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灰熔点煤加压气流床气化特性.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56461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96.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灰熔点煤加压气流床气化特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灰熔点煤加压气流床气化特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灰熔点煤加压气流床气化特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灰熔点煤加压气流床气化特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灰熔点煤加压气流床气化特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灰熔点煤加压气流床气化特性.docx

《高灰熔点煤加压气流床气化特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灰熔点煤加压气流床气化特性.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灰熔点煤加压气流床气化特性.docx

高灰熔点煤加压气流床气化特性

第15卷第2期

2009年4月V01.15No.2燃烧科学与技术JoumaIofComb吣60nscienceandT∞hnolo科Apr.2009=================================:

==:

=:

========:

=:

====:

高灰熔点煤加压气流床气化特性

(1.上海理工大学动力工程学院,上海嬲3;2.名古屋大学化学工学科,日本名古屋市464—8603)

摘要:

在25kg/h规模的沉降式加压气流床气化实验装置上,研究了高灰熔点煤种在固态排渣温度范围内的气化特性及灰渣熔融特性.结果表明,气化温度、碳转化率均随0/c物质的量比的增加而增加,冷煤气效率则随O/C物质的量比的增加旱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换规律;本实验条件下,最佳o/c物质的量比在1.O一1.2之间,此时冷煤气效率达最大值(42%左右),相应碳转化率为90%;对最佳工况下气化炉底部、旋风分离器和布袋除尘器内的灰渣进行sEM分析表明,该工况下气化炉底部、旋风分离器内的灰渣在整体上仍以固态形式存在,只是有部分低熔融成分发生熔融,其熔融部分的粒径在数微米左右,而布袋除尘器内的灰渣没有发生熔融现象.乌晓江1,一,张忠孝1,朴桂林2,小林信介2,森滋腾2,板谷羲纪2

关键词:

高灰熔点煤;气流床;气化特性;固态排渣

中图分类号:

Tl(229.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6-8740(2009)02扣182JD5

GasificationCharacteristicsofCoalwithHighAshFusion

TemperatureinLab-ScaleDown-FlowGasifier

WUXiao-jian91”,ZHANGZhong—xia01,PIAOGui—lin2,

KOBAYASHINobusuke2,MORIShigekatsu2,ITATYAYoshinori2

(1.Depanment0fP0werEn舀neering,UniversityofShanghaiforScienceandTechnolog),,shanghai2(xX)93,China;

2.DepartmemofChemicalEngineering,NagoyauniVersit)r,Nagoya464—8603,J印an)

studiedin25Abstract:

CasmcationchamcteriBtics卸dslaggingbehavior0fhigh鹊hfusiontemperaturecoal

awereakg/hlab.scaledown.nowg船ifierwithtemperaturerangefroml300℃tobeⅡowingashfusiontemperaturewhichissuitablefor

tIIein.dry鹤hextraction.TheIe8ults¥how出at

cre鹊eof0/Cmolarmtio.

1.2,andthencold

0/Cmolar甩tioColdgaskthg幽ificati明temperature柚dc盯b∞-to—g鹊conVersionincrease诅tllhiglleremciencygraduaUyatincre舾es聃0/Cmol盯ratio而8esuntilitreachesaroulld1.0~0/Cmolarratios.Undertllisexperimentalcondition,tlleoptimalg幽e侬ciency诵lJdecre鸹ef南m1.Otoranges1.2,andthecorrespondingcold

0ng船emciencyaIldc幽n—to—g鸽conVe瑁ionare42%alsoand90%respectively.SEMphotosofslag

studied.,11leslagonthebottom0fthegasiner,andinthecycloneandthebagfilterwerethebottomoftheg嬲ifierandinthecycloneexist,onthewhole,聃solidexceptthat80me8maupaItso“hesizeofseveral斗mmelt,whiletheslaginthebag6lterremainu砌elted.

ch岫cte—s“cs;dry部hex岫ctj伽Keywords:

h油ashfusiontemperaturecoal;entrainednow;g髂mcation

煤气化技术作为我国洁净煤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之一,在满足我囤能源持续增长需要的同时,呵减少燃

煤产生的sO,、NO,、cO:

、烟尘等对大气的污染.气流床气化由于具有易大规模化等优点,受到我国煤化工和发电行业的普遍关注m引.由于目前气流床煤气化技术普遍采用液态排渣方式,因此,该技术在高灰熔点

收稿日期:

2007.10.16.

基金项目:

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资助项日(2007AA052340);日奉学术振兴会(JsPs)基金资助项日

作者简介:

乌晓江(1977一),男,博f:

,工程师,wxj9631@163.com.通讯作者:

张忠孝。

zllzhx222@163.com.

