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3.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974106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36.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3.docx

《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3.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3.docx

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3

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3)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让文化抖落浮躁的尘埃

郭震海

   ①在一个宁静的黄昏,辞掉一切繁杂,找一个僻静之处,放松身心,读一篇好文,犹如品茗,酽香四溢,荡气回肠。

读完良久,心醉神往,掩卷静思,不得不承认,这一个个独立的文字,经过作家的召唤,排列成文,可以直抵心灵,喊醒灵魂。

   ②精神的贫血比饥饿更可怕,一个人一个时代莫不如此。

一篇好的作品,就是一座丰碑,可以千年不朽,万年犹新。

作为人类的“精神食粮”,文学一路记载着人类的生活轨迹,如一面镜子,映照着人类的灵魂,又如一把除尘的刷子,净化着人类的心灵。

然而,好作品不易得,能捧得一篇佳作是读者之幸,更是作者的至上荣耀。

   ③今天的文化场域,正迎来一个百花齐放的春天,也弥漫着功利浮躁之气。

有的人或沉浸于描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或以剪贴拼凑模仿为写作生存方式。

一些图书出版,拼的不是内容质量,而是“策划”和“包装”,只求在轰轰烈烈的氛围中赚足眼球和银两,图书的实际影响无人问津。

一些本该严肃认真的作品研讨会,也沾染上求名博利的风气,互相吹捧和宣传,忘记了研讨会的初衷和意义。

   ④“只有文化,才能让浮躁的社会和城市宁静下来。

”文化浮躁了,灵魂的困乏和焦虑谁来救赎?

急功近利不仅是对文化的伤害,更是对社会精神气质的污染。

如果说文化是治愈浮躁的良药,那么文学作为文化原野上的高峰,不仅不能浮躁,还应担当起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责任。

一位文艺界人士说:

“浮躁,本身就是一道障碍,只有克服,才能更好地向前。

”无论如何,一个作家不能忘了握笔书写的初衷,不能推脱肩上应有的道义担当。

   ⑤“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精益求精是优秀作家最基本的品质。

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所以才能“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柳青、赵树理等作家为了写一部好的作品,双脚时常沾满泥土,四季深入农村。

文学说到底就是参与,参与到人民的实践中去,走到人民的生活中去,好作品的种子才能萌发出来。

巴尔扎克说:

“生活是最过硬的。

”与生活隔离,还能写什么?

   ⑥拂去功利主义,抖落浮躁尘埃,创作确实是一项淡泊名利、远离喧嚣的心灵表达。

欲作文先做人,做人必先修心,因为文由心定、文起于心。

古人讲“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文如其人”“言由以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心之宽度决定文之高度,思想和境界决定文风和文路。

俯察古今中外,但凡名垂青史的文学大师,无不心怀万物、悲悯苍生。

   ⑦文字工作者,无疑是一项神圣光荣的职业。

写作不仅仅是记录和表达。

一篇好文扰如灌顶酸酬,足以让无力者有力、让蛮横者明理、让迷失者转向,也可以抚慰受伤的身心、洗涤蒙尘的心灵、唤醒沉睡的灵魂。

写作是一件苦劳之事。

一个真正的好作家,追求不一定多但一定很高,笔耕一生,若能孕沙成珠,留得一篇千古不朽的好文,可谓生之万幸,一生无憾。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12月24日04版,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①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本文第④⑥自然段画线句子主要采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

(1)成大事当养静气

(2)引出本文的论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作为道理论据证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3)①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了“静,则是一种精神之美、觉悟之美、灵动之美”的观点。

②道理论证,引用诸葛亮的话论证“静是内心修为的优雅展示”的观点。

(4)首先提出本文的论题:

“静”;接着从五个方面论述“静是什么”;最后点明本文的中心论点“成大事当养静气”。

【解析】【分析】

(1)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概括。

要通过阅读全文,找到关键性的语句进行分析,比如标题“让文化抖落浮躁的尘埃”“只有文化,才能让浮躁的社会和城市宁静下来”“拂去功利主义,抖落浮躁尘埃”等句,即可概括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成大事当养静气。

