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59227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8.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第一章 道德与职业道德 

1.道德在古代分开使用,“道”表示道路,后引申为原则、规范、规律或道理。

“德”即得,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于己,便称之为“德”,朱熹所说:

“德者,得也。

” 

2.“道德”二字合用,始于荀子《劝学》篇。

 

3.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是

(1)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

(2)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3)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4)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4.客观唯心主义认为道德是神的启示;主观唯心主义认为道德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孟子: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黑格尔认为,道德是“主观意志的法”;旧唯物主义认为道德是由物质生活水平决定的。

管仲在《管子牧民》中“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 

 P2-6:

道德的本质:

1.一般本质:

 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本质的决定性作用. 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道德的内容。

再次,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决定道德的变化。

最后,社会经济关系中人们所处的地位,决定了道德的阶级性和道德的共同性。

2.特殊本质:

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

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性、非强制性、内化的规范。

3.深层本质:

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首先,道德把握的主要对象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直接的关系。

其次,道德把握世界的主要手段是进行道德评价。

最后道德把握世界的目的是增强人的主体意识和选择能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它植根于经济关系之中。

@@马克思主义在强调道德具有阶级性的同时,并不否认道德具有超越阶级的共同性,把道德说成是“超历史”的理论是荒谬的。

 

@@道德规范的特殊性:

(1)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

(2)道德规范不使用强制性手段;(3)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科学以真假掌握现实世界,艺术以美丑掌握现实世界,道德则通过价值方式掌握现实世界。

@@目的性是人类活动最基本的特征,也是道德成为实践精神的主要依据 。

@@道德把握世界的主要手段是进行道德评价。

 评价是道德把握世界的基本手段。

道德把握世界的目的是增强人的主体意识和选择能力。

P6:

道德的特点:

1.特殊的规范性;2.独特的多层次性;3.广泛的社会性;4.更大的稳定性。

 

P7-8:

道德的社会作用:

1.道德的社会作用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主要表现为:

“道德决定论”和“道德无用论”。

 2.马克思主义伦理认为,道德对于经济社会基础,对社会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道德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主要表现:

(1) 道德能够促进它所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形成和巩固;

(2) 影响社会生产的发展;(3) 引导人们生活方式。

      

@@“道德决定论”也叫“道德万能论”,它过分夸大了道德的社会作用,认为道德可以决定一切,决定整个社会的发展;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中说: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

@@“道德无用论”或“非道德主义”完全否定道德的社会作用。

@@非道德主义的理论体系是唯意志论者叔本华和尼采提出来的。

尼采强调“权力意志”,强调弱肉强食是社会发展的规律,道德在弱肉强食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只不过是弱者为了反对强者而提出的接口而已。

@@阶级社会,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道德对社会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P8-9:

道德的起源:

马克思主义之前,有神启论(客观唯心主义认为道德起源于神的意志。

西汉董仲舒意大利托马斯)、本性论(主观唯心主义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的本性。

孟子的仁义礼智及四心(四端)P9)、感性欲望论(旧唯物主义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类的欲望。

费尔巴哈)三种观念。

 

道德意识的发生:

1.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2.劳动是道德产生的根源;3.社会分工是道德从萌芽到生成的关键条件。

 

P10-13:

道德的历史发展:

1.原始社会的道德:

原始社会的道德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道德类型。

首先,维护氏族部落的共同利益是原始社会道德的基本原则。

其次,在道德的内容上具有简朴性、在调节范围上存在狭隘性。

(原始社会的道德具有两重性P11)

2.奴隶社会的道德:

是的一个阶级道德类型。

首先,维护奴隶对奴隶主的人身依附和绝对屈从关系,是奴隶社会道德的基本原则。

其次,道德内容日益复杂。

最后,道德调节的范围日益扩大。

(奴隶社会的道德比原始社会的道德有很大进步,成为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中的一个独立成分。

