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51573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山东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山东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山东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山东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docx

《山东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docx

山东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刺参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

(2016—2020年)

 

刺参产业创新团队

二〇一六年六月

 

一、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

(一)国外产业发展趋势

在国外,由于对刺参营养、药用价值的认知程度不够,对海参产品基本不认可、不食用,仅将其作为普通野生水产品种类开发。

在科研领域,海参更多的被看作棘皮动物分支学上的常规种类,仅进行了一些室内孵化试验、与虾混养试验以及体内提取物的药物化学方面的研究,而关于遗传育种、营养饲料等关键环节、关键领域的研究工作尚无人从事。

近年来,随着国际上亚洲市场特别是中国市场刺参消费群体不断扩大,产品需求量不断提高,国外对海参产业的发展日益重视。

天然野生海参的加工和出口已成为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亚、冰岛及一些非洲国家水产品行业中重点发展的产业。

然而,国外野生海参资源也不可能持续支持强度越来越高的商业化捕捞,人工养殖海参工作势必展开。

目前,日本、韩国、墨西哥等国已经开始优先扶持发展海参养殖的企业,并从中国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借鉴我国刺参育苗和养殖的成功经验,在其国内条件适宜海区初步开展了海参人工育苗及养殖技术的研究工作。

英国目前正计划建设大型海参人工养殖场,在保护海参野生资源的同时减轻大规模水产养殖对海底环境的影响。

(二)国内产业发展趋势

在国内,刺参人工繁育技术于上世纪70年代取得突破并开展了增养殖技术研究,90年代中期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增长和保健意识的提高,市场消费需求空间不断拓展,促进了产业发展。

尤其自2003年“非典”事件以来,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拓展规模均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在国内引领形成了“第五次”海水养殖产业浪潮,成为我国海水养殖的主导产业。

近年来,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拓展以及一系列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的突破,刺参产品的稀缺属性逐渐弱化,商品价位回归合理,这就对产业生产的工程化、标准化生产和成本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随着人们对产品安全、生态安全要求的日益提高,以刺参为目标种的生态化养殖、高效增殖以及绿色投入品研发等需求日趋迫切,加工产品也将更加趋于精深化、高值化和多元化。

此外,与其他农业产业相比,刺参产业尚属新兴产业,各领域间发展不平衡、科技创新及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不足等问题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为进一步推动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促进渔民增收、渔业增效,未来产业各领域研究及发展方向将呈以下趋势。

1、育种领域

长期以来,刺参苗种生产多以小群体累代自繁、近亲扩繁为主,种质退化现象严重,突出体现在成活率低、抗逆性差、生长缓慢等方面,严重制约了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已选育的新品种(系)在产业化应用方面尚存有较大局限性,远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养殖产业需求。

因此,保护优质野生刺参种质资源,并在传统育种和杂交育种的基础上,融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研发突破群体育种、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精准、高效、可控且可预见的数字化制种技术将成为主要发展方向,能够满足耐温、耐盐、抗病等生产需求的优势复合性状品种及优质健康苗种规模化生态培育技术将成为主导需求。

2、养殖领域

目前,我国刺参养殖模式仍多属粗放型养殖,科技水平较低,资源利用率低,养殖产量及效益不稳定,不同程度影响并制约了产业的高效健康持续发展。

因此,科学调控养殖容量与养殖环境,重点研发时间与空间的多元化生态高效养殖模式,优化传统养殖模式,同时集成创新数字化管理、智能化控制以及清洁能源利用等新技术、新工艺,有效提升单位面积产量和生产效率,使刺参养殖向产品安全、生态安全、低能耗、高效益的集约型工程化模式转变已成为刺参养殖领域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

3、增殖领域

目前,我国的刺参浅海增殖多处于盲从及无序开发阶段,增殖用参礁也多为简单的模仿其他渔礁设计,高密度、大规模投放导致海底生态环境破坏、荒漠化严重,增殖效果极不理想。

因此,从生态学角度出发,科学规划增殖区域布局、优化增殖模式与增殖关键技术参数,同时注重增殖设施以及跟踪监测技术和装备的研发,提高刺参增殖的设施化和信息化水平,建立浅海增殖风险预警与效果评价体系,构建技术先进、特色鲜明、布局合理、效益显著的刺参浅海增殖产业已成为当前刺参增殖领域发展的迫切需求和必然趋势。

