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概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59901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概述.docx

《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概述.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概述.docx

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概述

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概述

地理优势

成渝经济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处四川盆地,北接陕甘,南连云贵,西通青藏,东邻湘鄂,辖区内的自然资源丰富,水资源、矿产资源、天然气、森林覆盖面积均居全国前列,并有庞大的熟练产业工人,劳动力资源丰富,农业条件较好,是我国粮食、生猪、柑橘、蔬菜、蚕丝、中药材等的重要生产基地,工业和交通也有了相当基础,是中国重要的城镇和产业集聚区;是西部唯一具备突破省市界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地区。

成渝经济区以重庆、成都两个特大城市为龙头,以成都及绵阳等14个沿高速公路、快速铁路、黄金水道的地市和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23个区县为载体,是引领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提升内陆开放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成渝经济一体化出现

在党的十七大上提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指明了又好又快发展国民经济的方向和任务。

在党的十六大上也提出了“加快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形成若干具有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

川渝经济区的建立就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的精神,顺应这一要求的重要举措。

区域优势与劣势:

优势:

①自然禀赋优良。

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土地肥沃,水热资源匹配良好,适宜人类居住。

天然气、水能、铝土、煤炭、磷、盐卤等资源富集,且开发潜力巨大。

拥有4000 多种野生植物,5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野生动物,6 处世界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

 

②产业基础较好。

农业开发历史悠久,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粮油、畜禽、水产、果蔬、茶叶、蚕桑、道地药材、经济林竹等特色农林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工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形成了以装备制造、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轻纺食品、航空航天等为主导的工业体系。

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市场辐射力强,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物流、商贸、金融中心和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③城镇分布密集。

拥有2 个特大城市、6 个大城市、众多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镇人口4046 万,城镇化率43.8% ,城市密度达到每万平方公里1.76 个,是西部地区城镇分布最密集的区域,已经形成了以重庆、成都为核心的城市群。

交通体系完整。

初步形成了铁路、公路、内河、民航、管道运输相互衔接、安全可靠、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目前,铁路、高速公路总里程分别达3936 和3353 公里,民用机场9 个,港口货物年吞吐能力达到13000 万吨。

 

④人力资源丰富。

人口总量大、密度高,常住人口9267 万人,劳动力资源总数达6900 万人,专业技术人员超过210 万人。

拥有各类高等院校135 所,职业技术学校

 789 所,在校学生 280 万人以上。

科研机构众多,科技活动人员约30万人。

 

劣势:

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东部沿海存在相当差距。

从社会发展水平看,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的发展水平也处在较高阶段。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已形成全国发达、密集的水陆空立体交通运输网络,通讯、卫生、科教、文化、体育、农村电网、供水等已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体系,成渝经济农村人口多、农民收入少,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缓慢,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差距很大,城乡二元结构现象表现非常明显。

 

②区内外交通落后。

第一,成渝经济区地处内陆,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相距都在2000公里以上,如成都到上海的铁路距离长达2351公里,重庆到广州的铁路距离达 2023公里,而且沿山路而行,很难提速,导致货物运输成本高,时间长,削弱了产品的竞争力和对外来投资的吸引力,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第二,长江航运在三峡库区形成后将会有很大改善,但上游航道疏浚整治缓慢,需要经过水运的重型机械装备运输常受到枯水季节的制约;上下游货运量很不均衡,到岸时间难以保证,低运费的优势难以发挥。

第三,区内城市之间运输直达性较低,限制了城市间的分工协作的发展。

第四,由于交通条件落后,运输费用多处在生产成本+运输成本>沿海地区的状态,成为成渝地区吸引外来资本、发展经济的主要障碍。

 

③产业集群处于发育起步阶段。

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已形成一种―园区经济,发育了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形成了一批产业增长级,而成渝经济区的园区经济尚在形成之中,产业集群发育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长江三角洲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7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4个,保税区2个,旅游开发区4个和一批经国务院和省级主管部门批准的工业园区。

而成渝经济区只有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优势产业较多,并形成了优势产业集群。

如长三角的冶金化工产业群、汽车产业群、机械产业群、电子产业群,珠三角的电子信息产业群、家用电器产业群、服装产业群、日用工业消费品产业群在全国都占有突出优势,而成渝经济区则在少数产业如天然气化工、机械装备制造、彩电、汽车和摩托车、国防科技工业、食品工业(猪肉、白酒)等在全国占有一定优势地位,产业集群发育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建立成渝经济区的重要意义

①巩固完善政府统筹协调作用,实现合作共赢

川渝经济区的建立与合作,必将对区域内的经济、人文、政治等方面的发展产生叠加效应,为西部地区的跨区域协调与协作起带头、引导作用,并且会极大促进川渝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发展,带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因此,川渝经济区市场一体化的研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②创新产业空间布局, 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实现错位发展 

