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选择题汇编123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41382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01.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一选择题汇编123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选择题汇编123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选择题汇编123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选择题汇编123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选择题汇编123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一选择题汇编123题.docx

《高中历史必修一选择题汇编123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一选择题汇编123题.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必修一选择题汇编123题.docx

高中历史必修一选择题汇编123题

高中历史必修一选择题汇编(123题)

1、周初先后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周武王姬发封其兄弟立国者15人,姬姓立国者40人。

这说明分封制的突出特点是

A、等级B、血缘C、嫡长子继承D、世袭

2、“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

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庭乱。

”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C、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D、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3、(2016·全国Ⅱ)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

这说明乾隆年间

A、族谱维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4、(2016·江苏)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

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A、家族和睦B、等级秩序C、贵族世袭D、宗法观念

5、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A、分封制的加强B、井田制的推行C、宗法制的衰落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6、《左传》曰:

“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

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A、革故鼎新B、一言九鼎C、三足鼎立D、问鼎中原

7、秦国能够灭掉六国,统一全国的主要原因是

A、人民饱受战争之苦,渴望统一安定B、经商鞅变法,秦国实力日益强盛

C、用人制度健全,人才辈出D、六国统治者代表着腐朽落后的势力

8、(2016·上海)《读通鉴论》曰:

“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

□□□□,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

”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A、分封之制B、郡县之制C、郡国并行D、行省制度

9、秦朝郡县制度之所以能够适应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在于

A、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B、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D、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官吏不能世袭

10、(2016·海南)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

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11、秦朝之后两千多年的王朝帝国,“历代都用秦政法”。

这里的“秦政法”是指

A、“以法为教,以吏为师”B、专制皇权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焚书坑儒

12、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是 

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    B、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 

13、一位历史学家评价某制度是“皇权下的民主”、“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具有集体领导的性质”。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这一制度评说的是

A、秦朝三公九卿制 

B、唐朝三省六部制

C、宋朝二府三司制

D、明朝殿阁大学士

14、唐太宗时期,某年正月初三,忽报塞外敌人10万余众来犯中原,形势危急。

于是皇帝急召众大臣商议对策。

按制度规定其正确的运作程序(皇帝作用暂不考虑)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兵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兵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15、“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

今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

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

宋代这种情况突出反映了

A、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运行平稳

B、加强集权导致地方贫弱

C、加强君主专制影响行政效率

D、宋代实行三权分立制度

16、元初高鸣进谏:

“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

”元世祖采纳了此建议,在元朝设

A、行中书省

B、尚书省

C、中书省

D、门下省

17、“这一制度提供了这样一种保障,即政府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而非欧洲那样——为世袭权力所支配,故该制度不失为一种民主和平等的制度”。

该制度应是

A、郡县制

B、三省六部制

C、科举制

D、君主立宪制

18、(2016·全国Ⅱ)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

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19、(2016·江苏)“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

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

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

”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20、(2016·全国Ⅲ)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21、(2016·海南)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

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

C、确保皇位传承稳固D、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

2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是为了

①维护皇帝的权威   ②恩赐亲戚    ③巩固统一   ④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③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③④

23、(2016·全国Ⅰ)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

“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24、(2016·北京)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

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

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

此事发生在

A、汉长安B、唐长安C、宋汴梁D、元大都

25、下列措施中有利于限制地方割据势力的是 ①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③唐中期设节度使④宋太祖派文官做地方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6、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

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27、做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时代中央官职的“相”曾一度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其何时开始设置?

又在何时淡出历史舞台?

A、秦朝宋朝B、元朝明朝C、秦朝明朝D、秦朝清朝

28、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29、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说:

“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

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的上的大毛病。

”以下各项表述中,最能体现钱穆这一观点的是

A、秦朝创立皇帝制度和郡县制

B、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C、隋唐实行科举制度

D、清朝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置

30、夏曾佑认为:

“中国之有周人,犹泰西(泛指西方国家)之有希腊。

”他这样说的依据可能是

A、周和希腊政治制度相同

B、周和希腊分别奠定了中西文化的基础

C、东、西方文化同时形成

D、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

31、“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

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

‘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对此材料的理解,

正确的是

A、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C、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 D、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

32、(2016·全国Ⅱ)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公民大会。

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

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

A、公民大会形同虚设B、民众失去政治热情

C、参政是公民的义务D、政府丧失了民众信任

33、伯利克里时代,雅典通过的一项法律规定:

“对一切不相信现存宗教者和一切神明持不同见解者,立即治罪。

”根据这项规定,有些人遭到陪审法庭的审判。

这表明

A、雅典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B、雅典公民只尊奉神明的意志

C、雅典民主制不能保障言论自由D、伯利克里排斥“持不同见解者”

