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专题复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36812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78.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灾害专题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自然灾害专题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自然灾害专题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自然灾害专题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自然灾害专题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灾害专题复习.docx

《自然灾害专题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灾害专题复习.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灾害专题复习.docx

自然灾害专题复习

高三地理专题复习

 

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5)

 

李新中

宝坻一中

 

专题复习--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5)

各位老师:

大家好!

很高兴有机会就高考地理复习的相关问题和老师们交流与探讨。

我代表我们高三地理组在讲课复习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想法以及在复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向老师们汇报一下,不足之处请多批评指正。

一、关于近几年天津市高考考纲分析:

我们先看新考纲中给我们的信息:

1、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及其主要特点、自然灾害的类型、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2、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我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地震、泥石流、滑坡、台风、寒潮、干旱、洪涝形成条件、分布及其主要危害。

3、防灾与减灾

地震、泥石流、滑坡、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的主要防治措施。

分析:

我的理解是第一、二章不细考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海洋灾害,只知道有这个灾害类型就行。

(书中涉及到的内容可以这样处理,删掉第6页生物灾害、第10页海啸案例研究、第20-21页生物虫鼠灾害、第41-42页知道台风等气旋活动可能引起的风暴潮、地震引起海啸并保留第42页案例研究其余删掉、第43-48页中国的生物灾害部分删掉)。

第三章第二节重点落实地震、台风、主要防避措施。

而第一节防灾减灾主要手段、对策只是粗线条的掌握。

第三节删掉,如果不放心就只看大题目和图片就行。

二、高考出题分析:

正确应对自然灾害、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是公民应具备的基本人文素养,自然灾害部分高考占10分左右,出题不会太难,但要把握切入点和语言表达以及联系必修部分知识。

1、切入点:

以一年来国内外众多的自然灾害特别是国内众多灾害,如甘肃舟曲泥石流、中国北方冬春连旱,前些日子的汶川、智利、海地、新西兰地震、我国南方频繁小地震、蓟县宝坻小地震、电影《唐山大地震》热播,国内外地震对比等切入。

2、联系必修知识:

地球内部全层结构、地壳物质循环、板块六大知识、地质构造、内外力作用,交通线、点聚落布局、水库修建、农业、旅游中的旅游安全等。

3、语言表达:

试题难度不大但要注意切入点,分析题目资料,进行科学恰当的回答问题。

这需要老师多出题,多角度练习,注重语言的精炼、全面、最大限度的得分。

三、我们在复习中的一些做法:

1、在刚开始新课讲授选修5的时候,我们从第一章第一节结束后以第二节为基准按照灾害类型地震、泥石流、滑坡、气旋、旱灾、涝灾、寒潮、海洋灾害、生物灾害专题打破了课本的结,按照世界中国分布、形成条件原因、危害、防灾减灾措施等入手联系必修一相关知识一步到位,避免教材知识的来回重复。

然后才开始第一章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讲解。

最后是第三章第一、三节的快速自学。

通过学生反馈效果还是不错的。

我们认为学生的基础知识还是挺牢固的,我们以后的复习都是在这个环节的基础上展开的。

2、在一轮复习中,没有刻意复习,按照平时上课进度分段让学生自学一遍,我们把精力集中放在三本必修和中国和世界地理上面,在综合练习中遇到旅游地理和自然灾害的相关题中在根据具体问题进行讲解,提高复习的时效性。

集中时间和精力,在高考的重点知识部分下功夫。

3、在二轮复习中准备开设自然灾害与防治专题复习,下面按照考纲把相关知识分析如下:

(期中主要灾害部分单独详细、系统分析)

⑴自然灾害内涵:

自然灾害=自然异变+受灾客体(资源环境、人身、财产)。

如干旱、旱情增加、旱灾。

干旱是一种缺水状态,往往是常态,连自然异变都不是,更谈不上是旱灾,但教材却按通俗表述,把干旱等同于旱灾。

⑵自然灾害主要特点:

⊙具有危害性------最基本特点

⊙突发性和渐发性 

-----突发性发生过程短,破坏性强,影响范围相对较小。

如:

地震、火山喷发、台风等。

-----渐发性持续时间长,短时间破坏不强强,但因积累持续,影响范围相对较小广泛。

如:

大面积旱灾、土地荒漠化等。

⊙ 区域性-------如海啸发生在沿海地区

⊙关联性--------连锁发生形成灾害链。

如大地震还可能诱发海啸、火山喷发、瘟疫、火灾、滑坡、泥石流、洪水、堰塞湖隐患等。

⑶自然灾害的类型:

中图版按照灾害管理体制,分为地震和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洪涝和水文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

⑷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教材第22页地图

 ①环太平洋沿岸:

主要是火山、地震、台风、风暴潮、海啸等灾害。

  背景:

