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下册校本教材《经典古诗》.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65369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501.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四年级下册校本教材《经典古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小学四年级下册校本教材《经典古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小学四年级下册校本教材《经典古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小学四年级下册校本教材《经典古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小学四年级下册校本教材《经典古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四年级下册校本教材《经典古诗》.docx

《小学四年级下册校本教材《经典古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四年级下册校本教材《经典古诗》.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四年级下册校本教材《经典古诗》.docx

小学四年级下册校本教材《经典古诗》

第一部分诗词歌赋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1.董大:

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

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曛:

昏暗。

 

3.君:

指的是董庭兰。

【作者简介】高适(700—765) 唐代诗人。

字达夫。

沧州(今河北省景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

    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

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

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

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与李白、杜甫结交。

 

【译文】

  千里尘云笼罩着昏暗的天地,北风吹雁南飞大雪纷纷。

不要愁前边没有知心的朋友,天下没有不赏识您的人。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

  1.渔歌子:

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2.西塞山:

在今浙江吴兴县西南。

  3.鳜(guī)鱼:

即民间所说桂鱼,细鳞,淡黄带褐色斑纹,味道鲜美。

 4.箬:

斗笠。

用竹片和竹叶编制的帽子,用来挡雨。

  5.蓑衣:

用茅草和棕麻编制的防雨衣服。

6.不须:

不需要。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桃花盛开,水流急湍,水中的鳜鱼很肥美,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

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的垂钓,他被美丽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愿离去。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1.洞庭:

湖名,在湖南省。

2.和:

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

指湖面。

镜未磨:

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两说均可。

4.山水色:

湖光山色。

5.白银盘:

形容洞庭湖。

青螺:

青色的田螺,这里用来比喻湖中间的青山。

【译文】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注释】

1.浪淘沙:

唐教坊曲名。

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后又用为词牌名。

2.九曲:

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

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

大风荡起波浪,大浪冲走泥沙,形容风大浪大。

3.簸:

掀翻。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被白居易称作“诗豪”。

他的许多作品,立意新颖,思想深刻;七言绝句受到民歌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采。

【译文】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生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注释】

1.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

又名《望江南》、《梦江南》等。

分单调、双调两体。

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字,皆平韵。

2.谙(音安):

熟悉。

3.蓝:

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作者简介】

772-846,字乐天,太原(今属山西)人。

唐德宗朝进士,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后贬江州(今属江西)司马,移忠州(今属四川)刺史,又为苏州(今属江苏)、同州(今属陕西大荔)刺史。

晚居洛阳,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

其诗政治倾向鲜明,重讽喻,尚坦易,为中唐大家。

也是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

【译文】

江南特别好,风景对我来说很熟悉。

太阳出来的时候比火还红,春天来的时候江水比蓝色还绿。

能不会忆江南吗?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注释】

1、郭:

外城。

酒旗:

酒帘,高悬在酒店外的标帜。

2、南朝:

东晋后在建康(今南京)建都的宋、齐、梁、陈四朝合称南朝。

当时的统治者都好佛,修建了大量的寺院。

3、四百八十寺:

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

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

“都下佛寺五百余所”。

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大概数字。

4、楼台:

指寺庙。

【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854年),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唐著名诗人。

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在文学方面,主张文以致用,强调内容为主,形式为辅,提倡言之有物,朴实无华的文风;反对无病呻吟,片面追求形式。

【译文】

  辽阔的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绿树红花相映,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都有酒旗迎风飘动。

南朝统治者笃信佛教,足足建有四百八十座寺庙,如今有多少楼台都笼罩在这蒙蒙的烟雨之中。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注释】

1.山尖:

山峰。

【作者简介】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

大中十三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

咸通八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

“谗书虽胜一名休”。

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

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

【译文】

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尖,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被蜜蜂占领。

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

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

泊船瓜洲

 [北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

1.泊船:

船停靠岸。

2.瓜洲:

镇江对面的一个码头,在长江北岸,扬州市南,和京口相对。

3.京口:

古城名,在长江南岸,现在江苏省镇江市。

4.钟山:

现在南京紫金山。

王安石第一次被免除宰相职务后,就居住在这里。

5.数重:

几座。

6.绿:

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有“吹绿了”的意思。

7.何时:

什么时候。

【作者简介】

王安石(西元1021年—西元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世称临川先生。

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阳村人),汉族。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译文】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井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1.六月二十七日:

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2.望湖楼:

又名“看经楼”。

五代时越王所建。

在今杭州西湖边昭庆寺前。

3.醉书:

喝醉酒时所写。

4.翻墨:

指黑云笼罩,翻滚如墨。

5.遮:

遮蔽,遮盖。

白雨:

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

6.跳珠:

雨水打在船上,溅起的雨滴像乱蹦乱跳的珠子。

7.卷地:

大风翻卷着从地上吹来。

8.水如天:

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对后世影响很深。

他的诗词,挥洒自如,明快豪放,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揭示深刻的哲理。

【译文】

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

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

1.饮湖上:

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2.潋滟:

水波荡漾的样子、波光闪动的样子。

3.方好:

正显得美。

4.空蒙(与三点水的“méng”通用):

细雨迷茫的样子。

5.亦:

也。

奇:

奇妙。

6.西子:

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7.总相宜:

总是很合适。

【译文】  

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

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

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无论淡妆浓妆她总是美丽。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

1.惠崇:

北宋名僧能诗善画,《春江晓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

2.蒌蒿:

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茎高四、五尺,刚生时柔嫩香脆,可以吃。

3.芦芽:

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4.河豚:

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5.上:

指上市,就是在市场上销售。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这些可都是烹调河豚的好佐料,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 西林:

即庐山西林寺。

2. 缘:

因为。

3. 此山:

指的是庐山。

4.侧:

侧面。

5.各不同:

不相同。

【译文】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人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中。

说明了一个道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示儿

 [南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

1.示儿:

告诉儿子们。

2.元:

同“原”,本来。

3.万事空:

什么都不存在。

4.但:

只。

5.悲:

悲伤。

6.九州:

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7.同:

统一。

8.王师:

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9.乃翁:

你们的父亲。

10.北定:

收复。

11.家祭:

家里祭拜祖先。

12.无:

不要

【作者简介】

陆游(1125一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

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穿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

他的好多诗都是爱国诗。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

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

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

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译文】

我本来就是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

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王者之师平定中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南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

1.将晓:

天将要亮。

篱门:

竹子或树枝编的门。

同题诗有二首,这是第二首。

2.三万里河:

指黄河。

“三万里”形容它的长。

3.五千仞岳:

指西岳华山。

“五千仞”形容它的高。

古人以八尺为一仞。

4.遗民:

指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宋朝百姓。

5.胡尘:

胡(金)人兵马践踏扬起的尘土。

6.王师:

指宋王朝的军队。

【译文】

三万里黄河东流入大海,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

铁蹄下遗民欲哭已无泪,盼望官军收失地又一年。

四时田园杂兴

[南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

1.杂兴:

各种兴致。

2.耘田:

在田间锄草。

3.绩麻:

把麻搓成线或绳。

4.各当家:

各人都担任一定家庭重任。

5.未解:

不懂;不知道。

6.供:

从事,参加。

7.傍:

靠近。

8.桑阴:

桑树的树阴。

  

【作者简介】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治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人。

他怀有报国大志不能实现,同情人民苦难又无能为力,这种思想构成他的诗歌创作的主题。

特别是后半生,创作了非常有特色的田园诗,洋溢着热爱生活的激情,是宋诗中的优秀篇章。

他善写绝句,诗风清丽精致。

【译文】白天锄草夜间搓捻细麻,农家男女没有片刻闲暇。

小孩子不懂得耕田织布,也靠在桑阴下学着种瓜。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春日:

春天。

2.胜日:

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3.寻芳:

游春,踏青。

4.泗水:

河名,在山东省。

滨:

水边,河边。

5.光景:

风光。

6.等闲:

平常、轻易。

“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7.东风:

春风。

【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

字元晦(huì),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

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写过一些好诗,善于寓哲理于形象,以《春日》、《观书有感》等较著名。

【译文】

我选择一个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观花赏草来到泗水边,只见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都换了新颜。

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东风的面貌,东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注释】

1、题:

书写。

2、邸:

官府,官邸,旅店。

3、休:

停止、罢休。

4、直:

简直。

5、汴(biàn)州:

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京城。

6、暖风:

这里不仅指自然界和煦的风,还指由歌舞所带来的令人痴迷的“暖风”。

7、临安:

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8、游人:

这里指达官贵人。

9、熏:

吹。

【作者简介】

  林升,字梦屏,平阳(今属浙江)人。

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孝宗朝(1163—1189),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

《西湖游览志余》录其诗一首,名诗有《题临安邸》。

【译文】

山外有青山楼外有楼,西湖的歌舞何时方休?

暖风把游人熏得陶醉,简直把杭州当作汴州。

 

 游园不值

[南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注释】

1.游园不值:

我在游园时没有遇到主人。

2.应:

可能,大概。

3.怜:

爱惜:

这个词在此不是“可怜”。

4.屐:

一种木质的鞋,鞋底有横木齿。

5.苍苔:

青苔。

6.小扣:

轻轻地敲。

7.柴扉:

柴门。

8.屐齿:

木屐底的锯齿,可以防滑。

【作者简介】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

字嗣宗。

号靖逸。

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叶氏。

生卒年不详。

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

【译文】

 园主人大概是怕我木底鞋下的两屐齿踩坏了绿色的苍苔,所以我轻轻地敲着柴门,门却久久不开。

但满园的花开的正好,春色早已关不住,一枝红艳艳的杏花已经早早地探出墙来,报告着春天的信息。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作者简介】

 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温州乐清(今属浙江)人,南宋诗人,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并称“永嘉四灵”。

其诗大多讲求技巧,诗风清苦。

【注释】

1.白满川:

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川,平地。

2.子规:

杜鹃鸟。

3.才了:

刚刚结束。

.

