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课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47837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2.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课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马克思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课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马克思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课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马克思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课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马克思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课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课件.docx

《马克思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课件.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课件.docx

马克思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12(1202-1200021B-012)>学习指导书>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本章知识点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为了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

而人们要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不仅要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而且还要确立实践是认识基础的观点,懂得认识的本质和规律,了解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工具,提高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自觉性和能力。

(二)关键词:

反映论实践认识真理价值认识世界造世界

(三)主要内容简述:

1、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本节的逻辑线索是:

在实践的基础上厘清实践的主体和实践的客体及其关系,进而说明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正确分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

揭示认识辩证运动的全过程,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与群众观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与群众路线的一致性。

(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各种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价值关系。

实践活动过程是在实践主体的自觉意识支配下,既能动地变革着客观世界,也能动地改造着自己的实践能力。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实践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存在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并不意味着认识无足轻重。

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理论的指导作用愈益明显,它往往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着实践活动的进程。

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在社会历史运动中,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为显著.当然,理论亦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的作用则恰恰相反。

(2)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问题的科学回答,从而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一切旧哲学的认识论区别开来。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唯心主义先验论从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基本立场出发,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是一种主观自生的,不受物质决定的东西,完全颠倒了客观世界和主观认识的真实关系。

主观唯心主义者断言,认识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是人对自己感觉、心灵活动的把握。

如贝克莱、马赫等人主张感觉是唯一真实的,认识就是整理自己的感觉;中国明代的王阳明则宣称“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客观唯心主义主张在人脑之外有一个独立的理念世界,人的认识就是对这种观念的东西的认识。

无论主观唯心主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都否认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就彻底划清了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的界限,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不可知论的对立不可知论是一种怀疑世界的客观存在,怀疑人类有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之能力的哲学观点。

不可知论对人的认识活动及其成果采取怀疑主义的态度,实际上也取消了人能够通过自己的认识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问题,并在人的认识和客观世界之间人为的划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为信仰主义保留和开辟了地盘。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从实践观点出发,有力地驳斥了不可知论的观点。

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彻底的科学的认识论。

认为外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可以认识的。

人们通过社会实践,不但可以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达到思维和存在的同一,主观和客观的一致。

第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对立。

反映论,是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的基本原则,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反映论,但两者之间又有着性质上的区别。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的活动,缺乏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

旧唯物主义者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把主体仅仅理解为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同时缺乏实践的观点,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把认识看作是人对客观事物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也就看不到人的能动性,不了解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旧唯物主义认识论也缺乏辩证法的观点,因此往往把认识看成是一个从客体到主体的一次完成的单向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它克服了以往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机械性、直观性,是认识论的伟大变革。

首先,它第一次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指出人与世界的关系首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出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其次,它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指出人对世界的能动反映是矛盾运动的辩证过程。

认识总是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辩证发展过程。

(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过程中的两次能动性飞跃:

即由实践到认识和由认识到实践。

由实践到认识和由认识到实践,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认识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一种关于事物现象、事物外部联系、事物各个方面的认识。

形象性和直接性是感性认识的特点。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即感觉、知觉、表象。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感性认识的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而产生的一种对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

抽象性、间接性是理性认识的特点。

理性认识有三种形式,即概念、判断、推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在社会实践中,人们首先获得的是感性的直接的经验。

没有感性材料,理性认识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为主观的东西了。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因此,必须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获得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才能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

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

第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理性指导越自觉,感性认识也就越深刻;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渗透着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材料为基础,而且它要采用语言文字等可感物质外壳。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理论对实践的依赖,除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正确理论之外,其意义还在于: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第二,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作为认识辩证运动的全过程,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主观和客观的矛盾,是认识辩证运动过程的基本矛盾,它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又在实践中得到解决的。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认识辩证运动过程的原理,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

它是唯一科学的认识路线,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唯一科学的工作路线。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与群众观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与群众路线,是内在统一的。

2、真理与价值

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实质上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发现和检验真理的过程。

本节力求把握真理的客观性及唯物主义特征,同时又要把握真理的辩证性,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从而揭示出人类的认识活动从总体上说是为了获得真理,继而用真理指导实践,以取得实践的成功;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表现在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坚持客观真理论,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真理又是绝对的和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坚持客观真理论,必须自觉地反对唯心主义的主观真理论,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往往是同谬误相互纠葛而又相互分离的过程。

所谓谬误,也就是与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相背离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

真理总是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实践检验真理并不排除逻辑证明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

(3)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哲学上的价值概念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是对各种特殊的价值现象的本质概括。

