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9课《水乡行》教学实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41196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2.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9课《水乡行》教学实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9课《水乡行》教学实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9课《水乡行》教学实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9课《水乡行》教学实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9课《水乡行》教学实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9课《水乡行》教学实录.docx

《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9课《水乡行》教学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9课《水乡行》教学实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9课《水乡行》教学实录.docx

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9课《水乡行》教学实录

《水乡行》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9课《水乡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主动积累优美词句。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想象,体会水乡优美的环境、宁静的气氛,感受独特的水乡风情和水乡人的勤劳,同时感受现代诗歌的音韵美、形式美,学习作者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江南水乡淳朴的民风和水乡人民的勤劳,体会作者对水乡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向往和热爱。

教学过程:

一、背诵激情,揭题简介作者。

师:

上课!

(学生有些紧张,班长没有喊“起立”。

老师(微微一笑):

咱们来个脑筋急转弯,好不好?

上课第一件事做什么?

(班长醒悟,急忙喊:

起立!

师生问好,学生中传来一阵笑声)

师:

真聪明!

今天坐在这里大家特别高兴,你们都想把自己美好的笑脸永远留在的记忆里,是吧?

现在就考考大家的记忆力——背几首诗词,好吗?

【面对突发事件,老师以幽默的方式予以化解,既避免了师生的尴尬,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投影出示《清平乐》,生背诵)

师:

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生:

这首诗写的是江南的景色。

师:

对。

不过,老师给你纠正一下,这不是一首诗,而是一首词。

词跟古诗的区别就在于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明白吗?

(生点头)

【关注每一个细节,教师的教学严谨、细致。

师:

这首词写的的确是江南的景色。

江南是个好地方啊,很多人都喜欢,有词为证:

(学生背诵《忆江南》)

师:

同学们发现没有,这些诗词中都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提到了一种事物,是什么?

生:

水!

师:

的确,(出示图片)江南是水的世界,这里河道纵横,云水相连,绿树红花,流水潺潺。

所以,这里又被称为“水乡”,诗人沙白曾经到江南体验生活,回来后便写下了一首小诗《水乡行》,你想一想:

这里的“行”是什么意思?

生:

“行”就是走的意思。

生:

“行”就是旅行、游玩的意思。

师:

今天我们就跟着诗人一起到江南走一走,看一看,去领略水乡的迷人风情,去感受水乡的诗情画意。

【以学生背诵古诗词入课,以图片展示揭示课题,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知识储备,激起学生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表象,使学生对水乡有了感性的认识,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本条理。

师:

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读读这首小诗,朗读时,请大家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语句读流利

(生练读)

师:

谁愿意把这首诗为大家读一遍?

注意读准字音。

(生读全文)

师:

读得很流畅,而且没有读错的字,好!

老师再给你提个建议,声音再——

生:

大一点。

师:

大家都感觉到了。

这么好的嗓音大家都想听得清楚些,好不好?

(生点头)

师:

下面再请这位同学读课文。

不过老师要给其他布置点任务啦。

什么任务呢?

(投影出示:

边听边思考:

这首诗描写了水乡的哪些景物?

读了这首诗后你有怎样的感受?

(生读全文,声音明显提高。

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

【对于学生的优点和缺点都要诚恳、具体地指出,并给予他们进步的机会。

师:

有进步!

现在谁能谈谈这首诗描写了水乡的哪些景物?

生:

写了稻田的景色。

师:

对。

写了稻田(板书)

生:

这首诗还描写了水乡的路。

师:

对。

还写了水乡的路(板书)

生:

还写了每户人家。

师:

每户人家?

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因为诗中写道“走近才见,几户人家住。

师:

对,是几户人家。

请同学们读读第三小节,看写了什么?

生:

写了水乡的门。

师(微笑):

水乡的门?

怎么讲?

生:

榴火自红,柳线舞;家家门前锁一副!

师:

哦。

家家门前锁一副,写的还是什么地方?