4、营养与饲料领域

近年来,刺参养殖业的飞速发展为刺参饲料加工业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各饲料品牌之间的优胜劣汰进程不断加快,饲料的质量性能逐渐成为竞争的焦点。

因此,针对刺参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筛选成本低、来源广的饲料蛋白源,改良饲料配方与加工工艺,研发生态环保、质量安全、智能高效、成本合理的新型配合饲料,将是刺参营养与饲料学科下一步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5、加工与质量控制领域

目前,刺参的加工仍多为传统的盐、淡干加工方法,原有的水溶性及热敏性等营养活性物质损失较大,刺参肠、性腺等含有丰富营养物质的副产物资源利用率过低,难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多样化需求,较低的入行门槛也导致了产品质量的参差不齐。

因此,精准市场定位及目标人群,加强消化吸收率高且具有保存、携带、食用方便等特点的新型高附加值产品研发,充分利用副产物资源开展医药、化妆品等领域的功能产品开发,同时建立刺参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技术对产品进行追踪溯源,已成为刺参加工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

6、病害防控领域

近年来,随着刺参种质的日趋退化以及高密度集约化生产程度不断提高,刺参育苗及养殖生产中的病害问题日渐凸现,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与此同时,刺参病害的控制手段大多仍停留在单纯依赖化学药物进行治疗的水平,效果不仅不理想反而还带来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和产品安全、生态安全等问题。

未来,刺参病害防控将由传统的单一使用抗生素和化学药物向多层次、全方位的防控手段过渡,引导刺参育苗和养殖生产向产品安全和生态安全产业升级将成为刺参病害防控技术发展的新方向。

7、产业经济领域

目前,我国刺参产业格局主要是“胶东刺参”与“辽参”之间竞争,表面上是区域产地的争锋,深层次而言是两地产业发展战略的较量,随着福建等南方地区“北参南养”规模的不断增加,这一地区产业竞争状况还将进一步加剧。

因此,围绕我省刺参产业开展经济预测、供给侧改革、订单运行模式、质量安全监管和品牌化发展途径等方面研究,进行产业风险分析与预警,缩短政府及企业对产业发展变化的应急反应时间,提高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及抵御风险能力,将成为下一步刺参产业经济研究领域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我省产业现状、主要问题与技术需求

(一)产业现状

1、产业规模及发展格局

(1)产业规模

山东是我国刺参的重要原产地和第一养殖大省,年产参苗489.1亿头(占全国65.6%),现有增养殖规模129.4万亩(占全国40.3%,占全省海水养殖面积的15.72%),年产商品参9.96万吨(占全国49.3%,占全省海水养殖产量的2.07%),养殖年产值约180亿元,用仅占全省海水养殖2%的产量创造了约21%的产值(2011年为30%),是我省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2014年全国各省刺参养殖规模与产量

地区

面积(万亩)

产量(万吨)

全国总计

321.27

20.10

山东

129.35

9.96

辽宁

174.91

6.88

河北

13.17

0.98

福建

2.41

2.22

江苏

0.99

0.03

广东

0.43

0.02

浙江

0.01

0.01

2014年山东省各地区刺参养殖规模与产量

地区

面积(万亩)

产量(万吨)

烟台

51.1

2.62

威海

36.0

4.39

东营

32.6

1.12

青岛

3.8

1.39

潍坊

2.1

0.03

滨州

2.1

0.26

日照

1.7

0.14

合计

129.4

9.96

(以上数据均来源于2015年渔业统计年鉴)

(2)发展格局

“十二五”期间,我省充分发挥海洋科技强省优势,开展了一系列重大关键技术的研发与成果转化推广,有力推动了产业发展。

与此同时,随着刺参消费多样化需求的不断加大,加工产品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淡干刺参、盐渍刺参等,即食刺参、刺参胶囊、口服液等新产品不断推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刺参育苗、养殖、加工及市场开发的产业链体系,带动了相关贸易、运输、休闲渔业等产业的发展。