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的特点。

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

人类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要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使价值服从真理,使需要服从可能,使暂时服从长远,使局部服从全局。

人们在实践中通过真理与价值的相互引导、相互结合来实现二者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作用。

3、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本节揭示了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在实践中的运用必须坚持的原则。

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辩证关系的阐述也是需要着重关注的问题。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

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一重要原理,就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从事实出发。

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集中体现和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体现了彻底的唯物论和彻底的辩证法的统一。

在实际工作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辩证方法的统一,体现了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当代中国,就是一切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

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只有符合这个实际,才能不断地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2)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

重视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的一个根本特点,也是我们党的一条重要政治经验。

注重理论创新,是党的事业前进的重要保证。

必须坚决反对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态度。

理论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从而形成新认识的过程。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在当代中国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接近新问题,把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统一起来,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

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

主观和客观的矛盾是人类实践活动中最普遍、最根本的矛盾,是人类世界形成和发展的动力。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二、本章的重点、难点问题解答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伟大变革?

认识论是以人的认识为研究对象的理论。

在古代,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认识论,认识论基本上从属于本体论。

这一时期的哲学家关注的中心在于世界存在问题。

如古希腊哲学家关于世界的本原是“水”、“气”、“火”、“原子”、“理念”、“数”;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世界由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构成世界万物,张载、王夫之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气”,朱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陆九渊、王阳明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心”等等,几乎所有的讨论都集中于世界是什么的问题。

17世纪后,认识论问题凸显,英法哲学家们以不同的立场分别回答了“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以及与此有关的诸多问题。

比如认识的主客体问题、认识的工具和方法问题、认识的能力和途径的问题,认识的阶段和过程问题,真理问题等。

认识论问题便成为近代哲学的最重要的内容,但一开始就有了分歧:

一部分人注重力学的实验和经院归纳法,并使之绝对化,认为一切知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感觉经验,形成了近代的经验论,代表人物有培根、霍布斯、洛克等。

另一部分人则注重数学的理性演绎法并同样使之绝对化,认为由于感觉经验是相对的和个别偶然的因而是不可靠的,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知识不可能建立在这样的不可靠的基础之上,而只能是从理性所固有的天赋观念中推演而来,形成了近代的唯理论。

经验论以“凡在理智中的无一不在感觉中”的原则为前提,认为一切真知必然起源于感觉经验,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感觉经验是认识唯一可靠的来源。

与真知的来源问题相联系,经验论推崇经验归纳法,强调感觉经验的重要性,但忽视理性思维的作用,不能科学的说明知识体系何以能够建立起来的问题;由于经验论者片面强调感觉经验,贬抑理性思维,以至于把感觉看作是唯一的实在,把经验论推向极端,逻辑的走向唯我论和不可知论。

唯理论与经验论相对立,它认为一切具有普遍性的必然的知识,不可能来自经验,而只能来自从先验的、与生俱来的“自明之理”出发、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到的,唯有这样获得的知识亦即理性认识,才是真实可靠的。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是唯理论的奠基者,他主张人心灵中有一种天赋观念;依靠理性方能认识事物和辨别真伪。

唯理论把理性直觉和理性演绎看作真理性认识的来源,认为“精神直觉和演绎,就不能获得科学知识”,它强调理性思维的极端重要性,忽视感觉经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这使其实际上没能科学的解释知识体系的来源问题;而把知识体系建立在纯粹的理性思维的基础上,必然使知识体系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于将科学的实践观和唯物辩证法引入认识论,所以科学地界定了认识和实践的主客体范畴,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客体之间通过一系列中介相互作用,达到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过程;解决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认为生活的、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和首要的观点。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提供了认识的可能,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的无限发展的过程,真理是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任何真理都是客观的,都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践,实践检验是确定性和不确定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始终把实践观点放在首位,指出认识过程充满矛盾,认识的发展是不断解决矛盾又有新的矛盾产生,从而使认识不仅有唯物主义基础,而且始终贯穿着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精神,并且以唯物辩证的方法论去解释和说明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实现了认识论与唯物论、辩证法、历史观的统一,所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产生是认识史的伟大变革。

2.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反对唯心主义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先验论认识路线。

反映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人脑对客观外界的复写、摄影和反映,认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反映发生。

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则相反,他们从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派生物质的前提出发,以不同的方式否认认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主张认识是先于经验、先于实践的先验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反对了不可知论。

唯物主义反映论同时就是可知论,唯物主义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主张人的认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

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或者是不能彻底认识的,否认人类有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力。