万方数据

2009年4月乌晓江等:

高灰熔点煤加压气流床气化特性

・183・

煤的选择上受到一定的限制¨J,一般要求入炉煤的灰熔融温度砟<l

350一1

400℃;对于砟>1400℃的

高灰熔点煤,常采用添加助熔剂或提高气化温度的方法来满足液态排渣工艺的需要[4刮.我国煤种在灰特性方面与国外不同,平均灰含量较高(一般在27%一28%左右),且灰熔点普遍偏高,砟>l400℃的煤分别占我国煤炭年产量、保有储量的55%和57%左右哺引.如此多的高灰熔点煤,若采用添加助熔剂,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氧耗量、排渣量以及排渣热损失¨1;而采用提高气化温度(要求气化温度在l

700二

800℃以上)的方法,则相应增加了氧耗量、煤气中

C0:

含量,并且降低了冷煤气效率和气化炉的使用寿命.采用现有液态排渣型气流床气化技术燃用我国高灰熔点煤种将面l临排渣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有必要开发适合我国高灰熔点煤种的固态排渣型气流床煤气化技术.

为探索固态排渣方式的高灰熔点煤气流床气化技术,以及为今后该技术的大规模化提供依据,笔者在一

25

kg/h规模的沉降式加压气流床气化实验装置上,对

我国高灰熔点煤种在固态排渣气化温度领域内(1300

℃~煤灰熔融温度)的气化特性及其灰渣表面的熔融

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

实验装置及燃料特性

1.1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加压气流床煤气化实验系统如图1所示,系统主要由加压给料系统、沉降式加压气化炉、合成气冷却装置、旋风除尘器、布袋除尘器、合成气净化、分析装置以及合成气燃烧炉组成.气化炉炉高2

000

mm,外径800

mm,内径250mm,设计温度、压力分别为1500℃和

195

kPa(表压);实际运行温度、压力分别为1400℃

和50kPa(表压);原料最大处理量约为25kg/h(具体结构见图2).由于气化炉采用自热方式,因此,实验过程中首先在升温燃烧器中投入cH。

和O:

.CH。

燃烧用于炉内升温,当温度达到l100℃时,开始切换燃料并逐步减少cH。

的投入量,同时逐步增加煤粉的投入量至实验设计值,并保持给料稳定.煤粉输送方式采用氮气气力输送方式,即煤粉在N:

输送下,由炉顶的加压粉仓,通过星型给料器定量送入原料喷嘴,与来自原料喷嘴的O:

混合,一并进入气化炉进行部分燃烧与气化反应;气化反应最终生成的合成气由气化炉底部合成气出口排出,经冷却器冷却后,先后进入旋风除尘器和

万方数据

布袋除尘器进行除尘,灰渣及未反应残碳在除尘器底部收集装置进行收集,除尘后的合成气经2次冷却后(冷却到50℃左右)送入气体分析仪进行成分分析,最后尾气送入燃烧炉进行燃烧处理.合成气组成采用日本东荣产业株式会社生产的AutomaticGCAC—l型自动气相色谱分析仪进行分析,每隔6min对合成气中的H2、co、c02、N2、CH。

及c。

H。

等10种气体成分进行监测,并将结果送入计算机.另外,为了能够实时监控整个气化过程,对合成气中主要气化产物(CO、02、cH。

)采用日本岛津cGT_7000型红外气体分析仪进行在线连续监测,并将结果显示在系统控制盘上,以便监控整个气化过程.

图1煤粉加压气流床气化实验系统装置示意

圈2沉降式加压气化炉示意(单位:

衄)

1.2燃料特性及气化操作条件

实验所用燃料特性分析数据及气化操作条件分别

见表l和表2.

・184・

燃烧科学与技术第15卷第2期

表l煤主要特性分析数据

工业分析/%n

39.56

元素分析/%高位发热量/(kJ・kg“)

^,。

5.60

R.d

50.50

^d9.95

加C.d加H.d加N.d叫0.d埘S.d加C1.d

29

69.60

5.30

300

1.“

12.6l0.55O.05

厌成分分析/%

Si0248.35

熔融温度/℃

Mgo

1.01

粒径/岬

72

>1

500

灿203

29.85

Fe2036.29

CaO1.93

Na20

O.84

K200.52

320

>1

500

表2煤粉加压气化操作条件

B点到F点区域,炉内温度迅速下降,这主要是因为在这一区域主要发生煤焦的气化反应(吸热反应),同时伴随着气化炉对外界的散热损失,这一区域为气化反应区;当氧化区域温度高于1300℃时,气化反应区内的温度下降速率基本相同;而当氧化区域温度低于

I给料量/(kg.h—t、

~lo

R0/c/(mol・mol一1)

1.2一1.5

操作压力(表压)/MPa

O.05

实验运行参数所选用的O/C物质的量比(尺Ⅳ。

)采用式(1)进行计算,其中氧物质的鼍按投入气化炉的氧气量与煤中所含氧量之和进行计算;碳物质的量按煤中所含碳量进行计算.

