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手机产业竞争能力研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46580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19.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手机产业竞争能力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手机产业竞争能力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手机产业竞争能力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手机产业竞争能力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手机产业竞争能力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手机产业竞争能力研究.docx

《中国手机产业竞争能力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手机产业竞争能力研究.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手机产业竞争能力研究.docx

中国手机产业竞争能力研究

中国手机产业竞争能力分析

2003-04-1116:

29  汤刚/(世界电信 ChinaByte)

市场竞争格局

  1.中国手机产业结构与生产规模

  

(1)中国手机产业的结构

  在巨大市场需求的牵引下,在移动通信专项的推动下,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已经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投资领域。

仅就信息产业部组织调研的35家企业来看,总投资额达50.5亿元,其中87%为企业自筹、银行贷款和地方政府配套资金。

近几年外商对移动通信整机及配套的基础产品的投资达到170多亿美元。

摩托罗拉、诺基亚进一步加大了在中国的投资计划;爱立信、西门子、飞利浦纷纷关掉本国的工厂,转移到中国。

与此同时,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阿尔卡特等跨国公司纷纷在我国投资设立面向全球、高水平的移动通信技术开发中心,不断增加研发投入,提高在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

我国已经成为移动通信产品的生产加工研发基地。

  移动通信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国内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引导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带动了企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为加快国内企业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国家加强了对国内通信市场的监管,国务院5号文件规定任何厂商在中国境内生产手机须经信息产业部发放许可证方可生产手机。

国内手机市场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和保护下,我国手机生产企业从1997年的5家发展到2002年的37家,已形成年产手机1.5亿部的生产能力。

我国手机生产企业初步形成了以北京、天津等9家生产企业为主体的北方基地,以广东地区9家企业为主体的南方基地和以长江三角洲地区6家生产企业为主体的华东基地。

北方、南方和华东三大手机生产基地的年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44.9 %、22.6 %和23.4 %,生产总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1%。

  目前已取得信息产业部GSM手机生产许可证的国产手机企业有12家这12家企业是:

中科健、康佳、中兴通讯、南方高科、厦华电子、东方通信、波导、海尔、TCL、首信、南京熊猫、厦新;生产CDMA手机的企业有19家 除了摩托罗拉外其余18家都是国产手机生产企业它们是波导、中科健、中兴、首信、TCL、海尔、东信、康佳、南方高科、中电通信、大唐、振华科技、浪潮、海信、大显集团、普天通信、天津电话设备厂、厦华。

  

(2)中国手机产业的生产规模

  表1显示出2002年中国手机企业生产、销售和出口情况。

  2.国外厂商主导手机市场发展潮流

  未来的市场必然是创新者领导的市场。

国外厂商将领先品牌的核心优势、出色的运作和不断创新的产品转化为强劲的赢利。

  ·国外厂商应对行业增长态势的变化的综合实力能力强。

其新产品系列将带来增长的潜力,尤其在游戏、图像和企业市场方面,国外厂商能够充分发挥他们在技术研发、品牌形象、技术实力、产品定位和生产规模方面的优势从而确定了其主导地位。

  ·国外厂商通过不断推出具有MMS、Java和浏览器功能的彩屏手机等新款手机,继续凭借技术创新的优势加强行业领导者的地位。

  ·国外厂商一直采取高中低档系列产品的全面覆盖策略,以低价位手机争夺市场份额;用中高档及高档手机的高利润来平衡低价位手机的利润空间。

  ·跨国公司在华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国内手机产业市场竞争加剧。

2000年以来,国际手机市场需求不旺,大批OEM企业以为跨国公司代为加工、产品全部出口的名义欲在我国境内设立手机装配厂,实则欲借中国国内市场消化其巨大的富余产能。

这些企业计划在华新建的手机产能达4000万~5000万部,如果这些企业的产能都转移到中国,考虑到现有37家手机厂的正常扩产,2003年国内手机产能将超过1.8亿部,是国内市场规模的3倍多,供求严重失衡。