不可知论贬损了知识的可靠性,否认了科学的价值,把人们引向蒙昧主义或者怀疑主义。

马克思主义把实践引入认识论,科学地阐明了世界的可知性,从根本上驳倒了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贯彻于认识过程,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缺陷。

一切唯物主义都是反映论,都是与唯心主义的先验论相对立的。

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论,它有两个根本缺点,一是脱离实践,二是不懂得辩证法。

因而不能真正揭示认识的本质,不能成为科学的认识论,也不能彻底驳倒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和不可知论。

辩证唯物主义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了认识论,把辩证法贯彻于认识过程,从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消极反映论的根本缺陷,使认识成为科学的、能动的和革命的反映论,揭示了认识发展的客观规律,彻底驳倒了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和不可知论。

3.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

由于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片面的、表面的、现象的认识,是对事物的经验性的认识,停留于感性认识就不可能进入到对事物规律的本质的全面的认识。

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才能从现象到本质,才能从片面到全面。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条件。

在实践的基础上获取丰富的真实的感性材料,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前提和基础;遵循正确的途径和方法,即通过把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作,形成概念和理论体系。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从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就是要使人们的理性认识在实践中成为改造世界的力量,转化为物质产品。

这是认识中的又一次飞跃,是一次更重要的飞跃。

其原因是: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

科学理论对实践有重大的指导作用,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改造世界的巨大的物质力量;实践也需要理论的指导。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只有在正确思想指导下,才能更好地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在实践中获得的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修正、充实和发展,理论本身才能不断前进。

人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经过这两次飞跃,就构成了人的认识的一个具体的过程,如果形成了基本正确的认识,这个具体的认识过程就算是相对完成了。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是人类认识的总的发展过程。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者统一的具体性是指,主观、理论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二者统一的历史性是指,主观、理论要同不断发展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说明了认识活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从形式上看,认识活动是认识与实践不断分离和重合的反复循环,这就是认识的反复性;从内容上看,它的每一次循环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或深一层的程度。

这就是认识的无限性。

正是在这样的认识过程中,人们通过反复性与无限性的统一,通过相对认识绝对,通过有限认识无限,不断地接近客观真理。

所以,我们要坚持理论创新。

4.关于真理的客观性与“真理多元论”。

真理是客观的。

人的一切认识都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真理则是其中正确的反映,是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

所谓真理有客观性,不是说真理自身是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实在,而是指真理作为人的认识具有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性质。

真理的客观性是最基本的属性。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从真理的客观性出发坚持真理一元论。

“真理只有一个”,这是相对于一个确定的认识对象而言的。

所谓一个认识对象,依各种确定的场合,可以是指一定范围的事物整体,也可以是指同一一事物的一定层次或一定方面。

反映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或不同层次的认识,不等于关于同一对象的认识,反映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或不同层次的正确认识只有一个,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是一元的而不是多元论的。

坚持真理一元论,必须正确理解真理的具体性。

“真理只有一个”决非否认真理是包含多种认识成分,而是坚持真理的具体性,强调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具体的。

客观事物都是多样性同一的整体,人们从不同的方面去认识同一个事物,可以得出不同的但都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

“真理多元论”本质上是一种唯心主义真理观。

“真理多元论”借口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能动性否定真理的客观性,歪曲了真理的本质。

“真理多元论”的错误还在于,借口真理是发展的,歪曲真理的相对性。

按照“真理多元论”的观点,既然不断有新的真理产生出来,就表明真理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断言真理只有一个就是主张有终极真理,否认真理的发展。

这是一种误解。

5.绝对真理、相对真理和绝对主义、相对主义。

绝对真理又称真理的绝对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的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志的客观内容,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在这一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

第二,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就是对无限发展着的世界的一次接近,这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

相对真理又称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性的、不完全的。

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从整个客观世界来看,人们的认识只是对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侧面的正确认识,因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第二,从特定事物或现象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该对象的一定程度和一定层次的正确的反映,因而是相对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绝对真理包含在相对真理之中,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无数的相对真理之和构成绝对真理。

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

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从两个不同的极端歪曲和割裂了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绝对真理不等于绝对主义,绝对主义片面夸大了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是一个过程,否认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过程,否认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

相对真理相不等于相对主义,相对主义只看到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相对真理之中包含绝对真理,把真理的相对性夸大为主观随意性,从而抹煞了真理和谬误的原则界限,陷入唯心主义诡辩论。

6.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真理是人们主观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人类的全部认识活动都是为了获得真理,因为人们只有用真理指导实践,才能取得实践的成功。

价值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哲学上的价值概念是最本质、最普遍的价值概念,它是对各种特殊的价值现象的本质的概括。

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