300℃时,其在气化反应区内的温度下降速率明显

低于其在氧化区域温度高于l300℃时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当氧化区温度小于1300‘℃时,煤焦气化反应特性主要表现为化学反应动力学控制,温度对化学

‰:

型等等竽

和碳的百分含量,%;%为煤粉投入量,kg/h.

CH。

的形式存在于合成气中,因此碳转化率

叼c

(1)

反应速率影响较大,煤焦气化反应速率低于高温时

(>l300℃)的气化反应速率,从而温度下降速率明显

式中:

%,为氧气投入量,m3/h;M。

、M。

分别为煤中氧

在煤气化反应过程中,煤中的C主要以CO、CO:

低于高温时的下降速率;当氧化区温度大于1300℃时,煤焦气化反应特性主要表现为扩散控制阶段【9。

10|,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不如低温时明显,所以气化反应区内的温度下降速率基本相同,只是随着O/c物质的量比的不同略有不同.从,点到G点这一区间,温度下降趋势开始变缓,这说明经历了气化反应区内的气化反应后,主要气化反应基本达到或接近平衡,气化反应进行缓慢,其温度的下降主要是由炉内对外界的散热引起的;从G点到Ⅳ点这一区域(接近炉膛出口),由于炉内对外的散热损失增大,导致炉内温度进一步快速下降.

(3)Lj,

一堕端嚣炉…㈤2———瓦_瓦砸■一刖w

,7卜堕止挈型塑×100,7d=—————了—————一x

luu

nf.co丑I

L二,

式中:

妒co、妒c啦和9cH4分别为合成气中cO、C02和CH。

的体积分数,%;Q为合成气体积流量,m3/h.

冷煤气效率田。

按冷煤气效率的定义进行计算,即

煤气化制得煤气热值与燃料(碳)的热值之比计算公

式为

式中:

^H,.o、^。

o.o和^c‰o分别为合成气中H:

、CO和CH4的热值,kJ/h;^f.coIl为煤热值,kJ/h.

^拧n

结果与讨论

不同o/C物质的量比条件下炉内的温度分布图3为在10kg/h给料量,不同o/C物质的量比

2.1

,不同RⅣ。

条件下的气化炉炉内温度分布

R0,。

下气化炉内的温度分布情况.由图可知,由炉顶至日点这一区域,煤粉主要经历了升温、水分蒸发、挥发分释放、挥发分燃烧以及煤焦的部分燃烧,炉内温度迅速由室温升高至最高温度(B点区域附近,1

300~

2.2

图3

不同o/C物质的量比对合成气特性的影响图4、图5分别为不同O/C物质的量比尺Ⅳ。

对出口

450℃),这一区域为一次反应区,即氧化燃烧区;由合成气组成以及对碳转化率、冷煤气效率的影响.由图

万方数据

2009年4月乌晓江等:

高灰熔点煤加压气流床气化特性

・185・

4可知,随着O/c物质的量比的增加,气化温度升高,高温有利于气化反应向吸热反应方向进行,碳转化率升高;但过多氧的存在,使得合成气中cO:

、H:

O的含量升高,cO、H:

含量降低,从而导致冷煤气效率下降(见图5).因此。

存在一个最佳o/c物质的量比,本实验条件下,最佳0/C物质的量比在1.O一1.2之间,相应的最佳气化温度为l

300—1

350℃,冷煤气效率达

到最高,在42%左右,相应碳转化率为90%左右(见图5).因此对于实际气化过程,应根据不同需要,综合考虑碳转化率和冷煤气效率.