面对世界经济下滑、国际市场需求低迷、出口压力增大的不利局面,很多生产手机的跨国公司为规避市场风险、降低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加快将其手机生产向中国等低成本地区转移的步伐。

  3.国产品牌手机厂商实现群体突破

  信息产业部统计数据(见表1)显示,国产品牌手机在2002年取得了群体性突破,除去出口的市场占有率已近40%。

2002年全年国内手机(含GSM和CDMA)产销两旺。

表1:

2002年中国手机产业生产规模单位:

万部

手机生产厂商

GSM

CDMA

GSM、CDMA合计

国外品牌

8,728

1,165

9,893

 

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

2,319

818

3,137

 

杭州东信移动电话有限公司

446

167

613

 

东莞诺基亚移动电话有限公司

1,667

 

1,667

 

北京首信诺基亚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1,562

 

1,562

 

上海西门子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1,156

 

1,156

 

深圳桑菲消费通信有限公司

365

 

365

 

上海迪比特实业有限公司

281

 

281

 

北京爱立信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346

 

346

 

南京熊猫爱立信公司

 

 

阿尔卡特苏州通讯有限公司

208

 

208

 

北京松下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248

 

248

 

北京三菱数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66

 

67

 

武汉NEC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42

 

42

 

北京索鸿公司

21

 

21

 

天津三洋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30

30

 

三星科健移动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150

150

 

国内品牌

2,895

348

3,243

 

TCL集团有限公司

622

1

623

 

宁波波导股份有限公司

722

27

749

 

中国科健股份有限公司

208

 

208

 

熊猫电子集团公司

201

 

201

 

海尔集团公司

179

26

205

 

厦新电子公司

211

211

 

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80

25

205

 

普天东方通信集团

164

48

212

 

广州南方高科有限公司

109

52

161

 

首信集团

103

2

105

 

中电通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58

7

65

 

厦门华侨电子企业有限公司

26

1

27

 

大连大显集团有限公司

27

 

27

 

深圳托普国威电子有限公司

15

 

15

 

天时达移动通讯工业发展有限公司

25

 

25

 

深圳市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31

33

64

 

厦门中桥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12

12

 

浪潮乐金数字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51

51

 

中国振华(集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5

25

 

海信集团公司

 

46

46

 

西安大唐电信有限公司

 

2

2

 

南京普天王芝公司

 

5

5

 

全国手机产量合计

 

 

13,135

注:

数据为测算值,数值以万为单位四舍五入

  国产手机在迅速崛起后,保持了平稳的增长态势。

自从2002年2月份,TCL开始和波导共同挺进手机产销前十名之后,国产手机这种强劲的发展势头得到了进一步的稳定和扩大。

按中国手机产销量的品牌占有率来看(见图1),波导和TCL仅次于三大国际巨头诺基亚、摩托罗拉和西门子。

 

图1:

2002年GSM手机产销量品牌占有率前5名

  2002年,无论是在产量还是销量方面,国产手机所占份额不断提高。

2001年底,国产手机产量所占份额为12%,截至2002年12月,该比例已上升至22.77%;销量所占份额由11.9%上升至21.66%。

见图2、图3。

图2:

2002年国产手机产量所占份额

图3:

2002年国产手机销量所占份额

  国产手机取得如此好的销售业绩原因之一是国产手机企业具有本土优势,善于把握中国手机的流行趋势,能够快速准确地迎合中国市场流行的感觉。

目前,国内厂商推出新款手机的速度已经明显快于洋品牌。

同样,在性能价格比上,国产手机也毫不逊色。

因此,国产手机种类和外形的多样化、越来越过硬的质量和相对低廉的价格大大地吸引了消费者,促进了国产手机的热销。

  国产手机产销所占份额增长的另一原因是个别国产手机企业的快速增长带动了整个国产手机的增长。

从2002年的情况来看,有3家国产手机生产企业的产销量同比增长率相当高,都在300%以上。

其中,TCL的产量同比增长率达到353.2%,销量同比增长率达到375.6%;厦新电子公司手机的产销量同比增长分别达到了772.7%和889.3%;中电通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手机产销量为765.6%和954.9%。

