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编 宋代文学.docx
《第五编 宋代文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编 宋代文学.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编宋代文学
第五编宋代文学
绪论
v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自序》
第一节词概说
v一、什么是词
v词是音乐文学,是一种句式长短不齐的用以配乐歌唱的抒情诗。
其特点是每首词都有固定的词调,而且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不能随意增减变换。
v词谱:
万树《词律》
v王奕清《钦定词谱》
v二、词的分类
v以字数为标准来分类,词可分为三种:
v小令:
58字以内
v中调:
59字到90字
v长调(慢词):
91字以上
v
v三、词的诸多名称
v1、曲子词
v2、乐府
v3、长短句
v4、诗余
v另外还有乐章、琴趣、遗音等。
四、词的发展阶段
1、敦煌曲子词
v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辑词164首
v任二北《敦煌歌辞集》1200首
v2、中唐文人词
v张志和、白居易、刘禹锡
v3、晚唐五代文人词
花间词人温庭筠、韦庄;
v南唐词人冯延巳、李璟、李煜
v4、宋代文人词
v周密《绝妙好词》
v黄昇《唐宋诸贤绝妙词》
v朱彝尊《词综》
v杨慎《词林万选》
第二节宋代文学总论
一、宋代社会特点
v1、对外关系特别软弱2、崇文抑武的国策3、城市的繁荣
二、宋代文学特点
1、主题:
政治关怀、道德意识以及民族意识和悲凉情绪。
2、审美情趣的转变:
以俗为雅,追求平淡。
v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
--梅尧臣
v平淡而山高水深。
--黄庭坚
3、讲求理趣的意境,好发议论。
4、讲究格律技巧和用典。
第一章北宋词
第一节北宋初中期词
一、晏殊
v1、表现男欢女爱、春花秋月,离愁别恨。
v蝶恋花
v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v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v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2、表现人生感受,感叹时光易逝《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v
(1)思想内容
v表现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怅惘和对春意阑珊的惋惜。
在情意缠绵中传达出深沉的哲理思索。
v
(2)艺术特点
v第一、将情、景、理融为一体。
v第二、工于造语而又不见斧凿,语言精美而又清新明丽。
二、欧阳修
1、创作题材的开拓
v第一、公开讴歌男女情爱。
【生查子】
v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v第二、以词歌咏自然风光。
【采桑子】
v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第三、以词抒写个人怀抱。
v【朝中措】
v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手钟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v第四、比较早的将咏古咏史题材引入到词中。
v
v【浪淘沙】
v五岭麦秋残,荔子初丹。
绛纱囊里水晶丸。
可惜天教生处远,不近长安。
v 往事忆开元,妃子偏怜。
一从魂散马嵬关,只有红尘无驿使,满眼骊山。
v
v第五、①向民歌学习,采用定格联章的手法,创作了两套分咏十二月节气的[渔家傲]各12首,分别咏写12月的节令与景物。
二月春期看已半,江边春色青犹短。
天气养花红日暖,深深院,真珠帘额初飞燕。
渐觉衔杯心绪懒,酒侵花脸娇波慢。
一捻闲愁无处遣,牵不断,游丝百尺随风远。
②注重发挥词的抒情功能,常通过行动描写和心理活动展现人物的情感,使词的层次曲折变化,情韵悠长。
v蝶恋花
v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此可谓层深而浑成。
何也?
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也;
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也;花竟不语,此一层意也;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过秋千,此一层意也。
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入,又绝无刻画费力之迹,谓非层深而浑成耶?
