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例文颐和园集体备课教学设计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38417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例文颐和园集体备课教学设计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例文颐和园集体备课教学设计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例文颐和园集体备课教学设计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例文颐和园集体备课教学设计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例文颐和园集体备课教学设计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例文颐和园集体备课教学设计1.docx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例文颐和园集体备课教学设计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例文颐和园集体备课教学设计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例文颐和园集体备课教学设计1.docx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例文颐和园集体备课教学设计1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例文:

颐和园集体备课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和掌握生字新词,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的语言;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初步掌握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方法:

阅读、直观课件欣赏、想象、感悟

教学准备:

课件、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学生课前的预习及查找资料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导入。

1、幻灯片出示文中三幅图,问: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儿的景物?

2、揭题:

(板书:

18颐和园)指导书写“颐”左边有一个小口。

3、导入:

颐和园建在哪里?

看图画上各画了什么?

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初读课文,播放课件,感受景物美。

1、生自读课文,思考:

颐和园写了哪些景点?

你最喜欢哪里,想想理由。

3、交流自读情况:

①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怎么知道的?

首尾两段都直接写到颐和园的美,这种写法叫什么?

(首尾呼应)有感情地齐读首尾两段。

②交流自己喜欢的景点,说明理由。

(教师相机出示相关的图片、课件,带领学生去领略美景,并选择一两个自然段读,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

③学生欣赏完课件后谈谈感受。

(板书:

美、大)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路,领悟结构美。

1、自读第2——5自然段,交流课后讨论题: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①请同学们用“——”画出表现游览顺序的语句。

②讨论交流,指句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

(板书: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2、学生动手画画旅游示意图,说说为什么这么画。

说说教材中三幅图各对应的段落。

3、再读这些过渡句,抓住动词,领悟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

四、齐读全文,整体感知,指导分段。

齐读全文,提示学生:

文章是按先总后分再总的方法写的,因此我们可以给课文分成三大段。

五、精读课文,品析景物特点,感受语言美。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

作者来到长廊,抓住长廊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

作者又是怎么观察长廊的呢?

(2)长廊有什么特点呢?

从哪些句子知道?

(板书:

长、美)

(3)出示图片和句子,体会描写方法。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这句从哪些词看出长廊的长?

用上了什么说明方法?

(列数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提问:

观看图片说说画上有哪些内容?

“几千幅画没有哪两面三刀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

体现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辉煌和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

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提问:

这句写什么?

从哪些词看出?

(“栽满、谢、开”看出长廊两旁花木众多、鲜花常开、景色宜人的特点,从侧面看出长廊的美。

)“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点明了长廊的位置在昆明湖的右边。

(4)有感情地齐读全段,按提示分层。

先写怎样来到长廊,从外部整体介绍长廊的长;从内部介绍长廊的美;讲长廊两旁鲜花常开。

(第一层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句。

(5)总结写法,提出自学要求:

我们这段是按先读全段整体感知;再说说景物的特点;结合有关图景和语句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点从不同角度观察,并采用不同的描写方法;最后按顺序来分层来学习的。

下面我们也按学习这段的方法来自学以下3段的内容。

2、再读课文,思考各景物的特点,说说它们美在哪里,用上了什么描写方法。

(一)交流学习“万寿山”部分(第3、4自然段):

(1)说说景物特点,找出最能体现景物美的句子。

万寿山脚下:

佛香阁高(耸立)

(抬头一看)雄伟壮丽(八角宝塔形三层闪闪发光)

排云殿大、多(一排排)

金碧辉煌

(向下望)树丛葱郁……

登上万寿山:

(正前面)昆明湖静、绿(像……像……)

(向东远眺)城楼白塔古老

(2)重点交流: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也可让学生讨论:

把“滑”字换成“划”字好不好?

(3)利用课件带领大家去欣赏万寿山的美景。

(二)交流学习“昆明湖”的部分(第5自然段)。

(1)在昆明湖畔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

(2)作者重点描写了什么景物?

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

(板书:

桥洞多石柱多小狮子多、姿态不一)

(3)想象“姿态不一”的小狮子会是怎么样的?

说明了什么?