同时,国产手机企业的手机生产规模也在不断扩大,2002年手机产量达100万部的国产手机企业已达8家,分别是波导、TCL、厦新、中国科健、康佳、海尔、普天东方和南方高科。

技术研发情况

  对于在核心技术上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手机厂商而言,都必然需要经历从整机进口、半散件进口(SKD)、全散件进口(CKD)过渡到自主研发这几个阶段。

一些国产品牌手机生产企业无法回避在整机进口和散件进口阶段中所面临的产品高度同质化的尴尬,同时受到品牌力薄弱的限制,产品设计成为严重限制国产手机快速发展的瓶颈。

  目前我国主要国产品牌手机生产企业已开始加强在手机研发,投入了一定的人力、财力,力图改变受制于国外厂商的命运,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

加强研发已成为我国手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主动的主要战略选择。

TCL、波导、首信等企业为打破技术壁垒,已经开始或计划从事一些手机主板及功能软件等方面的开发工作。

中兴通讯每年将销售收入的10%以上投入研发,TCL在研发上的年投入将超过3亿元,海尔正着手在欧洲和美国以及我国香港地区设立研发分支,波导已在南京专门设立研究所,正力争在CDMA手机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突破。

与此同时,国产品牌手机生产企业为加快提升自身的技术能力也加强了与国外技术提供商的合作。

  总体看来,国产品牌手机生产企业在技术研发领域已经初步掌握手机结构和外观设计、应用层软件开发、射频模块的设计技术和大批量生产技术,在核心芯片和底层协议的开发方面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国产品牌手机生产企业已完成射频电路、基带电路、内置MP3、PDA及数码相机的研制生产。

  国内部分配套元器件企业也实现突破。

SIM卡、砷化镓开关电路、片式元器件、液晶显示屏、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片式阻容元件、片式电感、多层印制板等关键配套元器件和部分测量仪器均具有了自主知识产权,部分已通过了摩托罗拉、诺基亚、西门子、阿尔卡特等国际著名企业的认证,开始批量供货。

国内手机市场竞争态势

  1.产品策略的变革

  国内手机厂商在产品策略方面虽然与国外知名品牌存在差距,但与二线的国外厂商相比较已显现出优势。

产品策略包括了产品设计、做工、产品线的覆盖、质量控制、价格定位、对产品推出时机的把握等方面。

  由于手机产业链分段专业化的形成,国外跨国公司在设计方面的许多传统优势,已逐渐被灵活高效的中小公司替代。

因此,即便是国外跨国公司基于自身能力的手机解决方案开发也日益减少,引入机型成为其快速应对市场之急的有效对策。

  目前在产品的外观设计方面,国产手机已有了长足进步,适应了市场需求并逐渐被用户所接受。

业内对手机的主流风格已经由原来欧洲流行的“直板型”进化为定位中、高价位的日韩风格“折叠型”的结论已经非常一致。

在中国本土市场,将日益流行彩色双屏、40和弦、彩信MMS、多媒体MP3等,体现手机发展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潮流——功能应用。

手机的应用将和外观一样更加趋于风格化,新潮流将不断出现。

中国手机市场的竞争将主要围绕手机的四大卖点展开:

  ·在功能趋于雷同的前提下,外观推动新机型的变化,成了国产手机发力的主方向;

  ·彩屏、新通道GPRS、cdma 1x;

  ·未来的平台Java、MMS、蓝牙;

  ·图像功能摄像头、图片无线传输等。

  但现阶段,在国产手机企业技术储备不足的情况下,只有新机型有提高价格的可能性才可保持高利润,外形设计无疑是凌驾于四大卖点之上的首要任务。

  2.手机市场竞争趋向大众消费领域

  随着我国手机普及率的逐年上升,今后推动手机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源于大众消费阶层的普通消费者。