板块交界带、海陆交界带、人类活动动集中

 ②北纬20-50度:

主要是旱灾、洪涝灾害、风暴潮、台风、滑坡、泥石流。

沿地中海——喜马拉雅一带灾害点位密集。

注:

自然灾害集中、呈带状分布的地带称为自然灾害带。

⑸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一是抑制或减轻自然灾害

二是加剧自然灾害

⑹我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

1地震:

主要发生在东经105度以西、华北及部分沿海地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地势第二阶梯,特别是一、二阶梯和二、三阶梯的过渡地带。

洪涝灾害:

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中下游平原

旱灾:

(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以华北、华南、西南、西北、东北中部最为严重。

海洋灾害:

东海沿海地区及岛屿最突出

②我国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东部>中部>西部

西部自然灾害引发的资源、生态环境破坏效应最为显著(生态脆弱)

③中国自然灾害区划分布地区,

a.海洋灾害带b.东南沿海灾害带c.东部灾害带d.中部灾害带

e.西北灾害带:

f.青藏高原灾害带

重点分析:

旱灾——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季节降水和年际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衡)

洪涝灾害——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受夏季风的影响大,受夏威夷高压实力的大小、雨带进退快慢的影响)

地震灾害——台湾、华北、西北、西南(台湾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区;西南区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华北、西北位于环太平洋构造带上)

泥石流、滑坡——西南(西南地区地形崎岖,地质构造复杂,大斜坡多,降水历时长)

台风——东南沿海(濒临西北太平洋)

低温冷害——东北地区为多发区(纬度高、气温低,接近冬季风源地)

利用表格对比法:

我国西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南部沿海地区的气象灾害

地区

西北

华北

长江中下游

南部沿海

主要气象灾害

干旱

寒潮、旱涝

暴雨、洪涝、伏旱

台风

多发季节

冬春季

冬半年

夏季

夏秋季

成因

降水少且季节分配不均

强冷空气迅速入侵,夏季风强弱

充沛的水汽,强烈的上升运动,副高

热带气旋强烈发展

主要危害

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农作物受冻害、大风大雾造成各种破坏

淹没农田和房屋,作物减产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的破坏

防御措施

采取长期、短期和应急等多种措施

及时预报,提早防御

准确预报,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

加强监测和预报

四、主要自然灾害归纳

主要灾害部分单独详细、系统分析,打破课本框架,但必须注意不能不读教材,特别是书上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图,必须从基本概念原理入手,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

下面我结合新考纲要求分析如下:

考纲要求:

地震、泥石流、滑坡、台风、寒潮、干旱、洪涝形成条件、分布、主要危害及其主要防治措施。

1、地震

地震

概念和形成原因

当地壳中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构造地震基本概念

①震源:

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②震中:

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

③震源深度:

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

④震中距:

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⑤等震线:

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特点

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危害大

震级

震级:

表示地震的大小

注意:

A、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

B、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

C、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

烈度

烈度:

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注意:

A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影响烈度的因素

一般来说:

震级越大,烈度越大。

除此之外,烈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

分布规律

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是地震易发区;板块内部大大小小的断层活动带也是地震的主要发生地带

世界主要地震带

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带;

环太平洋地带(最主要最强烈)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

分布特点:

西多东少(以105oE为界),多发区:

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

(遵循活动性断裂带分布)

灾情特点

(我国)东重西轻(原因:

东部人口、建筑物以及城市等密集,经济发达,资产密度大;西部人烟稀少)。

震死亡人数减少(原因:

科技进步,防震、抗震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抗震能力提高)。

经济损失加重(原因:

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

2、滑坡和泥石流(属于地质灾害)

滑坡

泥石流

概念

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特点

具有广泛和相对集中的特点

时空规律

时间上:

具有与降水相对一致的季节变化

空间上:

主要发生在我国山区(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滑坡发育密度极大。

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滑坡和泥石流重灾区。

 

发生条件

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

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

(1)、自然因素:

(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易诱发滑坡和泥石流;(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气象)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

(2)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会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危害

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泥石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相同点

主要发生在山区

主要由重力作用

人类活动可诱发

破坏力极强

由外力作用导致

突发性

不同点

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不同

泥石流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

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

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

④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3、热带气旋之一台风(属于气象灾害)

台风

台风(在西北太平洋上)、飓风(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

概念

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热带气旋

产生条件

有广阔的暧洋面(26℃以上);

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

有一定的地转偏向力(纬度大于5O的热带和副热带海洋)

结构

由外围大风区、旋涡风雨区和台风眼三部分组成

路径

西移路径(对华南影响较大)、西北路径(对华东影响较大)、转向路径(对东部沿海影响较大)

天气特征

狂风暴雨

我国极易遭受台风的袭击的原因

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

我国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

沿海重、南方重。

 

