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情况.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61810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6.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情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情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情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情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情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情况.docx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情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情况.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情况.docx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情况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心理活动

1.心理学定义:

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开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科的性质:

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穿插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构造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

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感过程:

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

动机、目的、行动等。

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性格、能力等。

  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现象发生开展规律的科学。

  

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

对邻近的社会科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

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安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影厂的调试工作

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展自我教育

二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1)神经系统的构造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根底。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心理活动的根底,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神经活动的根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神经活动的根本规律包括:

(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无条件反射:

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

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才能得到的知识技能、经历

巴甫洛夫第一信号系统:

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建立的条件反射

第二信号系统:

用语词作为条件建立的条件反射

--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活的的根本区别

〔2〕规律:

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和集中;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1〕是客观事物引起人脑反射的活动

〔2〕作用于人脑的客观现实的反响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三、心理学的产生和开展

1.产生历史背景

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

论灵魂?

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那么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

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

2.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特、铁钦纳。

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历,主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省法分析意识的容或构造,并

出意识的组成局部以及它们连接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

它强调心理学的根本任务是理解正常成人

一般心理规律,它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不关心个别差异以及其他不可能通过省法研究的行为问题。

(2)、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詹姆士。

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安吉尔

认为意识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因此不能把意识看成是假设干有限元素的集合。

机能主

心理学家强调对意识作用与功能的研究,运用意识作用与功能的原理提高人类的活动效能,他们不

成构造主义对心理构造进展分析的目标与方法。

(3)、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为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

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它强调人的每一种经历都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地用组成局部来说明。

塔学派认为整体大于局部之和并且制约着局部的性质和意义。

(4)、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华生。

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研究刺激与反响之

间的联结关系。

(5)精神分析心理学----〔奥地利〕弗洛伊德,

称为第二势力,主要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历。

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

研究,认为人的一切个体和社会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和冲动。

(6)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马斯洛、罗杰斯,

被成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以意识经历为出发点,主要研究人格开展与社会

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促进人的安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7)现代认知心理学----标志是:

1967年,奈赛尔--?

认知心理学?

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

把人的心理活动看做是信息加工系统

第二章认识过程

一.注意

1.注意概述概念: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特点:

指向性和集中性。

功能:

〔1).选择功能(2〕.保持功能(3)调节和监视功能

2.注意的分类

(1)无疑注意:

没有预定的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引起条件:

〔1〕客观条件,刺激物的强度及其相对强度〔2〕主观条件,人本身的状况

(2)有意注意:

由预先目的、必须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维持条件:

〔1〕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2〕合理组织活动

〔3〕对兴趣的依从性〔4〕排除外因素的干扰

(3)有意后注意

3.注意的品质

1。

注意的广度:

指同一时间,人们能够清楚的知觉出的对象数目

影响因素:

〔1〕与被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

〔2〕与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分不开

〔3〕主要取决于一个人的经历和知识

2.注意的稳定性:

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征

影响因素:

注意对象的特点;有无坚决的目的;个人的主观状态

注意的起伏〔动摇〕:

短时间注意周期性的不随意跳跃的现象

注意的分散〔分心〕:

注意离开了当前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

3。

注意的分配:

人在进展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条件:

〔1〕在同时进展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时已经熟练〔自动化〕

〔2〕同时进展的几种活动都已经熟练〔自动化〕

〔3〕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4。

注意的转移:

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

二.感觉与知觉

1.感觉:

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

种类

感受器

反映属性

视觉

视网膜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黑、白、彩色

听觉

耳蜗的毛细胞

声音

味觉

舌、咽上的味蕾的味细胞

甜、酸、苦、咸等味道

嗅觉

鼻腔黏膜的嗅细胞

气味

肤觉

皮肤和黏膜上的冷点、温点、痛点、触点

冷、温、痛、压、触

运动觉

肌肉、筋腱、韧带、关节中的神经末梢

身体运动状态、位置变化

平衡觉

耳、前庭和半规管的毛细胞

身体位置变化

机体觉

脏器官壁上的神经末梢

身体疲劳、饥、渴和脏器官活动不正常

(2)感受性:

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感受阈限:

能够引起人们感受的刺激围

两者在数值上呈反比关系

(3)感觉的相互作用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适应;感觉比照;感觉后效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相互补偿;联觉:

一种能够感觉建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红-热

2.知觉

概念:

在感觉的根底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种类:

〔1〕空间直觉----空间特征eg形状、大小、深度、方位

〔2〕时间知觉----事物运动的速度、延续性、顺序性

〔3〕运动知觉----空间位置移动

----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

特征:

(1)知觉的选择性影响客观因素〔1〕刺激物的绝对强度〔2〕对象和背景的差异性

〔3〕对象的活动性〔4〕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

主观因素〔1〕知觉有无无目的性〔2〕个体已有知识经历的丰富程度

〔3〕个人的需要、动机、情趣、定势、与情绪状态

(2)知觉的理解性

(3)知觉的整体性:

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历把直接作用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

统一整体的过程

(4)、.知觉的恒常性:

观察:

含义:

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方案、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品质:

目的性、客观性、精细型、敏锐性

观察力的培养〔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性

〔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观察、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

〔3〕加强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

〔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

〔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汇报观察成果,提高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3.感知规律与直观教学

直观教学的根本形式:

〔1〕实物直观〔2〕模像直观〔3〕言语直观

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2〕运用知觉的组织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4〕让学生参与直观过程

三.记忆1.记忆概述概念:

人脑对过去经历的保持和再现

品质:

〔1〕敏捷性----速度和效率特征,首先明确识记的目的性,其次集中注意

〔2〕持久性----保持特征,首先善于把实际的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其次进展及时和经常性的复习

〔3〕准确性----正确和准确特征,首先认真的识记,其次相似的材料经常比拟

正确识记的事物同仿佛记住的东西去分开

〔4〕准备性----提取和应用特征

2.记忆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1〕识记概念记忆的第一个根本环节,具有选择性

分类〔1〕据有无目的性无意识记有意识记

〔2〕材料性质和实际方法机械识记意义识记

影响因素〔1〕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2〕识记时的态度和情绪

〔3〕活动任务属性〔4〕材料的数量和性质〔5〕识记的方法

〔2〕保持与遗忘保持的概念:

已获得的知识在人脑中的稳固过程

遗忘:

〔1〕概念:

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2〕规律:

〔德国〕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显示了遗忘的进程不均衡以及“先快后慢〞的特点。

影响因素:

学习材料的性质;

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记忆任务的长久性的与重要性;

识记的方法;

时间因素;

情绪和动机也影响着遗忘进程。

防止遗忘方法--复习: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复习方法多样化〔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3〕回忆或再认

回忆概念:

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

再认概念:

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3.记忆系统

瞬时记忆概念:

当客观刺激物停顿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保存下来

特点:

时间极短;容量较大;形象鲜明;信息原始

编码:

图像记忆----主要形式

声像记忆

存储:

时间约为1秒

短时记忆概念:

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

的过度

特点:

时间短;容量有限,2-9个;意识清晰;操作性强;易受干扰

编码:

听觉编码--主要

视觉编码

存储----复述〔有效方法〕机械复述;精细复述

长时记忆概念:

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

特点:

容量无限;保持时间长久

编码:

意义编码--主要意义编码分类:

表象编码;语义编码

存储:

原那么上是分类处理

4.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展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四.表象与想象1、表象概念:

事务部在面前,人们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分类:

按感觉通道分:

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

按创造程度分:

记忆表象;想象表象

特征:

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2、想象含义:

人脑対已存储的表象进展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种类:

按有无目的性分:

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按容是否新颖分:

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按想象与现实分:

梦想、理想和空想。

有意想象:

指有预定目的和自觉进展的想象,有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无意想象:

是没有预定的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

梦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如果梦想是以现实为依据,并指向行动,经过努力最终可以实现,那么它就变成理想。

如果梦想完全脱离现实,毫无实现的可能,就成为空想。

功能:

预见功能;补充功能;替代功能

加工方式:

黏合;夸;拟人化;典型化

品质:

主动性;丰富性;生动性;现实性;新颖性;深刻性

3.再造想象含义:

依据词语或符号的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条件:

有丰富的表象储藏;为再造想像提供的词语及实物标志要准确、鲜明、生动

4.创造想象含义:

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产生条件:

〔1〕强烈的创造愿望〔2〕丰富的表象储藏〔3〕积累必要的知识经历;

〔4〕原型启发〔5〕积极的思维活动〔6〕灵感的作用

培养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表象储藏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利于翻开想象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知识经历及开展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培养学生想象力(5)引导学生积极的梦想

五.言语与思维1.言语概念:

语言:

人类通过高度构造化的声音组合,或书写、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

系统,同时又是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一种行为。

言语:

指人们用语言进展交际的活动和过程。

种类:

对话言语、单独言语、书面言语、部言语。

感知:

口头言语感知;书面言语感知

理解:

〔1〕概念--借助与听觉和视觉的言语材料,在头脑中构建一一的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

〔2〕过程--1.词汇理解或识别--2.句子理解--3.语文或话语的理解

2.思维:

概念: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反映。

特征:

间接性、概括性

类型:

(1)据开展水平分:

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据逻辑性分:

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

(3)据指向性分:

集中求同思维和分散求异思维。

(4)据创造程度分:

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过程:

分析和综合〔根本过程〕、比拟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根本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科学概念的掌握:

〔1〕以感性材料为根底〔2〕利用过去的知识经历〔3〕充分利用变式

〔4〕正确运用言语表达〔5〕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

3.创造性思维:

概念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

特点:

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

过程:

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

4.思维的品质及其培养

思维的品质:

〔1〕广阔性与深刻性〔2〕独立性与批判性〔3〕灵活性与敏捷性

培养:

〔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交流训练〔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第三章情绪情感与意志

一、情绪与情感

1.情绪与情感概述概念:

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组成:

主观体验、外部表现、生理唤醒

外部表现:

面部表情〔主要标志〕,姿态表情,语调表情

情绪的分类:

(1).心境:

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散性的心理状态。

(2).激情:

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

(3).应激:

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所引起的急速而紧的情绪状态。

情感分类:

(1)道德感:

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时所产生

的主观情感

(2)美感:

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及其在艺术上的表

现予以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3)理智感:

人认识事物和探究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情绪情感的功能:

信号功能、调节功能、感染功能。

2.小学生情绪情感的开展

(1)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

(2)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

(3)高级情绪进一步开展

3.小学生情绪情感的开展

(1)易感性、冲动型、两极性明显

(2)对抗情绪与逆反心理〔3〕对异性的情感

4.压力与自我防御机制

压力概念:

个体面对具有威胁性的刺激情景时,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中身心紧状态

引起的心理反响:

警觉、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精神振奋过度压力影响智力

自我防御机制概念:

自我在精神受干扰时用以避开干扰,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机制

包括:

(1)压抑

(2)否认(3)置换(4)文饰(5)投射(6)代偿(7)升华

5.情绪调节良好情绪的标准

(1)能正确反映一定环境和情境的影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

(2)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响

(3)具备情绪反响的转移能力(4)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6.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调节自己情绪

(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3)教会学生正确对待问题(4)教会学生情绪调节法(5)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能力

二、意志

1、概述概念:

人自觉的明确目的,有意识的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制

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特征:

(1)意志行动是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的行动

(2)意志对活动有调节支配作用,是人的行动能够按设定好的目的去改造世界

与认知情感过程的关系

(1)意志与认知关系,认知过程是意志形成的前提和根底,意志对认

知过程具有反作用

(2)意志与情感过程,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成阻力

2、意志行动的过程:

准备阶段--执行决定阶段

准备阶段:

(1)动机斗争(以愿望形式表现)

分类:

双趋冲突--从自己同事都很喜爱的两个事物中仅择其一的心理状态

双避冲突--从希望回避的两种事物中取其一的心理状态

趋避冲突--对同一目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

多重趋避冲突--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

(2)确定目的:

与动机的取舍相伴而行,目标越明确,动机越自觉,动力越大

(3)选择方法和制定方案

3.意志的品质及其培养

品质:

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

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历

(3)据学生意志品质差异,采取不同锻炼措施

(4)既爱情哪个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第四章个性心理

一、需要、动机、兴趣

1、需要概念:

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

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种类:

(1)据起源分:

先天的生理性需要和后天的社会性需要。

(2)据对象分: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七个层次:

(最低)生理需要--平安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

缺失需要

求知需要--审美需要--最高)自我实现的需要:

成长需要

2、动机概念:

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部驱力

种类:

据需要种类:

生理性动机(驱力)、社会性动机

社会性动机:

(1)较原始的驱力:

好奇心、探索与操作

(2)人类特有的成就和社会交往动机:

社会成认,尊重,赞许,群体,友谊,归属感

长生条件:

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诱惑

功能:

激活动能;只想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

3、兴趣概念:

人对事物的一种认知倾向,伴有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

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分类:

直接兴趣:

由认识事物本身的需要爱引起的

间接兴趣:

由认识事物的目的和结果引起的

个体兴趣:

个体长期指向一定客体、活动和知识领域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兴趣

情景兴趣:

由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突然激发的兴趣,持续时间较短,一种唤醒状态的兴趣

品质:

兴趣的广度;中心;稳定性;效能

培养:

据学生年龄提高学习的兴趣;据学生的知识根底培养学习兴趣

二、能力

1、能力能力:

直接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才能:

几种相关的、结合在一起的能力才能的高度开展是天才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联系:

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前提;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开展起来的

区别:

(1)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历的概括和总结,技能是队医系列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

某种活动时表现出来的多种心理品质的概括是人在从事

(2)在一个人身上,知识和技能的开展是无止境的,随着学习进程的不断增加而不断丰富

(3)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开展是不同不得

分类:

(1).-般能力与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能力、想象力、创造力,抽象概括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

特殊能力包括音乐能力、绘画能力、数学能力等。

它是顺利完成某一专业活动的心理条件。

(2).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

模仿能力是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活动,再以一样的方式做出反响的能力。

创造能力那么指按照预先设定的目标,利用一切已有的信息,创造出新颖、独特、具有个人价值或社

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3).认知能力、操作能力与社交能力

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储存、加工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操作能力是指人们操纵自己的肢体去完成各种活动的能力。

社交能力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2、智力概念:

是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包括观察力、记忆力

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以思维力为核心

(1)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智力包括一般因素,特殊因素

(2)瑟斯顿的群因素论,智力由原始的心理能力组成

(3)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构造论,智力因素共有150种

(4)卡特尔的智力形态论,智利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5)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七种智力

(6)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论,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景亚理论,智力经历亚理论

3.能力测试-----(法国)比纳和西蒙,1905

IQ=智龄/实龄*100

智力测验的标准

(1)信度:

指一个测验量表的可靠程度

(2)效度:

只一个测验工具希望测到某种行为特征的有效性与准确性

(3)标准化:

心理测验最根本的要求

影响智力因素

(1)遗传与营养

(2)产前环境和早期经历(3)学校教育(4)社会实践(5)主观努力

4、能力培养

(1)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构造

三、人格

1、人格概念:

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

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即人格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隐行为,并使其与他

人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特征:

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功能性。

2、人格构造:

(1)性格概念:

人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构造特征:

态度特征(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