生:

家家。

生:

人家。

师:

联系课文的第一节的“进庄出庄”一把橹,我们可以把对“人家”的描写归纳为对水乡的“村庄”的描写。

(板书)

师:

现在我们知道这首诗按顺序写了水乡的路、水乡的村庄、水乡的稻田等地方的景色。

那么你读了这首诗之后,感觉怎样?

生:

我感觉水乡的景色挺美。

生:

我感觉水乡挺安静的。

生:

我感觉水乡很热闹。

生:

我感觉水乡跟我们这里完全不一样。

生:

我感觉水乡的人很热情。

……

师:

每个人读完一篇文章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尽管大家的感受不尽相同,但是看得出来,同学们都已被诗中所描绘的独特的水乡风情所吸引,下面我们就全身心投入到课文中,跟随作者去领略那迷人的水乡风韵。

(出示阅读提示)下面请同学们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这首诗,选择你喜欢的一节或几节,边读边想象,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的心情怎样?

再带着你的感情把它读给同学听。

(生自由读文)

【在理清文章条理的基础上,请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深入研读文本,符合阅读认知的规律。

三、深入研读,感悟诗情画意。

师:

谁愿意把你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为了交流方便,我们按顺序来读,好吗?

谁愿意读第一小节?

(一学生读第一节)

师:

读了这小节之后,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

水乡的路到处都是水和云。

师:

什么叫“水云铺”?

生:

水乡的路是用水和云彩铺成的。

师:

水和云彩铺成的路会是什么样子?

那会是怎样的画面?

生:

水上面倒映着云彩,人们进庄或者出庄都要划船。

生:

那里有许多的水围绕着小村庄,水倒映着天上的白云。

师:

他用了一个字,“白”云,你感觉是不是更美了?

生:

是的。

师:

你再说说。

生:

水乡的小河倒映着蓝天上的白云,小船在云彩上滑行。

师:

“小船在云彩上滑行”,多美妙的诗句啊!

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起享受这美好的画面。

这是一条水和云铺成的小路,路上会有什么?

生:

这里有潺潺的流水、蓝蓝的天空。

生:

这里有白白的云朵、青青的小草、各色鲜艳的小花……

师:

多美啊,这哪里是路啊,这简直就是一幅——

生:

优美的画卷。

师:

在这样的路上,划一艘小船,听橹声吱悠吱悠,水流哗啦哗啦,就像一只快乐的乡间小曲。

此时,我突然想起一句诗来——

生: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师:

就带着这样的感觉来读这个小节。

(生读,感情不太投入)

师:

你觉得美吗?

生:

不太美,表情不够。

师:

你能来个“美”的吗?

(生再读,仍不够理想)

师:

比刚才的同学有进步。

大家在读书的时候,眼前要有画面,耳畔要有声音,那样读出来才有味。

听老师读一遍,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范读)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

老师读得特别有感情。

师:

谢谢你的夸奖。

生:

我好像看到一个人吱吱悠悠地摇着撸,在小河上划船进庄。

生:

我好像听着一首优美的乐曲。

师:

谢谢大家的鼓励。

大家就像老师一样,边想画面,边读诗句,你能读得比我还出色。

(生自由练习)

师:

谁来读?

(指读、齐读第一小节)

【朗读不仅是一种读书方法,也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手段。

教师的适时范读有助于引领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文本。

师:

顺着这样一条富有诗意的路,我们进入水乡村庄。

那里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谁来读二、三节?

(一生读)

师:

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觉得该怎样读?

生:

我眼前出现了这样的画面:

满树都是渔网,渔网遮住了门,就好像门帘一样。

师:

说得好啊,就好像门帘一样,说明什么?

生:

说明那里的渔网很多。

师:

对呀,渔网很多。

你再读读这小节,还有哪些词句也在讲渔网多?

生:

渔网做门帘,挂“满”树。

师:

大家听出来了吗,她把一个字读得很重,想说明自己的意思,是哪个字?

