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docx
《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docx(10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
新世纪教育徐老师
认识物理
一、物理学研究的内容:
现象、规律及产生原因。
包括:
声、光、热、电、力等。
分别概括知识点、举例子,并说明中考的重点难点。
二、物理学的特点
1、有趣2、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3、和现实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学科
三、如何学好物理: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⑴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举例:
人—声带振动;风—空气振动;下雨刷刷声—液体振动;风吹树叶振动、电线振动发出声音;蚊子翅膀振动;敲鼓—鼓面振动;弹琴—琴弦振动;婵—腹部发生器;鸟—鸣管等等。
青蛙的发音器官为声带。
有些雄蛙口角的两边还有能鼓起来振动的外声囊,声囊产生共鸣,使蛙的歌声雄伟、洪亮雨后,汇成一片大合唱,有一定规律,有领唱、合唱、齐唱、伴唱等多种形式,能吸引较多的雌蛙前来。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而发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其中的“声”分别是由气体、液体和固体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
⑵声音的产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②“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传播并存在。
③振动一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人不一定能听到。
⑶声音的保存:
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发出和原声相同的声音。
声音记录的分类:
1、机械振动:
唱片(唱针振动)2、磁记录:
磁带3、光记录:
光盘、DVD
二、声音的传播
⑴声源:
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又叫发声体。
⑵介质:
能传播声音的物质。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举例子气体、液体、固体作为介质的例子。
①介质分类:
气体、液体、固体 (固体传声效果好,能量损失少,举例子)②真空不能传声
⑶声波:
声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介质的振动。
三、声速:
⑴定义:
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表示声音传播的快慢。
单位:
米每秒、千米每小时1m/s=3.6km/hm·s-1
计算公式:
v=s/ts=vtt=s/v
⑵影响声速大小的因素:
①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一般情况下,声速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
特殊:
软木
②声速还受到温度的影响。
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控制变量法)
15摄氏度的空气,340m/s0—331,25—346
当空气中不同区域的温度有区别时,声音的传播路线总是向着低温方向的,如上面的温度低,声音就向上传播,此时,低处的声音,高出容易听到。
四、声音的反射
⑴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
山谷回音、回音壁、余音绕梁。
⑵听到回声的条件:
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
s=vt=340m/s*1/2*0.1s=17m
⑶回声传播的时间低于0.1s,反射回来的声音只能使原声加强,使得原声听起来更加深厚、有力。
这就是所说的“拢音”。
⑷回声的应用:
“回声测距”、测海底深度、山崖间距离、回声定位。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一、听到声音的过程
发声体(声源)振动产生声音→介质传播声音→感知声音
二、感知声音的方式
1、耳传导
(1)耳的构造:
耳廓—收集声波,鼓膜—引起振动,听小骨—传递振动,
听觉神经—传递信号
(2)耳传导的过程:
外界声音→鼓膜→听小骨及其它组织→听觉神经→大脑
传导性耳聋—可治愈(贝多芬)神经性耳聋—不可治愈
(3)耳传导的实质:
气体传声
2、骨传导
(1)骨传导过程:
头骨、颌骨→听觉神经→大脑(贝多芬利用骨传导继续创作)
(2)实质:
固定传声
三、双耳效应
⑴作用:
判定声源的位置
⑵产生原因:
声源到两耳距离不同,声音到达两耳的时刻、强弱、特征不同。
(3)应用:
立体声
第三节声音的特性
一、音调
1、物理意义:
表示声音的高低。
音调高:
尖、细、脆;音调低:
粗、沉、闷
老牛:
低沉(音调低、响度大)蚊子:
尖细(音调高、响度小)
2、音调高低的影响因素:
发声体振动的快慢。
探究音调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的关系
(观察)物理量(改变)影响因素
教材演示实验:
振动幅度不变,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伸出桌面长,振动慢,音调低;伸出桌边短,振动快,音调高。
结论:
发声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频率越高
3、频率
(1)定义:
发声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
单位:
赫兹简称赫HZ1HZ=1次/秒
(2)物理意义:
表示振动快慢。
快→高,慢→低。
(3)比较方法:
相同时间,比较振动的次数;
振动相同次数,比较时间。
(4)人的听觉频率范围:
20HZ—20000HZ人的发声频率:
85HZ—1100HZ
(5)超声波:
频率高于20000HZ次声波:
频率低于20HZ
大象的语言声音、地震、火山喷发、海啸、台风都伴随次声波产生。
次声的特点:
来源广,传播远,穿透力强,破坏性强。
弦的长短
4、探究:
弦乐器的音调高低的影响因素弦的粗细
观察弦的松紧控制变量法
弦的材料
控制变量:
(1)使用条件:
一个物理量受多因素影响
(2)使用方法:
改变要探究的影响因素;控制其他的影响因素;观察物理量的变化。
物理学中的研究方法:
观察、实验、对比(比较)、转换(转化)→有因果关系、归纳、推理、类比(无因果关系,但有相似性质)、控制变量、(理想)模型、等效替代。
科学探究的步骤:
提出问题→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和论证→评估和交流
二、响度
1、物理意义:
表示声音的大小、强弱。
2、影响因素:
发声体振动幅度(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
(1)探究实验:
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教材演示实验
结论:
发声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2)其他影响因素(听者)到发声体的距离
减小声音的分散应用:
喇叭、听诊器
三、音色
1、物理意义:
声音的特色、品质
2、影响因素:
发声体的材料、结构
示波器:
显示声波振动的特点。
四、响度和音调的区别:
⑴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它只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响度指声音的大小,它与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距离有关。
⑵音调和响度是根本不同的两个特征,音调高的声音不一定响度大,反之亦然。
如老牛和蚊子发出的声音。
思考:
用录音机录下自己的声音,自己听起来不像自己的声音,别人听起来和自己说话的声音没什么区别,为什么?
提示:
因为录音机录下的是说话人通过空气传来的声音,别人平时听到的也是通过空气传来的,所以别人认为是说话人的声音;而我们听自己发出的声音,主要是通过“骨传导”的方式来传递的,由于空气和骨头是不同的介质,两种声音的音色不同,听起来感觉也就不一样了。
五、乐器的分类
1、打击乐器:
鼓、锣(鼓皮紧、音调高,击鼓力量大,响度大。
)
2、弦乐器:
二胡、小提琴、钢琴、吉他等。
(材料、长度、松紧、粗心影响音调)
3、管乐器:
长笛、箫等。
(空气柱振动发声,空气柱长短改变音调)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噪声的界定
①从物理学角度:
由发声体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
②从环境保护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二、乐音和噪音的区别:
(了解)
①从物理学角度:
乐音即好听、悦耳的声音,是由发声体有规则的振动发出的声音;噪音即嘈杂、刺耳的声音,是由发声体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②通过示波器观察波形:
噪声是杂乱无章的无规则的波形,而乐音是规则的波形。
③从环境保护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音。
三、噪声强弱的等级及危害
⑴等级单位:
分贝(符号:
dB)
0dB:
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40dB:
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70dB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90dB以上:
听力受到严重影响,神经衰弱,头疼;150dB:
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
为了保护听力:
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
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不能超过50dB。
(2)危害:
心理、生理、物理。
“隐形杀手”
四、减弱噪声的途径:
位置:
①在声源处减弱 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③在人耳处减弱
措施:
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举例:
捂住耳朵、戴防噪声耳罩、关闭门窗、摩托车的消声器(多孔,吸收噪声,声音的反射)、城市道路旁的隔声板、栽花种树、给声源加罩。
第五节声的利用
一、利用声音传递信息
应用:
回声定位(声音的反射)、用于医学(B超等)、
声呐原理(利用声呐测海深探测鱼群位置)
蝙蝠靠超声波探测障碍和发现昆虫
二、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1、利用声波清洗精细机械
2、利用声波除掉结石
3、超声波加湿器
回音壁:
声音的反射
圜丘:
利用回声。
第二章光现象
第一节光的传播
一、光源
1、定义:
本身能发光的物体(月亮不是光源,反射的太阳光)(珠宝不是光源)
太阳、火把、油灯、蜡烛、电灯、恒星、萤火虫、灯笼鱼、水母
2、分类
天然光源:
太阳、水母、萤火虫、恒星
人造光源:
蜡烛、霓虹灯、白炽灯、手电筒、电视机屏幕
冷光源:
物体发光时,温度并不比环境温度高,利用化学能、电能、生物能激发的光源。
例:
萤火虫、霓虹灯等
热光源:
利用热能激发的光源。
例如:
白炽灯在高温时热辐射发光,90%转化为热能,10%转化为光能。
注意:
不是根据灯具外壳的温度定义冷热光源,外壳温度只能说明散热措施的优劣。
二、光的传播
1、探究:
光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
结论:
光可在真空和透明的介质中(固液气)传播。
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探究:
光是如何传播的。
结论: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光线发生偏折。
3、光线:
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
研究方法:
理想模型。