例如中国的仁义礼智信,西方的智慧、勇敢、节制、正义“四大德性”P11)

3.封建社会的道德:

首先,维护封建的宗法等级关系是封建社会道德最基本的原则。

其次,在道德内容及表达方式上具有政治化、宗教化、理论化、神秘化倾向。

最后,道德调节功能进一步强化。

(道德调节功能进一步强化表现在两方面,P12,封建道德进一步发展了歧视妇女的内容,提出“三从”“四德”)

4.资本主义的道德:

首先,利己主义是资产阶级道德的核心及基本原则。

其次,自由、平等、博爱是资产阶级道德的主要规范。

最后,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资产阶级的道德意识。

5.社会主义道德:

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产生的,反映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在社会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道德体系。

社会主义道德是由原来的无产阶级道德发展而成的。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人际关系。

概括为一个核心、一个原则、五个基本要求(基本规范)、三个道德领域 和一个总目标。

P14:

道德发展的规律性:

1.社会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的发展;2.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进步的;3.道德在批判继承中发展的。

 P15:

职业道德含义:

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工作或劳动过程中,所遵循的与其特定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

 

职业道德主要表现:

1.在内容上具有职业性;2.在表达方式上具有具体性;3.在调节范围上具有有限性;4.在功能上具有适用性。

(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们在道德品格上的差异和不同要求,充分说明了道德内容的职业性) 

P16:

职业道德产生/形成的基本条件:

1.社会分工的出现是形成的历史条件;2.职业活动的出现是各种职业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P16-18:

职业道德的发展:

原始社会萌芽、奴隶社会形成(在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以后,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商品交换的扩大。

管理生产劳动、从事国家行政事务、从事科学和艺术活动,都成为独立的执业。

)、封建社会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大发展(在广度上发展为道德体系;在深度上注重人的价值) 

P19: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形成的基础

P19-20:

200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

 爱岗敬业(基础、核心),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社会职业道德的基础和核心。

 

@@@服务群众是职业道德的最终归宿。

P20: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职业道德在奴隶社会形成。

形成的三种方式:

(1)代表人物的身体力行

(2)约定俗成的过程(3)归纳总结 

@@@职业道德在封建社会发展。

分:

官德、商德、医德、师德 

@@@职业道德在资本主义社会大发展。

两个基本判断:

在广度上,社会的劳动分工越来越细,出现了上千种职业;在深度上日益注重人的价值 

第二章:

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P22-23:

教师职业的产生:

1.人类教育活动的出现是教师职业产生的社会基础(原始社会教育活动靠口传身教)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教师职业产生的经济基础。

3.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是教师职业产生的历史前提。

(教师职业道德:

产生基础是生产力的发展,产生条件是体力脑力劳动的分工,形成的关键是社会分工,产生根源是劳动。

 P23-25:

教师职业的发展:

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学校教育开始出现,教师职业随之产生。

 

1.奴隶社会的教师(学在官府):

①官学教师:

产生学校教育、官吏兼任官学教师“官师合一”②民间私学教师:

私人讲学发端于春秋战国,最大的私学是儒家(孔子“有教无类”)、墨家两大学派。

2.封建社会教师:

①官学教师:

汉代分中央和地方两类。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官学体系最完备的历史时期。

分中央学和地方学两大体系。

②民间私学:

汉代私学教学大体形成启蒙、专经预备、专经三阶段。

(我国封建社会官学教师既是学校的教师,又是政府的官员)

3.近代学校教师:

1794年,法国建立巴黎师范学校,首开人类师范教育的先河。

我国师范教育始于19世纪末。

1902年张骞创办通州师范学校。

是我国的第一所私办独立的师范学校。

P27:

教师职业道德:

指教师从事教师劳动所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

(教师职业道德是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对教师行为的基本要求。

) 

P27-28:

教师职业的社会意义:

1.传承和发展人类文化。

2.维护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3.促进人类自我完善。

(教师的作用/促进人类自我完善表现在:

影响人类的灵魂、开发人的智力资源、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人)

 P29-30: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性:

1.是做一名合格教师的需要。

2.是培养合格学生的需要。

3.是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需要。

4.是克服市场经济消极影响的需要。

@@@我国民主主义教育学家杨昌济:

“盖君子之与修身乃毕生之事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被毛泽东誉为“道德高尚的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教师的根本职责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

 

@@@喜欢模仿教师称为“向师性”——是学生在心理和道德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1983年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市场经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

市场经济中的利益最大化原则会诱发人的私欲,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来实现个人利益。

 

@@@个人利益最大化产生的三大主义:

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 

P30;市场经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积极作用及消极影响

P31;克服市场经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消极影响

P31:

反应市场经济道德秩序的道德规范主要有四点:

公平竞争(第一位的)、诚实守信、互惠互利、自由竞争

P32:

教师职业道德的四个基本构成:

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作风、教师职业技能 

教师职业理想:

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献身教育事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的职业理想是其献身于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

@@@ 如何才能确立和实现教师的职业理想:

(1)对教育的意义和地位要有深刻的理解

(2)对教育的内在规律有正确的把握(3)对教育的具体工作要有热爱之情和献身精神 

教师职业责任:

自觉对学生负责,对学生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

人民教师的根本职责:

培养社会主义新人。

P33:

职业作风:

是人们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贯的态度和行为。

教师作风:

 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工作积极,认真负责; 忠诚坦白,平等待人;发扬民主,团结互助。

 

P34:

职业技能:

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应具备的技术和能力。

教师职业技能集中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本领。

教师职业技能:

钻研业务知识;掌握教育规律;具备管理能力;勇于实践创新。

 

P34-37:

教师职业劳动特点:

1.示范性(首要特点):

首先,学生的“向师性”心理决定了教师职业劳动的示范性特点。

其次,教师职业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师职业劳动具有示范性的特点。

教师职业的本质属性是育人。

2.复杂性(包括教师劳动对象/劳动内容/劳动过程的复杂性)3.创造性4.长周期性 

@@@@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

1)教师职业劳动的示范性;2)教师职业劳动的复杂性;3)教师职业劳动的创造性;4)教师职业劳动的长周期性。

 

@@@@学生的“向师性”在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特征。

@@@@不少学生正式由于受到所崇敬的教师的影响,而决定自己的志向——“向师性”

@@@@教师职业的本质属性是育人。

P37-38:

教师职业道德特点:

1.道德意识的自觉性2.道德行为的示范性3.影响结果的深远性。

@@@@教师道德行为的示范性:

这种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发展有三种作用:

启发作用、激励作用、引导作用。

@@@@ 教师职业道德具有更加广泛、深刻、久远的特点。

所谓广泛,就是没有不受影响的;所谓深刻,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心灵的撞击;所谓久远,指教师道德不仅影响学生在校期间的精神风貌,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P39-41:

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

1.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最重要)2.对教育过程的调节作用3.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作用4.对教师的激励作用 

@@@@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是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观念、想法及态度等思想意识方面的总称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

@@@@学校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第三章:

教师职业道德原则 

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是统摄教师职业道德全局和贯穿教师职业道德始终的准则,是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贯彻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指导和依据。

 

P43:

职业道德原则的确立依据:

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统领整个教师职业道德体系。

 确立职业道德的原则考虑三个因素:

要依据一般的社会道德原则、一般的教育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

 

P44:

教师职业道德应提倡和遵循人道主义原则、教书育人原则、全面发展原则。

其中人道主义原则居于基础层次,教书育人原则居于承上启下的中间层次,全面发展原则居于最高层次。

 

P44-45:

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职业道德体系包括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职业道德范畴。

其中,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定向、指导、评判作用。

作用:

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在整个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起定向/指导/评判作用

 P46:

人道主义坚持以“人”作为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而在价值领域里确立了“认识目的”这一根本的道德原则。