(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4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昆明湖上的美景。

(5课件再次展示昆明湖上的美丽风光。

六、总结全文,学以致用。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脉络清晰,首尾呼应,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记叙的。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采用了不同的描写方法,为我们再现了三处景点的美丽景色值得我们学习。

其实,我们的家乡也有很多的风景名胜,大家也去游一游,用上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用上生动的句子写下来。

阅读理解

2.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善意的谎言

  每周一次,我总到附近一间小小的理发院去吹洗头发,两个师傅负责设计发型,一个小学徒专门抓洗头发。

老实说,我很同情那个瘦小的学徒,看得出她很想学发型设计,但由于工作繁琐,加上两位师傅态度冷淡,她只能默默地在肥皂泡沫中消磨她可怜的青春。

然后,有一天,机会忽然来了,新年前的一个月,两个师傅要求加薪不遂,一起辞职,老板娘一时请不到人,除了亲自上阵外,还给小学徒进行“速成训练”,另外再请个小工负责抓洗头发。

小学徒升级后,战战兢兢的,颇没自信。

而许多老顾客也绝迹不来了,生意顿时冷落下来。

小学徒忧心忡忡,老板娘脸如黑锅。

  我把这一切看在眼里,一天,踏入店内,特地指定小学徒为我吹头发,小学徒受宠若惊,拿着吹风筒的手微微发抖。

卷吹梳弄一小时后,朝镜一望,哎呀,那发型硬邦邦的,好似戴了一顶不和时宜的帽子。

小学徒侍立一旁,脸如那僵硬的发型,巴巴地望着我。

我赶快露了个笑容,说:

“这个发型真不错,谢谢你!

”小学徒的额头舒展开了,笑嘻嘻地把我送出了小店。

  再去理发店时,依然指定由她来吹饰。

她面带微笑,双手灵活地卷弄梳理,极有韵致。

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我惊讶极了!

真诚地说:

“你梳得实在是好哩!

”小学徒她脸若鲜花,灿然生辉。

(选自《成功励志经典 似水年华》,延边人民出版社)

(1)“不和时宜”中的错别字是________,应该是________;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

(2)下列文中的句子,属于比喻句的有(    )(多选题)

A. 小学徒忧心忡忡,老板娘脸如黑锅。

 

B. 卷吹梳弄一小时后,朝镜一望,哎呀,那发型硬邦邦的,好似戴了一顶不和时宜的帽子。

C. 小学徒侍立一旁,脸如那僵硬的发型,巴巴地望着我。

D. 小学徒她脸若鲜花,灿然生辉。

(3)小学徒先后两次为“我”吹头发,表情和手的动作区别很大,用文中的词填空,两次的区别:

①第一次表情:

________,手:

________;

②第二次表情:

________,手:

________。

(4)通过小学徒前后两次为“我”吹头发的区别,可以看到“我”“善意的谎言”给小学徒带来了________,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我”是一个________的人。

(5)从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

【答案】

(1)和;合;指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

也指不合世俗风尚

(2)A,B,C,D

(3)受宠若惊;微微发抖;面带微笑;灵活地卷弄梳理,极有韵致

(4)自信心;善良

(5)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在无形中帮助别人,让善良开花结果,自己也会收获善良的果实。

【解析】【分析】

(1)本题因字音相同而写错别字,和应该是合。

意思是指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

也指不合世俗风尚

(2)根据比喻的定义进行判断。

比喻:

即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之间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3)本题可以从“我把这一切看在眼里,一天,踏入店内,特地指定小学徒为我吹头发,小学徒受宠若惊,拿着吹风筒的手微微发抖。

她面带微笑,双手灵活地卷弄梳理,极有韵致。

”这两句话中找到答案。

(4)仔细阅读文章,根据题意找到相关语句进行理解。

(5)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解答。

故答案为:

⑴和;合;指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

也指不合世俗风尚;⑵ABCD;⑶①受宠若惊;微微发抖;②面带微笑;灵活地卷弄梳理,极有韵致;⑷自信心;善;⑸示例:

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在无形中帮助别人,让善良开花结果,自己也会收获善良的果实。

【点评】

(1)做题时可以从汉字的音,行、义三方面入手。

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

结合词义理解字形是最好的方法。

(2)本题考查的是比喻手法的理解。

首先要明确不同修辞手法的定义,再结合句子进行判断。

(3)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筛选能力。

做题时要根据题意并结合语段内容进行筛选。

(4)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及文中形象的分析能力。

解答本题,要认真阅读文章,找出文中形象描写的相关句子,分析其特点。

(5)本题主要对文章的阅读感悟。

做题时要根据文章的主旨进行理解。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生命的价值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中的男孩儿,常常悲观地问院长:

“像我这样没有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

   院长总是笑而不答。

   有一天,院长交给男孩儿一块石头,说:

“明天早上,你拿着这块石头到市场去卖,但不是‘真卖’。

记住,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儿蹲在市场角落,意外地有好多人要向他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愈出愈高。

回到院里,男孩儿兴奋地向院长报告。

院长笑笑,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

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

   最后,院长叫男孩儿把石头拿到宝石市场上去展示。

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更由于男孩儿怎么都不卖,竞被传扬成“稀世珍宝”。

   男孩儿兴冲冲地捧着这块石头回到孤儿院,将这一切禀报院长。

院长望着男孩儿,徐徐说道:

“生命的价值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就会有不同的意义。

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惜售而提升了它的价值,被说成稀世珍宝。

你不就像这块石头一样?

只要自己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

(1)请写出本文的六要素。

时间:

________

地点:

________

人物:

________

起因:

________

经过:

________

结果:

________

(2)第2自然段中划线的字“总”与上文哪个词相照应?

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3)第5自然段中的“竟”能否去掉?

为什么?

(4)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答案】

(1)有一天;孤儿院;男孩儿、院长;男孩儿总是悲观地问院长他的生命的价值;院长叫男孩儿把一块石头拿到不同的市场上去“卖”,结果石头的价钱越涨越高;男孩儿认识到了生命的意义在于珍惜

(2)“总”与“常常”相照应。

男孩儿不|止一次地问,说明他对人生没有信心!

(3)不能。

“竞”字突出了石头被传扬成“稀世珍宝”是出人意料的。

(4)就算是再卑微的生命,也有存在的价值。

在等待别人珍惜的同时,首先要学会自我珍惜。

【解析】【分析】

(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2)考查照应句。

解题思路引导:

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要的交代;有的内容虽然主要在后面说但在前面也有必要提一下这就是前后照应要根据文章整体意思找相照应的句子。

(3)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

把二者做一对比,表达效果方面考虑。

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

(1)1、有一天2、孤儿院3、男孩儿、院长4、男孩儿总是悲观地问院长他的生命的价值5、院长叫男孩儿把一块石头拿到不同的市场上去“卖”,结果石头的价钱越涨越高6、男孩儿认识到了生命的意义在于珍惜

(2)“总”与“常常”相照应。

男孩儿不|止一次地问,说明他对人生没有信心!

(3)不能。

“竞”字突出了石头被传扬成“稀世珍宝”是出人意料的。

(4)就算是再卑微的生命,也有存在的价值。

在等待别人珍惜的同时,首先要学会自我珍惜。

【分析】

(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2)此题考查对照应句的把握能力,要求会判断,写作时会运用。

(3)此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4.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渔夫和金鱼(节选)

  从前,大海边泥棚里面住着一对老夫妻,老头子心地善良,老太婆贪婪狡猾。

  一次老头儿出海,打上来一条金鱼。

金鱼请求说:

“您放了我吧,您要什么都可以。

”善良的老头儿就说:

“你走吧,我什么也不要。

  老头儿回家说到了打鱼的事。

老太婆大骂:

“我们那个盆太破了,哪怕去换个好点的盆也好啊!

”老头儿来到海边。

金鱼听了说:

“老太婆会实现这个愿望的。

”老头回去了,老太婆又破口大骂:

“再去要个木屋!

”老头来到海边,金鱼又答应了。

可是,老太婆又要当个贵妇人。

老头跪倒在海边。

金鱼看到老爷爷的样子,答应了。

  两周后,老太婆大叫:

“我要做女皇。

”老太婆要打老头儿。

金鱼出于对老头的同情,又一次满足了老太婆。

  没多久,老太婆又要做女霸王,还要金鱼亲自来伺候她。

这次,金鱼什么话也没有说,直接游走了。

  老头回到家里,看到老太婆衣襟褴褛地坐在门前,而她面前还是那只破木盆……

(1)给下列语境中的“打”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打:

①击,敲,攻击;②放出,发出;③揭,破,凿开;④捕捉,获取。

打上来一条金鱼。

________

老太婆要打老头儿。

________

(2)从哪里能看出老头儿心地善良?

