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区南片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38600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73.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城区南片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东城区南片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东城区南片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东城区南片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东城区南片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城区南片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东城区南片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城区南片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城区南片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东城区南片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4-2015学年北京市东城区(南片)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一、单选题:

共25题

1.下列图片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发展的是

A.B.

C.D.

2.要论证古代中国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可以利用的材料是

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B.“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C.“依军功行田宅”D.“除井田,民得买卖”

3.长江流域取代黄河流域,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经济中心大约是在

A.两晋时期B.唐宋时期C.两宋之际D.明清之际

4.“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

到了元代,丝、棉、麻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

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的大力推广B.棉花成为经济作物C.商品经济的发展D.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5.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主要包括

①“工商食官”②坊市界限被打破③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④商帮形成

A.③④B.②③C.①②D.①④

6.据统计,自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西班牙从美洲横越太平洋,经菲律宾运到中国的白银占新大陆白银产量的3/4,这表明当时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B.中国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C.中国政府取消重农抑商政策D.中国和西班牙垄断了世界贸易

7.《共产党宣言》中指出:

“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

”对材料中的“新天地”的理解正确的是

A.开辟了通向美洲、非洲的航路B.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C.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D.资产阶级开始了殖民扩张

8.英国的黑奴贸易通常以“三角贸易”的形式进行。

在下图的“三角贸易”示意图中,③处的商品应为

A.茶、丝B.工业产品C.黑奴、象牙D.原棉、烟草

9.下列现象最早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是

A.贵族和下层人民同坐一列火车出行B.巴黎博览会用电灯来照明

C.14岁的小安妮在一家纺织厂做工D.曼彻斯特港口的轮船正准备远航

10.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主要表现在

A.外商在中国投资建厂B.大量洋货涌入中国

C.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D.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11.观察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的分布图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洋务企业逐渐转化为民族企业

B.洋务企业和民族企业都是官办企业

C.从地域上反映了民族企业受到洋务企业的刺激和影响

D.民族企业在与洋务企业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12.1913年至1920年,全国新设面粉厂47个。

1915年至1920年,中国面粉出超量由0.2895万吨增至17.2485万吨,增加了59倍以上。

中国面粉业得到巨大发展的国际因素是

A.列强增加了对中国产品的需求

B.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

C.实业救国热潮的推动

D.中国成为一战的胜利国

13.1909年,有竹枝词这样写道:

“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

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皆为当时报纸名称)。

”这一描述表明

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14.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新风尚的是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B.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C.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筒洋袜短脚裤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15.下图是苏俄(联)的粮食曲线变化图,其中导致1921—1925年粮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宣布退出一战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新经济政策D.斯大林体制

16.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措施是

A.整顿财政金融B.调整工业生产C.调节农业生产D.实行以工代赈

17.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与以往的根本不同主要表现在

A.福利种类繁多

B.福利政策提高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C.福利政策扩大了国家财政支出

D.福利由单纯的救济变为公民的社会权利

18.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下放企业管理权②大规模种植玉米

③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④实施“加速发展战略”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9.下图是中国某一时期的宣传画,它反映了

A.人民生产积极性高涨

B.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C.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

D.违背客观自然规律

20.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现代企业制度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

21.1984年,邓小平说:

“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

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

”下列选项中符合这一指示精神的是

①海南②广州③长江三角洲④天津

A.②④B.②③C.③④D.①②

22.人们对时间的掌握有这样的说法:

50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代看墙上(挂钟),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上(BP机、手机)。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人们的生活习惯不断变化B.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C.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很快D.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23.支撑战后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是

①世界银行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③欧洲经济共同体④关贸总协定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24.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后,荷兰首相说:

“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一个令人满意和充满希望的时刻。

”之所以如此说,主要是因为《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签订意味着

A.欧元正式启用

B.欧盟成员国不断增多

C.开启欧洲一体化自下而上的进程

D.由经济合作扩大到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

25.有专家指出:

“西方是经济全球化最大的赢家,第三世界却可悲地扮演着输家的角色。

”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经济全球化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和谐发展B.第三世界必须抵制全球化

C.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的贫富分化D.西方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转嫁经济危机

二、综合题:

共3题

26.融入世界与国家经济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

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费兰克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宋代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的主要表现。

材料二

(2)上图中的漫画反映了清朝的什么经济政策?

