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中级考试大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62596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54.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群众文化中级考试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群众文化中级考试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群众文化中级考试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群众文化中级考试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群众文化中级考试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群众文化中级考试大纲.docx

《群众文化中级考试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群众文化中级考试大纲.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群众文化中级考试大纲.docx

群众文化中级考试大纲

第一编群众文化概论

第一章群众文化与群众文化学

群众文化是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社会历史现场。

群众文化学是以群众文化为研究对象,包括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工作、群众文化事业、群众文化队伍在内的多种分支的新兴学科。

群众文化概论是群众文化学的基础理论,它是对群众文化的含义及其一般性质、特征、地位、功能、规律以及群众文化的基本知识进行论述阐释的专著。

它的任务是指导群众文化工作实践,推动群众文化理论的发展。

群众文化学和群众文化概论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劳动创造文化的观点是群众文化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是对抗社会的历史动力,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着重大能动作用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群众文化学提供了哲学依据。

一、群众文化源远流长

群众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群众文化。

群众文化起源于劳动,它是在人类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产生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使人有了语言,有了意识,有了创造工具的能力,并且在社会的共同劳动交往中产生了最初的艺术。

原始的群众文化带有两个最鲜明的特点:

一是与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直接结合在一起,文化活动就是劳动生产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二是集体创造并为集体所享受。

文化是一个极为广泛的概念。

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部内容。

所谓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等,都是这种广泛含义的文化。

原始的群众文化既是当时整个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后世文化艺术的源头。

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随着阶级的分化,文化活动发生了两个根本变化:

第一,有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分工,出现了一部分脱离物质生产,专门从事精神生产的人,并在群众文化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专业文化。

第二,文化本身也产生了分化,出现了剥削阶级的文化和劳动人民的文化。

前者主要是为剥削阶级服务的宫廷文化和为他们所利用的宗教文化,后者是与之相对立的为劳动人民服务的民间文化,也就是群众文化。

二、什么是群众文化

对于群众文化的含义,我们可以表述为:

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自我进行的,以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和知识需求为目的的,以文学艺术为中心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

这种表述概括了群众文化几个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方面。

第一,群众文化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第二,群众文化的活动方式是自我进行的。

群众文化是劳动人民自我创造、自我学习、自我享受的文化。

第三,参加群众文化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和对知识的追求。

人类的社会生活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包括物质生产活动在内的物质生活,这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得基本条件,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方面;一部分包括精神生产活动在内的精神生活,这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人类文明的另一重要方面,如理想、信仰、道德、情操、志趣、学习、社交、爱情、文化娱乐等等。

随着物质生活的发展,人类的精神生活也愈来愈丰富。

参与群众文化活动,就是人们满足自己精神生活需要的途径之一。

第四,群众文化的内容和手段是广泛的,它以文学艺术为中心,涉及宣传、教育、科学、体育、游艺等人们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这种内容广泛的群众文化,习惯上成为“大文化”。

第五,群众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它与政治、法律、宗教、道德、哲学等同属意识形态。

由于群众文化涉及到人们文化生活和传播知识的各个方面,因而它又不仅仅是社会意识形态,还包括某些广义文化的成分,如人类的生产知识、生活知识等。

群众文化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群众文化。

三、群众文化学和群众文化概论

群众文化学是以群众文化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是社会科学领域一门新兴学科。

群众文化学的理论体系,可根据研究对象和任务的区别而划分为三大组成部分。

这就是群众文化基础理论、群众文化史和群众文化应用理论。

这三大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多个分支学科,如群众文化美学、群众文化心理学、群众文化人才学、群众文化教育学、文化馆学以及对群众文化史进行的分阶段、分项目的研究等。

群众文化学的三大组成部分以及各个分支学科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又各有其独立性。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以群众文化的某一方面为研究对象,并服务于群众文化实践。