分布

时间分布:

一年四季(7-11月最频繁);空间分布:

主要集中在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台风在我国登陆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台湾、海南、福建等省)、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

 

危害

主要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与受灾体有关。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可能性越大。

由于这些沿海地区由于人口、财产密集,工农业生产发达,所以热带气旋常造成巨大的破坏和社会经济影响。

防御措施

预测和预报是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

4、干旱和旱灾(属于气象灾害)

干旱

旱灾

概念

是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

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是一种渐发性的自然灾害

特点

(我国)范围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

形成原因

由较长时间的气候波动或气候异变引起

在某些地区,即使降水丰富,但是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降水异常偏少,引起水分极度缺乏,不足以维持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甚至危及人和动植物的生存,严重阻碍经济发展,就会酿成旱灾。

影响或发生地区

影响的地域非常广,有时会波及整个国家或部分大陆

常常发生在降水不稳定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频率较高)

影响的主要地区

副热带型(副热带高压控制)、温带型(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我国华北(春旱)、华南(夏秋旱为主)、西南(一年四季均有可能,春旱、伏旱)和江淮地区(伏旱)

危害

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我国东部季风区灾情重

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

干旱发生的季节往往与当地作物生长发育季节相吻合,加重农牧业灾情。

防御措施

修建水利工程、营造防护林、种植耐旱作物,因地制宜的实行农林牧结合的农业结构,节约用水。

旱灾与涝灾的关系

在时间上交替和空间上交错出现,我国主要的旱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

(这些现象与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季风气候有关)。

5、寒潮(属于气象灾害)

寒潮

概念

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形成原因:

形成寒潮的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

发生时间

9月至次年5月,高峰期:

3-4月(最强)和10-11月

路径

偏西路径、偏北路径、东北路径

天气特征

北方:

大风、降温、雨雪、霜冻,暴风雨(有时还带来沙尘暴)南方:

降温、冻害、雨雪

影响地区

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影响。

其中:

东北(次数)最多、华北次之、西北、长江流域、华南最少

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

东西向山地,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

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

危害

强烈降温造成冻害,大风能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冻雨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

防御措施

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监测和预报,采取防寒措施

6、洪涝

类型

形成原因

多发地区

洪水

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水位上涨而泛滥的现象,一般发生在以降水为主要补给的河流汛期。

(从降水和地形和河流水系特点分析)

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是洪水的直接威胁区。

涝渍

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的现象

多发生在蒸发弱、排水不畅的低湿洼地。

两者联系

洪水和涝渍往往接连发生,在低洼地区很难截然分开。

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我国洪水灾害:

我国洪水灾害

分布总的特点

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暴雨洪水特点

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洪水灾害

暴雨成因

台风、锋面等天气系统带来的暴雨

发生时间

与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分布

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从降水和地形和河流水系特点分析)

我国洪水类型比较

类型

洪水来源

主要分布地区

发生时间

暴雨

洪水

主要有台风、锋面等带来的暴雨

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融雪洪水

由积雪融水和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和东北山区。

受气温升高制约,融雪洪水一般发生在每年的4—5月,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主要发生在7~8月。

冰凌洪水

冰凌堵塞河道

主要发生在黄河上游的宁夏、内蒙古河段和部分下游河段,其次发生在松花江部分河段。

要发生在河流封冻和解冻的季节

泥石流、山体崩塌堵塞河道;海潮上涨,海水倒灌;围湖造田、破坏植被、堤坝受损等人为因素加剧洪涝灾害。

五、我们在复习中的一些想法:

1、在复习主要自然灾害时,必修必修要求学生细读教材中的中国和世界分布图,图是根本。

2、一些概念可能混淆,要理清思路:

热带气旋和台风、干旱与旱灾、崩塌和滑坡、滑坡和泥石流.(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

理清“热带气旋不同部位的风向和天气情况”(风向:

气旋西部吹偏北风,东部吹偏南风;天气:

台风眼“无风少云干暖”,旋涡风雨区“狂风暴雨,雷电交加”,外围大风区“多云,阵性降水”。

3、多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表述归纳整理:

①.为什么我国洪涝的多发地区(东部季风区)灾情重?

洪涝的多发地区是我国农业最集中的地区,也是工业、商业贸易最发达的地区,人口、建筑、交通道路密集,加重了受灾体的脆弱性,也扩大了灾情的严重性。

人类不恰当的经济活动也会增加洪水灾害的风险性,如围湖造田、建垸导致湖泊调蓄能力下降;滥伐森林、植被降低将使蓄水能力下降;上游水土流失造成下游泥沙沉积,阻塞河湖水库,蓄、泄洪能力下降;在下游低洼地过度开发使财产过于集中等等。

②为什么我国灾害多样且灾次频发?