目前,我省已经构建了符合当地资源优势、各具特色的刺参养殖两大优势产业带,其中包括:

以烟台、威海、青岛三地市为原主产区的东部产业带,主导着行业的发展;以东营、滨州、潍坊三地市为黄河三角洲新兴产区的西部产业带,池塘养殖规模已占全省池塘的70.1%。

2、产业发展优势

(1)优势地位突出

近几年,人们保健意识的普遍加强有效拓展了刺参的消费市场,极大刺激了刺参养殖产业的蓬勃发展,刺参养殖产业已成为山东省渔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属海水养殖产业中单品种产值最大的养殖品种,代表着我国海水养殖的“第五次”产业浪潮,在振兴海洋经济、优化产业结构、渔业增收、渔民增效诸方面的作用十分显著。

(2)保健作用独特

我省刺参具有很好的原产地优势,“胶东刺参”自古被誉为“百补之首”和“补血之神”,其体内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8种为必须氨基酸)、丰富的胶原蛋白、酸性粘多糖、硫酸软骨素、SOD、牛磺酸、钙、镁、铁、锰、锗等多种微量元素以及人体必需的维生素与脂肪酸等,不仅具有抗肿瘤、抗血栓、抗凝血及延缓衰老等特殊功能,还可治疗或辅助治疗肺结核、神经衰弱、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糖尿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

所含的海参皂甙、海参多糖及精氨酸、硒、锌等成分都是免疫调节剂,五大因子协同作用,对人体免疫功能调节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其强身保健作用尤为独特,效果十分明显。

(3)经济效益显著

刺参是目前我省单品种产值最高的海水养殖品种,年产值约180亿元,用仅占全省海水养殖2.1%的产量创造了20.4%的产值(2011年为30%),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4)生态作用明显

刺参为典型的沉积食性动物,主要以底层中的有机物质、某些细菌和原生动物为食,可有效降低海底有机物质的沉积量,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均起到重要的净化修复作用,被誉为多元化养殖系统中的“清道夫”,生态效果尤为显著。

3、产业发展潜力

(1)产业效益提升潜力

目前,以东营、滨州地区为代表的黄河三角洲地区已成为我省刺参产业规模拓展的主战场,但由于当地夏季高温、汛期低盐等环境条件限制以及生产技术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平均亩产大多维持在50—75kg,不足胶东地区的1/3,生产效益极低,提升潜力巨大;胶东沿海刺参养殖技术水平与平均亩产量虽已基本趋于稳定(约150—200kg),但同样存在种质退化以及养殖模式与养殖技术创新不足等方面的潜在制约因素,产量及效益较不稳定。

因此,通过提高苗种质量、集成创新养殖新模式与新技术、提高从业者整体技术水平等一系列手段,我省刺参养殖产业经济效益提升潜力也是十分巨大的。

(2)消费市场需求潜力

近年来,刺参以其无可比拟的调节免疫力、抗肿瘤和延缓衰老等“药食同源”独特功效倍受国人青睐,逐步成为人们保健养生的首选品种,随着近年来市场价格的平民化,其消费群体也正由占不到全国10%人口的山东、辽宁两省沿海向其他占90%人口的内陆市场扩张,并以平均每年10%的速度递增,步入了产业发展的黄金增长期,消费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二)主要问题与技术需求

1、种质资源日渐衰退,良种产业化发展缓慢

长期以来,刺参苗种生产场家多为盲目选择养殖群体进行累代自繁,致使我国刺参种质资源日渐匮乏、退化,虽然近年来有关科研院所相继开展了一系列杂交育种、选择育种以及相关生理生态学等研究,但在现代生物育种、高效制种、良种规模化生态培育等研究方面仍未取得创新性进展,长期、安全的种质保存技术尚未突破,新品种针对生产需求的性状优势不突出,产业化应用也存有较大局限性,远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养殖产业需求。