大众消费品的显著特征为消费需求呈多元化、低价位。

购机信息主要来源于媒体广告、零售商店堂广告和销售人员的推介宣传。

  信息产业部最近发布的手机消费趋势调查显示,60%的消费者对价位在1 000元~2 000元的手机最感兴趣,能接受3 000元以上的不到6%。

其中,绝大部分消费者在青睐低价位手机的基础上更追求手机的新款式。

可见,我国的手机市场正呈现出低价新款的新消费趋势:

  ·通信消费超前是我国低价位手机需求增加的主要原因。

  ·消费者的需求正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也是手机新趋势的原因之一。

  ·手机消费者中年轻人比重较大。

消费群体集中在20~45岁年龄层。

  ·我国手机消费已进入部分更新阶段。

这个群体是低价新款手机消费的主力军,在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

更换手机可能因为原有手机款式太旧或者功能太少。

  ·高校学生是一个成长中的市场,他们喜爱新款、有个性、价格适中的手机。

  ·农村手机市场的作用力正在逐渐显现。

农民的支付能力有限,决定了农村是低端市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相应的手机市场消费结构呈金字塔形,低端用户占据主流,这将加大低价位手机市场的竞争强度。

  3.规模化战略奠定竞争优势

  通过规模经营,扩大市场,降低经营成本,增加技术投入,使企业的竞争力得以提高。

在专业化领域中做大、做强、做透一定要靠规模化的支撑。

技术投资要建立在规模的基础上形成比较优势。

为什么国外企业可以动辄投资几十亿进行手机技术开发?

而为什么中国手机厂商只能模仿、跟进?

其根本原因在于产品生产规模的大小。

规模决定了产品的成本分摊(包括:

技术开发成本、生产运营成本、宣传销售成本等),技术开发需要技术投入,技术投入需要分摊在每个商品上。

1 000万部手机生产规模的公司(以每部手机销售价格2000元计算)销售收入200亿,投入10%即2亿进行技术开发,平均每部手机分摊20元钱。

而对于没有形成规模的公司,如100万部手机生产规模的公司同样投入2亿进行技术开发,则平均每部手机分摊200元钱,很明显即使投入也不会产生什么竞争力。

另一方面,以摩托罗拉、诺基亚为代表的国外品牌,长期占据着手机低端市场的绝大多数市场份额,只要保持创新的势头,不断推出消费者喜爱的新品,就能够维持甚至扩大市场份额。

  对于采用规模化战略的公司而言,规模每上一个层次,其单位成本则相应下降,而成本的下降则为产品价格的大幅下调奠定了基础,这种策略拉开了对手的距离,为取得和保持绝对竞争优势奠定了基础。

在这种情况下,除非竞争对手能形成显著的品质技术差异,在某一较细小的市场获得微薄利润,才能抵挡这种价格冲击。

这种情况的结果是一大批规模小且技术无明显差异的企业将退出手机市场。

  手机厂商比拼手机低端市场,一方面要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保持企业健康成长。

另一方面,市场需求是不断变化着的,只有适合用户的、能够满足用户需求,时刻把握市场脉搏,加大创新力度,以保持消费者的新鲜感,才能迎合手机市场追求新款的消费趋势。

面对手机市场低价新款的新趋势,“规模+创新”是国有品牌比拼洋品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有效策略。

  4.品牌形象的突破

  品牌形象的建立主要依靠优势广告、高品质的产品质量及完善的售后服务。

国产手机品牌已逐渐被消费者认可,最近几年,主要的国内手机生产厂商加大了在广告及产品设计方面的投入,并加强售后服务,已建立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

  

(1)广告投入的累计效应开始显现

  广告投放是企业树立品牌形象和提高品牌知名度的有效营销手段。

近年来国内移动电话品牌的广告宣传力度不断加大,2002年仅在电视媒体的广告投放量就超过去年的3倍去年为7亿元,在平面媒体广告投放上,国产品牌也与国外品牌展开持续性的对抗。

