ④兔 ⑤鸟 ⑥狼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①→③→⑥

9.右图为碳循环的主要途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B能实现光能→电能→化学能的转化

B.由B→C→D能量传递效率是变化的

C.B、E是实现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沟通的关键环节

D.B、C、D被E食用而处于第二、三、四营养级

1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物质循环发生在种群和无机环境之间

B.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C.碳元素在生态系统内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和碳水化合物

D.生物圈在物质上不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

11.如图表示生态系统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1和2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生物群落

B.3代表的一定是原核生物

C.4可以表示大气中的CO2

D.①代表光合作用,②代表呼吸作用

12.有关右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若该图表示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则应加上由丁到甲的箭头,并可确定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若该图表示食物网,则该食物网中共有3条食物链

C.若该图表示一个群落,则丁为分解者

D.若甲为生产者,则甲一定是自养型生物

13.我国北方处于稳定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其碳循环如图所示,箭头和字母分别表示碳元素的传递方向和转移量。

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夏季,a>b+c+eB.秋季,e+f

C.春季,g=b+e+fD.冬季,d>c+f

14.某自然生态系统中有四种生物构成的一条食物链:

甲→乙→丙→丁,其中甲是自养型生物。

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所含的有机物能量分别为a、b、c、d。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

A.甲从无机环境中获得的能量肯定大于a

B.若b>0.2a,此生态系统可能会受影响

C.甲单一个体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在四种生物中最多

D.这四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构成一个自然生态群落

15.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稻从播种到稻秆还田的全过程,发现在水稻分蘖期间,农民拔草、治虫;然后排水进行搁田(亦称“晒田”);稻谷收获之后,有不少农民在田里焚烧稻秆。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多选)(  )

A.农民拔草、治虫目的是使能量较多地流向水稻

B.搁田时排出的水可能对水体造成污染

C.搁田有利于水稻根系生长,提高水稻抗倒伏能力

D.焚烧稻秆可提高土壤肥力,实现能量高效利用

16.下面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各营养级的生物都以两种呼吸方式将碳返回无机环境中

B.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的高

C.食物链中生物种类的增加一定会导致生态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的降低

D.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存在必不可少的成分

17.若图示表明的是物种A与物种B的关系,则物种A与物种B之间的信息传递的方向是(  )

A.信息只能由A传递给B

B.信息只能由B传递给A

C.A与B之间可以相互传递信息

D.A与B之间不能相互传递信息

18.对海洋岩礁上的藻类植物调查时发现,一般在浅水处生长着绿藻,稍深处是褐藻,再深一些的水域中则以红藻为主,直接影响海洋中藻类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阳光B.温度C.海水含盐量D.海水含氧量

19.在如图食物网中,a表示鸟的动物性食物所占比例,若要使鸟体重增加x,最多需要生产者量为y,那么x与y的关系可表示为(  )

A.y=90ax+10xB.y=25ax+5x

C.y=20ax+5xD.y=100ax+10x

20.法国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做过以下实验: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一间被丛林包围的屋里,把一只雌性蚕蛾放在纱笼里,周围撒满樟脑。

尽管外面狂风暴雨,还是有几十只雄蛾扑向纱笼,此现象说明(  )

A.昆虫间通过信息相联系,这种信息是无线电波

B.昆虫间通过信息相联系,因为昆虫都具有趋化性

C.昆虫间通过信息相联系,联系的媒介是阴雨天气

D.昆虫的雌雄个体间通过信息相互联系,这种信息是化学信息——性外激素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姓名:

________  班级:

________  学号:

________  得分:

________               二、简答题(本题共5小题,共50分)

21.(13分)下列表格内数值表示某人工池塘生态系统一年内主要营养级的能量,下图方框内表示该池塘生态系统的主要食物链,分析回答:

生物

ai

bi

浮游植物(a1,b1)

9000

8100

浮游动物(a2,b2)

700

600

双翅目幼虫(a3,b3)

150

120

摇蚊(a4,b4)

1000

900

太阳鱼(a5,b5)

300

210

鲈鱼(a6,b6)

45

30

 

注:

ai表示一年内该营养级生物总能量;bi表示一年内该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i表示生物类群。