—(清)毛先舒《古今词论》
3、欧阳修在词史上的作用
v疏隽开子瞻,
深婉开少游。
清)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
作品讲读
v踏莎行
v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v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欄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v1、题材内容
v游子思妇念远伤离,抒写羁旅在外的游子对景怀人的思念之情。
v2、艺术特点
v第一、虚实相生,以虚明实。
v第二、以乐写愁,欲扬先抑。
v第三、层层递进,逐步深入。
v第四、设喻巧妙,语浅情深。
v三、范仲淹和王安石
v1、范仲淹
以词抒写羁旅情怀,或写边塞风光,风格悲壮,开苏辛豪放派之先声。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v
(1)描写了塞外景象和边塞生活,表现了戍
v边将士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怀念家乡
v的深切情思。
(2)上阙以写景为主,境界阔远,同时景
中含情。
下阙以抒情为主,形象生动,同时情随
景生。
2、王安石
v用词咏史怀古,以词来托古喻今,抒写个人怀抱,对宋词题材和风格的拓新都有一定的影响。
v代表作【桂枝香】(登临送目)
四、张先
v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张三中
v1、善于炼字。
张三影的传说
v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
v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
【归朝欢】
v堕风絮无影。
【翦牡丹】
2、慢词长调的运用。
v【卜算子慢】(溪山别意)长达90字。
3、词序的运用。
张子野词,古今一大转移。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作品讲读
v【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v1、题材内容
v表现伤春与自伤之情。
v2、特点
v第一、感情表现激切。
v第二、在美学境界上的新开拓,善于通过影字传神。
五、柳永
v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
v词集《乐章集》
v1、词的题材内容
v第一、表现男女爱情。
v第二、抒发羁旅行役之苦。
v【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v第三、描写都市风光。
v【望海潮】(东南形胜)
v第四、抒写作者的身世遭遇,表达怀才不遇
v的愤懑。
v【鹤冲天】(黄金榜上)
v第五、谀圣词
2、艺术上的创新
第一、发展了词的长调体制。
大量使用长调慢词,改变了以小令为主的传统。
增加了词的表现容量,扩大了词的表现能力。
第二、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
v采用赋的铺叙手法,长于运用点染手法。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1)领字的使用
(2)心理描写
v【雨霖铃】(寒蝉凄切)【望海潮】(东南形胜)点染手法
第三、构思细密、布局完整、章法委婉、层次分明。
v【雨霖铃】(寒蝉凄切)
v第四、革新了词的语言表达方式。
v大量吸收俗语、口语入词,以通俗
v流利的语言取代典雅绮丽的修辞。
v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
v1、题材内容
v男女恋情与羁旅行役结合
v2、艺术特点
v第一、情景交融,虚实兼写。
v第二、铺叙与点染的紧密结合。
v第三、章法严谨,层次分明。
v第四、雅俗兼备的语言。
第二节北宋后期词
v一、晏几道
v古之伤心人
v1、词集《小山词》
抒写男女悲欢离合之情,融入身世的哀怨之感。
v2、抒情深度和语言精度多用追忆手法
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整首词用了追忆和今昔对比的手法来显示词人感情的波动与思绪的起伏。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v初见、离别、相思、重逢
v上片四句,追忆当年初见之情状。
v下片以梦中相逢来反衬现实离别。
v最后两句写相逢却是酝酿着再一次的分别。
用追忆手法的好处:
第一、增加词情的悲感。
第二、增加词境的美感。
二、秦观
v情韵兼胜(《四库提要》评语)
v1、情胜
v第一、恋情词
v【鹊桥仙】(纤云弄巧)
v艺术特点:
第一、设意新奇,立意高远化臭腐为神奇
v第二、采用了象征手法。
v第三、叙议相间,情理兼胜。