结合所学说明实行该经济政策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材料三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

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邓小平文选》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及取得的成就。

27.世界市场与社会进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00年至1763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是从1500年以前时代的地区孤立主义到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的过渡时期。

——斯塔夫里阿诺斯

(1)请用史实简要证明上述观点。

材料二“工业革命催化了国际分工,资本以其魔力无穷的巨掌将全世界卷入商品流通的大潮中,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成为世界性的,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共产党宣言》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3)有学者认为,“世界市场对世界经济来说是推动,对欧美来说是利益,对亚非拉来说是灾难和机遇”。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对上述观点的理解。

28.改革、创新与社会进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3年,罗斯福总统大刀阔斧地对金融、工业、农业等方面进行改革,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为失业者、儿童、老人、残疾人提供社会救济。

政府推行“以工代赈”,投资兴办田纳西河流域改造等公共工程,雇用了数百万人,使中下层民众收入提高。

新政推动美国经济逐步走出低谷。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作用。

材料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大事记

年代

主要内容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对内改革的重大决策

1980年

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

1982年

中共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观点

1983年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

1987年

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1992年

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并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2)依据材料二,归纳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材料三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3)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参考答案

1.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

A项是原始农业使用的骨耜,B项是隋唐时期的曲辕犁,D项是东汉时期的犁耕法,均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

C项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铁农具,标志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符合题意。

2.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故答案为D。

A项是土地国有制,B项是西周时期的井田制,C项是商鞅变法中的奖励军功,均与题意不符,排除。

3.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都南迁后,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长江流域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心,故答案为C。

A、B、D三项均与史实不符,排除。

4.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元代的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使江苏的松江在元明时期迅速崛起,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

到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故答案为D。

A项与史实不符,B、C两项均无法体现棉花的重要性,排除。

5.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

“工商食官”是西周时期的政策,①错误;坊市界限被打破是在宋朝,②错误。

明清时期,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形成,③④正确。

故答案为A。

6.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之一,由于西方大量购买中国的商品,因此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故B项正确。

明清时期继续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

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没有垄断世界贸易,故D项错误。

7.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大量财富流入欧洲,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故答案为C。

A项仅是路线,不是影响,排除;B、D两项无法体现“新”的特点,均排除。

8.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

A项是西方国家与中国贸易的商品,不涉及“三角贸易”,排除。

工业产品属于①的商品,B项排除。

黑奴、象牙属于②的商品,C项排除。

原棉和烟草属于③的商品,故答案为D。

9.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两次工业革命。

火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故A项错误。

电力的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B项正确。

纺织厂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生产形式,故C项错误。

轮船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D项错误。

10.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主要经济结构是小农经济。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纺”与“织”分离,“耕”与“织”分离,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故答案为D。

A项是在《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出现的,排除。

B项是次要表现,排除。

C项在鸦片战争前就已出现,排除。

11.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洋务企业是清政府的官办企业,并未转化为民族企业,故A项错误。

民族企业是私人投资创办的企业,不是官办企业,故B项错误。

分析图片信息可知,民族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地区分布大部分是相同的,可见洋务企业对民族企业的创办起了诱导作用,故C项正确。

民族企业与洋务企业的竞争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12.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915年至1920年正值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增加了对中国一些轻工业品的需求,促使民族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故答案为A。

B项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关,故排除;C、D两项属于国内因素,不属于国际因素,均排除。

13.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发展。

由材料信息“能教民智渐开通”可知,报纸有利于启迪人们的思想,肯定了报纸的教化功能,故C项正确。

A项中“根本动力”的表述过于绝对化,B、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排除。

14.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A项是民国初年婚俗的变化,C项是服饰的变化,D项是人们打扮方面的变化,都体现出思想的进步,与题目要求不符,排除。