群众文化概论是群众文化学的组成部分,它属于群众文化的基础理论。

群众文化概论的任务,是通过长期的丰富的群众文化实践的研究分析,说明纷繁复杂的群众文化现象,届时群众文化自身特有的客观规律,阐述群众文化发展得一般原理。

它是论述群众文化基本知识的专著,是从事群众文化工作和群众文化理论研究的“启蒙书”和“入门书”。

群众文化概论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探索群众文化的性质和特征、群众文化的社会地位和功能。

第二部分主要探索和论述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群众文化的特点和规律。

第三部分主要探索制约群众文化发展得因素。

第二章群众文化的性质与特性

一、群众文化的性质

研究群众文化的性质,主要是研究群众文化的社会属性。

1、群众文化是综合的社会文化形态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有种种形态,如政治、法律、道德、文艺、宗教、哲学等等。

群众文化既包括文学艺术这个中心内容,还涉及到宣传、教育、科学、体育、游艺等人们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其中文艺、宣传是社会意识形态;教育就其内容来说,有相当部分是属于意识形态的;至于群众文化中科学、体育、游艺等则不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而是社会文化教育和社会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有它们本身特有的功能。

以上这三种情况说明,群众文化不是单纯的社会意识形态,而是综合的社会文化形态。

群众文化是综合的社会文化形态这性质告诉我们,群众文化工作是一项直接的从多方面影响人们意识形态的工作,也是从多方面提高人们文明程度的工作,因而是一项崇高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工作。

2、群众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定社会意识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但它又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或阻碍的能动作用。

作为一种复合的社会意识形态的群众文化,同样也是如此。

进步的高尚健康的群众文化,能够促进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伦理观、价值观。

今天,高尚、健康、积极进取的群众文化,能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3、群众文化的民族性、民间性。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群众文化也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群众文化的民族性,就是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特点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具体反映。

群众文化的民间性是最鲜明不过的,就是因为群众文化是民间文化。

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创造的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剧、民间美术、民间体育、民间游艺以及其他民间习俗活动等等,一直在民间流传着,成为人民群众喜爱的不可缺少的文化生活。

即使到了今天,群众文化生活领域宽广了,内容和形式更加多样了,但是民间文化活动形式仍然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群众文化的特征

所谓特征,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特点和标志。

群众文化的特征是与专业文化相比较而显现出来的。

群众文化本来就是一个与专业文化相对而言的概念,它们都是文化,都属于意识形态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领域,都是人民精神生活的需要。

群众文化是专业文化的母体和基础,专业文化又能促进群众文化的提高。

群众文化的重要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非职业性

这是群众文化与专业文化的分界线。

专业文化团体和专业文化工作者是以从事文化活动为其职业并以此为社会服务,从社会取得报酬;而群众文化则是人们在从事本职工作之外进行的文化活动。

当然,专业文化工作者也有自己的业余文化活动,以满足自己精神生活的需要。

这一部分非职业性的活动,同样属于群众文化的范畴。

2、以满足群众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

群众对文化活动的需要,是广泛的、多方面的。

娱乐休息的需要。

人类离不开劳动,同样,人类也离不开娱乐休息。

没有适当的娱乐休息,也就没有高效率的劳动。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娱乐休息也是劳动力的再生产准备。

人们参与各项文化活动,包括享受别人的和以自我表现的活动,其自发的、本能的、最直接的目的,多是为了娱乐和休息。

审美和陶冶情操的需要。

人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在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都有一种强烈追美的享受的愿望。

在美的享受中,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受到熏陶,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增进知识、技能和智慧的需要。

自古以来,群众文化就有传授知识的作用。

尤其是现在的青年一代,求知、求乐、求富,已经成为生活的不可缺少的内容。

抒发感情、发挥才能的需要。

观赏活动只是欣赏别人的才能,激起感情上共鸣,但是不能满足人们直接抒发感情和发挥自己才能的需要。

人们的喜怒哀乐,总要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人们的各种爱好和才能,总是要通过各种形式发挥出来。

参与群众文化活动就是抒发感情、发挥才能的主要形式之一。

增强体魄的需要。

增强体魄也是人们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直接目的之一,尤其是老年人参加的健身活动,目的完全是为了益寿延年。