(1)该池塘生态系统内食物链的条数为________条,其中处于第四营养级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__。

(2)该生态系统内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的生物是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渠道是________________;图中显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出途径有________条。

(4)如果能量传递效率=(第n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第n-1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则能量从第一营养级传递到第二营养级的效率是______________。

(5)一年内,“bi”的利用途径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人而言,如果从该池塘生态系统获取最大能量,可采取的措施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浮游动物→浮游动物→双翅目幼虫→太阳鱼”这条食物链的存在,对太阳鱼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11分)一森林生态系统中有甲、乙两种昆虫,原来这两种昆虫密度长期在一定范围中波动,保持动态平衡。

后来在时间T点,对森林施放了一种邻近林区曾多次使用的化学杀虫剂,这一生态系统就发生了变化,如图所示:

(1)甲昆虫是________食性昆虫,乙昆虫是________食性昆虫,甲、乙两种昆虫之间为________关系。

施放化学杀虫剂后,甲昆虫密度上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乙昆虫密度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

(2)施药前,该生态系统保持________的状态,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稳定性;施药后生态系统受到破坏,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_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

(3)预测施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该生态系统中的两种昆虫密度和森林光合作用产物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何种稳定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8分)某种植玉米的农场,其收获的玉米子粒既作为鸡的饲料,也可作为人的粮食,玉米的秸秆加工成饲料喂牛,生产的牛和鸡供人食用,人、牛、鸡的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沼渣、沼液作为种植玉米的肥料。

据此回答(不考虑空间因素):

(1)请绘制由鸡、牛、玉米和人组成的食物网。

 

(2)牛与鸡之间________(有、无)竞争关系,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与鸡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人与牛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3)流经该农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________所固定的________,无机环境中的碳以________形式进入该人工群落。

(4)假设该农场将生产玉米的1/3作为饲料养鸡,2/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供人食用。

现调整为2/3的玉米养鸡,1/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仍供人食用。

理论上,该农场供养的人数将________(增多、不变、减少),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9分)利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原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能量单位为:

J/(cm2·a)]。

请回答: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A代表__________,为保证各营养级都有较高的输出量,随营养级的升高,输入的有机物应增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J/(cm2·a),其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

(4)若用上图表示森林生态系统,则流经该系统的总能量会远大于人工鱼塘生态系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森林生态系统中________。

25.(9分)设计实验,证明雌蛾能分泌性外激素吸引雄蛾前来交尾。

(1)实验步骤:

①夜晚,将若干未交配的雌蛾(只有未交配的个体才能分泌性外激素)分成A、B两组。

把A组雌蛾直接放在诱捕器(标记为A)中,把B组雌蛾先放在封闭的玻璃管中,再放在________(标记为B)中。

②把A、B两个诱捕器均悬挂在门外。

③一夜后,观察A、B两个诱捕器,发现A诱捕器________________,B诱捕器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延伸探究:

科学家事先捕捉到一些生长状态正常的雄蛾,分成C、D两组,C组全部被剪掉触角,D组保持原状。

同时放飞后,发现D组的雄蛾几乎全部被A诱捕器捕捉,而C组雄蛾几乎没有一只被捕捉。

这种现象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章 章末检测答案

1.D [生态系统是指自然环境中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

]

2.D [生产者包括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食性昆虫和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它们都属于自养型生物。

]

3.B [太阳光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病毒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蚯蚓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

4.B [生物群落由该地域所有生物构成,①错误。

图中有4条食物链:

大麦→蝗虫→青蛙→蛇、大麦→蝗虫→蜘蛛→青蛙→蛇、狗尾草→蝗虫→青蛙→蛇、狗尾草→蝗虫→蜘蛛→青蛙→蛇,蛇处于第四、五营养级。

青蛙捕食蜘蛛,二者又同时捕食蝗虫,又为竞争关系。

青蛙与蜘蛛利用的能量来自蝗虫,蝗虫利用的能量来自大麦和狗尾草,蝗虫所含能量少于大麦和狗尾草。

]

5.D [从三个种群的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消长关系可以判断:

C为生产者、B为初级消费者、A为次级消费者,所以食物链为:

C→B→A。

消费者作用之一是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物群落的成分还包括分解者,所以D错。

]

6.C [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等于A;信息传递不仅发生在A、B、C、D之间,还能与无机环境之间发生;此图仅表示了生物部分,生态系统的结构还包括无机环境;B营养级中的生物个体数目不一定比A营养级中的少,如大树与蚜虫。

]

7.C [水稻田中的杂草与水稻为竞争关系,当杂草全部清除掉后,能量更多的流向水稻,水稻固定的太阳能增加,水稻害虫的密度将增加,能量流动的营养级数基本不变,物种多样性不易确定。

]

8.C [生物数量金字塔一般是正立的,但有时也有例外,像树、虫和鸟之间就符合该图的关系。

]

9.D [A是无机环境,B是生产者,C、D都是消费者,E是分解者。

实现光能转化成电能,再转化成化学能的是生产者。

能量传递的效率是10%~20%,每两个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不同的。

B和E是连接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的关键环节。

B是第一营养级,C是第二营养级,D是第三营养级,E不参与食物链的形成。

]

10.C [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它与能量流动是密不可分的,碳以CO2形式进入生物群落,在生物群落内部以碳水化合物的形式进行传递,再以CO2的形式返回到大气中,生物圈在能量上是不能自给自足的,但在物质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

]

11.C [由图中1,4的关系及与4其他成分2、3的关系可知4为大气中的CO2,而1为生产者,1与2同时流向3,则3为分解者,2为消费者。

生物群落应为生物总和即为1、2、3。

3可以为蚯蚓等动物,并不一定是原核生物。

③代表光合作用,②代表呼吸作用。

]

12.B [在物质循环中,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是相互的,即生产者既能吸收CO2,又能释放CO2,生产者属自养型生物;若表示食物网则甲为生产者,丁为最高营养级,共有4条食物链;在群落中所有生物都有物质会流向分解者,所以若该图表示一个群落,则丁为分解者。

]

13.A [我国北方的夏季昼长夜短,气温较高,生产者同化作用占优势,生长较快,因此a>b+c+e;在秋季,植食性昆虫的遗体、残枝败叶相对增多,动物粪便增多,而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相对稳定,由于气温变低,土壤中的微生物代谢变缓、繁殖变慢,因而e+f>g;在冬季,动物呼吸作用加强以维持体温,即d增大,而动物可摄入的有机物相对减少,即c减少,可能的关系是d+f≤c。

]

14.AB [甲即生产者,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去向:

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利用,因此甲从无机环境获得的能量大于a;当b>0.2a时,该生态系统能量供应不足,会遭到破坏;仅由生产者、消费者不能构成群落,还需分解者;第一营养级种群中一个个体所含有机物总量不一定最多,如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某个浮游植食性昆虫所含能量可能少于其他营养级的单个生物所含能量。

]

15.ABC [拔草减少了竞争者,使能量更多的流向水稻,治虫是使能量更多的留在本营养级中;由于水稻田中施肥,含有较为丰富的营养物质,排水后可能对其他水体造成污染;搁田使水分减少,根向土壤深处寻找水分,有利于根的生长;焚烧秸秆不利于肥田和能量的有效利用。

]

16.B [并不是所有生物都有两种呼吸方式;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高;食物链中生物种类的增加,也可以提高生态系统总能量的利用率;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存在所必不可少的成分。

]

17.C [由图可知,物种A与物种B之间形成捕食关系,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而实现这种动态的制约关系的是双方之间彼此进行的信息传递,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在调节种间关系中的作用。

]

18.A [海洋生物的垂直分布主要受阳光的影响。

因为海水对各种色光的折射率不同、吸收强度不同、各色光的穿透能力也不同。

蓝绿光的穿透能力最强,所以能吸收蓝绿光的红藻就生活在下层,而上层浅水处藻类接受蓝紫光、红橙光,表现为绿色。

]

19.A [体重增加是指物质增加,但物质里面包含能量,所以此题可以能量传递效率10%为根据进行计算。

根据a可求得鸟从草获得食物的比例为1-a,则有:

y=ax÷10%÷10%+(1-a)x÷10%,整理得:

y=90ax+10x。

]

20.D [昆虫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性外激素,它由昆虫的体表腺体所分泌,并且具有挥发性,其作用是引诱异性个体前来交尾。

这样雌雄个体就通过化学信息联系在一起,完成生殖过程。

]

21.