(2)考查语段的作用。

一问考查的是第①自然段,那么就要考虑这一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

结构上:

引出论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内容上:

作为道理论据证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这也是在考查材料与观点的关系问题。

(3)考查论证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

“如果说文化是治愈浮躁的良药,那么文学作为文化原野上的高峰”这是运用了典型的比喻论证;“古人讲‘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文如其人’‘言由以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运用的是道理论证。

在答作用时要考虑对每段的观点句的论证或对中心论点的论证。

(4)考查论证思路。

首先提出论题,然后论述“静是什么”,最后点明本文的中心论点。

要通过阅读全文后,抓住点明结构思路的语言标志。

考生要学会抓住关键词句(语言标志)和段落准确提取和归纳答题信息。

议论文的文体特征鲜明,语言表达规范,因而在表达上呈现一定的规律。

故答案为:

(1)成大事当养静气

(2)引出本文的论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作为道理论据证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3)①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了“静,则是一种精神之美、觉悟之美、灵动之美”的观点。

②道理论证,引用诸葛亮的话论证“静是内心修为的优雅展示”的观点。

(4)首先提出本文的论题:

“静”;接着从五个方面论述“静是什么”;最后点明本文的中心论点“成大事当养静气”。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需抓住与文章结构有关的符号或关键词,还要加上一些显示议论文特征的词语来概括。

答题格式为:

首先运用了什么论据或提出了什么分论点,然后再用什么论据论证论点,最后再次论证论点(补充论点)或得出什么结论。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话糙理会糙

   ①有句话叫“话糙理不糙”,意思是,有些话即使听起来不怎么中听、雅观,但是道理却很正确,很耐人寻味。

这句话乍一听起来颇有些“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意思,事实上是这样吗?

   ②古人云:

“言为心声”。

“口者,心之门户也。

”口与心,就好比是苗与根的关系,苗全坏了,根又能好到哪里?

   ③佛经上说:

“嘴巴不好的人,心再好也不能算作是一个好人。

”意思是嘴上不留口德,内心或许也丧失了道德。

《庄子·人间世》中也有这样一句话:

“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则几乎全。

”可见,惟有自己多留口德,才会播种美德。

惟有我们心存善念,好言淙淙如温泉,若是要嘴尖皮厚,霜刀雪剑势必伤人颜面。

让别人颜面扫地,别人轻则把你扫地出门,重则把你忌恨在心,这样的忌恨就如同一个小炸弹,终究有一天会炸伤彼此的心灵。

   ④有位富家子弟终日烦恼,因为自己没有信仰,就去拜见一位禅师,禅师在静修,小徒弟就把富家子弟拦在了外面。

富家子弟悻悻地说:

“我每月供奉给你们庙里这么多香火钱,你们的衣食住行都靠我来养,见见你们师傅却这么难!

”听到外面的争吵声,禅师让小徒弟放行了。

富家子弟进了禅师的门就直抒胸臆:

“我不快乐,我不知道自己的信仰在何方?

”禅师笑曰:

“不要再找信仰了,先找找你口中的修养再说吧。

等你口中有修养了,信仰自然也就回来了……”

   ⑤小时候,常听老年人念起这样的顺口溜:

“嘴巴不好,良心长草;嘴巴嚼舌,居心叵测;嘴巴不饶,误解如牢;嘴巴刻薄,心地瘫瘸。

”仔细想想,这些话虽然来自乡间,却蕴含着朴素的哲学。

   ⑥话锋如笔锋,谈笑间,都记录在别人心灵的纸张上,譬如同样是拒绝人,若是你话锋太过尖锐,就有可能戳破别人的心灵,留下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痛,甚至会伤害你的形象。