成渝经济区在引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统筹推进城乡建设中, 应该把握区位优势, 创新产业空间布局, 构建产业互补、 产业分工协作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实现错位发展。

成渝经济区的问题

①政治分立造成的地方保护主义

建国以来,重庆两次直辖的经历,让重庆在政治优越感上明显强于四川,尤其是在年重庆重新成为直辖市,并且也是直辖市中人口最多、面积最为广阔的直辖市后,重庆人的社会心理上多了一重政治优越感,同时也使得直辖前的经济合作与联系被强行的切断和终止,并且川渝地区的城市发展也偏离了成渝城市带这一经济发展主轴,成都则注重德阳、绵阳及周边的发展,而重庆市则主要强调本地经济发展,两地市场的无序及恶性竞争越发的凸显出来,双方的市场门槛也愈高。

同时政府出于增加自身财政收入和扩大自身可支配资源的需要,优先培育和扶持那些本地企业或是具有隶属关系的企业,这种地方保护主义使之前建立起的分工协作体系被强行切断。

②川渝经济区内城市发展差异大

如果我们采用城市首位度这一指标来衡量川渝经济区,我们会发现,川渝地区的首位度是畸形的。

在川西平原的几个城市圈中成都市一城独大,而周边城市的规模都比较小,并且都属于农业比重较大且经济实力较弱。

即整个川西平原缺乏第二三层次的中小型城市,形成了城市断层。

除了生产总值,成都市在财政分配、社会固定资本投资总额上都显现处问题,这种资源的配置虽然给成都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但是却不利于周边城市的发展,形成了城市链的断层和脱节。

③川渝经济区开放意识较沿海地区薄弱

虽然川渝经济区做为西部的经济中心并且也逐渐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但由于地理、历史、文化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川渝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即缺乏较为优越的对外开放的区位和交通条件,同时开放意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也更为薄弱。

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下,资本总是先流入那些地理区位优势明显的区域,所以沿海城市在改革开放初期获得了大量的资本流入,而位处西部内陆的川渝地区自然未能获得较大的资本支持,这也是在这改革开放三十年里,西部地区大大落后于东部地区的一个原因。

同时,深处内陆,也造成了当地居民比较保守、小富即安、循规蹈矩等思想观念,在中国社科院财贸经济研究所所做的年度课题《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认为,成都市的商业意识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创新意识,但是创新的精神不足,重庆市在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虽然都名列前茅,但是价值取向过度崇尚消费,进取心有待加强。

④川渝经济区的建设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

川渝经济区的发展既要走生态经济、低碳经济的道路,但其同时又是中央企业、国防工业集中并且割裂矛盾突出的区域。

川渝两地政府间的合作固然十分重要,但是更加不能忽视的是中央政府的政策和作为,这些政策主要是指公共产品支持政策、资本货币市场建设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基础交通网络设施建设支持政策等。

由于川渝经济区的经济结构及发展的瓶颈和现今发展的东北有着些许相似处,从理论角度上看川渝地区也可实行“东北政策”。

川渝经济区在川渝各自政府和中央政策合作和支持下,能够也理应成长为西部和全国范围的重要经济增长中心,并且成长为同时具有全国意义和区域意义经济增长的“第五极”。

然而川渝地区在上述两种机制方面仍却依旧十分屏弱。

一方面,川渝地区这一概念虽然形成了一段时间,但其却从未被中央政府设定为一个统一的规划区并且给予一系列特殊政策以及有效、统一的行政调控和规划,以促进川渝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川渝两地之间的空间互补作用能力依旧有待加强,区域自组织机制没有形成。

发展新机遇:

扩大内陆开放的战略高地

近年来,我国将在“一带一路”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引进产业、聚集人口,这将使西部地区更快发展,并为我国中西部省区的机电产品、特色农产品、特色食品等货物向西出口创造难得的机遇。

成都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节点城市,在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中,面临着以下新的发展机遇:

①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成都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参与者和建设者,是支撑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和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联动发展的战略枢纽和核心腹地。

“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成都建设成为区域对外开放一级综合交通枢纽,深化成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务实合作,促进成都参与国际分工,有利于进一步加大成都向外开放的力度,不断扩展新的领域和空间。

对于成都发展成为扩大内陆开放的战略高地,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②发展成为重要增长极。

“一带一路”建设将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及成渝经济区规划的深入实施,为成都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增添强大动力。

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打造成都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为进一步加快成都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

成都是成渝经济区的发展核心,随着国家加快重点经济区发展,成都有望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和西部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辐射带动周边区域联动发展。

③成渝城际客专沿线共经过市,即起于四川成都市、过资阳市、内江市,到达终点重庆市,沿线经过的地区经济发展较好。

成渝城际铁路沿线地区无论是在国民经济总量、人口密度还是基础设施、产业布局方面都是成渝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区。