注意:
光线是为了描述光的传播特征而虚拟的,不是实际存在的。
4、光学常识:
A.看到物体的条件:
有来自于被观察物体的光进入观察者的眼中。
B.进入观察者眼中的光越多,物体越亮。
C.双眼定位:
逆着进入眼中的光沿直线看过去。
5、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及现象:
激光准直、射击瞄准、列队看齐、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坐井观天,所见甚小
A:
小孔成像
(1)成倒立的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
(2)小孔成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与物体的形状相似。
物体大小
(3)探究小孔成像大小的影响因素物体到小孔的距离
控制变量改变观察小孔到光屏(像)的距离
像的大小与距离有关,光源到小孔的距离一定时,光屏到小孔的距离越大,像越大,反之越小,小孔到光屏的距离一定时,光源到小孔的距离越大,像越小,反之越大;物距大于像距,像比物小,物距小于像距,像比物大。
B:
影子:
光线在传播过程中,在不透明物体后方有一个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叫影子。
夜晚,人走向路灯并远离路灯的过程中,影子先变短后变长。
影子长度的计算。
C:
日食:
当月球转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并且在同一直线上时,月球就挡住了射向地球的太阳光,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在地球上形成一片阴影的现象。
D:
月食:
当地球转到月球和太阳之间,并且在同一直线上时,地球就挡住了射向月球的太阳光,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在阴影部分的月球则不能反射太阳光,就形成了月食。
三、光速
1、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真空中最大。
(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2、在真空中大约是3×108m/s,在水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的速度约为真空中光速的2/3。
3、由于光的速度比声的速度快得多,打雷下雨时,雷声和闪电是同时进行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4、光年:
光在一年中所走过的路程。
1光年=9.46×1012Km
第二节光的反射
一、光的反射现象
1、定义:
光在两种物介的表面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介质中传播的现象。
2、现象:
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都是光的反射现象。
二、光的反射规律
1、反射名词AO:
入射光线
BO:
反射光线
O:
入射点、反射点
法线:
过入射点与镜面垂直的线。
(ON)
入射角:
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AON)
反射角:
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BON)
2、探究:
光反射的规律
(1)实验目的:
A.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的位置关系;B.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2)光反射规律: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同面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局在法线两侧;法线居中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两角相等
注意:
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光的反射的光路图的画法;旋转问题。
3、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三、光的反射的种类
1、镜面反射
(1)发生条件:
表面光滑(平整)
(2)特点:
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也平行。
2、漫反射
(1)发生条件:
表面粗糙、凹凸不平。
(2)特点:
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向各个方向(四面八方)
3、反射刺眼条件:
入射光线强;
发生镜面反射;
人眼要在反射光线的传播方向上。
4、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四、
反射光线角变化的规律1、镜面不动,入射光线改变角A,反射光线也变化角A;
2、入射光线不动,镜面改变角A,反射光线也变化角2A.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一、平面镜的作用
1、改变光路:
潜望镜、自行车尾灯(给学生绘图、说明原理)
2、成像
二、探究实验
1、实验目的:
平面镜所成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关系;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
2、研究方法:
观察、比较、等效替代。
(关键:
找到像确定像的位置)
3、器材
A.透明的玻璃板替代平面镜:
玻璃板既能成像,又能透光,便于观察像的位置。
B.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选用另一只未点燃的相同的蜡烛)目的:
比较像和物体的大小关系。
C.刻度尺测量目的,是比较像与物体到镜面距离的关系。
D白纸
4、操作A.玻璃板竖直放置(与桌面垂直)B.点燃一只蜡烛
C.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与前面的像完全重合
实验中,怎样移动蜡烛都不能和像重合,原因可能是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