若是你从容幽默,谈吐优雅,则可能让人如沐春风。

   ⑦不要光顾着自己嘴上说得欢,要小心别人气得心头冒青烟;不要光顾着自己口无遮拦,要防止别人早已怨气泛滥;不要老想着自己的嘴巴是出于“好”的出发点,殊不知别人的忍耐力早已到了终点站;不能老想着自己一吐为快,不想着别人心里早已“反酸”。

   ⑧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说一句好听的话,就可能有一千句甚至更多的良言跟进,世间的事很多就如此,你以良言予他人,他人会以真心来报你。

说一句不好听的话,就需要一千句甚至更多句的好话去圆,但世间的很多事,如同一面镜子,一旦摔破了,就再也难以复原。

所以,切莫口无遮拦,弄不好就会丢份砸碗,切莫言语潦草,弄不好你会惹来一身烦恼。

   ⑨奉劝诸君,口蜜心也蜜,切莫逞一时口舌之快,因为这可能让你背负一辈子言语之祸的债。

⑩话糙理会糙,各位要记牢。

(作者:

李丹崖。

有删改)

(1)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从第⑧段中任选一种论证方法,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其表达作用。

(3)请简要分析②—④段的论证思路。

(4)下面的材料放在第几段后面最合适?

请说明理由。

著名作家钱钟书先生曾这样婉拒过一位想拜见他的美国记者:

“如果你吃了一个好鸡蛋,你会一定要见见那只下了这只鸡蛋的母鸡吗?

【答案】

(1)话糙理会糙。

(2)示例一:

对比论证。

用说一句好听的话和说一句不好听的话的后果作对比,突出论证了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的观点。

示例二:

比喻论证。

把世间很多事比作摔破后难以复原的镜子,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恶语伤人六月寒的观点。

(3)第②段提出言为心声的观点,阐述了口与言的关系;第③段从道理上论证了上述观点;第④段则举例论证了上述观点。

(4)第⑥段。

因为材料写的是钱钟书婉拒记者采访的事,与第⑥段阐述的观点“同样是拒绝人,若是你从容幽默,谈吐优雅,则可能让人如沐春风”相一致。

【解析】【分析】

(1)学生明确论点的要求应满足三点:

作者的观点、明确的判断、完整的句子。

学会在文章中找出和概括符合观点的句子。

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

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整体感知文本,进行归纳总结。

(2)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以及作用是议论文常考的题型。

解答此类题型,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的来分析论证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者文段的分论点来分析作用即可。

如:

比喻论证。

把世间很多事比作摔破后难以复原的镜子,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恶语伤人六月寒的观点。

(3)学生了解议论文中论据的类型以及论据证明论点的作用,分析时,结合具体语境来阐述论据所起的具体作用。

答题方法:

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

这里第②段提出言为心声的观点,阐述了口与言的关系;第③段从道理上论证了上述观点;第④段则举例论证了上述观点。

(4)学生所举事例或道理必须具有典型性,概括性,针对性,这是补充论据的三个特点。

能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

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类型答题要点二个方面:

①明确论据类型;②具体分析作用。

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无论是与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所以,材料放在第⑥段,论证了从容幽默,谈吐优雅,则可能让人如沐春风。

故答案为:

(1)话糙理会糙。

(2)示例一:

对比论证。

用说一句好听的话和说一句不好听的话的后果作对比,突出论证了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的观点。

示例二:

比喻论证。

把世间很多事比作摔破后难以复原的镜子,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恶语伤人六月寒的观点。

(3)第②段提出言为心声的观点,阐述了口与言的关系;第③段从道理上论证了上述观点;第④段则举例论证了上述观点。

(4)第⑥段。

因为材料写的是钱钟书婉拒记者采访的事,与第⑥段阐述的观点“同样是拒绝人,若是你从容幽默,谈吐优雅,则可能让人如沐春风”相一致。

【点评】本题考查选取论据证明论点的能力。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选用事实论据要注意:

①必须具有典型性。

古今中外的都可以。

是大多数人所知道的,最起码是登过报纸上过电视的。

②最好具有新颖性。

③论据的表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