第二、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满庭芳】(山抹微云)
v第三、后期词多表现政治上遭受挫折时的痛苦绝望之情。
踏莎行
v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v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2、韵胜
v体制淡雅。
v——张炎《词源》
v意在含蓄,如花初胎。
v——周济《宋四家词选序论》
v初日芙蓉,晓风杨柳。
v——况周颐《蕙风词话》
第一、善于描写迷离朦胧的意境。
v第二、善于通过比喻、写景等手法,将无形之情写得既形象又富于美感。
v【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v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第三、典雅工致又清新自然的语言。
三、贺铸
v1、词作的题材多种多样,抒怀、言志、咏史、悼亡、咏物、艳情,皆有佳篇。
v鹧鸪天
v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v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v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v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2、词作的风格也具有多样化的特征。
盛丽如游金、张之堂,妖冶如揽嫱、施之袂;幽洁如屈、宋,悲壮如苏、李。
张耒《东山词序》
阳刚与阴柔、婉约与豪放并存,但其对词的贡献主要在豪放风格词的创作上。
v【六州歌头】(少年侠气)
四、周邦彦
v邦彦词上承温、韦,下开姜、吴,为
v南北宋之巨匠。
词法之精,无逾邦彦者。
v周济《宋四家词选序》
v1、词集《清真集》又叫《片玉集》
v艳情词
v羁旅词
v咏物词
v写景词
2、对词的贡献
v第一、音乐上,确定并创制新调。
提高了
v词格律化的程度。
v第二、结构上,发展了慢词技巧,结构严
v谨,回环往复。
v线性结构环型结构
v【兰陵王】(柳)
v第三、语言上,善于运用典故和融化前人诗句,形成典雅富艳的语言风格。
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
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
v—王国维《人间词话》
第二章北宋诗
v唐人诗主情,宋人诗主理。
杨慎《升庵诗话》
v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钱钟书《谈艺录》
v唐诗宋诗
v重象重意
主情主理
v诗人之诗学者之诗
v
第一节北宋初期诗人
v宋初三体:
白体、晚唐体、西昆体
v一、白体诗人
v1、白体诗人:
宋初仿效白居易作诗的诗人,
v代表作家有徐铉、李昉等。
其诗歌主要
v是模仿白居易的闲适诗,多应酬唱和、
v流连光景之作。
诗风平易浅俗。
v2、王禹偁
v
(1)提倡杜甫、白居易的现实主义传统,
v写出了许多反映民生疾苦、充满忧
v国忧民情怀的诗篇。
如《感流亡》、《对雪》。
v
(2)清新明净的写景抒情的近体诗歌。
《村行》讲读
(1)诗歌内容
v描写村行所见的乡野深秋景色,表现
v诗人惆怅的思乡之情。
v
(2)艺术特点
v第一、以乐景写愁情的反衬手法。
v第二、写景手法独特,意象鲜明。
v第三、语言浅近,层次清晰。
二、晚唐体
v1、晚唐体诗人
v指宋初效法贾岛、姚合诗风的诗人。
v主要作家有潘阆、魏野、林逋和以惠崇为代表的¡°九僧¡±。
v此派诗人作诗崇尚白描、少用典故,好以自然意象入诗,并以此来抒发清苦幽僻的情怀。
境界偏于狭小,缺乏深刻的现实性。
v2、林逋
v先生可是绝伦人,神清骨冷无尘俗。
苏轼《书林逋诗后》
v
(1)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咏西湖美景和抒写其清苦而幽静的隐居生涯。
诗风清淡闲远。
v
(2)《山园小梅》
v采用托物寄兴的手法,表面上是歌咏山园之中的小梅,
v而实则是在抒写自己的主观情志。
3、西昆体
v以杨亿编辑的《西昆酬唱集》而得名,代表作家是杨亿、刘筠、钱惟演。
v此派诗作的内容大都是馆阁生涯的吟咏,以咏物、咏史、拟古为主要题材。
v在艺术上,此派诗人师承李商隐,追求用典精巧,对仗精工,词采华丽。
第二节北宋中期诗人
v北宋中期诗坛概况:
北宋中期的文学革新运动
宋代儒学复兴开创了宋学时代文与道的关系,经世致用精神
一、欧阳修
v1、欧诗内容
v第一、关注社会现实生活,同情人民疾苦。
v《食糟民》《边户》
v第二、深刻表现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感受
v的作品。
v《戏答元珍》
v第三、对日常家居生活琐细物象的描绘。
v《尝新茶》《初食车鳌》
诗评专著《六一诗话》诗穷而后工说
v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v韩愈的“不平则鸣”说