RⅢ

图4

不同Rwc对合成气组成的影响图5

不同Ro/。

对碳转化率及冷煤气效率的影响

2.3

不同o/C物质的量比与水煤气反应平衡常数的

关系

在煤气化反应过程中,一般认为均相水煤气反应可以率先达到平衡,该反应对合成气的组成有重要的影响¨¨.水煤气反应及其平衡常数的定义如下:

CO+H20}—呻H2+C02

△日=一42kJ/mol

疋:

塑迅:

o.026

(4)

5e3魄5,叶

(5)

妒co。

妒H2D

式中:

妒H,、妒。

02、妒co、妒H:

o分别为平衡时各气体组分的物质的量浓度,moL/m3;咒为反应平衡温度,K.为进一步考察气化过程中水煤气反应是否达到平衡以及确定气化反应平衡温度,本文将按出口合成气组成确定的水煤气反应平衡常数实验值与理论值进行分析比较,

万方数据

其结果如图6所示.实验采用,点处的温度作为反应平衡温度,得到水煤气平衡常数,实验值与理沦计算值比较接近,从而进一步说明了在气化炉,点附近气化反应基本达到平衡,随着O/C物质的量比的升高,其平衡常数的实验值越接近理论值,说明随着气化温度的升高,气化反应越容易达到平衡.

图6水煤气反应平衡常数

2.4

煤灰表面的熔融特性分析

为进一步考察高灰熔点煤在固态排渣气化温度范

围内(小于煤灰流动温度100一200℃)气化时的灰渣表面熔融特性,在给料鼍为lOkg/h,尺Ⅳ。

=1.007的操作条件下(气化温度为1350℃)连续运行约1.5h.并将运行后气化炉底部、旋风分离器和布袋除尘器内的灰渣进行电子扫描电镜(SEM)分析.系统各部收集的灰渣sEM图片如图7所示.由图可知,气化炉底部、旋风分离器内的灰渣在整体上仍以固态形式存在,灰中只有部分低熔融成分发生熔融,其熔融部分一般在几

图7

气化过程中系统各部灰渣sEM图片

・186・

燃烧

科学与技术第15卷第2期

微米到十几微米之间,而布袋除尘器中的灰渣并没有发生熔融现象;由于灰中熔融部分占整个灰渣的比例很小,因此可以认为高灰熔点煤在1350℃气化时的结渣倾向较弱,不易发生结渣、排渣口堵塞等问题.

3结论

(1)对于气流床气化方式,整个气化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以氧气消耗完毕为分界点.第一阶段主要以剧烈的燃烧反应为主,反应速度快;第二阶段主要以较缓慢的气化反应为主.高温有利于气化反应向吸热方向进行,但当温度高于l300℃时,其温度对煤焦气化反应速率的影响不如低温时明显.这主要是冈为煤焦气化反应的控制反应速率在l200一l

300℃温度

范围内发生转变,由低温的化学反应动力学控制阶段

转变成高温时的扩散控制阶段.

(2)随着0/C物质的量比的增加,气化温度升高,高温有利于气化反应向吸热反应进行,碳转化率升高;但过多氧的存在,使得合成气中CO:

和H:

O的含量升高,cO、H:

含量降低,从而导致冷煤气效率下降.本实验条件下,最佳o/C物质的量比在1.0~1.2之间,相应的最佳气化温度为1

300~l

350℃.(3)在气化温度为1350℃时,可获得较高的碳转化率和冷煤气效率,分别为90%和42%.该操作条件下,高灰熔点煤在气化炉底部和旋风分离器内的灰渣整体上仍以固态形式存在,灰中只有部分低熔点成分发生熔融,其熔融部分一般在几微米到十几微米之间,而布袋除尘器中的灰渣并没有发生熔融现象;由于灰中熔融部分占整个灰渣的比例很小,因此,可以认为高灰熔点煤在1350℃气化时的结渣倾向较弱,不易发生结渣、排渣口堵塞等问题.参考文献:

[1]黄戒介,房倚天,王洋.现代煤气化技术的开发与进

展[J].燃料化学学报,2002,30(5):

385—391.

Huang

Jiejie,F肌gYiti锄,WangY衄g.DeVelopmentand

pmgressofmodem

coalg鹊ification

tecIlrIology[J].如u蒯

∥几z现em括竹口,ld乃c^肿魄,,,2002,30(5):

385—39l

(inChinese).

[2]许世森.Iccc与未来煤电[J].中国电力,2005,38

(2):

13.17.

xusllisen.IGcCandf11turecoal.6red

eIec访cPower[J].既∞打记尸锄盯.2005,38(2):

13—17(in

Chinese).

[3]

co儿otAnneGaeue.

Matchinggasi6cation

technologies

to

coal

propen涵[J].加删如阳z如“肋z∥c沈,&蛔,

2006,65(3/4):

191.212.

万方数据

[4]李寒旭,陈方林.配煤降低高灰熔融性淮南煤灰熔点的研究[J].煤炭学报,2002,27(5):

529.533.