(1)3 太阳鱼和鲈鱼 

(2)双翅目幼虫和太阳鱼

(3)食物链和食物网 4 (4)18.52% (5)未被利用,呼吸消耗,传递给下一营养级,传递给分解者 (6)提示:

从减少食物链的条数和缩短食物链来减少能量损耗这两个角度考虑 (7)一方面,这条食物链的存在使能量损耗增加,减少了太阳鱼的数量;另一方面,这条食物链的存在,增加了太阳鱼的生态稳定性

解析 (3)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出途径有4条,包括鲈鱼和太阳鱼流向人类,还包括双翅目幼虫和摇蚊羽化后进入其他生态系统。

(4)第一营养级是浮游植食性昆虫组成的,第二营养级是由浮游动物和摇蚊组成的,第二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为:

600+900=1500,1500/8100×100%≈18.52%。

22.

(1)植 肉 捕食 具有抗药性,天敌数量减少 没有抗药性

(2)相对稳定 抵抗力 自我调节

(3)施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该生态系统中的两种昆虫密度和森林光合作用产物量会逐渐恢复;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

解析解答本题的切入点是分析图中生物量的变化与环境变化的关系。

据T点之前,甲、乙两种昆虫的波动情况,可以判断出乙捕食甲。

T点之后,乙昆虫数量减少,甲昆虫失去了天敌的控制,数量增多,导致森林光合作用产物量下降,总结出食物关系为:

森林中的生产者→甲→乙。

23.

(1) 

(2)无 它们所需食物资源不同(或牛食玉米秸秆、鸡吃玉米子粒) 捕食与竞争 捕食 (3)玉米(其它答案也可) 太阳能 CO2 (4)减少 改变用途的1/3玉米被鸡食用后,在鸡这一环节散失了大部分能量,导致人获得的能量减少

解析 

(1)分析题意,鸡、牛、玉米和人组成的食物网如右图。

(2)牛与鸡之间所需食物资源不同(牛食玉米秸秆,鸡食玉米子粒),所以它们之间无竞争关系,人与鸡之间构成捕食与竞争的关系,人与牛之间构成捕食关系。

(3)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因此,流经该农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玉米所固定的太阳能,无机环境中的碳以CO2的形式通过绿色植食性昆虫的光合作用进入该人工群落。

(4)依题意,理论上该农场供养的人数将减少,因为改变用途的1/3玉米被鸡食用后,在鸡这一环节散失了一部分能量,导致人获得的能量减少。

24.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答不全不可)

(2)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110 12.7%

(4)植食性昆虫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解析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

(2)生产者的能量去向包括流向下一营养级,贮存、流向分解者和自身呼吸消耗,能量流动的特点之一为逐级递减。

(3)流向肉食动物的能量为:

0.25+5.1+0.05+2.1-5=2.5,则生产者流向植食动物的能量为:

4+0.5+9+流向肉食动物的能量(2.5)-有机物输入2=14,所以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为:

23+70+3+(生产者流向植食动物的为14)=110,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

×100%≈12.7%。

(4)森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多而且有分层现象,能充分利用光能。

25.

(1)①同样的诱捕器

③捕捉到许多同种雄蛾 没有捕捉到雄蛾

(2)雌蛾能分泌性外激素吸引雄蛾前来交尾

(3)雄蛾的触角是感受性外激素的重要器官

解析 

(1)实验目的是证明雌蛾性外激素的作用,因此要设置对照实验,一组使性外激素发挥作用,另一组使性外激素不发生作用。

(2)因为本实验为验证性实验,因此实验结论即为实验目的。

(3)分析延伸探究的题干信息可知:

雄蛾触角的有无对实验结果有明显影响,因此说明雄蛾的触角是感受性外激素的重要器官。

 

2019-2020年高中生物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第17课时生态系统和生物圈课时作业苏教版必修

目标导航 1.分析生态系统的组分和类型。

2.列举食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