34、(2016·江苏)雅典将领阿里斯蒂德被公民大会陶片放逐后,仅过了两年多就被召回,因为波斯大军入侵,需要他参与作战。

打败波斯后,他得以重新任职,而指挥战争获得胜利的功臣地米斯托克利却被陶片放逐。

由此可见

A、多数人的意愿未必代表公平正义B、陶片放逐法是对将领去留的表决

C、直接民主导致了雅典的派系纷争D、主权在民容易导致城邦内部混乱

35、(2016·海南)公元前406年,雅典取得阿基纽西海战胜利,但也造成了数千士兵因船破沉没溺水身亡。

在随后的公民大会上,指挥这次战役的6位将军被指控救援不力,在没有听取6位将军个人申辩的情况下,就将他们判处死刑。

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公民大会掌握城邦司法权B、公民大会的决定具有至上权威

C、被告人没有法庭申辩权利D、军队与公民大会之间存在冲突

36、关于《十二铜表法》与《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比较,正确的是

①前者是习惯法,后者是成文法②前者是在平民的强烈要求下出现的,后者是统治阶级积极革新内政的结果③两者都是在罗马帝国时代制定的法律④罗马法以前者为开端,以后者为总结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④

37、(2016·全国Ⅰ)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

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

罗马法

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D、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38、(2016·天津)孟德斯鸠曾说:

“意大利各民族成为罗马的公民以后,每一个城市便表现了它自己的特色……既然人们不过是由于一种特殊的法律上的规定才成为罗马公民的……因此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

”在孟德斯鸠看来,更多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

A、加剧了罗马社会矛盾B、扩大了罗马统治基础

C、有利于罗马帝国统一D、导致罗马失去凝聚力

39、《权利法案》载: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对这一条文最准确的理解是

A.法律的权威高于国王的权威B.国王与议会共商国是成为一种制度

C.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D.议会权力超过国王,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40、汤因比曾这样评价一件史事:

“顺利地在旧瓶里装进了新酒,还不至于引起旧瓶爆炸。

”并认为:

“这可以说是一种宪法方面的胜利,这种胜利应该当作是一种惊人的技艺。

”汤因比评价的是

A.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B.美国联邦共和国的确立

C.法国共和制度战胜君主制度D.近代德国宪法与议会装饰下的皇帝专制

41、(2016·全国Ⅰ)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即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

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A.议会无权制约国王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内阁制已基本确立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42、(2016·浙江)20世纪初,英国首相阿斯奎斯说:

“我们现在有一个牢固确立了两百年的传统,即归根到底,王位的占有者接受其大臣的建议并据此行事。

”这一传统的确立,使一个以小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成为欧洲各国效仿的对象。

各国效仿的理由是

A.英国经济上的成就得益于其制度设计

B.殖民主义深刻影响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C.英国“光荣革命”宣告了欧洲新社会政治制度的诞生

D.英国启蒙思想奠定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政治的理论

43、(2016·江苏)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三个国会建设方案。

方案一(弗吉尼亚方案)

方案二(新泽西方案)

最终方案(康涅狄格方案)

设立一个按人口比例分配表决权的国会

设立一个各州无论大小有同等表决权的国会

设立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

最终方案的形成过程体现了

A.选举是民主原则的基本体现B.国会是代议政体的权力中枢

C.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D.分权是共和制度的关键措施

44、(2016·北京)在美国第一届联邦政府中,国务卿杰斐逊和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在内政外交等问题上出现严重分歧,他们的追随者之间随之发生冲突。

1796年大选中,选民因地域、职业和政治倾向的差异分裂成不同的集团。

这是美国一个重要制度的起源。

这一制度是

A.邦联制B.两党制C.议会制D.共和制

45、(2016·海南)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分参、众两院,参议院由各州议会分别选派两名参议员组成,众议院议员按人口比例由各州选民普选产生,每两年选举一次。

这些规定体现了

A.参议院代表少数人利益B.各州根据人口分享联邦权力

C.联邦制与共和制的原则D.众议院主导联邦的立法权力

46.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

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

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

这些规定体现的原则是

A.共和制B.联邦制C.分权制D.“权力制衡”

47.1787年费城会议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

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

这反映了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是

A.民主主义B.平等主义C.自由主义D.共和主义

48.美国历史学家弗格森在《美国革命(1763—1790)》中写道:

“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

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

”根据他的看法,创立美国联邦政府

A.背离了革命的原则B.强化了全国性政府的权力

C.忽视了对个人自由的保护D.维护了商人和农场主的利益

49.美国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不同点有

①政权的本质②国家元首的称谓和产生方式③政府与议会的关系④国家行政权力中心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50.1873年,法国某报纸刊登的一封读者来信写到:

“我们是工业家和土地所有者,需要秩序,并不喜欢共和政体。

但是,如果‘联合派’(属于君主派)获得胜利,那些现在还留在我们方面的大部分人将投入极端共和派的怀抱去了。

”这段话反映出当时在法国

A.政治局面错综复杂B.无产阶级建立了共和政体

C.“联合派”能带来社会安定D.共和派已获得政治上的绝对优势

51、(2016·全国Ⅲ)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

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

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

A.有利于政局稳定B.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

C.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D.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