 人道主义的发源地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

演进过程:

人文—人性—人本

P47:

人道主义原则的基本含义:

是确认人的主体性地位,肯定个体的独立价值,尊重人的权利,维护人的尊严,保障人的自由,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与自我完善。

 

P47-48: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内容: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处里人与人直接关系时所应遵循的最一般、最起码的道德规范。

一是尊重人;就是尊重人的价值,人格尊严和权利。

二是关心人;就是对人要关爱,同情,而不是冷冷清清,麻木不仁。

三是爱护人;就是爱护人的生命,财产,人身安全和一切应当享有的权利。

P49:

从历史过程来看,教育人道主义原则是伴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道主义的兴起出现的。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卢梭强烈谴责“野蛮教育”,要求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遵循儿童的天性实施“自然教育”。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兴起了“新教育运动”。

P49-50:

把教育人道主义确立为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有着客观的依据:

一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要求;二是教育活动的内在要求;三是从教育的社会功能来讲,要使人类社会沿着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也需要确立教育人道主义原则。

 

P50:

教育人道主义原则含义:

就是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应当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出发,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协调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并以人道主义的言行影响培养学生。

 

P51:

19世纪英国教育家斯宾塞“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 

P50-52:

教育人道主义原则对教育活动中的一切参与者都具有约束力。

教育人道主义原则具体要求:

尊重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学会爱人;教师还要把教育人道主义原则贯彻到其他一切人际关系的处理中。

@@@人虽然有年龄、性别、体貌的差别,但人有一个相同点,就是都希望获得尊重和爱。

P52-54:

教书育人原则:

能否自觉的做到教书育人,是衡量教师道德水准高低的最重要的标志。

 

@@@为什么说教书育人原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教书育人原则是教师的根本社会职责,是教师对社会应尽的义务,是对教师这一称谓的最简洁最准确地解释;能否自觉做到教书育人,是衡量教师道德水准高低的最重要标志)①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

②教书育人体现了集体主义原则的要求。

③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道德原则中的根本原则。

④总之,教书育人是教师献身教育,忠诚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也是实现教育目标最根本的手段。

@@@教书育人像一根红线,贯穿于教师职业的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教育教学最核心的本质。

@@@我国《教师法》也明确指出:

教师的职责是既教书又育人。

P54-55:

教书育人原则:

就是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要自觉地用人类崇高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去塑造学生的灵魂,并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在教师职业道德三大原则中,教书育人原则是基本原则。

为了更好把握和理解教书育人原则,必须反对三种倾向:

分家论,自发论,代替论(P54-55)。

 

P56-58:

教书育人原则的实施要求:

一是既要做学生的良师,又要做学生的益友;二是遵循教育规律,掌握教书育人艺术;三是把育人寓于课堂教学之中;四是把育人拓展到课外;五是把育人与科学管理结合起来;六是形成全面育人局面。

 @@@课堂教学是教师影响学生的主渠道,也是教书育人的主要形式和途径。

@@@课外教学又称“第二课堂”,是学校教书育人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P58-59:

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是人自身发展的最高目标,也是社会发展所要最终达到的目标。

其含义是指人的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

所谓全面,主要是指人的各项个性因素的全面提高和养成。

从哲学的高度,揭示了人的个性,它是指单个的人所具有的属性和特征的总和,它表示的是使这个人区别于所有其他人的特殊性。

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内涵是:

一是人的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二是人的各种能力的充分发展;三是强调个人素质能力和全社会成员的素质能力统一发展。

总之,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指的是人的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的充分发展,个人素质能力和全社会成员的素质能力统一发展

P58-59:

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是我们教育方针的核心和教育目的,也是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自身发展的最高。

目标,也是社会发展所要最终达到的目标。

 P59-60:

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

①人的解放是人全面发展的起点。

②是一个历史过程。

③集体是个人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

 

马克思恩格斯:

“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即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由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P61-64:

全面发展原则的实施要求:

①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来认识。

(要我们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来认识,①使每一个人都得到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最高理想,教育的远期目标;学生全面基本得到发展,而各自得到不同个性发展,就该成为我们的现实理想和近期目标。

②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要求教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我国的教育方针为指导。

③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要求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②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全面教育。

(高校的专业化教育形成了人的新的片面发展。

全面教育的内容是由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来决定的,包括:

体质、政治思想、智力、情感、社会劳动的教育和人际交往教育。

③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展学生的特长。

(①不能要求在某学科的某节课后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有变化,要突出本学科的特点;②发展学生的特长是全面发展的应有之意。

④教师应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1.德。

教师要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自己必须首先在人品上过得硬;2.智。

教师要发展学生的智力素质,自身必须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学有所长,学有所专;3.体。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

4.美。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必须首先具备审美素养,懂美,会美。

) 

其他补充内容:

@@@@人道主义原则的演进过程:

(1)文艺复兴时期,被称为“人文主义”

(2)17-18世纪,为适应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英法等国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进一步发展了人道主义思想——“人本主义”(3)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或曰伦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从人类社会发展总趋势来看,人道主义思想不是日益萎缩,而是日益发展。

当今世界,人道主义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所应遵循的最一般、最起码的道德规范。

 

@@@@有人觉得人道主义与市场经济是无法统一的,因为市场经济讲的是竞争,而人道主义讲的是互爱,二者大相径庭——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绝非完全对立 

 @@@@教育人道主义的确立:

(1)18世纪,卢梭“自然教育”

(2)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兴起“新教育运动”(3)二战后,马斯洛、罗杰主张学校教育就是自我实现 

@@@@从教育的社会功能上讲,要是人类社会沿着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也需要确立教育人道主义原则 

@@@@一些学者大力提倡人道主义教育,他们向社会呼吁:

对人们除了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外,还要进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教育

@@@@判断教师道德行为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是教书育人,衡量一名教师是否合格的根本标准也是教书育人。

12.所谓教育人道主义原则,就是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应当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出发,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协调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并以人道主义的言行影响、培养学生。

 

13.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的内容:

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教育人道主义:

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

 14.“野蛮产生野蛮。

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待儿童没有同情,他们就没有同情”反应了人道主义原则 

15.关于教师的称谓的描述:

(1)教书育人是对骄傲是这一称谓的最简洁、最准确的解释

(2)能否自觉地做到教书育人,是衡量教师道德水准高低的最重要标志(3)教书育人原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4)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

(5)教书育人像一条红线,贯穿于教师职业的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教育教学的核心本质 

16.韩愈在《师说》中说: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体现了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 

17.所谓教书育人就是:

(1)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2)又要自觉地用人类崇高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去塑造学生的灵魂,(3)并把教书和育人有机地统一起来。

 18.教书和育人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书育人原则,必须反对三种倾向:

一是“分家论”,二是“自发论”,三是“代替论”。

 19.有人认为任课教师可以只管教业务不管其他,只要上好自己这科的课程就行了,育人是德育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事——分家论 

20.“只完成了教学任务就是到达了育人的目的”、“自己传授了知识,就自然而然的完成了育人的任务”——自发论 

21.用育人代替教学——代替论 

22.怎样贯彻教育育人的原则:

(1)既要做学生的良师又要做学生的益友

(2)遵循教育规律,掌握教书育人艺术(3)把育人寓于课堂教学当中(4)把育人拓展到课外(5)把育人和科学管理结合起来(6)形成全员育人局面 

23.课外教学又称“第二课堂”。

社会实践是“第三课堂” 

24.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一直是我们教育方针的核心和教育的目的,也是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25.人的全面发展,是人自身发展的最高目标,也是社会发展所要最终达到的目标。

列宁曾指出,建立社会主义是为了“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充分福利和自由的全面发展” 

26.全面发展的三层含义:

(1)人的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2)人的各种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