生(齐):

满。

师:

给大伙说说?

生:

从这个“满”字我体会到,渔网很多,已经把树盖住了。

师:

可见渔网之多。

生:

这里只有几户人家,渔网就把树挂满了。

师:

大家听明白了吗,他的意思是说,人很少——

生(齐):

网很多。

师:

还有补充吗?

(生不解)

师:

听老师读,“走近才见,几户人家住”(故意重读“走近”),你怎么想?

生:

渔网已经遮住了房屋,只有走近了才能看到住户,可见渔网太多了。

师:

面对这么多的渔网,你能想象出什么样的画面?

师:

渔网做什么用的?

生:

捞鱼的。

师:

捞鱼的?

生:

网鱼的

师:

网鱼的?

生:

捕鱼的

师:

对,这样说才合适,渔网是捕鱼的工具。

你能想象捕鱼的情景吗?

生:

渔捞上来的时候,在渔网里直蹦。

师:

网里的鱼活蹦乱跳,多生动啊!

生:

渔民们捕到这么多鱼,个个都美滋滋地乐着。

生:

一张大网撒到河里,捞上来很多很多的鱼。

师:

几个同学每人想到了一个小画面。

我们把他们几个同学的画面拼接起来,一起想象渔民们捕鱼的画面。

师:

在微波粼粼的湖面上——

生:

渔民们驾着小船,撒下渔网。

鱼儿在渔网里活蹦乱跳,渔民的脸上挂满笑容,他们的歌声在广阔的原野上飘荡。

师:

说得真好!

你觉得这里的人们怎么样?

生:

这里的人们很幸福。

生:

这里的人很快乐。

生:

这里的人很勤劳。

生:

这里的人生活很饱满。

师:

生活不能说饱满,能换个词吗?

生:

生活很美满。

生:

生活很富足。

师:

这样说好。

就像同学们说的那样,水乡的人们生活美满、富足,他们辛勤劳作,幸福快乐。

我们就带着这样的感情来读这一节。

(一男一女两生读后,齐读该节)

【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这一部分的教学以文本为依托,以想象为手段,丰富了学生的表象,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师:

一种富足、快乐的生活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

我们再读第三节,这一节为我们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呢?

那个没回答过问题的男同学,你来。

生:

石榴花都开了,像火一样红;柳条在风的吹动下,翩翩起舞。

师:

多美呀!

用了个成语,翩翩起舞,真好听。

生:

柳条像一位跳舞的小姑娘,在舞中翩翩起舞,非常优美。

师:

不是在“舞”中翩翩起舞,应该是——

生:

在“风”中翩翩起舞。

师:

那个男同学想说什么?

生:

石榴花开了,红彤彤的,像着了火一样;柳条在微风中摇摆着柔软的身子,翩翩起舞。

师:

很有想象力。

不过我发现一个问题,刚才大家都说柳条怎么怎么样,而诗中用的是那个词?

生:

柳线。

师:

这是怎么回事?

生:

渔网像线一样。

师:

哦?

不对的。

你再说。

生:

柳条细得像线一样。

师:

那说明柳条非常——

生:

细。

师:

非常非常的——

生:

软。

师:

那你读的时候就要读出柳丝之细,之柔软;还要读出石榴花的红。

自己读读试试?

(生自由读,然后指读)

师:

我感觉,榴火不够红,柳线也没跳起舞。

你看,这一红一绿,一动一静,美吗?

谁再试试?

(一生读)

师:

不错,有进步。

那位男同学再来试试。

(一男生读,师发现不够韵味,便范读,生练读)

(一生举手)

师:

怎么了?

生:

老师,我有问题。

师:

请说。

生:

为什么是榴火自红,“自”是什么意思?

师(转向其他同学):

你们注意到了吗?

一男生:

老师,我能回答他这个问题。

“自红”就是自己红了。

师:

自己红了,不是别人染的,是吗?