3、广泛的社会性。

这是群众文化与专业文化相区别的又一鲜明标志。

群众文化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参与者的全民性,活动地域的广阔性,活动内容的多样性、普及性,活动方式的社会化。

第三章群众文化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功能

群众文化是劳动人民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专业文化衍生和发展得基础。

它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一部分,它是劳动群众所创造、所享有并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娱乐审美功能,宣传教育功能,文化承递功能,生活实用功能。

一、群众文化的社会地位

1、人民群众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人类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仅需要物质生活,而且需要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群众文化是人类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人是有理想、有感情的。

面对纷繁复杂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人们必然产生各种复杂的情感,并且需要通过一定方式来抒发和表达。

群众文化不仅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而且这种手段常常贯穿于生产劳动的过程中,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

群众文化具有很大的综合性和社会性,活动形式多样,活动方式灵活,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满足广大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

同时,群众在自己的文化生活中,不满足于欣赏别人的表演和创作,还要自己实践,自己创造,自我娱乐,自我教育。

群众文化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它是专业文化所无法取代的。

2、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

物质文明是指人们改造自然世界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

精神文明则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发展和丰富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成果。

它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一切进步的优秀的群众文化,不仅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而且包含着丰富的科学和文化知识;既对形成民族的思想、道德、风尚等社会意识形态起了持久和深远的影响,又为发展社会的教育、科学、文化、艺术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人类历史上一切进步的精神文明的继承和发展。

它是以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人类历史上最进步、最革命、最科学的精神文明。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群众文化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提高人们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觉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群众文化可以通过各类健康高尚的文化娱乐活动,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美化人们的心灵。

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这方面,群众文化历来就发挥着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等多种作用,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于一炉,成为人们启迪智慧、增益知识的渠道。

3、专业文化衍生和发展的基础

群众文化是专业文化的母体,它孕育了多种文化艺术门类及其作品,也启蒙了大批有成就的作家、诗人、画家和表演艺术家,为专业文化团体培养、输送了千千万万的艺术人才。

我国历史上许多文学艺术形式和优秀文学艺术作品源于民间,源于群众文化。

群众文化的范畴很广,它不仅是文学艺术的母体,而且是一切专业文化的母体,同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重要承载体。

群众文化不仅为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成为艺术的土壤,而且孕育、熏陶了大批优秀的文学家、艺术家。

专业文艺团体的产生和发展,也离不开群众文化的土壤。

二、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娱乐审美功能、宣传教育功能、文化承递功能、社会实用功能。

这四个方面互相交织在一起,不可截然分割,常常在群众文化活动或作品中得到体现。

1、娱乐审美功能

群众文化具有娱乐审美功能,这是群众文化区别于政治、法律、哲学等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显著标志,因为它本来就是人们在劳动之余为了娱乐休息和审美的需要而创造产生的。

“娱乐休息审美”是群众文化“天生的本性”,从古至今,娱乐始终是人们追求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

人们在业余时间里参加各种文化活动,首先是为了娱乐审美的需要,要从中得到愉快的享受,以消除疲劳,调剂精神,这是群众文化的本原。

群众文化的其他功能,只有在具有娱乐审美的前提下才能得到发挥。

2、宣传教育功能

群众文化的宣传教育功能,是由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决定的。

内容健康、催人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能起到鼓舞人、教育人的作用。

群众文化的宣传教育功能与娱乐审美功能应该是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的,不能截然分开。

群众文化既要给人以教益,又要给人以乐趣。

要发挥群众文化的宣传教育功能,不能依靠论证和说教的办法,而要寓宣传教育于娱乐之中,通过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用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去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使人们的思想、感情、性格、品德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和熏陶。

3、文化承递功能

对传统文化内容、形式的承递,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一项重要功能。

许多传统性的群众文化活动自产生以后,便以某种相对固定的形式世代相传。

通过群众文化的承递,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保留、发展和传播。

4、生活实用功能

群众文化具有一定的生活实用性。

这种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美化人民生活的作用,二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作用,三是健身延寿的作用。