此外,传统的工厂化刺参苗种培育技术虽已较为成熟,但科学化、精准化、集约化水平较低,生产者为追求效益最大化盲目增加培育密度、任意扩大生产规模,致使刺参苗种生产病害频发、苗种产能利用率极低,2014年全国共产参苗745.6亿头、养殖成参20.1万吨(约20.1亿头),苗种养至成参平均成活率仅约为3%。

良种苗种的规模化生态培育技术需求日益凸显。

2、养殖模式创新不足,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

近年来,我省的刺参陆基养殖规模虽然拓展迅猛,但养殖模式基本未有创新,仍多为池塘养殖、工厂化养殖及围堰养殖,资源依赖程度高、机械化、信息化、自动化水平低,养殖容量评估、多元化生态养殖与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与示范应用不足,远未达到高效、节能、生态、安全的集约型工程化生产水平,产量与产品质量极不稳定,产业抗风险能力弱,亟需建立并规范形成适宜我省不同地区条件的生态高效养殖新模式。

3、浅海增殖基础研究薄弱,风险及评价体系尚未建立

近年来,刺参浅海增殖已在我省各刺参主产海区广泛开展,仅烟台养马岛至威海双岛海域的投石造礁就超过500万m3,带动了青岛、日照等地的投礁规模也逐年快速增加。

然而,由于针对刺参的增殖海域本底调查、海区选择、投苗策略、效果评价、风险预警等基础研究不足,加之适宜不同环境条件的立体生态增殖模式也尚未建立、生产设施化水平较低等原因,致使企业高额的投入未能获得相应的回报,并且无序的增殖规划与盲目的造礁投入对海域环境也造成了严重影响。

4、营养需求研究有待深入,饲料产品市场混乱

近年来,刺参喜食的鼠尾藻等大型藻类资源日趋匮乏,饲料成本不断上涨,部分养殖户为节约成本,以鱼粉、贻贝肉、扇贝边、未脱胶的海带粉等原料自制饲料,普遍存在着品种单一、投喂前处理困难、利用率低、易含致病菌和敌害生物等问题,导致了刺参消化吸收率低、营养缺乏、体质下降、成活率降低等现象的发生,产业发展对适合刺参不同生长阶段营养需求、不同养殖模式的优质全价微平衡人工配合饲料产品需求日益强烈。

5、营养因子利用率低,产品质量监管乏力

相对其他水产品种,有关刺参加工过程中营养成分功效变化、营养元素流失等理论研究尚不成熟,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活性成分的副产物资源在医药、化妆品等领域的巨大市场空间尚未充分挖掘,产品附加值普遍偏低,加之产品食用前大多需经泡发等复杂工艺处理,已不适应当前快捷、方便的消费需求,影响了消费者的积极性和加工产业的经济效益,制约了市场的进一步拓展。

此外,由于目前刺参加工产品相应的行业标准尚不完善,质量保障、评价和安全监控体系也未健全,致使加工市场较为混乱,对产品质量安全造成了一定影响。

6、病害防控手段落后,专属病控产品空缺

相对于其他水产养殖品种,刺参病害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虽已检测出多种不同的病原微生物,但对其致病机理、流行趋势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通过环境调控防止病害发生以及病害与敌害生物的快速检测、诊断及防控技术体系尚未系统建立。

此外,由于目前市场上缺乏安全高效的刺参专用中草药及微生态制剂等病害免疫防控产品,使用效果不尽理想,致使部分场家盲目使用抗生素类药物及化学药物,甚至滥用违禁药物,不仅造成了产品质量的下降,也危害到人体健康,给产品质量安全带来隐患

7、产业经济研究刚起步,服务能力亟需加强

由于我国的刺参产业技术体系建立时间较短,系统考察产业经济运行的研究较为少见,靶向刺参产业经济的专题研究也较为缺乏,刺参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产业布局、产业结构、产业链、产业竞争力等相关理论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产业链各领域间缺乏宏观规划,尚未具备很好服务产业的能力。

