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40184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63.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历史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历史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历史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历史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 1.docx

《历史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 1.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 1.docx

历史1

24.南北朝时“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户不满千,二郡分领”,为此隋唐将州、郡、县三级改并为州、县二级。

这一变化意在C

A.鼓励人口增殖B.打击豪强势力

C.提高行政效率D.扩大地方权力

25.唐代开元年间至五代宋初,全国各道州置县共计120个,其中北方只有20县,而南方达100县之多。

出现该状况的主要因素是A

A.江南的经济地位显著上升B.南方较北方疆域更加辽阔

C.南方割据势力比北方严重D.中央政府对北方管理失控

26.唐中期以前,“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

唐后期进士及第的陈会父亲是贩酒为业,常修、顾云等人都是湖北盐商子弟。

这反映出A

A.经济发展冲击四民秩序B.科举不限制入仕者身份

C.南方经济的影响力上升D.统治者采取了重商政策

27.宋代地方司法机构每年春二月初一到九月三十日,停止审理民间的上诉案件,十月初一后,始行受理。

这表明宋代B

A.司法管理失控B.重视农务不妨农时

C.社会秩序井然D.基层司法人才不足

28.宋临安城居民中,官吏人数约占23%;工商业者约占30%;从事文教事业的生员、教谕还有各行业艺人约占10%。

这表明当时D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城市坊市界限打破

C.传统政治结构瓦解D.市民社会特征明显

29.据考证,两宋进士出身平民家庭的约占50%,明清进士出身平民家庭约43%。

这反映了B

A.明清文化下移趋势终止B.宋至明清社会阶层流动大

C.明清平民家庭数量减少D.宋以后门第观念又趋加强

30.关于皇位继承问题,乾隆认为“不可不立储,而尤不可显立储”,确立了有清一代不拘嫡长、秘密立储的制度。

这一做法C

A.终结了嫡长子继承惯例B.实现了儒家圣君贤相治国理念

C.促进了集权政体的完善D.导致了皇权交接时的剧烈震荡

31.雅典公民是一个建立在家族身份和财产资格至上的荣誉称号。

伯里克利本人就曾颁布过一条法令,规定公民只限于那些能确证其父母双方都是雅典后裔的人。

据此说明雅典公民制度D

A.保障了贵族特权B.强调天赋人权

C.实现了内部平等D.注重血缘系统

32.公元前399年,陪审团第一轮投票以280票对220票判苏格拉底有罪。

经苏格拉底“辩护”,第二轮投票以360票对140票判处死刑,其罪名是“不敬旧神”和“腐蚀青年思想”。

这说明雅典A

A.民主精神贯穿司法过程B.缺失权力制约机制

C.依据客观事实定罪D.人文精神名存实亡

33.罗马法告示认为,没有主人准许,对他人奴隶的鞭打、虐待,构成侵辱罪。

这反映了罗马D

A.尊重奴隶人格B.形成天赋人权精神

C.反对严刑峻法D.重视保护公民私产

34.1521年,德意志帝国皇帝执行教皇谕令判处马丁·路德死刑,但马丁·路德却一直受到德意志邦国萨克森王国的保护。

这反映出B

A.世俗王权已经高于教权B.德意志的民族意识激发

C.“先定论”得到君主支持D.宗教改革局限于社会上层

35.印刷出版业曾是英国国王的特权,1597年议会第一次提交取消该特权的法案,直至1695年该项特权被最终废除。

该项特权的废除D

A.体现了自由主义政策B.形成了“王在议会”局面

C.反映了宗教改革成果D.见证了议会权力的上升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13世纪英国政府颁布了第一批圈地法令,但此后200多年间,圈地运动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15世纪圈地运动大规模发展,16、17世纪进一步高涨,18和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有关法案,共批准圈占269万公顷共耕地和公有地。

1876年英国议会颁布法令禁止圈地,至此圈地运动结束。

自始至终,运动基本上是在法律框架下进行,并不是一场少数人单方面为达目标不择手段的运动。

也只有这样才能解释,英国社会为何经历了所谓“吃人”的圈地运动,却没有发生大规模动荡,而是相对平稳地进入了新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

圈地运动引发了英国社会的深刻变革,如马克思说:

“英国处理各种传统的农业关系,要算世界上最革命的国家了。

——据沈汉《英国土地制度史》

材料二

1644年顺治颁布圈地令,将旗人在关外的圈地推进到关内。

所谓圈地指两骑携绳奔驰,不管有主、无主、官员、百姓之地,绳索之内“田主登时逐出,室中所有,皆其有也”。

部分地主或农民被迫投充到八旗庄园成为世袭奴隶、农奴,或流亡他乡。

康熙二十四年(1685)在广大人民包括官员、缙绅反对和斗争下,大规模的圈地停止。

圈地后形成的每个庄园,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基本上可以脱离市场而存在。

政府规定圈地不准私自买卖,但到中期八旗子弟便已开始私自典卖。

——摘编自《中国经济史汇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清王朝圈占土地的特点。

(12分)

英国:

①历时长;②过程受国际、国内形势和经济发展状况影响;③在法律框架下进行;④具有客观进步性,带来社会深刻变化。

清王朝:

①伴随王朝更替、战争进行;②从关外到关内;③带有强制性、掠夺性和落后性。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国圈占土地的不同影响。

(13分)

英国:

①促进农业革命,建立起资本主义大农业;②促进城镇化;③为工业革命准备了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原料、资金等条件;④牺牲了农民的利益;⑤加快了立法进程。

清王朝:

①导致人地矛盾突出,激化了社会矛盾;②强化了自然经济;③助长了统治集团(或八旗子弟)的不思进取。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表1

时间

中国

外国

14~15世纪

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等30余国进行官方贸易。

废除丞相制度。

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佛罗伦萨200余家纺织工场雇佣3万余名工人。

16世纪

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法”改革。

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

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

汤显祖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姆雷特》。

17世纪

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方推崇,成为显学。

茶叶大量输往欧洲。

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

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郑成功收复台湾。

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

英国早期移民乘“五月花号”到达北美。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表1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示例1.古登堡——人类走向光明的使者

古登堡印刷机的使用使大量的印刷成为可能,从而奠定了人类文化加快传播的技术基础。

在西方,因为有了印刷机文化的产生于传播加速了进程,使西方社会顺利走出中世纪走向了近代的历史进程。

首先是文艺复兴在人文领域掀起巨浪,莎士比亚戏剧搬上舞台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精神领域;继而影响了自然科学革命,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动摇上帝存在的物质基础。

在东方,印刷机传入中国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1596年《本草纲目》刊刻成功;后来,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也得到刊刻发行;朱子学东传日本成为显学。

传统中华文明进入鼎盛和总结时期。

因此,古登堡的印刷机也为传统中华经典的保存和传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古登堡印刷机对东西方文明影响看,古登堡堪称人类光明的使者。

示例2.交流与融合是人类文明多样化的重要途径

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发现”了新世界,“真正意义的世界历史成为可能”。

继而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地球是圆的”有了实证的地理学基础。

伴随着殖民者的世界贸易活动,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中国的优质手工产品受到世界各族人民的青睐,于是茶叶大量输往欧洲,丝绸、瓷器等输往世界各地。

让世界各国见识了传统的“中国制造”的风采,当然,也使得大量的美洲白银流入中国,一同进来的还有解决中国人温饱问题的美洲玉米、番薯、土豆和花生。

中国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出来,人口激增,清代社会进入繁荣时期。

新航路开辟之后,文明交流与融合的加快使得东西方沿着自己固有的模式加快发展。

因此,各地各国民族性加强了,文明的多样性也得到巩固。

示例3.大国崛起的机遇与祖国统一的启迪

1600年,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建立,开始了英国人以国家武力为背景的对外扩张与殖民掠夺的历史。

1620年,“五月花号”船载着一百多英国人到达美洲。

这些宗教徒和殖民者订立了“五月花号公约”,开始了建立“理想社会”的实践。

进入十七世纪下半叶,英国人打败荷兰,荷兰走向衰落。

从此,英国人开始征服整个世界建立“日不落”帝国的征程。

在这样的背景下,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驱逐了荷兰殖民者,统治台湾38年之久的荷兰殖民政权结束。

台湾回到中国人怀抱,开始了开发与建设的新历史时期。

英联邦帝国的崛起是国家武力支持下的商业殖民活动的产物,英国的崛起的重要历史机遇是荷兰商业模式的衰落。

英国凭借军事胜利乘机要求荷兰接受利于他的《航海条例》,从而占据海上航行霸权。

后来经过与法国的长期争夺,五大洲各地均有殖民地的的“日不落帝国”形成,开始了长达两百多年的英国时代。

郑成功收复台湾,赢得了民族英雄的美誉。

后来清朝康熙年间设立台湾府,台湾回归中央政府管理,成为清朝时期祖国统一的重要的一环。

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

台湾的地理空间决定了它的不独立性,孤悬海外期间必定会寻找大国靠山。

这可以为今天的祖国统一问题的解决提供重要的历史启示:

清朝时期因荷兰衰败而回归,今天解决台湾问题更需巧妙运作,一是坚持在外交上台湾问题是国际建交的原则问题,二是在美国衰落或者外交困境时乘机而为。

示例4.论题:

14-17世纪中外交流及影响(2分)

14-15世纪,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

哥伦布到达美洲,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文明开始汇合交融。

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美洲农作物由此传人中国。

利玛窦到达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17世纪,由于对中国丝织品瓷器等需求,西方殖民者从美洲掠夺的白银流向中国。

英国在印度和北美殖民扩张;荷兰侵占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

中国的朱子学说在日本成为显学,影响很大。

(8分)

综上所述,中外交流推动了世界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发展,但西方新航路开辟后进行的早期殖民扩张也给亚非拉等地带来了灾难和破坏(2分)

44.[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汉初地方行政组织的设置上基本上沿袭了秦朝制度。

分封制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后人评论刘邦分封时说:

“盖人情习见前世封建故事,不得遽而易之也”。

分封下,王国必须奉行中央政令,主要官员太傅和丞相由中央派遣;诸侯王和郡守都无发兵权,调动军队须有皇帝的铜虎符和竹使节。

分封制赋予了王国较大的经济特权和自主权,调动了各王国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吕后擅权时,齐王刘襄和琅琊王刘泽发兵讨伐、平定了吕氏势力。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初地方治理变革的特点。

(6分)

①郡国并存;②继承周制和秦制;③中央对王国政治军事控制强,经济控制弱。

(每点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初地方治理变革的影响。

(9分)

①稳定了汉初局势,巩固了刘氏政权;②恢复了经济;③潜伏王国势力膨胀后挑战中央的危机。

(每点3分)

45.[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一战爆发以来,协约国一方兵力损失惨重,面临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

为了让更多的欧洲人从工业劳动中解放出来到前线参战,英法将目光投向中国廉价又丰富的人力资源。

1917年中国宣布参战后,大批组织劳工输出,从1916年5月到一战结束的1918年11月,相继有十四万华工远赴欧洲。

按约定,赴欧华工以工代兵,并不参战,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法招华工多被安排到军工、冶金、化工、建筑等行业。

英招华工则几乎被投放到前线,从事挖掘战壕、修筑工事、野战救护、掩埋尸体、清扫地雷、筑路架桥、解运粮草、装卸给养等工作。

在1917年8月中国对德宣战后,法招华工也开始被派往前线,负责运送弹药、修缮工事。

在欧洲战场上,华工超强的吃苦耐劳精神给西方人留下深刻印象。

一份来自1918年英国陆军部报告评价中国劳工是所有外国劳工中最优秀的。

——摘编自杨成屹《中国劳工:

被遗忘在欧洲的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大量招募华工的主要原因。

(6分)

①协约国面临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②中国人力资源廉价丰富;③中国采用以工代兵形式参加协约国对德宣战。

(每点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华工赴欧的历史影响。

(9分)

①缓解协约国的人力资源危机,支援了协约国后方的工业生产;②为协约国前线的军事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服务保障;③为中国赢得战胜国地位作出巨大贡献和牺牲。

(每点3分)

46.[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他(朱熹)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他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

他编著《小学集注》,旨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

他编著《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方面的习惯,都提出了道德性的行为规范,例如:

——穿衣:

要颈紧、腰紧、脚紧:

——说话:

凡为人子弟必须低声下气,语言详缓:

——读书:

要端正身体面对书籍,详缓看字:

——饮食:

在长辈面前,必须轻嚼缓咽,不可闻饮食之声。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概括朱熹对儒学发展的贡献。

(6分)

①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②用理学解释四书,将“三纲五常”列为道德规范;③

规范儿童的日常行为。

(每点2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朱熹的思想。

(9分)

积极作用:

①有利于维护君主统治,适应了专制统治者的需要;

②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教育发展、陶冶人们情操。

消极作用: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等级秩序,压制、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

(每点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