沿线区域的经济水平较好,尤其是第二产业较为发达,工业基础较好。

成渝城际客专沿线的建成除了促进成渝两地的经济合作外,沿线的资阳市、内江市等个设站城镇也将带来发展机遇。

空间距离的大大缩短将会加快沿线区域经济要素的快速流动,首先是人力资源、信息、技术、资金等的快速流动,再次成偷城际客运专线以客运为主,将从最大限度上释放既有成偷铁路的货运能力,使成输铁路的货运能力大大提高从而降低企业货运成本。

其对沿线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效应首先表现在高速铁路本身属于高新技术,所以其建设有利于与高速铁路相关技术的发展;其次成渝城际客专作为成内渝地区间的快速通道,将会大大提升沿线地区城镇的可达性,加快沿线地区人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的流动,促使要素交流的成本降低,尤其是促进信息和高新技术人才的流动,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而知识是以人才为载体的,成渝城际客专将通过加快人才的流动来促进知识和高新技术在地区间的扩散发展。

总之,成渝城际客运专线的修建,可以通过提高区域空间的可达性,降低资源流动成本,促进要素流动等来促进沿线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成渝城际客专将促进区域间、城乡间劳动力、资金、信息等要素的流动,从而加强成都、重庆两大核心城市与沿线的资阳、内江等相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沿线设立的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将依靠成渝城际客运专线的交通轴线效应积极承接成渝两地的产业转移,引导产业的集聚与扩散。

④成渝经济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基础:

自然禀赋优良,产业基础较好,城镇分布密集,交通体系完整,人力资源丰富。

拥有中国最为齐全的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业、汽车摩托车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民用航空航天产业、冶金和材料产业、化学工业,是其工业主导产业。

成都能够在技术和金融服务上为重庆提供便利,而重庆可以在交通、轻型机械制造上为成都提供便捷。

这样重庆便捷的水上交通,可以为成都平原产品的外运提供便利。

对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展望

近年来,国家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分别提出了“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两大国家级的发展战略。

通过空间位置的分析可发现,“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相互重叠的部分就是“成渝西昆菱形经济圈。

成都是南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起点,重庆是长江经济带上游的中心城市,昆明是我国南丝绸之路的出口,西安则是北丝绸之路的起点。

成渝西昆四座城市所构成的菱形结构的四条边在空间距离上相近”,皆为600公里左右,按高铁时速250km/h计算,只需2.5小时左右;菱形经济圈的四个城市之间无论是交通、经济还是文化上都不存在区域融合的障碍,一旦经济圈各个城市协同发展,加强互联互通,必将成为对内联结、对外开放的经济通道,成为支撑我国西部经济增长的核心增长极,为促进我国西部开发战略从基础走向深入提供新的动力。

成渝西昆经济圈的建设不仅能够对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能够实现

“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两大国家战略的互联互通,成渝西昆菱形经济圈将成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桥头堡。

三部委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要把西安打造成内陆改革开放的新高地,把云南打造成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把重庆打造成西部开发的重要支撑,把成都打造成内陆开放型经济的新高地。

菱形经济圈向北经成都、西安可进入亚欧大陆桥,与北亚、中亚、欧洲相联通;向南可以依托成都、昆明及泛亚铁路南通道,打通中印孟缅经济走廊以及中国西部的出海大通道;向西通过目前开通的中欧班列网络,可形成通往中亚、欧洲的运输大动脉;向东可以借助长江水道,发展长江黄金水运航道。

菱形经济圈既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同时又能通过长江航道,将中国广袤的西部地区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联通起来。

成渝西昆菱形经济圈的构建将使新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三者之间实现无缝对接,使其成为中国通过丝绸之路走向南亚、西亚、中亚、欧洲的桥头堡。

一旦成渝西昆菱形经济圈的构想得以实现,将为保证“一带一路”战略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撑。

反过来,“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也会极大地促进成渝西昆菱形经济圈的建设。

成渝西昆作为我国西部的四个中心城市,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而应该抓住国家政策的“东风”,积极将经济圈的建设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加快区域内交通网络建设和区域间市场体系建设,提高资源共享水平,整合并做大做强产业链,进而提升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能级,成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名副其实的桥头堡。

参考文献:

郭俊杰.成渝城际客运专线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预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

袁安贵.成渝城市群经济空间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杨晓波,孙继琼.成渝经济区次级中心双城一体化构建——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J].财经科学,2014(4):

91-99.

杨顺湘.川渝合作方向选择:

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经济联合体[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

(2):

1-8.

黄焕青.川渝区域市场一体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0.

柯善北.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解读[J].中华建设,2011(8):

26-29.

何雄浪,杨继瑞.关于成渝经济区发展的思考[J].宜宾学院学报,2010,10

(2):

72-77.

小组成员:

曾展毅赵书杰李沛林商翔卜扬龙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