在文中用“  ”画出来。

(3)文中的老太婆是一个怎样的人?

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1)④;①

(2)善良的老头儿就说:

“你走吧,我什么也不要。

(3)文中的老太婆是一个不断提出要求,永无止息的人。

我想用贪得无厌、凶狠粗暴来形容她。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能贪得无厌,只想获得,不想付出,否则是没有好下场的。

【解析】【分析】

(1)这是一道“一字多义”的练习题。

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要把字放在语境中去理解。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品质。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

⑴④;①;⑵善良的老头儿就说:

“你走吧,我什么也不要。

”⑶文中的老太婆是一个不断提出要求,永无止息的人。

我想用贪得无厌、凶狠粗暴来形容她。

⑷示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能贪得无厌,只想获得,不想付出,否则是没有好下场的。

【点评】

(1)主要考查学生对多义字的理解,正确理解字的语境意义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仔细揣摩,然后根据字的意思再一一对号座。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

(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5.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偷秋(节选)

月亮挂到中天时,庄里的人便三三两两出庄了,披着银银的月辉,有的来到河边的果园里,蹑手蹑脚钻到树下摘几个苹果、秋梨。

看果园的老头坐在窝棚里瞅得一清二楚,可他绝不会喊一声,任乡亲们偷几个尝鲜去。

也有更放肆的,知道守果园的坐在窝棚里,却要对着窝棚喊:

“偷秋了”。

看园的老头佯装没听见,任他们“偷”。

这个夜晚,最不知疲倦的是村庄里的孩子们,瓜果、花生、几盘向日葵,甚至一根秋黄瓜,往日里他们渴望的东西,今天夜里他们东钻西潜全偷回来了,兴高采烈地堆放在他们自己的床头,他们拥着这些东西终于甜甜地睡熟了。

村庄人平时是很瞧不起“偷”字的,但偷秋是例外。

庄里偷秋都只是象征性顺手牵羊那么一点点。

你偷秋,就偷来了好收成的种子,明年后年就要风有风要雨有雨,你就有好收成好运气了。

他们是渴望从岁月中偷出一点好时光,是渴望从丰收的季节里偷出一点好记忆,是渴望从劳碌的生活中偷出一缕朴素的温馨和情趣。

(选自《勇气改变世界》,印刷工业出版社)

(1)解释词语。

不知疲倦:

________

蹑手蹑脚:

__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一清二楚—________  渴望—________  劳碌—________

(3)文中表现孩子们偷秋后心情的词语是________,体现了他们

________的心情。

(4)孩子们偷秋后“甜甜地睡熟了”是因为(  )

A. 他们偷到了东西,可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B. 因为这些东西都很好吃。

C. 因为这些东西代表着他们的梦想。

(5)短文中的“偷秋”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呢?

传递了庄户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很投入地做一件事情或者对待其他事物,忘记了劳累和辛苦;形容走路脚步放得很轻,也形容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样子。

(2)模模糊糊;失望;悠闲

(3)兴高采烈;高兴

(4)C

(5)偷秋就是在中秋之夜,从别人的丰收果实中象征性地顺手牵羊拿点东西,表现出庄稼人渴望从岁月中偷出一点好时光,渴望从丰收的季节里偷出一点好记忆,渴望从劳碌的生活中偷出一缕朴素的温馨和情趣的美好情感。

【解析】【分析】

(1)词语理解的考查。

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2)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反义词。

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内容,锁定(相关信息)所填的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5)把握思想感情,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

故答案为:

⑴很投入地做一件事情或者对待其他事物,忘记了劳累和辛苦。

;形容走路脚步放得很轻,也形容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样子。

⑵模模糊糊;失望;悠闲;⑶兴高采烈;高兴;⑷C;⑸偷秋就是在中秋之夜,从别人的丰收果实中象征性地顺手牵羊拿点东西,表现出庄稼人渴望从岁月中偷出一点好时光,渴望从丰收的季节里偷出一点好记忆,渴望从劳碌的生活中偷出一缕朴素的温馨和情趣的美好情感。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熟读课文,可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2)主要测试学生对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反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5)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