B项仍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风气,符合题目要求。

故答案为B。

15.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俄(联)的经济政策。

苏俄宣布退出一战是在1917年,且与粮食产量无关,故A项错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粮食产量下降,与材料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

1921—1925年,苏俄(联)政府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在农业上征收粮食税,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符合材料信息,故C项正确。

斯大林体制下,实行农业集体化,为工业生产提供资金和原料,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16.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

经济大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是生产的相对过剩,因此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措施是采取国家干预的方法,对工业生产进行调整,故答案为B。

A、C、D三项都不是核心措施,均排除。

17.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二战前的社会福利政策主要是针对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问题,推行“以工代赈”,并对老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而二战后的社会福利政策则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故答案为D。

A、B、C三项都是战后发达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表现,但不是根本不同,均排除。

18.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实施“加速发展战略”是在20世纪80年代,这与赫鲁晓夫执政的时间不符,排除含④的选项,故答案为A。

19.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宣传画反映出当时存在着浮夸风,这应是“大跃进”运动的情景。

“大跃进”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使得国民经济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故A、C两项错误,D项正确。

“大炼钢铁”运动使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故B项错误。

20.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1992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答案为A。

21.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的对外开放。

海南属于经济特区,长江三角洲属于沿海经济开放区,故①③错误,答案为A。

22.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从材料信息可知,人们对时间的掌握呈现出逐步发展的态势,这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直接关系,故答案为B。

A、C、D三项都不是对材料的主要反映,均排除。

23.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

故答案为A。

24.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欧元正式启用是在200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欧盟成立于1993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欧元的诞生,使得欧洲一体化成为自下而上的进程,故C项错误。

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签署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故D项正确。

25.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故A项错误。

面对经济全球化,第三世界的国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故B项错误。

第三世界的国家由于经济基础较差、技术水平低等原因,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和被动的地位,故C项正确。

西方国家转嫁经济危机与材料信息无关,故D项错误。

26.

(1)工业化:

制瓷业和纺织业发展。

商业化:

宋代的市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出现草市,海外贸易发展兴盛。

货币化:

北宋交子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

城市化:

出现了汴京等大都会。

(2)经济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

影响:

中国逐渐脱离世界发展潮流,失去拓展海外市场和推进本国工业化的契机;使中国落后于世界,陷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3)原因: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客观要求;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观需要。

成就:

形成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西部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2001年加入WTO。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和现代中国的对外开放。

(1)问,结合宋代经济发展的概况,分别从宋代的手工业发展、市场的繁荣、纸币的出现、东京等城市的发展等进行回答。

(2)问,根据漫画中的文字内容分析出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从中国与世界潮流的背离的角度回答出影响。

第(3)问,依据材料信息,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归纳出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成就可结合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加入WTO进行概括。

27.

(1)新航路开辟沟通了欧洲、美洲、非洲、亚洲之间的直接联系,世界由孤立隔绝开始走向联系和统一;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为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的建立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2)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世界:

进一步加强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的相互联系。

欧美: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世界贸易中心;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世界市场,进一步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亚非拉:

是灾难,导致亚非拉的贫穷落后;客观上接受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1)问,根据材料提示的时间“1500年至1763年”,结合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的影响进行分析。

(2)问,根据教材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第(3)问,分别从世界市场对世界、对欧美、对亚非拉三个方面阐述不同的影响。

28.

(1)特点:

涉及范围广、领域宽;社会救济与提供就业相结合;政府干预。

作用: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复苏。

(注:

促使美国最终没有走上法西斯道路也可)

(2)逐步推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或:

一边实践一边摸索);先农村后城市;先经济后政治。

(3)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都是经济调整的手段,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各国应从国情出发,充分利用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制定或调整相应的经济政策,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和现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1)问,依据材料中的罗斯福新政在社会福利方面的具体措施,概括出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作用可从罗斯福新政对政治、经济方面的作用回答。

(2)问,分析图表中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从改革的步骤、领域、顺序等方面概括出特点。

第(3)问,理解材料信息中的观点,从计划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改革与国情的关系等角度加以阐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