据北京中企市场研究中心广告监测网对全国618家平面媒体广告的监测统计,2002年1~11月,我国移动电话广告投放总费用为80095.37万元,其中国外品牌广告投放费用为46431.96万元,占总费用的58%;而国产品牌的广告投放费用为33663.31万元,占总费用的42%。

从中外品牌广告的投放费用对比上看,国外品牌虽然仍占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双方差距已明显减小。

从平均单台广告费用比例看,国内品牌已经高于国外品牌。

从平面广告投放增长率上看,2002年我国移动电话行业广告投放费用比2001年同期增长了62.45%,其中国外品牌同期仅增长了9.7%,而国内品牌同期增长了382.38%,可见国内品牌在广告投放增长率上也已经超过了洋品牌。

在平面广告投放费用上看,除摩托罗拉、诺基亚两个品牌广告投放费用具有明显优势外,二线品牌与国产品牌的广告投放费用基本相当,而国内品牌TCL投放费用已达到8576.18万元,位居全行业广告投放费用排行榜的第三名,第一名为摩托罗拉投放费用为13139.87万元,第二名诺基亚投放费用为10436.38万元,第四名为厦新,投放费用为5242.83万元,超过了三星、西门子、飞利浦、阿尔卡特、爱立信、松下等国外品牌。

  2003年手机厂商不惜重金参与中央电视台的2003年广告招标,除去打品牌和吸引消费者购买产品之外。

其实还有两大目的:

一是造出声势,获得吸引经销商下订金及订单、刺激经销商卖力促销的筹码;二是抬高竞争门槛,让中小厂商识趣而退,不再上手机项目;有实力的手机厂商把黄金广告时段占据后,可以让竞争对手的声音消失,传不到消费者耳中。

  

(2)售后服务的重要性日趋明显

  国内手机厂商已普遍认识到售后服务的重要性,或利用自有的销售分公司或与代理商合作建立全国范围的售后服务体系。

表2为国内外厂商手机售后服务网点覆盖情况比较。

  5.营销模式的创新

  

(1)外国品牌手机营销策略

  有强大的品牌效应推动。

几大外国名牌手机是手机制造的专业户,其品牌是质量和信誉的保证。

在手机这个涉及高科技的商品领域,普通的消费者没有能力准确把握产品的质量以及性能与价格之比是否合理,所以更多地倾向于认牌购买。

  产品更新换代快,紧跟时尚潮流。

他们针对手机这种特殊商品的特点,即科技产品和时尚产品二位一体,致力于研究创新,从外型、功能、质量等方面不断改善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市场定位准确,有效地避开竞争,形成互补效应。

例如,诺基亚的主要目标消费群是中高收入的白领阶层,摩托罗拉则是以追求潮流与时尚的年轻族为目标。

正是由于他们的卖点不同才能够共存,不至于你死我活,头破血流。

再次,他们重视促销、售后服务等一系列提高品牌价值和产品附加值的营销环节。

  擅长与代理商合作,频繁下调手机的价格,新产品上市后价格一般维持3个月左右,然后价格平均每周下调一次,这样价格随着时尚周期的推进而变化,使产品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2)国产手机的营销对策

  国内品牌在移动电话销售渠道上也存在着较明显的优势。

近年移动电话销售渠道格局演变速度越来越快。

这是因为移动电话市场竞争加剧,使整个行业由高利润逐步向平均利润转化,这就需要生产企业不断降低产品成本。

但是企业在制造成本方面降低空间较小,因此降低营销成本是企业着重关注的领域。

而在营销费用中,渠道建设和维护是企业营销环节中较大的成本构成,所以生产企业始终在扩大销量和减少渠道成本之间寻找平衡点。

在渠道选择上,国外品牌在国内市场营销多采用总代理制模式,再分销到各地的代理商或连锁店,规模虽大,但是在信息流、物流以及市场终端控制方面的能力并没有显著成效。

而且代理商往往热衷于产品销售,对产品售后服务、信息反馈则表现不尽人意。

而进入移动电话市场的国内品牌,尤其是TCL、海尔、厦新、海信、康佳等家电品牌,都具有经营多年的营销网络和营销经验,特别是在二、三级城市市场,明显比国外品牌占有优势。