(1)我国处在北半球中纬度环球灾害带与环太平洋灾害带的交汇处。

(2)我国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

(3)我国2/3的面积是山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4)处在不稳定的季风环流控制下,尤其是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强弱、位置移动的快慢导致了我国不同地区频繁交替的旱涝灾害。

③.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治理措施:

自然因素:

(气候和水系方面)流经湿润地区,流域广,支流多,汛期长,水量大

(地形方面)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中下游河道的过洪能力不足。

人为因素

上游滥伐森林,中游围湖造田、建垸

下游建筑物占据河道。

治理措施:

中上游植树造林种草,保护森林,继续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修建水库;

中游加固荆江等河段的大堤,退耕还湖,平垸行洪;

拆除占据河道建筑物,保护水域和合理利用土地等;

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进行监测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

健全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加强减灾管理和公众减灾教育;

制订救灾应急预案。

六、试题精选:

(前14个题为单项选择)

1.在本次旱灾中,华北地区损失最大,原因是该地区

①是全国唯一的重旱区②受灾面积大

③人口与城市密集④正值春小麦生长的关键期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造成本次旱灾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降水量比同期少,气温比同期低B.降水量比同期多,气温比同期高

C.降水量比同期少,气温比同期高D.降水量比同期多,气温比同期低

3.造成同一种自然灾害危害程度地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有 

①自然灾害的强度不同  ②自然灾害孕育在不同的地球圈层中

③个人对灾害的应急反应不同  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下表显示X、Y两地同年出现地震的有关资料。

X地位于美国西部,Y地位于印度中部。

读表回答4-6题。

 

地点

人口密度

(人/km2)

与震中的距离km

地震发生时间

(当地时间)

震级

死亡人数

X

200

5.8

上午10:

25

7.4

8

Y

500

2.5

早上4:

00

7.1

1820

4.从表中资料看,不能明确判断的是()

A.X地的震源深度大于Y地B.X地地震产生的能量大于Y地

C.两地都不位于震中D.两地都受到了地震波的强烈冲击

5.Y地地震发生时,北京时间为6:

30,Y地所采用的标准时是

A.东五区的区时B.东六区的区时C.世界时D.以上都不是

6.Y地死亡人数比X地较多的原因不可能是()

A.人口密度大B.距震中近

C.地震发生时间D.Y地位于板块边界地带

右图中“4”、“5”所示区域分别表示某日我国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和用电严重紧缺区,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所示现象最有可能发生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

C.秋季D.冬季

8.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和用电严重紧缺区,

天气分别可能是

A.沙尘暴、寒潮B.暴雨、低温

C.干旱、台风D.暴雨、高温

 

右图表示1816年印度尼西亚大松巴哇火山爆发后火山灰厚度的分布。

读图回答9-11题。

9.根据火山灰厚度的分布情况,可推测火山爆发期间

的盛行风是

A.西北风B.东南风

C.西南风D.东北风

10.1816年大松巴哇火山的爆发使全球气温明显下降,

主要原因是火山灰

A.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

B.对地面辐射的反射增强

C.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增强

D.大气逆辐射增强

11.下列关于火山爆发对人类有利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A.火山地貌独特,风景优美B.形成硫磺、煤炭等矿产资源

C.温泉众多,为疗养胜地D.土壤肥沃,利于农作物生长

下图为地震、滑坡两种地质灾害示意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关于两种地质灾害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震多发生在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

  B.滑坡是山区沟谷中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C.两种地质灾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D.两种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气象灾害存在着关联性

13.关于两种地质灾害的分布、危害和治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区分布均不受地形因素影响

  B.滑坡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C.地震灾害可以通过监测和预报避免灾害的发生

D.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可以减小滑坡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如图所示区域属于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完成14~16题。

14.若在Q地建一小型度假村,应特别注意防范的自然灾害是

A.风沙B.洪涝C.滑坡D.寒冻

15.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31ºN,103.4ºE)发生了8.0级强烈地震,12日、13日、14日灾区连续降雨,给抢险救灾带来了一定困难。

材料二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

(1)请你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汶川地震的形成原因。

 

(2)地震发生后,诱发了滑坡和泥石流灾害,试分析成因。

滑坡堵塞河道,河流上游形成堰塞湖,可能会导致什么灾害发生?

 

(3)我国是地震重灾区,近30年来,我国地震伤亡人数明显减少,而经济损失却有所加重,试分析这一趋势产生的原因。

 

(4)汶川地震与唐山地震相比,破坏性强的是哪次地震?

简要说明原因。

 

参考答案:

1-14BCBADDBDBCBCDC

15.

(1)位于我国南北地震带上,板块内部岩层突然断裂而形成。

(2)地震震级高,山体断裂发育,造成岩石破碎;山地地形陡峻;植被破坏严重;连日降水促使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洪涝。

(3)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防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