第四章群众文化活动

群众文化活动是指劳动群众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需要,在业余时间里开展的一切文化活动。

它是群众文化构成的主体和基础。

群众文化活动贯穿于人类活动的全过程。

一,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

群众文化活动可分为两大部分。

一是直接活动部分,即以群众自身为主角的各类创造活动;二是间接活动部分,即观赏他人的活动。

根据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大体可将其划分为:

文学艺术活动,宣传教育活动,文化科学知识普及活动,群众体育活动,游艺活动五个方面。

1,文学艺术活动

群众性文学艺术活动,是群众文化活动中最主要,最普通,最经常的活动。

文学艺术活动包括创作表演及评论活动。

群众文学创作活动。

群众文艺创作是群众文艺活动的基础,是群众文艺繁荣程度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志。

群众艺术表演,展览活动。

群众艺术表演,展览活动是指群众的戏剧,曲艺,音乐,舞蹈,杂技以及美术,书法,摄影和各种民间艺术的表演,展览活动。

2,宣传教育活动

宣传教育活动是运用各种听,视手段,根据不同时期党和政府的中心任务,及时宣传党的路线,政策,法令,英雄模范人物,改革和建设的成就等。

3,文化科学只是普及活动

文化科学只是普及,包括一般文化知识的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普及,文学技术知识普及,文学艺术基本知识的传授及文化收藏活动。

文化科学知识普及活动,历来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

4,基层群众体育活动

乡镇基层群众体育活动,是社会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文体相连是群众生活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

它以体育运动为基本手段,以锻炼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为目的,同时对锻炼人们的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也起着积极作用。

5,游艺活动

游艺活动是一种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康乐活动,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对发展智力有一定的作用同时也是一种极有效的休息。

二,群众文化活动的基本规律

群众文化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的。

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由自发到自觉,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其产生及发展,有它自身发展的规律。

研究和掌握群众文化活动的规律,使主管和客观相符合,从而克服盲目性,增强科学性,进行有效地指导,使群众文化活动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地向前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自愿性

自愿性之所以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规律,首先是由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决定的。

参与群众文化活动是社会群众共同的需要,但由于种种原因,每个社会成员对群众文化内容和形式的需要各不相同。

只有当人们选择了自己有兴趣,适合自己需要的某项活动,才会有自愿参与的热情。

这种热情一旦产生,就有可能发展成为一种爱好。

尊重群众文化活动的自愿性,必须善于引导,把群众的需要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结合起来。

2,同生产和生活水平相适应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群众文化活动,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从总体上看,它的发展必须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与群众的生活水准相适应。

因此,必须正确处理生产活动与群众文化活动的关系,正确处理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提高精神生活水平的关系,从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出发,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水平的需要和对文化生活的需要。

3,多样性

群众文化生活的多样性,是由社会的发展变化,群众物质生活的变化和群众文化主体的全民性,以及群众的文化修养志趣爱好,审美心理,审美情趣的多样性决定的。

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从来就不是凝固不变的。

从比较单一到丰富多彩是多样化的表现,就某一活动来说,从比较简单到不断丰富发展,也是多样性的一种表现。

群众文化活动如果没有多样性,也就没有生命了。

决定群众文化活动多样性的因素很多,从群众文化工作来说,主要应该探索群众兴趣的变化,心理的变化,以便不断以新的内容,新的形式来满足群众新的需要,从而推动群众文化活动向更加丰富多彩的方向发展。

第五章群众文化工作的方针政策

党和国家为群众文化工作制定的方针政策,指明了社会主义群众文化工作的性质、任务和方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任务,进一步明确了群众文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正确处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在事业建设上,提出了加强领导,积极发展,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讲求实效,稳步发展的方针;在群众文化活动方面,规定了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勤俭节约的原则,以及一些具体的政策规定。

近几年,随着改革的深化,又进一步确立了搞大文化,发展文化产业,社会文化社会办等方针政策。

正确理解和认识这些方针政策,才能使群众文化事业得以不断地健康发展。

一、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中共中央在《关于关心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指示》中指出:

“文化工作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群众文化工作的根本方向。

这是由社会主义群众文化的性质决定的,也是由劳动人民在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劳动人民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劳动人民创造了文化,在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文化工作理所当然地要为劳动人民服务。

群众文化工作为人民服务,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服务的对象

劳动群众是人民的主体,占最大多数,是群众文化的主要服务对象。

在群众文化工作中,首先要考虑他们,把他们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同时,我们还要从我国目前的文化状况出发,将群众文化工作的重点放在为农民、青少年和儿童服务上。

2、表现对象

群众文化工作者和业余文艺活动骨干,都应该深入基层,了解和熟悉各种人和事,从中体验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他们的思想感情,吸取丰富的创作营养和力量,利用一切文化娱乐手段,去表现人民群众,塑造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歌颂人民群众的优秀品质和智慧,给人以真、善、美的艺术享受和积极进取的力量。

自演、自娱、自教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一大特点。

在群众文化工作中,应当十分重视这个特点,积极组织,悉心辅导,让群众得以在文化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愿望和自己的生活。

3、群众检验

一切群众文化活动是否真正为人民服务,还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人民群众的检验,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

要尊重群众的意见,尊重群众的爱好和习惯。

群众文化为社会主义服务与为人民服务是一致的,不可分割的。

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为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服务。

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发展繁荣社会主义科学和艺术的基本方针,也是繁荣群众文化的基本方针。

它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

用民主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互相竞赛、互相讨论的方法来发展社会主义科学和文化艺术。

实行“双百方针”,是由我国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在我国,人民享有充分的社会主义民主权利。

艺术上的自由创作,理论上的自由讨论,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

一切从事文化艺术活动的人,只要不违反宪法和其他有关法规,就都有创作的自由,都有表达意见、阐明观点,进行批评和反批评的权利。

实行“双百方针”,也是由科学和文化艺术自身的特殊规律所决定的。

文艺创作大都是复杂的、独特的个体劳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自由的创作活动,特别需要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

群众文化坚持“双百方针”,最重要的是尊重和爱护群众的创新精神,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与发挥群众创造力相联系的,是正确处理领导和群众的关系,实行艺术民主。

2、正确对待民族民间的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

社会主义时期的群众文化,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有着历史的继承关系。

今天的群众文化是在继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发展过来的。

对于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既不能不分精华和糟粕全盘否定和继承,也不能抱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一概否定和摒弃,必须坚持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方针。

对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应当加以批判地继承、革新,赋予新的意义,使之为新时代的人民服务。

在批判地继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的同时,还要从世界各国文化艺术宝库中吸取一切优秀的东西。

对外来的文化艺术,既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也要反对狭隘的民族保守主义和排外主义。

我们应该有目的、有选择地从世界文化宝库中吸收一切优秀进步的东西,包括文化艺术的形式与创作方法、先进的知识与技术等,真正做到洋为中用,借以丰富我国群众文化创作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四项基本原则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为什么执行“双百方针”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这是因为,在共产主义社会建成之前,形形色色的剥削阶级思想意识,必然会通过各种渠道,或多或少,或隐或现地反映到群众文化活动中来,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地加以鉴别和抵制。

在这里,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衡量是非的标准。

同时,“双百方针”也并非是党在科学、文化领域中唯一的孤立的方针,而是与其他的有关方针政策相互联系而存在的。

正确处理“双百方针”与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就要注意排除来自“左”、右两方面的干扰,不能把贯彻“双百方针”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对立起来。

无论是群众文化创作活动还是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凡是符合四项基本原则的,就是应当提倡的。

对抗四项基本原则,就不属于百花齐放的“放”的范围,要坚决取缔。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为了保证“双百”方针的正确执行,保证群众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而不是对“双百”方针的随意限制,给群众文化的发展设置清规戒律。

三、普及与提高

所谓普及,是指把广大人民群众目前急需和容易接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