LiHanxu,Chen

Fandin.

coal

blending

toreducetheash

fusiontemperatureofhigllfusabmty

Huai咖coal[J].如岍

Mf矿饥i加‰f跏拓钞,2002,27(5):

529-533(inChi・

nese).

[5]乌晓江,张忠孝,朴桂林,等.配煤对降低高灰熔融性

煤的三元相图分析[J].洁净煤技术,2007(3):

64_67.

WuXiaojiang,ZhangZhong】【iao,PiaoGuilin,eta1.Analy‘

gis0f

coal舾hfusioncharacteristicsofhighfusibilitycoal

blendingwithlow’switll

temaryphasediagram[J].(池Ⅱn—

i愕cD甜‰^加蜥,2007(3):

64.67(inChinese).

[6]

扁晓江,小林信介,朴桂林,等.中国力石炭资源量匕高融点灰石炭疗灭化70口七灭力梭封[c]//第43回石炭会装谕文集.高知,日本,2006:

53.54.

WuXiaojiang,KobayashiNobusuke,

Piao

Guilin,et

a1.

DiscussionofChinesecoal

resoLlrces

andcoaJ

gasi6cation

process

withhig}l嬲hfusiontemperaturecoal[c]//7k43“

C∞f

cD咖陀胱讥却饥l(aochi,Japan,2006:

53—54(in

jap趴ese).[7]

陈鹏.中国煤炭性质、分类和利用[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Chen

Peng.Z%C托删te瓜£妇m螂批越函凡口利阶以汤昭矿劬i删eco以[M].Beijing:

chemicalIndu8tryPres8,2001.

(inChinese)

王洋,吴晋沪.中国高灰、高硫、高灰熔融惟温度煤的灰熔聚流化床气化[J].煤化工,2005,177(2):

3-5.

WangY卸g,wu

Jinhu.ABh

agglomemting

nuidizedbed

g鹊ification

on

Chinesecoalwithhighash,highsulfurand

hi曲ash

fuBion

temperature[J].coafCkm证口f饥dⅥ竹.

2005,177(2):

3-5(inChinese).

周静,周志杰,龚欣,等.煤焦二氧化碳气化动力学研究(I):

等温热重法[J].煤炭转化,2002,25(4):

66_69.zhou

Jing,zhouz嫡ie,G0ngxin,eta1.study0fchar—c02

gas击cation(I):

byisothe丌Ilal

the玎Ilo目ravimetry[J].co口f

com聊s如n,2002,25(4):

66—69(inChine∞).

c0:

/水蒸气气化反应特性的实验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7,27(32):

24-28.

WuXiaoji册g,ZhangZhon髓i肋,Pi∞Guilin,eta1.Experi-

mentalstudy

on

g鹞ificationreactioncharacteristicsofChi-

nese

hig}l衄h

fu8ion

temperature

co丑l诵thC02and

steamat

eleVated

tempemn玳[J].P,优卯di,栌矿琥ecSEE,2007,

27(32):

24-28(inChinese).

P,Luc衄JP,“mcJ.Apredictionofpe卜

fo丌IlaIlce0fcor啪ercial

eoal

gasifiers[J].胁f,1991,70:

519-527.

[8][9]

[10]乌晓江,张忠孝,朴桂林.等.高灰熔点煤高温下煤焦

[11]watkinson

高灰熔点煤加压气流床气化特性

作者:

乌晓江,张忠孝,朴桂林,小林信介,森滋勝,板谷義紀,WUXiao-jiang,ZHANG

Zhong-xiao,PIAOGui-lin,KOBAYASHINobusuke,MORIShigekatsu,ITATYA

Yoshinori

乌晓江,WUXiao-jiang(上海理工大学动力工程学院,上海,200093;名古屋大学化学工学科

日本名古屋市,464-8603),张忠孝,ZHANGZhong-xiao(上海理工大学动力工程学院,上海

200093),朴桂林,小林信介,森滋勝,板谷義紀,PIAOGui-lin,KOBAYASHINobusuke,MORI

Shigekatsu,ITATYAYoshinori(名古屋大学化学工学科,日本名古屋市,464-8603)

燃烧科学与技术

JOURNALOFCOMBUSTIONSCIENCEANDTECHNOLOGY

2009,15

(2)

0次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引用次数:

参考文献(11条)

1.黄戒介.房倚天.王洋现代煤气化技术的开发与进展[期刊论文]-燃料化学学报2002(5)

2.许世森IGCC与未来煤电[期刊论文]-中国电力2005

(2)

3.CollotAnneGaeUeMatchinggasification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