v2、欧诗的艺术表现
v第一、比较明显的散文化、议论化的倾向。
v《画眉鸟》
v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v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v《再和明妃曲》
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
v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v第二、语言平易通畅,风格清新自然。
《戏答元珍》
v1、思想内容
v抒写作者由早春物候而感发的深切感慨:
v谪居山乡的抑郁;排遣内心苦闷的自我宽
v慰;身处逆境下的乐观、豁达。
2、艺术特点
v第一、在写景抒情中蕴涵着深一层的象征和寓意。
v第二、情感跌宕起落,章法严谨有序。
v第三、工于发端。
首联一问一答,自然高妙。
二、梅尧臣
v1、诗歌理论
v
(1)主张诗歌要有兴寄、美刺。
v
(2)追求诗歌风格的平淡。
v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
《读邵不疑学士试卷》
2、诗歌内容
第一、关注民生疾苦的诗。
v《汝坟贫女》《田家语》
v第二、反映政治斗争的诗。
v《猛虎行》
v第三、对生活中细小题材细致入微
v描绘的诗。
v《秀叔头虱》《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
v第四、写景抒情诗。
v《鲁山山行》
3、诗歌风格
v圣俞、子美,齐名于一时,而二家诗体特异。
子美笔力豪隽,以超迈横绝为奇;圣俞覃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
各极所长,虽善论者不能优劣。
v欧阳修《六一诗话》
《东溪》讲读
v首联点题,已暗含闲意。
v颔联意新语工,元代方回赞为¡°当世名
v句¡±,清代纪晓岚赞为¡°名下无虚¡±。
v颈联观察细微,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v尾联夹叙夹议,依恋东溪不忍离去。
三、苏舜钦
v1、前期诗歌多以社会政治为题材,
v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政论性。
v《庆州败》《吴越大旱》
v
v2、后期诗作主要是描写闲居生活和
v寄情山水的作品。
v《淮中晚泊犊头》
v3、子美笔力豪隽,以超迈横绝为奇¡±。
v写景境界阔大,抒情激昂慷慨,
v议论言辞激切,锋芒毕露,带有强
v烈的主观色彩。
四、王安石
v以退居江宁为界,诗歌创作分为前后两期:
v1、前期诗作政治家之诗多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政治诗。
v如《河北民》、《感事》
v其中咏史诗尤见特色,以勇于翻案、
v见解新颖而著称于世,如《明妃曲》。
v2、后期诗作半山体(王荆公体)
v王安石的后期诗作多抒发个人心绪和描写湖光山色的小诗,形式上以绝句为主,艺术上讲究炼字对仗、好用典故,意境优美含蓄,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v如《书湖阴先生壁》《泊船瓜洲》。
v3、王安石在宋诗以文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主导风格的发展成熟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明妃曲》(其一)
v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1、历代昭君诗歌的主题
v第一、怜其远嫁
v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ª李白《王昭君》
v第二、眷恋君恩
v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知宫里时。
v白居易《王昭君》二首
第三、悲怨主题
v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v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一》
2、思想内容
v第一部分写明妃赴匈奴和亲离开汉宫
v的情景。
v第二部分写汉元帝问罪画师并引发作
v者的议论。
v第三部分记叙了远嫁塞外的明妃的孤
v寂和对故国的思念。
v第四部分以家人劝慰明妃的口吻点出
v全篇的主旨。
v3、艺术特点
v第一、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刻划王昭君的形象。
v意态心理描写侧面烘托细节描写
v第二、善于翻新出奇,善于议论。
v两处议论:
一是意态两句,意在翻案;
v一是结尾,说明失意的普遍性。
v第三、构思新颖,章法疏密相间。
v四个部分写出了四个时空转换的画面
第三节北宋后期诗人
v一、北宋后期诗坛概况