4.山原:

原野和山陵。

5.蚕桑:

种桑养蚕。

【译文】

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

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

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

1.墨梅:

水墨画的梅花。

2.洗砚池:

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

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3.淡墨:

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

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

4.清气:

清香的气味。

5.乾坤:

天地。

【作者简介】 

王冕(1287~1359),字元章,号竹斋,煮石山农,别号梅花屋主,元诸暨枫桥人。

自幼好学,白天放牛,每晚借佛殿长明灯夜读,终成通儒。

诗多描写田园生活,同情人民疾苦,谴责豪门权贵,轻视功名利禄。

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攻画梅。

【译文】

我家画中洗砚池边的梅树,花开朵朵,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

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美好,只要留下充满乾坤的清香之气。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注释】僵卧:

躺着不动。

孤村:

一作荒村。

轮台:

汉代西域地名,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诗中泛指边防重镇。

【作者点击】陆游,南宋词人,他从小受到父亲强烈爱国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养成了忧国忧民、渴望国家重建的品格。

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

陆游一生饱经忧患,对普通人民所处的环境有充分的了解。

他一生创作诗歌9300余首,其作品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同代诗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注释】

示:

教导。

子聿(yù):

陆游的小儿子。

遗:

保留。

浅:

肤浅,浅薄;

纸:

书本。

绝知:

彻底弄清楚。

【古诗赏析】

这是一首教子诗,子聿(yù),诗人的小儿子,是要告诉儿子做学问的道理。

首句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

“遗”,即保留。

“无遗力”,即无保留,竭尽全力之意。

次句是说做学问的艰难。

只有从少年开始,养成良好习惯,打好扎实基础,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后才能有所成就。

否则只能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是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做学问的艰难来告诫自己的儿子:

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后两句,诗人更进一步指出实践经验的重要性。

“纸上得来”,指的是书本知识。

“绝知此事”,指的是真正把握事物的底蕴。

“躬行”,就是指亲自去实践。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问,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你知道吗】

 陆游纪念馆是沈园新景,位于沈园古迹区南侧。

由陆游史迹陈列(安丰堂)、碑廊、务观堂和雕塑等组成。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

鉴:

镜子。

徘徊:

此处指来回闪动。

渠:

此处指方塘。

【古诗大意】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

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

【作者点击】

朱熹(1130-1200年)中国南宋著名思想家。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

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

【朱熹的传世名言】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注释】

降(xiáng):

服输。

阁:

同“搁”,放下。

评章:

评议的文章,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古诗大意】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

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你知道吗】梅,树姿苍劲,铁骨铮铮,花态文雅,婀娜多姿。

于隆冬百花凋零之时,仍傲然挺立,喷红吐绿,向人们展示出春光明媚,妍丽动人的景象。

在《群芳谱》中,梅花位列“花魁”,更有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和“岁寒三友”(松竹梅)的美称。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释】

新市徐公店:

地名。

篱落:

篱笆。

径:

小道。

未成阴:

是新叶还没有长得茂盛浓密,未形成树阴。

急走:

快速奔跑。

无处寻:

找不到了,此处有“分不清”之意。

【古诗大意】

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树阴。

儿童们奔跑着,追扑翩翩飞舞的黄色的蝴蝶,可是黄色的蝴蝶飞到黄色的菜花丛中,孩子们再也分不清、找不到它们了。

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释】

乌衣巷:

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

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故此地俗语称乌衣巷。

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

朱雀桥:

今江苏省江宁县,横跨淮河。

【古诗大意】

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

晋代时王导谢安两家的堂前紫燕,而今筑巢却飞入寻常老百姓之家。

【作者点击】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

他的诗精炼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或历史的深刻理解,因而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

1.河南河北:

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

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

2.剑外:

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

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

3.蓟北:

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4.漫卷:

胡乱卷起。

5.白日:

白天。

6.青春:

春天的景色。

作者想象春季还乡,途中有宜人(妻子),和景色相伴。

7.巴峡:

当在嘉陵江上游(长江三峡之一)。

8.襄阳:

今属湖北。

9.妻子:

妻子和儿女。

10.洛阳:

今属河南。

11.却看:

回过头来看。

12.纵酒:

尽情的喝酒。

13.作伴:

指春天可以陪伴我。

14.巫峡:

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

15.喜欲狂:

高兴的要发狂

16.愁:

忧愁。

【韵译】

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