52.按照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表中①②③④处应填写的内容依次是

项目

美国总统

法国总统

产生方式

选民间接选出

任期

四年

职权

行政权、创议法律权

与议会关系

与内阁共同对议会负责

A.普选方式、四年、行政权、对议会负责

B.国民议会间接选出、七年、行政权、不对议会负责

C.国民议会间接选出、四年、立法与行政权、对议会负责

D.普选方式、七年、立法与行政权、不对议会负责

53.有人认为德意志帝国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

下列说法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德意志皇帝主宰议会B.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

C.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权力机构D.德意志皇帝决定对外政策

54、(2016·海南)德国19世纪中期仍处于分裂状态.促成德国实现统一的人物是

A.马丁·路德B.俾斯麦C.加尔文D.歌德

55.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政体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政体相比,其特点是

①专制主义色彩浓厚②君主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③国王统而不治④首相对君主负责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56.下列法律文献颁布的先后顺序是①《德意志帝国宪法》②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③英国《权利法案》④美国联邦宪法

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③④②①D.④②①③

57.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1875年宪法的共同之处是

①理论基础是启蒙思想②规定的政体相同③是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法律总结④是资产阶级专政的立法保障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3

58.近代以来,英、美、法、德等国分别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其核心是

A.内阁行使行政权B.议会行使立法权

C.法院行使司法权D.政府首脑行使外交权

59.在近代西方国家机器的运行机制不断演变的进程中,英国1882年制定的关于议会议事程序的“普遍法规”规定:

议会开会的大部分时间应有政府成员参加。

1887~1889年,英国政府参加议会会议的次数占全部议会次数的84.5%。

美国在1885~1889年间,总统否决议案达324项。

这些现象最能说明

A.议会作用下降而政府权力扩大B.议会始终是国家的决策中心

C.议会对国家行政部门有监控权D.议会是国家最高的立法机构

60.“竹枪一杆,打得妻离子散,未闻枪声震天;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

”该对联反映的是

A.西方列强的侵华暴行B.烟草传人中国后的盛况

C.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危害D.西方列强在中国暴力殖民的情况

60.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奉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A.清朝统治者闻目塞听、愚昧无知B.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

C.中国社会自然经济居统治地位D.中国物产丰富,不必与外国交往

62.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清政府组织抵抗不力B.清政府奉行妥协退让政策

C.清政府的落后D.腐朽的封建主义无法与新兴的资本主义相抗衡

63、某些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家称鸦片战争为“通商战争”,认为这场战争是英国为维护正常贸易而进行的,这种观点

①是错误的,掩盖了战争的侵略性质②是正确的,认识到战争的实质③是为英国殖民者进行辩护④混淆了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64、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

你认为战胜国“不满意”是主要原因是

A、战争赔款太少B、外国商品滞销

C、清政府的抵制D、鸦片仍然不能输入

65.柳亚子在《题太平天国战史》诗中说:

“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漫天红。

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

”诗中的“煮豆燃萁”是指

A.金田起义B.天京变乱C.定都天京D.湘军攻陷天京

66.李大钊说:

“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段话指太平天国

A.没有实行宗教改革B.不能充分依靠群众

C.缺乏科学理论指导D.没有彻底的革命精神

67.“五四运动带着辛亥革命不曾有的姿态”,这种不曾有的姿态,主要指的是

A.有无产阶级先进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B.受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直接影响

C.具有彻底地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特点 D.工人阶级起了主力军的作用

68.慈禧太后在允签《辛丑条约》的上谕中说:

“今兹和约不侵我土地,不掠我人民,念友邦之见凉,疾愚暴之无知。

”所谓该条约“不侵我土地”的主要原因应在于

①列强已将中国领土瓜分完毕②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③清政府已变成列强在中国的统治工具④中外反动势力矛盾业已根除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69、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中建立了“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

西方列强获得这些特权开始于

A、1840年B、1843年C、1858年D、1860年

70、(2016·江苏)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

在这种思想的“组合”过程中,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的是

A.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B.基督教平等思想

C.《礼记·礼运》中“大同”思想D.“中体西用”思想

71、(2016·上海)当某条约的若干条款传出后,光绪皇帝发出“台湾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

”的哀叹,台籍京官及举人纷纷声言“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

”该条约应是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马关条约》

72、(2016·江苏)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年份

英国

日本

其他国家

1894

69.49

6.26

24.25

1900

62.99

11.20

25.81

1905

55.71

14.04

30.25

1910

50.89

16.14

32.97

1914

48.31

20.39

31.30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73、(2016·上海)右表中的内容摘自中国近代的一部论著,它应该是

A.魏源的《海国图志》B.严复的《天演论》

C.梁启超的《瓜分危言》D.孙中山的《建国方略》

74、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运动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

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

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于义和国运动的评价是

A、否定其排外主义B、赞扬其反侵略精神

C、既有赞扬又有否定D、全面赞扬与肯定

75、1853年,英国一家报纸曾登文指出:

“叛乱运动的最后成功将是敌视在中国的外国人的信号,我们的损失将是很大的。

我们的所得将是零。

①文中的叛乱是指太平天国运动②表明中外民族矛盾趋于缓和③暗示太平天国运动面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