5、实验表格
实验次数
物体到镜面的距离(CM)
像到镜面的距离(CM)
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1
6.2
6.0
相同
2
10
10.2
相同
3
15
15.1
相同
实验表格的设计原则:
1)、体现实验中应该测量、计算、观察的目标;
2)、体现研究方法、实验步骤。
6、结论: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到镜面距离相等,像与物体大小相同。
三、平面镜成像特点
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体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平面镜;
4、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
拓展实像和虚像区别:
既能用眼睛观察,又能够呈现在光屏上,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叫实像;只能用眼睛观察,而不能在光屏上呈现,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而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像叫虚像。
虚像也可直接观察。
四、平面镜成像原理及作图
1、原理:
光的反射
2、作图方法:
对称法(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
原理法: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像点。
看到平面镜中虚像的条件:
有来自于被观察物体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中。
五、球面镜(光路可逆)
1、凸面镜(作图)
(1)作用:
反射面是凸面,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2)成像:
正立缩小的虚像
(3)应用:
扩大视野。
如摩托车、汽车等的观后镜、街道拐角处的反光镜。
2、凹面镜
(1)作用:
反射面是凹面,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平行光线经凹面镜反射后会聚于凹面镜的焦点;
从焦点射向凹面镜的光线反射后成为平行光线。
(2)应用:
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反光装置;大型反射式望远镜物镜、耳医用的额镜。
六、平面镜成像和小孔成像的区别(AB代替)
1、平面镜成正立的虚像,小孔成倒立的实像
2、平面镜成的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小孔成的像和物到小孔的距离不一定相等
3、平面镜成的像和物体等大,小孔成的像的大小则根据屏幕距小孔距离的远近而变化
4、平面镜是反射成像,小孔是光的直线传播成像。
第四节光的折射
一、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理解:
当光从一种透明物质射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在两种物质的分界面上,光的传播方向要发生改变,其中一部分光线发生反射,同时还有一部分光进入另一种物质里而发生折射,即光线在分界面上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然后再沿直线传播,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
二、光的折射规律
1、规律
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同面
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法线居中
3)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空气中角大
4)光垂直射入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5)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6)光路是可逆的。
2、光折射的原因:
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1)光从传播速度大的介质中斜射入速度小的介质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2)光从传播速度小的介质中斜射入速度大的介质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光线在里面的夹角最大。
ɑ气体﹥ɑ液体﹥ɑ固体
三、光的折射成虚像
1、人看鱼的原理(虚像是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两个图
2、鱼看人的原理
画图
四、光的折射现象
海市蜃楼、潭清疑水浅、渔民叉鱼、放入水杯中的筷子看上去折断了、钢笔错位、在水上看岸上的物体看到的是变高的虚像,岸上看水中的物体看到的也是变高的虚像。
五、光反射和折射的异同点:
⑴相同点:
①当光传播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时,一般要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
②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都与对应的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③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都与对应的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位于法线的同侧。
④反射角和折射角都随对应的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随它的减小而减小。
⑤光在反射和折射时光路都是可逆的。
⑵不同点
①反射光线对应的入射光线在同种介质中;折射光线对应的入射光线在不同种介质中
②反射角始终等于对应的入射角;而折射角对应的入射角一般不相等(问:
什么时候相等?