三、发展思路及目标

(一)总体思路

立足山东,面向全国,以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的创新发展理念以及《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实施方案(2016-2020)》、《关于推进“海上粮仓”建设的实施意见》、《山东省“十三五”渔业科技发展规划》为指导思想,根据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解决制约及潜在制约我省刺参产业发展的共性与关键技术问题、提高服务产业能力为总体目标,强化产业的基础性、前瞻性、公益性关键技术研发,重点解决当前刺参产业良种覆盖率低、现代化生产水平不高、效益不稳定、产品高值化利用率低以及产业链延伸不足等问题。

同时,集聚统筹全国刺参产业链中各领域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和资源优势,建立“创新团队+基层农技推广+新型经营主体”的新型科技服务模式,使技术体系、创新体系、推广体系、产业体系有机连接并实现高效运转,在精准解决产业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同时,全面提升我省刺参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技术储备,满足产业升级和提升发展的需要,从而有效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与综合竞争力,加快推进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打造并叫响“胶东刺参”品牌。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需求导向

根据刺参产业发展的良种供应需求、养殖生产需求、增殖养护需求、绿色高效投入品需求、病害预警与防控需求、产品市场需求以及科技储备需求开展研发,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注重科技创新与实际生产的密切对接。

2、坚持优势联合

通过政策引导,加强资金支持、资源整合,推动科技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发展等方面的全面融入,不断提升产学研合作的层次和水平,通过多种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

3、坚持统筹兼顾

巩固我省刺参产业优势,优先发展重大、特色工程,兼顾基础性、适用性工作,同时加强公共服务保障,强化政策支持、品牌培育,确保产业均衡、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1、2020年具体目标

(1)完成建立刺参核心种质资源库,建设海上种质保护区60公顷,有效保护我省优质刺参种质资源;完善建立刺参优良品种(系)选育及规模化生态培育技术体系,推广选育新品系2-3个,年培育刺参原种苗1亿头、良种苗8亿头,原良种率提高10%以上,生态苗种培育技术成本较传统工厂化培育降低50%以上,能源消耗、尾水排放减少80%以上,苗种成活率提高15%以上。

(2)在选育的刺参良种基础上,创建适宜不同地区环境条件的刺参池塘多元化生态养殖模式及相关技术规范3-4种,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产品质量与单位面积养殖效益,新能源、新设备应用使单位占地综合效益提高30%~50%,地下水资源使用减少75%,养殖生产良法率提高50%以上。

(3)完成我省增殖海域基本情况调查,制定科学合理的增殖规划,在选育的高抗性刺参良种和高成活率生态苗种基础上,发展刺参浅海立体增殖生态方20万亩,建设增殖海域环境监测、风险预警及效果观测平台3-5处,通过立体生态底播增殖模式的创新以及增殖设施装备的升级,有效修复、保护、提高我省刺参自然资源量,示范海区刺参资源量增加25%以上。

(4)探明刺参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营养需求,确定刺参主要需求营养元素3-5种,筛选、研发低成本植物蛋白源品种及饲料添加技术2-3种,开发推广适宜高效、多元化生态养殖模式的高效环保、营养均衡饲料及添加剂产品3-5种,投饲后刺参品质提高10%以上,有效解决当前饲料市场混乱、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导致的刺参成活率低、生长缓慢以及病害频发等一系列问题。

(5)以生态安全的主动预防控制手段取代效率低、污染重的被动治疗手段,开发植物源高效免疫增强剂等防控产品2-3种,建立刺参病害现场快速检测方法1-2种,建立重大疫病预警与服务站3-5处,有效降低刺参生产风险、提高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全省刺参病害损失较“十二五”同比降低10%。

(6)根据多样化的市场消费需求,建立刺参加工新工艺,提高产品品质,开发刺参功效因子高效制备技术及功能产品1-3种、营养吸收保留率高且食用方便的加工产品2~3种,产品附加值提高150%以上;实现刺参副产物资源的高值化利用,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建立低能耗、可工业操作的加工新工艺1-2套,完善产业链中质量安全管控技术,建立刺参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7)通过对产业标准化、规范化及永续性发展等相关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初步实现自然灾害、突发事故以及价格波动等情况的风险分析与预警,缩短政府和企业对产业发展变化的应急反应时间,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