(生笑)

师(转向提问的学生):

你叫什么名字?

生:

刘新。

师:

哦。

大家要向她学习,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

这的确是一个问题:

为什么叫榴火“自”红呢?

生:

那石榴花是自然红的。

师:

说得好,这石榴花不需要映衬,不需要点染,它就是那么红,那么艳,那么美。

红得像——

生:

红得像火。

生:

红得像霞光。

生:

红得像一团火。

师:

对,红得像一团火,象一团跳动的火!

石榴花开得怎么样?

生:

茂盛。

生:

漂亮。

生:

生机勃勃。

师:

你看,这个字多么值得大家研究啊。

谢谢你,刘新同学。

大家真的要向她学习,学什么?

生:

刘新

师:

“留心”什么?

生:

留心每一个字。

生:

留心每一个地方。

生:

留心观察。

生:

留心每一件事情

师:

对,留心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

师:

多好的名字。

谢谢你的爸爸妈妈给了你这样一个好名字。

【学生能自主提出问题,这应该是学习的最高境界;而老师巧妙地运用谐音,将对学生的鼓励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融为一体,更是妙趣横生,充分展现了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底和独具匠心的教学机智,这也应该是教的最高境界。

师:

我们再来读这一节,要读出石榴花的火红鲜艳,读出柳丝的柔美舞姿。

(生齐读)

师:

刚才我们游览了水乡村庄的景色,大家看,如果说满树的渔网让人感到单调的话,那么家家门前的石榴花,那翩翩起舞的柳丝,则让人感受到了勃勃生机。

多么独特的水乡村庄啊,宁静中透着繁忙,美丽中充满淳朴,谁来读读这两个小节,读出水乡村庄的宁静与美丽。

(指读,齐读)

师:

读到这里,受刘新的启发,我也有个问题:

为什么家家门前锁一副?

生:

因为人们都去捕鱼了。

生:

因为人们都去种田了。

师:

你怎么知道?

生:

因为“要找人,稻海深处。

一步步,踏停蛙鼓”。

师:

对,这就叫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

这小节讲的又是怎样的画面呢?

生:

我眼前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金黄的稻田里,青蛙呱呱地叫着。

师:

金黄的稻田,呱呱的蛙鸣,这叫有声——

生:

有色。

师:

多美啊。

还有吗?

(生无语)

师:

同学们注意到没有,诗中没有说稻田,而是说什么?

生:

稻海!

师(板书“稻海”):

怎么讲?

生:

形容稻田很大、很多。

生:

稻田面积很大,像一片海一样。

生:

稻子很多,像大海一样,一望无际。

师:

是吧?

一个“海”字,你要读出稻田的——

生:

一望无际。

师:

对,一望无际。

(出示图片)一望无垠的稻田,茫茫的,跟蓝天相接。

微风吹来,哗——哗——哗——就像海上的——

生:

波浪。

师:

所以人们称之为“稻海”。

走进稻海,看不到一个人,却听到了——

生:

青蛙的叫声。

师:

你怎么知道?

生:

我从“踏停蛙鼓”体会到了青蛙的叫声。

蛙鼓就是指青蛙的叫声。

师:

踏停蛙鼓,这是停了蛙鼓

生:

我从这里知道是人们踩到了青蛙,本来青蛙是在叫的,人们一踩,就不叫了。

(师生大笑)

师:

是吗?

踩到了青蛙还是这种叫声吗?

我佩服你的想象力,但你的想象是不合情理的。

“踏停蛙鼓”并不是踩了青蛙。

生:

我的理解是,人们的脚步只要停下来,就能听到青蛙的叫声。

师:

不停下来呢?

生:

人们的脚步声惊动了青蛙,他们就不叫了。

师:

现在,我就走进了稻海深处。

你们就是一只只小青蛙。

我走到这里,你怎么不出声了?

生笑:

不敢叫了。

师:

我到你这里了!