这些品牌对中国消费者的熟悉程度高,市场信息反馈及时,渠道管理效率高,物流成本低,可以利用自己的渠道在推广产品的同时兼顾对客户的售后服务。

这一切都有效地降低了产品营销成本,提高了国产移动电话市场竞争能力,可以说国内品牌市场份额主要是从二、三线洋品牌或是一线洋品牌不太关注的二、三级城市市场中抢来的,可谓来之不易。

  国产移动电话品牌广告投放力度的不断加强,极大地促进了国内品牌在消费者中品牌形象的树立和品牌知名度的提高。

2002年中国城市移动电话消费市场调查数据显示,国内品牌TCL、波导、科健的品牌知名度已经进入行业前10名,厦新、厦华、海尔等品牌也与国外二线品牌的知名度不相上下。

表2国内外厂商手机售后服务网点覆盖情况比较

国外厂商售后服务网点

国内厂商售后服务网点

摩托罗拉280

诺基亚432

爱立信203

三星13

松下110

阿尔卡特144

波导82

TCL>300

科健174

东方通信34

康佳290

厦新97

 

  6.渠道之争日趋复杂 

  在手机销售越来越像大白菜的趋势下,以协亨、迪信通为代表的大卖场模式开始走俏,以通过销售量上的优势获取利润。

传统的IT分销商,如神州数码、英迈国际也杀入手机分销市场。

尽管目前IT分销商在手机销售方面还未能占据主导地位,但强大的渠道覆盖能力已对传统经销商构成威胁。

  

(1)国美、苏宁等家电连锁店加入手机零售战团

  这样的家电连锁店可以说对原有的手机销售渠道产生了根本的冲击。

其覆盖面广、进货量大、经营灵活等优势,是目前各据一方、小打小闹的传统手机经销商所无法比拟的。

只不过手机厂商顾及传统渠道的利益,大多只让家电连锁店包销部分机型,暂时缓解了矛盾。

  

(2)运营商以捆绑销售的方式也开始介入手机渠道

  中国联通为了确保CDMA的推进,不得不亲自出面救市,以包销的方式向手机厂商采购大批量的CDMA手机来供应市场。

中国移动为了推广GPRS业务,也向东信、摩托罗拉等一次性采购了百万台以上的GPRS手机。

  各股势力的交汇加剧了手机渠道的竞争与复杂性。

国产品牌要向洋品牌夺取更大的疆土,需要激发渠道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国产手机发动二次通路革命,便在情理之中。

  (3)“自主通路”波导销售公司全部“单飞”

  1999年,波导将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由寻呼机转移到手机上,在营销上放弃了“洋品牌”普遍采用的代理分销方式,采取了“自主通路”的策略。

那时,对于力量还相当弱小的国产品牌来说,搞销售代理制,只能拿到二流的代理商资源;即使一流的代理商愿意做国产品牌,也不会用心帮你去做。

无奈,波导干脆自己组建销售公司,并且避开大城市、沿海地区,专攻中小城市、内地城市及小城镇,搭建以自己“子弟兵”为主体的销售网络。

经过一年多时间,波导建立了28家省级销售公司、300多个地市级办事处,把销售网延伸到乡镇,发展起5 000多人的销售队伍,拥有近5万个零售终端,号称“中国手机第一网”。

  事实证明,这个庞大的销售网的建成,使之与“洋品牌”抢占市场份额过程中取得了主动。

波导去年销售手机246万台,比国产手机第二名至少多出100万台的销售量,并且将诸多洋品牌甩在身后。

应该说,波导独特的销售体系为销售的迅速增长立了大功。

  但是,越来越庞大的销售体系也正在变成一架耗油的笨重机器。

从节约开支、提高效率的角度来看,波导庞大的销售体系的改革是必然的,因为波导一年在销售成本上耗资达几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