v由中期的指陈时弊、干预现实转向吟咏情性、表现自我,转
v向了对诗歌形式的片面追求。
v二、黄庭坚
v苏黄
v1、诗歌理论
v第一、论诗以杜甫为宗,以学杜来反对学李商隐的西昆体,但却专力在杜诗的形式技巧上下功夫。
v第二、主张创新,认为文章最忌随人后,自成一家始逼真。
v第三、在创作方法上,强调以才学为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并把学诗的具体路径概括为两种方法。
v夺胎换骨:
模拟前人的诗意时,要改换成自己的语言或有所引申发展。
v点铁成金:
取前人之陈言时,必须重新熔铸,使之在自己的诗歌中获得新的意蕴。
2、诗歌的艺术风貌山谷体
第一、用典多。
善于点化前人的诗意或诗句,善于使事用典。
《和答钱穆父咏猩猩毛笔》几乎一句一典。
v第二、在声律方面,好用拗句,喜押险韵。
v第三、重视炼字造句,务新求奇。
v《晚起临汝》:
“清风荡初日”
3、江西诗派
v两宋之交最为流行、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由南宋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
师法江西黄庭坚,故称江西诗派。
v方回《瀛奎律髓》中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
(杜甫¡ª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v此派诗人主张以杜甫为宗,但过分强调形式技巧、讲究章法,喜用拗律、险韵。
二、陈师道
v1、苏门六君子之一。
v诗作主要内容是写个人贫困失意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受。
v如《示三子》、《别三子》。
v2、宁拙毋巧,宁朴毋华。
朴拙
第三章北宋散文
第一节北宋初期散文
v一、柳开
v首倡复古,推崇韩柳古文,强调
文统和儒家道统的统一。
v二、王禹偁
v1、散文理论
v第一、强调古文要“传道明心”。
v第二、要求语言平易畅达。
2、代表作品
v《待漏院记》描摹贤、奸、庸三类宰
v相上朝前的心态。
刻划深入细腻、
v语言生动形象。
v《唐河店妪传》写边境老妇机智杀虏,
v进而议论边政。
v《黄州新建小竹楼记》骈散兼行的名作。
三、范仲淹
《岳阳楼记》
1、思想内容
v第一段交代本文写作缘由。
v第二段写在岳阳楼上所见的壮观景象。
v第三四段写迁客骚人登楼览景的不同心情。
v第五段揭示出全文的中心思想。
v2、艺术特点:
v第一、全文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v第二、中心突出,层次清晰。
v第三、句式骈散相间。
第二节北宋中后期散文
v一、欧阳修
v1、文论
v第一、在文与道的关系上,主张文道并重。
v但他强调道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
v第二、在语言艺术方面,主张学习韩愈文从
v字顺的一面。
第三、关于古文的写作技巧
v欧阳修在《尹师鲁墓志铭》中提出了
v“简而有法”的主张。
2、散文创作题材
v第一、议论文:
政论、史论、文论
v《朋党论》《五代史伶官传序》
v第二、记叙文:
亭台记、墓志铭、哀祭文
v《醉翁亭记》《祭石曼卿文》
v第三、文赋
v《秋声赋》
v“欧自律赋除去排偶、限韵二拘束,”
v……“成文赋开山之功。
”
v——铃木虎雄《赋史大要》
v3、散文总体特点
v平易自然:
语言的简洁晓畅
v委婉曲折:
文章的经营组织上有层次、
v章法跌宕变化。
v《醉翁亭记》艺术特点
v第一、结构严谨,层次井然。
v以“乐”字做为感情线索。
v山水之乐
v游人之乐
v宴饮之乐
v太守乐其乐
v第二、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v第二、语言精炼形象,句式骈散相间。
v21个“也”字,24个“而”字等虚词穿插呼应。
二、王安石
v1、散文类型
v第一、议论文——政治家的散文
v政论文:
《答司马谏议书》
v《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v史论文:
《读孟尝君传》
v第二、记叙文——侧重说理
v记事散文《伤仲永》
v记游散文《游褒禅山记》
v2、散文特点
v立意深刻,见识高远,分析透辟全面,说理缜密完整,既精于析理,也长于辩驳。
v三、曾巩
v欧曾
v讲求经世务实,著文多关民生社稷,文章以杂记、书序的成就最高,以说理、叙事而见长。
代表作品《墨池记》《战国策目录序》
四、苏洵—老苏
v擅长策论、史论,代表作品《六国论》
v五、苏辙—小苏
v以政论、史论和亭台游记最见功力,
v代表作品《黄州快哉亭记》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第四章苏轼
第一节苏轼的生平与思想
v一、生平经历
v第一期(1037-1069)为读书、应举、初入
v仕途时期。
第二期(1069-1085)为请求外调、历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