生:

我也不叫了。

师:

我走到哪里,哪里就停止了蛙鸣。

这就叫——

生:

一步步,踏停蛙鼓!

师:

不是踩了青蛙。

(师生笑)

师:

为何叫“蛙鼓”啊?

生:

因为青蛙叫声像鼓一样。

生:

因为青蛙叫声很大。

生:

因为青蛙很多。

生:

因为麦子丰收了,青蛙的叫声就像敲响了丰收的大鼓。

师:

哇,真有想象力。

只是不小心说错了一个字,不是麦子,而是——

生:

稻子。

(生笑)

师:

大家都知道,青蛙是益虫,青蛙多了,庄稼就长得好,稻子就能获得丰收。

所以一位诗人写过一句诗:

稻花香里说丰年——

生:

听取蛙声一片。

师:

是啊,叫声这么大,这位同学说是擂起了丰收的大鼓,要我说,它们一定在喊,喊什么呢?

生(齐):

丰收啦,丰收啦!

师:

那就请同学们带着这股丰收的高兴劲,来读这一节。

(一生读)

师:

你们听出高兴劲来了吗?

(出示画面)看,眼前是广阔的稻海;听,耳边是阵阵的蛙鸣;不,那不是蛙鸣,是人们欢庆丰收的锣鼓!

你再试试。

(指读)

师:

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

海不够大。

师:

那就再大一点。

(生再读,进步明显)

师:

大家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

【创设情境是诗歌教学的基本手段。

这节教学中,教师通过图片展示、语言渲染、课堂模仿等多种手段为学生创设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心悟其神。

师:

现在,我们已经游览了水乡的路,参观了水乡的村庄,探寻了水乡的田野。

这里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有红有绿,简直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不知不觉,夕阳西下,我们即将踏上归途,这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生:

蝉声住,水上起暮雾;儿童解缆送客,一手好橹。

师: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个没回答过问题的同学,你来试试。

生:

到了晚上,蝉停止了鸣叫,水面上起雾了。

儿童们解开缆绳,划起小船,送我们出庄回家。

师:

说得多好啊!

你怎么知道是晚上?

生:

因为水上起“暮”雾,“暮”就是晚上的意思。

师:

你看,他读书多仔细啊。

“起暮雾”会是什么样的景象?

生:

晚上,蝉声停止,湖面上飘起白茫茫的薄雾。

生:

晚上,湖面上起了雾,水汽缭绕,蒙蒙胧胧,飘飘渺渺,就像仙境一般。

师:

多美呀!

生:

从“一手好撸”我知道水乡的小孩划船的技术很高。

师:

记得诗的开头说的是“进庄出庄一把橹”,结尾是“儿童解缆送客,一手好撸!

”孩子尚能一手好撸,大人的划船技术自然更是了得。

谁能用夸赞的语气读最后一节?

(一生读,齐读)

四、回顾全文,整体感悟拓展。

师:

请大家看黑板。

刚才我们跟着诗人沙白游览了水乡的风情,这里的每个地方都是一幅活的画儿,它们连起来,就成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

生:

人在画中游。

师:

水乡之行,就是一次赏画之旅。

现在我们都坐在船上,即将离去,回头再看,心中不免升一种情感,那是什么?

生:

留恋

师:

请你带着喜爱与留恋之情,读一读整首诗。

(生练读)

师;请一名同学读一遍整首诗,老师给他配上音乐,其它同学闭上眼来欣赏。

(生配乐朗读全文,感情真挚。

师:

读得真美!

喜欢旅游的同学,有时间可以到江南水乡一游,去领略水乡的路,水乡的人,水乡的情!

五、布置作业

师:

这首诗就读到这里。

给同学们留点作业,请大家从中任选一题完成。

(投影出示,请学生读)

1、把《水乡行》改写成一篇小游记。

2、画一画水乡的图画。

3、积累描写景色的诗句

4、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到水乡一游,看看新农村建设中的水乡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