)
③反射可在任何表面都发生;折射只有在透明的介质中发生
④反射是在物体的表面发生;折射是光进入介质中发生。
第五节光的色散
一、光的色散
1、定义:
太阳光被三棱镜分解成各种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
2、色散现象说明:
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复合而成的。
波长减小,波长越短偏折程度越大。
3、现象:
彩虹、钻石、肥皂泡、光盘上的彩色光带。
彩虹是太阳光传播中被空气中的水滴色散而产生的。
二、色光的混合
1、色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
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
红+绿+蓝=白电视、电影都是根据色光三原色所制成。
2、颜料三原色:
红、黃、蓝
颜料的三原色混合成黑色,绘画時用三原色就可调出大部分色彩。
3、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规律也不同
三、物体的颜色——视觉
1、影响因素物体本身的颜色
光的颜色
2、有色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光决定的
有色不透明物体只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
有色不透明物体只吸收与它颜色不同的光。
3、有色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有色透明物体只透过与它颜色相同的光;
有色透明物体只吸收与它颜色不同的光。
4、黑色物体吸收各种颜色的光;白色物体反射各种颜色的光。
第六节看不见的光
一、光谱:
把棱镜分解的太阳光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起来,就构成了光谱。
都是可见光波长减小
二、红外线(红光之外,不可见光)
1、红外线与温度的关系
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一切物体都在不停的发射红外线)
吸收的红外线越多,物体温度越高。
2、红外线的特性
1)热作用强:
红外线烤箱、浴室暖灯、烤漆、红外线夜视仪、红外线快速测温仪、热谱图诊断疾病。
2)穿透云雾的能力强:
红外遥感。
(遥控器)
三、紫外线(紫光之外,不可见光)
高温物体如:
太阳、弧光灯和其它炽热的物体发出的光中都有紫外线。
1、紫外线的特性
1)化学作用强:
使照相底片感光
2)生理作用:
使人体合成维生素D、灭菌
3)使荧光物质发光——荧光效应
用于防伪——验钞机
4)用于摄影
过多的紫外线照射会使皮肤粗糙,甚至引起皮肤癌,阳光中的紫外线大部分被臭氧层吸收,要保护臭氧层。
四、光的散射与雾灯
1、光的散射现象(波长较短的光容易被散射)
天空明亮、蓝色原因:
大气对阳光中波长较短的蓝色散射较多
晚霞红色原因:
傍晚的阳光要穿过厚厚的大气层,蓝光、紫光大部分被散射掉了,剩下红光、橙光射入我们眼睛。
2、实质:
光的反射(折射)。
波长较短的光易折射
3、雾灯为什么用黄光?
波长长的光(红、黄、绿)不容易被空气散射,有较强的穿透作用,让远处的人看到,人眼对红光的敏感程度不如黄光、绿光,绿色表示可以安全通行,所以最终选择黄光。
图: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第一节透镜
一、认识两种透镜
1、凸透镜
1)构造:
中间厚,边缘薄。
2)作用:
对光线起会聚作用
2、凹透镜
1)构造:
中间薄,边缘厚。
2)作用:
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二、几个概念
1)主光轴:
最简单的透镜两个表面都是球面的一部分,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叫透镜的主光轴
2)光心:
薄透镜的中心叫透镜的光心,经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3)焦点:
透镜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或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成一点。
用F表示作图
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凹透镜有两个虚焦点。
4)焦距:
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用f表示)
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正对太阳光,光屏上最小最亮的光斑,测量。
凸透镜的凸起程度越大,对光的偏折能力越强,焦距越短。
三、通过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括号内的为凹透镜):
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经过焦点(或反向延长线经过焦点),⑵通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方向,
⑶经过焦点(或延长线经过焦点)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
作图:
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
一、照相机
①原理:
照相机的前面有一个镜头,镜头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线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缩小的、倒立的实像。
镜头——凸透镜——成像
胶卷——光屏——承像
②应用:
调节调焦环,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
拍摄近的景物时,镜头往前伸,离胶片远一些;拍摄远的景物时,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一些;调焦环上刻有数字,表示拍摄的景物到镜头的距离。
③照相时,胶片曝光要适当,曝光过度,洗出的相片发白;曝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