2、2030年总体目标

至2030年,我省刺参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与基础研究水平将明显增强,新品种选育、投入品及功能产品研发取得标志性成果,现代化生产技术取得新突破,增殖生产与生态修复实现双赢,技术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率显著提高,产业科技创新对产业经济发展贡献率达到60%以上,基本形成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四、发展途径

基于对我省刺参产业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以产业生产需求、产品消费需求和发展趋势为导向,梳理出产业链中的育种、养殖、增殖、营养与饲料、病害防控、加工与质量控制、产业经济7个主要环节和关键领域,组建研发团队,分别开展各领域基础性、前瞻性、适用性和应急性研究工作,提高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同时,根据我省刺参产业优势产区和新兴产区的分布特征,分别选择烟台、威海、日照、东营、滨州五大地区作为重点发展地区,结合各地区产业优势开展关键技术一体化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强化产业关键技术熟化集成、成果转化、示范推广等科技服务工作,构建覆盖面广、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相互衔接且符合当地资源优势和生产条件的刺参产业技术体系网络。

(一)重点工作

针对刺参产业各领域存在的良种覆盖率低、生产技术水平不高、病害频发以及产品高值化程度低、市场混乱等突出问题分别开展产业科技协同创新和重点攻关,系统开展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增强新技术对我省产业的引领支撑,重点开展以下研究内容:

1、良种选育及苗种规模化生态培育技术研究与应用

收集保存优质刺参种质资源,建立核心种质资源库,确定核心选育群体;以耐低盐、耐高温为主要性状指标,采用传统育种技术并结合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全基因育种等现代分子育种手段开展刺参优良品种(系)选育;进行刺参抗逆功能基因/标记的筛选、逆境应答调控机制等基础研究,筛选与优势性状相关的差异性标记和功能基因序列;开展良种刺参苗种规模化生态培育关键技术研究,系统研究不同环境条件对选育刺参生长、存活及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为良种推广及养殖模式的建立提供依据。

2、陆基高效健康养殖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应用

按照刺参池塘养殖时间与空间综合利用的思路,开展多品种循环养殖和混养新模式研究,建立符合市场需求、适宜不同地域环境特点的多元化生态高效养殖技术;探索刺参池塘养殖环境生物调控技术,根据我省刺参养殖池塘特点,试验筛选适宜移植的大型藻类,结合养殖生态系统构建以及微生物制剂调控、微孔增氧等环境调控技术的应用与创新,降低刺参养殖生产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影响,进一步提高养殖成活率。

3、高效生态增殖模式、技术及设施研发与示范应用

对增殖海域进行本底综合调查,科学规划刺参增殖海区;系统研究刺参浅海增殖的最佳底播环境、规格密度、投放时机、捕捞强度以及影响刺参聚集效果和成活率的不同功能参礁关键参数,针对不同生境特征研发高效生态底播增殖模式、技术和设施;对增殖效果进行评估,初步构建浅海典型生境高效生态增殖技术体系及增殖效果综合评价技术体系;通过联防群防,建立我省刺参浅海增殖风险预警体系。

4、刺参安全高效饲料产品研发与示范应用

加强刺参基础营养学研究,探明刺参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营养需求;开发不同蛋白质源的安全高效刺参全价人工配合饲料及添加剂系列产品,缓解对鼠尾藻等大型藻类的依赖及需求压力,提高饲料蛋白源的营养平衡性,加强刺参饲料添加剂的科学化筛选;对不同养殖模式尤其是池塘多元化生态养殖模式下刺参饲料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

5、刺参加工技术、产品研发及质量控制与示范应用

升级改良传统刺参加工工艺,提高加工产品品质;开展刺参多糖、活性肽等功效因子高效制备技术研究,开发刺参副产物资源高值化利用技术及相关功能产品;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研发多样化的加工产品,提高刺参产品的附加值,延伸产业链;建立刺参养殖、加工、流通过程中质量安全管控技术,构建刺参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6、刺参病害防控技术及产品研发与示范应用

系统研究刺参生产主要病害发生的病理学特征和流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